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跪先祖位置,德国为什么拒绝美国参加G7会议?
七国集国峰会原本将于2020年6月份在美国举行,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被迫改为9月召开,但是德国却拒绝参加,这是怎么回事呢?
德国政府官方的说法是比较委婉的,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说,德国总理默克尔感谢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出的邀请,但考虑到目前新冠大流行的整体形势,无法承诺前往美国出席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
这显然是德国的借口,作为美国在欧洲的盟友,在往常德国是无法拒绝美国的邀请的,这次德国狠心回绝美国,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表达对美国朝令夕改政策的不满原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原本的G7峰会不仅后延至9月,最初的会议方式也调整为视频会议。但是特朗普为了证明美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强行将视频会议改为现场会议。可是任谁也清楚目前美国疫情的现状依然严重。德国不参加会议就是要表达对美国朝令夕改政策的不满。
二、德国对美国干涉德国与俄罗斯天然气合作项目不满德国为了实现本国能源的多源化,与俄罗斯签订了管道天燃气项目。项目实现后,俄罗斯可以摆脱对乌克兰天燃气管道的依赖,德国也可以增加天燃气进品渠道。但是美国却强行阻止德俄天燃气项目合作,并且逼迫德国使用美国的天燃气。德国当然会对美国不满。
三、德国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作法不满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的战略,不顾欧洲盟友的反对,强行退出“开放天空条约”、“中导条约”、“世卫组织”。本次峰会前,不与其它国家沟通就计划邀请俄罗斯等国家参会。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德国表达自己的不满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四、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会议之前,特朗普便放出风声,计划邀请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参会,并且要在会议上讨论“中国问题”。特朗普的用意已经十分明显,就是要借峰会孤立中国,利用其它国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可是德国并不想切断与中国的联系,德国在中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选择不参会,可能是最好的躲避办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特朗普的一意孤行,必将会让更多的国家认清美国的真正面目,德国不参加G7峰会,可能仅仅是个开始。
请问还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屈膝下跪?
古代人说过: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
到了现代,随着新文化运动,民智的开启,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对需要跪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很多无神论者除了跪拜父母,其他的场合几乎不跪拜。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我们国家的特点就是:天地君亲师。古代人认为这是必须跪拜的,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也比较看中这些,这是我们的信仰,我们不信鬼神,只相信那些凭自己努力成功的人和不屈服命运的人。
我们中国人不跪鬼神,因为我们不喜欢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只跪父母。
我们只信仰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这才是值得跪的人。
你家乡的葬礼风俗是怎样的?
老人咽气前会尽量放到堂屋地下,走了后,子孙跪着烧落气纸钱,随即会马上放鞭炮,听到鞭炮声的村民邻居会立即过来,清扫庭院,整理整备,庭院里是一定会搭棚的,这里好像都是大家约定俗成传下来的,也不需要安排。然后邻里乡亲里公认为做事最好的,最有威信的,会被主人家委托全权管理,名曰"都管先生"包括谁端茶倒水,谁掌厨,酒席菜品,金刚和尚等等,都会由都管先生与主人家商定。当晚事毕,由于主人家亲戚都还未奔丧赶到,邻里陪同主人家守夜,要么干坐聊天,要么打牌通宵。
第二天,第三天,经过风水先生看好日子,对外宣布后事要操办几天,一般3-5天,有时也会7天,确定好吊唁日(我们当地叫上祭时间),随即厨师带着家伙什入场,前两天奔丧吊唁的人都不多,都是内亲,所以厨师会做一些家常菜吃,同时准备酒席菜品,头菜(酒席上第一碗菜,有肉丸,鱼糕,猪皮,猪肝,红椒,木耳,芹菜混合而成),酥肉,酥鱼,扣肉,蒸菜……。
接着每个村里里为数不多的守村人会来一两个,多数为智力有点问题,都管先生会安排他们倒垃圾,扫地一类的活,这几天的饭便就管了,如果事做的勤快,都管先生还会赏两包烟。
第一个上门乞丐会放上半截鞭炮,到灵堂磕个头,都管先生会给个包封,一般是120元,名曰"月月红",乞丐先生会到主人家门头贴张纸,上书丐帮八仙帮……之类,意思说这家办事我们帮会来过了,其他的大大小小乞丐来的话,最多就是给包烟了事,如敢造次,必有人收拾,也颇有意思。
都管先生会带着老人的子孙一名,到村里找8或16名劳力,作为金刚师傅抬老人上山,一边跪地磕头,金刚师傅一边扶起,都管先生便会告知什么时候上山,要带铁锹,簸箕工具之类的安排。
主人家会请一套夹页点子,锣鼓响器乐队在家里,名曰"坐堂点子" ,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地方民俗乐队,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旋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手看到门口有人提着花圈,纸钱,鞭炮一类的,必是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此时便会锣鼓齐鸣,鞭炮燃放,客人到灵堂磕头,旁边会有个子孙小辈同时回礼磕头,礼毕,夹页点子也就停,直到看到下一波客人来,又开始奏乐鸣炮。
亲朋好友都会在上祭日来,特别说下,老人媳妇娘家都会来人,一般要带上花圈,鞭炮,乐队,有钱的会带上一条耍龙的队伍,要的就是热闹。如果老人有好几个媳妇,别人都会比较"你看,这个是大媳妇娘家来的,好威武哦,来了好多人"。来的人都要在主家吃上酒席,还要打发香烟毛巾,其实开支挺大的。
下午和尚道士便会开始布置道场,十殿阎罗挂件,捶打响器之类的全部摆好,会找到主家,把老人的子子孙孙,外家子孙全部登记造册。下午两三点便开坛做道场,名曰"起斋 做斋",四五个道人吹吹打打,嘴里念经,先是向土地爷报告什么地方人氏,多少岁,什么时间走的一类的,有一大套流程。
四五点之时,道士便会集中孝子孝孙,每人发一根香,穿着孝衣,一路走着队伍,吹吹打打,到周边一公里左右的水沟边,水塘边,一顿做法念经,孝子孝孙跪拜,名曰"请水",完事后回来就一路吹吹打打回来,有个规定是不能原路返回,要走另一条道。
晚上活动,会请一些请一些艺术表演者以前如打跳三鼓,听长辈说很有意思,可能是说书一类的,现在很少见。到了现代便是请一套电声乐队,来唱歌跳舞,无法避免有些低俗节目,同时会设立一个点歌台,亲朋好友纷纷去点歌,一首歌一百元,一个戏曲五百元之类,整个表演乐队通常会以一两千元承包,多出来的钱全都会归主人家所得,情况好的主家在这里便都能收到个小2万人情钱。来吊唁的人也要上人情,如果老人有五六个儿子,上人情钱的就要上五六份,一份五百,那也是几千元的开支了,当然只跟其中一个儿子有走动的话,可以直接点名上到那一份。
八九点演出表演结束,接下来就是所有孝子孝孙跟道人开始转圈圈,道人走,大家就跟着队伍走,道人鞠躬,大家跟着鞠躬,一套流程下来,到了晚上十一二点了。值得一说的是有个流程特别精彩,道人会用纸钱沾上柴油,做成火把,增加看点,一边舞着火把,一边跑,几个道士同时拿着火把挥舞,时而穿插,时而旋转,火浪袭人,呼呼起风,坐堂点子锣鼓也会用最高潮的旋律伴奏,鞭炮响个不停,确有特色。
道场做到天亮,早上七八点,十六名金刚师傅带着家伙什来了,搬出老人家早已备好的棺材,撤掉桌椅,棺材底下先铺上一层石膏,石膏上要写几个字,再把老人从冰棺里抬出来放入棺材,盖好寿被,再把石膏倒上去,放入一些老人生前的衣物,必须要扯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漏一个头在外面,然后主事者用一根线丈量,摆正老人的头,在齐嘴巴上方悬一粒扣子,如此便齐活了,棺材便盖上一半,所有孝子孝孙排着队绕棺一周,看最后一眼,老人的女儿就在旁边大声哭喊着,旁人拉着不让靠近棺材。金刚师傅棺材一推,棺材钉啪啪敲下去,套上绳索,锣鼓喧天,鞭炮炸着,众人一边抬,一边叫着,吼着,呼呼的就把棺材抬到院子外面的龙杠架子上,这里就完事,金刚师傅们洗手准备吃饭喝酒。
饭毕,都管先生招呼大家排好队,举花圈的,拉孝布的,抬遗照灵位的,放鞭炮的各司其职,随着一声口哨声响起,咚咚咚,锣鼓喧天,鞭炮响起,金刚嗷嗷叫着就抬着龙杠往外走,一路吹吹打打,到村外灵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有人拿着鞭炮放,主人家便会回礼磕头,并会给个礼包,内含一条毛巾,一包烟。鄙人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拣那种哑火的鞭炮,跑到送葬队伍前点燃,白赚一包烟,然后拿去小卖店兑换成现金,拿去买零食或玩游戏机,乐趣无穷。
到了灵山后,金刚师傅们开始挖坑,16个人干,约十五分钟就好了,风水先生先下去,四个角落烧香蜡,中间用米写四个字吉利字,然后米上用纸钱覆盖上燃烧,烧得黄黄的,老人小儿子下去,用孝布扇掉灰烬,金刚师傅们又嗷嗷嗷叫的的把棺材抬进坑里。风水先生招呼孝子孝孙跪在跟前,"风水先生:进财进宝哦,跪着人:有哦!多子多孙哦,有哦!考清华北大哦,有哦!"一边说吉利话,一边甩米,跪着人用孝布接着,接的越多越好。接着就是在棺材周边燃放几挂鞭炮,不等鞭炮响完,金刚师傅们就埋土,一会就堆起个坟堆堆。
完事回到主人家,就该吃午饭了,金刚师傅们讨论着抬龙杠时,谁轻松,谁没用力,一边喝着酒,大口吃着扣肉。帮厨师傅也终于可以坐下来吃顿饭。都管先生拿着现金和香烟与厨师,金刚师傅,龙杠老板,道场师傅等结账,这些人也互相敬酒敬烟,因为对于农村来说,这也是一门生意,有这类事大家都会互相介绍帮衬。
午饭过后,亲朋好友都走了,帮厨也在收拾家伙了,都管先生也张罗着拆棚子,打扫卫生,道士给把纸钱,灵屋一烧,亲朋好友各回各家,从此这家人就少了一个人吃饭了!
骑士礼的姿势?
屈膝礼:系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的礼节。
吻手礼 :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
行剑礼:骑士之间互相尊重的礼节。
1、鞠躬礼 鞠躬礼系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的礼节。行礼时须脱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将帽取下。右手垂下后身体对正,用立正姿势,双目 注视受礼者,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十五度,尔后恢复原状。脱帽时所用之手和敬礼方向相反,即向左边的人敬礼,以右手脱帽向右边的人敬礼,以左手脱帽。
2、点头礼 点头礼系同级或平辈间的礼节,也须脱帽。如在路上行走间相遇,可在行进中施礼如在路上遇见长官或长者,则须立正行鞠躬礼,但长官对部下或长者对幼者的答礼,可在行走中点头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触帽檐答之。
3、举手注目礼 举手注目礼系军人礼节。敬礼时举右手,手指伸直并齐,指尖接触帽檐右侧,手掌微向外,上臂与肩齐高,两眼注视对方,待对方答礼后方可将手放下,对长官或长者每次见面都应照常行礼。
4、握手礼 握手礼是欧美最常见的礼节,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通行。行礼时距对方约一步,上身稍前倾,伸右手,四指并齐,拇指与之分开伸向受礼者。饭店客房服务中 须注意,客人先伸手时,方能握之,切忌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与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见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礼。同男人握手越紧,表示友情 越深,和女人握手则须轻些。
5、吻手礼 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和上流社会贵族妇女或夫人见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则将指尖轻轻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则不吻。行吻手礼时,若女方身份地位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后,再握手吻之。此项礼节英法社会最重视。
6、接吻礼 接吻礼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朋友、夫妻之间表示亲昵、爱抚的礼节。通常是在受礼者脸上或额上轻吻一下。遇到高兴的时候,或有喜事或悲伤的时候,一般也行接吻礼,表示亲热和慰问。
7、拥抱礼 拥抱礼是欧美各国熟人、朋友之间表示亲密感情的一种礼节。他们见面或告别时互相拥抱,表示亲密无间。拥抱礼通常和接吻礼同时进行。
谁能写一篇很虐很虐的古风小说?
那年
他,是将军府庶子,一出生就被安上了不祥的名号;
她,是大明唯一一个郡主,从小受尽宠爱。
初见他时,安王带着她拜访将军府,她在后花园正看见他被将军府嫡子刁难,她赶跑了将军府嫡子,对他说:“若你如此软弱,那你就不配存活在这世上。”说完,她送他一把匕首,转身离开。却不知道,她已经走进他心里。从此以后,他苦练才艺,只盼能配得上她。
六年过去了,他上安王府提亲,等到的都是她将和丞相府大公子成亲,郎才女貌,两情相悦。
他一怒之下血洗丞相府,逼迫安王把她嫁给他。她嫁进了将军府,他给她千万宠爱,只盼她能对他一笑,可她却无动于衷。他总是想着她还是爱他的。
“顾安辰,你杀了慕言,杀了我最爱的人,我们本该是世间最美好的一对壁人!我要为他报仇!”说完,她一剑刺穿他的胸膛
他嘴角溢着血,在她耳边昵喃:“如果是我遇见你,你还会爱我吗?你和我成亲那天时,身着的嫁衣那时,好美。”
能把顺治皇帝迷得神魂颠倒?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董鄂妃是清后宫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她多才多艺,容貌倾城,贤良温雅。她的身世与顺治的旷世奇恋,都为她短暂的生命增添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色彩。
董鄂妃入宫时年方十八,早已过了选秀的年龄。关于董鄂妃的身世,《清史稿》讳莫如深,并未有所记载。而流传下来的说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董小宛说;第二是襄亲王福晋说;第三种来自汤若望的记载。
根据后人推测,汤若望的说法虽时间对不上号,却是最有可能的。清宫里曾有一项制度,即有品级的官员夫人轮流到宫中侍奉后妃。也许就是在进宫侍奉后妃时,这位夫人得以与顺治皇帝见面。汤若望在《汤若望传》中回忆:顺治对一位军人的夫人起了火热的爱恋,这位军人因此怒斥他的夫人。顺治竟然因此打了这个将军,军人怨愤而死,顺治皇帝遂将未亡人收入宫中。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后,孝庄皇太后便将清朝命妇侍奉后妃的制度废除了。十分注重名声的孝庄皇太后之所以下了这道命令,或许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产生了感情有关。
但无论如何,董鄂妃此生如昙花,极致灿烂,得到极度的宠爱。那么,董鄂妃有何魅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还把顺治迷得神魂颠倒呢?
国色天香,满腹学识董鄂是满洲的姓氏,满语意为“一种生长在水边的美丽小草”,这个寓意在董鄂妃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相对于其他满族大姓,董鄂氏一族所出名人非常少,最有名的便是董鄂妃。
董鄂妃从小在江南长大,因为父亲鄂硕在顺治二年随军南征,她就跟随父亲身边,此后的五六年间都在苏州、杭州、湖州一带驻扎。
董鄂氏自小性情温透,江南的风雨不但滋润了董鄂氏的美貌,还被江南文化所熏陶,也培养了这位满族少女的才情。
董鄂氏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外貌,她还是一位有着极深内涵的女子,性格温柔,善解人意,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饱读《四书》、《五经》等书籍,而且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写着一手漂亮的书法。
另外,她极高的悟性、满腹的学识,对禅学的领悟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很有自己的见解。这与顺治在文化和精神上志趣相投,这让第一次见到她的顺治,深陷对她的迷恋。所谓“一见钟情”,便是如此吧。
对于顺治来说,后宫佳丽虽多,但不是来自蒙古草原就是来自满洲世家,几乎个个目不识丁,就连平时普通的交谈都是问题,别说能畅谈人生和理想,常常话不相投。
而且顺治是皇帝中的异类,他的骨子里有太多不肯屈服与放弃的浪漫和惆怅。与其说他是一位皇帝,不如说他是被后宫困囿住的游吟诗人,为了他心目中的爱情,为了生死契阔的爱人,他义无反顾,此生不渝。
熟读经史子集的少年天子,能够寻觅到知音,实在欢喜,此生无憾啊!平心而论,董鄂氏比起那些汉族才女还相差甚远,但对于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顺治,却是难得的红颜知己。
顺治十三年,董鄂氏正式入宫,顺治帝毫不遮掩对董鄂妃的宠爱。当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太后便降下懿旨,封她为贤妃。顺治帝遵照懿旨,命礼部选择吉日,准备册封仪式。三十六天后,之前册封仪式还未举行,顺治便晋封董鄂妃为皇贵妃,还下了一道大赦天下的旨令。
在清朝历史上实属罕见。并且,董鄂妃入宫之前的清后宫并没有皇贵妃一级,她是清朝第一位戴上皇贵妃桂冠的女人。
在顺治看来,仅仅将董鄂氏封为妃,已不能表达自己对她的钟情与爱意。
在董鄂妃入宫之前,顺治已经立过两位皇后。第一位原配皇后是博尔济吉特·孟古青,顺治不顾众人反对将其废掉了;第二位皇后仍然是博尔济吉特氏(即孝惠章皇后),这位皇后因为过于忠厚乏才,令顺治皇帝大为不惬,长久地被顺治冷落于后宫。
纵然贵为天子,后宫佳丽三千,却无一人令顺治寄托情爱。他对爱情有着偏执的向往,有着不顾一切的追逐之心。这与身份无关,与欲望无关,是爱,仅仅是爱。
顺治之心如干涸之井,久久没有得到情爱的滋养,直到董鄂妃入宫。从与董鄂妃四目相对的那一刻起,顺治失了魂似的,目光都不愿挪开董鄂妃的视线。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那个让他倾尽一生气力去爱的女人,是他愿意厮守到老的女人。
顺治甘愿把身心都交给她,对情爱的偏执,终于让他获得此生最为疼惜、最为宠爱的人。
识大体,深明大义董鄂妃进宫之初,孝庄皇太后对这位以“命妇”之身与儿子相恋的女人颇为不喜。对于这一点,董鄂妃心知肚明。因此,她对顺治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周详备至,对待孝庄皇太后谨慎至极,承欢膝下。
董鄂氏平日里生活节俭、低调,不戴珠翠不喜粉饰;虽不参与政事,但她主张宽以待人,垂怜生灵,为人识大体,深明大义,常常忧念兄父恃宠而骄。当然,她对顺治更是情深意笃,始终如一!
董鄂氏地位尊贵,却又善解人意。就连孝庄皇太后都暗自夸她识大体、明事理,难怪自己儿子顺治对董鄂妃如此喜爱与痴迷。从古至今,女人对女人的观察和评价向来精准。孝庄皇太后对董鄂妃,便是如此。
董鄂氏的到来给顺治添加了不一样的色彩,这也令顺治如痴如醉,爱之疯狂的董鄂氏出现之后,他的心中再也容不下其他人。
董鄂妃的到来,让本来就备受冷落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雪上加霜。顺治认为封董鄂妃为贵妃并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意,屡次萌生废掉皇后,顺治一直想给董鄂氏一个名分。
虽然受到顺治的极致宠爱,但董鄂妃并不看重名分和虚荣,待人处事相当低调,自晋封为皇贵妃,董鄂妃始终低调谦逊,待皇后和其他妃嫔礼节周全,态度和善,只有这样,她才不会因为过度受到宠爱而招致无端的非议。
即便她不干涉朝政,时常鼓励劝说顺治以国事为主,而且废后不是一件小事,必定会引起朝臣和民众的非议,还有碍政务。
董鄂妃扑通跪了下来,十分诚恳地对顺治说:“妾身无德无才,并不能担此重任。”
此举让顺治吃了一惊,顺治甚是不解,问:“古往今来,哪有妃嫔不想做皇后的?”
董鄂妃又说:“皇后母仪天下,宅心仁厚,待我等妃嫔如同姐妹。如今因为对妾身喜爱,而无由废黜皇后,实在令妾身无颜惭愧。”
顺治说:“皇后为人木讷无为,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与爱妃媲美,如此拒绝,实在毫无理由。”
董鄂妃再次叩拜:“皇帝前次废黜,已经令太后与博尔济吉特家族十分不悦,如今若再废后,皇上让太后的脸面如何放得下?博尔济吉特家族的颜面何在?皇上不能将国家置于一己之爱之后,臣妾恳请皇上三思。”
顺治没有想到,这样娇柔的女子竟然能将国事放在首位,丝毫不在意名分与地位。如此识大体,明事理,让顺治更加觉得亏欠和疼惜。
但顺治答应董鄂妃不废后,但不代表他不能废掉皇后的职能。不久,顺治以孝庄皇太后生病而皇后没有去探望为由,公开表明后宫所有事务都由董鄂妃处理。
董鄂妃深谙顺治的性情,执拗不过他,只好顺着他,但董鄂妃依然每日在清晨梳洗后去给皇后请安,处理后宫大小事情之前,都要征求皇后的意见,丝毫没有因为皇后的形同虚设而对之有半分不敬与怠慢。
如此,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心中凄楚,但钦佩她的品格胸怀,其他妃嫔对她亦感佩于心。
转眼间,董鄂氏入宫已四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顺治大有“只羡鸳鸯不羡仙”之感,在“江山”与“美人”面前,他宁愿选择后者!
有胸怀,顾全大局,不久后,迎来了他们的爱情结晶,董鄂氏为顺治生个男孩,是顺治的第四个儿子。
顺治一方面疼惜经历了生产苦痛的董鄂妃,一方面欣喜若狂,称这位皇四子为“朕的第一子”,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这个孩子在顺治心中的地位之高之尊贵。
只是这位被顺治视为掌上明珠的皇子福浅命薄,仅在这世上存活了一百零四天便夭折了。这对顺治和董鄂妃是异常沉重的打击。
顺治十五年,顺治将这个早夭的孩子封为和硕荣亲王;并大兴土木,为爱子在自己的万年吉地的西侧营建了荣亲王园寝。
孩子早夭的打击让身体本就虚弱的董鄂妃,难以承受重负,便卧病在床。纵然如此,她依然强行支撑着去劝解顺治与孝庄皇太后。在她看来,他们心中的伤痛,并不会比自己少。
每每孝庄皇太后派人来询问她的病情,身体状况不佳的董鄂妃都回答:“今天好多了。”
顺治不解:“爱妃明明身体单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为何要这样回答呢?”
董鄂妃说:“皇太后对我始终眷顾,皇太后若是知道我身体不好,一定会担心。我又何必让她知道我的情况,让她为我担心呢?”
董鄂妃在精神遭受如此重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顾全大局,谦卑有节,明明她自己承受更大的悲痛,却反过来安慰他人,这是何等胸怀和明事理的心才做到啊,你说,这样的董鄂妃怎能不让顺治心疼和喜爱呢?
此后每个长日与长夜,顺治整日都陪在董鄂妃身边,但对爱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啃噬着董鄂妃的心,这一病,便是三年。
然而,在身体状况甚差的情况下,她依然每日去照顾生病的孝庄皇太后,衣不解带,尽心尽力。
这三年,董鄂妃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巨大苦痛,一直支撑着,支撑着。昔日的快乐、现时的恩宠,都无法消解她身体与心理上承受的双重折磨。
最终,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倒在床。
病危之时,垂怜生灵董鄂妃病重,顺治除了处理政事,其他时间都陪伴在她身边,宫中上下也开始紧张,孝庄皇太后每天都派人来探望,她的回答依然是那一句:“今天好多了。”
董鄂妃平时待后宫其他妃嫔亲切有礼,所以在她病重的时候,皇后与其他妃嫔都围身边。
然而,董鄂妃人前的她永远是安然的,是挂着温和的笑的,还不忘嘱咐皇后日后多加劝慰顺治,要以祖宗大业和天下百姓为重。
在场妃嫔闻之,无不以帕拭泪。事到如今,她们终于知道,董鄂妃为何能够得到顺治的爱,并痴迷于她了。如此明白通透,如此芳华馥郁 ,却无法年长寿久,实在令人心痛。
董鄂妃的病情一日重过一日,顺治心焦如焚,每日于床榻之边长守。但董鄂妃已经病入膏肓,死前还不忘交代顺治,她死了不要给她穿华美的衣服,把众人送来许多金银物品施舍给广大贫苦百姓,与其让众多珠宝与我随葬,不如将它们用到诵经颂佛上。”
顺治一向信佛,董鄂妃死之前,还是为顺治考虑,顺从他的意愿,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
生死相随,忠贞不渝顺治十七年,一代名妃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紫禁城东六宫的承乾宫,时年二十二岁。
一时间,全宫皆哀。 爱妃仙逝,顺治皇帝如同遭五雷轰顶,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
曾经董鄂妃的到来,让顺治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如今爱妃仙逝,又将曾经给予他的信心全部带走了,他再也提不起任何兴趣做任何事。甚至丧失了活着的意念,几番崩溃,意欲自杀,孝庄皇太后不得不派人日夜看护他。
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做了许多不符祖制之事。除了追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外,还以超乎寻常的隆重丧礼表达对爱妃的哀恋,他命令和硕亲王、满汉四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公主、王妃以下的命妇俱在景运门内外齐集哭临。
在清朝,皇帝、皇后大丧期间,皇帝批奏折要用蓝笔,一般为期二十七天,而顺治使用蓝笔长达四个月之久;他甚至意欲命三十名太监和宫女为董鄂妃殉葬,因大臣力阻,他才放弃这个念头。
之后,顺治对董鄂妃的思念日甚一日,终日不思饮食,精神恍惚,几欲出家。
顺治十八年,春节刚过,万象更新,顺治皇帝崩逝。此时距董鄂妃去世,仅仅一百三十余天。
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太极与他的儿子顺治,打破了这一说法。他们对自己最爱的女人,付出了最珍贵的爱情。只有死,才能将他们分开。
纵然无法长相厮守,其情在历经千万年之后,依然光华灿烂,熠熠生辉。
写到最后董鄂氏自小容貌上佳,性情温透,加之被江南文化熏陶,出落得愈加贤慧温婉。董鄂氏棋书画无一不精,满腹的学识让董鄂氏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与娴静通透的气质。她如同一朵纯白色的牡丹花,薄嫩的花瓣柔软纯粹,于清晨承接通透清澈的露珠;她如同星空中最安静最璀璨的那一颗,连身边的月亮都黯然失色,但她的光芒没有丝毫争锋的意图。她就是她,就像佳人唱出的动人曲词,却只是唱给自己听。这就是毫不自知的温柔,不为迎合的缱绻,恰到好处的婉致,淋漓尽致的美好。这样的董鄂妃,怎能不让顺治深陷对她的迷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