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奇空中突击攻略,武装直升机能够快速远距离部署?
我反问一句,攻击机比武装直升机部署更快,要武直做什么?飞一架苏25或A10过去不好么,那携弹量地板都能炸掀起来。
显然,战争不是抬杠,战争中装备如何使用,是一门系统的科学。
从来都没有一款包打天下的装备,更不能说某型装备某方面性能特殊,就能取代别的装备。
坦克不也没跟武直比护甲?坦克那根大口径加农炮谁不爱?
现代军队打的都是大规模的合成机械化作战,坦克在其中扮演的是矛头的角色。它们集防护,火力,机动性于一身,再加上规模化的数量,是战场上撕开敌阵的重骑兵。
有它们在,部队能以更高效的姿态突击,能为伴随其中的步战和输送车、摩托化步兵提供良好的火力和防护支持,双方相辅相成。
现在军队无法抛弃机动化作战,甚至还在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不断改进和升级这种战术,因此坦克作为最重型的机动兵器,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如果坦克被淘汰了,那可喜可贺人类发明了新的战法和装备,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打破堑壕阵地战的僵局一样。
武装直升机固然凶残无比,堪称战场上的坦克杀手,但它实际上一直都没能成为主战兵器。
武直最大的作用就是猎杀坦克和充当前线阵地的第一级空中支援,比如美军的武直设计概念一直都是反坦克核心,阿帕奇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得也非常好,是极为高效的坦克猎手。
它们能对前沿战场进行最快速的火力支援,随叫随到的穿梭在前线之中,有力地提升了部队的攻击多样性。
所以美军的机械化步兵师中装备了大量的武装直升机,有成群的阿帕奇和基奥瓦人侦察机,它们能让机械化军团的突击变得更立体,伴随式的运动部署也更符合前沿部队的要求。
否则人们根本没必要研发武直,使用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一样可以高效轰炸,火力还比武直更猛,飞行性能比武直更好,生存率也比武直更高,可能造价还没武直那么昂贵。
但恰恰是武直能前线随意部署和伴随的特性拯救了这种装备,没有其它飞行装备能如此密集且简单的作为地面部队编制内单位被直接无缝使用,哪怕飞行在德军闪电洪流前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不行。
所以,一开始武直就注定了其强力辅助的作用,它是个血条短耗蓝高的布甲术士,在特定情况下它的大招能让怪陷入厄运,却永远无法取代顶住BOSS疯狂嘲讽的血牛坦克。
有人会问,如果提高武直的数量,将其变成坦克一样的规模,那能不能取代坦克,变成“主战直升机”呢?
这确实是个很诱人的想法,并不是没人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美苏都为此努过力,但结果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还是直升机太脆了,美苏都有大规模使用直升机的历史,如阿富汗和越南,但最终收获的都是难以接受的惨痛教训。
成群的武直攻击力相当强大,但目标也更加巨大,需要非常严密的战斗计划和战场支持才能进攻,否则很容易陷入高射炮、大口径机枪和防空导弹的陷阱之中。
比如进行一次通场轰炸,人们需要较为明晰的战场情报,否则让机群上去了根本不知道打哪儿,只会增大损失和浪费火力,还会妨碍自己人。
为了不陷入防空导弹的攻击,还得来一次电磁干扰和不间断的热诱弹护航。
这本身就决定了武直不如坦克那么好用,坦克可以微调式的进攻和变幻战术,而出现在战场上空的直升机需要尽早解决问题然后回归安全地带。
美军的阿帕奇都打出苟且战术了,机群们不直接上,而是让一架阿帕奇或基奥瓦人前出开眼,通过数据链让后方战友选择目标搞非视野作战。
现代武直的生存环境其实比坦克还要恶劣,这让造价昂贵的它们略显尴尬。
如果真要凑一大波进攻,人们基本上还是让攻击机或轰炸机去更高质量的执行任务,毕竟武直只是个现场支援。
说白了,坦克与直升机都有各自的特性,互补就是3D搭配,谈谁取代谁就不行了,战场是块试金石,它总会让每个武器都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66直升机为什么下马?
1982年,美军提出了轻型直升机计划(LHX),美军希望这款轻型武装直升机具备攻击、侦察、空战能力,以便取代当时列装的四型直升机,分别是UH-1\AH-1\OH-58\OH-6。经过一番你争我夺,最终西科斯基公司与波音公司联手推出的RAH-66中标,该机按照美军的直升机命名惯例,将印第安人科曼奇部落的名字为RAH-66命名。
由于设计的功能齐全,RAH-66属于一款多用途作战直升机。即能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战场作战,又可执行低强度的武装任务,还能空战,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帮AH-64分担一些任务。理念上RAH-66是一点毛病没有的,不过光从外形上来看,RAH-66也确实相当超前,美军在其身上也是应用了许多高新技术,比如隐身能力。新技术多就意味着成本高,不可靠,耗时长,结果91年中标后,在近10年的研发时间里仍然没有达到军方要求,结果又赶上了美军的战略大转型,认为冷战后,作战方式需要得到改变,大规模的正面作战几率降低,原来按照冷战思路设计的武器都没有意义了;时任美国防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开始下马大量当时都已经研发到中途的先进武器系统,比如十字军战士火炮等18个新型武器项目,其中也包括RAH-66科曼奇。就连F-22A战机也受到这个影响,从最早的750架定单直接缩减到现在187架,而这187架中还有约40架左右的训练机型。
在长达20年的研发时间里,“科曼奇”项目多年来屡遭经费超支和研发延期的困扰,共进行了6次结构性调整。截止到2004年,该项目一共花费了超过70亿美元。最开始时五角大楼估计“科曼奇”的单价是1200万美元,共建造1200架。但因为 “科曼奇”迟迟无法进入全速生产状态,使得每架的造价涨到了5900万美元,以至于不得削减采购数量降到了650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说耗资巨大设计过于超前就成了“科曼奇”下马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被下马的科曼奇直升机如果放到今天再来研发那肯定会相对要容易很多,但是冷战后的武器装备研发除了要求战斗力之外还要求实用的效费比,即使美军拥有全球最多的军费,也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比如美国空军就认为F-35战机太贵,希望能自己负担一些维护工作,以减少总费用。所以说虽然科曼奇的纸上设计功能相当强大,能反坦克、护航、火力支援、防空压制、超低空制空、还能兼顾侦察和目标指示的多用途任务,但是技术过于复杂,研发经费过高的话,美军也是承受不起的。
还有哪些出色的重型武装直升机?
放眼全世界各国的重型武装直升机系列里面,除了阿帕奇与米-28这两款赫赫有名的武装直升机,还有几款重型武装直升机,由米-28改进而来的米-28N,卡-52,还有由阿帕奇的改进而来的长弓-阿帕奇。
米-28N也是由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设计的,该机型是吸收了米-28直升机的大量优点,又做出了更多的提高,换装了大推重比发动机,和增加了机身的装甲比例提升了其战场上的生存力,其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能保证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各种设备,米-28N在其夜间和恶劣环境下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从而也使米-28N成为全天候作战直升机,具有了比肩美制“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水平。
卡-52武装直升机是由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现俄罗斯直升机公司)设计的共轴反转双旋翼式并列双座武装直升机。该机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的驾驶舱,而传统的武装直升机都为串列双座布局。该机采用并列双座布局并非标新立异,它是根据现代武装直升机的驾驶需要和所担负的战斗任务而设计开发的。卡-52是为全天候、全天时、超低空攻击地面目标而设计的。卡-52武装直升机擅长,对战场实施空中侦察,使我方突击直升机群能更隐蔽地采取突袭行动,可大大降低突袭的风险。同时还能攻击和消灭敌方坦克、装甲车及地面机械化部队,为我方地面机械化部队扫清障碍。
美国陆军很早就注意到阿帕奇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在1983年AH-64A(阿帕奇)刚刚开始交机服役的同时,便要求休伊公司研究改良方案,首先,长弓阿帕奇,在其通讯方面,重新布置机上的VHF无线电天线与发射机的位置,以改善贴地飞行时的通讯能力,还换装了新的旋翼叶片以及新的飞控计算机,并在发动机上增设防砂石过滤器,大大强化了空中机动性,同时还增加了毫米波雷达这个装备,该雷达能分辨识别很小的目标,而且能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具有成像能力,体积小、机动性和隐蔽性好等特点,也大大提高了“长弓阿帕奇”战场的生存能力。
如何为075两栖攻击舰配置空中打击力量?
那就要看武术直10能不能开发出有折叠旋翼和尾翼的版本了,还有就是武直都10能不能安装米波雷达了,在着就是涡轴10的下一个版本的功率的问题了,老是说,虽然有长足进步,但是按照美国AH—1Z的标准,还是差了很多………………下一个问题就是,海直20能不能衍生出更先进的自动折叠尾翼和旋翼的版本,能不能达到还中MN60R的反潜能力,能不能假装超远程(100公里)反舰导弹(美国有了),能不能达到骑士鹰MH60S的反水雷能力和拖拽能力,要知道拖拽能力和航程关系到海直20的搜救和运输大型装备的能力,起码美国的骑士鹰载重是可以把“海骑士”纵列双旋翼淘汰了的,所以说到底,还是涡轴10发动机后期版本能不能大幅度提升功率的问题……………………接下来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直18舰载型13吨的级别,又不能折叠尾翼,高度也高,直升机仓真的是装下了也挤压了船体别的空间,载重量也不大,最要命的就是,它是宽体直升机,所以,在中俄联合研制大型直升机的项目中,有没有一款40吨级别的,种马王一个载重量的直升机,而且机身结构要苗条匀称,因为在这个载重量级别,40吨,俄罗斯也是急需的,至于60吨的米26,中国能不能造出来,造出来之后能不能上舰,那就是更加久远以后的事情了,因为俄罗斯自己都不掌握米26发动机的技术,所以中俄联合直升机项目能不能造出60吨级别的,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至于上舰船,恐怕真的不太可能………………那么,40吨级别的能折叠旋翼和尾翼,个头比种马王还要小一点,但是载重量反而大一点的比美国种马王还进一点点的直升机就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如果有这一款直升机,则会极大的填补中俄两国的军事空白,有了它,才能成为真正的空中突击旅,而不能只有米171,这个吨位的直升机,美国的支奴干已经逐渐的要退出主流了,从美国的“先进直升机计划”就能看出来,力量集中在FARA计划的武装侦察机和FARAA的远程突击直升机(用来代替黑鹰),比如勇士V280和SB>1的竞,标这个计划的重型运输直升机计划暂时没有招标,但是从发展路径上来看,要么是对鱼鹰的升级,要么是制造出鱼鹰的更先进的变体,尽管支奴干在相当一段时间(不算长)还是主流,但是美国已经停止了对支奴干的升级,起码是国会要求停止,美国军方纠结着一定要升级,所以说从趋势上看,纵列双旋翼这种直升机美国是不会有下一代了,这是肯定的,那么中俄的联合直升机项目还会想着这个方向发展吗?当然不可能,所以,研发一款40吨级的,载重量比种马王CH53K种马王载重量大一丁点儿(就行),身体结构比种马王面条一定点儿(就行)的大型直升机就成为了诱人的目标,因为美国超级种马CH53G证明了,传统结构的直升机也可以很优秀,丝毫不比支奴干差呀?所以,中俄联合研发的这种40吨级的直升机,可以采用不同于美国的思路,给它取个名字吧,国内叫“直28”,俄罗斯叫“米37”,名字是我胡说的,大家尽可以怼我,这种“直28”40吨级别的直升机,可以也必须是通用型直升机,海军型号的旋翼和尾翼可折叠,具备预警能力和更强大的自救火力,所以载员量可以小一些,陆军和空军的直28则不需要折叠功能,有了这款直28,才能叫海军陆战队突击旅,或者是空军快速化反应“空中突击旅”,否则就只能是陆航旅,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突击”,“突击”什么叫“突击”,除了快,还要有中央突破的火力,没有运载轻型坦克,轻型装甲车,轻型车载加榴炮,轻型防空弹炮合一车,你怎么“突击”,没有重装备,运输了兵员去前线用自动步枪和肩扛式导弹来反坦克和打直升机?那就不是“突击”,那叫“突突”,对吗?……………其实这个路程也很漫长,上面说了,俄罗斯自己也不掌握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技术,你给乌克兰1万亿美元它也不会卖给中国,第一,美国不让,第二,不愿意,卖给你中国,你和俄罗斯联合研发重型直升机,乌克兰能愿意吗?所以,那传说中我“涡轴20发动机”是必须要造出来的,尽管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其道路也是漫长的呀…………………………那么,075舰已经造出来了,中国能等待这个时间吗?况且对于俄罗斯来说,人家美国的陆军直升机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追赶本身就很吃力,能等待这款叫“米37”的直升机研发到量产的漫长时间吗?如果不能,又如何呢?就只有一个中等的直升机提升计划,对于俄罗斯“米171 ”直升机来说,对标的是美国的黑鹰,不过这显然有点自欺欺人,米171显然缺乏多任务执行能力,退一万步说,我们拿到了米171的所有相关技术和量产制造许可(且不说俄罗斯会不会这么无私),制造出了这13吨级的直升机,那有有什么意义呢?能力上是比直18L好一点,可是13吨级的直升机,在中国后续持续提高涡轴10的功率和提高海直20的能力这个方向来说,费那么大力气拿到米171的所有技术和量产许可有意义吗?………………所以,需要一款针对米171的一个飞跃式的升级,相当于从新设计研发一款20吨级的直升机,这个比研发40吨级的相对容易,而且可以作为过度,有了米37和直28,可以把这一款直升机外销,不管是俄罗斯出口还是中国出口,可以协商收益比例,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这款直升机,我也不要脸的取两个名字,俄罗斯叫“米27”,中国叫“直27”,这个项目,双方完全可以各自采用各自国家的涡轴发动机,只是在发动机以外的制造上共享研发,这样以后得出口协商也可以设定为一个国家出口军用型,一个国家出口民用型号,因为涡轴发动机技术谁也不愿意和别的国家分享不是吗,尽管是中俄现阶段的友好,这和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是一个道理,你借鉴我,由于咱俩关系好,可以,让我和你共享技术,你给点钱,那就不一定可以了,是吧?这个“直17”项目,可以对那个漫漫长路的国产“涡轴16”发动机提供足够的理由,提供了涡轴16项目的目标直升机,那研发的速度恐怕快起来,资源的集中和国家的意愿也会表面化,明朗化,甚至可以催生出更先进的“涡轴17”项目,有了涡轴17或者涡轴16项目,那个被军迷“望眼欲穿”的重型直升机项目“直16”(就是阿帕奇之乎)也能正式公开研制进成了,不必遮遮掩掩,武直10的吨位,作为像美国“基奥瓦勇士”那样的武装侦察机则更适合,直19作为特种作战(比如美国小鸟直升机)更适合,或者用来出口,4吨级别的武装侦察机,还是不如武直10来的得劲儿,君不见连美国也考虑让阿帕奇长期上舰,因为以前用运输机来运载阿帕奇实在浪费钱财,美国佬都撑不住,虽然阿帕奇也在舰上作为过,可是没经过改装,只能在航母上临时作业,两栖登陆舰就困难了,所以重型武直上舰以后一定是大方向,美军海军陆战队的眼镜蛇直升机绝对不可能执行打掉一个主权国家滩头的岸基导弹和防空雷达的任务,只能执行成功登陆以后的浅纵身护航,巡逻,打击任务,打滩头的第一下还是需要阿帕奇这样的重直(请参考海湾战争第一天)什么?有战斗机?那还不如用巡航导弹呢?战斗机夺取滩头,对地攻击,破坏力是有了,打下来以后都炸的豁牙烂口,还怎么建立临时军事基地和直升机起降机场,还有补给站点?打下来解恨就完了?那干脆用B2全炸了不就完了,然后在派海军陆战队去站岗………………那就不是打仗,是屠杀…………俄罗斯也是如此呀,有了米28MN,为何一定要卡52呢?就是考虑上舰嘛,不然嘞,单纯的因为共振双旋翼非得快?!飞的快但是武器挂载量还吃亏呢?要不卡52早就代替米28MN.了,俄罗斯的思路是海军重直和陆军重直是两个型号,卡52,米28……………………所以我们的武直16的陆军型和武直17海军型号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不是共振双旋翼,阿帕奇也不是呀?什么?美国已经有阿帕奇的复合概念版本了?尾桨是向前推进不是传统的侧边尾翼了?那不是概念图嘛,是波音不想在未来的“FLV”直升机计划中阿帕奇被淘汰,被共振双旋翼淘汰,而做的一个宣传嘛,说到底是商业宣传加商业推广,主打的一个主题就是“升级阿帕奇”,比让西科斯基公司研发一款比SB>1还大号的共振双旋翼重型直升机要省时省力省省银子,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生产线………………什么?美国都有共振双旋翼和倾转翼直升机了,下一代2030年就量产了,不着急吗?着急,但是没用,我们只能采取下一代直升机预研,这一代直升机加紧研发的策略,别无他法,和俄罗斯买100架卡52或者米28MN?没那么多银子不说,人家俄罗斯可以继续卖给你苏35,S400防空导弹,导弹预警系统都可以帮你搞,甚至苏57都可以卖给你,但是这两款直升机,短期内肯定不卖,因为俄罗斯又没办法嚷嚷说你“借鉴我了”!!!这样的话,所以只能不卖…………所以综上所述,这个可能根本没有的涡轴16的发动机项目就变得很重要,是075舰的重要配套项目,既可以让俄罗斯放心的和我们联合研制20吨级的直升机项目(因为猜想设定的前提是涡轴发动机是各自的
)不至于分享米28MN或者米171的涡轴发动机技术(参数就瞒不住了),因为我们用的是俄罗斯的米17和早期的米171,和后期米171—米28MN通用中等功率发动机项目不是一个涡轴发动机,如果在20吨级别的涡轴发动机也要和你一起研发,那岂不是赔大发了?这和直接卖给你米28MN,你借鉴米28MN发动机有本质区别吗?就是借鉴费事了一点嘛,所以人家肯定不愿意,那为什么按照我的猜想,在40吨的“直28”/米37项目上可以共同研发涡轴发动机呢?当然好理解,我研发米171的20吨的后续版本的涡轴发动机是我已经快有谱了,让我和你分享,没门!!!!但是40吨级别的,我自己连影子都还没有呢,大家都是几乎白纸,所以合作,说不定40吨级别的涡轴发动机中俄联合研发成功了,在这个基础上俄罗斯自己在加大研发力度,研发60吨级别直升机的发动机,这次不和中国分享,那又可以从新开始生产米26了甚至米36了,不用再看乌克兰脸色了,那多好?……………………所以说,涡轴16项目和直27项目和武直16项目三者捆绑,是中国现阶段对两栖登陆舰和空中突击旅的最省力气的研发方向,至于40吨级别的涡轴20和直28,也会和俄罗斯联合研制同时进行,紧迫性不如涡轴16—武直16(陆军)—武直17(折叠旋翼海军型)—直27(20吨级别直升机运输机三军通用型)这个项目来的紧迫,同时这后一个项目也更容易实现,难度更低(尽管也很难)……………………………………………………我乱说的,军迷可以对我,骂我都行,我真的是乱说的
飞行员配有枪吗?
首先说答案吧,军队飞行员是肯定会有配枪的,而民航飞行员则没有。民航飞行员执飞的是运送乘客或者货物等任务,是绝对不会配备武器的。就算是遇上暴恐分子劫持飞机,也不是由飞行员拿着武器去解决,飞行员的职责是保证飞行安全。而军队飞行员则大部分情况下会配备武器,因为军队飞行员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飞行员。作为一名军人打枪是最基本的技能,而且实战经验告诉各国,配备一把枪在很多时候可以保住飞行员的生命。其实看到这个标题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了2018年2月4日发生的事情。当时一架俄罗斯的苏-25攻击机正在叙利亚地区执行空中打击恐怖分子的任务,结果遭到恐怖分子使用肩扛式防空导弹击中,最终飞机坠毁,飞行员跳伞落地后掏出配枪和前来追捕的恐怖分子火拼。最终双拳难敌四手,俄罗斯飞行员弹尽粮绝掏出手雷高喊着“为了兄弟们!”,然后拉响手雷爆炸身亡。虽然是一名异国他乡的军人,但是有如此气节让人敬重,不禁感叹一声:战斗民族真不是盖的。回归正题,其实飞行员配枪历史非常长,而且非常有必要。飞机问世之初并没有装备人们印象中的机枪,主要的任务也不是空战,而是侦察,为炮兵标注敌方阵地坐标的。后来侦察机对上侦察机,空战就开始出现了,一开始飞机没有配备武器,于是双方都拿出了十八般武艺要把对方击落。什么,铁链子啊,石头啊,铁块啊,左轮手枪啊都是当时飞行员手中的武器。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空战电影叫做《空战英豪》,影片中有一段画面就是一名德国飞行员在甩开男主角之后飞到男主角身旁炫耀,结果被男主角掏出左轮手枪两枪打死了,结果相当讽刺,同时也体现了手枪这种语气在早期空战中的作用。除了电影之外,飞行员配枪在现实中也有过不俗的表现。1943年3月31日,这一天或许是手枪这种武器自出现一来最辉煌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一名叫做伯格特的美军B-24轰炸机飞行员用一把手枪击落了一架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当时这架美军的B-24轰炸机已经被击落,机组成员纷纷跳伞,不过日本零式战斗机飞行员丝毫不顾《日内瓦》公约的约束,前来射击已经跳伞的美军飞行员。于是伯格特抓住时机,掏出随身携带的M1911手枪,对准零式战机座舱就是4发.45ACP子弹,日本飞行员被击中死亡,飞机不受控制坠毁。美国m6求生枪
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军队飞行员配枪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早期飞行员配枪可以用于空战,后来主要作用则是在跳伞之后以保证飞行员生命安全的。和大部分兵种不同,飞行员的武器是座下的战斗机,一场空战下来,难免会有被击落的战机,这个时候飞行员就要跳伞。但是空战究竟发生在哪,飞行员跳伞后会在什么地方落地谁也不知道。所以,飞行员在落地之后有着非常多的不可预知危险,这些危险包括来自第三方武装力量,恐怖分子,甚至是山里的野兽。虽然《日内瓦公约》明确规定,已经跳伞的飞行员属于已经放下武器的非作战人员,受到保护。但是世界各地虐待俘虏飞行员的事情屡见不鲜,特别是像俄罗斯苏-25飞行员那样打击恐怖分子时被击落的,更是会遭到严重报复。所以随身配备一把枪,可以在飞行员遇到危险的时候带来巨大的帮助。目前世界上主流的飞行员配枪是手枪。二战中美国飞行员装备的是M1911手枪,还配备有25发弹容量的超长弹匣。现代美国认为手枪已经达不到飞行员的使用要求了,专门研制了一款M6飞行员求生步枪, 可以发射.22步枪弹和.410霰弹,在对付小股敌人和野兽时战斗力非常突出。俄罗斯飞行员配备的是冲锋手枪,上图即为被恐怖分子击落殉国的俄罗斯飞行员菲利波夫少校的配枪和弹匣。这是一支斯捷奇金冲锋手枪,弹容量20发,强大的近战火力让他和前来搜捕的恐怖分子火拼许久。不过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劫,拉响手雷以身殉国。我国飞行员也有配枪,配备的一款QSZ-11式袖珍手枪,发射5.8毫米小口径子弹,弹容量8发,无论是杀伤力还是火力持续性都有待提高。
高速隐形还能操控无人机作战?
谢谢邀请。今天让稀星天外来给大家摆一摆这个问题。
解题首先,稀星天外想说的是题目中“美国推出一款新型武直”这一说法在严格意义上说不准确。波音公司的确在最近发布了一款新型武装侦察直升机,但这只是参加美军未来攻击侦察飞机(Future Attack Reconnaissance Aircraft,FARA)项目竞标的方案之一。而这个项目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方案征集阶段,离所谓的“推出”一款新型武直,相距甚远。也许没几天,你就听到老美说FARA因为资金或者技术原因被取消了,尽管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不大。
第二,严格意义上说,新的FARA项目并不是目标打造一架类似于AH-64“阿帕奇(Apache)”或者AH-1Z“蝰蛇(Viper)”这样的武装直升机。FARA项目的目的是建造一种能够替代早已退役的OH-58“奇奥瓦(Kiowa)”的侦察直升机。
图一 OH-58“奇奥瓦”直升机退役后,美军不得不让部分阿帕奇直升机来执行侦察任务
未来攻击侦察飞机FARA计划美国陆军于2018年启动了FARA计划,作为未来垂直升力(Future Vertical Lift,FVL)计划的一部分开发用于取代贝尔OH-58“奇奥瓦”侦察直升机的后继飞机。OH-58已在2014年退役;之前已经有三个OH-58替代计划在投产前被取消。它们是:
1982-2004年的轻型直升机实验(Light Helicopter eXperiment,LHX),也就是波音–西科斯基的RAH-66“科曼奇(Comanche)”;
2004-2006年的武装侦察直升机(Armed Reconnaissance Helicopter),也就是贝尔的ARH-70“阿拉帕霍人(Arapaho)”;
2012-2013年的武装航空侦察兵(Armed Aerial Scout,AAS),评估商用现货设计。
图二 波音-西科斯基联合研制的RAH-66“科曼奇”直升机
图三 贝尔公司的ARH-70“阿拉帕霍人”直升机
2019年4月,美国陆军向五家制造厂商授予了FARA的设计合同:
AVX飞机公司与L3哈里斯科技公司(L3 Harris Technologies)合作
贝尔直升机公司
波音公司
卡伦(Karem)飞机公司
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现在已经是洛克希德·马丁的子公司)。
根据计划,美国陆军将在2020年选择两家厂商进入详细设计,原型计划于2023年首飞。最终的赢家预计于2028年决定,但可能会提前。
美国陆军官员将FARA称为“未来陆军航空能力的‘战刀'”,在一个小巧的机身内提供最佳性能。根据最初的方案请求书,FARA需要使用最终在“改进型涡轮发动机计划(Improved Turbine Engine Program,ITEP)”中胜出的通用电气T901涡轴喷气发动机。设定性能目标时,除了主旋翼直径和机身宽度在包括额外的固定机翼后都不超过12米以及最大速度需要超过180节(333公里/小时)外,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FARA计划备选方案一览AVX/L3联合团队的FARA设计于2019年4月在美国陆军航空协会的年度峰会上揭晓。该设计被AVX/L3称为“复合共轴直升机(Compound Coaxial Helicopter,CCH)”,它采用了带有复合共轴主旋翼的并列式驾驶舱。尾部的涵道风扇可提供前进和后退的推力。
图四 AVX/L3团队CCH方案的三面图
贝尔直升机公司的母公司德事隆系统的首席执行官表示,其FARA候选设计将基于贝尔525的技术,而不是参加先进垂直升力计划另一个项目“未来远程突击飞机(Future Long Range Assult Aircraft,FLRAA)”的V-280倾转旋翼飞机的技术。2019年10月,贝尔宣布将360“不屈者(Invictus)”作为FARA候选设计,这是一种带有单旋翼和风扇式尾旋翼的有翼直升机。它将使用和525商用直升机相同的主旋翼铰接系统。但因为机体更小,所以只使用四片桨叶和单发动机。
该设计于2019年10月1日揭晓,展示了一个双座串列座舱,在驾驶舱的下方位置有一个20毫米机炮炮塔,其上方具有光电瞄准镜和/或激光指示器。它的直径12米的主旋翼由四片桨叶和带整流罩的旋翼轴组成。主旋翼直径符合美国陆军对于FARA方案规定的最大直径,以使旋翼飞机能够安装在未来城市战场的建筑物间飞行。“不屈者”在尾部有一个活动的水平尾翼和一个倾斜的风扇式尾桨。该飞机还有一对呈中单翼安装的短翼,其下有集成式导弹发射器。该机的发动机将是一台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T901涡轴发动机,并由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的PW207D1涡轴发动机提供辅助动力。
图五 贝尔的360“不屈者”方案感觉和“科曼奇”挺像
卡伦飞机公司(Karem Aircraft)于2019年7月宣布,将联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雷声公司一起竞争FARA项目。2019年10月16日,卡伦公司推出了AR40设计。这是一架双座并列式复合直升机。该直升机带有刚性主旋翼,可旋转的尾旋翼,和带偏转垂直尾翼。旋转的尾旋翼在飞机前进时,完全向后,推动飞机前进。主旋翼产生的力矩完全由偏转垂直尾翼来补偿。AR40同样拥有一对固定翼,总宽度达到了12.2米,超过主旋翼11米的直径。卡伦公司声称,其AR40的最大时速将超过美国陆军的要求40节,达到220节(407公里/小时)。
图六 卡伦公司的AR40设计方案
西科斯基表示,其FARA竞标方案设计将采用西科斯基X2和S-97“掠夺者(Raider)”上使用的复合共轴旋翼和推进螺旋桨设计。S-97最初是为AAS计划研制的。2019年10月,西科斯基推出了“掠夺者X(Raider X)”参加FARA计划。这是S-97“掠夺者”的放大版本,旨在安装通用电气T901-900涡轴喷气发动机。图七 西科斯基的S-92“掠夺者”直升机
图八 西科斯基的Raider X方案就是一架放大的S-97
波音的FARA方案在FARA计划第一阶段入选的所有五家制造商中,波音公司是最晚发布设计方案的公司。即使在去年底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也没有发布任何信息。但是进入今年2月份,波音公司却接连发布了两段“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视频。尽管这两段预告片色调暗淡,充满神秘感,但终于让我们可以对其FARA方案做一番管中窥豹。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波音公司的FARA方案似乎是一架拥有一具四片桨叶推进螺旋桨的常规直升机。直升机的主旋翼叶片数并没有在视频中明确显示,感觉超过四片。另外,这架直升机似乎只拥有短小的外挂武器架,而没有像大多数竞争对手那样普遍配有固定机翼。后者可以在高速飞行时为飞机提供额外的升力。美国陆军希望其下一架武装侦察直升机能够达到180节(333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其他多个竞争对手都采用了混合式布局,为飞行器配备了机翼和推进螺旋桨,以实现甚至超过这一速度。
根据视频,波音FARA直升机具有串联座椅和流线型“隐身”机身,可进行高速飞行。它的右侧有一个进气口,应该也是采用单台GE T901发动机。稀星天外推测,机身两侧的武器挂架可以在高速飞行时向下折叠,将武器收进机身,以减少空气阻力。此外直升机的机头似乎带有某种传感器瞄准塔和链式机炮。
图九 波音发布的第一部FARA设计预告片的结尾可以清晰的看到单旋翼结构
图十 波音发布的第二部FARA设计预告片的结尾可以清晰的看到常规布局直升机加一个尾部推进螺旋桨
在2019年5月,波音曾经展示过一架复合型AH-64“阿帕奇”的概念机。这是该世界著名武装直升机的一种变体,带有螺旋桨推进器和小型机翼。波音的FARA方案的灵感似乎就来源于这一复合“阿帕奇”设计。当然,也有可能正好相反,该复合型“阿帕奇”是波音利用其在FARA设计方案中的一些新成果对老飞机进行进一步升级。
图十一 波音AH-64E Block II复合阿帕奇设计方案
波音公司表示它计划利用其在成本和快速交付能力上的优势参与FARA的竞争,特别是基于建模的工程流程。据称这是其在2018年赢得美国空军T-7A“红鹰”高级教练机合同的关键。如果真的这样,稀星天外认为波音的FARA设计应该仅仅在性能上“满足”美国陆军的“最低”要求,主打廉价采购牌。据说,波音在三月份会有更多的惊喜展现,不知道会不会和当年的T-7原型机那样,直接就把原型机放上来,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
稀星天外注:美国国防工业各家公司目前的套路基本是,研发项目亏钱自掏腰包,进入量产保持不亏(采购价和成本相同),主要盈利来自对外军售和本国产品的后期维护和升级。高速、隐身和操控无人机能力稀星天外认为FARA具有高速和操纵无人机的能力完全在意料之中。速度需求一直是美国陆军新一代旋翼机追求的目标。这从在各种性能指标中,只有速度这一条有明确的需求,就可见一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高速飞行能力是提高旋翼机战斗力,包括攻击和生存能力,的有效手段。
另外,一架以侦察任务为主的直升机,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加其侦察的范围。而通过控制无人机,能够有效的增加其覆盖范围。而且,无人机的使用可以大大拓展FARA的生存力和打击力。在生存性方面,有了无人机,有人驾驶的FARA就不用以身试险。只需要担任信息汇总和融合处理终端的作用,同时可以完成通信中继任务。除了侦察无人机外,使用攻击型武装无人机能大大加强FARA作为一款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的攻击力。在这种模式下,FARA可以充当一个攻击机群大脑的角色,从侦察型无人机获取战场态势信息加以融合,然后分配任务给具有人工智能的攻击无人机发起攻击,将“人在链路之中(human in-the-loop)”变成“人在链路之上(human above-the-loop)”。稀星天外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陆军没有那么迫切寻求“阿帕奇”替换者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FARA+无人机也许会远远超过现在一架AH-64能够完成的工作。
图十二 阿帕奇直升机和携带武器的攻击型MQ-1C“灰鹰”联合作战试验
稀星天外不知道其他公司在无人机操控方面做得如何,波音公司显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因为它已经多次验证了在AH-64“阿帕奇”上控制无人机执行任务。在这些实验中,“阿帕奇”请求从地面控制站接管对RQ-7“阴影(Shadow)”或MQ-1C“灰鹰(Gray Eagle)”无人机的控制,以通过数据链路通信进行侦察。
图十三 进行测试的“阿帕奇”直升机和“灰鹰”无人机
有人说,稀星天外君好像忘了隐身能力。其实,直升机的隐身能力特别是雷达隐身能力远没有像F-22和F-35这样的战斗机来的重要。贴地飞行是它们躲避雷达的法宝。而相对于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和静音性应该更重要。但恰恰是这两点的技术挑战更大。与其花费巨大的开发隐身能力,不如将资金用于提高飞机的速度和操控无人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