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圣僧加点,西游记最后为什么两个和尚要向唐僧他们收贿赂才肯把真经给他们?
我佛慈悲,那要看对谁!
西游记在今天叫名著,在过去叫“禁书”。所以,现代人把西游记当作经典来读,那就白瞎一本好书。
我曾粗略地数过,整部西游记里登记在册的妖怪有96只。法力通天能跟孙悟空比划两下的妖怪占44只。其中有背景的妖怪18只,土生土长没背景的妖怪26只。
所有妖怪中,有24只妖怪侥幸活下来。有背景的18只全部幸免于难,无背景的妖怪仅有6只得以善终。
了解完这些,你还觉得吴承恩老先生是在表达“惩恶扬善”吗。
唐僧师徒终于抵达雷音寺,迫不及待地想带走真经,返回大唐交差复命,如来吩咐阿傩和迦叶指引唐僧到藏经阁拿经书时。
来到藏经楼,面对经楼里琳琅满目的真经,师徒四人欣喜若狂。阿傩和迦叶在一旁扯东扯西地侃大山,就是不提传经的事项。
不知道唐僧是真木讷,还是装糊涂。把阿傩和迦叶等得不耐烦了,直接开口问<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
阿傩此话一出,直接把唐僧干蒙圈了。观音菩萨有言在先,只要没死半道上,平安达到雷音寺,即可求得真经,没想到西天佛门有“吃拿卡要”的传统,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预案。
唐僧只好发挥厚脸皮的特长说<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
阿傩和迦叶大为失望,苦笑着说<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孙悟空没有闲工夫听阿傩和迦叶瞎嘟囔,拽着他俩要去见如来。
阿傩说<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
此时,师徒四人很高兴。既没有送给阿傩和迦叶一毛钱人事,又轻松把真经拿到手,取经算是画上圆满的句号,兴高采烈地踏上回大唐的路。
阿傩和迦叶传经时,燃灯古佛在隔壁,听到他们六人的对话,觉得此事必有蹊跷,吩咐白雄尊者半道上把唐僧的包袱打散。唐僧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拿到一部“假经”,也就有了后面雷音寺兴师问罪的剧情。
双方具体是如何舌枪唇剑不再赘述,总之真经还是取到了,阿傩和迦叶也没有受到任何实质的责罚。
很多人读到此处,多多少少有些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吴承恩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对于阿傩和迦叶“吃拿卡要”的行为,到底是支持还是讽刺。
取经是场交易,如来绝不能卖赔了对待此事,别管吴承恩是什么态度,反正如来的态度是支持的。雷音寺大殿上,悟空和八戒七嘴八舌说了半天。如来微微一笑,然后振振有词地说: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咋一听,如来说得非常高大尚,以长者的身份在教唐僧如何做人,还用自己过去传经的经历作为论证,但是如来的此番论证存在很大漏洞。
且看后面一句话。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如来用“舍卫国赵长者三升米粒黄金”换取真经的故事来论证唐僧取经,本身就不符合逻辑。舍卫国赵长者的传经方式,是请比丘圣僧前去诵经超度,所以付出点钱财代价理所当然。
唐僧取经,是如来派观音大师前往东土大唐邀请而来。如来为什么要请唐僧来取经,无外乎想要增加佛法的传播地域,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只不过他给自己披上了一件“普渡众生”的外衣罢了,何况人家东方有自己一套完善的道家体系。
唐僧多么精明的人,听出如来有些强词夺理,甚至翻脸不认账了。立刻掏出唐太宗送给自己的紫金钵盂,规规矩矩地奉送阿傩。
你不得不服姜还是老的辣!
阿傩办事不力,让雷音寺上上下下丢尽颜面。如来出面后,各种强词夺理的逻辑往上一堆。
最终,这单买卖还是成了!
雷音寺里索要人事是传统,唐僧绝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唐僧交出紫金钵盂后,有段描述说明雷音寺拥有无数的奇珍异宝。
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西游记九十八回)
我猜“管珍楼的力士”,此处的“珍”应该是珍宝的意思。而且面对大家的调侃,阿傩丝毫没有任何不好意思,面带微笑,理所当然地接受了。
雷音寺众人的逻辑很简单,想从此处拿走真经,就得拿出点“诚意”。不给好处的话,那我就给你“无字真经”,你拿回去慢慢参悟吧。
吴承恩“明扬暗贬”佛家一场腐朽的传经交易,被如来口吐莲花变成一堂富有哲理的人生课。
吴承恩想要表达的意思绝不是讽刺人情世故那么简单,他想通过雷音寺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来表达佛门的味道已经变了。
过去开口闭口说“佛门净地”,到明代已经变得非常封建化。如来是佛门最高的层级,因为职位高、地位尊贵,所以成为佛门最完美的人。自始至终如来都没有错过,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也没有错过。
那些想吃唐僧肉的佛门妖怪,都是为了考验唐僧,包括阿傩和迦叶也没有错,他们既没有不传经,也没有传假经,只不过传给唐僧看不懂的“无字真经”而已。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居然跟着相信吴承恩“崇佛贬道”的观点。我觉得西游记里描写道家的文字篇幅确实少于佛家,但是“崇佛”的味道,我没有感觉出来,“贬道”的火药味,我也没有嗅到!
仅凭小说的写作主线以“佛家”为主,就能断定作者尊崇佛家,未免有些太过草率。从佛入汉地的历史来看,传统知识分子对待佛的态度以保守居多。
因为封建社会三大哲学“儒释道”,儒家才是正统!佛教的传入汉地的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有说从周朝,有说从西汉。比较可靠的结论是在两汉交替时。
佛家在汉地的鼎盛时期,也不过是魏晋南北朝。往前往后的朝代,佛家一直处在边缘化位置。
汉朝以儒家孝道治天下,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的封建社会进入科举时代,儒家的四书五经成为必考科目。知识分子有那份闲工夫不如多看会儒家经典,也好将来混个功名有口饭吃。
读史科普·历史上,佛门净地从未“清净”曾经看过一个观点,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宗教都是提倡“仁爱”“包容”“关怀”,但是没有一个宗教做到这点。
公元1096年至1291年,由罗马天主教皇授意,欧洲发生持续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公元1562年至1598年,加尔文新教与天主教发生冲突,欧洲进入长达30年的血雨腥风。19世纪,英国圣公会,法国罗马天主教会,阿拉伯伊斯兰教,三家的传教士在赤道非洲乌干达地区发生冲突,由此引起一场宗教战争。包括犹太人差点被屠戮殆尽,也是起源于宗教信仰,这是欧洲的情况。
古代东方也是如此,佛道之争暂且不论。历史上,佛门内部就出现多次很残酷的争执,以五祖弘忍传六祖惠能时尤为激烈。
五祖弘忍私下把衣钵传给六祖惠能,告诉惠能将要面对严峻的考验,必须一直往南跑才能躲过此劫。
惠能带着佛门衣钵一个劲跑,走到大庾岭时,同门师兄弟慧明赶到,索要师父生前留下的佛法。惠能说坐下来向他说法一番“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最终把慧明点化顿悟。
此后,惠能躲在岭南猎户的家里十六年才敢出来,因为他最大的对手另有其人。此人便是神秀法师,同为五祖弘忍的座下高徒,也非常渴望得到师父的真传,《曹溪大师别传》非常清楚地记载:
能大师归南,略到曹溪,犹被人寻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
原文提到惠能躲在深山里仍然有人要追杀他。有人说,追杀惠能不是神秀的本意,而是他座下修为不高的徒弟。实际上,追杀惠能应该是神秀的意思,只是要考虑到神秀的声望而已。
包括慧明也是神秀派出的刺客,听说慧明被感化后,神秀决定亲自出马。搜寻惠能的过程中,惠能化身为一块坚硬的巨石头。一来神秀拿他丝毫没有办法,二来神秀感叹惠能的修为已经超过自己。所以,放弃追杀选择北返,惠能因此得以活下来。
从此以后,佛门有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再到后来分为南宗和北宗。
此外,古代社会里,人只要遁入空门后,既可以免去一切徭役赋税,曾有多次佛门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急剧下滑。像唐代诗人杜牧曾赋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此讽刺南朝提倡佛法,帝王以营造佛塔为能事,给朝廷带来沉重的财富负担。
不光文人不崇尚佛门,有些帝王也对此没有兴趣,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曾在不同的时间里,掀起一场“三武一宗灭佛”,手段也相当暴力。
最后,说一句四大名著的正确读法吧。西游记不要当作“惩恶扬善”的故事来看,水浒传不要当作“重情重义”的教材,红楼梦不要只盯着贾府里男女那点事儿,至于三国演义,看之前最好先看看三国志。
但为何有的人却相信是武松活捉的?
谢邀。生擒方腊的既不是鲁智深也不是武松,而是《天龙八部》里面的无名老僧。
关于明教教主方腊是被谁擒获的,《水浒传》是这么写的: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啐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翻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茅嵌在山凹里。方腊却待要去茅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正是花和尚鲁智深。宋江见拿得方腊,大喜问道,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鲁智深道,洒家正到旷野琳琅山内,忽遇一个老僧引领洒家到此处茅庵中嘱付道,柴米菜蔬都有,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松林深处来你便捉住。今早正见这贼爬过山来,因此俺一禅杖打翻,就捉来绑,不想正是方腊。宋江又问道,那个老僧今在何处?鲁智深道,那个老僧自引小僧到茅庵里分付了柴米出来,竟不知投何处去了。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令吾师成此大功。
跟鲁智深擒获方腊差不多说法的是武松单臂擒方腊,这个流传更广。相传武松打小练就金钟罩铁布衫,是个童子之身,刀枪不入。可是在阳谷县当都头时被潘金莲调戏,用手在肩胛上捏了一把,结果此处成为他的罩门。后来武松久经沙场,但是一般人都看不出他的罩门所在,因此百战无伤,直到征方腊时遇到包天师。包天师幼年出家学左道之法,有一口宝剑号为玄元混天剑,能飞百步取人。看到武松后一眼看出他的罩门所在,向鞘中掣出玄天混元剑从空飞下正中武松左臂,武松看见左臂已折伶仃将断,一发自把戒刀割断了,因此只剩一只右臂。后来半道截住逃跑的方腊,用一只胳膊将其擒获。武松单臂擒方腊虽然流传甚广,其实不大靠谱。要知道此时武松刚刚失去左臂,身负重伤,怎么可能打得过方腊呢。除非他像张无忌一样拥有深厚内力,还有乾坤大挪移功夫,能在重伤之下打败宋青书和杀死成昆的几个假和尚徒弟。
正史记载方腊是被韩世忠擒获的。方腊和宋军大战失利之后,跑到帮源洞躲藏起来,由于石洞极为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时任宋军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路径,率骁勇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生擒方腊和他老婆。韩世忠出生于延安一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喜欢练武,性情憨直善良,喜欢行侠仗义。身材魁梧高大,浑身是劲勇力过人,家乡有人对他说,你有如此好的功夫,应该投军为国效力。鲁智深也是延安军汉出身,武松早期经历和韩世忠高度重合。可见韩世忠和鲁智深武松的武功在同一层面上。但是他们能打得过方腊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倚天屠龙记》讲,明教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唐武宗会昌三年朝廷下令大杀明教徒,明教势力大衰。自此之后便成为犯禁的秘密教会,历朝均受官府摧残。北宋时教主方腊浙东起事,震动天下。元末时教主张无忌看到这段教史称赞道,大丈夫固当如是。虽然方教主殉难身死,却终是轰轰烈烈的干了一番事业。可见方腊并非中土明教第一任教主,中土明教第一任教主从大唐武则天时候就有了。明教教主世代相传两项功夫,一是象征教主之位的圣火令功夫,一是只有教主才能练的乾坤大挪移功夫。方腊身为明教教主,肯定也会这两项功夫。这些功夫都是上层武学,学会了足以称霸武林。但是鲁智深武松韩世忠只是普通武林好手,格斗技巧虽然出众,可是内力心法不行,因此他们是打不过拥有上层武功的方腊的。就如他们打不过张无忌一样。那么方腊为何会被鲁智深擒获呢,答案只有一个,他在遇到鲁智深时候已经被人打的身负重伤,对付不了这个菜鸟了。那么他是被谁打的身负重伤的?水浒传写的很明白。
鲁智深说,遇到一个老和尚让他在茅屋等着,过来人就打倒。果然第二天来了方腊。老和尚却不知所踪。因此该老和尚才是打败方腊的绝世高手。方腊武功比阳顶天要高,因为他会圣火令功夫,阳顶天不会。阳顶天武功仅次于张三丰,所以打败方腊的应该是比张三丰武功还要高的高僧。方腊死于1121年,1094年萧峰雁门关战死,宋哲宗赵煦即位。萧峰生前遇到的最厉害的少林高僧就是扫地僧。所以帮助鲁智深生擒方腊的老和尚正是扫地僧,只有他能破了方腊的乾坤大挪移。
参考书目:《倚天屠龙记》《宋史》《天龙八部》《水浒传》
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如果在现在生活?
孙悟空。其实大家传统印象里孙悟空愣头青。可是,他还是懂很多人情世故。知道该去找谁找谁。而且,能够那么快学会,七十二变。虽然没有人明着面儿得给孙悟空背书。但是从他能在取经胜利后,升任斗战胜佛。就说明很多人在给他背书,后面挺他。关键的关键是,他在经历过这么多大是大非情况下,久经考验了。一旦降服了,肯定是忠心不二。最需要他的时候,肯出死力。《西游记后传》也显示了孙悟空的重要性。
猪八戒,虽然是升仙前就猪🐷。而且下凡投胎时,一出生就咬死自己的老妈和一窝兄弟姐妹。虽然他后面也有人,可明显可以知道。后面挺他的人不是特别硬,也并非特别信任他。而且,很多关键时刻,猪八戒不能出死力。这样哪个领导会重用信任他?
总结,中国人是讲究人情世故。这点没错。可,你没有用。不管是位置还是能力上,起点不同策略不同。你也得能力匹配呀!最后当领导的,出身,能力模型,外形特征,几乎没有了性格死角。现在的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拼二代哪个不是身形能力模型,各方面更贴近孙悟空了。
一个46岁的女人热衷自拍?
上个月老公和三个儿子陪我过完47岁生日。偶尔也会来点自拍,光线明亮时不用美颜,头像我也会每年随着季节变化而更换。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奇怪,玩手机、玩自拍从来都不是某个年龄段人的专利,只关乎个人的行为爱好,再正常不过,为什么对于40+年龄段的女人总有那么多话题,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内心里,在很多方面从不觉得与二十几岁时有多大的差异,爱美、爱玩、爱闹,少了年轻时的惶恐与不安,懂得珍惜与宽容。在幸福甜蜜中从容老去才是我们最好的状态。
哪些电视剧的歌曲让你一听脑海里就浮现这部电视剧的片段?
小编觉得,首先是最近火爆了的《陈情令》片尾曲《无羁》,《超新星全运会2》艺术体操想起这首歌时,宣璐难以抑制的哭了,真的是穿透力极强呀。
肖:
闻笛声 独惆怅 云深夜未央
王:
是与非 都过往 醒来了 怎能当梦一场
肖:
红尘中 毁誉得失如何去量
合:
萧萧血热刀锋凉
肖:
山高水远~
还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凉凉》。
女:
入夜渐微凉
繁花落地成霜
你在远方眺望
耗尽所有暮光
不思量自难相忘
男:
夭夭桃花凉
前世你怎舍下
这一海心茫茫
还故作不痛不痒不牵强
都是假象
女:
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
化作春泥呵护着我
男:
浅浅岁月拂满爱人袖
片片芳菲入水流~
西游记中为什么猪八戒不想当净坛使者?
人家猪八戒的前身好歹是个天蓬将军,现在可倒好,你直接给人家一个净坛使者,这不是糊弄小孩子吗?
大家如果看西游记电视剧或者与西游记相关的一些数据就会发现,除了孙悟空和唐三藏以及白龙马对于如来佛祖给自己的赏赐万分开心之外,最不满意的应该就是猪八戒了。
猪八戒甚至直接顶撞如来佛祖,你给我的这个官差多少差点意思。
为什么呢?
按理来说净坛使者这个官衔也算是非常不错的,毕竟可以吃很多的美食,可为什么猪八戒偏偏不满意呢?
其实要想理解猪八戒为什么不满意,一定要把这个话题深挖出来。
猪八戒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猪八戒本身的身份地位就已经决定了猪八戒这个人作为主体,单纯的拿着这个职位是不知足的。
第1点:天蓬元帅是个什么官差?在具体了解猪八戒不满意之前,先看一下天蓬元帅究竟是多么威风,也就是猪八戒的前世今生。
天蓬元帅是北极四圣之一,同时也是道教护法神。
根据一些神话小说的相关记录来看,天蓬元帅可比弼马温要威风上不知道多少万倍。
弼马温无非就是天庭里面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职了,而天蓬元帅可是掌握着兵权,手底下也有一大批异常彪悍的猛将。
这其中包括当时鼎鼎有名的36将,五丁都司、七政八灵、直月将军、十二支直符。
其他的事情可以先不说了,我们把上面的名字顺一下,就会发现天蓬元帅它是一个体系,什么意思呢?
是一个拥有着军权,且至高无上的大将军,同时还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忠实的部队。
换句话来说,猪八戒那可是实打实的坐镇一方的大诸侯。
而且猪八戒最开始的时候所管理的区域也非常大,直接打理着天河。
天河在西游记神话体系当中,究竟有多么重的分量就不多讲了。
而且猪八戒的手中还有整整10万的天兵天将,这些天兵天将也全都是听从猪八戒一个人的指挥调度的。
这样的威风,那简直就是西游记当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猪八戒这个人品行似乎不太好,准确地说是酒品不好,喝醉了酒之后非得调戏人家仙子。
之后又做了一些错事彻底惹怒了玉皇大帝,导致被贬下凡间。
按理来说到人间历练一下投个胎,这件事情也就差不多了,但是猪八戒投错了胎,竟然变成了猪。
第2点:净坛使者是什么职位?在西游记原著当中,对于净坛使者有过一系列的描述,但是这些描述太过于官话了,如来佛祖虽然说了很多,但仔细想一下你还记得如来佛祖说的是什么吗?
无非就是可以随便吃随便喝,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其他的了。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如来佛祖更像是给了猪八戒一张大饼,想吃什么自己画就好了。
“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这是西游记当中如来佛祖的原话。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翻译,无非就是说你身子太宽了,体态太胖了,又特别喜欢吃东西,你当了这个官职之后,天底下有那么多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着我们的教徒,而这些教徒都会给我们上贡品,这些贡品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这个官职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不错,最起码是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猪八戒本身也非常喜欢吃东西。
但是要注意这中间发生了一个转折变化。
那就是猪八戒等人来到了灵山之后,吃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餐,在吃完那顿饭之后猪八戒就已经发生了转变,对于食物的诉求已经远没有那么大了。
说句不太夸张的,在没有成为佛祖之前,猪八戒可能还是很饿肚子,什么都想吃一口。
但是成为净坛使者之后,猪八戒已经放下了尘世间的执念,对于某些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吸引力了。
所以这个净坛使者要求猪八戒去吃贡品,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爽。
更重要的是想要当成净坛使者,想要吃好这些东西,往往是哪个地方有人祭祀了,猪八戒就得跑到哪个地方去,这哪里是去吃贡品的,这简直不就是去要饭的吗?
只不过如来佛祖这么一说,好像贴了一个金边,给了猪八戒一点面子,猪八戒也就只能顺着台阶往下走。
第3点:猪八戒就算是不当净坛使者,不照样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要注意猪八戒只是被玉皇大帝贬到了凡间,只是变成了猪的样子而已,并没有限制猪八戒的法律约束。
换句话来说,以猪八戒的本事和能耐,还用得着如来佛祖给自己专门个封号?
没有这个封号,自己想吃什么不也是就可以吃什么吗,别的不多说,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摸摸地把一些肉直接放在自己的桌子上,那不是很容易很轻松的事吗?
再者来说了,就算猪八戒不动用这些法力,凭借自己力大无穷的特点,就是去给人家打工,也能赚不少钱吧。
所以这个称号虽然听起来非常的敞亮,但是对于猪八戒而言并没有十足的吸引力。
主要原因在于这个称号有或者没有根本无关紧要,对于猪八戒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
难不成没有这个净坛使者的称号我就不能吃供品了?那其他的佛祖呢,其他的神仙都不吃供品了?
不太可能啊,大家都有的是贡品,只不过我这个称号能吃得更多一些,但这个更多一些好像也不太需要。
第4点:见过风光的日子,就很难回归平淡在之前的时候,我和我的一些学生做过一期论坛,那一期论坛里面有一个话题非常有趣。
为什么古代的一些宫女只要是走出宫门了,一般都是大龄剩女,她们很难找到对象,为什么?
按理来说是不应该的,因为这些宫女大多受过严格的约束和教育,有着非常好的礼仪和形态,如果这些宫女找不到对象的话,那简直就是天理难容。
但是问题就诡异在这里了,那些宫女非但找不到对象而且很容易孤独终老,其最主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这些宫女自视甚高,自认为已经在皇宫中呆过一段时间了,所以普通男人配不上她们。
而但凡有点能耐的男人也瞧不起她们,因为她们走出皇宫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属于大龄剩女那一个档次的了。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类比,我们把这个类比搬到猪八戒的身上,就不难发现对于猪八戒同样适用,什么意思呢?
猪八戒之前的时候可是天蓬元帅,手里掌握着10万天兵天将,勇猛的心腹更是不计其数,而且还直接掌控着天河。
在神仙圈子里面,猪八戒不能说是头顶头的牛人,那也差不多,最起码能够排在前50位。
而自己陪着唐僧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到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现在到了如来佛祖这边,竟然只是给了一个净坛使者的称号,还真的很难让猪八戒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