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胸甲,为什么二战后的德军不再使用传统的M35钢盔?
德军钢盔最早可以联想到所谓的钉盔。俾斯麦宰相的钉盔被广泛认为是德意志和普鲁士军队的象征,被认为是1842年普鲁士皇帝威廉·弗里德里克四世在俄罗斯智者雅洛斯拉夫的骑兵帽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借鉴了拿破仑胸甲骑兵的头盔。
首先,在二战结束(1945)前,德军共有八个值得注意的头盔型号:M16,M17,M18(一战),M35,M38(伞兵),M40以及M42,最后一个则是二战末期设计,最终装备给了东德人民军的M56式钢盔。
一战德军M16钢盔
奥匈帝国军队装备的M17钢盔
一战德军的M18钢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德军一路继承自普鲁士帝国时期的军事风格,以及设计中所蕴含的普鲁士传统。
而自1933年德国开始正式扩军备战起,德军正式装备的四个主要钢盔型号分别为
M35型
(作为扩军备战的前锋产物,希特勒要求1935年完成的军备计划的先锋产品。作为德军和纳粹法西斯主义的象征符号一直在全世界臭名昭著,二战前后出售给了包括西班牙反革命叛军,中国国民革命军以及芬兰军队在内的各方势力,并在各种军队(西班牙政府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冲突中延续使用到1970年代甚至现在(智利军队)。
M38型
作为德军伞兵(绿色魔鬼)的符号象征,属于专门设计的轻量化伞兵头盔。先前则使用去除耳帽的M35/36/37系列普通盔,但是去除后的边缘仍然可能在跳伞时对伞兵造成伤害。于是设计了专门的型号。
M40型以及M42型都是在M35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工艺的战时产品,其中M40取消了成品单加通风孔的步骤,重新制模使通风孔一次成型。不过其结果是新的M40变得比35型更圆。1942年7月开始的制造的M42型则是在战争中期德国工厂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以节省工时的产物,区别在于卷边的工艺不同,先前采取机械卷扬,42型则采取了切割工艺另外制造商们按照政府的要求取消了对M35型钢盔进行边缘卷边的工序,还省去了高温烘烤,大大的缩短了生产周期,这便成了M42型钢盔。此外一个特点就是大部分此型头盔的外盔部分没有标记。
二战后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各自在华约和北约有了代表德军的国家人民军(NVA,Nationale Volksarmee,建立于1956年3月1日)和联邦武装力量(Bundeswehr,建立于1955年11月12日)。德军不再使用M35系列这一非常有代表性的钢盔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政治原因和实用原因。
政治原因:克劳塞维茨说过,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战后来自各战胜国要求惩处纳粹战犯的要求使得德国政府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去第三帝国化和去法西斯化。在西德,美国领导下的联邦德国开始在各个方面孤立对抗苏联占领区。美国占领区政府抢先发行了西德马克,甚至为了对抗苏联授意西德建立了联邦国防军。虽然有很多纳粹战犯和军官混入了该部队就职,但是从反法西斯的角度来说,苏联和美国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各自阵营的德军进行改革。冷战期间东西德都被各自背后的老大当成向对方展示的前锋,毕竟作为对峙的最前线,冷战爆发于此的几率比别的地方大得多。唯一的区别是苏联剔除战犯更彻底,给了东德人民军更大的权力,将其作为华约阵营的样板而打造。联邦德国则在西柏林建立了能被东柏林人看到的柏林电视塔和全国最大的购物中心,用于政治宣传。东西德军在很多方面做到了去第三帝国化,但是西方很明显将普鲁士军事文化也作为了第三帝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苏联方面,剔除了纳粹的万字符号之后,作为法西斯主义的象征就是铁十字了,所以东德的勋章大部分成了苏联风格的原型图像章。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西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没有继承,东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继承了。
象征德意志的蓝瞳金发路德维希和象征普鲁士的赤瞳银发基尔伯特,人物自APH
军事原因:本身的性能不够好。从东德的角度来说,让东德人民军不那么让人觉着像苏联傀儡的方法是让他们独立于其他军队,保留自己的传统特色。这也就是东德人民军装备第三帝国时期原型被高层否决的M56钢盔的原因。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M56钢盔是凯夫拉钢盔问世之前防护效果最好的,可以说是合金钢盔中的世界第一。
不过早在人民军建立起来之前,苏联就设置了德国的武装警察部队。可以看出作为警察部队,他们并未装备钢盔,而是传统的巴伐利亚风格警察帽,这种风格的帽子是德国警察的传统。手上的武器也是第三帝国时期的Stg44突击步枪。以下的则是1956年紧随着西德联邦国防军建立的东德人民军,大量装备的是苏联PPSH-41大弹鼓冲锋枪。很明显是库存货。当然也有照片显示他们同时装备了STG44。
不过关键的坦克兵部队由于全套装备苏联战车,使得改用苏联坦克帽变成了唯一的选择。
随后东德人民军开始转用AK47系列突击步枪,以及授权生产的MPi-K系列。
对于西德来说,情况就复杂了许多。
对于很多军迷来说,西德国防军除了军官抄英军,士兵几乎全套照搬美军。无论是靴子军装还是武器钢盔,几乎不再有任何德军特色。
行军中的西德国防军,机枪还是勃朗宁,头盔可能是美军M1,皮靴被战斗靴取代,唯一有些特点的就是排长的大衣还有德国风格。
西德的军官学校授勋,M1头盔和德国军人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
德军还是大量装备了奥地利风格的山地便帽,这几乎是唯一能够区分他们和美军的区别了。
虽然1955年西德国防军抢先于东德人民军建立,但是其居然还有部队使用M35/40/42钢盔。图为一支戴M35/40/42头盔的西德国防军部队。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德军投降前的照片。但是他们的臂章显示它们是联邦国防军。虽然美方没有像苏方那么在意,但是很快这些装备还是被撤换掉了。所以说战后德军还是短暂地装备过M35/40/42钢盔的。图为一名联邦国防军士兵在演习中操作枪射火箭弹。(有人知道具体的型号吗?)
印有联邦国防军徽的M42钢盔。
其他使用者:除了德国以外的使用者,M35系列头盔在德国也有使用,因为其虽然几乎等于二战德国军队,但是其并不像纳粹符号一样被禁止。在一些2000年左右的德国灾难电影中,我们还能看见M42铝合金版本装备给了德国的消防部队。
图为德国消防设备展中展出的消防员头盔,可以看出历届头盔和军队装备的头盔基本相同。
二线民防部队采用现役装备或淘汰下来的军用装备非常常见,图为伦敦消防员在伦敦空袭中的装扮,很明显的MK.II飞碟盔。
最后,放两张战后东西德的军乐队以纪念其威仪。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八里桥之战的背景
1.英法方面
自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失败后,联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伦敦和巴黎,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立即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必须对中国政府进行应有的惩处”。
英、法两国政府经过协商,决定再次出兵,扩大侵华战争。1859年11月,英、法政府再次任命额尔金、葛罗为全权公使,并分别任命格兰特中将、孟托班中将为英、法远征军总司令,组成一支新的侵华联军。
其中英军约1.8万人,法军约7000人。至1860年7月底,英海军在华各种舰艇达79艘,地面部队总兵力2万多人,其中有骑兵1000名,皇家炮兵近2000名,工兵400名;法海军在华各种舰艇达40艘,陆军总兵力7632人,其中炮兵1200人。
从兵力编成来看,明显地增加了地面作战部队。这次侵华的战略意图是:再次北犯白河,进军津京,迫使清廷对联军在白河所受到的“侮辱”进行“赔礼道歉”,互换和履行《天津条约》,勒索战争赔款和其它权益。
2.清廷方面
清军大沽告捷后,咸丰帝命僧格林沁督饬所部严守海口,防敌卷土重来。同时,命直隶总督恒福和“接办夷务”的两江总督何桂清,照会英、法公使,仍由北塘登岸换约,“以敦和好”。
1860年6月,英法联军封锁渤海湾,战争已迫在眉睫。咸丰帝却认为联军去年进攻受挫,“未必不心存畏忌”,此次再来,“实则以兵胁和”而已。
因此,谕令僧格林沁、恒福等“总须以抚局为要”,“不可因海口设防严密,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虽图快于目前,而贻患于将来”。这既表明他对海口设防盲目乐观,也表明他把对付外敌的重点放在“抚”上,而不是立足于“战”。
僧格林沁则认为必须立足于战。他在奏折中指出:“二十五日之战,力挫凶锋,该夷怀愤必深,仍将调集兵船以图报复。若得中国兵力,使受二次巨创,该夷虚骄之气,不堪再折,必立见颓挫,可保中国数十年无事。”
为此,他督饬所部修复大沽营垒,增添炮位,鼓励军心,昼夜严防。大沽一带守军增至1万多名,除防守南北炮台外,其余分驻新城、草头沽、新河、塘儿沽、于家堡等处,作为炮台援应。
但随着大沽设防的日趋坚固,他也滋长了轻敌情绪,认为“即使该夷舍命报复,现在营垒培厚加高,密布大炮,各营官兵无不奋勇,足资抵御”。特别是为了让英、法公使从北塘登岸,进京换约,竟将北塘所设炮位防兵撒至北塘河以北30余里的营城,并在大沽以北之新河派马队驻守,准备待敌登陆后与它进行“野战”。
他提出:“夷船驶入北塘,不妨听其停泊,一经上岸,即督马队各兵前往堵截,以防袭我后路。该夷既失船炮之险,我兵又可施驰骋之力,(较之)北塘设防,更有把握。”
他的主观愿望在于避长击短,殊不知英法联军不但长于海战,而且长于陆战,特别是增加了陆战兵力、兵器,因而撤守北塘,为侵略军的登陆作战造成了可乘之隙。
二、八里桥之战的序幕
1860年春,联军舰队在北上途中,于4月21日占领舟山的定海,5月27日英军占领大连湾,6月8日法军占领山东芝罘,作为进犯大沽的后方基地。
7月19日,英、法公使和两国侵华陆海军总司令在芝罘召开会议,确定联军舰艇“于七月二十八日在北塘河左岸入口处宜于停泊的地方会齐;二十九日对河内可能有的障碍物进行侦察,然后再决定登陆和入侵的方式”。
7月26日英、法舰队于渤海湾会齐后,向北塘方向开进,共有舰船100余艘,地面部队1.7万余人。29日,联军舰队在北塘与大沽之间距海岸约13公里的海面集结,并完成了对北塘海口登陆地点的选择。
8月1日,联军舰船30余艘,运载登陆部队5000人,于北塘河口登陆,并占领附近的村落。联军的登陆行动进行了一个星期,因僧格林沁执行咸丰帝“以抚为先”的谕令,故没有组织部队对立足未稳之敌进行反击,而是“饬派马队遥为屯扎”,并下令“不得先行迎击,使该夷有所借口”。
北塘被占后,咸丰帝急令恒福妥善筹办和议。8月7日,恒福照会英、法公使,仍由北塘进京议和换约。额尔金、葛罗复照拒绝,并无理要求清军交出大沽炮台。
8月12日凌晨,联军万余人,携火炮数十门,分左右两路,从北塘出发,一攻新河,一由新河以北向通往军粮城的大路进击。9时,驻守新河的清军马队200人,分两路迎击敌人。联军集中炮火轰击,清军战马受惊,马队难以近战杀敌,但仍英勇奋战,毙敌多名,俘敌10余名。终因众寡悬殊,且伤亡多达400余人,被迫后撤,退守距大沽8里的塘儿沽。
塘儿沽与大沽仅一河之隔,是大沽北岸炮台的后路屏障。该处筑有高墙,上开炮洞、枪眼,由副都统克兴阿等率部驻守,连同从新河撤回的马队,总兵力约3000人。14日凌晨4时,联军五六千人,携炮100余门,从新河出发,于6时进抵塘儿沽近郊。停泊在塘儿沽附近河面上的清军水师船只立即开炮阻敌。
双方炮战半小时,水师战船被迫撤退。7时半,联军炮轰塘儿沽,守军发炮还击。9时,联军一部凫水从苇塘迂回至塘儿沽侧后。守军腹背受敌,伤亡很大,不得不退守大沽北岸炮台。此战,清军打得十分英勇顽强,不少官兵壮烈牺牲。
法军司令孟托班巡视战场后,曾发表如下感想:“一旦他们将更好地武装起来,而且我们在痛打他们的过程中又教会了他们如何作战的话,那末这些家伙真不知会干出怎样的事来!”
塘儿沽失守,大沽炮台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僧格林沁由轻敌转为畏敌,向咸丰帝奏称:“大沽两岸危在旦夕”,“能否扼守,实无把握”。但他仍然表示要“竭尽心力,设法严防”。咸丰帝闻塘儿沽失守,即于8月15日调京兵往通州、河西务一带防堵,并调北方各省援兵急驰通州。
同时,他给僧格林沁寄去亲笔朱谕“惟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若稍有挫失,总须带兵退守津郡,设法迎头自北而南截剿,万不可寄身命于炮台,切要!切要!以国家倚赖之身,与丑夷拚命,太不值矣。……朕为汝思之,身为统帅,固难言擅自离营,今有朱笔特旨,并非自己畏蒽,有何顾忌?若执意不念天下大局,只了一身之计,殊属有负朕心”。
咸丰之所以要僧格林沁离开大沽,一是不让这位被视为“国家柱石”的王爷“轻于赴难”,以致津郡和京师重地无人统兵督战;二是怕这位王爷节节抵抗,影响议和。但是,当清廷命恒福知照英、法公使,大皇帝已派大员前来北塘,伴送他们进京换约,“以期永敦和好”时,英、法公使竟狂妄声称必须占领大沽炮台,使抵津河道畅通,并答应以前所提出的各项条件,方能罢兵息战。
8月19~20日,联军经多次激战,完成了从塘儿沽架桥渡河的任务。21日晨5时,联军集中所有野战炮和舰炮火力,猛烈轰击大沽北岸炮台,掩护步兵进攻,首要目标为石头缝炮台。北岸炮台总指挥、直隶提督乐善督率炮台守军开炮还击。双方炮战持续到上午8时,石头缝炮台的弹药库中弹爆炸,联军步队乘势发起进攻。
乐善督率守军用鸟枪、抬枪和弓箭、长矛奋勇杀敌。9时许,乐善阵亡,守军大部牺牲,石头缝炮台陷落。其它两座炮台的守军也进行了抵抗,直至炮台陷落为止。这次战斗,清军伤亡近1000人,联军死伤400余人。
僧格林沁见北岸炮台失守,认为南岸炮台已“万难守御”,便按咸丰帝的旨意,于当晚尽撤南岸守军,向天津退却。恒福随即在南岸炮台挂起免战白旗,把三座炮台拱手交给了侵略军。
联军控制大沽炮台后,便由贺布率炮艇5艘、海军陆战队80余人为先头部队,溯白河驶往天津。这时,退至天津的僧格林沁又认为必须与敌军“野战”,“断不可株守营垒,转致受敌”,故令双港及天津一带防军一律撤退,加上从大沽地区撤出的清军,总计约马队7000人、步队万余人,退至马头、张家湾、通州一带。8月24日,联军不战而据天津。
三、八里桥之战的过程
1.外交谈判的破裂
大沽失陷,天津弃守,咸丰帝极为惊恐,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赶赴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与英、法公使议和。英、法公使提出必须全盘接受1858年的《天津条约》、增加赔款、增辟天津为通商口岸等先决条件,方可议和。
桂良等被迫答应上述要求,从9月2日起与英、法代表巴夏礼等开始谈判。侵略者得寸进尺,又提出停战的主要条件:天津立即开市贸易;赔偿军费,先付给两国现款各三四百万两;撤走通州守军,以便两国公使各带兵1000人进京换约,并由巴夏礼带数十人先入京察看房屋。清廷拒绝了这些“大出情理之外”的条件,谈判宣告破裂。
9月7日,咸丰帝朱谕军机处和王大臣等,表示要与侵略军“决战”,并提出决战时机“宜早不宜迟”,“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长,制彼所短”。
同时,令军机大臣等增调部队驰赴通州,“以资攻剿”。9日,又发朱谕,表示要“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实际是“扣车调马”,准备逃往热河,以致传言四起,“众怨沸腾”,他只得谎称征调车马原为军事需要,并无离京之意,并下令发还扣调的车马,人心得以稍定。
9月10日,咸丰帝获悉英、法公使欲带兵径赴通州,联军先头部队3000人已自天津向通州开进,便急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再次与英、法公使议和,并告诫僧格林沁断不可轻率用兵,以免影响“抚局”。
额尔金等考虑到联军进攻北京,尚需补充军需物资,因而表示愿意谈判,以便争取时间,进行作战准备。9月14日,联军先头部队抵河西务,建立兵站。与此同时,派巴夏礼等到通州与载垣等谈判。巴夏礼除坚持原先提出的条件外,又增加了互换条约时须面见皇帝亲递国书,以及将张家湾一带的清军全部撤退等使清廷无法接受的条件,以致通州谈判完全破裂。
于是,僧格林沁按照载垣的通知,将巴夏礼等一行39人扣押送京,作为人质,以利尔后谈判。9月18日,咸丰帝再次下谕,如侵略军胆敢越过张家湾,僧格林沁等“即督兵迎截”,并令恒福等“广集民团,多方激励”,“一闻张家湾开仗,即令津郡民团截其后路,痛加剿洗”。这时,联军已作好了北犯的准备。
2.张家湾、八里桥之战
9月18日,联军近4000人自河西务经马头进至张家湾附近,敌我双方呈现短兵相接状态。
当时,清军在张家湾一带的部署是:
僧格林沁的指挥部设在通州与张家湾之间的郭家坟,由他统率的马步队1.7万人,分散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赴通州及京师广渠门(今建国门)的大道。
其中张家湾驻步队1000人,张家湾以东、以南驻马队3000人,准备迎击从正面进攻之敌;另派马队2000人分驻张家湾西南的马驹桥和马驹桥东南的采育,以防敌军从马头直接西进,绕道趋京。张家湾的后方,由署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进驻通州,原驻通州的礼部尚书瑞麟所统京营8000人及副都统伊勒东阿所统马步队4000人移防八里桥,作为僧军后援。另由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齐化门(今朝阳门)以东的定福庄,以便声援僧、瑞两军。
以上部署的缺点是:其兵力前少后多,且将不适于固守作战的众多马队配置在第一线;其二,没有掌握机动作战的预备队;其三,没有构筑多层次的野战工事。这些,都影响防御作战的稳固性。
18日中午,联军向张家湾清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挥军抵抗枪炮齐放,予敌以杀伤。正当他分拨马队准备抄袭敌军时,联军炮队突然向马队发射火箭数百枚,以致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清军阵势顿形混乱,马步自相践踏,纷纷溃退。僧格林沁率所部退守八里桥一带,驻防通州的绿营兵也慌忙随僧军撤走。
联军占领张家湾,并乘胜追击,一举占领郭家坟和通州城。联军于张家湾获胜后,稍事整顿,即向通州城西8里、扼通向京师的咽喉要地八里桥推进。
其兵力部署分东、西、南三路:东路为雅曼指挥的法军第1旅;西路为格兰特指挥的英军;南路为科林诺指挥的法军第2旅,担负主攻八里桥的任务。由孟托班任总指挥,总兵力五六千人。
驻守八里桥一带的清军总兵力约3万人,其中马队近万人,由僧格林沁统一指挥。
战前,清廷给僧格林沁作了两次重要指示:一是在9月18日的谕令中指出:“该夷所恃火器猛烈,总须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二是在19日的谕令中指出,据拿获的奸细供称:“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俯,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
针对这种作战特点,清军应派马步劲旅3000人绕至马头一带,以牵其后,“并用暗袭之法,于夜间更番出击,使其自相惊扰”,正面则分兵三路,坚决阻击,用奇正结合战法,使其进退两难。最后强调,“军情变幻靡常,总在出奇制胜”。
上述指示,有利于对敌避长击短,比较切合以弱敌强的实际。但是,僧格林沁没有“遵谕办理”,而是令手执冷兵器的马队首先出击,尔后以瑞麟部迎击东路联军,僧部迎击西路联军,由定福庄移至八里桥的兵力最少的胜保部迎击南路联军,仍然只用正兵,不用奇兵。
20日,联军马队数百人直奔八里桥附近的咸户庄(今咸宁侯庄),作试探性攻击,为僧格林沁所部击退。21日,三路联军对八里桥阵地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即令步队隐蔽在灌木林中和战壕内,马队则向联军的左翼到右翼的宽大正面实施反冲击。清军马队大声喊杀,奋不顾身地向前冲锋,有的冲至离敌人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给敌人造成重大威胁。
但是,遭到了据壕作战的联军步兵密集火力的阻击和敌炮霰弹的轰击,造成大量伤亡,被迫后撤。联军将清军马队击退后,便乘机进击。南路法军第2旅将大量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使胜保部遭受重大伤亡,但前者倒下,后者马上替补,指挥官一手舞旗,一手执剑,始终站在最前面,寸土不让地保卫石桥。当第2旅两个前卫连冲到桥上时,守卫石桥的清军与敌展开肉搏战,全部壮烈牺牲。胜保亲督抬枪队向前策应,身受重伤,遂率队退守定福庄,后又退至北京。
在胜保部与南路敌军拼杀的同时,僧格林沁和瑞麟部也与敌展开了激战。僧格林沁指挥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企图分割敌人,并配合胜保部包围南路之敌。由于胜保所部败退,包围南路之敌的企图未能实现,遂与西路之英军展开激战,双方伤亡甚众。
正在相持之际,英军部向于家卫(今于家围)进攻,企图抄袭僧军后路。僧格林沁甚为惊恐,“于酣战之际,自乘骡车撒队而逃”,以致军心动摇,纷纷退至齐化门以东的皇木厂。迎击东路敌军的瑞麟部与敌激战约两小时后,先行溃退,后与僧军同退至齐化门。
法军第1旅顺利占领八里桥以东的几个村庄,并协同法军第2旅攻占八里桥。中午,联军占领八里桥附近的咸户庄、三间房、于家卫一带村落后,便停止进攻。
四、八里桥之战的失败的原因
张家湾、八里桥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军与外国侵略军第一次进行较大规模的野战,也是关系到京师安危的关键性战。英法联军由海口孤军深入,战线拉长,兵力相对分散,粮弹供应困难,人地生疏,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清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地形熟悉,又有大量马队便于在通州平原纵横驰骋,具有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但战斗的结果,却是清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究其原因,首先,由于僧格林沁囿于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就在不少将领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即侵略军专恃坚船利炮,陆上作战非其所长,对其陆军拥有优势的武器装备视而不见,因而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对付近代化武器装备的敌军。
他之所以置清廷的“总在出奇制胜”的指示于不顾,而将马队用于正面冲击,原以为只要马队勇往直前,将敌军的队形冲乱,步队再上前一阵砍杀,就可结束战斗。
而其结果,正像一个侵略分子所说的:“法国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像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慘败!”
这种背离“知己知彼”原则的作战指导,焉有不败之理!
其次,清廷忽战忽和,朝令夕改,也影响前线将士的抗战决心和作战准备。另外,僧格林沁自张家湾作战失利后,已丧失了抗击侵略军的坚定信心,他在给载垣等人的信中说:“马步各队经此挫失之后,恐难复振,能否扼截,实无把握。”以致在八里桥之战中,一闻英军将抄其后路,便弃军先逃,从而使斗志本不坚定的部队纷纷溃退,导致战斗的迅速失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俄国哥萨克是个怎样的群体?
引言
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熟悉世界历史的读者朋友们一定知道,自十三世纪始,在如今的乌克兰和俄国东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武装团体——哥萨克(Cossack)。这群“生长”在东欧地区的彪悍“匪徒”们在此后数百年的时光里,给周边各国以及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可谓是打出了赫赫威名。
▲哥萨克人
但很多读者对哥萨克人却并不了解,常将其称为“战斗民族”,甚至认为这是一个民族,但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哥萨克并不是一个民族。
▲战斗的哥萨克人
哥萨克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的13世纪,虽然哥萨克群体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与个性,但却并不是一个民族,他们本质上是一个半农业的军事武装团体或社群,是特殊时期里产生的有着共同特征的社会文化群体和地方性集团,而且其群体成员来源复杂,内含许多种族、民族。
▲哥萨克人的战争
哥萨克的来源“哥萨克”这一称呼最早出自突厥语,意思是自由人、勇敢的人或不服管教的人。在13世纪初,东欧地区一些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人,因为不堪金帐汗国和罗斯诸多公国的残暴统治和野蛮剥削,独自一人或是携家带口的逃亡到贵族们控制不到的蛮荒区域,比如南俄草原,以及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伏尔加河流域和里海沿岸等地区生活。▲东欧地形图
当时的逃亡者以斯拉夫人为主流,但也混杂着一些其他民族的拓荒者或是逃犯,这些逃亡者逃到目的地后,便与当地的突厥人、白匈奴人等游牧民族结盟、通婚,在开荒农耕、捕鱼打猎的同时,还学习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进行农牧业生产。
而为了应对频繁的战争,为了保卫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逃亡者们向突厥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学习如何战斗,不分种族的吸纳更多加入者,组织起自卫性质的半军事武装,共同抵御敌人的袭击,或是去袭击敌人。▲哥萨克人的集会
在艰苦生活的磨砺之下,逃亡者中的男女老少逐渐掌握了强悍的作战能力,其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形成了多个自治性武装团体,一边进行农耕、畜牧、捕鱼等生产,一边进行战争,艰难的在当地生存了下来,这便是哥萨克人的最早起源。▲哥萨克人战斗
此后,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曾用强大武力统治罗斯诸公国的金帐汗国衰落,罗斯各公国开始快速发展,残酷的农奴制也随之得到了推广,但许多斯拉夫农民、农奴以及城市贫民却不愿意失去自由成为贵族老爷们的农奴,纷纷选择迁徙逃亡,而这些人逃亡的目的地便是哥萨克人生活的区域。这让哥萨克迎来了大发展,规模和实力不断膨胀。▲在黑海上客串海盗的哥萨克人
大量人口的加入,让各个哥萨克人团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许多村社,而后一些地区的哥萨克人村社又联合起来组建了政权,从小团体成长为地方势力,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和军事组织,还组建了全民大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盖特曼(首领)等军事和行政领袖。▲哥萨克人士兵
僧格林沁八旗骑兵杀向英法洋枪队是不是很愚昧?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是僧格林沁的最后一战,人生的所有辉煌终结于此。后世很多人说他是”愚昧悍将“,对于”八里桥之战“也是事后诸葛亮,各有评断。
时间回到1860年,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30000人,其中包括蒙古马队10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往京师大道。
9月18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从天津出发,中午时分逼近张家湾,并向张家湾清军驻地发射炮弹攻击,清军退入八里桥。
9月21日,英法联军共计8000余人,对阵清军约3万人,”八里桥之战“开始,结果是清军伤亡10000余人,而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
总结一下,装备落后的清军没有选择合适的战法,一味的以勇气冲击敌阵。在现代枪炮装备起来的英法联军面前,基本没有接近到白刃战的可能。一、清军用骑兵大规模冲锋、以弓箭和少量火枪进行攻击,不考虑现代火器对冷兵器的杀伤效果;基本没有使骑兵有机会近距攻击,发挥不出效果;
二、英法联军使用新式康格列夫火箭、火炮进行拦阻射击,大量战马在火箭和大炮的轰击之下进入混乱,反而冲击自己队形,给英法联军更好的杀伤队形;
美式橄榄球有什么区别?
1.时间: 一场美式橄榄球比赛是60分钟,分成4节进行,每节15分钟。在第1、2节之间和第3、4节之间,有2分钟的短休息,而第2、3节之间则是一个20分钟的长休息。 一场英式橄榄球比赛需要80分钟,而且一共只有上下两个半场,半场之间休息10分钟。2.队员人数:美国橄榄球协会规定,参赛每方队员有11人,其中4个是后卫,7个是前锋,还可以有3个替补球员“以备不测”。 英国人橄榄球每队有15个参赛队员,前锋8个、后卫7个,如此,玩起来场面就更加混乱了。3.计分方式:英式橄榄球的得分方式有两种———达阵得分、射门得分。持球触到球门线,称为达阵,得5分。达阵后,得分队还可以在达阵点与球门线垂直的假想线上定踢射门一次,射中得2分。因一方犯规而获得的罚踢射门以及在比赛中进行落踢射门,射中得3分。美式橄榄球得分的形式分3种———达阵得分、射门得分和安全得分。持球触地达阵得6分;达阵后定踢射门,射中得1分;比赛进行中射中得3分;在对方得分区内,把对方逼成死球,算作安全得分,得2分。4.着装:美式橄榄球动作太过粗野,运动员为了防止受伤,通常都是从头“武装”到脚,裹成一个“铁包肉”———钢质头盔、肩甲、胸甲、肩垫、肘垫、臀垫、膝垫、股垫、护手、护胫……这幺一大套“行头”加起来,组织一个完整的美式橄榄球队,硬装备起码要上百万美元。 英式橄榄球队员只需要穿平常的队衣,嘴里塞个牙套,就足够可以保护自己了。
历史上最能打的军队都有哪些?
古代王朝的更替,很多时候都需要强大的军队力量做支撑,就算是权臣篡位也需要掌控强大的军队,都说隋文帝杨坚是古代得天下最简单的,但是如果没有掌控军队,就算是能够坐上帝位,也是很容易被推翻的,最明显的就是五代十国君主的频繁更替,不就是说明了拥有军队的强大吗?也正是这样一段历史带给赵匡胤强烈的冲击,才会导致北宋统治者如此抑制武将的崛起了,那么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哪些军队才是最强大的呢?
下面小编就来分析一下历史上各个阶段最强大的军队吧!
1、强大的秦军。
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开始于商鞅变法,秦军的强大也起源于此,秦军能够横扫六国,秦军的战斗力是其他东方六国不能够抗衡的,秦军的强大,我们如今依然能够通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看出,《六韬均兵》介绍秦军骑兵编制是“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秦军在统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名将,尤其以白起和王翦最被后人熟知,在白起的带领下,秦军攻破楚国郢都,长平之战更是消灭45万赵军,使得秦国统一进程中最强大的两个对手不再成为威胁,后面更是在王翦的统帅下,统一六国,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并没有停下继续开拓疆土的雄心,秦帝国建立后,选拔大批将领充任全国各级官吏,建立由边防军、京师军和地方军构成的军事体系。即便是被项羽打败的秦军,战斗力也是非常强大,而秦军的失败更多的是战略、君主猜忌等原因。
2、汉朝骑兵。
汉朝军队的最强大的时期,应该是汉武帝时期的骑兵,甚至更加准确一点就是卫青和霍去病指挥下的汉朝骑兵,真正的能够横扫漠北,匈奴的强大,让汉朝从立国开始不得不选择蛰伏,采用“和亲”政策维持双方相对和平的状态,卫青和霍去病能够带领强大的汉朝骑兵,在漠北如入无人之境,更是留下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壮举,最终让匈奴元气大伤,不得不开始了西迁之路,从此再也不在成为汉朝的威胁,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强汉”的印象,当然“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为多少人的向往呢?
3、东晋北府军。
这支强大的军队,是有著名将领谢玄招募大量北方流亡的农民组建,而他最被人们称赞的就是淝水之战战胜前秦苻坚80万大军,这是古代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争,而他的创建者谢玄也名列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之所以被命名为北府军,是因为谢玄镇守京口的时候组建,因为京口也叫北府,孤儿这只军队也就得名北府军,成为东晋最强大的军队,灭亡东晋的刘裕,就是起家于北府军,后面北府军也成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4、唐朝玄甲军。
唐朝建立后,这支军队就是李世民征战四方最倚重的骑兵部队,李世民使用玄甲军打败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最常使用的战术就是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李世民经常带着这支军队进攻敌人,我们熟知的唐朝猛将像秦叔宝和程咬金等人,都是这支军队的统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在李世民登基后,玄甲军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为皇宫卫戍部队,另外一部分交给了李靖,这支军队在战胜东突厥以及西域各国的行动中继续为唐朝开疆拓土。
5、蒙古骑兵。
这支军队的强大,无需多言,能够建立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依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骑兵,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骑兵所向披靡,先后灭掉了40多个国家,因为蒙古人天生就是马背上的民族,让蒙古骑兵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加上蒙古骑兵的战术就是闪电战,在当时的情况下,真的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6、戚家军。
明朝将领戚继光为了抗倭组建的军队,经过严格的训练,在加上戚继光改进了很多武器,让这支军队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百战百胜,在浙江台州,戚家军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境内倭寇,后面转战福建和广东,将东南沿海的倭寇全部肃清,这样的壮举更是让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后面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将抗倭有功的戚家军转战北方抗击蒙古,让这支转战南北的戚家军战无不胜,这支军队更是被誉为“16到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其他历史上有名的军队,如“杨家将”这样的军队,更多的是演义的结果,“岳家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是在同时代的军队对比中也不占据绝对的优势,清代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和明朝末年的关宁铁骑差不多,甚至略有不如,而清军能够入关,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是分不开的,这并不能够证明八旗军在当时的战斗力就要远超同时代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