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极具震撼力的诗句,勾勒出何等的奇景?
提起《望天门山》,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想必浮现在了许多人的脑海中。诗仙李白,笔下生花的文人,他用短短二十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山河之景,令人心驰神往。不过,你是否真的了解过这首诗词背后的故事,又是否领略过诗中描述的天门山的神奇壮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这句诗句的背景和天门山的奇观。
天门山在哪里?
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问,天门山到底在哪?这座因李白诗句而声名远扬的名山,究竟位于何方?天门山地处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境内,坐落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腹地。它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而闻名遐迩,是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的组成部分之一。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其奇峰异石、幽林秀水而闻名于世。而天门山,作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更是以其险峻壮观、秀美绝伦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篇,一句诗词勾勒出了天门山那鬼斧神工般的奇观。那么,这句诗词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景象呢?想要弄清楚这句诗词的含义,我们或许可以从天门山的一大标志性奇观——天门洞着手。
天门洞是天门山最负盛名的自然奇观之一,它是由持续不断的山水冲刷作用而形成的。天门洞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气势恢宏,磅礴壮丽。当你行至天门洞下,仰望这高达百余米的天然洞穴,你一定会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不已。
天门洞的形成,与天门山的地理地质条件密不可分。天门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易溶于水,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雨水、地下水对石灰岩不断的溶蚀、冲刷,最终形成了天门洞这一令人赞叹不已的自然奇观。
而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所描述的“天门中断楚江开”,说的正是天门洞。天门洞就像一把巨斧,硬生生劈开了天门山。长江从天门洞中流过,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弯道。当游船行至天门洞时,人们往往会发出惊叹之声,这“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奇观,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碧水东流至此回,诗句中的长江是怎样的?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了天门山下的长江。那么,诗中的“碧水东流至此回”又有着怎样的诗情画意呢?
天门山雄踞于澧水之滨。澧水自西向东流过天门山后,在进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后,汇入清澈的沅江,最后流入洞庭湖。沅江水流湍急,自西向东奔流不息。
当沅江流经天门山时,受天门山的影响,江水流速减缓,在山脚形成了一个环流。这个环流导致江水倒流,形成了一个水流回旋的奇观。而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所描述的“碧水东流至此回”,正是指的这一奇观。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词不仅描绘出了长江在流经天门山时形成的独特水流回旋现象,更表达了李白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之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天门山两岸青山有何特点?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描绘了天门山两岸青山对峙的壮丽景象。那么,天门山两岸青山究竟有何特点呢?
天门山两岸的青山,属于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的一部分。砂岩峰林地貌是一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它是由石英砂岩风化剥蚀而形成的。石英砂岩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砂岩峰林。
天门山两岸的青山,正是由石英砂岩构成。这些青山高耸入云,峰回路转,千姿百态。当游船行至天门山时,两岸青山夹江而立,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水道。游船穿行其中,宛如行走在山水画中,令人心旷神怡。
天门山两岸青山的对峙,不仅造就了天门山独特的景观,更赋予了天门山险峻壮观的意境。
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的孤帆有着怎样的寓意?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了一幅孤帆远航的壮丽景象。那么,这句诗词中的孤帆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天门山地处长江中游,自古以来就是水运要道。在李白生活的唐朝,长江航运十分发达。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所描绘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正是一幅长江航运的真实写照。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词不仅仅描绘了长江航运的繁荣,更寄托了李白对远方和未来的憧憬。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曾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词中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正是李白豪迈气概的写照。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所描绘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既是对长江航运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远大抱负和豪迈气概的象征。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是否也被天门山的壮丽奇观所折服了呢?天门山的美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有机会别忘了亲自前往天门山,领略它的风采,感受诗仙李白笔下那壮阔的山河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