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征服,兰芳共和国是如何成立的?
18世纪的时候其实是中国改变命运的最佳时机,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欧洲各个国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称霸一时的大国。这个时候正是处于清朝国力的上升阶段,在康熙、雍正的努力下还是有着一定成果的。
黎明武装怎么用?
举!
《王国纪元》推出全新「黎明部队」兵种,在玩家征服第二章领地战役后,城堡内的一座「神秘的矿」崛地而起,而学院等级 25 后,进行新科技的研发,玩家即可揭开矿山神秘的面纱,一座傲然屹立的矿山将摇身一变建成一座「月石工坊」。玩家可以通过「月石工坊」生产月石,再到工坊内制作用来强化兵种的「黎明武装」。最后就能在军营中,将第四阶部队进行「黎明武装」,轻鬆升级为全新的第五阶部队—黎明部队!同时,官方为了让大家在研发新科技的路上,更加的事半功倍,推出了「研发超展开」的福利活动,要让所有玩家们省钱又快速。
在「黎明部队」登场之后,第一季重大更新计画将接续登场,官方也预告接下来游戏介面会进行全面改版、英雄模组也将全面更新,敬请玩家拭目以待。
「研发超展开」提升科技省钱又快速
3/2 ~ 3/9 活动期间,研发「经济科技」及「军事科技」,所需时间及资源降低 30%,让科技突飞猛进,实力大幅提升。
以色列从摩西建国被灭了多少次?
以色列被灭亡过几次?以色列在历史上被灭亡4次。具体为: 1.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2.公元66年,经过4年。
历史上的以色列为什么会灭国?
历史上犹太人三次建国,两次被灭。下面我来讲讲犹太人早期历史: 第一次建国和犹太第一圣殿 公元前1050年,犹太人扫罗建立以色列联合王国。都城在耶路撒冷。在大… 失去祖。
以色列是被亚述所灭吗?
以色列后来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方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吞并,南方犹大王国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灭掉,之后以色列这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重建至于罗马,。
古代以色列国是被谁灭的?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征服了迦南的部落城邦。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
为什么以色列亡国2000多年还能复国,原因究竟是什么?
以色列复国! 源于犹太人复国信念的坚守;英国(不是美国)的推动;纳粹德国的黑暗“助攻”;联合国(美俄英等)的支持并搞定。 第一,犹太人不灭的复国信念守望… 因为他们有同。
以色列哪年被亚述所灭?
以色列被亚述所灭是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被亚述所灭是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灭国过程?
纵观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以色列这样的国家! 这是一个两千多年就建国的“文明古国”。在以色列建国之际,中国大约处于商周之际。 那是一个在公元前11世。
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兵力装备都占绝对优势,为什么没
以色列。大家都知道是一个犹太人组合起来的国家。而大家又知道,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很强大。 中东战争是二战以后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 他们在。
二战时期以色列发生了什么事?
二战时期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那时候还没建国呢,不过以色列人倒是有,倒是有一半被希特勒给杀了 二战时期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那时候还没建国呢,不过以色列人倒。
以色列被巴比伦灭归回是哪一年?
从公元前586年,两个以色列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到1948年犹太人建国以色列,其间经历了2500多年的时间才得以复国。 从公元前586年,两个以色列。
为何小国保加利亚的君主却称皇帝?
文|小河对岸
近代史上,欧洲强国林立,但拥有“皇帝”头衔的国家却着实不多。如西班牙、英国、法国等都曾是世界霸主,但其君主却只能称国王,而不能称皇帝。但有一个小国的君主却称皇帝,这就是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独立比较晚,直到1878年,才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可是,保加利亚虽独立比较晚,又是小国、弱国,可其君主却自称沙皇(Tsar,凯撒,相当于皇帝头衔),而在头衔上高出欧洲传统强国一等。
那为何欧洲很多大国、强国的君主,没有称皇帝,而保加利亚这等小国、弱国的君主,却能自称皇帝呢?这其实是受欧洲传统的政治文化与宗教影响。欧洲各国的文明,都受到古罗马的影响,因而,无论是俄语中的沙皇(царь),还是德语中的皇帝(Kaiser)都是源于古罗马君主凯撒的这一词汇。罗马帝国在西方的影响,就相当于华夏(近代以前)在东方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在东方的政治体系中,唯有华夏(中原)的君主,才有资格称皇帝,而周围国家的君主只能称国王。西方也是一样,在西方的政治传统中,也唯有罗马的君主,才能称皇帝(奥古斯都或凯撒)。所以,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以及开创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大帝,加冕的头衔也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这也是为何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与沙俄帝国(自称第三罗马),其实跟意大利的罗马没啥实质关系,也要硬扯上关系的原因所在。
除了政治文化传统之外,还有宗教的影响。西方都受基督文明的影响,尤其是在中世纪时期,教权远高于君权,国王只能施令于自己的王国,而教皇的教令却通行于基督教各国,这也是教权能高于君权的基础。皇帝的加冕礼,也要由教皇主持。曾经神圣罗马帝国有一位皇帝叫亨利四世,而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闹翻。后来,教皇颁布“绝罚令”,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神圣罗马帝国各地诸侯,掀起了反叛,亨利四世的统治岌岌可危,最终只得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在雪地中,站了三天三夜,才获得了教皇的宽恕。
神圣罗马帝国中后期,实行的是“选帝侯”制度,但虽名义上为“选帝”,实则上选出来的并不是“神罗皇帝”,而是“德意志国王”,只有再经过教皇加冕,才能获得“神罗皇帝”的头衔。在历史上,就有选出来的“德意志国王”,没有获得“神罗皇帝头衔”,而被称为“空位时期”。
而能前去罗马,并获得教皇加冕,其本身就意味已获得欧陆的霸权。故而,欧洲的“皇帝”头衔,也就不会泛滥。至拿破仑称帝时,教宗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但在传统礼仪上,还得由教皇主持加冕。虽然,拿破仑在加冕时,自己从教皇手上抢夺了皇冠,但在仪式上是不能没有教皇在场的。只有到德皇威廉加冕,而由于德国(普鲁士)是新教国家,才不需要由教皇加冕。
因此,欧洲的“帝系”传承,实则上也只有一个谱系。由于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才使得欧洲的“帝系”也一分为二。沙皇俄国,可以看成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帝系”。而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可以看成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帝系。拿破仑称帝,并取缔了神圣罗马帝国,相当于从德意志那里抢夺了帝系。
但是,奥地利仍是欧洲强国之一,并有无与伦比的家族史(凭借实力长期获得“神罗皇帝”的头衔,尤其是1438年—1806年,只有短暂的三年因男嗣断绝,而没有获得皇帝头衔)。故而,哈布斯堡家族重组家族领地,改称奥地利帝国,也继续享有“皇帝”的头衔(相当于说:奥地利的皇帝头衔,已经不是欧洲正统)。
拿破仑的第一帝国覆灭之后,其侄拿破仑三世隔了几十年之后,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可看成是继承了拿破仑的帝系。直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也寿终正寝,普鲁士国王威廉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可以算是德意志人又从法国手上抢回了帝系。
因而,一战之前的欧洲,传统上有三位皇帝,即德皇、奥(匈)皇、俄皇(英国也曾获得印度皇帝的头衔,但西方君主的头衔,是各自独立的。就欧洲君主而言,英国君主的头衔,始终为国王)。
那为何保加利亚的君主,在头衔上又如此“僭越”呢?这是因为在保加利亚的历史上,也的确获得过“皇帝”(沙皇)的头衔。保加利亚的历史上,曾经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即西蒙一世(也译作西美昂大帝、西美昂一世)。
西蒙一世在位期间,保加利亚(第一王国)迎来了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保加利亚全境,罗马尼亚及匈牙利部分地区,并占据塞尔维亚大部、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及色雷斯的一部分。而成为了巴尔干半岛的霸主,并多次击败东罗马帝国,围攻君士坦丁堡,而迫使东罗马帝国向其纳贡。
925年,西蒙一世在自己的领地上,自封为“罗马人与保加利亚人的皇帝”(凯撒,斯拉夫语为“沙皇”)。对此,东罗马帝国也无能为力,而默许了邻国这位“沙皇”的存在。此后,保加利亚的君主,也都袭用了“沙皇”这一头衔。
故而,1908年,保加利亚亲王(第三王国,前期君主称大公、亲王)斐迪南一世(德国的王子),自称为沙皇,就是袭用了其历史上的光耀头衔。但是,保加利亚并不具备大国的实力。故而,保加利亚的君主的头衔,也通常被翻译成“国王”。而保加利亚帝国,也就成了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历史上,共有三个王国时期)。
在汪达尔战争中谁征服了汪达?
汪达尔战争中查士丁尼征服了汪达尔阿兰王国。汪达尔战争是于公元533-534年发生在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东部地区的战争。战争双方为东罗马帝国和汪达尔-阿兰王国。这是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进行对原罗马帝国西部领土再征服的第一战,战争进展很快,结果汪达尔-阿兰王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恢复了其在北非的统治。
历史上赫梯古王国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兴起
赫梯人赫梯国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高原山区,在哈利斯河(今名克泽尔河)上游一带。这里的原始居民称为哈梯人,他们既非闪米特人,也与古代其他民族没什么关系。约公元前2000年代,1支属于印欧人的涅西特人迁入此地,与当地的哈梯人逐渐同化,形成了赫梯人,他们说的赫梯语的主要成份是涅西特语。
赫梯王国公元前2000年代兴起于小亚细亚这一古老的文明地区。小亚细亚是近东文明与爱琴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亚述人曾经于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若干商业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尼什商业公社。亚述人还把楔形文字带到了小亚细亚。
强盛
公元前20~前19世纪,小亚细亚逐渐形成库萨尔、涅萨、哈图沙什等城邦。
公元前18世纪,库萨尔王皮哈那及其继承者安尼达向外扩张,征服邻近的城邦,迁都涅萨,结束亚述的殖民活动。
公元前17世纪,拉巴尔纳斯(约前1680年—前1656年在位)获得库萨尔王位,号大王,库萨尔王,始建赫梯古王国。其子哈图西利斯一世统治期间(约前1650年—前1620年在位)迁都哈图沙什,征服西里西亚,其疆界达到地中海岸。穆尔西利斯一世(约前1620年—前1590年在位)继位后,与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喀西特人城邦哈纳结盟,约公元前1595年攻占并毁灭哈尔帕城,接着灭亡巴比伦第一王朝。穆尔西利斯一世死于宫廷阴谋。此后赫梯进入大动荡时代,篡夺王位事件不断发生,至泰利皮努斯(约前1530年—前1510年在位)即位时,赫梯版图缩小,仅限于安那托利亚中部一带。约公元前14世纪,国势渐盛,发展成赫梯帝国。后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赫梯王国。
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的赫梯国家当初只是若干小国。人们知道的最早的统治者是库萨尔的皮哈纳及其子阿尼塔。在皮哈纳时期,库萨尔毁灭了涅西特人的哈图什城,其子阿尼塔两次战胜了皮乌斯提统治的哈梯人的国家,并征服了普鲁斯汉达。阿尼塔时期,已不复存在亚述商业殖民地。
征服古巴比伦
赫梯国家记载自己的历史从库萨尔的另一位统治者拉巴尔纳时开始。拉巴尔纳征服了小亚东部的地区,使赫梯国家的版图从地中海扩大到黑海。拉巴尔纳二世(哈图西里一世)使北部叙利亚的阿拉拉赫臣服于自己,还战胜了该地区的乌尔苏和哈苏这两大城市。此时“赫梯”作为一个国家的名字开始用于表示整个赫梯人的国家。
拉巴尔纳二世死后,赫梯发生了所谓“王子们的奴隶的起义”。即被库萨尔征服的地区人民的起义。王亲贵族们在哈图什尔一世的继承者穆尔西里一世的联合下,镇压了这次起义,并迁都哈图什。他野心勃勃地把征服的矛头指向了两河流域南部,于公元前1595年夺取并毁坏了巴比伦城。古巴比伦王国从此一蹶不振哈图什尔和穆尔西里两人的征服活动使赫梯国家成了当时近东地区的一个大国。
宫廷斗争
穆尔西里一世死于宫廷阴谋,赫梯王国陷入王位争夺的内战之中。赫梯国王铁列平于公元前16世纪后期进行了改革,解决了赫梯王国的王位继承问题。改革前的赫梯国王的权力受到彭库斯会议(公民会议)和图里亚斯会议(贵族会议)的制约。这两种会议有权决定王位继承,还管理司法等事务。王位继承问题常常造成政治上的动乱。
铁列平确定了王位继承的原则,即首先应由长子继承王位,长子如果不在,由次子继承,依此类推;如果没有王子继承,就让长女选择丈夫做国王。王室内部互相争斗杀戮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国王不得任意杀戮其兄弟姊妹,王室内部纠纷由彭库斯会议做出裁决,国王亲属犯了罪,只由其本人负责,不得牵连其家属,也不得没收其财产。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
之后的赫梯君主苏皮卢利乌玛斯一世,在完善都城哈图沙什城的防御之后,发动了对米坦尼的战争,收复伊苏瓦城,继而攻占其都城瓦苏冈尼,灭米坦尼王国,叙利亚中部部分地区归于赫梯版图。
苏皮卢利乌玛斯一世驾崩后,由长子阿尔努旺达二世即位,仅一年后,他死于宫廷阴谋。
赫梯由幼子姆尔希理二世继位,这位骁勇善战的年轻皇帝,在迎娶代表战争女神伊修塔尔的国家最高女祭司为侧妃后,攻陷了卡赫美士城,完成了对叙利亚的征服。
同年,被称为世界中心的巴比伦加喜特王朝,也迫于其强大的军事,向姆尔希理二世敬献公主作为其侧妃后,龟缩在巴比伦尼亚平原的一隅苟延残喘,就此,赫梯帝国正式登上了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安那托利亚高原,这块广阔土地之上主角的位置。
正在加载昔日的赫梯国土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叶是赫梯历史上的新王国时期,正值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编制了《赫梯法典》。在国王苏庇努里乌马什统治时期,赫梯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的实力,攻占了米坦尼王国的首都瓦努坎尼,扶持了傀儡国王。他自己的儿子也成为其他一些小国的国王。
赫梯在新王国时期在叙利亚同埃及进行了争霸战争。霍连姆赫布、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这些埃及第19王朝前期的法老们同赫梯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交战双方在卡迭什战役中受到惨重损失。在赫梯新王哈图西里二世执政时,赫梯同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283年缔结了和约。公元前1246年,国王哈图西里三世采取和亲政策,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后来发现于埃及卡纳克庙宇墙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绘了当时埃及法老迎娶赫梯公主的情景。
与古埃及的战争
迄今有和约传世的最古老的战争公元前14世纪末叶至前13世纪中叶,古代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展开了延续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古代叙利亚地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间,扼古“锡道”要冲,是古代海陆商队贸易枢纽,历来为列强必争之地。
早在公元前第3000纪,埃及就多次发动过对叙利亚地区的征服战争,力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但埃及建立霸权的努力遇到了埃及强邻赫梯的有力挑战。约公元前14世纪,当埃及忙于宗教改革无暇他顾时,赫梯迅速崛起,在其雄才大略的国王苏皮卢利乌马斯的率领下,积极向叙利亚推进,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马士革的整个叙利亚地区,沉重打击了埃及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约前1290年,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即位(约前1290—前1224年在位),决心重整旗鼓,与赫梯一争高低,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统治地位。为此,拉美西斯厉兵秣马,扩军备战,组建了普塔赫军团,连同原有的阿蒙军团、赖军团和塞特军团,加上努比亚人、沙尔丹人等组成的雇佣军,共拥有4个军团,2万馀人的兵力。公元前1286年(即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后的第4年),埃及首先出兵占领了南叙利亚的别里特(今贝鲁特)和比布鲁斯。次年(前1285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驾亲征,率4个军团从三角洲东部的嘉鲁要塞出发,沿里达尼河谷和奥伦特河谷挥师北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军,进至卡迭石地区,于卡迭石以南约15英里处的高地宿营,位于奥伦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耸立,地势险要,是联结南北叙利亚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军队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埃军试图首先攻克卡迭石,控制北进的咽喉,尔后再向北推进,恢复对整个叙利亚的统治。
就在埃及举兵北上之际,一场紧锣密鼓的备战活动也在赫梯全面展开。拉美西斯二世还未启程,赫梯即从派往埃及的间谍那里获悉了埃及即将出兵远征的秘密情报。赫梯王穆瓦塔尔召开王室会议,制定了以卡迭石为中心,扼守要点,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粉碎埃军北进企图的作战计划。为此,赫梯集结了包括2500—3500辆双马战车(每辆战车配备驭手1人,士兵2人)在内的2万馀人的兵力,隐蔽配置于卡迭石城堡内外,拟诱敌进入伏击圈后,将其一举歼灭。拉美西斯二世率军在卡迭石附近高地驻宿一夜后,于次日清晨指挥主力部队向卡迭石进击,意欲在黄昏之前攻下该堡。拉美西斯二世率阿蒙军团冲锋在前,赖军团、普塔赫军团居后跟进,塞特军团由于行动迟缓,尚滞留在阿穆路地区,一时难以到达战场。
当阿蒙军团进至卡迭石以南8英里的萨布吐纳渡口时,截获两名赫梯军队的“逃亡者”,这两名实为赫梯“死间”的贝都因游牧人谎报赫梯主力尚远在卡迭石以北百里之外的哈尔帕,并佯称卡迭石守军士气低落,力量薄弱,畏惧埃军,特别是叙利亚王侯久有归顺埃及之意。拉美西斯二世信以为真,立即指挥阿蒙军团从萨布吐纳渡口跨过奥伦特河,孤军深入,直抵卡迭石城下。穆瓦塔尔闻讯迅即将赫梯主力秘密转移至奥伦特河东岸,构成包围圈,将埃军团团围住。拉美西斯二世从刚刚捕获的赫梯俘虏口中始知中计,立即派急使催促赖军团和普塔赫军团紧急来援。当赖军团到达卡迭石以南的丛林时,早已设伏于此的赫梯战车出其不意地攻其侧翼,赖军团损失惨重,接着,赫梯军队以2500辆战车向埃军阿蒙军团发起猛烈攻击,埃军士兵一触即溃,四散逃命,陷入重围之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侍卫的掩护下,左突右挡,奋力抵抗,并祈求阿蒙神的庇佑,还将护身的战狮放出来“保驾”。在此危急时刻,埃军北上远征时曾留在阿穆路南部的一支部队赶到。这支援军呈三线配置,一线以战车为主,轻步兵掩护,二线为步兵,三线步兵和战车各半,突然出现于赫梯军队侧后,对赫梯军猛攻,把拉美西斯二世从危局中解救了出来。埃军连续发动6次冲锋,将大量赫军战车赶入河中。赫梯王也增派战车投入战场,猛冲埃及中军,并令8000名要塞守军短促出击,予以配合,战斗十分激烈。黄昏时分,埃及普塔赫军团先头部队赶到,加入战斗。入夜,赫梯军退守要塞,战斗结束,双方势均力敌,胜负未分。
此后的16年中,战争延绵不断,但规模都比较小。拉美西斯二世吸取卡迭石之战轻敌冒进的教训,改取稳进战略,一度回到奥伦特河,但赫梯采取固守城堡,力避会战的策略,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双方无力再战。约于公元前1269年,由继承自己兄长穆瓦塔尔王位的赫梯国王哈吐什尔(约前1275—前1250年在位)提议,经拉美西斯二世同意,双方缔结和平条约。哈吐什尔把写在银板上的和议草案寄送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为基础拟定了自己的草案,寄给赫梯国王。条约全文以象形文字被铭刻在埃及卡纳克和拉美西乌姆(底比斯)寺庙的墙壁上。它是译自原稿的副本。原稿可能是用赫梯语和当时国际通用的巴比伦楔形文字书写的,在赫梯首都哈吐沙什的档案库中发现有用巴比伦楔形文字书写的泥版复本。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不再发生敌对”,永远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条约签订后,赫梯王以长女嫁给拉美西斯二世为妻,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同盟关系埃及与赫梯的争霸战争,是古代中近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法老,当时的赫梯也处于其鼎盛时期。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军事较量,使双方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埃及并未达到恢复亚洲属土的目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后继者日益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从爱琴海的小亚细亚一带席卷而来的“海上民族”的迁徙浪潮,与利比亚部落的入侵相呼应,日益动摇法老的统治,曾经一度强盛的新王国逐步陷入瓦解之中。赫梯虽然占有叙利亚大部,一度雄视西亚。但与埃及战争后,本来就不甚稳固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动摇,不久即开始衰落。到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侵入赫梯,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各臣属国家纷起反抗,赫梯国家迅即崩溃。至公元前 8世纪,完全为亚述所灭。
灭亡
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王国亦被其肢解。但西里西亚和叙利亚北部仍残存一些使用鲁维语象形文字的赫梯人小城邦。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神话宗教
神话
赫梯神话是赫梯人的主要文学表现方式,包括根据古代苏美尔人的创世和洪水传说改编而成的作品,赫梯的宗教也照搬美索不达米亚的多神崇拜。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献祭、斋戒和祈祷,而不具备伦理意义。赫梯以楔形文字记述自己印欧语系的语言,创造了赫梯楔形文。赫梯还另有1套象形文字,用于铭刻和印章,这可能是受哈梯人原始图画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这些象形文字尚未释读成功。赫梯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当属法律体系。以《赫梯法典》为代表的赫梯人法律,要比古巴比伦的法律更人道,判处死刑的罪过不多,更没有亚述人法律中那些诸如剥皮、宫刑、钉木桩等酷刑。赫梯人的艺术才能不十分出色。但他们的雕塑作品则新颖生动,尤其是石壁上的浮雕作品。城门和王宫门旁,一般都雕有巨大而生动的石狮。他们的建筑材料多用巨石,明显优于两河流域的土坯。赫梯文明的历史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和使用了铁,而且在于它充当了两河流域同西亚西部地区文化交流的中介。毫无疑问,某些文化成份就是通过这个中介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到迦南人和喜克索斯人中间,可能还传到爱琴海诸岛,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