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豪1,三国杀哪个版本武将最容易得到?
三国杀ol版。武将比较容易获得,经常玩的话一周半就能买一个银两武将。
各种福利活动也比较多,虽然是刺激玩家充钱,不过不氪皮肤不氪三国秀活动买武将也划算,一般很多活动其实都可以白嫖武将。
两个缺点,新杀出了之后。油卡策划一直在恶心老三国杀玩家,出一大堆新武将贵的要死,新杀便宜要死,不过大多都是观赏武将。
好书推荐三国演义的作文100字?
推荐《三国演义》的理由:《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英雄?
首先来说诸葛亮是一个百年奇人,在未出茅庐之时就定下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后来也实现了,辅佐刘备开疆拓土,建立了蜀汉,领导弱小的蜀汉多次北伐曹魏,前所未有,在国内实行屯田,恢复了蜀汉经济,政治上,安抚西南,结盟孙权,而且在文学上出师表成为千古流传,在军事上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确实是前无仅有的英雄!
你最喜欢哪位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小时候喜欢诸葛亮,后来喜欢关羽,现在喜欢曹操和周瑜。简单说一下吧。
曹操,乱世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灭袁绍后基本统一北方,一生征战不断,赤壁失败后回北方修养生息,强大的国力,为以后统一打下了基础。人生信条宁叫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难以置信这么奸诈的他会修建铜雀楼,临死前还惦记美女们绣花事业。
周瑜,年纪轻轻官拜大都督,迎娶小乔,堪称人生赢家,赤壁一把火烧退曹操大军,流芳千古。在演义里一直被诸葛压一头,然而其智不在诸葛之下。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不然三国历史有可能改写。
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在他的《后出师表》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了五点疑问:蜀汉实力差,能不能坐定天下?
天天高谈阔论,能不能取得胜利?
打天下不冒风险行不行?天下有没有不败的将军?
等等等,等到人才都死光了,花了都谢了,拿什么来争天下?
为了解决这五个问题,他诸葛亮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对于诸葛亮不惜国力,以弱对强,坚持北伐初心不改的作法,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是诸葛先生不可能从坟里爬出来和执不同看法的人辩论,功过是非,任由你们评说。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他的北伐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也绝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总的来说,北伐是诸葛亮的理想,是诸葛亮一贯战略思想的体现,是转移国内矛盾的高招,是蜀汉政权存在的理由,是选拔人才的捷径。
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
一、北伐是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是个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深受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影响,儒家的“忠、孝、礼、义”思想已根植在诸葛亮的心灵深处。
什么是“忠”?忠于汉室正统,忠于刘汉王朝,这是最大的忠;什么是“礼”?维护汉室正统是最大的“礼”。
所以他选择刘备,与“国贼”曹操势不两立。
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做一个管仲、乐毅一样的匡扶天下的英雄,而不是与正统为敌的枭雄。
做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他有义务维护汉朝统治的正确性,在维护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隆中对》中,他对刘备说出了自己的心愿:“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也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可是天下事并不总是如诸葛亮的心意。
曹操通过“挟天子令诸侯”,占领了制高点,实力强大;东吴经过几代人的耕耘,也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而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都无法与曹操甚至孙权相比。
英雄怎么会被逆境吓倒?
诸葛亮坚持理想,多次北伐,鞠躬尽瘁,正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百折不挠的写照。
中国历史中,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很多,他们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犹如飞蛾扑火,冲向光明。
哪怕这个理想实现起来很困难,他们也决不退缩。他们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努力过,奋斗过,终将不悔。再说世事多变,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你可以说他们顽固,可以说他们迂腐,但你不得不为他们的精神感动。
二、北伐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思想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是诸葛亮早就设计好的战略蓝图。
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可以发现,他的目标都是出秦川,争陇右。
他不是一昧去找曹魏的主力决战,而是要占领关中。因为关陇地区对蜀汉政权来说太重要了。
秦陇地区,是蜀汉的门户,得到这一地区,则“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北,亦不能绕阶、文以换蜀西,蜀可自存矣”。在三国中,客观的说,蜀汉的实力是最弱的,仅有益州一州之地,无论人口还是财政,都十分脆弱。
为了扩张国力,诸葛亮只能不断的进攻,夺取更多的地盘。
秦陇地区人口众多,又远离曹操的心脏,归附曹操时间又不长,曹魏的统治尚未稳固,是蜀汉的第一选择。
秦陇地区是刘邦兴起的基地,也是秦国的大本营,开发时间很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特别是八百里秦川是古代粮食基地,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蜀道之难闻名天下,诸葛亮一直想夺取秦陇地区,将这里建成攻击曹魏的大本营。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蜀军之所以屡次失败,是因为蜀军步军多,骑兵少。古代战争中,骑兵是很重要也是威力很大的机动力量,战斗力远胜步军。
(战马)
蜀地多山,且不产马,如果能够夺取秦陇地区,利用这里的马匹,建设一支强大的骑兵,对兴复汉室的意义不言而喻。
所以诸葛亮固执的向秦陇发动进攻,也是基于上述原因。
三、转移蜀汉国内矛盾的需要刘备集团是用不正当手段夺取益州的,蜀汉政权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易中天先生说过,汉内部有三个集团势力,分别是刘备代表的荆州集团,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和法正代表的益州集团三个利益集团。
这三个集团中,荆州集团势力最大,它联合本土的益州集团,打压东州集团,获取更大的利益。
(蜀汉群臣分集团)
但是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之间,也是面和心不和,也有很大的矛盾。
刘备死后,再也没有一个能用个人权威压制三个集团的人了,此时的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决策者,如何平衡三个集团的利益,如何调节三个集团的矛盾,是他无法回避的问题。
诸葛亮作为儒家人士,治蜀采用法家之术,以严刑峻法治国,可以说就是平衡三个集团的需要。
诸葛亮以法律来约束三个集团,对三个集团基本上一视同仁,甚至对益州集团和东州集团较为放任,也是为了统治的稳定性。
从国力上来说,蜀汉是个弱小的政权。
诸葛亮也承认,“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之,王业亦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诸葛亮认为,只有主动进攻,调动曹魏,才能产生时机,消灭曹魏的有生力量。
即使不能消灭它,也能消耗它。
这种以进为主的政策,至少在诸葛亮时代保证了蜀汉国内的安全。
中国有句古话,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只有让国家牌战争状态,才能用战争时期的作法和法律来实行治理,用战时法来管控国内的那引起利益集团,将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对外矛盾上去,从而缓解国内矛盾。
(唯有打)
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高明的做法,但也是饮鸩止渴的办法。
因为蜀汉的实力更加消耗不起,但是诸葛亮没有别的选择。
四、是蜀汉政权正统地位的需要蜀汉政权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将“光复汉室”当做自己的口号,这也是诸葛亮的理想。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性质做过说明:“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说明对于曹魏政权,蜀汉是与之不共戴天的。 在当时蜀汉的老百姓看来,消灭曹魏,恢复汉室,是蜀汉政权的任务,也是它的责任。
(刘备的蜀汉被看成续汉正统)
如果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谈何正统?这样做必然是民心尽失,又何以立足?
如果说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留给蜀汉的只有“人和”这一种选择了。
如果蜀汉连“人和”都失去了,拿什么来和曹操、孙权抗争?
蜀汉政权的正义性和存在的必要性都会受到怀疑,又怎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所以无论是从蜀汉政权正统地位的需要,还是从诸葛亮毕生的理想信念出发,北伐都是诸葛亮必须的选择,也是他无悔的选择。
五、通过北伐发现人才,寻找接班人我们知道,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依靠他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无异痴人说梦。
虽然现在有人为阿斗平反,认为他大智若愚,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没有多大志向的家伙,也许他不是坏人,但他绝对不是能够横扫天下的雄主。
那么,诸葛亮就要考虑尽可能多的发现人才,寻找人才,才能在自己死后接过自己的接力棒,让蜀汉政权获得生存空间。
蜀汉国内的人才储备是不够的。虽然《三国演义》对蜀汉大力褒扬,可是诸葛亮北伐时,所谓的“五虎大将”已经老的老,死的死,新生代的将领除了魏延(其实魏延严格来说不算是新生代了)之外乏善可陈,关兴、王平、廖化之流只能算是合格的将军,谈不上杰出的将领。
所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诸葛亮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军队是个大熔炉,而战争又是最锻炼人的。
只有通过战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才能实现权力的交接。
这也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十分注意的问题。所以他发现姜维后,十分激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诸葛亮将姜维当做接班人来培养,将毕生的本领都传授给他,终于让姜维成为诸葛亮之后蜀汉的中流砥柱。
除了姜维之外,蜀汉政权中的蒋琬、王平、张凝、吴班等人都是在北伐过程中不断成长出来的将领,虽然他们比不了老一辈名将,但也为蜀汉政权的生存贡献了全部的力量。
咱们再回过头来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蜀汉不对曹魏进行无何止的骚扰,双方都有一个和平和发展时期,那双方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为无论是人口、土地还是财力,魏国都甩汉几条街。
一旦让魏国实力发展到蜀汉根本没办法望其项背的状态,那蜀汉的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是诸葛亮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也是一把双刃剑,蜀国的国力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可以说越打下去,越会亡国。这就是诸葛亮矛盾之处,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他说过,这是“惟坐而亡”和“伐之而亡”的区别。如果灭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何不奋起一搏呢?
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场战役中以弱胜强,但很难在战略层面做到“以弱灭强”。
历史告诉我们,这种“以弱灭强”虽然发生过,但是建立在强大的一方屡出昏招,自己作死的基础上的,比如刘邦胜项羽这是这种情况。
但是在诸葛亮所处的情况下,是很难发生的。因为诸葛亮面对的敌人,不是项羽这种草包,而是曹操和曹丕、曹睿,无一不是明主。
这是诸葛亮的不幸,也是大汉气数已尽的历史定律。
参考文献:
张大可《三国史研究》 《三国志》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三国时期真实的马谡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起马谡,我们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因为自大不听手下建议的夸夸其谈之辈,最终导致兵败丢了街亭,诸葛亮为了军法只好忍痛把他斩了。那么历史上的马谡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算上自己一共兄弟五人,他的年纪在兄弟里最小。而马谡这伙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大家伙并称他们五兄弟为“马氏五常”。
马谡最开始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平时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认为马谡才气过人,所以很看重他,时常和他一起通宵达旦的讨论军事。在后来诸葛亮第一次出兵伐魏时候,让马谡独自率军于军事重镇街亭防御魏将张郃。结果马谡违反诸葛亮调度,选择登上南山据守,张郃到后,包围山上,断绝山上水源,并且大举进击,马谡大败而归。最后被诸葛亮斩首。
马谡的死或多或少可以用咎由自取来形容,街亭的丢失导致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完全被打乱,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利。但如果说错误都在于马谡身上也并不见得,首先,是马谡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自己,马谡的才能是有的。在诸葛亮征讨孟获的叛乱前,马谡就为诸葛亮献上一策,即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理论,而诸葛亮也十分认同马谡的看法,最终降伏了孟获,从此南中平定,此后直到诸葛亮死前,蜀汉南方都没有人再次叛乱。可以说马谡一针见血的指出若想平叛南中地区多年反复无常的叛乱,必须要让当地人心悦诚服的投降。
在参谋这个位置上马谡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他可以为领军的将领提出颇有见地的建议,但是如果是作为领兵冲锋陷阵的大将,马谡完全是不堪大用。领兵作战,不仅需要卓越的领导才能,还需要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更需要有随着战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想要拥有这些能力是需要从一次次残酷的战争之中历练出来的,而马谡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之前并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参谋,第一次上阵就是作为先锋率领重兵,还纸上谈兵不肯听手下王平的劝谏,硬是要舍弃水源上山驻扎,结果被张郃截断水源,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所以马谡的才能绝对是有,主要是诸葛亮和马谡都没有认清马谡的定位,明明是一个适合运筹帷幄的参谋型人物,硬是赶鸭子上架的顶上了将军的位置,这一点还是诸葛亮的老领导刘备看的真切,他在临终托孤时候就告诉诸葛亮马谡的言论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可惜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所以一个人不管是在哪个时代,从事何种职业,最重要的是要能看认识自己的定位,在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在尚无经验宝剑未锋的阶段应该好好打磨自身,等到了能力到了之时在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