微生物,为什么微生物无处不在?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是因为微生物种类繁多,经过亿万年的演变,自然选择了有利的变异,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包括极端环境。
不但空气、土壤、水体、动植物等充满着微生物,就连我们的客厅、卧室、厨房、身体里、衣服上、皮肤上也有许多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微生物的特点:一是吃得多、吸收得多、转化迅速;二是长得快、繁殖快、能吃苦,不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它都能随机应变,不仅顽强地活下去,还顽强地养儿育女……归根结底一句话:这小家伙是个“鬼精灵”,鬼就鬼在它的这个“小”字上啦!
其实自然界有一个普遍的规律:任何物体被分割得越小,其单位体积中物体所占有的表面积就越大。若以人体的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作为标准“1”的话,与人体等重的大肠杆菌(微生物中的一种)的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为人的30万倍!这种小体积、大面积的特点造就了世间微小的“巨人”,它使得这个“迷你”生物更容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更容易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流,也就使得这个逍遥“小子”能把“秤砣虽小压千斤”这句话诠释得如此生动了。
地球上,出入国家最容易的恐怕就算微生物了,不用办护照、不用买机票,随便寻个人啊、箱子啊,随着它们搭上民航班机就走。要不,干脆腾云驾雾,随着风儿、鸟儿甚至苍蝇,想上哪儿就上哪儿,轻轻松松逛遍美国、加拿大……真是货真价实的“世界公民”!
这个“世界公民”本领可真大,上得了冰山,下得了火海,躲在酒桶里,藏在人的肚肠中,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有几种有毒的微生物?
常见的几种食品上有毒微生物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某些种类大肠杆菌,黄曲霉,溶血性链球菌,肉毒杆菌。他们或产生毒素物质或者本身大量繁殖而致病。还有一些淡水中的微藻类,会产生剧毒物质。
生物菌是什么菌?
生物功能菌是一种新型性状为粉剂的生物菌种,具有繁殖快速、生命力强、安全无毒等特点。特性:菌种纯、活菌数高、无杂菌;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品质,预防病害;改良土壤,溶解无效态磷;耐高温,在造粒烘干过程中不失活,能长期保存。
微生物是如何分解的?
微生物将其分解为CO2和水,尿素等,具体如下:
淀粉的分解和糖代谢
淀粉水解:淀粉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水解酶作用下进行水解,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有α-淀粉酶、β-淀粉酶、支链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经多种水解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 淀粉 → 糊精 → 麦芽糖 → 葡萄糖
糖代谢: 葡萄糖 → 糖酵解产生丙酮酸。
有氧下:丙酮酸 → TCA循环 → CO2、H2O
无氧下:丙酮酸 → 乳酸、丁酸、乙醇等,如继续无氧环境进行甲烷发酵。
但乳酸、丁酸、乙醇等如在有氧环境下则进入TCA循环,生成CO2、H2O等。
纤维素分解和代谢
纤维素 → 纤维二糖 → 葡萄糖 → 糖代谢产物
纤维素和淀粉的共同点都是葡萄糖为单体组成单位,但它们的差异是葡萄糖单体间的连接键方式不同。淀粉可被较多微生物水解利用,而利用纤维素的微生物则较有限。一些细菌、放线菌、真菌(如青霉、曲霉、镰刀霉、木霉等)可生成纤维素酶,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后葡萄糖与淀粉一样进入糖代谢循环,产生有氧无氧下的不同产物。
油脂的分解与转化
脂肪由甘油与脂肪酸组成。有些细菌、霉菌等水解脂肪生成甘油与脂肪酸,并进行代谢。
甘油:有氧下 甘油 → 丙酮 → 氧化成乙酰辅酶 → TCA循环代谢产物
无氧下代谢产生简单的酸、酮等中间物。
脂肪酸在有氧下进行β-氧化,生成乙酸,后转化成乙酰辅酶A进入TCA循环,生出CO2、H2O产物;无氧下分解成简单的酸、CO2、CH4等物质。
芳香族化合物(带苯环衍生物)转化
苯环物质:如酚类物质,首先被能利用酚类物质的微生物打开苯环,使形成链状的含碳物质,后在有氧下进行含碳物质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下含碳物质的无氧代谢。
烃类化合物:不饱和烃类物质如稀烃、炔烃被利用烃物质的微生物打开不抱和键,生成烷烃。烷烃在有氧下氧化成脂肪酸,后进入脂肪酸的有氧代谢途径和无氧代谢途径。
微生物生长的四个阶段?
1.潜伏期:在此阶段,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刚刚开始生长,尚未有明显的增殖。
2.对数生长期:在此阶段,微生物迅速增殖,其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3.平稳期:在此阶段,微生物数量增长达到平衡状态,表现为生长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称为平衡相。
4.衰退期:在此阶段,由于资源的耗尽、废物积累等原因导致微生物数量开始下降,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