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眼的深渊宝珠,1个能兑换205把流星落?
我们知道如今DNF手游的测试版早已上线了,由于内侧名额有限,导致大多数玩家都玩不上,无法体验游戏中的乐趣。DNF手游的魅力在于完整的还原端游的60级版本,曾经的副本、装备、地图都会展现在玩家的面前。大家完全可以从手游中玩出端游的情怀。那么DNF手游最值钱的物品是什么呢?
在DNF手游中,共有三种货币。分别是金币、泰拉币和点券。其中泰拉币的用途要高于金币的用途。原来DNF手游中最值钱的物品就是耀眼的深渊宝珠,价值12288泰拉币,实在是太贵了,要知道流星落的平均价才60泰拉,也就是说一个耀眼的深渊宝珠顶约205把流星落,所以耀眼的深渊宝珠被称为DNF手游中最贵的道具。对于这件道具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端游中刷完深渊就可以爆出,而手游的获取方式和端游是一样的,就是爆率低。
当然在DNF手游的深渊中,除了能爆出耀眼的深渊宝珠之外,还会出暗淡的深渊宝珠和各种史诗,暗淡的深渊宝珠的价值为6100泰拉,也是比较贵的道具。也就是说玩家多爆几个耀眼的深渊宝珠完全可以买一套稀有的天空装扮了。如今在DNF手游中,玩家完全可以用刷深渊来养号了。
其实DNF手游的深渊难度也是极高的,即使三个人组队刷,每个人轮着输出,也要刷一段时间才能通关,主要原因是怪物的血量高和回血速度惊人,但是爆率极高,很多玩家表示一天出两三个史诗根本不是问题。估计等DNF手游正式上线以后,这种爆率还是要改回来的。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请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区,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谢谢。
为什么说阳关雪是一篇充满历史沧桑?
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字里行间饱含了时光的缩影。
文章主要描写的意象——阳关,本身见证了多年历史的变迁,在大漠一隅经历风雨。历朝历代文人骚客以阳关为托,写出了无数寄情抒怀的文章。余秋雨通过以阳关为题,以王维的诗为引,感怀唐朝盛世,并与同期古典欧洲文化做对比,昭显文化优越感。继而文章在讲到盛唐之后文化并没有像欧洲那样一直进步和传承时讨论戛然而止,没有继续追问,余音淼淼,引人深思。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摘自余秋雨《阳关雪》最喜欢这句话,目光反复摩挲不舍离去,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幕幕盛唐文人挥斥方遒,豪气冲天的画面。这发自骨子里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万国来朝,天下皆为王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唐朝是最耀眼的一颗宝珠。当作者由阳关延伸到唐文化后,不禁感慨科举对文人思想的禁锢,提到“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避免不了的悲哀。
阳关见证了繁华也见证了低潮。历史浮浮沉沉,就像大漠的艳阳和风雪交替,带来了故事也带来了沧桑。作者并没有单纯的感慨,他也对历史做了刨析,讨论了文化发展是如何改变了模样。这些简短有力的句子像带着毛刺,擦过心扉,毛毛的疼。
这大概就是好的文学作品的力量吧,不是用情感挠,是慢慢渗进读者的心里,从里到外的感怀,久久无法忘怀。
如果你也有感想,欢迎评论,大家一起进步。加油~↖(^ω^)↗
有哪些文艺到爆炸的句子?
1. 一房二人三餐四季,星辰大海,雅俗共度。四海三山二心一生,清风草木,风雨并肩。
四季有你便再无风雨,今生相慰便只剩温暖,风雨中有你,便胜却人间无数。
2. 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盛唐休书》
离别不是伤害,唯有祝愿,愿你余生更美好,光华依旧。
3. 人在饿的时候会选择不爱的食物,会在寂寞的时候选择不爱的人。因为强扭的瓜不甜,但是解渴。
不要因为孤独去爱,那样以后会更孤独,希望你的选择是因爱,而不是因为没有选择而选择
4.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你;
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缘起缘灭,人来人往,俗世欢腾中因你而觉盛世繁华,你走时才觉繁华中有太多的喧嚣和杂乱
5.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
热势退尽,
还我寂寞的健康。
——木心
一颦一笑让我心随之跳动,当只剩下背影的时候,爱过不知如何疗愈
6 我用什么留住你,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的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凉。――博尔赫斯
爱不是挽留你的理由,与其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7 人闲桂花落,满身都是秋。
桂花落了,秋风起了,也许是我满身满心的秋意,将初秋染的悲壮
8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卡里·纪伯伦
人生多坎坷,在年轻的时候把谦虚当成美德错过了进取,以致满身空虚没有慎独,却用泛爱来填充自己。选的容易的就认为是对的,岂不知人生从来不易,如果容易了,那样的人生就肤浅了,因为从来没有触碰过生活的深沉
9 我平生有大憾事,日夜镂刻于心,生不如死,却又不能不生。生则尚有期望,死则为背情弃诺之人。此等情仇,猪如何能有?——萧鼎《诛仙》
当在人生悲苦中,凄月冷雨中,飞雪扑面中,我很多次吟啸徐行,殊不知内心里早已千疮百孔,只因前方有你,周围有你们期待,倒下轻松但人生价值幻灭,坚持疲惫艰难但为了心中坦然,所以无所畏惧,冒雪前行。
10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周立波《因为》
人生没有太多的过往,沉湎过往便只有过往,少些悲叹,多谢前行。
11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三毛
青春太短暂,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感慨,当青春过去了,我也不会去悲叹,因为我的青春很青春,但年老到来时,我将更努力,因为我想认真的老去。
12人间还是姹紫嫣红,我心已万古荒凉。——桐华
人生还有四季,但我只剩下冬天,且是最凌冽最冰冷最萧瑟的那种
13 妈妈当年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仙女,爸爸当年也是勇闯天涯的江湖少年,他们哪里会懂得去照顾一个闯入他们生活的小生命了,他们也曾经手忙脚乱,也曾经奔溃无助,一代人的芳华逝去换取了另一代人的璀璨人生,毕竟这一路上谁都有过夏夜躲在屋顶看星星的少年时光。
谁的青春没有故事和酒呢?但尽情享受自己青春的时候,其实也在过度消耗父母的青春。
14 即便前路混沌, 同他走过, 才算人间。——高台树色《白日事故》
前路混沌,泥泞,艰冷,但有你便是芳香四溢的林间小道。
15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生活在阴沟里也要记得仰望星空。
我们经常悲叹,经常愤怒,岂不知这样的话,我们就是别人眼中这世界的黑暗,提灯前行吧,既照亮自己,又温暖别人。
16 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莎士比亚
时间与伴侣一样,你辜负了她。终将被她辜负,你伤害了她,她会转身离去,留给你凄冷孤独的余生。
17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回头,我比春风温柔。
我本不温柔,因这世界太艰冷。但有了你后我便愿意温柔以待整个世界。被温柔而温柔过的人,知道温柔的感受。你回头,我会比春天更能温暖你。
18 把心腾干净,住进来的人才舒服
过往未过,未来不来
19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穿林打叶声,你认为人生的悲痛莫过如此,未来回首,不过是浅淡微云一丝细雨罢了。
20.愿你熬过万丈孤独藏于星辰大海跨过星河迈过月亮去努力迎接更好的自己
熬过走过笑过,那时才能真正成就自己,没有在深夜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21在平凡的生活里,保持谦虚和努力。光芒再小,也要永远闪亮
萤烛微光,也需胸怀理想,光芒万丈。
翅膀弱小,也当奋勇振臂,于天翱翔
和氏璧随侯珠最终去了哪里?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可是出现了不少的奇珍异宝,但要说最为奇珍的就是中国三大宝物:和氏璧、随候珠、龙凤石,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和氏璧与随候珠。
一 .和氏璧
完壁璧归赵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个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琢玉能手叫汴和,他看见有一只凤凰落在了荆山,他前去看,便找到了一块璞玉,便把这块璞玉献给了楚文王,可是楚文王说这个明明就是一块石头,连看相玉的师傅也是说这个是一块石头,随后楚文王便以欺君之罪把汴和处罚了。最后楚文王去逝,汴和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这个令武王很是感动,就叫玉师把璞玉打开一看,果然是绝世美玉,便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后面和氏璧到了赵国手里才有了完璧归赵,最后到了秦始皇手里,被秦始皇打造成传国玉玺。然后关于和氏璧的到下落有两个说法,一是陪葬于秦始皇陵,没有做为传国玉玺流传于后世。二是秦朝亡国后做为传国玉玺流入了刘邦的手里,代代相传,等到西汉末年,王莽想篡位,逼其姑母汉孝元太后交出玉玺,太后气愤把玉玺摔了,玉玺就缺了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之后王莽败,玉玺就到了刘秀手上。东汉末年,太守孙坚攻入落阳,在一宫妃尸体的锦囊里发现了经过黄金镶嵌的传国玉玺,上面刻有篆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后被袁术抢去,袁术死后,被夺去献给曹操了,后三国归于晋国,玉玺落入了司马炎。
再后来就传到了唐高祖手里,就这样传国玉玺传了五代就不见了。从发现和氏璧到和氏璧失踪过去了两千六百年,我相信迟早有一天和氏璧和在出现我们的眼前。
二 .随候珠
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是与和氏璧并称“春秋二宝”。
在《搜神记》里有说“随候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传说随国国君有一次出游,看见了受伤的大蛇,随国国君心有不忍,就叫人给大蛇包扎伤口后就放大蛇离去,许多天后,大蛇痊愈后衔了一颗明珠前来报恩,这就是随候珠。
后来随着随朝衰亡,楚武王伐随,随候珠就落入了楚武王手里。楚被秦灭后,秦始皇就拥有了和氏璧和随候珠,到了秦始皇手里随候珠就不见了,可以猜测,随候珠陪着秦始皇下葬了。
喜欢的请点击下方,点个赞或是关注吧!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
曾侯乙嘴里一共含了21只玉质“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每一个都大有来头。
提到曾侯乙墓,那可是在考古界如雷贯耳的存在,自打在1978年被发现以来,其文物之多,保存之完好,让这座位于湖北随州的战国墓葬名扬四海。
尤其是在墓中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套编钟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但仍能发出乐律分明、音色清亮的旋律,堪称是一大奇迹。
除了青铜编钟以及其他一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外,在墓主人曾侯乙的嘴里,还发现了多达21只的玉质“小动物”,数量如此之多,就好像是在曾侯乙的嘴里开了个小型动物园。
那么说,这些被含在曾侯乙嘴里的“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这就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种,口中塞满玉器,则是古人为了寄托对未来美好期望的一种体现。
这些被塞进曾侯乙嘴里的小动物,在考古界有个正式的名称,叫做"玉琀“。
所谓玉琀,顾名思义,就是含在嘴里的玉制品,而在《说文解字》中有云:“琀者,送死口中玉也。”
也就是说,这个玉琀,就是放在死人嘴里的玉石。
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去世之后,在嘴里放置玉制品呢?这说起来,与玉这种东西的材质和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玉是石头的一种,但它与普通的石头又大有区别,其质地细腻且坚硬,充满光泽又略有透明,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外观和质地,让玉在很早之前,就被人们所钟爱。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发现,中国人使用玉的时间,要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在那个时期,上古的人们就开始用玉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这可要比金、银、铜、铁器的使用,不知道要早了多少年。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古人们也赋予了玉不少特殊的含义,比如有万物主宰说、.天地精华说、.辟邪除崇说以及延年益寿说等多种说法。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一点,玉石在古代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这种晶莹剔透的物品。
正是出于对玉石的喜爱,古人们才会在”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大事中,大量运用玉石,而玉琀,就是古人在安葬时,必须要进行的一个重要步骤。
根据史籍记载,上古时期的人们,认为在人死之后,在埋葬时不能空口,也就是嘴里不能空着,因此就有了在死者嘴里塞东西的习俗,这种习俗称之为”口琀“。
最早的”口琀“之物,有米粒、贝壳、珍珠等,但随着玉石的大量运用,因此到了殷商时期,原来的”口琀“之物,就被质地坚硬的玉石所取代,所以就被叫做“玉琀”。
当然,这些被放进死者口中的玉琀,并不是随便拿一块就塞进去的,而是根据死者的身份等级,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雕刻成需要的形状后才放进死者口中的。
像在商周时期,大部分使用的,就是雕刻成”蝉“形的玉琀。
之所以用”蝉“这种生物雕刻成”蝉“,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古人认为蝉是一种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其饮而不食,均以露水为生,因此古人就取其清洁高雅之意来制作玉琀。
其二呢,蝉的生活习性也是原因之一,众所周知,蝉的一生要经历一个重要的时刻,就是“蝉蜕”,而在蝉蜕之后,就相当于新生。
因此,古人就根据蝉的这种习性,取其“蜕脱再生”之意,以象征变形和复活,说白了,就是以含玉蝉而寓意暂死的意思。
除了“蝉”形玉琀之外,在商周时期,还有使用玉蚕、玉鱼、玉管等多种形状的玉琀,在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所发掘的商墓中,就出土了8件形状不一玉琀,其中包括两个玉蝉、一个玉鱼以及若干个短玉管、玉珠和长方片的玉饰。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多元,玉琀的样式也开始有所变化,传统的玉蝉、玉鱼,逐渐被形状不一的小动物取而代之。
而曾侯乙墓中所出土的“小动物”玉琀,就是那个时期丧葬习俗和文化的典型代表。
根据资料披露,曾侯乙墓发掘之后,在墓主曾侯乙的口中以及颅腔内,发现了足足21件制作精美的微雕玉器。
这21件微雕玉器,包括6只玉牛、4只玉羊、3只玉猪、3只玉鸭、3条玉鱼和2只玉狗。
而这些小动物的大小,最大的如黄豆,而最小的,只有米粒般大小,虽说体积不大,但却雕刻的相当惟妙惟肖。
尤其是在雕刻工艺上,深刻体现了什么叫做细致入微以及活灵活现,比如像玉猪的猪鬃,还有玉鱼的鱼鳍,这几样细微处的动物特征,都雕刻十分逼真。
整个雕刻工艺,可以说是简练又不失逼真,堪称是微雕界的鼻祖之作。
那么,为什么曾侯乙的墓中会用这些小动物的雕像作为玉琀呢?这些小动物又寓意和象征着什么呢?
其实这也很简单,在商周时期,玉蝉是玉琀的主流,蝉的含义已经在前文介绍过,其寓意为“新生”、“再生”。
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所谓“新生”和“再生”,只不过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寄托而已,实际上是不能实现和做到的。
因此,在丧葬习俗中,古人们就开始将这种虚无缥缈的寄托,转变为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愿望,因此,那些小动物就适时登上了舞台。
为什么说这些小动物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愿望呢?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曾侯乙墓中所发现的21件“小动物”玉琀,每一种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比如猪、狗、牛、羊,再比如鸭、鱼,这几样小动物乃至到现代,都是人们常见也常吃的动物种类。
而曾侯乙所用的这几种小动物,刚好涵盖了古人所谓的“六畜五牲”这个说法。
我们都知道,早在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就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的认知,选择了一部分的动物对其进行驯化饲养,像牛、狗、羊、猪这几种动物,是最早进入人类世界的动物之一。
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祖先生活中提供了不少方便,同时也为远古时期人类的餐桌上增加了丰富的菜肴,因此,在上古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几样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理,鸡、鸭、鱼也是如此,同样是丰富人类饮食的一种动物。
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们就会把这些象征着“丰衣足食”的动物,做成玉石微雕,放进去世的人口中。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前文所讲的,古人认为一个人在下葬时,不能“空口”,所以把这些“小动物”塞进死者口中,代表着这名死者能在继续享用这些“大鱼大肉”。
其二呢,就是用这些玉质的小动物陪葬,寄托了古人希望未来能“六畜兴旺”,以及“五谷丰登”的愿望。
说白了,这些小动物,就是象征着古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寄愿。
除了寄托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外,使用玉琀还有一层十分特殊的含义,这层含义同样是古代丧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前文讲过,玉是一种质地坚固,且温润细腻的石头,古语有云,“温润如玉”就是形容玉的最贴切的词语。
正是因为玉的这种特性,因此就在很早之前就被人们所喜爱,同样,由于玉的特殊品质,让古人一度认为,其是集天地万物的精华而形成。
而这种集天地精华所形成的东西,在古人的认知里,都具备“神秘的力量”。
因此,在古代,玉除了被人们佩戴之外,还有“食玉”这一说法,之所以如此,就是古人认为品质好的玉,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
出于这种心理,以及玉石的特性,在丧葬习俗中,就出现了大量玉的应用,而把玉石放入逝者口中,在古人的意识里,这样做能达到尸身防腐的效果。
正所谓“人有九窍”,而嘴巴则是最大的一窍,用玉石将这一窍堵住,就可以防止精气外泄,从而就能达到防止尸体朽烂了。
当然,除了在嘴里放置玉琀外,古人们针对其他几窍也使用有相应的玉器,像我们在考古文献中所看到的“九窍玉”,就是这个用途。
并且,在春秋战国乃至到西汉初期,除了九窍玉之外,还有“玉握”这种陪葬品,即把玉石雕刻成便于手握的形状,一般都是以长方体卧猪形为主。
不过,同样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口中塞”小动物“形状的玉琀再次演变,到了西汉中期,已经开始采用“玉口塞”。
这种“玉口塞”。与动物形的玉琀最大区别就是,其形状为新月形,侧视呈“V”状,使用时将尖端塞进逝者口中,以达到充盈死者口腔的效果。
不过,玉口塞受形状限制,两端不能完全塞进嘴里,而是留在嘴巴两侧。
像中山靖王刘胜墓里,出土的就是这种新月形状的“玉口塞”,虽说与小动物形的玉琀在外形上区别很大,但其用途和意义基本上还是一样的。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在丧葬中使用玉的这种习俗逐渐消失,再往后的墓葬,基本上抛弃了这一习俗,仅在一些贵族墓中零星可见,因此,这种把玉琀和玉握作为一种葬俗的习惯,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就曾侯乙墓所言,其口中之所以含了那么多玉质小动物,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极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其用意,就是为了寄愿未来能“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的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