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真经叛军线攻略,为什么大国不允许小国拥有核武器?
前言:
现如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9个:中、美、俄、英、法、印、以、朝、巴。其中,真正有权利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只有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而其他拥核国家拥有核武器都是非法的。 至于为何拥核国家不允许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里面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最现实的原因,还是因为拥核国家不想其他国家拥核从而威胁到自己。
拥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意味着其国家已经相对安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对拥核国家进行打击,哪怕同样是拥核国家也不敢,毕竟一旦进行核战争就意味着毁灭。而拥有核武器,意味着该国将拥有与其他核大国相对“平等”对话的权利。如当初的朝鲜,在没拥有核武器之前,美国根本未将其放在眼里,对朝鲜的各种威胁喊话根本置之不理,可后来朝鲜拥核之后,美国对朝鲜重视了很多,也不敢再掉以轻心。
因为拥核与非拥核国家实力和地位都差别巨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拥核是自身实力和安全的体现,自己拥核,自然也不希望其他国家也拥核,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蛋糕就这么大,多来一个人分蛋糕,自然谁也不愿意。
拥核国家越多,核武器泄露的风险越高,国际安全受到的威胁越大。大国拥有核武器,自然能够对核武器进行严格的管控,能够防止其外泄,然而一旦小国拥有核武器那就很难说了。毕竟小国与大国的实力天差地别,其能够维持国家稳定不受战争威胁就已然不错,一旦拥核,遭受各种不明势力的窥探,手中的核武器不一定能够保护得了。
如现在的伊拉克,一旦拥核,其有实力保护核武器不外泄吗?很有可能拥有核武器之后,第二天就被恐怖分子弄到手,那对于世界的安全就是巨大的威胁了。可见,虽然大国不允许小国拥核是非常霸道的表现,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防止核武器泄露,维持世界和平稳定与安全的表现。
拥核是衡量一国实力与地位的标准,拥核,就意味着拥有了与大国掰手腕的机会。为何这么多国家想要拥核?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有核国家与无核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天差地别。如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这几个国家,在没有核武器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少个大国拿正眼瞧它们,对于大国来说,这些国家要么落后,要么就是弹丸小国,对于大国几乎没有什么威胁。
然而拥有核武器之后,那就不一样了,就如同印度,虽然各国很多时候对印度嘲笑归嘲笑,但因为印度是目前除五常之外核实力最强的国家,各大国对于印度还是尊重的。而出于各自的需求,美俄甚至都对印度进行拉拢和示好。还有现在的朝鲜,美国为何不敢动?就是因为朝鲜拥有核武器,哪怕其核武器数量很少,即使只有一颗,也能够对美国以及其周边盟友起到威胁作用,美国就不敢轻举妄动。
而且拥核之后,这些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这些年印度就一直谋求申请成为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什么原因让印度如此自信?也许是经济实力,也许是军事实力,但拥核国家的身份定然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若不然,一个非核国家有资格申请成为常任理事国?可见拥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多重要,这也是为何大国不允许小国拥核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是不是会人格分裂?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先分析分析,再做结论吧。
首先说说书法诸体的渊源及特点吧。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文字书写体式多种多样,称之为大篆时期,书写风格较自由;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了文字书写体式,即竖长方形的“小篆”,书写风格整齐划一,笔法单调,只有一种“圆转”;汉取代秦以后,文字形式改革成横长方形的“隶书”,书写速度较秦篆快捷,笔法在圆转的基础上增加了提按方折;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文字体式在实用中不断改进更新,以致在汉隶的基础上产生了书写更加快捷的“章草”、“今草”,也就是“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简约、流美、书写快捷;草书出现的同时,又酝酿出了“楷书”,草书对当时高层知识分子而言实用,楷书对社会底层大众而言实用。在楷书和草书之间,又形成了一种比草书便于认识而比楷书便于书写的实用书体“行书”。当然,这个辉煌的时代是晋代,出现了书圣王羲之;书法体式到了唐代,楷书发展到了极致境界,颜柳欧虞褚等等各家,法备俱全,结构严谨,使书法书写笔法完善成了“八种笔法”;宋代的书法,楷书再难以超越唐朝,故而苏黄米蔡多以“行书”自胜;宋代以后,元、明、清书法的体式形态多倘佯在前人的艺海里小有变化,未见有大的建树。
下面,咱们再来看看什么是“人格分裂”吧,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解离性身份疾患,或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常与思觉失调症搞混,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来改名为解离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著好几个灵魂」。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咱们前面的问题“书法什么体都学,是不是会人格分裂?”,哈哈,是不是有点乱啊?其实一点也不乱。
书法诸体传承有序,初学一家一体,入门后旁涉诸家诸体,然后结合自己性格审美,消化、形成自己的别具一格的书法体式,始有大成。书法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性格完善的过程,书法学习到高深境界,即会反观自性完善自我。书法学习中各种体式,你喜欢有兴趣才会去研究学习,不喜欢没兴趣就会不了了之,哪里谈的到“人格分裂”呢?
看看历史,就会知道现在了。统观历代书法大家,多是诸体兼善的,却还没有听说过哪一位因什么体都学而导致“人格分裂”的呢。
杨过郭靖乔峰令狐冲张无忌谁的武功最高?
杨过、郭靖、乔峰、令狐冲、张无忌谁的武功最高?谁最弱?
这五个人物都是哪部作品中的呢?五个人来自金庸笔下的作品,《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以及《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
五人各怀盖世神功,想知道五人武功强弱,就要分别进行罗列,逐一比对之后,才能够得知谁的武功高低。
一、杨过杨过的武功深不可测,毕竟杨过的师父天下无敌,按道理讲,杨过一共七个师父,这七个人各个武功天下第一。这七个人都是谁呢?分别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独孤求败、小龙女,这七个人都曾传授杨过武功。
东邪的弹指神通和玉箫剑法、西毒的蛤蟆功、南帝教导杨过做人的道理、北丐的打狗棒法、王重阳的九阴真经、小龙女传授杨过古墓派武功、最后是独孤求败的玄铁剑法。
后来杨过自创黯然销魂掌,武功更是天下罕有,周伯通和杨过,曾在百花谷切磋,二人武功不相伯仲。须知周伯通武功天下第一,杨过能够战平周伯通,这足以说明杨过武功之强。
二、郭靖郭靖不仅武功盖世,人品更是罕有。当年郭靖蒙古大漠习武,深得江南七怪传授,所以郭靖的武功基础非常扎实。后来遇到洪七公练成降龙十八掌,江湖之中再无敌手,郭靖每一种武功,在江湖中都是响当当的存在,来到桃花岛结识周伯通,郭靖练成左右互搏和空明拳,九阴真经也悉数习得。
郭靖与黄蓉成婚之后,黄药师又传授弹指神通,《神雕侠侣》中郭靖曾带杨过投师终南山,遭逢全真道士的时候,曾实战弹指神通。
郭靖平时出手总为对方留下馀地,这时气恼这长身道人剑招无礼,才使出了弹指神通的妙技。这门功夫是黄药师的绝学,郭靖在岛上住了几年,已尽得其传,他内力深厚,使将出来自是非同小可。郭靖的武功绝非泛泛之辈,每一种武功都是当世绝学,让人望而却步。
三、乔峰北乔峰、南慕容,乔峰的武功可谓无人能及,天下罕逢敌手。乔峰武功之强,自然离不开师父的教导,乔峰一生之中只有三个师父,分别是少林玄苦大师、丐帮帮主汪剑通、丐帮长老奚长老。
玄苦传授少林内功,让乔峰具备内功基础,汪剑通的降龙十八掌,则是外功之王,而奚长老传的武功,非少林之功。因为乔峰初入丐帮之时,功夫匮乏,所以乔峰经常向奚长老讨教武功,二人亦师亦友。
聚贤庄乔峰力战群雄,少室山以一敌三,这是何等的豪气?藏经阁重伤扫地僧,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四、令狐冲令狐冲的华山派武功,自然不容小觑,令狐冲和杨过经历有些相像,杨过十一岁母亲离世,而令狐冲自小无父无母,由师父岳不群抚养成人。
令狐冲身怀五岳剑法,而且师承风清扬,曾与小师妹岳灵珊合创冲灵剑法,武功绝非泛泛之辈。而后又学得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和少林易筋经,内功剑法融为一体,最后成为恒山派掌门。
令狐冲放荡不羁,金庸笔下的浪子,非令狐冲莫属。他心存忠义,却不拘泥小节,放荡不羁,却心细如发。
五、张无忌为何金庸笔下的主角,自幼父母双亡,张无忌也是其中之一,儿时身中玄冥神掌,若非张三丰和师叔以真气续命,恐怕张无忌早已命丧武当山。
张无忌身怀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降龙十八掌、圣火令武功、七伤拳、武当梯云纵等武功,金庸笔下武功最全之人,自然是张无忌。
张无忌力战少林三渡神僧,以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都无法取胜,有失绝顶风范。纵使一身盖世神功,也无法天下第一。
六、五人排名乔峰、杨过、郭靖、张无忌、令狐冲,这五人谁的武功最强?
乔峰力挫扫地僧,且修简降龙十八掌,自然排名第一。
郭靖练成全本的九阴真经,外加降龙十八掌和弹指神通,屈居第二。
张无忌性格优柔寡断,如果实战,必受影响,故而排名第三。
杨过武功虽然厉害,但是与前边几位相比,自然还是存在差距,故而排名第四。
令狐冲虽然会独孤九剑,但若与杨过的玄铁剑一战,我个人认为杨过更胜一筹,故而令狐冲居末。
综上所述,乔峰第一、郭靖第二、张无忌第三、杨过第四、令狐冲第五。
喜欢古金武侠的朋友,记得点赞加关注,每天准时更新问答!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被谁镇压了?
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镇压方腊起义的人绝对不会是宋江,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时期爆发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后来派出了最会统军的大太监童贯统军出战,最终童贯将方腊起义镇压下去。可童贯是个奸宦,他除了谄媚宋徽宗以及结党营私之外,统军能力其实稀松平常,所以童贯镇压方腊只是名义上的统帅,那么历史上方腊起义是如何被平定,方腊又是被谁抓到的呢?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的艺术爱好激起了方腊起义方腊本是浙江睦州清溪县人(现浙江杭州淳安县),他本是漆园园主,并且还十分信奉摩尼教,后来成为摩尼教江南地区负责人,摩尼教也称为明教,套用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说法,方腊就是那个时期的明教教主。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出名的艺术家皇帝,独创瘦金字体,宋徽宗不仅喜欢书法和绘画,他还喜欢搞收藏,爱收藏一些奇花异石。
宋徽宗的这些艺术爱好,就给了明教教主方腊起义的借口。当时奇花异石多出自于江南地区,于是宋徽宗为了收藏这些奇花异石就特意在江南地区开设了江南应奉局专门来满足他的收藏爱好。
宋徽宗让依靠谄媚奸臣蔡京的朱勔负责江南应奉局的事务,而朱勔这个人极为贪婪,他不仅要讨好宋徽宗和蔡京,还要满足自己的腰包,于是他疯狂搜刮奇花异石之外,还疯狂敛财。
这个江南应奉局的一切开销包括运输费用全部都平摊到江南地区百姓身上,花石纲中的纲就是指的运输团队,花石纲顾名思义就是指的专门替宋徽宗运输奇花异石的运输团队,根据当时的规矩,花石纲所到之处一切开销全部由当地百姓身上摊派,这也就是说老百姓不仅要把好东西贡献给皇帝,还得负责免费帮皇帝运输。这就相当于买完东西不仅不给钱还得让店老板倒贴邮费帮着运回家一样。
方腊的漆园就是经常被朱勔这群人随意掠夺,方腊对北宋政府可谓是恼恨至极,也正是因为宋徽宗此举把江南地区整的怨声载道,于是方腊就想到了借着应奉局的问题起义推翻北宋政府。
方腊起义前一年的宣和元年(1119年)江南地区遭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但是江南应奉局的这贪官污吏还在继续大肆搜刮百姓,捐税一分不少,还要额外负担花石纲以及应对这些贪官污吏的剥削,这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
方腊先是利用宗教迷信来蛊惑百姓,随即又煽动百姓对北宋政府的仇视,最终使得不少人都愿意追随方腊揭竿而起,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正式宣布起义,在起义之初宋徽宗根本没拿方腊起义当回事,毕竟此前还有宋江起义,宋徽宗只当方腊和宋江一样都是一伙流寇而已。
不过事实证明宋徽宗想错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确实只是一伙流寇,宋江起义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只是漫无目的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窜式起义,宋江起义可以说就是一伙农民为了发泄对北宋政府的不满,一时激愤而起,虽然采取的是灵活的游击战术,但是他们并没有根据地和明确的目的。
方腊起义则不同,方腊在起义之初就定好了规章制度,并且方腊有宗教作为依托,在组织性和纪律性上远比宋江起义要强得多。
而且方腊是占稳根据地再向外扩张,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推翻北宋政府的统治。方腊在攻陷杭州府之后就自号圣公改元永乐,这就说明方腊已经形成了组织政权,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
后来方腊又连续攻克北宋六州五十二县,起义军规模更是达到了十数万人。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只是游击性地攻陷了十几个县城,并不敢与北宋正规军正面交锋,起义军人数不足万人。所以就规模和影响力而言,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远不如方腊起义。
因此宋徽宗最初只拿方腊起义当作是类似于宋江起义看待,所以他低估了方腊,宋徽宗本以为江南地区的官军很快就能平定方腊起义,他还依旧沉迷于艺术之中,结果方腊在攻陷杭州之后改元称帝,宋徽宗才知道起义军人数已经达到十多万人,更有二百多万百姓归属于方腊统治之下。
在这个时候宋徽宗才害怕了,他知道再不尽快平定方腊起义,恐怕自己就当不成皇帝了,那当不成皇帝了以后怎么玩艺术啊,没有艺术毋宁死,所以宋徽宗为了艺术也得尽快平定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失败,方腊及其家人全部被抓于是宋徽宗看方腊起义这么厉害,一方面赶紧就派了号称最会统军的大太监童贯率朝廷精锐部队去平定方腊起义。另一方面宋徽宗宣布裁撤江南应奉局这些单位,并罢免了朱勔等贪官污吏,还亲自下诏向江南百姓认错,这也是宋徽宗为了挽回人心的补救。
方腊起义之初目的很明确,就是快速发展,壮大声势。他占了北宋武备松弛的优势,趁北宋中央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方腊就先把自己做大做强了,但是方腊从起义之初到巅峰期始终没有真正与北宋的精锐部队交过手,这也让给他造成了错觉,认为北宋的军事力量比较松弛不过如此。
实际上北宋当时常年要与西夏和辽国战斗,防备西夏和大辽,西北和东北的边军才是北宋最精锐的部队,身经百战,而此次童贯统率的就是宋徽宗从西北前线调来的精锐部队,江南地区的地方军战斗力与西北精锐部队不可同日而语。
而方腊的起义军规模数量虽然很庞大,但由于方腊起义速度很快,其实不过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远不能与北宋精锐边军抗衡,更何况宋徽宗还调派出了十五万北宋边军。
宋徽宗将十五万大军分为两路进击方腊,一路由童贯统率,另一路则由另外一名善于统军的宦官谭稹统率。
其实这两路大军名义上是由宦官童贯和谭稹统率,实际上出谋划策制定战略的是都统制王禀和刘延庆,王、刘二人都是北宋末年身经百战对敌过西夏的名将,只是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不信任武将,所以才会让童贯和谭稹挂帅。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和谭稹统军分兵出发,方腊之前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北宋精锐部队和名将,所以当他真正遇到北宋精锐部队时,他就被打的溃不成军了。
二月份王禀收复杭州,方腊族弟方七佛被杀。收复杭州之后,王禀和刘延庆没有直接攻打方腊老巢睦州,而是继续分军进发先收复了大部分被方腊攻陷的州县。
到了三月份方腊已经被打得龟缩到睦州不敢出来,但是王禀根本不给他机会,很快攻陷睦州,四月份方腊被迫退守老家清溪县,这时候宋军名将刘延庆、杨惟忠等人也已赶来与王禀汇合一处,王禀和刘延庆认为方腊败亡在即,因此对清溪县发动了总攻。
方腊被打的再度放弃清溪县退守帮源峒,四月下旬王禀和刘延庆根本不再给方腊喘息的机会,总攻帮源峒,最终方腊所部全军覆没。
方腊所部七万余人或战死或被擒,基本全军覆没,被俘的起义军被童贯下令就地坑杀,可以说方腊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结局都十分惨。而方腊被抓的功劳在当时也引起了一阵小风波。
在小说《水浒传》中交代是鲁智深最终擒了方腊,在民间评书中则是武松单臂擒方腊,而武松单臂擒方腊也被现代的影视剧所采纳,因此现在说起来最后谁抓了方腊,都能顺口说出武松单臂擒方腊。
实际历史上是有位叫武松的人,但这位武松与小说中的打虎武松武二郎事迹完全不同,历史上的武松是杭州府提辖,蔡京的儿子蔡鋆到杭州府当知府,武松为人耿直,不满蔡鋆贪赃枉法,一直与他不和,后来武松受到蔡鋆排挤被罢了官。
当时杭州府百姓都饱受蔡鋆剥削,背后称蔡鋆为蔡虎,武松被罢官之后,更激发了他对蔡鋆的不满,百姓都在骂蔡鋆,再加上武松与蔡鋆的私怨,于是某日武松藏刀于身,趁蔡鋆出门时高喊其名,蔡鋆还没有反应过来,武松就已经冲上来将他乱刀砍死。
砍死蔡鋆后武松也被围上来的捕快抓住关入大牢,后来蔡京得知儿子被武松所杀,派人秘密在监狱中把武松折磨致死,武松死后无人收尸,杭州百姓怜悯武松诛杀贪官蔡鋆,于是众人一起替武松收尸,将其埋葬在西湖西泠桥畔,为其立墓碑为“宋义士武松之墓”,至今800余年过去了西湖西泠桥畔还矗立着武松墓。而武松被杀时,方腊还没有起义,两人根本没有交集,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武松单臂擒方腊的事,这只是评书和戏剧桥段而已。
根据历史记载擒住方腊的人正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当时韩世忠职位低微,只是刘延庆账下一名校尉,跟随刘延庆和王禀参与征讨方腊,当时刘延庆手下有一名先锋将王渊,他非常赏识韩世忠,与韩世忠结为拜把兄弟,他的官职比韩世忠高不少,韩世忠当时贫微,王渊则经常拿自己的钱接济韩世忠。
后来王渊想给韩世忠一个立功的机会,于是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让他率所部士兵找当地人问询捷径突袭方腊老巢帮源峒。
韩世忠听了王渊的话,果然找当地人打探出了捷径,于是韩世忠率所部骑射手飞骑千里突袭方腊老巢,最终韩世忠将方腊擒获。
但是统领辛兴宗却抢占了韩世忠生擒方腊的功劳,由于辛兴宗向来谄媚童贯,与童贯关系十分亲密,因此都统制刘延庆和王禀不敢为韩世忠说话表功,只要右军都统制杨惟忠不惧童贯,依据事实将此事上报宋徽宗,韩世忠才被授予承节郎的官职。
所以说亲自在前线镇压方腊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刘延庆和王禀,生擒方腊的人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韩世忠。
方腊的最终结局方腊和儿子方亳、妻子邵氏以及弟弟方肥全部被宋军活捉,随即就被押到北宋都城开封受审,当年八月宋徽宗亲自勾决将方腊处死。最后八月二十四日,方腊一家三口全部被凌迟处死,弟弟方肥被斩杀,可以说方腊全家的结局都十分惨。
不过方腊虽然被杀,但是方腊起义却并没有完全熄灭,方腊的部下吕师囊和俞道安在方腊牺牲后接过了起义大旗,继续在浙江一带领导起义,一直到这一年十月吕师襄和俞道安相继战死,方腊起义才逐渐被平息,但是即便如此还有零星的起义军继续与北宋战斗,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份,方腊起义才彻彻底底被镇压下去。
方腊起义历时一年零五个月,而方腊本人领导起义时间只有半年左右时间,但是方腊起义规模却十分浩大,影响也非常大。
方腊起义把北宋最富庶的浙江地区折腾得千疮百孔,断了北宋的国家经济命脉,使得北宋国力日渐衰退,也为五年之后的“靖康之变”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方腊起义沉重打击了北宋的腐败统治,从而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写在最后因此在历史中平定方腊起义名义上是童贯为主帅,实际负责前线指挥的人是名将刘延庆和王禀,只是宋朝不信任武将的传统,导致名将反要受宦官管控,所以大太监童贯才成了名义上镇压方腊的主帅。至于宋江镇压方腊起义不过是小说之言,而生擒方腊的则是韩世忠。
历史上的宋江被张叔夜招安之后,确实曾跟随征讨方腊,宋江所部隶属于王禀账下,攻克杭州斩杀方七佛正是宋江所为,但还是辛兴宗嫉妒宋江招安降将立功,排挤宋江等人,王禀管不住辛兴宗,最终导致宋江率所部逃走,后来宋江复叛也与此有关。
历史上的方腊其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比较具有近代革命思想意识,敢于向腐败的统治者反抗,他的起义影响力巨大,他与宋江只不过差了一部《水浒传》而已。
正史上方腊的结局是什么?
方腊是当地明教首领,造反失败后躲藏在山洞中,被韩世忠抓获,押往汴京处死。
在小说《水浒传》中,方腊被鲁智深擒获,在影视剧中被武松擒获,然而在现实中,方腊和宋江等梁山好汉们却没有任何交集。
方腊生活在北宋末年,是睦州青溪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士,那里森林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漆树,这种树的树液是非常优秀的天然涂料,广泛应用在建筑物和家具制作上。
方腊家里就有一座漆园,专门种植漆树提取天然涂料,所以他不是什么贫苦的农民,而是一个家境殷实的中产小地主。
方腊为人十分豪爽,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都会上前帮忙,组织能力十分优秀,而且人还很聪明,因此在当地百姓心中有很高声望。
据说有一年大旱,当地粮食歉收,老百姓都吃不饱肚子,而官府还照常征税,把仅有的杂粮也给收走了,人们实在忍无可忍,就想动手去抢官府粮仓。
动手抢官府粮仓,无异于造反,方腊没有赞成,反而劝这些人不要动武,要用机智的办法来巧取。然后他找人用豆腐干刻了个假官印,终于从官府那里搞到了粮食。
当然这是民间传说,真实性不得而知,然而现实中的方腊和故事中的方腊却面临着同样的难题,那就是官府的盘剥。
当时北宋皇帝是宋徽宗,这个人在治国上实在是昏庸无能,以至于做了亡国之君,在靖康之变中北宋被金国所灭,宋徽宗也做了俘虏被押往北方,最后死在异乡。
宋徽宗虽然治国无能,但是在艺术上却有很高造诣,既热爱书法,又喜欢绘画,还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独创了举世闻名的书法字体瘦金体。
此外他还特别喜欢奇花异石,在汴京城内堆假山造花园。这些奇花异石大多在江南一带搜寻,然后用船队经水路运往汴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花石纲。
官差在搜寻奇花异石过程中,往往采用强取豪夺的方式,老百姓家里不管有什么东西,只要被看上,马上就归官府所有。
不光一点补偿得不到,老百姓还得小心保管,东西稍有损坏或者态度稍有不恭就要被治个大不敬之罪。官差还趁机敲诈勒索中饱私囊,很多百姓因为花石纲最后落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方腊很不幸,也遭到了官府的盘剥。他家里的漆园子动不动就被官差征用,而且还不给钱,他就是再家大业大,也早晚有破产的一天。
忍无可忍之下,方腊内心逐渐产生了造反的念头。
方腊敢造反,不光是因为被官府盘剥走投无路,更因为在他的家乡,有一位几百年前造反的女英雄作为榜样激励着他,这位女英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
陈硕真生活在唐代,自小父母双亡,靠着乡亲们接济才勉强活了下来,后来为了混口饭吃,她到一个地主家里做了佣人。
有一年,家乡发洪水,老百姓流离失所颗粒无收,官府却照常征税,一时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陈硕真虽是女流,却有一副侠义心肠,她偷偷打开地主家的粮仓,为老百姓放粮,结果被地主抓住,乡亲们把她救了出来,又遭到官府追捕,陈硕真只好躲进深山里。
经过一番思考,陈硕真觉得,老百姓之所以日子苦,原因就在于官府的压迫剥削,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就必须造反推翻朝廷,于是开始筹划造反计划。
宗教是陈硕真发动百姓的主要手段,她利用道教和摩尼教,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会奇门遁甲法力无边的仙姑,号称九天玄女下凡。老百姓只要投靠她,她就会利用法力为老百姓谋福利,而且她还声称得到太上老君的指点,即将羽化登仙。
对于正遭受苦难的百姓来说,一个法力无边的仙姑无异于是他们的救世主,有关仙姑的传说越传越广,依附她的信徒也越来越多。
陈硕真的这些行为,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所谓宗教和各种神奇的法术超能力,在官府眼里,无异于妖言惑众的歪门邪说,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官府抓捕了陈硕真,她的信徒们凑了一笔钱,贪污腐败的官吏们见钱眼看,很快就把她给放了。这次被捕经历,坚定了陈硕真造反的决心。
653年十月,陈硕真正式起兵造反,并且自称为“文佳皇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造反队伍很快就占领了睦州治所,并且发展到数万人,朝廷迅速反应,封锁了睦州地区,严格控制人口流动。为了打开局面,陈硕真率领队伍转战婺州(浙江省金华)。
在婺州,陈硕真碰到了硬骨头,造反队伍发展过于快速,大部分士兵都缺乏军事素养,而官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久攻不下,两军处于对峙状态。
这一天,忽然一颗流星落在陈硕真的军营中,官府趁机散布流言,说这是上天启示,陈硕真会像流星一样陨落,必死无疑。
造反的百姓本来就沉迷于宗教信仰神仙法术,此时受流星陨落影响,士气低落,十一月底,官军前后夹击,大败造反队伍,陈硕真被俘虏,后遭官府杀害。
陈硕真虽然死了,她的事迹却在当地世代流传,方腊从小耳濡目染,对造反一事心生向往,尤其陈硕真留下遗址天子基和万年楼,冥冥之中似乎预示着此地还会出一名天子。
方腊和陈硕真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宗教领袖,而且信奉的都是摩尼教。
摩尼教源于古代波斯祆教,在中国又被称作明教。公元694年,摩尼教正式传入中国,仅仅几十年后,公元732年就被唐玄宗下诏禁止传播,从此摩尼教转入地下,成为一种秘密宗教。
二元论是摩尼教的教义核心,认为世界上存在光明和黑暗,两者不停的在较量,而黑暗终将失败,迎来光明的未来。
这种黑暗光明的斗争理论,极其容易被造反组织利用,当下社会往往被刻画成黑暗的,而未来才是光明的,推翻官府就是光明战胜黑暗的过程。
因此摩尼教历朝历代都被打压,而地下秘密组织却往往加以利用,因为宗教是建立组织发动百姓的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手段。
方腊本人就是摩尼教在当地的首领,在他身上有种种神奇异能的传说,有声望,有组织,朝廷残酷盘剥,百姓民不聊生,起兵造反,只需要他登高一呼。
1120年十月,方腊正式造反,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相继攻克睦州、歙州、衢州等州县,并在十二月底攻占杭州,江浙周边地区其它农民领袖,也纷纷起兵造反响应。
宋徽宗一开始被蒙在鼓里,宰相王黼隐瞒军情,让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等到方腊在东南形成割据之势,当地官员请求派禁军镇压,宋徽宗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性。
一方面为了安抚当地百姓,宋徽宗下诏,撤销为搜集奇花异石而设立的苏、杭造作局,停运花石纲。另一方面,派童贯、谭稹率领禁军和陕西兵马十五万南下镇压。
1121年二月,官军夺回杭州,形势开始逆转,歙州、睦州、衢州相继失守。方腊一路溃逃,四月底,在帮源峒一战中七万人战死,方腊带着老婆孩子躲进一处山洞中。
宋将韩世忠找到一名当地农妇带路,包围了方腊躲藏的山洞,并活捉了他。随后方腊被押到汴京,当年八月二十四日,被朝廷杀害。
方腊被俘后,队伍中其他人依然顽强抵抗,但终究是无力回天,到十月的时候,已经被完全镇压。
方腊造反是北宋末年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造反,然而仅仅持续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这其中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参加造反的农民大多数都是一帮乌合之众,这群人没有什么理想抱负,他们之所以造反,要么是为了逃脱官府压迫混口饭吃,要么是受宗教流言蛊惑,甚至有的人是被裹挟之下被迫参与的。
这帮农民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装备武器缺乏,战斗力非常薄弱,思想上又缺少坚强的意志,稍微遇到失败,士气就十分低落,朝廷又取消了花石纲,不再受官府盘剥,这些人瞬间就失去了造反的动力。
其次造反队伍在占领城池后,统治手段十分残忍。尤其是攻陷杭州以后,为了泄愤,一把火烧了杭州城,大火连烧六天六夜,男女老少死伤无数。
对待北宋官吏,手段则更加残酷。很多人受到乱箭穿心的刑罚,或者被砍断四肢,又或者身上的肉被割掉,内脏也被挖出,用大锅熬成油。
“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
如此骇人听闻的酷刑,在百姓中间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气氛,造反队伍初期赢得的民心迅速丧失,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戴。
最后就是造反队伍低估官军实力,北宋为了维护皇权统治,在军事上故意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削弱地方武装实力,于是给农民造反提供了可乘之机,也让造反队伍大意轻敌。
禁军装备精良,西北军战斗经验丰富,一旦调派到东南镇压,造反队伍的虚弱立即就暴露出来了,面对官军,节节败退,在实力上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方腊造反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北宋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尤其东南一代是朝廷经济命脉,经此一乱,北宋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越发严重。
宋徽宗虽然成功镇压了这次造反,但他终将会为自己的昏庸无道付出代价。
几年后,金国入侵北宋,1127年1月9日,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被金人掳走,史称靖康之变。
河北的张飞是杀猪的?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从这个排名里可以看出,关羽和张飞都在前六名里,在《三国志》里,陈寿也给了他们很高的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可见他们的武艺的确很高,那问题就来了,张飞是杀猪的,关羽是卖枣的,为何他们会有如此厉害的武功呢?有人这样猜测,关羽以卖枣为生,所以经常用杆子打枣,久而久之就练出了臂力。并说张飞也是如此,天天杀猪卖肉,杀猪那点技术活,和使用丈八蛇矛枪很相似。
结果就得出的结论,通过日常工作,他们的力量得到了的锻炼和提升,在冷兵器时代,战斗不需要武艺,只要有力气就行。
这显然是胡说八道,如果真是这样,那搬砖扛沙子的工人,战斗力早就爆棚成武林高手了。杀猪卖枣的哪能有出头的机会,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他们从小就练过武。
中国有一句俗话,盛世习文、乱世习武,关羽生长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朝廷腐败、边疆战事不断,关羽的家乡在山西运城,正好就处在东汉与鲜卑、乌丸的交界处,人们为了不受欺负,自然需要学习武术,以求自保和保护国家。
从这点分析,关羽从小就可能习武,再从关羽的爷爷来分析,这个老爷子能用易经和春秋教育他的儿子,而且还活了六十八岁来看,在古代,这可以说是很长寿了,如果不强身健体,一定很难活到这个岁数。
杜甫曾经感叹,人活七十古来稀,杜甫出生在他们600多年以后,也才活了59岁,从这点分析,关羽的爷爷应该习武。
而关羽的父亲把他说的非常孝顺,史书中曾用性至孝来形容他,那么孝顺的一个人,自然是他爹说啥就是啥,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爹文武全才,他自然也不会差,可以说关羽是出生在武术世家,自小习文习武,武艺高强自然就不足为奇。
关羽在23岁的时候,即公元183年,杀死了当地的恶豪,从家乡逃了出来,他能杀死恶豪,并能还能全身而退,肯定需要一定的能耐。还有,他逃出来不久,就认识刘备和张飞,跟随刘备一直驰骋疆场、东征西战,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没有再提及,他又拜谁为师再学习武艺,也说明他的武艺早就在家时学会了。
关羽杀人以后,逃到张飞的家乡,如果他真卖过枣,他的卖枣生涯也是在那里开始的。
张飞,字翼德,比关羽小五岁,幽州涿郡人,即现在的河北保定涿州市人,涿郡地处幽州境内。
东汉时期,国家除了常规部队,郡县内还设有负责治安的戍卒,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民兵,史书记载:“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意思是指幽州之地的人,多擅长骑术,是国家最好的预备役部队。
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张飞自小习武自然也不稀奇,而且桃园三结义后,张飞出资助刘备招募了500多乡中勇士,这说明他的家境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是地主以上的水平。
黄巾起义的那年,全国大旱、颗粒不收,地主家也都没有余粮了,而他家却一下子能拿出那么多钱,可见他家的富裕,以他的家庭条件,而且他又那么强悍,想当个民兵连长,或者武装部部长之类的官应该不难,估计去杀猪卖肉的可能性也不大。
说白了,无论关羽卖枣,还是张飞杀猪卖肉,史书上并无记载,而在三国演义中,他们都是一出场,就有了高超的武艺,后来也没再从师,这武艺如果不是像程咬金那样,在做梦中神仙所授,那只能是从小苦练的结果。大家同意我的这一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