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塔传奇噩梦远征,德军为什么没攻下斯大林格勒?
感谢邀请
图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降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图片来自网络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公认的二战转折点,德军在这次战役中遭到了沉重的损失,丢掉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当年势头正盛的德军,为什么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看了看其他人的回答,希望能够得到启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这些回答的结果真的是让人无法恭维和认同,所以我还是在这里简单说说,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图注:今天,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可以看到其位置的重要性,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德军为什么非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如果你看地图就会发现,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的拐弯处,拥有重要的战略位置。经过斯大林格勒,来自南方高加索的石油和煤炭等资源可以向北输送,苏军从这里又能够威胁向高加索方向前进德军集团的侧翼。
图注:1942年德军的战略意图,可以看到斯大林格勒是德军的眼中钉,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想要占领苏联的能源基地,削弱苏联的战争能力,德军就必须拿下高加索油田,要想拿下高加索油田,就必须拿下斯大林格勒。这正是东线德军在1942年夏天的目标,占领斯大林格勒正在整个目标之中。
为了占领斯大林格勒,德军集中了相当的力量,其中就包括了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德军在冲向斯大林格勒的过程中还是比较顺利的,直到进入城市开始巷战之后才放慢了脚步,最后双方进入了犬牙参差的拉锯战之中。
图注: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人说德军不善于攻城,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这个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攻城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包围,断绝守军与外界的联系,阻断人员、装备、物资的补给,然后发起攻城作战。德军之前占领基辅、斯莫尔棱斯克等城市正是运用的这一战术。可在斯大林格勒,德军从来就没有包围这座城市,城市中坚守的苏军达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和支援,就像电影《兵临城下》开头演绎的那样。
图注:在斯大林格勒上空飞行的德军俯冲轰炸机,可以清楚的看到伏尔加河,图片来自网络
当展开残酷的巷战之后,德军在兵员素质上的优势就被大大抵消,短兵相接拼的就是勇气和力量。有人说,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的坦克太少了,又是一个错误。当时德军装备的主力坦克三号、四号上安装的是50和75毫米炮,其对于建筑物的毁伤效果有限。坦克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作战很难发挥最大功效。德军也正在斯大林格勒之战失败后总结经验,研制了专门用于城市巷战的安装有150毫米火炮的“灰熊”突击炮。
图注: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德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发起进攻的苏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斯大林格勒战斗中被击毁或是遗弃的德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话题扯远了。在持续不断的消耗中,苏联在人力和资源上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之后,苏军抓住机会在冬季展开反攻,包围了斯大林格勒中的德军并将其一举歼灭,给德军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图注:在斯大林格勒发起反攻的苏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斯大林格勒投降的德军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向战俘营,图片来自网络
德军之所以没有攻下斯大林格勒,表现上是战术使用的失误,深层次上是实力不足,经过1941年冬天的损失,德军到1942年实力已经开始下降,即便将兵力集中于南线发起攻击依然无法占据绝对优势。在与苏军的拉锯中,德军暴露了弱点并被敌人抓住,最终兵败斯大林格勒城下。
到了1942年,苏德战场上力量的天平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主客场差别有多大?
和很多竞技类比赛相同,足球比赛也有主客场之分,而有很多球队的战绩跟自己征战的场地有着很大的关系,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家常说的“主场龙,客场虫”。
在客场比赛到底会碰到什么,会让球队与主场比赛时的表现大相径庭呢?
一,舟车劳顿,人困马乏
客场比赛,要从自己的城市奔赴对方的城市,如果国土面积不是那么幅员辽阔,这个因素可能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以中超为例,中国最南端的球队,是广州的恒大,富力,而曾经在中超联赛的版图上,中国最北端的球队是哈尔滨毅腾。从广州到哈尔滨,3300公里,相信这样的距离,对于每一支征战哈尔滨的球队来说都是噩梦。而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哈尔滨队,由于天气原因,北方气候寒冷,中超3月份开始时,东北的球场草地还没有返青,经常会在赛季初出现连续的客场比赛。2018赛季的升班马大连一方在赛季刚开始就碰到了连续客场作战,第一场对阵上港0:8失利,第二场对阵富力0:2失利。两场比赛丢10球,让原本花重金引援的大连一方遭遇当头一棒。
二,球迷的支持
大家都知道,一支球队想要取得比赛的胜利,离不开球迷的支持。如果球队在主场比赛,主场球迷营造出来的加油助威声势,会让主队在精神上比客队更占优势,踢起来更有劲。而客队球迷,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很多球迷不可能跟随球队远征,于是在精神支持上就会处于下风。两只球队如果实力相当,那么主队赢得胜利的可能就比较大了。
三,盘外招
很多球队去客场比赛或多或少都会遭到盘外招的待遇,虽说主队用这样的手段有违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但是仍旧有很多球队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乐此不疲地在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频频利用盘外招向客队施压。
盘外招常用手段一:赛前的客队踩场,适应场地训练,不是球场没电,就是更衣室没水,总之就是不让客队球员痛快;
盘外招常用手段二:这个时候就该球童抢镜了,如果主队领先,在比赛的后半段客队球员很难从球童手中第一时间接到出界的皮球(上图中,李铁就是被上港主场的球童激怒了);要不就是偷走客队擦球的毛巾;
盘外招常用手段三:球迷辱骂挑衅客队球员,令球员做出会给自己招来重罚的举动。这个可以了解一下郜林和辽宁球迷之间的恩怨。
总之,足球比赛中的主场和客场确实会对球队的比赛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客队来说想要在客场取得胜利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现在的联赛中相同积分的对手,除了净胜球的优势,就是比较双方的交战情况,和主客场进球,以此来判定晋级或者排名的先后。
越南军队拥有120多万兵力?
越南进攻其西部邻国,都是意识形态作祟。
扩张的基因越南在938年的白藤江大捷后,逐渐摆脱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开始了扩张的道路。越南为了推进其边境线,采用了我国古代类似军事屯田的方式,战时打仗,和平时期则开垦农田。并且将新占领的土地分给越南国内的底层人民,以此民众刺激开疆拓土的欲望。
到了17世纪初,越南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湄公河三角洲一带。而到了1859年法国殖民者的入侵,客观上使得越南中止了领土扩张的脚步,也使得比较羸弱的柬埔寨和老挝不被越南吞并。法国出于将湄公河作为与清廷贸易的战略考量,名义上保留了柬埔寨的“土人政府”,而只是控制其经济命脉和限制其军事力量的发展。柬埔寨作为法国的保护国,在1907年还成功夺回了被泰国侵占的两个省,这是柬埔寨始料未及的。
老挝的情况则比较简单。老挝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中央集权的王朝,也没有地方藩镇割据。越南,泰国,缅甸和都曾经占领过现有的老挝领土。而且老挝在近代以来,其领土都是由部落的首领,小国的国王所瓜分。也就是说,老挝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一个强大的统治政权,是周围所有崛起势力的猎物。
法国殖民者来到中南半岛后,在现今的柬埔寨,越南,老挝建立了法属印度支那。国家的概念还未普及的情况下,越南人一厢情愿地把法属印度支那所涵盖的范围,都视为其历史上固有的领土。而且当时越南在之前的领土扩张中,不断地移民,越南人占柬埔寨总人口的5%,可以很好地里应外合。
随着共产主义思想在法属印度支那的传播,1931年印支共产党成立,其成员全部是越南人。胡志明曾经反对其政党出现印度支那的字眼,并且试图将其更改为越共。然而这却遭到了共产国际的反对,共产国际就把越南当成领导印度支那革命的中坚力量和根据地。
也就是说,越南的使命从一开始,就是将法国殖民者赶出法属印度支那,而在原来领土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类似苏联的政权,以一个共同的信仰建立起来的联盟国家。只是因为法国人在殖民统治时期带来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而使得这一计划最终泡汤。
(胡志明)
越南对邻国扩张的是由长期以来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形成了民众的自发意识,也就出现了越南幻想着建立一个印度支那联邦的美梦,最终被民意所裹挟。
强人政治胡志明在1969年逝世后,黎笋继任。黎笋的强硬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他对于日内瓦协议的“两个越南”一直不满。他觉得胡志明和武元甲过于妥协,日内瓦和约条款并没有反映越南在战场上的胜利。黎笋的第一要务是统一越南。
而当时越南游击战的运输线胡志明小道就经过老挝,柬埔寨境内。老挝和柬埔寨的立场直接威胁到北越运输的补给线,而此时美国也一直在争取两国的支持,越南再不进行革命输出,早晚会输掉越南战争。
越共从二战结束就一直在老挝和柬埔寨活跃。由于法属印度支那并没有明显的国界线,越南的力量很快就渗透进去。老挝一直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多民族杂居并且缺乏对现存的君主立宪政权的忠诚。越南在老挝很快就以联合抗击美国的契机,扶持了亲越南的政权,并且在老挝驻军。老挝实质上也就成为了越南的附属国。
柬埔寨的情况则要复杂些。当时柬埔寨境内有支持流亡海外的西哈努克,波尔布特,朗诺,以及美法四种势力在进行角逐。为了对抗朗诺的军人政府,波尔布特引入了越南的武装支持。然而在推翻朗诺军政府后,波尔布特的翅膀硬了之后,开始出现想脱离越南控制的苗头。而且越南在柬埔寨培养的人才,全被派往前线战斗战死沙场,或者被处死。历史上柬埔寨与越南的仇恨此刻被别有用心地煽动起来,边界问题最终引爆了柬越战争。越南另起炉灶,扶植新的代理人韩桑林,并且由其领导的柬埔寨民族解放阵线控制了柬埔寨大半国土。
越南出兵老挝和柬埔寨,不止是出于自保和对领土的贪婪,更是当时强敌环绕的历史环境下,强人政治的强硬作风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生存环境的问题,但是太过于简单粗暴而注定只是暂时缓解困境。
代理人战争越南在后胡志明时代的冷战时期里,走上了极其亲近苏联的道路。越南对老挝和柬埔寨的渗透都离不开苏联的支持。越南作为苏联的小老弟,获取了苏联大量的苏制武器和援助,在苏联的撑腰下于1978年入侵柬埔寨,讽刺的是1979年黎笋获得苏联颁发的列宁和平奖。
当你在看风景时,你已成为别人的风景。在东西方对峙中,无论哪一方都想尽可能地在世界插旗。而越南只是作为苏联的马前卒在狐假虎威。而老挝境内的政治运动几乎没有,没有任何主义之争,意识形态处于真空状态,比较容易取得进展。柬埔寨的波尔布特则因为大量的屠杀平民,逐渐丧失民心。越南只是挑了两个软柿子在捏,而且即使越南不捏,西方势力也必然会来卷土重来,这就好比零和博弈,只是鹿死谁手而已。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生国家的必经之路。而越南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甘为狗腿子,只有彻底的大破大立才能摆脱这种被人利用的死循环。
却为什么还要向唐朝求和呢?
观点:怛罗斯战役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扩张并无直接关系。怛罗斯之战的发生,是由居住在阿拉伯和唐帝国边境的小国(或部落)间的冲突引起的。阿中两国都派兵支援自己的属国,因而发生了直接冲突。交战双方其实并没有将这件事当回事,后期来华的使节应该看做是和平交流的外交行为,不应该看做是向唐求和的行为。怛罗斯战役始末
公元750年(唐玄宗天宝九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发兵讨伐西域的石国,石国国王愿降,高仙芝假装同意,但突然攻破石国,屠杀老弱,虏掠壮丁,搜刮财物。751年(天宝十年),高仙芝将石国国王送往长安处死。石国王子逃脱唐军搜捕,求告于西域诸国,激于义愤,诸国转而与唐为敌,联合大食军来攻唐军。751年6月,高仙芝率军数万,进兵至怛罗斯(今江布尔),与阿布·穆斯林的大将齐亚德率领的大食军队相遇,对峙数日。在战斗中,唐军侧翼的葛逻禄部叛变,助大食军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只剩几千人撤回驻地,二万余人被大食俘虏。
这些情况有较详的史料记载。《旧唐书》卷104《高仙芝传》记载:“天宝九载,将兵讨石国,平之,获其国王以归。仙芝性贪,获石国大瑟瑟十余石,真金五六,骆驼、名马、宝玉称是。”《新唐书》卷135《高仙芝传》记载:“天宝九载,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罗斯城,以直其冤。”《旧唐书》卷109《李嗣业传》、《旧唐书》卷128《段秀实传》均有关于高仙芝败逃的较详记载。此外,《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史书也记有相关内容,大体可以反映战役的始末。
很显然,是高仙芝的暴行导致石国王子向大食搬兵。
怛罗斯战役后,大食势力进入中亚,昭武九姓国隶属大食。以葱岭为界,大食与中国各执丝绸之路一端,使欧亚大陆贸易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此,唐朝近百年来在葱岭以西的经营彻底结束,其后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加之唐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衰退,没能力经营西北边疆地区,中亚各国逐渐脱离了与唐政府的政治关系。
怛罗斯战役并非唐王朝与阿拔斯王朝的战争在阿拉伯帝国的历史上,749年至754年是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并设法巩固政权的最为动荡的阶段。自747年阿布·穆斯林率众在呼罗珊起义到749年历时两年,倭马亚王朝军队迅速溃败,“阿拔斯人和呼罗珊的起义者占领库法城后,于749年年底在库法清真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是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750年1月,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没,倭马亚王朝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的布希尔遭阿拔斯人追杀而死,倭马亚王朝灭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哈里发致力于扑灭和铲除倭马亚家族,他不惜采取最残酷的手段。750年6月25日,在艾卜·弗特鲁斯城设计伏杀倭马亚家族80余人,只有阿布杜勒·赖哈曼(拉赫曼)奇迹般地逃离。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的陵墓遭到破坏,尸体或被鞭打或被焚毁。而且,阿布·阿拔斯不断追捕和迫害什叶派的成员,曼苏尔执政后继续这一政策。其后,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着手对付政敌,先后杀害阿布杜拉和阿布·穆斯林。待国内局势安定之后,又跟永久的敌人拜占廷展开边界战争。
应该看到,“阿拔斯王朝初期,对内镇压异己,平息内乱;对外争取和平,避免战争。在它和平外交政策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伊斯兰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另一个方面说,“阿拔斯人遇到了波斯萨珊王朝遗留下来的、纠结万端的国际问题,特别是同拜占廷在西亚、小亚细亚和埃及的问题;又承受了倭马亚王朝遗留下来的千头万绪的国际纠纷”。总之,阿拔斯王朝建国初期的两任哈里发没有精力进行对东方的征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扎格罗斯山以东的中亚广大地区在呼罗珊总督的统辖之下,这位总督是阿拔斯王朝的开国元勋阿布·穆斯林。他位高权重,驻节木鹿,号令一方,颇具势力,并且染指宫廷事务,干涉朝政。“751年,阿布.穆斯林派遣部将齐亚德进兵阿姆河右岸,在怛罗斯击败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部,俘唐军2万人。”这一点很重要。它足以告诉我们,与唐军发生冲突的不是哈里发派遣的政府军,而是边疆守军。我们对怛罗斯战役最大的误解是把怛罗斯战役看作阿拉伯政府对外战争的组成部分,把阿拉伯呼罗珊总督的军事行动看作最高统治者决策下的行动,把阿拔斯王朝看作完全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怛罗斯战役之后两国之间的关系怛罗斯战役对唐和大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并不大。自公元七世纪中叶
以后直至八世纪末,阿拉伯与中国唐朝的友好往来基本上是连续的,并不因怛罗斯之战而间断。据《册府元龟》记载,从651年(唐永徽二年)到747年(天宝六年),阿拉伯遣使来华共计二十四次。752年(唐玄宗天宝11年),黑衣大食谢多可密遣使来华,这是阿拔斯王朝正式与中国通好。753年3月、4月、7月和12月阿拔斯王朝使节四次进入长安。754年4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755年7月,黑衣大食遣使贡献。756年7月,黑衣大食遣大酋望二十五人来朝。此后,公元758年(5月11月两次)、760年、762年、769年、772年、774年、791年、798年每年都有黑衣大食使者来华。这至少说明,阿拉伯与中国唐朝之间,自倭马亚王朝就有使者或商团往来,互赠礼品,不曾间断。当然,这些使者或商团并不一定都是官方的。有些商人和旅行家,冒充哈里发的使者,向中国皇帝贡献贵重礼品企图受到尊重或帮助。
怛罗斯战役之后两国能够保持友好关系的原因怛罗斯之战前后,阿拉伯帝国处于政权更替之时,是多事之秋,无暇东顾;中国唐朝西境先有突厥的威胁,后有吐蕃的威胁,四年之后的安史之乱几乎使唐王朝覆灭,根本无暇西顾。仅军事方面而言,两国为帮助属国而用兵,小规模的摩擦和冲突不断,怛罗斯之战只是较大规模的一次。然而其后唐朝还向阿拉伯借兵,阿拉伯人、突厥人、畏兀儿人组成的军队到中国,帮助唐政府平叛。唐与阿拉伯的友好关系没有间断。阿拉伯与唐帝国的关系不因怛罗斯之战而中止,经济文化交流不因怛罗斯之战而减弱。
星际争霸中的虫族和星河战队中的虫族?
今日突发奇想,星际争霸中的虫族和星河战队的虫族做一个比较,谁比较强呢?
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几个小伙伴聊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星际争霸中的虫族吊打星河战队中的虫族,而且是那种全方位吊打的状况。
无论从那个方面看,星际争霸中的虫族都远胜于星河战队中的虫族
从体型来说:星际争霸中的虫族从最大的利维坦到最小的工蜂都都拥有不俗的攻击和自愈能力。在凯姐的旗舰利维坦面前,人类的战巡休伯利安号就像个小不点儿。而星河战队中的虫族最大的应该是脑虫和对空发射离子炮的哪种种子了吧,在Zerg面前,他们只不过是开胃的小菜。
从战斗力来看:星河战队中人类的战斗力被严重弱化了。拥有跨星际远征,拥有大量可以折跃的太空舰队的人类,竟然要用全步兵去和虫族打地面战。而且,就这样的脑残设定下,竟然还可以和虫族打的有来有回。星河战队中的虫族的战斗力可见不是一般的差。而星际争霸中虫族,一开始在主宰的带领下把自己的创世神萨尔娜迦给怼爆了,然后又攻陷了星灵的老巢艾尔,
从灵能(异能)看:星际争霸中凯姐在未成神之前的灵能就爆表了。别人的灵能都是不超过10级,凯瑞甘说“之所以我的灵能是12级,是因为你们的机器只能测到12级,看姐的高端操作”。而星河战队中的主宰脑虫,要控制一个人类的元帅,还要潜移默化的搞很长一段时间。从这方面来说,星河战队的虫族弱爆了。
从基因摄取上来说:星际争霸中的虫族在基因大师阿巴瑟的调制下,可以不断的摄取优秀基因用于自身种族的进化。而星河战队中的虫族,貌似只有脑虫能通过摄取人类的脑袋来读取相关记忆,貌似还没有提到过进化的字眼。这一点来说,星河战队中的虫族就是个战五渣。
从数量上来说:我们都知道虫族一向是以数量取胜,虫海战术。那么两支虫族从数量上来说,到底谁更占优势呢?依然是星际争霸中的虫族。从电影上看星河战队1中,人虫最后决战的时候,虫族引诱人类到最后的基地,然后包围人类援军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虫族。但是,这些虫族如果放在星际争霸的世界中,只会给人类带来一场射击练习比赛吧。毕竟攻城坦克的存在,就是纯地面部队的噩梦。
星际争霸中的虫族拥有凯瑞甘这样神职首领,永远是其他虫族无法比拟的
纵观所有拥有虫族,异形这样生物兵器的电影和游戏中,也只有星际争霸中设计了一个由人类转化而成的凯瑞甘女王。女王在人类的时候,灵能就爆表了,转职成刀锋女王后,就更不得了“我即是虫群”,V587。虫族这种群体性兵器,缺乏一个足够聪明的大脑的时候,其攻击力在星际战争中,其实是可以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凯姐威武。
那么是不是星际争霸中的虫族就完爆星河战队中的虫族呢?囧王者说,是的。无论从任何方面,星河战队中的虫族都被完爆,而且没有一点还手之力。各位小伙伴,你们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滑铁卢之战的背景简写?
1:拿破仑想征服欧洲,俄国是欧洲的一个大国,远征时战于滑铁卢 2:法国战败了,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欧洲的噩梦也过去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可以说因为拿破仑的倒下而改变 3:轻敌,如果一开始步兵在骑兵后面进攻的话,巴顿不一定能笑到最后,然后那边的天气冷得出乎意料,拿破仑大片的兵力死于寒冷以及寒冷所带来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