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会馆 江南百景图,送快递丁冬的电影叫什么电影?
这是电影《欲望爱人》的女主人公丁冬。丁冬是和男友王峰一起来到北京打拼的,男友王峰一心希望在北京创业成功,却仅仅做了一个快递员。为了支持男友的创业梦,也为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她经过同乡的介绍,进了一家桑拿会馆,当起了捏脚小妹,城市的欲望,让当初单纯对幸福的渴望变得复杂,面包与爱情何去何从
为何不能从菲律宾就地补充食物?
想必有些人听过国军远征军部队“兵渡野人山”的事迹,杜聿明部队在中缅边境的深山里艰苦跋涉,病饿死伤掉队无数,相当的凄惨。太平洋战争时,日本在菲律宾的败兵与野人山的国军所遭遇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
但与中国人不同,日本人的求生之路充满了残忍与血腥,人性几乎完全堕入兽性,他们并非没有从菲律宾当地补充食物,相反,菲律宾当地是日本残军重要的补给方式,他们前期就进行了大规模劫掠,后期又连绵近30年靠抢劫当地补给,完全就从军队蜕化成了食人魔和土匪。
当年在马里亚纳群岛战败后,日军海上主力尽失,还丢掉了关键的群岛阻击链,让东南亚直接对气势汹汹的美军敞开了胸怀。为了不让美军登陆菲律宾,逼急了的日本搞了个“捷一号作战”,压上了海军的全部主力和几十万地面部队,表示要与美军“决战”。
为此,留驻菲律宾当地的“马来之虎”山下奉文被升为战役总司令,他麾下的第十四军也充实了大批人员,一口气组建了30、100、102、103、105等五个师团,升级为第十四方面军。还从关东军调遣了8、10、19、23、等几个精锐师团,云集了大批陆航、海军等,硬是凑足了57万正规军,誓要守住菲律宾这最后的希望。
问题是,美军的人数也不差,麦克阿瑟的手下亦有50万之众,他们很快就发动了对莱特岛的攻击,首先是日军驻守的精锐16师团13700多名官兵被打得全军覆没,接着莱特湾海战双方杀得血流漂杵,仅航母就沉了7艘(美3日4),著名的战列舰“武藏号”也被击沉,于是战局开始了一边倒的倾斜。
日军大本营有一种输不起的执拗,明明海战已经奠定了败局,但他们仍然像进攻十二宫的五小强一样死不认输,反倒还趁着美军收拾战场的时机,加速了对莱特岛的增兵,这一下又坑了几万人进去,美军回头也跟着一登陆……上岛的1、16、26师团、68旅团全军尽墨,6.8万人见了阎王。
26师团是最惨的,13000人的师团,坐着运输船上吕宋,被美军潜艇揪住羊毛一顿乱薅,结果8艘运兵船被击沉,死了一半人。之后再转运莱特岛,又被美军舰载机追着炸,最后仅剩500人成功上岛,不少人还是脱了衣服扔了枪光屁股游上去的。
可日军还不服输,国内甚至都不告诉民众战败的消息,菲律宾的局势已经崩塌,麦克阿瑟率领美军高歌猛进,而残余的防守日军则要么没头苍蝇般乱窜,要么硬着头皮去硬顶美军的超大规模登陆,甚至有不少部队这会儿忙着杀人、抢劫,要从菲律宾人身上榨出尽可能多的物资。
登陆菲律宾的美军规模超过诺曼底登陆,麦克阿瑟派出了19万大军登陆吕宋岛,仅援护军舰、航母就达到了850艘之多,漫天都是舰载攻击机,他们没多久就将防守的日军几个师团打得粉碎,后续的第8集团军几天功夫就杀进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在这里日本海军以2万人为代价,与美军打了一个月的巷战,最终弹尽粮绝被尽数围剿,也算是勇力可嘉。
但陆军马鹿可就太丧胆了,他们不愿冒着疯狂的轰炸在滩头硬顶美军,菲律宾各地的水网沼泽也没法让太多的部队守卫,再加上登陆美军的大规模攻势,他们很快就放弃了油水刮干的城市,转而向地形复杂的地区撤离,期望能稳住阵线。
日军的这种行为其实正中美军下怀,早在太平洋岛屿中“蛙跳”时,美军对日军的行为就已经很有经验了,他们一旦无法支撑,便会往山里逃,然后结阵硬守,从此就不再对山下有什么威胁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打冷枪、小规模偷袭都会越来越少,最后等待他们的不是投降就是被消灭。
因此在美军有意识的驱赶后,菲律宾残存的30万日军居然真的纷纷转向深山逃窜,进入了吕宋北部和马尼拉的东山躲藏,他们企图通过密林躲避美机无时无刻的轰炸,可这一逃,许多人就再没出来过。
深山里的生活并没有多好,日军的策略是“依托山顶火力,进行流动式防御”,说白了就是占住几个大山顶,继而在深山与美军打游击,反正你美军玩不来这招,进来就是死。然后等到大本营再出兵援助,大军来个中心开花,美军休矣!
为此日军还是颇有些准备的,他们劫掠了大批菲律宾民间的物资,携带了不少补给,还构筑了不少永备工事,完全就做好了长期艰苦奋战的打算。可那好歹是30几万人啊,天天啥事儿不做数着豆子嚼都是天文数字的消耗,完全断绝了补给的日军根本没法维持,再加上美军时不时的围剿和轰炸,他们在硬撑数月后,完全陷入了弹尽粮绝的状态。
而且高密度的军队都拥挤在丛林里,日晒雨淋无遮无掩生病的、被虫叮蛇咬的、伤口感染的比比皆是,疟疾、痢疾等传染病散播的也非常快,日军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药物进行应对,许多人不断的发生“回归热”,病死者甚多。
山下奉文这会儿也不装圣斗士星矢了,他下达给进山残军的军令是:“自谋生路”!
怎么自谋生路呢,去偷,去抢劫那些菲律宾的城镇、山村,像打游击一样当山贼,从规模化的大队劫掠到一两个人的流窜作案无所不有,他们劫走老百姓的耕牛,掏光它们的鸡圈,掠走田里的捣鼓,搜刮掉家里每一粒粮食,有的连初生婴儿和妇女都不放过,割下他们的肉当饭吃。甚至还有日本兵伪装成土著跑出去讨饭的,一不小心被人认出便凶相毕露,摸出刀枪就胡乱杀人。
菲律宾那会儿也是穷得叮当响,本身粮食产量就不足,日本人能劫掠的也多是一些小乡镇,让他们抢个一两回还行,多抢几次哪还活得下人?当地居民不是逃亡他乡就是给美军带路,有的还搞来了武器,自己组建民团对付日军,甚至敢于进山找日本人的茬,抓住日本兵就狠狠的折磨至死。
然而神奇的是,有些日本残军竟然与这些土著自卫军还能搭上关系,拿身上的物品、金钱、子弹和军械换生存物资,他们还想办法搞到了稻种和土豆,开始在山里尝试着种植。不过种植水稻规模有限,短期难见成效,所以许多种子最后还是进了日军的肚子。土豆也稀缺的很,日军自己还因为抢夺土豆爆发过冲突。
无论日军如何努力,最后都是杯水车薪,过量的军队拥挤在什么都没有的深山老林里,只能依靠相当稀少的打猎和采集、种植维持,从药品到食物无一不缺,最后连枪械弹药都不能维持了,许多日军沦落成山贼和野人,他们靠冷兵器作战,连人肉都吃,乃至同伴的尸体也不放过。
有个叫荻原长一的日本兵回忆,他曾经被三个战友邀请吃某种“熏肉”,还是个曹长带队,等去了对方的洞子,狼吞虎咽的吃完了一顿肉食,对方告诉他“我们在同类相食”,看着目瞪口呆的荻原,曹长还说“那些又不能走,又活不了多长时间的躯体扔了怪可惜的,反正他们也会被蛆虫和野兽吃掉,那么还不如我们自己吃掉吧……”
到1945年6月时,封锁了半年的日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甚至失去了统属,大部分人仅有少量的子弹,因为没办法打仗,指挥官们也懒得操心了,许多日本兵平日里就安静的坐在树下或躲在洞里,沉默得一言不发。
军官们为了不让士兵大规模逃亡,严禁他们讨论投降和产生投降思想,于是有些往山外打劫的人也消停了,因为被怀疑要逃的话就会被处决。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选择了自杀,有幸存者在回忆录中提到:“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砰”的一声枪响,那不用说,一定又有人自尽了,这时候军官们就会喊,‘那个谁,去把枪捡回来……’枪是借来的,大家都觉得用手枪自尽会更好吧。”
山中躲藏的日本军队知道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终战才出山投降,然而接到命令的山下奉文已经没法完整的联系自己的部队了,他们如胡椒面一样的撒进深山,然后又乱七八糟的死的死散的散,以至于山下奉文不得不特批一些手令让传令兵带去山里找人。这样的投降持续了大半年,直到美军丧失了耐心才阶段性的宣告结束。
剩下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间则一直都有零星的日本兵被发现,他们大多数人的做法其实也就是选择当野人和当山贼,时不时到附近村落里去偷、抢、讨,杀农民的更牛和家禽,到人家里去强行蹭饭。
最厉害的,坚持最长时间的日本兵叫小野田宽郎少尉,他1974年才“投降”,由菲律宾总统进行了“赦免”,继而还被日本政府接回国当做英雄看待。
小野田的事迹曾经被日本人遮遮掩掩的选择性报道,说什么靠野外求生,在山洞里住了多少多少年,然而经过事后调查,小野田主要的生存方法就是去偷盗农民的耕牛和粮食,此外还会去摘附近的香蕉,摸河里的鱼,他唯一担心的事情是“拿的东西太多被人发现”。
这个冥顽不灵的日本兵并非没看到外面的报纸,但他坚定的认为这是“捏造的”;他也并非独狼式的生存,其身边有多个战友,但这些人在多年的劫掠和破坏活动中大都殒命;小野田在1972年时还执着的埋地雷搞破坏,但地雷已经坏了,他最后的手下一等兵小冢金七也在这次行动中被打死。
就这样,菲律宾最后一个日本兵硬是靠野人般的土匪生活打了28年游击。他杀伤130个菲律宾人,菲律宾官方其实也早就掌握了这伙日本兵的身份信息,期间还邀请了小野田的亲属对山喊话,但对一个被军国主义思想灌满了脑袋的疯子而言,这都是迷惑他的阴谋。
小野田算是幸运的,最终能走出菲律宾深山的日军屈指可数,他们在如蝗虫般吃光一切能吃的,连自己人都不放过,有的回忆录中记载了“四个士兵杀掉少尉官,然后连他脚底皮都吃完”的事儿,还有的则记载了“陆军专门找素不相识的海军猎食,继而找其他部队的,再继而找不认识的人,最后连同乡都吃了”。显而易见,这支疯狂的食人魔部队已经完全堕入了兽性中不能自拔,菲律宾的那点物资难吃又要命,哪有嘴边的肉来得过瘾?
麦克阿瑟看到日军的兽性后也没能忍住,他命令在菲律宾开了个“马尼拉军事法庭”,直接以最严酷的军法审判日军罪行,结果从将军到下士官就没几个能逃过菲律宾人的血泪控诉,山下奉文等人差点没被当庭给活吃了,这期法庭的执法力度远超松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华丰老板是哪里人?
陈育昭,外文名: Chan Yuk Chiu,华丰药业集团创始人、总裁,美国纽约潮州同乡会副会长、加拿大温哥华中华会馆顾问、中国汕头海外交流协会第三届理事荣誉会长、加拿大温哥华潮州同乡会第十一届会长。祖籍汕头。14岁时的陈育昭一无所有,孤身一人前往香港,因为自幼跟着父亲的朋友学习中医练就了一技之长,他很快在香港一家药材铺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学徒工作。1985年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华丰药业。他用两只人参包围着地球的图案,作为华丰药业的的标志,意味将中草药推向全球。
萍乡有哪些名胜古迹?
萍乡,位于江西西部,地处湘赣边界,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旅游胜地。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萍乡是中国近代工业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是江西重要工业基地,素称“江南煤都”,人才荟萃,誉为赣西文化堡垒。萍乡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安源,是一方神奇而火红的热土,是中国近代工业先驱、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秋收起义爆发地、中国工农革命军诞生地、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于1956年1月1日正式开馆,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为馆址。1968年在原馆址后牛形山兴建纪念馆,1969年4月落成开放。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曾多次对陈列内容进行修正、充实。1984年8月,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馆名。馆区面积200余亩。除俱乐部大厦外,展出的革命遗址还有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共安源路矿党组织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3处。从建馆至今,接待国内观众600余万人次,接待世界70余个国家及海外侨胞、港澳台参观者8000余人。
2、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即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牛角坡52号,共8栋7间,为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原为湖北同乡会会馆。1922年9月罢工时,罢工指挥部亦设在此。罢工胜利后,俱乐部机关迁至半边街,此处为工人学校第二校校舍。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即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牛角坡52号,原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罢工胜利后俱乐部迁往新址,此处为工人学校第二校校舍。
4、总平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煤矿开办时建造的矿井主要出入处。是一座砖砌门坊式建筑,背靠安源山,井口上方塑有铁锤岩尖图案和“总平巷”三个显目的大字,中间半月形建有大拱门为出入总口,通往距地面近千米深处的井下,两侧建有附属建筑物。
她既是安源煤矿建矿史的重要文物,也是1922年9月罢工斗争的重要场所,毛泽东曾从这里下矿井考察,刘少奇、李立三也曾来此处了解工人生产生活情形。
5、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成于1906年,为砖木结构轿顶式二层楼房,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原为萍乡煤矿总局办公大楼,1922年9月罢工时,赣西镇守使署所设戒严司令部亦驻此,9月16日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刘少奇在此同戒严司令及路矿当局谈判。
6、萍乡市煤矿总局旧址(即盛公祠,省重点文物保持单位) 1898年煤矿开办时建造。初为矿局总公事房,后为矿局所聘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住房。
1916年汉治萍公司总经理盛宣怀去世后,矿局为纪念盛宣怀,将此屋命名为盛公司。屋前存有为驻守所筑炮台遗迹。
该建筑物为德国样式,因建于山坡顶部,显得突兀雄拔,三层砖木结构,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7、安源矿工人俱乐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在刘少奇主持下,由工人自行设计、捐款建造,1924年5月1日落成,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俱乐部分前后两栋,前栋是办公楼,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俱乐部下设文书股、互济股、宣传股、游艺股。后栋是工人讲演厅,为砖木结构,四层楼房。设演讲台及大厅,有坐位800个。厅后部及左右侧共建通楼三层,三层共设坐位550个,讲演台正面墙上悬挂马克思、列宁像,对联为:“有团结精神有阶级觉悟;是劳工保障是人类福星。”横匾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呵!”。俱乐部是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活动的中心,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所工会大厦,1955年1月,国务院修复该旧址。 8、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工人学校第一校校舍,位于张家湾的一个小院。系砖木结构,北端是二层楼,南端是平房,共15间,面积1000平方米。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此召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研究了秋收起义的部署,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 9、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左侧,系一层砖混结构,面积300平方米。正门上端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孔原(萍乡籍)所题馆名——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 10、萍乡革命烈士陵园(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西侧山坡。陵园占地面积20余亩,大门宽20米,纪念碑高6.8米,为花岗岩三门牌坊,为中国传统的牌坊风格,4根立柱镌有毛泽东手迹条幅:“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1、秋收起义广场 是为纪念秋收起义而建设的纪念性广场,位于萍乡城北新区,占地面积346亩,总投资1.2亿元,以新建的昭萍桥为中心,萍水河为纽带,四个块面组合而成。广场不仅建有气势恢宏的纪念碑,还有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的喷泉池,高达57米的全电脑控制彩色音乐喷泉,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水幕电影,以及露天演艺场、艺术回廊、生态公厕,具有纪念、集会、娱乐、休闲等功能,成为萍乡市民的活动中心。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广场中心广场的主轴上。 12、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创建于1968年,其前身为清代建筑物“宾兴馆”。位于莲花县城南门广场右侧,纪念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4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高8米;分前后两进,前为大厅,中有开井,两边成回廊;后设中堂,两边设厢房。整个建筑属砖木结构,灰砖青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气势宏伟。 13、卢德铭烈士陵园 萍乡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9月23日在烈士牺牲地兴建烈士陵园,以示纪念。卢德铭烈士陵园,座落在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的山坡上,纪念碑全碑共分三层,即底座、中座、碑身,高约7米,上塑卢德铭全身像,占地面积45平方米,中座正面用大理石刻写卢德铭烈士生平简介,碑身正面从上至下镌刻由杨得志亲笔题写的“卢德铭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 14、神奇的武功山 位于城东南的武功山是江西境内第一高峰,海拔1918.3米,历史上就与庐山、衡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其历史源远流长,自汉晋起,即被道佛两家择为修心养性三洞六福之地。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地理学家徐霞客一首“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更是唱响当时神州大地。风景区拥有天下最幽静清凉的山谷——无日谷,有世界水平距离最短、坡度最陡、台阶最多的峡谷游步道——红岩谷“一线天”,有亚洲迄今所发现最大的巨型灵芝,尤其是景区内连绵十万亩的高山草甸、红岩谷瀑布群、金顶古祭坛群,堪称江南三大绝景,令人神往。 15、神秘的杨岐山 位于城北的杨岐山风景优美,普通寺地位显赫,始建于唐代,旧名广利禅寺,是佛教史上颇富盛名的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禅宗”发祥地,现日本、韩国均有数量众多的杨岐宗弟子。特别是围绕在普通寺四周的“三唐”——唐碑、唐柏、唐塔更是令游客神往。景区内还有被国内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长廊”的义龙洞,更是以其深幽奇美而闻名遐迩。 萍乡的傩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流传广泛。民间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这里的傩庙、傩舞、傩面具被傩专家们誉为“三宝”,保存有傩祭、傩仪、傩俗、傩器具,傩面具、傩音乐、傩籍手抄本等,引起了傩学界的极大关注,萍乡傩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化石,在世界性傩文化研究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云南云县旅游景点?
杜文秀部将府第、大候寨古树群、新福寺、太和寺、四川会馆(川庙)、石栏杆碑、回龙寺拱桥、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大寨三道桥革命烈士陵园、幸福革命烈士陵园、头道水革命烈士陵园、涌宝革命烈士陵园。
川庙 川庙又称“川主庙”,是原四川籍同乡在云州城建造的会馆。位于象山东麓,原县政府招待所(云县宾馆)院内,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一座占地160多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式的古典建筑。该建筑除门窗被改造外,建筑原貌保持完整。是云县具有典型建筑结构的县级保护文物之一。
临海称得上书法家的有几个?
中国绘画牛人——卢乐群先生
卢乐群先生
卢乐群先生是当代书坛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兼收碑帖之长,风格雄奇洒脱,简约流动,自成一家,是继于右任、沙孟海、陆维钊之后,走碑帖交融之路的代表性书家之一。
卢乐群先生出生于抗战后期烽火连绵的陪都重庆。父亲爱好书法,与民国时期书法大家如于右任、沈尹默等先生多有交往,并收藏了不少名人墨迹。
卢乐群:“我父亲写的一手好字,他的诗句说三更书生五更墨,至今留有把笔痕。他字写的好久跟当时的书画家徐悲鸿、沈尹默都有很好的交往。因此他手头收有很多名人的字画。这对我从事书法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1949年,父亲前往台湾,幼年的卢乐群回到家乡临海,与母亲及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祖父曾在杭州图书馆工作,写得一手好小楷,他亲自教导卢乐群习练柳公权、颜真卿等唐楷字帖,由此打下了少年卢乐群扎实的书法基础。
卢乐群:“我祖父是个老学究,他解放前曾在杭州的文澜阁工作,交往的都是当时的一些名流 一些文人,他写的一手的好小楷,引以自豪。他解放初退养在家就教我写字,写楷书柳公权。一遍念佛一遍教我写,对我最初的基础有很大的帮助。”
临海地处浙江省东部,背靠括苍山、天台山,濒临东海,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卢乐群先生虽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而失学,却从未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六十年代中期,卢乐群结识了乡贤朱在勤等前辈。朱在勤先生博通古典诗文,精擅“二王”笔法,自撰《中国书法史略》,书法理论和功底都非常深厚,对青年卢乐群的影响很大。
卢乐群:“从1958年我作闲在家,不能再读高中了。因此当时我有意在临海一些文人向他们请教学习。其中有沈灯伍、朱在勤。朱在勤写的一手好字好二王,他对书法理论有很深的研究,他当时著有《中国书法史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付之一炬。他对我进入二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卢乐群先生父亲收藏的名家字画被付之一炬,这对卢乐群先生的打击很大,但是也激励他更加奋发自强,为保存中华书艺和文脉默默努力。六十年代后期,朱在勤先生年事渐高,要离开临海移居别处,他介绍卢乐群先生到杭州,师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
卢乐群:“沙先生说在这个年代里学习(书法),说明我不是孤独的,还有许多人在爱好中国这门真正的艺术。他以后就推荐我去拜见陆维钊先生,沙先生、陆先生在碑的方面功底太深了,由帖进入碑是我这生当中书法很大的转折。”
上世纪八十年代,卢乐群先生迎来了书法艺术的一次创作高潮,作品相继在首届全国群众书法比赛、全国四届书展、五届书展、全国三届中青展、国际赛克勒杯等大赛中荣获高奖,在书坛刮起了一阵“卢乐群旋风”。一九九零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卢乐群书法集》。
卢乐群:“参加书法展览,基本上是需要很扎实的书法功夫的,需要二王跟碑帖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你的思维一定要在那个时代的前边,你去引领他们。我开始的时候有两次造成很大影响的,一次是我写很大的篇幅的,两米八的,那个时候没人写,一写出来了就很引人注目,那个笔墨也扎实,那么一下就吸引了许多人,这是第一次全国展。第二次我知道这个事情应该在纸上面下点功夫,可以不完全是白纸,用色纸,所以以后讲书法家“好色”,最早从我那时候开始的,我最早使用这样。最早用长条幅写,用色纸写。这个为作品增色不少,第三次我考虑风格也有变化,我出来的风格,是我的东西,但是跟以前的不一样,是新的东西在笔墨上更锤炼,那就每次给人家不同的感觉,引人注目。”
正当在书坛上名声鹊起的时候,卢乐群先生却避开了各种纷扰,进入了闭关潜修的日子。整个九十年代,他甚少参加书法活动,隐居临海北固山麓的听涛阁,潜心砚耕,锤炼笔墨。十年磨一剑,2000年,卢乐群先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并由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了《卢乐群书法作品集》。2002年,“卢乐群书法展”在日本东京举行。2004又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书法展。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当地社会和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卢乐群:“在八、九十年代我对文史方面,对美学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功夫。看很多的书像黑格尔的美学,像中国历代的书法论文集,这些东西我学到深更半夜,真是人都瘦了十来斤。但是我觉得理论上面的研究对我自己这份底气会更充足一点,眼界会更开阔一点,心里更有把握一点更踏实一些。说什么情况写什么字很自信。”
卢乐群先生的书法道路,发轫于帖学,精研“二王”、米芾,后对北碑用力甚勤,增加了雄阔豪迈的气息。在碑帖交融的基础上,卢乐群转益多师,广泛吸收了西域简牍、敦煌写本等民间书法的营养,书风变得飘逸和洒脱。卢乐群先生在论文《论民间书法的启迪》和《隶书行书化的思考》中,深入阐述了自己的书法探索理论,并通过成功的艺术创造,站到了新的时代高点。
卢乐群:“一般人说我的这个两方面(气势和韵味),(气势和韵味)需要同时并进,当然不是一块儿前进,有的时候气势走在前边,有的时候韵味走在前边。最后把笔法章法气势韵味全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个最后的艺术,可以深化到那种品格,精神。”
卢乐群先生历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台州学院客座教授。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卢乐群先生,笔力雄健,书艺更加老辣,尤其善作擘窠大字,呈现出力能扛鼎的宏大气势。然而卢乐群先生并不固守已有的成就,依然保持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用一方印章“倾三生之力”,表明了自己献身书法的心迹。博大宏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生肖属马并且爱马的卢乐群先生,正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努力创造着书法艺术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