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2好玩吗,如果没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
抗战晚期的一大“爆炸新闻”,就是“美国给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那扔在广岛长崎头上,名为“胖子”“男孩”的两颗原子弹,其强大爆炸力不但震惊了世界,也震碎了日本法西斯先前强撑的胆儿。一则“历史感慨”也随着日本投降不胫而走:假如没有美国的原子弹“助拳”,中国根本无法赢得抗战胜利。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美国的原子弹,中国真的不能赶跑小日本?如果真看看抗战后期,“正面战场”上“国军”们的一些糟心事,这类“历史感慨”似乎有些道理:比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的悲壮惨烈来,抗战中后期的正面战场,有时却叫人没法看。多支“国军”腐化严重,连国际援助都被堂而皇之瓜分,军纪战斗意志更衰退严重,套那位“蒋总裁”的话说:“我们的军队明明知道他(日军)弱点与各处虚隙,而仍是不敢进攻。”抗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什么?
抗战精神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尽管抗日战争已成历史,但抗战精神却并未远去,这种精神伟力穿越时空,仍是激励全民族奋进的动力。伟大的抗战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深思和醒悟,同时也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学习、继承、发扬。
首先,抗战精神教给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是战胜敌人的法宝。在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
其次,爱国精神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只有心中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才能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传承下来的精神核心,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人民的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渗透至人民的血脉中,它激励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懈奋斗。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时我军有哪些反装甲武器?
老萨谈国军反坦克支柱--德制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抗战重武器系列)
一战和二战在武器装备的主要区别是坦克和飞机!
抗战中,我们的敌人日本有不少坦克装甲车辆,而我们的反坦克武器,尤其是反坦克炮却少的可怜,而且基本完全是从德国,苏联和美国进口的!这一篇就听老萨来说一说,抗战中的反坦克支柱,德制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它的仿造品。
日本薄弱的装甲部队
中国的坦克,也就是日本的战车。据说1919年日本第一次从欧洲购买坦克的时候,当时日军高层说:为什么叫做坦克?这明明是有履带的战车吗?
于是直到今天,在日本,坦克就被叫做战车。而日本传统文化中,战车指的是可以战斗的车辆,在当年主要是可以作战的马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嗅觉灵敏的日本从英国购买了性能优秀的维克斯中型坦克,随后又从法国购买当时最先进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
1925年5月1日日军的第一支坦克部队正式成立,这支部队装备的就是买来的雷诺FT-17型轻型坦克和英国的维克斯中型坦克。陆军第14师团第1战车大队 和千叶陆军步兵学校教导队分别组建了坦克部队,前者辖1个维克斯中型坦克中队和一个修理中队,后者辖5辆雷诺和3辆维克斯。
经过大约5年的技术研究,日本在1926年开始制造自己的坦克,其实就是山寨了!
在1927年仿造雷诺FT-17轻型坦克成功,该坦克经过改进,在1929年定型,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第一种坦克,也就是八九式中型坦克。
总体来说,日本花费了6年时间完成了从购买到仿造的过程。这个速度算是很快的,相当的了不起,可见当时日本相关的科研力量还是可以的。
12吨重的八九式中型坦克的性能,在当时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它装备一门37毫米坦克炮,这是当时主流的坦克炮,有着不错的破坏力,辅助武器为2挺91式6.5毫米机枪,备弹2745发。它的机动性不错。在测试时,该坦克在日本国内东北地区进行了1000公里的长距离行驶,没有出现过任何机械问题。
八九式中型坦克最大的缺点就是装甲比较薄,正面装甲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这在当时也算是相当薄弱的,在二战中后期简直不堪一击。
不过当时日军认为足够了,因为他们主要对手中国没有什么反坦克武器,而苏联当时的主要坦克装甲厚度也不过是如此,大名鼎鼎的T-34还没有诞生。
实战中,八九式中型坦克比它山寨的原尊雷诺FT-17型坦克,还要更优秀一些。而雷诺FT-17型坦克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可以说日本坦克的起点是比较高的。
随后日本又在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和1937年,推出了九五式轻型坦克和九七式中型坦克。
九五式轻型坦克主要针对中国战场设计,坦克攻击力和八九式中型坦克差不多,也装备一门37毫米坦克炮。
但装甲极为薄弱,最厚的正面装甲仅仅12毫米,其他部分装甲最厚仅为6毫米,只能抵抗轻武器的射击,甚至侧面和背面装甲抵抗不了大口径机枪的近距离扫射。
优点是,九五式轻型坦克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它仅有7吨多,最大行驶速度高达40多公里,比八九式中型坦克高出一倍,而且它具有良好的爬坡,跨越能力,非常适合在地形复杂的中国大陆地区使用。在中国水网纵横的江南和南方可怕的山区,八九式中型坦克行动困难,在南昌会战中因为在泥泞的公路上强行军,导致发动机不堪重负,出现大量的机械故障。
实际上,九五式轻型坦克是所谓的骑兵坦克,主要负责侦查,警戒,打击战场次要目标。不过在中国,由于国军几乎没有反坦克武器,九五式轻型坦克在很多时候直接作为主战坦克使用,就是摆明了欺负你。
16吨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则是日军在二战中,唯一能够和列强的主战坦克对抗的日本坦克。该坦克的装甲厚度提高到25到33毫米左右,主炮口径提高到57毫米(不过是短管设计,穿甲能力有限),机动性也不错。
大体上来说,九七式中型坦克比德军的2型坦克性能强一些,比3型坦克则差了一些,同美军现役的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倒是相差不大,强于苏军的T-26轻型坦克。
所以说,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诞生的30年代,这种坦克还算是不错的,可以和列强的主要坦克对抗。
不过到了40年代,这种日军的‘快心之作’就明显老旧。相比列强每隔1,2年就有新型坦克诞生,现有坦克也不断的升级,日本则没有这种积极性。由于对手是中国,日军高层认为没必要研发新式坦克,后来横扫东南亚的少量英美殖民地军队,自然也不需要什么日本新式坦克。所以日本国内的研发工作基本停顿。
在二战中后期,九七式中型坦克根本无法正面和苏军T-34主战坦克,美军M4谢尔曼主战坦克,德军黑豹主战坦克正面对抗,双方性能上存在一代甚至二代的巨大差距。
这三种坦克,基本构成了日军二战坦克的主要力量!
除此以外,在中国战场比较常见的是九四式轻装甲车!
九四式轻装甲车不是坦克,是装甲车,在日军中戏称为豆战车,也就是豆子般大小的战车。这种装甲车只有1挺机枪,没有安装火炮,装甲厚度也只有不到10毫米,主要从事步兵火力支援,侦察,战场联络和运送士兵的任务。自然这种装甲车在列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虎式坦克怕是一炮打在九四式轻装甲车附近,也可以将它震碎。但这种豆战车却仍然可以在中国战场肆虐,甚至公然撞击国军的碉堡,碾压国军的步兵!
为什么?因为国军没有反坦克武器,别说是装甲车,就算蒙着铁皮的普通卡车安装上机枪,你也很难对付!
著名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和伊朗分别从中国购买了大量过时的坦克。仅仅伊拉克从中国采购了总数约2千辆的59和69式坦克(都是苏联T-54坦克的仿造品和改进型)。这些坦克在当时来说,自然早就过时,远远不是伊拉克装备的T-72坦克的对手(59式比T-72整整差了2代),甚至连T-62坦克也不远如。
为什么两伊都花费巨资购买这些坦克呢?用萨达姆的话来说:就算最差的坦克,在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也是无敌的。
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敌人步兵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武器,往往1,2辆坦克就可以击溃敌人一个排甚至一个连。在进攻中,有无坦克支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有坦克支援,往往进攻步兵可以击溃数倍甚至十倍的敌人。
要知道,现代坦克的武器是很强大的,就算是69式坦克的一门火炮和3挺机枪的火力,也超越伊朗步兵一个连的火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所谓的轻型坦克,中型坦克不过是日本人的划分。实际上,即使最重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也只有16吨,在西方不过属于轻型坦克!西方要超过20吨才算中型坦克,超过40吨到50吨才算重型坦克!
为什么日军不研究中型坦克?主要是日军认为目前来说并不需要。对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复杂的地形,机动性不佳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用处不大,也难以通过船只运输到战场!况且中型坦克的研发需要漫长的周期,还需要突破众多技术难关,而且就算研发成功,以日本薄弱的重工业基础,也难以大规模生产,还是等于0.
总体来说,日本的坦克并不先进,在世界上属于二流,甚至三流水平,而且生产数量也不多,从1931年到1945年一共才生产了6500辆。在七七卢沟桥打响的时候,日军年生产坦克能力不过300多辆!其中性能最好的九七式中型坦克,装备部队是从38年开始,第一次露面是诺门罕战役的1939年了。而37和38两年,九七式中型坦克一共才生产了312辆,这还不到T-34坦克生产高峰时期一个月的产量!
造成这个的原因,一来是日本重工业不发达,尤其汽车工业远远落后西方主要列强,顶多和意大利差不多。作为坦克工业母体的汽车工业,从1930年至1945年的16年间,日本汽车总产量是39万8947 辆,最高年份在1940年,达5万7330辆。同样是1940年,苏联生产了14.54万辆汽车,德国约30万辆,英国也有50万辆,而美国竟高达447.1万辆,超过日本16年总产量的10倍。
二来日本重工业主要为联合舰队服务。对于日本来说,舰队比陆军还要重要。因为日本如果没有陆军,只是失去进攻海外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舰队,连日本本土也无法有效保护,所以联合舰队自然排在最前列。
为了建立这支世界前三的海军力量,工业力量较弱的日本无法兼顾地面装甲部队。1939至1945年间,日本的钢产总量为4800万吨,苏联是它的1.9倍,英国是2.1倍,德国是3.9倍,美国甚至达到了10.6倍。而这区区的钢产量的绝大部分,都要交给联合舰队制造军舰,所以日本坦克工业连最基本的钢材都缺乏,又如果扩大生产规模呢?
自然在美苏德眼中,日本坦克装甲部队是二三流,但在连汽车都不能生产1辆的中国来说,日本就是这方面的巨无霸了。
-------------------上图是九五式轻型坦克,下图是九七式中型坦克!这两种坦克在日军研发的时候,还算是性能不错,但在二战中后期均属于落后!国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在任何距离贯穿九五式轻型坦克。甚至有日本战车兵自嘲,九五式轻型坦克的装甲是用厚纸板黏成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才是日军唯一勉强和列强坦克正面对抗的坦克,但它的防御力,攻击力,甚至机动性同二战中后期的列强中型坦克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在1944年末到1945年的菲律宾战役期间,日军装甲兵甚至只能以在车前装置炸药冲撞对方的自杀性方式攻击美军坦克;1945年1月17日在菲律宾乌达内塔, 第7战车联队第3中队的和田小十郎小队长用三辆九七式改中型坦克埋伏,全部损失后,击毁三辆M4坦克,是该型坦克最成功的对坦克战例,也几乎是唯一的战绩了!
抗战中的日军坦克作战史
日本人是务实的民族,他们很少生产一些用不上的东西,几乎每件产品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日军坦克部队几乎在装备初期,就参加了侵华作战。整个十四年抗战的每个战役,都有日军装甲部队的影子。
早在九一八期间,日军的第1,第2战车队就抽调出一部分兵力,组成了战车第一中队(连级单位),协同第14师团攻击了黑龙江的哈尔滨。
这也是日本坦克部队第一次参加实战!
九一八事变中,由于张学良无能卖国,违抗国民政府抵抗命令擅自后撤,整个东北没有什么激战,阵地战更少,所以日军这只小规模的坦克部队没有受到什么战火的考验。
倒是严寒的环境,对日军坦克的发动机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事实证明,仿造法国雷诺坦克的八九式中型坦克的87千瓦的串联式6缸水冷汽油发动机,根本不适合东北的高寒环境。在这种高寒积雪且地域广阔的环境下,水冷汽油发动机故障频频,经常挂掉。
由于日本陆军主要的假想敌是苏联,所有后续的日军坦克一律改为适应高寒环境的柴油发动机,并且取消了比较复杂的水冷结构。1935年7月,八九式中型坦克开始全面改为使用风冷柴油机。
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第1战车队又派出独立战车第2中队参加,但在上海的巷战和水网中没有什么好的战果。在巷战中,国军用轻重机枪近距离扫射日军坦克,也造成日军坦克相当程度的损坏。当时中央军第五军一部装备德式机枪,并且配备了钢芯子弹,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
实战中,有多辆日军坦克被国军击伤,独立战车第2中队有2辆八九式中型坦克被国军彻底摧毁!
其中一辆坦克被国军迫击炮击中侧面!该坦克之前已经被国军击伤,正在后方维修,灌装燃料。这一炮正好点燃了汽油,全车烧毁。
另一辆坦克则是被国军近距离用手榴弹炸毁履带以后,近距离用大口径机枪扫射数百发,击穿了坦克装甲薄弱处,才被击毁的。
总体来说,在因为上海河流众多,坦克行动非常不便,在城市战中坦克的视野又非常不好,只要没有足够的步兵掩护,就非常容易遭到国军步兵袭击。实战中,甚至有国军士兵爬上日军坦克,用手枪对准观察口内连续开枪,打得里面日军鸡飞狗跳!
1933年,日军又发动热河会战,此次又是张学良部将汤玉麟不战而逃,日军进攻非常顺利。参战的战车第2中队的九二式重装甲车和八九式中型坦克表现出色,每天突进距离都高达40,50公里。
不过此战却胜之不武,因为东北军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坦克也仅仅是单纯的行军而已。
倒是随后的长城会战,日军坦克部队才遇到了狠角色。以11个中央军师为主体的25万国军,在长城一线和日军激战三个月。在这些争夺战中,同样没有反坦克武器的国军,很难抵抗日军坦克掩护步兵的突袭.局部作战中,国军伤亡都是日军数倍。
但日军坦克在长城一线复杂山地的行进,也有一定困难,而且国军还设置了一些反步兵地雷和改造的反坦克地雷,造成日军数辆坦克装甲车的损毁。
不过总体来说,长城会战中,日军坦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协同日军步兵造成国军相当惨重的伤亡。战后日军对坦克部队非常满意,认为他们极大的支援了步兵,提高了日军的攻击力。
这一仗中日军坦克的嚣张,也打醒了国民政府,甚至蒋介石本人。
由于这几战表现都不错,在1933年,第1,第2战车队正式扩编为战车第1,第2联队,这就是坦克旅的编制了。
到了抗战爆发前的1937年,日军已经装备超过1000辆坦克,其中300辆集中编组为坦克联队(旅)和大队(团),其余的分成坦克小队(排)配属步兵部队作战,当时日军每个现役师团都配属坦克24辆。
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日军的独立坦克部队也大多归属师团作战,实际担任骑兵和自行火炮的角色,出现在抗战任何一个战场。
总体来说,抗战初期,日军对于坦克的使用是落后的,和英法没有什么区别,并没有单独编组坦克部队,作为拳头使用。
二战德军的坦克制胜论,苏军的大纵深理论,都是将坦克集中起来,编组为机械化摩托化部队,作为拳头使用。
德国人和苏联人认为,坦克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机动性。
匈奴大帝阿提拉,蒙古皇帝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纵横欧洲,说到底还是两支骑兵部队的高机动性,而这是远远强于欧洲人的最大特点。而并不是说欧洲的骑兵步兵正面对抗中,就对付不了这两支骑兵部队。实际上,蒙古骑兵除了骑射以外,其他相对欧洲的战士并不占优。但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部队,可以像成吉思汗的大军一样,纵横驰骋上百公里,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导致敌人未战就损失大部分战斗力。
德军也是一样,他们的作战主力的1,2,3型坦克其实都对付不了苏军的T-34坦克,更对付不了KV1和KV2重型坦克!但德军利用坦克部队,可以做长达数百公里的两翼合围作战,能够在基辅会战一举围歼苏军70多万人,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毁灭性的惨败。而这种战术的根本在于,德军的坦克部队以高机动性切断苏军后撤的路线,切断他们的补给线,摧毁指挥中心。所以基辅会战中,苏军其实真正的伤亡不过10万,而被俘高达60多万,而德军伤亡也有10万人。实际上,60多万苏军是不战而溃的,就因为坦克部队的高机动性的威力。
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法军坦克都还是作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的,也就是作为可以移动的机枪工事!这是一种落后的思维,也决定了二战中法兰西战役英法联军的惨败!法兰西战役中,德军坦克并不比英法优秀,但他们集中使用,具有极强的突破能力。德国坦克部队突破阿登山区后,就连续摧毁盟军防御的薄弱点,直逼巴黎。由于盟军没有集中使用坦克,所以它的坦克虽然优秀,机动性却和步兵差不多。在德军坦克部队高速冲击下,盟军坦克根本来不及回防,无法追上高速突进的德军坦克部队,最终全线溃败。
实战中,英法高级指挥官多次制订了决战的地域,但自己的坦克部队尚且没有赶到,德军坦克就高速突破了这个地区,导致决战一次次的破产。最终法军被迫投降,英军丢弃几乎所有重装备,仓皇逃回本土。
而总体来说,日本装甲部队的战略和英法没有什么不同。
直到在1939年的南昌会战,日军开始仿效波兰战役的德军,将135辆坦克装甲车和1个装甲汽车团单独编组,组成了战车集团,一举高速突破国军的防线,占领了南昌。由于日军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战法,导致国军极不适应,加上反坦克武器不足,很难阻挡日军战车集团的推进。甚至国军步兵部队撤退回南昌的速度,还抵不上日军战车集团推进的速度。
此次作战很成功,但随后国军逐步退到地形复杂的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山西等地区坚持抗战,日军独立坦克部队难以在这些地形大规模独立使用,也就又恢复自行火炮和铁甲侦查骑兵的角色。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和苏联都大量使用装甲部队,编组了坦克旅,坦克师甚至坦克军,日军也无法坐视不理。
1942年,日军陆续在中国编组了3个战车师团,这个战车师团大约相当于西方的坦克师,有1万多人,200,300辆坦克!
直到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日军才再次在中国大规模使用独立坦克部队,仅仅进攻豫中的战车第三师团就有高达200多辆坦克装甲车。这个战车第3师团,给国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过,这毕竟是战争结束前1年的事情了,已经无关大局,日军难以挽回败局了,局部的胜利也没有什么意义。
从1944年10月开始,由于战争的需要,日军又陆续成立了9个独立战车旅,其中除了7个旅用于本土的所谓决战以外,其余2个旅都在中国!
换句话说,日军在中国作战的坦克装甲车,始终保持着数百辆甚至上千辆的规模,而我们有什么反坦克武器呢?
---------------------上图是进攻南京的日军九四式装甲车,这些坦克在攻击南京中起到不少作用。十几辆坦克在南京中华门下对准城墙上扫射,国军战士被压制的无法抬头。国军军官被迫用刺刀挂上一面小镜子伸出城墙去观察敌人,结果还不到10秒钟镜子就被日军坦克机枪打掉。下图这幅油画则是在南昌会战中的一辆九四式装甲车。为了击毁这辆极弱的豆战车,东北军组织了一个反坦克敢死队,结果付出了殉国12人才将其摧毁。大家可以看到东北军战士前仆后继,不畏死亡的壮举。下下图则是豆战车的实物照片,可以看到它很小,仅能容纳二个人!
德国制造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众所周知,对付敌人坦克最好的武器自然还是坦克,但国军几乎没有什么坦克。
一开始仅仅有一个装甲兵团,也就是坦克团,装备乱七八糟各种买来的几十辆坦克(全国包括军阀部队仅有96辆坦克)。
其中仅有1.5吨重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是教学工具,无战斗力,也不能作战。从德国买来的1型轻型坦克,从意大利购买的CV33超轻型坦克,从英国购买的维克斯两栖坦克都是只有机枪,没有炮,显然也没什么战斗力。
唯一有战斗力的就是16辆维克斯坦克。
换句话说,国军真正有战斗力的坦克只有16辆。而这种6吨重的维克斯坦克,就性能上来说,还不如日军的八九式中型坦克。
这些可怜的家当在抗战前一两年,几乎消耗殆尽,后面长达6年时间主要依靠苏联援助的80多辆T-26坦克和从意大利购买的90辆CV33超轻型坦克死撑。
只是由于国军坦克数量极少,而日军坦克数量也并不是多到苏德美军的地步。所以除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发生过小规模的坦克战,双方坦克基本没有正面对抗!
就步兵反坦克武器来说,所谓的反坦克利器巴祖卡,是1943年开始装备驻印军的,而中国滇西远征军也是在1944年才开始得到一部分装备。所以巴祖卡几乎没有用来在中国对付日军坦克,可以忽略不计!剩下的反坦克武器,就是从英国搞来的博斯反坦克枪,也是英军1943年才援助给驻印军的。
实际上,国军手中最有利的反坦克武器,就是炮。而反坦克炮又分为两类,一是20毫米机关炮,二是反坦克平射炮。
20毫米机关炮老萨在别的文章已经说过了,这种小炮对付装甲厚度普遍不到20毫米的日军坦克还是可以的。
只是20毫米机关炮主要的任务是防空,反坦克仅是副业中的副业,而且本来数量很少,所以实际上起到的反坦克作用是很有限的。
实际上,国军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平射炮,而这些平射炮全部是从国外购买来的。
一战中德国被英法的坦克修理的很惨,战后自然会极为重视反坦克武器的研究工作。当时反坦克武器来说,最好的自然是反坦克炮。一战索姆河战役中,德军就曾经用野战炮炮击过英军的坦克,效果还是不错的。
所以战后德国默默投入巨大精力,以研发新型的反坦克炮,并且很快有了成果。
到了二战前,德军每个步兵团都装备一个反坦克连,他们配备的就是著名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这款著名的反坦克炮的作者,还是大名鼎鼎的莱茵金属公司。一战结束后没多久,早在1924年,莱茵金属公司就开始研究37毫米反坦克炮,并且在1928年研究成功,这就是PaK L/45反坦克炮。
这个火炮性能还是相当不错,不过还是一战时期的传统火炮,不能配属给摩托化或者机械化部队,只能用马来拖曳,使用的是木质车轮。
由于德军未来侧重机械化摩托化作战,所以PaK L/45反坦克炮不能满足德军要求,于是莱茵金属公司继续进行改进,在1933年成功研发了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从1934年开始正式装备德军。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老式的37毫米火炮有不少区别,从外形上来说,最显著的区别是该炮采用了橡胶轮胎,让火炮可以由汽车,装甲车,卡车,甚至三轮摩托车拖曳,可以有效跟随装甲部队作战。
二战前后,德军共计生产了2万门以上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传统的德式火炮,是世界枪炮巨头莱茵金属公司的得意之作,就各方面来说都极为优秀,堪称艺术品。在当年来看,绝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反坦克炮,它有着众多的优点!
第一, 优秀的隐蔽性。
德军钢铁死神米歇尔·魏特曼上尉,一日之内击毁盟军大小坦克、装甲车、军车51辆,其中坦克23辆。创下了单人一日击毁军用车辆数目最多的纪录,这项纪录至今未被打破。这个钢铁死神并不怕敌人的坦克,害怕的却就是反坦克炮!魏特曼认为:相比高大目标显著的坦克来说,反坦克炮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很难被发现。反坦克炮往往外形低矮,而且会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只有听到砰的一声开炮以后,我们才能发现反坦克炮的位置。而在几百米距离,反坦克炮从开炮到击中目标一般只有1点几秒时间,坦克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如果反坦克炮的精度很高,那么坦克就是被击中以后,才能发现这门炮,此时什么都迟了!
就这一点来说,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堪称世界第一,它的外形设计的非常低矮,仅有1.1米。这个高度,在战场上是极难发现的,它可以利用各种地形地物,甚至茅草隐蔽自己。
在战场上,只要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没有开炮,想要发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抗战中的战例显示,日军坦克在被炮击之前,从没有发现过国军的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
第二, 精度极高。
作为反坦克炮来说,它和相聚敌人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榴弹炮不同,精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轻型反坦克炮,一般使用的时候,敌人已经进入几百米内,如果一炮没有击中敌人,自己就极为危险。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传统的德国火炮,具有极好的精度。它的炮身长1.66米,炮膛内有16条膛线。它的观瞄设备很先进,都是德国最优质的光学仪器,这在当时的世界也是最顶尖的。
该炮的使用的是37毫米炮弹,后座力不大,每次发射炮管后退距离为0.5米,利于快速炮击。实战中,该炮每分钟可以发射13发炮弹,也就是平均4秒多一发,这个射速让人瞠目结舌,相当了不起了!也就是说,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极短时间对同一个目标连续炮击多次,以保证击毁。也可以连续打击多个目标,一门炮对付数辆坦克!
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采用的是德国最顶尖的精加工技术,炮的每个零件的精度都很高。以上这一切都让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具有极高的精度,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经过二战期间的统计,一个训练有素的反坦克炮团队,打击2.5米高2米宽的目标(普通坦克大小),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在500米内命中率是百分之百;1000米距离,在训练中的命中率仍然是百分之百,实战中约为百分之八十五,这个数值就算在今天也是相当惊人了。
在1500米距离,训练命中率仍然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实战中也超过百分之六十,这比今天很多拥有现代化观瞄设备的坦克炮命中率还要高!
显然,敌人坦克在1000米以内是很难逃过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的猎杀。
第三, 不错的威力
虽然对于二战中后期的中型坦克,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显然没有足够的杀伤力。在当年,对于各国的现役坦克(非重型坦克),它还是能够有效对付的!
当时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使用穿甲弹时,初速为745米/秒,在500米内穿甲能力为36毫米,1000米内穿甲能力为22毫米,可以击穿当时绝大部分坦克的正面装甲,在1500米也有20毫米穿甲能力。一般来说,轻型反坦克炮都是在1000米内发挥作用,这个距离还是可以对付列强当时主要的坦克的。
苏联的T-26轻型坦克装甲厚度只有15毫米,法国的雷诺FT-17为22毫米,美军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为20毫米。显然,这些坦克都无法有效抵御该炮的正面打击!就连最刚刚装备法军的雷诺R35坦克(正面装甲40毫米),也不是对手。
只有更厉害的英国的玛蒂尔达2中型坦克(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75到78毫米),法国的Char B1重型坦克(正面最大装甲厚度为60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也达到了55毫米),才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无法对付的。
而二战中的日军就更弱了。日军所有坦克中,九五式轻型坦克装甲厚度为6到12毫米,九八式轻型坦克为6到16毫米,八九式中型坦克为17毫米,最厉害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也不过25到33毫米,根本抵抗不了该炮的打击。
第四, 不凡的机动性
在欧洲来说,机动性主要是指能够跟随机械化或者摩托化部队作战,在中国又不是这么回事。对于中国战场,无论国军也好,日军也好,基本都是普通的步兵,不存在什么机械化部队。中国的地形比欧洲还要复杂的多,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所以能够在中国跟随一线部队使用的火炮,一定要重量较轻,最好能够拆卸,由马匹背负至少是拖曳。
除了易于运输以外,火炮自身也要易于移动。作为近距离使用的反坦克炮,遭遇的威胁恐怕是所有火炮中最大的。所以比较有经验的反坦克炮团队,均是开几炮就要立即转移阵地。那么这个炮的移动能力,也非常重要。
而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全重仅仅为450公斤,而各国的野炮山炮普通重量都在1吨以上。只有玩具一般的日军九二步兵炮才是200多公斤,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仅仅比它重一倍而已。这个重量不但可以由4个炮手推着在平坦的战场上到处移动,甚至可以越过壕沟或者推上陡坡。该炮还可以拆卸成几个部分,由马匹甚至人力背负,不过自然是不鼓励的。因为反坦克炮不是山炮,它的拆卸和组装速度非常慢,而且主要部件的重量仍然很大,超过100公斤,需要几个人一起才能扛走,不像山炮那样将每个部件严格控制在80公斤以下。
所以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相当轻便,是比较适合中国战场使用的。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二战初期德军的制式反坦克炮,直到1942年才完全被Pak 38 50毫米反坦克炮所取代。
这种火炮在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中表现都不错,但由于口径只有37毫米,对付不了法军的以防御作为首先性能的Char B1重型坦克和英军的玛蒂尔达2中型坦克。
只是法兰西战役中,英法联军在德军冲击下全面溃败,所以该炮的弱点被掩盖了。
随后的苏德战争中,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无法对付防御能力极强的T-34中型坦克,被德军怒斥为敲门砖(形同击中坦克仅能发出叮当的声音,就像敲门一样),才逐步由50毫米口径的Pak 38反坦克炮取代,最终又由Pak 40 75毫米反坦克炮所取代。
自然,这是因为二战各国坦克的防御能力不断大幅度升级,反坦克炮的升级也是不可避免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被淘汰也是必然的,反之才是不正常。
好在,在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坦克基本性能没有什么大的升级,所以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完全可以胜任中国战场的。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非常优秀,在西班牙内战,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中的表现都算不错。它的外形非常低矮,重量不大,炮击精确,而且射速非常高。当时盟军的主战坦克,大部分都不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对手。下图是在公路上被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伏击盟军轻型坦克,被打成了零件状态!下下图是中国仅存的几门实物了,这是沈阳辽沈战役纪念馆里面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抗战中国军的反坦克支柱--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长城会战日军坦克乱窜的可怕场面,打醒了蒋介石等国军高层。
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以巨额资金购买大批反坦克炮,这就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1935年,首批共有60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14万发炮弹运到中国。
根据德国顾问的建议,每个国军德械师的团中,都应该装备一个反坦克炮连,每个连装备6门火炮。
而当时计划编组80个德械师,那么需要的反坦克炮最少也超过1500门,如果加上每个师额外配属的反坦克炮营,实际数量至少在2500门以上!显然,这区区60门是不够的。
1936年,中国代表团赴德国访问,其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购买军火。当时德国国防军也在大量扩军备战,自己也继续这种新式的反坦克炮,于是从现役部队中抽调了一部分先运到中国,希特勒还是比较讲义气的。
最终,又有124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12万发炮弹在抗战打响前,陆续运到中国。
不过其中100门是比较老式的型号,使用的是木质轮子,只能用马拖曳,不能用汽车。不过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没什么,反正国军也没有几辆汽车。剩余的24门橡胶轮胎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则配属了先进的奔驰牵引车,可以装备机械化部队。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又立即追加购买100门和10万发炮弹。可惜当时中德关系已经陷入僵局,希特勒因为盟友日本的强烈抗议,拒绝继续军售火炮,却仍然暗中通过第三国卖给中国一批零件和炮弹。
由于购买不行,加上抗战第一年该炮优秀的表现,国民政府开始试图自行仿造这种火炮。
1938年5月,国民政府兵工署令第五十工厂试制37毫米战防炮。该炮表面上是仿造瑞士苏罗通50倍37毫米战防炮,实际上就是仿造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只是通过瑞士中转而已。
该炮的图纸资料全部由德国方面提供,国民政府还派工务处长李式白率员赴德国考察,最后签订购买100门37毫米战防炮的原材料、生产用机器设备及检测仪器合同。
合同签订后,因为战争原因,相关材料运输到国内非常困难,直到1940年才大体运输完毕,同年才开始仿造工作。
经五十厂员工努力,1941年底成功仿造出第一门37毫米战防炮,经过严格测试,该炮性能仅仅比原尊差一点,性能相当不错。兵工署技术司于1942年正式将该炮命名为,30年式50倍37毫米战车防御炮。
该炮一共仿造了94门,也就是将从德国购买的零件全部用完以后,就只得停止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德国反坦克炮的结构复杂,需要高精尖的加工技术。以炮管为例,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炮管为双层料式,由内外两管热套而成。热套方法是:用瓦斯炉将套管加热炉内设有测量温度和测量套简内径膨胀尺寸的特殊工具。当套筒在炉中加热到规定温度时,将它放置于支架上,然后将炮管徐徐装入套筒内,完全套好后用轮状水管喷水急冷,使之配合紧密并产生预应力,以抵消发射时燃气的胀力。
以中国的工业水平,根本无法仿造。
所以生产完这94门反坦克炮以后,国民政府就没有继续仿造了。
好在37毫米反坦克炮弹,我们还是可以生产的!
1942年第十工厂成功制造出苏罗通37毫米战防炮用榴弹和破甲弹,采用的瑞士苏罗通兵工厂1933年的图纸。这些炮弹造的很好,炮弹的弹体、药筒及引信零部件的制造(包括其他小口径炮弹),全部采用机加工。第十工厂所用设备绝大多数为1934年左右购自德国的精密自动车床及六角车床、专用冲床、铣床、无心磨床和卷簧机等,生产工艺较为先进,并编有较详细的工艺卡片,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各种专用夹模具及量具,具有一定技术水平。该厂从1942年至1949年,共生产37毫米各式炮弹约31万发,可以通用德制和苏制的37毫米反坦克炮。
不过,这也是1941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样一来,国军在整个抗战中,一共装备了约200门德国原装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还有94门仿造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总数是300门左右!这个数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当时一个德国陆军步兵师,配属的师属反坦克营以及团属反坦克炮克连,就装备75门反坦克炮。这区区300门反坦克炮也就相当于德军4个师的装备,而德军一个师不过1万多人,而国军当时已经有300,400万规模。
实际上,1939年9月,德军就装备了达1万1200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国军这几百门算得了什么!
由于数量严重不足,国民政府甚至从意大利购买了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充数!这种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是二战中意大利陆军使用的主要步兵火炮。它并非设计为反坦克炮,而是一种山炮。因为它更侧重于加农炮,所以也可以作为反坦克炮火炮使用。这种火炮性能平平,口径是47毫米,在500米距离却也只能穿透43毫米钢板。国军也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所以还是购买了一批。
具体购买数量几十门而已,主要组成多个反坦克炮连,作为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补充。
自然,这也是不够的。不要说一开始国军只有200,300门反坦克炮,就算是有1000,2000门,也必须及时补充才可以保持战斗力,不然还是等于0.
反坦克炮和其他火炮不同,由于它在几百米和敌人坦克对抗,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这么近的距离,一旦开炮就很容易被敌人坦克和步兵发现,那么随后敌人一定会全力攻击。反坦克炮虽然比较轻,毕竟有400公斤以上重量,难以迅速转移阵地。而炮又不像坦克一样有装甲保护,很容易被敌人的各种武器,甚至轻武器袭击,导致损毁。
实际上,二战中的反坦克炮属于高消耗品,每次战役不管歼灭敌人坦克有多少,己方肯定会损失一大批反坦克炮。而苏军中的反坦克炮团队,也属于最容易伤亡的部队。一个反坦克班如果能够在战争中存活一年,已经算是了不起的奇迹了!
所以列强无论工业生产窘迫到什么地步,就重武器上来说,必须优先生产反坦克武器补充到部队,自然其中绝大部分就是反坦克炮。
苏军高层在苏德战争期间作出的结论为:在战时,减少坦克的产量也许是可以容忍的,其结果只是降低了进攻的强度而已,但若降低反坦克武器的产量则会是灾难性的,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必须生产足够数量的反坦克武器,否则敌人坦克的突破可能对整个军工生产计划,整个国民经济以至苏联本身产生致命的结果。
所以,这国军这区区200,300门反坦克炮,不但数量严重不足,更无法经受战争的消耗,很快就会损失殆尽了!
甚至因为数量不足,国军反坦克炮被迫改变了编组的方式!
本来国军的计划是按照德国师的编制,给每一个步兵团都配属一个反坦克炮连。但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运到中国太迟,1935年才运到60门,随后124门是在1937年前后陆续运到的。抗战爆发的时候,大部分火炮才刚刚运到中国,连训练的时间也没有,显然无法立即装备部队。
所以抗战爆发时,仅有最精锐的德械师第4,87,88师,中央教导总队等极少数部队才装备了这个反坦克炮连,其他部队都没有装备。
而且本来计划首批购买500门以上,以装备最精锐的30个德械师,现在自然不可能了。
德国顾问团团长冯.法尔肯豪森将军建议:目前反坦克炮数量太少,如果分散到各师,一个师才1,2门,火力太弱,恐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日军坦克一次使用至少数辆甚至数十辆,区区1,2门炮显然对付不了的,而且恐怕一次战斗就全部损失掉了。那么看起来,还是干脆将其集中编组成反坦克炮团,然后归属各战区使用比较实际。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一定的火炮数量,也能保持每次都消灭一部分日军坦克。
所以,国民政府随后编组了独立炮兵团,抗战初期为反坦克炮兵51团和52团,都装备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以炮兵52团为例,下辖3个营,每个营装备18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全团装备48门炮。基本作战单位为连,每个连是6门炮,每门炮有一个炮兵班,共8人,包括炮长,炮手,装填手,2个弹药手和2个驾驶员,以及一个预备炮手(防止炮手伤亡)。
-------------------上图和下图的意大利的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是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的主要火炮之一,不过性能也是很一般。国军之所以连这种炮也买,完全是饥不择食,没有办法了。这种火炮一共也只买了30门左右,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略胜于无而已!下下图则是国军另一种反坦克炮,苏罗通机关炮为首的20毫米防空机关炮。这些机关炮也是国军反坦克的支柱之一,只是它主要用于防空用途,很少用来打坦克!
川军抗战片有哪些电视剧?
有《川军团血战到底》、《壮士出川》、《正者无敌》、《雾都》、《虎刺红》、《血战杭州湾》、《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哈儿传奇》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战时期的木柄手榴弹威力有多大?
一位老兵告诉我,木柄手榴弹投掷手感非常好,可是威力实在太小,早就被淘汰了!
木柄手榴弹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使用木柄手榴弹最多的国家,可是你知道吗?木柄手榴弹其实是德国发明的!
关于木柄手榴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英国法国他们使用的全都是卵形手雷,这种手雷有一个缺点,投掷出去之后很容易滚动,尤其是米尔斯手雷,滚动的比球还快。
当时,德国士兵的平均投掷距离只有27米,偶尔遇到手雷往回滚动的时候,往往会误伤自己人,所以德国就像发明一款不会滚动的手雷,于是,木柄手雷诞生了!
木柄手雷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上头粗,下头细,形状不规则,落地就比较稳定,落到哪就停在哪,不容易滚动,投掷精准度更高!
木柄手榴弹的使用方法从外观来看,木柄手榴弹分为3个部分:战斗部,木柄,保护盖。
从内部来看,战斗部由外壳和炸药组成,木柄是中空的,里面可以装一根引线,引线由雷管、铅管、导火索、铜丝环、拉火绳、拉环六个部分组成。
木柄手榴弹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把保护盖取下来之后,手指扣住拉环,用力一拉,导火索跟铅管摩擦燃烧,几秒钟之后可以点燃雷管,雷管引燃炸药,砰!
木柄手榴弹的基本特点1,木柄手榴弹通常使用简易的木箱子运输,一箱可以装20-30枚,可以满足一个班的需求。
2,木柄手榴弹生产容易,生产成本低,所以我国最初生产的就是木柄手榴弹,而不是卵形手雷。
3,木柄手榴弹一头重一头轻,木柄更方便发力,投掷手感更佳,投掷距离更远,落地精准,不容易滚动。
4,木柄手榴弹之所以能投掷得更远,是因为长长的木柄给手榴弹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力矩,延长了手榴弹的滞空时间,所以,引线也要设计的更长一点,通常5-7秒才会爆炸,甚至更久。
5,木柄手榴弹除了可以用来投掷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在德军手中,木柄手榴弹可以是土豆捣碎机,还可以是近战锤子等,用处多多。
木柄手榴弹的真实威力木柄手榴弹威力不大,有效杀伤半径只有5米左右,而且,木柄手榴弹还存在杀伤死角,那就是木柄的方向。
卵形手雷爆炸之后,可以呈现360度无死角的伤害,木柄手榴弹爆炸之后,木柄的方向就是死角,如果你运气好,刚好处于木柄的方向,顶多就是挨一棒子,根本没有性命之忧。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战士用木柄手榴弹炸坦克,其实,一枚手榴弹根本无法对坦克造成任何威胁,即便是把手榴弹塞进坦克的履带里面,也无法炸断履带。
关于木柄手榴弹的真实威力,外国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准备了一枚德国制造的手榴弹,这枚手榴弹长356毫米,重642克,内部装填200克TNT炸药,威力比几十年前的传统手榴弹更强。
为了将爆炸威力全部释放在履带上,他们直接将手榴弹塞进一辆推土机的履带当中,遗憾的是,这枚手榴弹并没有将履带炸断,甚至,履带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事实证明,现代手榴弹炸不坏推土机的履带,传统手榴弹更炸不坏坦克的履带!
当然,手榴弹的用法不止一种,先辈们为了提升手榴弹的威力,往往会将手榴弹捆在一起,做成集束炸弹,如此一来,手榴弹的威力就能增加许多倍,炸坦克也不在话下!
木柄手榴弹为何被淘汰?木柄手榴弹起源于一战,在二战中得到广泛应用,至今已过百年,早已成为过时产品,被淘汰有很多必然原因!
1,木柄手榴弹体积太大,运输困难,携带困难,使用体积更小的卵形手雷,可以增加单兵携带数量,至于卵形手雷的滚动问题,现代士兵的平均投掷水平都在60米左右,高手能投掷90多米,不会滚回来伤到自己。
2,木柄手榴弹有爆炸死角,卵形手雷没有爆炸死角,杀伤力更强!
3,木柄手榴弹很容易受潮,受潮之后无法引爆,点火系统太差,在温度十分寒冷的环境中也不容易引爆。
4,木柄手榴弹无法在炎热的环境中储存,尤其是在爆火连天的环境中,木柄燃烧时,手榴弹很容易爆炸,引起误伤事故。
5,木柄手榴弹保存困难,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受潮问题,会出现木柄腐烂问题,有很多哑弹,所以,木柄手榴弹只适合在战争年代快速生产,快速使用,不适合在和平年代长期保存。
从各个角度来看,无柄手榴弹都要优于木柄手榴弹,所以,木柄手榴弹被淘汰了。
木柄手榴弹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可它只属于上个时代,不属于这个时代!
我国淘汰木柄手榴弹的漫长过程关于木柄手榴弹的淘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从那个时候,我国就已经开始逐步淘汰木柄手榴弹了,转眼就到了2010年,木柄手榴弹还没有被完全淘汰,实弹训练的时候还在使用,为了加速淘汰过程,只能将木柄手榴弹分批报废处理,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将木柄手榴弹完全淘汰。
前前后后算起来,我国足足用了20多年时间,才将木柄手榴弹完全淘汰,你知道为什么这么慢吗?因为库存实在是太多了!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木柄手榴弹最多的国家,储量数以亿计,这些手榴弹原本是要用上的,结果没能用得上,就变成了库存,虽然在跟越南交手的时候用掉了一点点,可也只是一点点而已,储量还是很大。
数量如此庞大的手榴弹,放着生锈,销毁可惜,怎么办呢?只能放在实弹训练的时候用掉。
几年之前,你肯定看到过这样一副画面,士兵戴着最先进的复合材料头盔,拿着最先进的枪械,踩着最先进的军靴,可是往腰上一看,哎,竟然挂着木柄手榴弹?
消耗的消耗,销毁的销毁,现如今,木柄手榴弹的存货已经不多了,全都换上了全新的卵形手雷,现代手雷个头更小,体型更加圆润,威力却非同凡响!
木柄手榴弹放在今天还是可以使用的,不过它能发挥的作用不大!
影视动漫怎么样?
超级爱看电影,尤其是战争片和动画片,向大家推荐十部我认为最好看的动画电影:
第十部,《爱宠大机密》,讲的是一队宠物猫狗鸟好友与一队被人类遗弃的宠物组成的反抗军之间的大战,我最喜欢是那只兔子,反派一号,被人类遗弃怀恨在心,立志要干掉人类,也视那些还被人类圈养的宠物为仇敌,外表乖巧可爱,干事说话凶狠无比,其实内心还是个乖萌小宠物。
第九部,《海底总动员》一条小丑鱼爸爸,只身历经千难跨越万里,寻找救回自己唯一的亲人、自己的儿子的故事。我虽弱小,但意志无比强大,可以干翻大鲨鱼,只因为我要找回儿子,没想到一路上还遇到了真爱。
第八部,《虫虫特工队》一只蚂蚁王国里的、无名发明家小蚂蚁,带领大家战胜恶霸大黄蜂的故事,在别人眼里我不靠谱,也做了不少不靠谱的事情,但是给我一个机会,我就能成功,当然还是需要一点运气。
第七部,《机器人总动员》,一个人类早期的机器人,被人类遗弃在已经不适合生存地球上,爱上了一个来自外太空,未来人类制造的机器人,一路追随最后抱得美人归,典型的屌丝逆袭白富美。爱你不是因为你长得漂亮,而是,而是地球上只有我一个能动的东西,然后你来了。
第六部,《冰河世纪》,原始社会,一只长毛象、一只剑齿虎,都被原始人类所深深伤害,一个要吃掉人类小孩,一个极力保护,还跟着一只百无一用的、一心寻求长毛象保护的树懒,他们斗智斗勇,最后却成为朋友,共同保护了人类小孩。一群为了生存也没有泯灭人性的动物。
第五部,《神偷奶爸》,一个超级小偷大坏蛋,因为要干坏事,为了达到目的,从孤儿院收养了三个小孩,结果被三个孩子感化,成为了一个超级有爱的奶爸,结果荒废了自己的坏蛋事业,该坏蛋还有一群小兵,2.5升可乐瓶大小的黄色不明生物,人称小黄人,超萌超可爱。
第四部,《马达加斯加》,一群生活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动物,有狮子、斑马、河马、长颈鹿、企鹅等,生活优越却向往自由,他们一起逃离公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面四只企鹅简直是太让人喜欢了,人家可不是靠卖萌,靠的是逆天的智商,人类根本不是对手。
第三部,《飞屋环游记》,一个固执的老头,妻子死后,生无所念,为了实现一生的梦想,用无数个气球吊起自己的老房子,飞往梦想的地方,阴差阳错地还带上了一个胖小孩,一路上经历重重危险,最后打败坏人,梦想虽然没有实现,却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第二部,《疯狂动物城》,一只认为生活很美好,自信心爆棚的刚踏入社会的兔子警官,一只遭遇社会打击,认清了社会险恶的、以坑蒙拐骗为生的小混混狐狸,联手破获大案,搬倒羊副市长的故事,案情跌宕起伏,天马行空又觉得很合理,高度文明的动物城里,一切是那么的让人叹为观止,狐狸讽刺兔子的言论,简直是犀利又有道理。保持一颗单纯的心,不要让固有的偏见害了你。
第一部,《寻梦环游记》,人死了,会去另一个灵魂的世界,在那个世界家人还是家人,也有穷人和富人,活人世界里的人敬献的贡品越多,你就越富有,当活人世界里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灵魂世界的你就会真正死亡,会消失。一个心怀音乐梦想的小男孩,不顾家族的音乐禁令,负气出走,却来到了灵魂世界,拯救了自己搞音乐的祖爷爷,最终又回到活人世界,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认可。个人梦想和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取舍呢,又会不会为当初的决定而悔恨终身呢?!
那么,你心中最值得看的动画电影有哪些呢?欢迎留言讨论,记得关注我呀!下期分享最值得看的十部战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