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豪侠,鲁智深为什么在水浒传里叫做花和尚?
#水浒传# #鲁智深# #花和尚#
鲁智深“花和尚”的由来不是因为他亲近女色,他那样子估计也没啥机会,是个姑娘都要被他吓跑了。真正的原因是他身上刺了花绣,就是今天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纹身”,那可是古惑仔的标配。你想想在宋朝这样一个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居然有人把父母给的躯体不当回事,而且这人还是个和尚,那还得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鲁智深公然挑战大众的审美和道德,不说寺里的方丈饶不了他,就是他亲爹亲妈看见了也免不了对他一顿暴打。不用说,他肯定不会还手。不过他父母估计早就去世了,他是赤条条一个人在世上浪荡,放浪不羁,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被人呼作“花和尚”也是人如其名了!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有纹身的人估计不在少数,可是闯出一番事业的只有三个:全书最帅最完美的浪子燕青,“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九纹龙史进,第三个就是粗中有细、胆气过人的鲁智深了。“倒拔垂杨柳”那是何等的气魄,谁人见了不说一声“佩服,佩服。”“拳打镇关西”更是精彩万分,场面一度五光十色,简直有几分现代美学的意思。由此可见,正面战斗老鲁从未怕过谁。
有人不服气,说,他不是在瓦罐寺败给了僧道二人吗?那是在他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是铁饭是钢,鲁智深也不能例外。所以那次失败不丢人。另外他还曾败给师父智真和尚,那时候他刚刚拜进寺庙,还没有学武艺呢,当然也不能算数。
纵观“花和尚”鲁智深的一生,他其实是一个幸运儿,人生中的每一步都仿佛有老天保佑,晚年在钱塘边上圆寂,也算是功德圆满吧!
#我要上头条#
#万小刀专栏写作课#
征途里哪几个区是合区?
原服务区
合并成新服务区
壮志英豪、刀剑春秋
壮志春秋
乱世九州、凤舞神话
凤舞九州
问鼎天涯、风雨天涯
风雨问鼎
雄霸江湖、问鼎天下
问鼎雄霸
皇城争霸、畅游天下
皇城天下
勇者无敌、壮志飞扬
勇者飞扬
英雄逐鹿、华夏风云
英雄风云
旷世奇侠、赤月战魂
赤月奇侠
铁血河山、轩辕剑侠
轩辕河山
神剑苍穹、铁马西风
铁马苍穹
决胜天下、神州争霸
神州天下
杏花烟雨、月满西楼
杏花西楼
春秋豪情、人间风雨
春秋风雨
决战华山、梦幻之城
梦幻华山
争雄一统、剑问风行
一统风行
策马长空、情义无双
策马无双
星剑长空、烽火边城
烽火长空
笑傲沙场、上古传说
上古沙场
人间仙境、畅行天下
人间天下
云梦仙境、大话中原
大话仙境
名剑风流、凤鸣九宵
名剑九宵
傲啸九天、妙手回春
妙手九天
风云再起、名门之后
名门再起
决战九州、论剑中原
论剑九州
剑雨豪情、纵横天地
天地豪情
赤月奇侠、大话仙境
赤月仙境
雪海珠原、火舞黄沙
雪海黄沙
缘聚桃园、沙场点兵
缘聚沙场
华夏风云、策马江湖
策马风云
群雄逐鹿、傲剑情缘
傲剑群雄
乱世争雄、天剑豪情
乱世豪情
创世争雄、锦绣山河
创世山河
雪海黄沙、缘聚沙场
雪海沙场
风动天下、铁骑争雄
铁骑天下
风尘烟云、苍云瀚海
风尘瀚海
月语苍穹、名扬天下
苍穹天下
雪剑群侠、驰骋天下
天下群侠
梦幻华山、皇城天下
华山天下
勇者飞扬、英雄风云
勇者风云
乱世豪情、创世山河
乱世山河
枫林剑舞、狂战四方
剑舞四方
神州天下、杏花西楼
天下杏花
铁骑天下、风尘瀚海
铁骑瀚海
苍穹天下、旷世霸业
天下霸业
气贯沙场、神州至尊
神州沙场
明月山河、龙吟四海
龙吟山河
剑海长空、瀚海神州
瀚海长空
碧海金风、铁血九州
碧海九州
轩辕河山、铁马苍穹
铁马河山
烽火长空、上古沙场
烽火沙场
名剑九宵、妙手九天
名剑九天
天下霸业、火云明君
明君霸业
名震昆仑、名剑中原
名震中原
剑舞四方、星空群侠
剑舞群侠
远征九州、剑门奇侠
九州奇侠
狂舞天下、风云争霸
天下争霸
九州奇侠、雄踞中原
九州中原
远古传说、傲雪苍穹
傲雪传说
剑傲群雄、月影豪情
剑傲豪情
火舞轩辕、月上西楼
火舞西楼
天下争霸、千古豪侠
天下豪侠
烽火情缘、烽火华夏
华夏情缘
剑动四方、凤舞春秋
凤舞四方
昆仑至尊、狂啸天下
狂啸至尊
清代的天地会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有两个:
一,天地会 二,哥老会
一个共同点,都是封建帮会。一句话慨恬:
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九流本一家。
红即洪门,绿为青帮(包括哥老会),白莲藕就是白莲教。
換言之,晩清名目众多的帮会组织,都缘自嘉庆年间的白莲教活动。而洪门和青红帮 〈哥老会)都是根上的枝蔓。
第一个问题一一天地会的产生
从根本上来说,天地会就是洪门。
我们按照惯例,仍然称天地会为洪门。
它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朱元璋年号为“洪武”,故用洪字起名。这个说法太牵强,因为当白莲教处于萌芽状态时,朱明王朝立即取缔。当时也不可能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应该理解为泛泛而谈的“汉留”观念,就是汉族兄弟团结的意思。
直到郑成功成了洪门主力,才有所谓“明大复心一”的反话。这时的组织发展是横向的,没有师徒之说,看了金庸小说中的“丐帮”,他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是广泛的关系。
(江西抚州的白莲教遗址)
二,洪门即汉门。这是汉留思想的解释,这种解释只是存在而已。
三,“洪”是一个人名,洪门的基础来自于被清军打散的明朝散兵游勇。
洪是一个什么人的姓呢?应该是楊州督帅史可法的幕僚洪英。据载,洪英字启盛,山西省平阳府太平县人,崇祯四年进士,他成为史可法幕僚时,正值他一手扶持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拥兵三十万。其实多铎只有二万铁骑。
由于南明军队的拥兵自重,史可法战败殉国。幕僚洪英带领残余逃出杨州,这些人就是“汉留”的第一批“原始股。”
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三日,洪英及“原始股”在芜湖的三汊河囗,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儿子洪旭与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色开突出重围,来到浙江杭州,投奔明潞王。
不久明潞王降清,洪旭等人只有去台湾投奔郑成功。其它部下散落在南方各地,逐渐形成一些组织如:三合会、红花会、大刀会、小刀会等等。
这些组织以后逐渐演变成“青红帮、哥老会(袍哥)。
投奔到台湾的郑成功的一派逐渐成为“汉留”的核心。为了联络、团结大陆的“汉留”力量,洪旭在郑成功支持下,完善洪门组织,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在台湾创立“金台山”、“明远堂”、“汉罄香”、“挽澜水”、与在台大臣将领结为异姓兄弟,同时与部卒一起,正式打出“反清复明”口号。
他们制定了洪门中各种规矩。应该说这是中国第一个复杂又充满意识的管理文档。
那个时候,无论任何地方,只要沾上洪门关系,清政府马上灭你的门是必须的,我们看金庸小说巜鹿鼎记》即可知一斑。中间的韦小宝即是一个十分义气的复杂人物。
洪门这个松散的组织是因为到了台湾后的“治理整顿”,天地会成为洪门的主要力量,所以谈洪门,也是谈天地会。
天地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再略谈一下正文下的副标题:哥老会一一
哥老会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在四川和重庆就称为“袍哥”,什么叫袍哥,巜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示兄弟情谊。
四川的袍哥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四川民间称“清水袍哥”为“仁义”袍哥,称“浑水”袍哥是土匪、棒老二。
“清水”和“浑水”当然有门坎区别,两种袍哥也经常为民间纠纷闹矛盾,但是,他们往往对外提劲:“关了巫山峡,袍哥是一家。”
两种身份的袍哥,经常互相转化,假如道貌岸然的清水袍哥这一阵子没得烟饭钱了,可能晚上用锅烟子抹个花脸就倒拐抢人去了,一旦有了两个钱,立马把脸洗干净,戴上纸糊的瓜皮帽,整一件半长布衫穿起,龙抬头䄂子挽起露白,来个鸡足神戴眼镜,崩正神了。
(四川和重庆的袍哥)
在清代,袍哥是非法的民间组织,不管你清水浑水,一律称为土匪。于是真正的土匪也标榜自己是袍哥,所以清未民初天下大乱,都是袍哥惹的祸。
说明一点,并非四川和重庆都众口一辞称为“袍哥”,有区别滳。
川北叫刀客,可能是接近秦地的原因。
川东叫啯匪(可能与流落于大巴山的白莲教残余有关,民间称为“啯噜子”)
川南和成都省称为“棒客”。
自从革命军兴,四川熊克武成为蜀汉军政府都督,并成为四川的袍哥总舵大爷,在推翻满清政府的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于是四川、重庆的各种堂口林立,三教九流登堂入室,部队、机关、民间,都有人参加公口,成为袍哥。
(堂口成立也要证照齐全)
写在后面:
天地会和袍哥、青红帮都是依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畸形社会的产物,给老实奉公的民间百姓带来灾难。伟人大手一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限于篇幅和水平,就到此为止。
包惜弱爱的是杨铁心还是完颜洪烈?
包惜弱目秀眉清,温柔貌美,与杨铁心颇为登对,可惜完颜洪烈从中作梗,恶狠狠地拆散了这对璧人。此后包惜弱嫁给六王爷,锦衣玉食,日子过得倒也滋润。那么在《射雕英雄传》这部书中,她到底喜欢英俊精明的完颜洪烈,还是痴情不改的杨铁心呢?十八年间,包惜弱是否已和六王爷同房,她究竟爱得人是谁?
这三人之间的情感,还是相当错综复杂的。包惜弱这个人物,起初是比较讨喜的,随着剧情的展开,矛盾亦纷至沓来,使得读者云里雾里。其实我认为包惜弱爱的人是完颜洪烈,也就是大金国的六王爷。亦可说包惜弱逆来顺受,没有自己的主见,凡事都被人牵着鼻子走,好似提线木偶一般。她的夫君杨铁心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之时,她竟然嫁给了完颜洪烈。虽说柔弱女子无依无靠,可若是在江湖卖艺,或者是做些女工,也不至于饿死。可是包惜弱却选择荣华富贵,衣食无忧,她将牛家村的桌椅板凳,铁枪犁头搬到王爷府,也是心中愧疚。毕竟和杨铁心共枕多年,一日夫妻百日恩,她纵使是铁石心肠,也忘不了这个男人。若不喜欢位高权重的六王爷,她为何会嫁给他呢?到了这里,读者疑惑不解,难道不是她怀有身孕,孤苦无依吗?身为一个弱女子,心余力乏,还能怎样?我们可以凝神细想,郭靖的生母李萍,又何尝不是如此?郭啸天惨死,她也没有攀权富贵,反而一把屎,一把尿,将郭靖拉扯大,还教他做人的道理。起初包惜弱是喜欢杨铁心的,可是自从走散之后,她的心也跟着变了。其实完颜洪烈只是略施小计,拆散了这二人。要说低三下四,软语相求,还是这位六王爷手段高明。且看书中原文:包惜弱家破人亡,举目无亲,只道丈夫已死,只得随完颜洪烈北来,禁不住他低声下气,出尽了水磨功夫,过得年余,无可奈何之下,终于委身相嫁。
古代女子的贞洁何等重要,不亚于性命,然而包惜弱却改嫁他人,这更加证明所爱之人并非是杨铁心,而是大金国的六王爷完颜洪烈。杨铁心的先祖是杨再兴,此人是抗金名将,包惜弱既已嫁给杨家,又岂有不知之理。换言之,杨家与大金势如水火,老死不相往来,包惜弱却嫁给“仇人”完颜洪烈,是否说明他就是包惜弱的挚爱之人呢?况且杨康的生父是杨铁心,这一十八载,包惜弱没有直言相告,以致于纵子为祸。这里颇为巧妙,若是和杨康说了,想必完颜洪烈亦不会大动肝火,养父有何不可,不也好生待她母女二人。只可惜杨铁心现身之时,包惜弱才将往事说给杨康。这已经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事兜不住了,方才说出,显然包惜弱不愿提起旧事,或者根本没有打算让杨康知晓此事。包惜弱初次见到完颜洪烈,她的表现让人为之一惊,可以说在那个时候,便已动情。这种情虽然停留表面,却为日后的事情埋下伏笔。且看原文:包惜弱吃了一惊,举烛台瞧去,烛光下见这人眉清目秀,鼻梁高耸,竟是个相貌俊美的青年男子。她脸上一热,左手微颤,晃动了烛台,几滴烛油滴在那人脸上。
完颜洪烈受伤之后,被包惜弱救下。只见他丰神俊朗,器宇不凡,遂脸上发热,玉手微颤。按理说不该如此,毕竟只是救人,但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我想是包惜弱对眼前人颇有好感。虽不是夫妻间的情,却也是男女之情,她心中好似小鹿乱撞,害羞得很。她本是一个善良,且又矛盾的人;无可厚非,前期是喜欢杨铁心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反而依赖完颜洪烈。甚至这位六王爷还给她买内衣,须知古代女子的贴身衣物,又怎能让不相干的男子来买呢?这二人仅是数面之缘而已,却放下防备,委实不该。在看到内衣后,她又是满面红晕,羞答答的。包惜弱自小善良,若是看到野兔、麻雀、田鸡受伤,她都会亲自动手为它们包扎。救下完颜洪烈,本是不知者不怪,她的本性便是如此。但完颜洪烈说要替她报仇,包惜弱好生感激,然而仅限于此。从这之后,包惜弱再未提过报仇之事。这与李萍形成强烈的反差,故而郭靖知道杀父仇人姓段名天德。这些“芝麻大”的小事,都侧面写出包惜弱的性格,以及心中所喜。还有读者疑惑,包惜弱跟完颜洪烈朝夕相处十八年,这期间二人是否同房。关于这个问题,在初读《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我也是如堕雾中。待二次翻阅之时,我终于找到答案,包惜弱极有可能已和完颜洪烈同房。且看原文:既失了贞节,铸成大错,今生今世不能再和铁哥重圆的了。
十八年的光景,包惜弱即便是铁树,也已开花,更何况她温柔似水,善良软弱。这“失了贞节”四个字,仿佛已经给出答案。况且完颜洪烈狡诈如狐,城府极深,又怎能把持得住。若不得手,势必会再生一计,这十八年的时间,早已取得包惜弱的信任。那么二人行周公之礼,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细思之下,这四个字或许另有深意,因为包惜弱改嫁完颜洪烈,亦算失贞。是否虽已成婚,却未同房。若果真如此,包惜弱何必下嫁。既有夫妻之名,那么夫妻之实,也多半有了。都已嫁给完颜洪烈,又何必这样扭扭捏捏,倘若真心喜欢杨铁心,会至死不嫁,就好似李萍,一生独身。完颜洪烈见包惜弱自尽,心中不免难过。其实他既已得到包惜弱的人,又已夺走她的心。只不过弥留之际,包惜弱方才明白,却已迟了。若当年寻找杨铁心,也不至于落此下场。错在太过依赖信任完颜洪烈,终铸成大错,难以回头。包惜弱对这两个男人的情是矛盾的,她喜欢杨铁心,更像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似乎有些不甘。而委身嫁给完颜洪烈,又是生活所迫,不得已为之。只所以殉情,到底是真爱杨铁心,还是难逃良心谴责,真得是难以分辨。不过十八年的时间,都住在王爷府,也未想过报仇之事,着实不该。至于究竟爱得是杨铁心,还是完颜洪烈,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当然这个人物是矛盾的,但在这矛盾之中,亦是有迹可循,并非臆测鼓吹。以包惜弱的性格,若是将往事重演,她还是会这样抉择。同样郭靖的母亲李萍,也亦是如此。故而包惜弱爱完颜洪烈是感激,是依靠,是千难万阻时的倚仗,此中不乏动情,否则又怎会满脸红晕。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
苏洵,字明允,亦称“老苏”。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享年五十八岁。
苏洵少时喜游山水,不锐意仕进,曾应诏礼部贡举,落榜,乃洒然废学,与好友放情于名山胜水之间。
他二十七岁开始立志向学。宋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中。返家后,悉取从前的文章数百篇焚之,闭门不出,绝笔不为文辞,精心研究学术,遍观六经、百家之文,如是者数年。
后遂豁通六经百家之书,明古今治乱之理,与圣贤穷达出处之道。此时,下笔为文,气势豪放,潇洒自如,驰骋不绝,可谓苦学有成。
苏洵在宋仁宗嘉祐元年三月携二子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修读其文,大为赞赏,乃献之于朝,一时公卿大夫争相传阅。宰相韩琦见其文,亦十分称善,奏之于朝,召试舍人院。苏洵托辞有病,不应试。
后除秘书省校书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未报而病革,命二子述其志,继续其未完成之《易传》,治平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卒。英宗闻而哀之,赠光禄寺丞。
苏洵雕像
苏洵的文章“不为空言”,有用于世苏洵晚学无师,二十七岁始闭门苦读,终能以文名家,虽为积学功夫使然,但其人生阅历亦不容忽视。
他在二十七岁之前,究竟在做什么事呢?那就是斗鸡走狗、游山玩水。
他具有豪侠的性情,对于现实的体会,比普通人要深且广。其后由于游学京师,见到一些儒学长者的风范,使得他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广、丰富与练达。
正是阅历与苦读,造就了他高古奇荡的文风。
苏洵揣摩学习古文,汲取前人之长。他取法前人优点,但反对抄袭或作无病呻吟。在他看来,心有所思,意有所会,则不得不言,所谓“得之心而书之纸”,才能作出至性至情之文。
苏洵在《太玄论》中言:“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而获”,如孔子作《易》,是“思焉而得,故其言深”;作《春秋》,是“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论语》之产生,是“触焉而得,故其言易”。唯有如此,才能树立作品之独特风格,成为天下之至文。
孔子剧照
苏洵之文学观念,偏重文章之艺术,比之其他古文家,较为重“文”而轻“道”。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评论孟子、韩愈、李翱、陆贽、欧阳修等诸家之文,只论风格,不论内容,可见他不刻意言道,却花功夫言文。对苏洵而言,道无处不在,只要道充于心,发而为文,道自然寓于文中,故言“文以明道”,明一切“施之于今,无所不可”之道。
苏洵之道并非儒家之道,其内涵更广,是自然全体之总名,是揉合各家、切合世用之道。然此道可致而不可求,须通过学文才能明白表达,借文章以曲尽道之义蕴,以呈现道之丰富内涵。
苏洵通古今之变,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为文求实用,不空谈理论,其所著《嘉祐集》,大多是对当代政治具建树之文。如欧阳修就曾在《荐布衣苏洵状》中称赞苏洵的文章有用于世。
观其《权书》,议论战略、战术之道;《论衡》提出御将、任相、兵制、田制等政治主张;《几策》对当时政治、外交作一总论;《上皇帝书》向宋仁宗提出具体之治国建议。可见其“不为空言”之倾向。
这种“重实用”的观点,成为苏氏家学之特色,深刻影响了苏轼与苏辙。
“三苏”雕像
苏洵的思想大胆、超前,在当时可谓是“离经叛道”苏洵自学有成,遍观六经,而以《礼》、《易》为本。他既无师承,复以个性崇尚自由使然,故其思想不似传统儒者,而自有一套看法。
苏洵认为天地五行、风雨雷电皆客观存在,没有超乎客观世界之外的理念。圣人亦非神人,圣人之言非不能更改,当顺应时代之变化来作解读,反对厚古非今。
他指出:六经之理为人事之理,非道学家之理。人有喜、怒、哀、乐之变,故需权谋以应变。古之圣人洞悉此理,遂权衡人情,制为圣人之道,使人遵行而不悖。
苏洵揣度圣人为求天下大治,而“用其机权以持天下之心,而济其道于无穷也。”如此看来,圣人似乎工于心计,为求其道之不废,机权以谋之。
故王安石称苏洵之学为“战国纵横之学”、“大抵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朱熹言:“看老苏《六经论》,则是圣人全是以术欺天下也。”
王安石雕像
苏洵之所以作如此设想,乃因其认为“性”是非善非恶的,欲求人事井然,须关注防恶的一面,才能杜绝弊端。苏辙少时所作之《孟子解》,当是此思想之反映。苏洵虽喜言权谋,但与纵横家求利禄之心态互异,他以圣人自期,以天下为己任,欲探求更切合实用之方法治世。
传统儒家将圣人之言奉为经典,经学之地位无比崇高。苏洵却冲破传统,在《史论》中大胆地将经、史并列,自然引发理学家不满。何以苏洵敢如此?
苏洵一是蜀人,二则妻子又经营商店,两种原因聚合在一起,其主张自由之倾向,遂较他人来得浓厚,于学术上亦是如此。他的经学思想,历来毁誉参半,然其尚自由、重实用之倾向,正是蜀学特色。
苏洵之政治思想与其经学思想相同,均非固守传统而重实用,盼能有利于社会民生,故以成败论英雄,不空谈理想,重视结果,不重过程。
孔子剧照
苏洵认为,就现实考量,君王施政须义利相济,才便于推行,因为“义”只对君子有作用,对待一般百姓,“利”才能诱之而行。然孔子尝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亦云:“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传统之儒家思想重“义”而轻“利”,故苏洵此“义利观”在当时自然被视为异端,招人挞伐。然于今观之,似言之成理。
苏洵的富国强兵之策苏洵在《几策·审势》中提及“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强国之政宜宽惠,弱国之政应严强,才能治理好国家。
他认为宋朝之制度虽能避免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之弊,然滥赏无限,赦罪太宽,执法未严,使得官吏懈怠,军人骄狂,犯罪遽增;四周又强敌环伺,前途实岌岌可危。
此乃“惠太甚而威不胜”,造成“大弱之实”,而拯救之道为“上威”——严用刑罚惩治不肖,使官吏清廉执政,军人尽忠职守,百姓循规蹈矩,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苏洵对北宋君王不信任、不敬重宰相,将寇准、范仲淹等贤相逐出朝廷,颇痛心疾首。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他认为宰相乃腹心之臣,对巩固政权十分重要,君王应“接之以礼,而重责之”,宰相才愿全心奉献,为国谋福。对其他臣子,应重真才实学,任人唯贤,则国家必然大治。
苏洵深知兵事不可废,在《六国论》中直指六国之亡,“弊在赂秦”。
他反对宋朝之贿敌政策,认为此举将使敌渐富、我渐贫,终致亡国。主张停止贿赂,以战克敌。但欲战胜敌国,须先择良将,因为决定战争胜负之关键在人,在于主将之战略是否正确。择得良将,须御之以术,“全其才以适于用”,勿“责以廉隅细谨”,才能使良将肯为国效力。
苏洵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战争虽属诡道,要讲权谋,但要取得根本性、全局性的胜利,得靠义,靠信。打仗之时,尚须师出有名,为正义而战,他认为“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可见其军事思想并不脱离义。
苏洵毕竟是文学家,非军事家,视“义”为战争之目的,唯有合于“义”之战,才能符合大利,而获得全盘之胜利。
“三苏”浮雕
结语总之,苏洵大抵以儒家之治道为根本,参酌法、兵、纵横家之思想,文尚实用,但不拘执于文以载道。
他以苦学有成之心得,教育二子研习百家经典,深固其学问根柢;又适时启发其文学兴趣,厚植文学实力;并令学习声律,为以后前程铺路。
在苏洵苦心教诲之下,奠定苏轼、苏辙在学术、文学上之深厚基础,形成一脉相承之苏氏家学。
父子三人均成名家,在文坛上绽放耀眼光芒,跻身唐宋八大家,“三苏”美名终得以不朽。
曹操罪己之诏原文?
自曹操降世,至建安于许昌,国家堕丧,司隶、冀州、豫州先后大饥,并有旱,螟、瘟疫伏起,灾祸横行,匈奴鲜卑,侵凌中原,如履平地,劫掠众生,视若无物,八次之久,幽并二州,民不聊生,辽东之地,混乱非常,西羌扰扰,轰击井、凉,当此之时,国家无力,曹操三岁,不能以一人之力阻挡奸邪铁蹄,实操之罪也。
桓帝之时,宦官把政,官爵买卖,有如常事,臣下不节,纷纷作乱,百姓揭竿,遍地而起,灵帝之时,操已成年,切谏不能感动君上,羞位议朗之任,掌兵不能匡扶汉室,忝列西园八校之一,执政不能抚护百姓,杀贪官而被贬,灭淫祀而除职,同僚欲行废立,虽拒之而不能止,又操之罪也。
及至黄巾爆乱,三十六方,大万小千,星散于汉。国家病弱,无力讨贼,遂使坐大,内宫混乱,外戚干政,宦官杀何进于墙内,二袁随之尽诸腌党。刘焉上书,各地募兵,自行拒贼,遂改刺史为州牧,军阀割据,自此而始。此又操之罪也。
尔后董卓进京,酷烈暴虐,物价奇贵,五十万钱,私行废立,淫乱后宫。关东义士,兴兵聚首,袁曹孙刘,皆在其列。心在咸阳,踌躇雁行,唯操西向,败于徐荣,幸有曹洪,方得安归。回盟之时,诸侯吵嚷,觥筹交错,操愧于心,献计定国,奈何不听,各有他志,此又操之罪也。
后吕布杀卓,反又败于李傕,郭汜。堂堂皇室,耀耀帝位,流落于野,羞惭满心,惶恐终日,布衣淡饭,尚不敢望,傲兵聚集,嬉笑捧腹,观帝形状,自昼至夜,以此为乐,长达六年,两千日月,三万时辰。眼泪为珠,不计其数,幼年委屈,无人倾诉,唯天地神明知,此又操之罪也。
黄巾猖獗,而操无根据,得鲍信迎于兖州,遂奋发图强,昼夜会战,不敢休息,终破黄巾,三十万众,尽皆收之。本应奉迎天子,兴隆王室,然操之至亲,躲难于徐州,暗害于其处,虽恨之极,咬牙切齿,面目狰狞,抓被砸物,以致声嘶,亦不敢以私废公。然阙宣叛乱,自称天子,陶谦叛逆,与之合兵,故东征徐州,虽攻得边城却未伤其根本,又陶谦求援于田楷,汉室后裔,不问谦罪,率其豪侠步士,匈奴骑兵,主动帮扶,竟于途中,略饥民数千,又骗陶谦至万。骄傲作态,邀战于野,以致破其军后,愤怒攻心,屠掠军民,此深为操之罪也。
当此之时,陈宫叛乱于内,吕布接应于外,陶谦合逆于徐州,刘备待机于小沛,孙策兼并江东,鲸狼北望,袁术僭位称帝,聚兵江淮,刘表整合荆州,坐壁上观,袁绍吞灭冀州,虎视中原,黄巾尚未平定,黑黑山、眭固众皆数万,马腾韩遂,铁蹄响于雍凉,张鲁传米教于汉中,刘焉作君服于西川,李傕郭汜残虐王室于露野。臣痛恨交加,以陶谦病死,不再追怨,故听枣祗,得大丰收,击败吕布,终能西向,迎君上归中原,安王室于许昌,岁月深沉,又操之罪也。
幸君倚重,托臣于司空,盼辅国匡正。日日夜夜,不敢懈怠,因君之福,贤士云集。虽兵少力弱,强敌环伺,操执剑纵横,敢为国先,不使君上眼目低垂,怯于群凶。得君明睿,臣无忧后方,故能破吕布并徐州,任藏霸于山东,委钟繇抚西凉,虽得备而复叛,降绣而复反,折将损兵,失亲丧友,此臣皆应藏泪于心,不烦于君上也。袁绍强横,兵强马壮,冀青幽并,十万浩汤。臣抖擞精神,号令严明,得计即行,有功便赏,故智谋倾囊不敢有私,猛将奋威不顾身死,荀令君运筹帷幄,郭奉孝发言盈庭,荀攸刘晔各有奇谋,于禁张辽勇不可当,惇渊虎步,仁洪毅重,许褚救吾于帐中,君亦念臣于殿上,纵然粮少兵伤,臣死守咽喉而不退,不使凶逆傲首,俯视汉庭,虽三尺矮躯,亦要抬君上璀璨于群雄。故而粮尽之时,许攸弃暗,此虽巧合然臣知其必至,赤脚相迎,得救汉之计,召忠诚于廊下,率壮士奔乌巢,为国除暴,死不旋踵。忠义至时,合道且义,故破乌巢,而后郃览并至,及后数年,平定河北,疏忽君上,此又操之罪也。
乌丸三郡,匈奴鲜卑,袁尚因之,蛰伏待起。诸将皆言当南下与备争天下,唯有奉孝,料敌观势,言情恳切,故寒冬北行,轻装倍进,凿地三十丈取水,杀战马以充饥,千里险塞,步步前行,觉易于史书,涕泣于人心,身出卢龙塞,越躯于柳城,挚友郭嘉,病困决别,无有他言。然臣身率众望,不能失仪,咬齿握剑,以泄痛心,白水滴落,笑言冷尔。白狼山下,北望匈奴,三十年恨,夹杂烈火,骤然并至,虽数千零星,当敌数万,张辽气奋,曹纯壮勇,一突而胜,枭敌魁首,大扬汉威,回军之时,二十万人,归于国家,臣登高夜望,沧海横流,大气辽阔,目朗心清,念及陛下,豪气顿生,星汉灿烂,君未能见,此又操之罪也。
赤壁前昔,臣恃才而骄,野心雄起,假志周公,意图归一,天道察见,故臣必败,而后诸事,所仗征伐,乱多于安,臣以劣才,疑心俱死,邪念丛生,故荀彧,周不疑,华佗,崔琰,毛阶等皆受害于臣,奉孝,荀攸,于禁,庞德皆因臣故而逝,各战杀与被杀之平民,因臣之邪念而丧,各法令所加害之民,皆臣才不足以威固位故。凡此种种,臣欲外人明而自己暗,外人善而自己恶,皆恐惧于内,小人不安故。又做盗墓,不轨之事,恶贯满盈,是故臣之罪至深。今书罪己,以求众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