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来了,在家里给别人口述中医药方?
【在家里给别人口述中医药方,不收费,算不算非法行医】
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如果根据法律规定这是属于非法行医的。
为人看病,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当你为病人看病,没有造成伤害,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他的疾病虽然被你治好了,只能说明你将这个病看的准确,真实,但并不代表你合法,只有你具有执业医师证,并且注册地点是你所在的地方,这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否则,如果对方出现了问题,将你起诉了,你这叫非法行医。
药方不管对对方有没有造成伤害,即使是看好了,只要对方告你,你都属于非法行医。
药方如果对对方造成了伤害,对方身体出现了伤害,那对方起诉你,你属于故意伤害。
药方如果将对方致死,对方如果起诉,这属于故意杀人。
如果你有执业医师证,为人说方看病,如果没有按照规范看病,出了问题,这叫医疗差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如果你有执业医师证,为人说方看病,如果按照规范看病,出了问题,这叫医疗事故,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
非法行医,与你收费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关注医然为您,每日为你健康保驾护航。
因为牵扯到法律问题,和社会道德层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儿时听来的故事?
儿时的故事,其实有很多,但是很多都记不起来了。我就说一下,记得其中一个故事吧!
小时候奶奶和我说的一个故事,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家人、这家的大人都出门去了,就只有2姐弟在家里,大人出门之前都有交代过,如果晚上我们还没有回来,就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但是,当到了晚上,本来姐弟两人坐在房间里好好的,突然听到有人叫,就出去开了一个门缝看了一眼,外面是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叫开门的,听了之前爸妈出门前说的话,说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就没有开门,后面那位老婆婆说;说是爸爸妈妈叫她来陪他们的,于是就开了门,老婆婆一进来就和他们聊天,直到聊到俩人想睡觉。
于是,这个时候就老婆婆就问他们,说你们俩,谁有跳蚤,有跳蚤就不要和她睡,弟弟就说:他没有,晚上就和老婆婆睡了,姐姐就去睡楼上,直到半夜,姐姐就听到弟弟那个房间,有声音,姐姐就从楼上的木板缝隙看下去,结果看到老婆婆在吃弟弟的肉,那时候我们那边的老房子都是木头建的,所以有缝隙,可以往楼下看。
这时候姐姐就故意问,阿婆在干嘛,阿婆以为她不知道、就说在吃香饽饽的东西。姐姐问完这句话,就从楼上爬下去,到了楼下就把鞋子倒着穿,跑了,爬到房子外面的树上躲了起来。
等到天亮了,老婆婆也发现她跑了,就一直找,看到姐姐在树上,就问她在树上做什么,那棵树是一棵果树、就说想出来摘果子给她吃,后面姐姐找个借口说摘不到,就叫老婆婆回去找可以叉果子的尖刀来把果子叉给她吃、老婆婆就回去找来了给她。后面姐姐就说叫老婆婆在树下面张开口等着她,于是:老婆婆就张开口等了,姐姐就把叉着果子的刀直接叉到老婆婆的嘴里了。老婆婆就这样子死了。
后面大人回来,姐姐也从树上下来了,原来这位老婆婆根本就不是他们叫来陪的,而是他们出门之前说的话,被听到了,所以等他们走了之后,才来的,而这位老婆婆也不是人,是一头狼扮的。
小时候还以为奶奶说的这个故事是真的呢,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奶奶说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
谢谢
魔法师是怎样演变来的?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魔法师和水晶球 常常让人浮想联翩。魔法师不仅是在魔法学 校中教授魔法的那些邓布利多教授,也包括 那些在乡下招摇撞骗的巫师;不仅是现场表 演生死大逃亡的魔术大师胡迪尼,也是最古 老的部落魔法师——萨满。不同起源的人类 文化中,都存在这些神奇而让人着迷不解的 魔法师。
最传奇的魔法师或许是那些出现在神话 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无拘无束,可以随心所欲 做事。他们可以在天空中高飞,或突然消失, 随后一抓便可以从空气中抓到一只鸟。他们 宣称掌握神奇的力量,拥有不可思议的魔法。 随心所欲地变化自己需要的东西,有的甚至 可以改变形态变成动物,当然也可以预测未 来,治愈疾病,还可以返回过去的时光旅行, 这些奇妙的法术每个人都曾经幻想过吧!
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神秘莫测的魔法 师总是与神话故事中英勇的国王、善良的公 主以及邪恶的巫婆同时存在。
其中,故事最精彩的是亚瑟王的幕僚梅林。传说中,梅林 把英国的国宝——史前巨石柱——用魔法从 爱尔兰移到英国。当时,英国国王奥利里乌 斯打算建造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建筑师相中 了一块被叫做“巨人的舞蹈”的巨石,因为人 们相信巨石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上万名装 备齐全的英国将士们不能撼动巨石一丝一 毫。
梅林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巨石从爱尔兰搬 到了英国。
历史记载中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是萨满教 士,也有人把其当作药学专家。萨满教士很 多都是医生、牧师或是超自然方面的专家。 在远古的部落生活中,萨满教士的地位仅次 于部落中的酋长。这些教士主要负责治疗疾 病、占卜未来、与灵异世界沟通,为人们能够 获得更多的食物提供讯息;还会去承担打听 失踪者消息的任务,确定窃贼的下落,保护自 己所在的村落不遭受破坏。
萨满教士不仅是 部落中护身符的制作者,同时还负责传承他 们的文化,把有关他们部落的神话传说以及 传统习惯传承给后代。
有时候成为萨满教士的过程本身就是传 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因为做梦 或其他特殊的经历使得他们突然开了窍,这 时,他会回到大自然中,一个人像野兽一样生 活。
这会长达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之久,在 这个过程里,他们慢慢控制自己的超能力。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般是不吃饭的。
传言,这类萨满教士是在梦里获得启示 的,梦中他的守护神或动物会给予他指导,告 知他不为人知的能力,还有他自己的未来。 然后,成为萨满教士后又在人群中生活,将人 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并向人民传达神的 旨意。
在萨满仪式中,人们歌舞升平,萨满教士 会出神,与那些指导他的幽灵进行沟通,带回有用的信息。因为文化的差异,萨满教士所 穿衣服的材料也不同,或佩戴不同的面具,在 身体和脸上画各异的图形,或披上大斗篷来 表示他的精神与俗人不同。
一般来说,萨满仪式中教士们会显示出 非凡的能力,通过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他们 可以在火上漫步、解开绳索束缚、吞刀、吃填 璃、让木偶跳舞,或说腹语,有时还可以在公 共场合和隐身的幽灵交流。
无论是哈利波特 的飞天扫帚、魔法手杖,还是萨满教士神秘的 面具,魔法师总有可以帮助自己施展魔力的 工具。
水晶球就是魔法师的“魔杖”。人们盯着 水晶球看之后,就能集中精神。球体水晶球 意味着“圆满”,所有宗教、灵修、科学、哲学及 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圆满”。
魔法师使用水晶球占卜时,会告诉人们: “盯着水晶球看,魔力将会慢慢发生,你专心 致志地走进它,它将对你的精神有益,并给你 预示。现在,你的自我观念完全消除吧!看 着它,直到它和你对话为止。”
凝视约3分钟,要是这个人显得很疲惫, 他便获得感应。
当“精神统一”时,潜在意识 出现,魔法师就会据此测算。水晶球是必需 的,让魔法师与正常人完全相通,达到某种共 感,让人在无意识中看到预示。
西门豹救新娘的情节来评价西门豹?
西门豹能有如此的妙计,说明他有智慧,讲策略。不盲目行事,仅凭两句话就灭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吓得小官绅们都磕头求饶。这还说明了西门豹是个善良的好官,不被金钱所迷惑,而是果断地灭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证明了他良好的品德。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貪官,受到别人的贿赂,凭着自己的职位和权力,任凭那些人做一些违法的事,最后被警方抓获,悔恨终生。
男孩13岁上初二?
您好,很高兴见到您!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经历过,听我说几点。
一、为什么会叛逆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男孩叛逆呢?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青春期都是叛逆的,只有少数部分。
1.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孩子叛逆的机率是健全家庭的几倍,我见过很多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个年纪与父母大吵大闹!
2.第二点就是男孩儿到了青春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对外界新奇事物有些强烈的好奇,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见事情开始会尝试着自己进行思考,行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对大人的思想开始怀疑。
3.强权型父母
很多家庭,孩子在小学的时候管的很严格,甚至可以说是全权做主,独裁!所以小学还管制着,什么都是乖乖的,但是上了初中孩子开始发生变化,父母又管不了那么严格!突然的宽松,让孩子就容易被其他孩子影响!
二、为什么会抽烟?狐朋狗友多
我很明确的告诉你,你孩子抽烟,喝酒,打架绝对不是他一个,他绝对有一堆的狐朋狗友,都是些抽烟喝酒打架的团体!因为初中生最所谓的讲义气,小团体!
我初中的时候,学校有点差,都是些成绩差的集中了,一个个的都看对眼儿了,开始只是几个,后来慢慢壮大,一起抽烟喝酒打架,反正就是一群思想跑偏了的互相污染,初中的时候都是些混子。
三、如何采取措施?
1.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不要进入两个误区。
第一个就是父母强权惯了,突然孩子顶撞,会有点忍受不了所以就非要把孩子镇压下去,不是打就是骂,这样的强硬措施,孩子虽然表面上改邪归正,但是内心里已经与父母产生了裂痕!
第二个就是放任自流了,很多家长发现管不了,管不住,心灰意冷之下抱着这样一种心态:随便你吧,反正以后你就知道我好对的了,你就作吧!如此下去,孩子肯定很难返回到正道了,即使回到正道的时候估计也晚了!这么做会毁了一个孩子的终身。
2.放权给孩子
自主权,少命令
家长应该把经常挂在嘴边的“你应该这样,听我的,这样才是对的,你自己不行”口头禅给收回来,尽量少说这种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话语,不要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
发言权,少唠叨
“看不上大学就给我搬砖去,没有文凭不好混呀,要好好读书啊”,从小就经常听父母这样唠叨,不下百遍了耳朵都起茧子了,任谁这样也受不了,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练就百毒不侵的功夫,任你父母怎么说,左耳进右耳出!
时间规划权,少干预
孩子小不懂事,所以父母就喜欢替孩子做决定,时间安排给规划的满满的,今天这里,明天哪里,小学还行,初中了孩子就有点抵触了,所以这时候父母要少一点干预,遇见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或者是与孩子进行商量!尊重孩子的主权!
3.提防网络
网络世界无奇不有,奇葩遍地都是,孩子上网就容易学坏,我建议初中高中孩子少上用手机,少上网是好事!
4.转学,好的环境
孩子这样的状况,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转学了,转到一个环境,学习氛围好的学校,远离狐朋狗友!这是见效最快的方式方法了!
结语:这里是小向老师呀,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知识中,关注一个呗,交朋友^_^。
朱元璋吃饭发现碗中有根头发?
厨师摘掉了帽子,露出一个大光头,朱元璋就饶了他?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朱元璋这件事,生动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合适的场合一定要说合适的话!
咱们老百姓都知道,不能当着和尚骂贼秃这个道理。更何况这位,无论是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在正史记载中都是动辄大怒,要人脑袋的大明洪武陛下呢。要知道,他老人家早年间可是做过和尚的。
这所谓民间版本的意思是,厨师把帽子摘了,让朱元璋看看自己是光头,碗里的肯定不是自己的头发。他难道不知道洪武年间最大的忌讳就是提起朱元璋曾经出家这回事吗?
这个历史上是有记载的。
比如常州知府在过年的时候,按惯例给朱元璋上贺表。可能这位知府学问一般,就特意请府学的训导代替自己写。府学就是官办的学校。校长是教谕,辅助教谕的先生就叫训导。
这位训导叫蒋镇。洪武朝的官员,薪水很少,作为府学的训导,那薪水就更少。估计这位府学蒋训导还得了知府的润笔之资。又是上司交代的任务,那必须得好好的写。
蒋训导绞尽了脑汁写出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正旦贺表》,结果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原因无他,就是贺表里有一句:“睿性生知”!这本来是句天大的好话。大意是皇帝陛下天生的睿智的意思。因为“睿智”这个词,一般就是用来称颂皇帝才用的,换句话说,夸个一般人,还真不能用这个词。
问题出在“生知”上,朱元璋认为,这就是个谐音,就是“僧知”,就是讽刺他早年间当过游方僧人!
还有一位训导犯的错误更接近于那位厨师。
明代府学是台州训导林云替本府写的《谢东宫赐宴笺》,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也是一句大大的好话。是颂扬朱元璋掌握乾坤,也就是执掌江山,开创了太平盛世的意思。
但是我们的朱元璋先生认为“法坤”就是“发髡”,髡就是剃头的意思。而“藻饰太平”,更是被他解读为“早失太平”。这解读,完全是反着来了,既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又等于在讽刺朱元璋的统治水平。
这两位府学的训导的结局都是一个字,“诛”!
您想,朱元璋在诸如《贺表》《谢笺》这样只能写颂圣套话的文章里,都能“鸡蛋里面挑骨头”这出这样的错误。更何况是一个厨师当着他的面露出大光头,这么有画面感的事,简直就是直接在当面讽刺朱元璋曾经当过“僧”了。朱元璋会这么轻轻放过厨师吗?
我们都知道,面对发怒的人,要么躲得远远地,等对方平静下来。要么就要想法子化解对方的怒气。单单是推卸责任,一般情况下,会起到反效果,也就是让对方更生气。
你一句不是我干的,一定会引起对方的怒斥:那到底是谁干的?! 尤其是对方还是九五至尊,你还必须得回答,怎么办呢?
其实,这个事,来源于明代大才子祝枝山的《野记》。当然,可靠性差点,连《永乐大典》都没收录。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在这个版本中,学到一些说话的技巧和做人的道理。
很简单的事,就是朱元璋吃饭的时候,发现饭里有头发!
朱元璋立刻就把负责膳食的光禄官找了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您可能觉得,这老朱也太难伺候了,有根头发怎么了,至于把负责的主官找来吗?
要我说,至于,非常有必要!
您可能又要说了,你怎么老是站在“上级”的角度说事啊!还真不是!
咱们探讨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明白问话的人说的话背后的含义,咱们才能做出对的应对方式,提高效率,咱们的收获会更大不是吗?
也就是说,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咱们得先搞懂说话的人,到底为什么这样表达!
朱元璋作为皇帝,天生的就“胆小”,会担心有人用在饭里下毒的方式来加害他。饭里有头发让他很生气,就是因为他觉得光禄官对自己负责的膳食这一块工作不尽心,不负责的表现。会导致膳食这一块有漏洞可钻。他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了,这才是他发火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像饭里有头发这种低级的错误,御膳房肯定是不会犯的。
但是作为御膳房的主官,光禄官肯定不能直接说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不可能犯这样的错。
那不就是等于在说朱元璋发火没有道理,甚至是在指责朱元璋处事不明,智商可怜吗?
《野记》里的这位光禄官的表现,实在是优秀。
他说:
非发,龙须也!
不是头发!是您的胡须!
简单的一个回答,至少说明这位光禄官平常尽职尽责,有自信不会发生饭里有头发这样的低级错误。
第二点就是脑子快,马上联想到是皇帝的胡须,这得靠平时对朱元璋的关注才能瞬间想到。又很注意措辞,用了得体的“龙须”两个字,而没有直白的说是老朱的胡子。
朱元璋也不是这么好糊弄的,马上就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发现确实很容易就掉了几根下来。
当然,堂堂的洪武皇帝陛下,哪能这么轻易的就认错呢。原文是这样的:
遂叱去,不复问。
一句话,两层意思。一个是仍然对光禄官没用什么好态度,估计还加了一句“下次注意,不要放松警惕”之类的话。但是,确实是不再追究这件事了。
也就是说,光禄官平安的度过了这次危机。
作者曾经因为说错话,吃过很多亏,原来信奉的就是有话直说,认为这样才是最节省沟通成本的。等到吃过很多亏之后,读到了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系列,看到张廷玉那一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简直惊为天人。
认为原来少说才能少错啊!于是就尽量少开口说话。但是我发现,这也不行。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有你必须开口说话的时候。
仍然不断的犯错,吃亏。
后来读史,发现上了当了。原来张廷玉后来给乾隆皇帝闹配享。就是雍正答应等张廷玉死后,要把他的灵位放在太庙里面配享。这是极大地荣誉。
但是这张廷玉表现得可不咋地。乾隆说可以了。他仍然喋喋不休。意思是让乾隆下个圣旨。这不就是不相信乾隆的话吗?
乾隆没办法,只好下了圣旨。但是,过分的是,张廷玉只让自己的儿子去宫里谢恩。把个乾隆气的大发雷霆,要治张廷玉的罪,正要降旨,张廷玉又自己跑来谢恩了。
没想到,乾隆更生气了,认为是在军机处当值的张廷玉的学生汪由敦给他通风报信,结果又把汪由敦给责备了一通。还取消了张廷玉配享的资格,削掉了他的爵位。
原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根本就做不到。倒是张廷玉晚年的过格行为,让我更明白了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才是真正的有道理。
对比一下朱元璋的光禄官和张廷玉的应对,我们很容易就看出差距来。
张廷玉犯的错误就是,明显的表现出了对乾隆皇帝的不信任。
别说是皇帝了,就是咱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举个例子。
你说要请你的同事吃饭,对方非得很严肃的让你写张纸条,承诺什么时间,在哪个餐厅,请他吃什么标准的饭。还得让你签上名,写上日期,就问你生不生气?
所以,个人感觉,无论是面对上级,还是面对同事,要想交流顺畅,先决条件就是对对方要尊重和信任!
并且要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说话。
有朋友可能又要说了,这样拐弯抹角的说话,累不累啊,是不是显得太“心机”了?
现实的例子摆着,张廷玉的事,可不是什么野史。是实际发生过的事。
最终,乾隆皇帝还是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那是因为清世宗雍正答应过了,乾隆得作为一个孝子,不能轻易更改先帝的意思。
但是,这事折腾了几年呢?六年!从乾隆十四年一直折腾到乾隆二十年!期间反反复复,浪费了多少时间,况且还连累了汪由敦受到乾隆的怀疑。何必呢?
我们回过头来在看看那位不知名的光禄官,轻轻巧巧的,就一句话:非发,龙须也。
就把脾气不知道要比乾隆大多少倍的朱元璋捋的服服帖帖的,虽然是“叱之”,但,毕竟是“不复问”不再追究了呀。
比较一下的话,谁的处理方式更有效率,更安全,更不浪费社会资源呢?
交流的目的,有时候是互相交换信息,有时候是为了说服对方,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达成一致。那么如果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有话直说”,就不可能很高效的达成这个目的。必须要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才能更快的达成一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