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苕,是一个东西吗?
土豆和洋芋是一个东西,都是马铃薯的别称。
芋头和红薯不是一个东西
1、马铃薯
(学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土豆、地蛋、洋芋等。
2、芋头
又称芋、芋艿,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茎,形状、肉质因品种而异,通常食用的为小芋头。多年生块茎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叶片盾形,叶柄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称为“芋头”或“母芋”,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块状等。
母芋每节都有一个脑芽,但以中下部节位的腋芽活动力最强,发生第一次分蘖,形成小的球茎称为“子芋”,再从子芋发生“孙芋”,在适宜条件下,可形成曾孙或玄孙芋等。
3、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 (L.) Lam.)
别称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山药、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
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聚伞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
玉米淀粉土豆淀粉木薯淀粉豌豆淀粉小麦淀粉红薯淀粉?
本期导读:玉米淀粉、土豆淀粉、木薯淀粉、豌豆淀粉、小麦淀粉、红薯淀粉,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我是非著名美食家静婧的爸爸,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什么是淀粉淀粉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以淀粉粒形式存在于细胞中的贮存多糖。淀粉是中国人美食加工中最常用的食材之一,虽然有各种淀粉,但是基本都是通过糊化后入菜来制作各式美食佳肴。
淀粉的种类· 薯类淀粉:木薯淀粉, 红薯淀粉, 土豆淀粉
· 豆类淀粉:豌豆淀粉,绿豆淀粉
· 谷类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
· 其他淀粉:葛根淀粉,藕淀粉
各种淀粉
淀粉的区别从颜色区别:
· 色泽较白:玉米淀粉,土豆淀粉,豌豆淀粉,小麦淀粉,绿豆淀粉,
· 色泽较灰:红薯淀粉,木薯淀粉,葛根淀粉,藕淀粉
总结:豆类及谷物类淀粉较白,其他薯类淀粉颜色较深
从吸水性区别:
· 强:红薯淀粉,藕淀粉,小麦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
· 弱:土豆淀粉,绿豆淀粉,葛根淀粉,豌豆淀粉,
总结:薯类及谷物类淀粉吸水性强,豆类淀粉吸水性较差
从黏性区别:
· 强:绿豆淀粉,土豆淀粉,红薯淀粉,木薯淀粉,豌豆淀粉
· 弱:葛根淀粉,玉米淀粉,藕淀粉,小麦淀粉,
总结:豆类薯类吸水性较好,谷物类吸水性较差。
淀粉的作用1. 勾芡:一般有用淀粉和水调成水淀粉浇入锅中与菜一起炒制比较多见。
2. 挂糊:将食材放入预先调制完的淀粉糊中,用淀粉糊将食材完全包裹后下油锅油炸。
3. 上浆:上浆和挂糊的区别在于水淀粉的用量及厚度。上浆一般只需要在食材上拍薄薄一层水淀粉即可用来炸制。
各种淀粉如何使用?1. 玉米淀粉:用来做油炸和有酥皮的菜比较多,需要将鸡鸭鱼肉做出爽滑的口感也可以用玉米淀粉来上浆。
2. 土豆淀粉:因其有足够的黏性,所以可以做成土豆粉,非常的爽滑。
3. 木薯淀粉:因其弹性好,可以用来做各种西点,甜点。东北的大拉皮也是用木薯淀粉制作而成。
4. 豌豆淀粉:因其质感较脆,所以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烩菜,也是制作凉皮,凉粉的最佳食材。
5. 小麦淀粉:因为粘性没有很强,所以用来做虾饺,肠粉,饼皮月饼用的比较多。
6. 红薯淀粉:因其吸水性较强,适合给各种肉类上浆,也是制作粉丝,粉皮的最佳食材。
------关于淀粉之“答疑解惑”------问:生粉和淀粉是一样的吗?
答:生粉和淀粉一个概念,淀粉范围更广,生粉特指玉米淀粉这一种,具体那种淀粉还要看配料表。
问:平常做菜用的淀粉哪种比较多?
答:平日最常用的还是玉米淀粉笔记多。
------平常淀粉使用之“指南”------玉米淀粉黏度适中,可以用来上浆,挂糊,等对淀粉用量要求不高的做法,也是厨房日常必备之良粉。红薯淀粉黏度适较强,可以用来做挂糊类的菜肴,如油炸丸子等土豆淀粉可以用来勾薄芡,麻婆豆腐等菜肴就可以用土豆淀粉来制作我是一个爱美食,爱烹饪的80后爸爸,每天热衷于给我家宝贝静婧做好吃的美食,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给与关注谢谢,还可以去看我的视频,问答,都有我美食和生活的分享,谢谢!
一亩地红薯的净收益是多少?
解答,一亩地红薯的净收益
红薯是一种生物,有其生物特性,答的产量一品种,,种植的土壤,种植的时间早晚,管理水平,汤气候,当年天气都有很大的关系,零食红薯无性繁殖,攒量要的可以高达1万斤以上,但一般情况下,大田种植,春红薯在6000斤左右是不做的产量,夏红薯在4000~5000斤是很不错的产量。关于你能挣多点钱,这个更难说,如果是食用的红薯,适合加工用,到达市场去卖,这个量,价格,可以达到0.6~1元,如果是淀粉型的红薯,适合加工用,一般在0.3~0.5元一斤。
白心红薯属于什么品种?
感谢邀请
白心红薯品种很多,我今年种植的蜜薯就是白心薯,白心薯一般会比红心薯要香些,红薯味道更浓些,在种植时要注意一下事项:选品,垄的高度,水分,土质等情况,
选品:首先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是要高产呢,还是要口感呢,还是要好看呢,每个要素都是没错的,但是要知道那种才是适合自己的,红薯高产的可达到八千到一万斤,但是口感好的红薯并不一定长的好看,产量也不会太高一般在四千斤左右;而长得好看的并不一定好吃,产量也不一定高,但是商品好看,销路就会多些。
最终还是要看你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再去选什么样的品种。这是最关键的一部。
其次是种植方面的,垄的高度对产量和果型都是有影响的,一般垄的高度要在30厘米以上,有助于红薯的生长和吸收养分,对果型也是有影响的,垄高的话红薯长的形状就会好些,会直些商品果也会多些。
还有就是土质,一般种植红薯都会选择沙型土壤的地里,但是在更加肥沃的土壤红薯的生长会更加茂盛,产量也会更高。建议选择肥沃的土地。
在水分上来说,红薯属于耐旱的植物,但是耐旱并不等于不喜水,在种植红薯时一定要跟好水分,在种植后要跟上水,在生长时在浇水,长果期也要跟上水才可以高产。
有什么好办法让红薯高产丰收呢?
提问的条件太模糊,没有太多依据分析问题,只能根据经验猜测一下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首先种植红薯秧子疯长是由于田地中磷肥残余量太多,造成植物茎叶生长旺盛,而田地水分含量大也可能造成茎叶生长过快!
第二,不长红薯,首先可能是没有翻秧,不翻秧的红薯顶根部没有合理的光合作用,仅仅是进行水分向上,而没有光合作用产生的生长激素向下传播,表面症状为茎叶与根部连接处细弱。再次就是种植密度过大,有些地方种植红薯密度在3500/4000左右,而更大的密度遇到过多的雨水天气更容易造成红薯秧旺长,红薯不长。不长红薯还有可能是缺钾肥!
整治建议,一,做好红薯地排水,适量加大加高地陇,做好数量密度控制,防止密度太小单个薯结块太大或者太小!
二,做好地肥控制,磷肥氮肥太多的土地种植红薯要及时控旺,及时翻秧并适量进行叶面控旺药物喷洒。中后期进行钾肥复混肥追肥。
三,种红薯追求产量和质量还应当做好选取优良种苗,做好防旱防涝,地下虫防治,及时收获避免冻害等方面工作。
红薯种植高产高效越来越成为农村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大路,但是也是专业性比较强,条件比较复杂的一个行业,所以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多多学习,共同更高更快的发展!
为什么红薯叫番薯?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我们看看红薯的流传之路,也就知道红薯为何叫番薯了。
一,红薯的出生地。
这个与哥伦布的航海新发现有关,他打开了两个平行世界的大门,新旧大陆的物种得以交换、迁移,跟随着人的流动,涌入世界的各个角落。红薯、玉米、花生、向日葵、南瓜、番茄、辣椒等30多种原产美洲的作物,在世界许多地方落地生根。
1492年12月的某一天,他发现美洲的印地安人在村子周围的土地上都种满了红薯,这个作物吃起来像栗子,他决定在返航的时候带一些在路上吃。于是红薯就跟随着哥伦布远渡重洋,到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红薯强大的适应能力很快在菲律宾生存下来,因为其口味甘甜,当地人很多人开始种植。
二,红薯引进中国。
当时的中国属于明末,并没有完全的海禁。闽商陈振龙经常往返南洋吕宋经商。当时的西班牙人正建造马尼拉城,对前来贸易的华人敞开怀抱。长期在吕宋经商 的陈振龙看到漫山遍野种植的红薯,他品尝后,深知朱薯功同五谷,得益民生。才萌生了引种国内的念头。
经与吕宋人多方交涉,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终于带着买来的红薯藤数尺乘船回国,半年后在福建南台沙帽池试种成功。适逢1594年福建大旱歉收,福建巡抚金学曾看中红薯的救荒属性,下令在贫瘠土壤上种植,福建饥民得以度荒,饥民称红薯为“金薯”。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长江下游闹旱灾,在松江的徐光启听说“金薯”是一种很救荒的作物。托友人从福建莆田找来薯蔓插植在木桶,春暖连木桶一起到上海试种,红薯得以翻过南岭,进入长江流域。徐光启算是上是明朝第一批推广红薯种植的官员。
由于红薯来自南洋,在地下结茎。南洋自古被中国人称为番地,而地下结茎的作物,中国人又习惯称薯。所以红薯又叫番薯。
徐光启四处宣传番薯的优点:高产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灾救饥,可作饼饵、生熟可食、不妨农工、可避蝗虫等,提议在北方推广种植。
但是番薯产自亚热带地区的作物,其薯种怎么在北方渡冬是一个关键问题。
直到乾隆年间才算解决。
三,红薯的北方推广。
自陈振龙起,福建陈氏家族即以传种番薯为家训。乾隆初年,陈振龙的六世孙陈世元经常往来福建与山东之间两地贸易,长期客居山东胶州,对该地气候、土壤十分了解。1747年山东大部发生灾荒,陈世元目睹种灾惨状。由福建运来薯种,在胶州教农民种植番茄,经两年试种才成功,并且用窖藏的方法解决了薯种越冬的技术难题后,德州地区的农民又根据番薯的生长特性,开创了番薯在北方地区一年两种的局面,为番薯在北方地区的广泛种植提供了重要保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陈世元之子陈树、陈云两兄弟由胶州运种至通州一带种植番薯,在官方的敕令下,番薯移植遍布京畿地区。乾隆意识到番薯“平时可以佐食,歉岁可以救饥馑”的作用后,乾隆不断谕令各省“广为栽种以济民食”,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到达了高峰,番薯几乎遍布全中国每一处气候适宜的角落。以至英国使团马嘎尔尼为贺乾隆八十大寿访华时,发现很多中国人以番薯为主食。
相传,乾隆特别喜欢爱吃烤地瓜,不仅治好了他的老年性便秘,还盛赞地瓜为“土人参”,变着法让厨师以番薯为食材做出各类御膳。其中,他南巡时在山东济宁吃到烤地瓜更是赞不绝口,并把烤地瓜带到了京城,既然皇帝喜欢,那么天下人都会跟随的,如此烤地瓜就成了一道美味。
番薯不与稻米及其他传统作物争地,它高产、耐旱、适应性强、山坡、山地、砂地等贫瘠的土地都可以栽培,是穷人必不可少的度饥食物。有人认为,清朝人口的大爆炸就是利益于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美洲作物在中国的迅速推广。从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约1.43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突破3亿,番薯的功劳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