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棍猴加点,美军有可能三天内消灭伊朗海军吗?
感谢邀请。
三天有些夸大了,如果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美军要消灭伊朗三天太短,但几个月还是有可能。这是因为以下的原因:
1)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伊朗或者美国,而是整个地区的国家。美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封锁,组织一支反伊朗的联军来打击伊朗
2)美国作战时,一般都是先采取空袭清除的办法,为陆军扫清道路,为了取得最大的战果,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美国与伊朗的实力差距有目共睹。美国一直警告伊朗如果封锁锁霍尔木兹海就是战争的开始。上个世界80年代,伊朗与伊拉克进行战争。战争后期,伊拉克已经强弩之末,而伊朗稳住阵脚开始反击,伊拉克为了削弱伊朗的实力,就袭击伊朗海上油轮,而伊朗以牙还牙,并且威胁封锁还海峡。这时美国出动军舰护航,并且对试图接近油轮的伊朗舰船给与警告。其中美国还把一架民航飞机误认为是轰炸机给予击毁。经过这个打击伊朗不得不放弃了封锁的念头,接受了联合国的停战要求。
伊朗目前对外宣称封锁锁霍尔木兹海峡也是一种手段,目前有效封锁办法是:
1)在水道里沉船阻碍通行
2)在水道最窄处布置岸防导弹,对过路船只攻击
3)利用高速快艇,对美军战舰攻击
但是毕竟两国军事实力相差太大,并且美国还有一帮追随国,如沙特,以色列,都巴不得美国把伊朗从地球上抹去。因此只要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就是伊朗自己灭亡的开始。这个结果虽然三天很难达到,但长远来看结果一定是这样。
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明孝宗朱佑樘以明朝皇帝最高的评价:【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因为明孝宗一生不曾纳妃,只有一个皇后,更因此被无数现代女性推崇。然而,真实历史的明孝宗朱佑樘,却因为他挚爱的张皇后,做了许多错事,这又是过分吹捧他的《明朝那些事儿》不曾提到的了。
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为太子时,娶张氏为太子妃不久,其父明宪宗去世,他就即位为皇帝了。刚一开始, 朱佑樘 也是打算选妃的,被大臣们劝说应该严格遵循礼教,为其父皇守孝三年,再行选妃。
结果三年一过,他已经彻底喜好上了张皇后这款的女子:心直口快、胸无城府,不当他是皇帝,只当他是自家男人,就乐得绝了此念。有亲王上奏劝他选妃,他清楚回复 “朕意已定 不劳叔虑”,并不将不纳妃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妻子。
其实他此举亦非为后宫、朝局、儿子,需知张氏一门一切荣宠皆他所赐,生杀予夺只在他转念之间,就仅仅是个人乐意。
同时亦与万贵妃逼死他生母纪氏的 “童年阴影” 无关,魏明帝曹睿年幼时生母甄姬被杀,还要认生母的情敌郭氏为养母,隐忍十余年才被曹丕确立为储君。然则这丝毫不影响曹睿即位后大开后宫,废杀皇后。
国舅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侯张延龄兄弟,仗着朱佑樘和张皇后对他们的溺爱,败坏盐课,侵夺民田,甚至和太皇太后周家争田,做了很多为非作歹的坏事。弘治一朝的正直大臣和言官,也多次对此提出谏言。
寿宁侯: 张鹤龄
而朱佑樘对这两个内弟一边尽量优容,不忍处罚;另一边也明白大臣们才是对的,所以反过来迫害忠良那种昏君画风,他也真做不出来。
有一回当世名士李梦阳上书,弹劾张鹤龄 “招纳无赖,罔利贼民,势如翼虎”,如此重罪已是刺刀见红了,张皇后一家当然必欲致其于死地,张皇后之金夫人当面泣诉不止。朱佑樘无奈,将李梦阳下狱,让张皇后解气,过几天又随便找个理由将他放了,并切责张鹤龄。李梦阳出狱后,便当面将张鹤龄打落两颗牙齿,张鹤龄不敢计较。
另一回司礼太监萧敬等宦官,和刑部侍郎屠勋等朝官一起,处置了二张兄弟侵占民田的家奴。张皇后听闻此事大怒,叱骂萧敬说「外面的朝官我管不了,你们太监本是家奴,也敢欺到头上?」
张皇后:
朱佑樘一边跟着妻子叱骂萧敬等,过后却私下赏赐每人各五十两,说「我方才是不得己,不能伤了皇后心,这点银子给你们压惊,别传到外面去。」——可惜这事终究还是传到朝官笔记里了,银子也白给了,一笑。
朱佑樘先天不足,身体多病。因此李广这个宦官,以符箓祷祀之事迷惑朱佑樘,颇得信任,纳贿赂、夺民田、专盐利,朝官屡劾不倒。
阳明先生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时为文华殿四品日讲筵官,屡劝 “勤圣学,戒逸豫,亲仁贤,远邪佞”,皆被朱佑樘嘉纳。讲解《大学衍义》时,王华郎声诵说唐肃宗张皇后和宦官李辅国内外勾结、专权乱政之事,其他讲官并众左右内侍,皆以为意在讽喻张皇后和李广,缩头吐舌不敢言。而朱佑樘 “喜闻不厌,甚加眷念”,特命给王华赐食加餐。
虽然张氏一门是小门小户,居家不谨,毫无远见, 贪图财贿,持宠胡作非为,屡教不改,但朱佑樘确实在和这户烟火气息十足的人家相处中,感受到了亲情慰藉,才会为他们一次又一次逾制甚至破坏朝廷法度,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哪怕放下帝皇尊严,努力在朝官、甚至在太监面前为他们斡旋。
当满朝文官上书弹劾张氏兄弟时,朱佑樘无奈批复「朕只有这一门亲,再不必来说。」
一代帝皇的隐痛和悲凉,跃然纸间:冷宫长大,生母暴卒,生父冷漠,储位几乎不保,登基后寻找母家亲戚,却只找到源源不断的骗子,兄弟们陆续出外就藩,…… 虽高居帝座九重,然孤家寡人,不外如是!
此事的余波,朱佑樘让言官们都去张家吃和解酒,自持正义一方的言官们当然不肯吃张家的酒,无奈下朱佑樘下旨强令他们前去。大家到了那一看,酒席竟是替皇宫置办筵席的光禄寺办的。换言之,是朱佑樘请他们喝酒,求朝臣们给自己这个皇帝脸面。
【又科道累劾后家专权,命司礼监拒之,而不得其辞。白帝求旨。帝手批:朕只有这门亲,再不必来说。仍密敕后家邀科道为宴谢罪。各官并辞不赴,遂请旨召之。及赴命,乃光禄茶饭也。 】——《明良记》
骄纵外戚作为弘治一朝的失政,原是无可辩驳。但明明是张皇后没尽到帝国皇后理应的职责,约束家人不利,朱佑樘却宁愿将这些过错全都揽在自己身上,不忍心指责爱妻半点,努力为妻子担当和遮风挡雨。在这件事,当然肯定不是明君所为,却是无容置疑的好男人,好丈夫。
张皇后前后生了三个孩子,长子朱厚照的各种优厚待遇,堪称有明皇太子之最。当然考虑到朱佑樘只有这么一个成年儿子,含在嘴里怕化了也正常,所以不必展开细说。
明孝宗与太子朱厚照:
次子朱厚炜和长女太康公主皆早夭,原本按明朝制度,早夭皇子不追封,但对越礼已成习惯的朱佑樘来说,完全不是事。为了安慰爱妻,这两个孩子皆以亲王礼厚葬。
朱佑樘的长随宦官何鼎,又名何文鼎,秉性忠直。弘治十年某日,张鹤龄兄弟陪朱佑樘喝酒,朱佑樘如厕时置帝冠于一旁,二张兄弟又被朱佑樘和张皇后溺爱惯了,是以不知轻重,竟取帝冠戴玩。何鼎看到大怒,持金瓜锤击之,并奏言二张 “大不敬、无人臣礼” 之罪。
而在朱佑樘看来,二张年纪尚幼,只是小孩子玩闹,而且当然不愿爱妻的亲弟弟牵扯到 “僭越悖逆” 这样的罪名,何况不止是张后,还关系到已出生的太子朱厚照这个“国本”,因此仍旧是老办法,将何鼎下狱冷几天,打算就这么息事宁人。
岂知事情逐渐起了变化。因为何鼎曾上书请革传奉官,被外朝士大夫敬重为贤宦;而李广则一直视其为眼中钉。
因此,当刑科都给事中庞泮、监察御史黄山、礼部主事李昆,甚至户部尚书周经、主事李昆、进士吴宗周等大臣先后奏请开释何鼎时,刚好触及了朱佑樘的逆鳞,自己的亲信宦官和外朝诸多大臣有勾连结党之嫌,实为任何一个君主所不能容忍。
张皇后和张氏一族不用说,事情闹大了,何鼎不死,他们就得掉层皮。而李广等一向嫉恨何鼎的宦官也趁机推波助澜,落井下石,必欲致于何鼎于死地。最后李广等奉皇后命,将何鼎杖毙。
弘治十一年,李广提议建毓秀亭,亭成而太康公主夭折,不久太皇太后周氏的清宁宫又起火灾,早有不满的老太太借机抱怨。朱佑樘痛失爱女,对李广亦不复宠信,李广遂畏罪自杀。
此事亦可见,亲祖母的态度也好,朝廷大臣的弹劾也罢,都不能让寄希望于神仙方术来延年益寿的朱佑樘醒悟,直到与张皇后的爱女夭折,才让他明白神仙不足倚,符箓不足信,重新踏回一度偏差的帝皇之路。
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张皇后、周太皇太后:
李广已然事败,朝臣上书请为何鼎平反,朱佑樘此时也颇有悔意,将何鼎礼葬,赠其哀荣,并为何鼎墓碑亲笔写了悼词。
诚然人死不能复生,这桩冤案也是朱佑樘一生的白璧微瑕了。一向视朱佑樘为完美君主典范的明代大臣们,不忍心责怪他,在相关笔记中将责任都推给了他们心目中的万恶之源:张皇后和张氏兄弟。
但平心而论,这桩案子最终责任还是理应算在朱佑樘头上,用家奴的一条性命去警告外廷大臣,杜绝内外勾结,是以默许了处死何鼎。只好说他毕竟是朱元璋和朱棣的子孙,就算平素一副人见人亲的 “滚滚” 模样,也不是真的只吃竹子,不吃肉了。
弘治十八年,朱佑樘因北方旱灾而祈祷求雨时,偶感风寒,司设监太监张瑜、太医院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等不经诊视,胡乱开药,致使朱佑樘误服热剂,鼻血不止,竟致不治,时年仅三十六岁。
临终前,朱佑樘回顾自己一生政绩,唯「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为祖宗守法度,不敢怠玩」这么短短几个字。而他最铭刻于心的,便是「选张氏为皇后,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十日成婚;至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东宫,今十五岁矣。」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来到自己身边的日子,记得清清楚楚。此外,自己何日出生,何日为太子,何日登基,反而不重要了。而临终牵挂不已,交代大臣们的,也唯有请他们辅导太子朱厚照做个好人。
一个幼年时,便见识了皇宫最冷漠最残酷的一面的孩童;一个直到六岁才被父亲承认、却又很快失去母亲的儿子;自己妻子的到来,儿子的出世,便是此生最大的慰藉。是以,他也将所能回报的一切都赠与了他们母子。
比起史书中一本正经的官方遗诏,一个父亲的真实遗言,谆谆叮嘱,俱在于此:
【朕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今年三十六岁,乃得此疾,殆不能兴,故与先生们相见。朕自知之。亦有天命,不可强也。朕为祖宗守法度,不敢怠玩。凡天下事,先生们多费心,我知道。朕蒙皇考厚恩,选张氏为皇后,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十日成婚。至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东宫,今十五岁矣,尚未选婚。社稷事重,可亟令礼部举行。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先生们请他出来读些书,辅导他做个好人。】
有一部电视剧里的明孝宗弥留很有意思,编剧确实是也看过朱佑樘的真实遗言,而不是《明史》里的官话套话:
勾魂判官:弘治皇帝,再看一眼你的儿子吧。这一走,就再也见不着了。朱佑樘: 不用挂心了,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勾魂判官:朱佑樘,你只活了三十六年,不觉得忒短了点么?你的儿子朱厚照,能不能治理好大明朝……朱佑樘: 这也不重要。跨过这生死线,我明白了,江山是主,人是客。我的儿子朱厚照,他过得快不快活,才是最重要的。勾魂判官:那我来告诉你,你的儿子会活得比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快活。
知子莫若父,朱厚照天性贪玩好逸乐,绝不可能是和自己一样的模范皇帝,朱佑樘难道不清楚么?然则这就和他对妻子的各种放纵,从来不要求她去做一个贤德皇后一样,对唯一爱子,让他快乐一生才是一个父亲的心愿。
所以:别当个滥杀暴君,做个好人就好。
明武宗朱厚照这个皇帝做得如何,史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虽然性恣意,贪玩乐,却不暴虐,无酷杀,懂感恩,知礼敬,不负义,“好人” 这两个字,还是配得上的。最大的遗憾,便是不曾给他父母留下血脉,同样英年早逝了。
朱佑樘不纳妃这事,明朝大臣们看得很严重,痛惜 “孝庙敬皇帝” 这样的绝世好人,最后竟无子嗣传下,把张皇后当成了千古妒妇罪魁祸首,叹她晚景凄凉被嘉靖帝薄待,是咎由自取。
然则,前面有明英宗钱皇后被周太后母子欺凌的现成例子,后面万历帝对嫡母陈皇后之好,亦只是面上功夫,不及生母李太后家十分之一。封建时代女人没自己子孙就是如此凄凉。
以张皇后这种情商、张家这种做派,和庶子皇帝相处,还是和侄子皇帝相处,又能有什么不同呢?
横竖百年之后,嘉靖、隆庆、万历、泰昌一系各朝皇帝子孙,同样被农民军和满清斩尽杀绝了,也就是说,弘治帝之弟、嘉靖帝之父兴王一脉,同样也是绝嗣。大明朝后嗣遗存下来,论血缘离明朝皇室最近的,也都是他们的父亲、明宪宗成化帝的其他子孙所传了。
大家给个建议转不转LRP利率?
近2个月,相信不少网友登录自己的银行APP,都会弹出一个界面,提醒是否要将存量贷款利率调整为LPR,而最关心的莫过于那些有房贷的网友。
可是大部分人不太了解金融知识,搞不清楚调整为LPR是好是坏,也不知道转不转跟目前的房贷利率的关系?
今天就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什么是LPR?LPR,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简称。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应主要参考LPR进行贷款定价。
2、为什么有LPR?目前,国内市场实行的是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双轨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报价主要参考贷款的基准利率。
这就导致在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当前的市场利率明显下降,但是贷款利率并没有相应回落,因此,实体经济对融资成本下降的感受并不明显。
而推出LPR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融资问题,但根本意义是推动利率市场化。
看了这些,估计不懂的还是不懂,下面就用大白话来说。
LPR对房贷利率的影响银行发来提醒的意思就是,未来房贷利率不再挂钩基准利率了,而是挂钩LPR。
这时候你有两种选择:
一是选择固定利率。保持现状,以后还房贷期限内就不浮动了,如题主,那就是保持5.88%不变。
二是从基准利率切换LPR。把LPR价格与你当前的房贷利率“多退少补”出差值,然后用新的LPR价格相加得到最新的放贷利率,如题主,按4.8%计算,差值为1.08%,也就是以后的房贷利率=新的LPR价格+1.08%。
选择LPR是好是坏?其实,选择的标准不是你的当前利率是多少,而要关心未来的利率怎么变化。
如果LPR涨到4.8%以上,那么你的房贷利率将会高于原来的5.88%,这样你的还款利息就高;反之,如果LPR降到4.8%以下,房贷利率就低于现在利率,你就赚了。
那目前的LPR趋势怎样?
过去一段时间,LPR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已经降了0.2%,不要小瞧这个0.2,在金融领域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幅度了。
当然,这与全球范围内的降息也有关系,毕竟好多国家都已经负利率了。
但也不排除,在未来某个时间,LPR有往回升了的可能。
选择LPR要注意什么?可不可以不选?不可以,如果你不选择,银行会替你选择固定利率。
可不可以以后再改?不可以,只有一次机会,选择后不再调整。
纯公积金贷款需要改吗?不需要。
选择的时限要求?最后时限:2020年8月31日。
我们无法预判趋势,那就选择相信国家,尽快转换成LPR吧。
西方的双重标准指的是什么?
就是在提醒我们:这个世界还是执行丛林法则的世界!
什么叫双重标准?基础版就是:对自己用一套标准,对别人用另一套标准。进阶版是:过去一个标准,现在是另一个标准。而终极版就是:无招胜有招,我什么时候需要一个标准的时候,就创造一个标准,随定随用。
什么叫做标准?对于列强而言,本质上就是一个借口!一个合法的找你麻烦的借口。比如美丽的风景线。任何一个够资格称得上列强的国家,都是经历过内部动乱的。英国打过内战,法国搞了无数次运动和复辟,美帝打过内战,现在还有黑命贵这种事情,日本内部也斗争过,还发生过好多次兵变,俄国就不用说了,把末代沙皇都突突突了,时不时对自己人来个大清洁。
他们从自己人的尸山血海中走出来,非常明白内部的团结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只要他们的竞争对手内部出现反对声音,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支持所谓的反对派。这时,只要对方向反对派施加强力措施,他们就会以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等借口来干涉对方。而如果对方的反对派动静闹大一点,那就是美丽的风景线,要获得国际道义的支持。
如果对方的反对派搞出过分的暴力举动,他们会描述为对自由和民主的勇敢追求,是更加美丽的风景线。一旦对方的官方干预了,哪怕只是发表一点批评言论,对列强而言,都是侵犯民众合法权利的。
但是当列强们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呵呵了:美国19世界生产了第一批国产机关枪,据说不是卖给美军的,而是卖给大企业的,用于压制工人罢工的,对付罢工人员的。今天的美帝,在法律上就允许警察在即时判断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可以对嫌疑人开枪。也就是说,别说反对派拿着棍子冲向警察了,就是反对人士把手伸进口袋这么简单的一个举动,都可以被判定为“可能是在拔枪”,而允许警察合法开枪。
一内一外,同样的事件,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世界运行的本质:丛林法则。制定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的,不是一套所谓的法律体系,而是最终谁的综合实力最强,谁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法律,哪怕同一款法律条文在不同条件下,都可以解读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就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混,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走出国门就要用实力说话。掌握了实力,就掌握了解读规则和随时制定或者修改标准的能力。这就是西方列强的终极版本的双重标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实力和行动,来宣判他们的标准无效。
(欢迎关注探为观指)
如何理解老子的玄之又玄?
老子的辩证唯物思想里说明事物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一个事物有两个面,比如高和低,长和短,胖和瘦等等,两者之间是会相互转化的。当一个事物走向鼎盛和辉煌的时候,其实便是它衰败的开始。
怎么理解呢?
比如我们以前喜欢看流量明星拍的电视剧,电影,几年前特别火,只要有流量明星在,那就是票房、收视率的保证,但是看的多了,人们就会发现,流量明星外表是很漂亮,可是内涵不足啊,拍出来的片子很空调乏味,渐渐的,人们就失去了兴趣。还不如看老戏骨飙戏过瘾。因此,我们就会看到这几年,流量明星的热度反而下去了,很多流量电影反而没人看了,大家的品味都提高了。
也就是说,一个事物里面,当我们看到好的一面时,其实它隐藏着不好的一面,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切。但是任何事物是在动态发展的,当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势必会发生变化,这是世界运转的规律,也可以理解为老子口中的道。
可是一般人,他不理解啊,比如前几年报纸上都在登中国大妈炒黄金,有人看了就觉得啊呀,这个肯定赚钱,我也去投,结果,当全中国人民都在投黄金的时候,黄金一下就跌了。
这是为什么呀?因为黄金的浮动其实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当然很复杂,这里不做解释,只是说明问题。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他是不明白的,他也不会去揣摩其中的道理,所以道这个东西很玄呀,对不对,看起来很深奥。
不过你说它深奥,它的确也深奥,你说它简单,它其实也简单,因为道本身就蕴藏在万事万物的客观发展中,我们只有用心去学习去体会,才会感受到。
就如我们读《道德经》这本书,一开始可能根本看不懂老子在说些什么呀,可是如果用心慢慢地去理解,揣测它其中的意义,了解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体会老子写这句背后的真正含义,渐渐地你就能感悟到一些东西了。你就会被老子博大的胸襟所征服,在距离现在社会2000多年以前,老子面对这个乱世,能站在世界的角度,告诉我们修心的方法,不可谓智慧超脱啊。
汉武帝为什么开始喜欢卫子夫?
汉武帝时期,不仅为相是个高危职业,做他的女人更高危,最惨的是为他生孩子的女人,没谁能寿终正寝。
可还是没有卫子夫惨!卫子夫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在她面前把自己的儿女一口一口地吃掉,把她的亲人的家族,一家一家地灭掉。
然后自己也明白,自己死后将无葬身之地的死掉,历代皇后,非卫子夫最惨莫属。
金屋藏娇汉武帝一生故事多多,其中著名的有“金屋藏娇”,不仅是典故,而且是历代家喻户晓,人们喜欢传说的故事。
陈阿娇,出身不凡,窦太后是她的外婆,汉文帝是她的外公,馆陶长公主是她妈,汉景帝是她舅舅,汉武帝是她丈夫。这身份厉害了。
就这样一个身份的人,在汉武帝时期却也不得好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馆陶公主是位贪心不足的女人,窦太后因为特别喜欢馆陶公主,所以馆陶公主的生活已经胜过皇帝啦,就这样,馆陶还是想让自己的女儿也如她一样的尊贵。
男人至尊为皇帝,女人至贵是皇后。馆陶就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当时的太子是汉景帝的庶长子刘荣。馆陶公主就找到刘荣的母亲栗姬提亲,不想栗姬因记恨馆陶常为她丈夫汉景帝送美女,便将馆陶公主大骂一通拒绝了她的提亲。
这事被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娡得知后,可谓是乐了三天三夜。王娡赶紧趁机讨好馆陶公主。她们本来就是亲戚,加上王娡又有心计,便也是常来常往。如此,刘彻、阿娇就成了青梅竹马的玩伴。
一天,馆陶公主抱着侄儿刘彻问他:“长大了要不要娶妻呀。”刘彻说:“要的。”“那你看这里面谁可以做你的妻呢?”馆陶公主一边问,一边指着周围的宫女们。
刘彻看了一圈摇摇头表示一个也没看中。馆陶公主又将手指向自己的女儿阿娇问:“阿娇姐姐你喜欢吗?”刘彻高兴的回答:“若娶得阿娇姐姐为妻,我就砌一座金屋给她住。”好了“金屋藏娇”的典故就这样诞生了。
馆陶公主是谁呀,实权派窦太后是她妈,当朝皇帝是她一母所生的弟弟。她的女儿要当皇后的,要是阿娇嫁给刘彻,那么刘彻就必须当太子。这下刘荣惨了,馆陶公主整天地在窦太后和皇帝而前说刘荣的坏话,刘荣的太子被废了。
刘彻是皇十子,太子位本来与他无关。可是,阿娇要当皇后,于是在馆陶公主的大力推举下,当上了太子,当上了皇帝。
多好的事,大家都如愿以偿了,皆大欢喜。那就好好恩爱吧,本来就是两小无猜,又门当户对的。可是馆陶公主和阿娇是贪心的女人,整天要挟皇上索恩。
“记住了!你的皇位是我们给的哈。”刘彻是什么人,他那里受得了这样的要挟。这样的皇后必须废。恰好此时皇宫中发生一件真相莫测的巫蛊事件,其矛头直接指向阿娇。
“巫蛊”自古就是宫廷大忌,因为操作简便,被怀疑者根本就无法自辩,一直是栽赃陷害对手的最好武器。数千年的宫廷斗争中,有无数后妃、重臣、皇子、公主冤死在“巫蛊”。
元光五年,27岁的汉武帝颁诏:
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居长门宫。
陈皇后被废,打入金屋一藏到底。
还算汉武帝感念拥立之恩,阿娇死后没有被卑微的埋入妃园,而是将她葬入霸陵陪她的外公、外婆、妈妈去了。
卫子夫的传奇说起卫子夫与汉武帝的爱,比童话故事灰姑娘还传奇。
一、历史上第一个“贱民”皇后
卫子夫的母亲是“贱民”,父亲不知道是谁,不是《史记》没记载,是她母亲的男人太多了,所以她妈也不知道她和她的两个姐姐,还有两个弟弟的父亲是谁。好算还有个弟弟卫青,他的父亲有主,但人家是有家室的,所以他们家的姐姐弟弟全是私生子。
在封建社会里“贱民”是最底层人物,私生子则更“贱”。就这么一个“贱民”,若按封建制度的规定,她连进宫做女婢的资格都没有。却被大汉皇帝不管不顾地娶回宫里,据说刘彻的嫔妃中还有娼妓,倒是个特殊皇帝,后来刘彻居然还把她封为了皇后,你说是不是比灰姑娘更走运。
二、升迁传奇
汉武帝从霸陵祭祀回来,顺便到他姐姐家休息。刘彻的姐姐也学会了馆陶公主为弟弟选送美女,来讨好皇帝,家里准备了十几个有身份的小姐,又精心地调教了一番,只等着皇帝弟弟来时献给皇帝。
偏偏汉武帝是个性情中人,不愿被人控制,不喜欢别人的安排,他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体会一下民间爱情。所以姐姐给他选的十几个美女,他一个也没看上,倒是在歌舞宴上看中了歌女卫子夫,便把她带回宫了。
结果,汉武帝把卫子夫带回宫后,又把她忘了。一年后,在遣散宫女时,卫子夫看见汉武帝了,卫子夫一边哭,一边求汉武帝放她出宫。这一哭,把汉武帝护花使者的感觉激发出来了。汉武帝再次把她留在宫中,不成想卫子夫争气地怀孕了。
这可把阿娇的醋坛子打翻了,阿娇当了许多年皇后,怎么都不怀孕,加上自卫子夫进宫后,汉武帝就不搭理阿娇了,若卫子夫真的为汉武帝生了,那阿娇的后位肯定不保。
于是,馆陶公主就把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抓捕,准备刺激卫子夫。结果卫青被好友公孙敖给救了。汉武帝听说后,将卫青提升为建章宫总管,官拜侍中。
窦太皇太后死后,汉武帝亲政。汉宫里发生了“巫蛊”事件,“巫蛊”自古都是宫廷大忌,汉武帝得知陈阿娇“巫蛊”顿时大怒,立刻派酷吏张汤彻查到底。很快张汤就把陈阿娇周围的人全部处理了,清扫得干干净净,只留阿娇一个人是活的。
如此,卫子夫由小侍妾一跃成为大汉皇后,升迁之快堪称传奇,创造了“未央宫神话”。
三、皇后起兵叛乱
卫子夫领着儿子向皇帝丈夫起兵造反,应该算是历史上皇后起兵第一例了。武则天那么想当皇帝,也是等到李治死了以后才称帝的。而且是和平政变,没有伤及百姓。
太子刘据因害怕“巫蛊”失去太子位,找卫皇后商量如何是好?于是,母子俩经过一番策划,决定发动兵变谋取皇位。将皇后、太子卫队,赦免监狱囚徒,更开武库将兵器发给罪犯组合成政变武装,起兵叛乱与政府军激战5天。
据说卫子夫母子为加强兵力,还利用了胡族骑兵入长安参战。造成长安城治安迅速崩溃引起骚乱,长安城血流成河,士兵、平民死伤数万,无数平民家破人亡。而数万冤魂的死,都只是为了刘氏家族的父子、夫妻的权力斗争。
刘据兵败后逃往湖县(今河南灵宝西)自缢,全家只留下婴儿期的刘病已。
卫子夫:自缢,尸骨无存。
卫青、公孙贺(卫子夫大姐夫)、公孙敖、陈氏家族(卫子夫二姐夫、陈平的曾孙):灭族。
卫子夫长女当利公主独子曹宗:死于“巫蛊”。
次女阳石公主、三女诸邑公主:被汉武帝处死,抛尸乱坟岗。至此,卫子夫的亲人,仅留下曾孙刘病已,其余的全部被消灭。
汉昭帝早逝无嗣,刘病已在霍光的拥立下登基,是为汉宣帝。宣帝为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为曾祖母追谥“思皇后”,爷爷谥号“淚”。
细品这一“思”一“淚”,即可想象得出后世对卫子夫的评价。
总而言之,汉武帝只爱江山和他自己。从汉武帝身边每一个悲惨而死的这些人,就可以看出汉武帝的帝王残忍的一面。
他的15位丞相,就有6个死于非命,他喜欢的4个女人,除李夫人幸运的早了,其他的都不得好死。钩弋夫人最冤,死于“子弱母壮”。还有,汉武帝后宫中凡是为他生了儿女的一律处死。连孩子们的养母也一个不留。
这一切,只为彻底铲除外戚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