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仙辅助,西游记齐天大圣有72变为什么81难里还是多次要请观音?
《西游记》在中华大地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到如今依旧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第一神作。作为西游记主要人物的齐天大圣,有金刚不坏之身,火眼金睛,七十二变等技能,有镇海神针之称的金箍棒作为兵器,实力可非一般人物可以匹敌。
那为什么拥有这么多技能的齐天大圣,遇到困难还是要找观音帮忙呢?下面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七十二变是菩提祖师传授给齐天大圣的,大家回忆一下,菩提祖师教孙悟空“地煞七十二变”前说过什么?当时菩提祖师讲完“三灾利害”,孙悟空听完之后毛骨悚然,马上就扣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
补充知识点1:为什么齐天大圣打不过同样拥有变化之法的二郎真君?
菩提祖师回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
孙悟空问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
菩提祖师回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菩提祖师说“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这十个字已经点明了,菩提祖师所传躲避三灾之法,是为人准备的,而孙悟空是妖猴。
因而不管孙悟空怎么学“地煞七十二变”也是不完整的,这也是齐天大圣打不过二郎真君的真实原因。七十二变是为了躲避“三灾”的防御技能,而取经路上遇到妖怪是需要打斗的,需要攻击技能。
防御技能≠攻击技能
2.齐天大圣实力这个不用过多阐述了,大闹天宫这个足以证明其实力之强大,不论是与巨灵神还是哪吒的打斗中都毫不逊色,在与二郎真君的打斗中,因为七十二变有缺陷,所以说在与二郎真君的打斗中稍处于劣势。
可见除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在天庭中还真少有对手,天庭中的神兽暂且不谈。如果不是第三方神器紧箍儿的出现,结果还真不好说。
3.取经路上遇到的都是什么妖怪取经遇的路上遇到的妖怪,低级别妖怪都被孙悟空直接处理掉了(比如白骨精、蟒蛇精),
中等级别的妖怪都被安排去天上做事了(比如黑熊精被观音菩萨排去看守珞珈山;
七个蜘蛛精被毗蓝婆菩萨收走打扫庭院),高等级别的妖怪基本上都是天庭中的神兽,这都于齐天大圣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它们还携带有第三方的利器,这就有点恐怖了(比如太白金星的青牛精,下界带的有当年收服大圣的金箍儿;金九银角大王的五件宝物分别是:七星宝剑、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芭蕉扇、幌金绳)。
这也许就是齐天大圣打不过妖怪的真实原因。
遇到打不过的妖怪,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找负责人,也就是观音菩萨。
补充知识点2:金角银角大王手中的芭蕉扇跟铁扇公主的有什么区别?这两把芭蕉扇是有阴阳之分的。金角银角大王手中的是阳芭蕉扇,是太上老君用来给八卦炉煽火的,通俗来讲,就是加火的;而铁扇公主的那把为阴芭蕉片,主要是用来灭火。4.为什么要找观音菩萨取经的策划者是西天如来佛祖,而这次行动具体负责实施的则是是观音菩萨,当齐天大圣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首先要找的就是负责人观音菩萨。
负责人把唐僧、齐天大圣、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聚集起来,以及告诉他们这次行动的注意事项等工作。
总结七十二变是防御技能,不能给妖怪造成伤害,妖怪在天庭神器的加持下太过于强大,齐天大圣打不过,需要找取经计划的负责人观音菩萨解决问题。
END我是@一张木子叶 喜欢的话,可以点个关注。
姜子牙和孙悟空谁更厉害?
谢谢邀请,有红雨,说历史,品人文,悟道理,您好我是红雨。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先来张美图。
我从个人单打和统帅两个方面来分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资质和单体战斗力看:姜子牙单体战斗力绝对打不过孙悟空的。元始天尊说:“姜子牙三十二岁上山,修行了到了虚岁七十二岁。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以享受人间福分。”换句话说就是姜子牙资质不行,头脑还可以,是当丞相的料,不适合成仙。
姜子牙在昆仑山玉虚宫学得都是些什么呢。他自己都说挑水、烧火、炼丹。他的结义兄弟都笑话他:“你这是给人当佣人去了吧。”(《封神演义》第十五回昆仑山姜子牙下山)结了婚后,姜子牙卖个笤帚之类的编织物都累的不行都肿了。这小身板大概是四十年的修炼在昆仑山偷懒养老了吧。不过他算命的时候打死了琵琶精,证明他还是会一些法术。
《西游记》中孙悟空那是吃了太上老君金丹,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神通广大的存在。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实力相当。孙悟空悟性超级强悍天生修仙的材料。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学会了七十二变化,长生术和筋斗云。这都是四十年在昆仑山收获很少的姜子牙不能比的。
在带兵领将打仗上看:孙悟空肯定是不如姜子牙的。姜子牙手下杨戬,哪吒,黄天化,李靖。肯定强于他的猴子猴孙的。姜子牙有个宝贝打神鞭和杏黄旗。打神鞭估计和定海神针实力相当。杏黄旗绝对防御。兵对兵,将对将,显然孙悟空输了。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评论和点赞,我们一起讨论更多。红雨期待您的关注,再次感谢。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国的神话体系究竟有多庞大?
从广义上讲,中国有着丰富的神话资源,但是中国神话本身具有非系统性的特点,与西方神话体系相比,没有很完整的神话体系。比如希腊神话有着严密的系统性,整体以宙斯为中心展开的庞大体系,故事线索繁杂但不混乱,人物众多但个性不雷同,情节曲折,细节场景逼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巨型的叙事文学作品。而中国的上古神话体系比较零乱,一个个故事缺乏严密的联系,故事都可以独立存在,而且围绕一个故事,可能会出现几个版本。人物的塑造也相对扁平,缺乏丰富的内涵。其次中国的神话也受宗教的影响。第三,有些神话来源于民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神话体系也是可以分类的。
中国的神话体系分为上古神话体系、道教佛教经典体系、民间俗神体系、神魔小说体系四大类。
上古神话体系上古神话体系年代久远,可以说是神话的初级阶段,整体呈现较为纷乱,只是一些散乱的故事。比如,盘古开天僻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上古时代神话世界的主人公生来就是神人,具有某种超能力。它通常用来解释自然界某种现象的产生经过,是远古人类渴望改变世界,认识自然世界,探索科学世界,并试图解释某种天然现象的存在。
这个体系的神话故事散见于《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之中。上古神话虽然只是零碎的、片断的记录,不够系统、完整,但内容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很高的价值。首先它以特殊的方式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和那时远古先民的心灵世界。其次,提供了一些远古时代先民们社会生活的一些信息。第三,想象力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些特点都为后世子孙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原始动力,为人们勇敢探索世界和改变世界,注入了原始激情, 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道教佛教经典体系道教是我国本土文化,佛教是外来文化。道教神话体系通常与人的生死相关,讲究修仙,重在通过一个“修”的过程,达成“仙”身,于是就有了神与仙的结合体“神仙”。而佛教讲究的则是一个“渡”字,度化的目的不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是为了解除痛苦。痛苦的来源是有起因的,所以佛教很讲因果关系。度化的手段就是行善,把善修复弥补,找到“因”通过修善来达成解脱的目的。
道教神话与《山海经》有着一定的联系。《山海经》是我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虽然有些零乱,但相对比较集中。其中的神话材料比较接近神话本来的面目,篡改的地方较少。这是后人对这本书研究的总结。这部书中的一些故事体现出了原始宗教,《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记载灵山十巫,《海内西经》有昆化山巫彭、巫抵等六巫,谈到不死药。《五藏山经》中有祀神典礼及祭物,这些也是巫术活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有人推测,《山海经》是由于古代巫师若干世纪的承传附益积累,再由不同时期巫师群中的不同作者(可能还有才士文人参与其事)将它们笔之于书这样成就起来的。
道教里的神仙都有法术,来源可以说与《山海经》中的巫术相通,道教里的神仙也可以说是巫师,古代的巫师是高级知识分子,并非后期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迷信,他们掌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比如《山海经》涉及的领域广泛,有地理、历史、宗教、医药等等,也算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
道教神话体系以”三清“统领“四御”,主宰世界。在传说中,元始天尊“一气化三清”,乃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最高统治者。道教的信仰在于道生气,气生万物。人、神则为不同的气生成。神仙世界又分三十六重天,其最高界为大罗天。大罗天之下生三清天,即三清境,为“三清”所居之处。次于“三清”的“四御”即四位天神:第一位玉皇大帝,总管天道诸神;第二位中天紫微北极大帝,辅助玉皇大帝经天纬地,执掌日月星辰、四时变化;第三位勾陈上宫天皇上帝,辅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统率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战争纠纷;第四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是执掌阴阳化生和江河、山川、大地、万物世界的秀美的女神,也叫后土皇祇。在“四御”之下,神人之间,又有真人和元君。道教神话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意义不能与广义神话我们常常可以见到那种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战斗、勇于牺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博大坚忍的精神相提并论。
佛教神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步发展起来的。佛系神话体系虽然是由印度那里演变而来,但后来加入了我们的特色。佛教神话等级划分也很明显,佛教神话体系是以佛教的刨始人“释尊”释迦牟尼为第一神,他兼有人和神的身份,佛是第一阶层。
仅次于佛的第二阶层是菩萨,菩萨的职责就是用佛的教义、宗旨解救芸芸众生,实现人的度化。代表人物有文殊、大势至、弥勒、金刚手、虚空藏、除盖障、普贤、地藏等“八大菩萨”,其中文殊、普贤、地藏和观世音在汉化佛教中被尊为 “四大菩萨”,并依托五台、峨眉、九华、普陀四大名山形成四大道场。
第三阶层是罗汉,罗汉的任务是在世间流通佛法,最早有四大罗汉,这四位罗汉就是著名的佛的因弟子,大迦叶比丘;啦б比丘,宾头卢比丘,罗目侯罗比丘。后来,逐渐形成十六、十八乃至五百、八百罗汉。
除了以上三个阶层,还有护法队伍,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又产生了许多本土化的神,如“送子观音”、弥勒佛等。
民间俗神体系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是非宗教信仰。一般指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这也就造成了民间俗神神话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杂乱。它的主角可以是人、物、现象等多种元素,而且通常情况下,与民间大众的需求和愿望,以及所崇拜的精神相关。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大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民间俗神神话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举些例子,比如钟馗专管捉鬼,关羽在民间住进了关帝庙,福禄寿喜财五大神,窑神、船神、马神、“鲁班祖师”神;酒神、茶神、门神、床神、土地神,还有管人婚姻的“月下老人”神,管演艺的“梨园神”,甚至,妓女也有他们自己的“妓女神”等等。这些神都与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息息相关,因此,民间俗神体系是基于对生活的期求而产生的。
神魔小说体系这类神话体系是最为完整,民间影响力也是最大的。这类神话体系主要体现在神话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神魔小说的产生根源于唯物主义远古时期,人类开始关注天地万物,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释,于是在头脑中产生一种神秘感,创造出很多鬼神形象。这种神秘感来源于原始思维和远古的鬼神信仰,来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和思索,而随着道教和佛教的产生与传入,这种神秘感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因此,一些作家们在这种神秘感的影响下,根据读者的接受心理,创作出了神魔小说。
明清时代是神魔小说的盛行时代,小说的作者们有意识地利用读者喜欢新鲜事物、崇尚新奇的心理来创作,但在作家们心中都有一条自觉遵循的普遍写作原则,寓规劝讽鉴一直是神魔小说的核心价值观。
《封神演义》对后世神魔小说的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次是《西游记》,它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境界,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神魔小说主要有:《西游记》(吴承恩)、《封神演义》(许仲琳,一说陆西星)、《镜花缘》(李汝珍)、《绿野仙踪》(李百川)、《野叟曝言》(夏敬渠)、《女仙外史》(吕熊)、《三宝太监西洋记》(罗懋登)、《八仙全传》(无垢道人)、《三遂平妖传》(罗贯中)、《后西游记》(天花才子评点)、《西游补》(董说)。以上分类仅供参考。谁给科普一下封神榜的神仙体系?
封神榜里神仙体系主要就是阐教和截教。
阐教创始人是元始天尊,洞府是玉虚宫。
截教创始人是通天教主,洞府在碧游宫。
从《封神榜》剧情来看:
阐教众仙多是凡人修真后,得道成仙。阐教弟子数量远远少于截教弟子。但是阐教道行高深者居多,最出名的当然是12金仙(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玉鼎真人、清虚道德真君、灵宝法师、黄龙真人、普贤真人、慈航道人、惧留孙、道行天尊、文殊广法天尊)。
截教众仙基本都是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修真后,得道成仙,也不乏法力高深者(自我感觉通天教主才是道门典范,有教无类,不仅度化人,还度化世间万物)。而且信徒众多(比较出名的有: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乌云仙,金箍仙等,三代弟子有闻仲,火灵圣母等,外门弟子不计其数,比如赵公明、三霄娘娘、九龙岛四圣、魔家四将、28星宿,36天罡,72地煞等)。
如何分辨两派弟子呢?其实很好分辨,单看外表就能分个七七八八。
比如《西游记》里,天宫众神:慈眉善目,仙风道骨,华发长髯者多为阐教弟子。
而青面獠牙,长相古怪者多为截教弟子(比如:亢金龙,就是孙悟空在小雷音寺被困金铙,用犄角钻破金铙救出悟空的就是28星宿之一的亢金龙)。
您有什么不同想法吗?欢迎转发,欢迎留言,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封神榜入侵西游记?
又一个关羽战秦琼!现在的读者越来越喜欢开脑洞了,脑洞开的还很大!中国两大神话体系,封神宇宙VS西游宇宙,到底哪个实力更强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封神宇宙时间更早点,西游记时间轴更晚一些,虽然封神演义很符合读者“神仙打架”的画面,有神仙阵营的对峙,有各种势均力敌的斗法斗宝,但是文学作品就是文学作品,角色的存在是为作品服务的,所以谁厉害就看作者怎么写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纸面上来看看!
如果单纯从纸面上看,封神宇宙是比不了西游宇宙的,因为封神宇宙中的大能西游记中也有描述,相反西游记也新增不少为作品服务的角色,封神演义中,当之无愧的大佬就是几位圣人,这几位圣人在西游记中也有出现,比如三清、接引准提等,我们都知道西方教的接引准提对应的就是后来的佛教,但是西游世界中,三清只是顶尖的一列,但不是唯一,三清四御五方五老,三清位列其中,但是四御实力也很强,更别说他们都有顶头上司玉皇大帝,这里的玉皇大帝可不是封神中处处受制的昊天上帝,而是修行上亿年,法力极其高强的神仙,连如来佛祖都自愧不如。神话世界中,还是要比拼最强战力,可以说封神宇宙不占优势!
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bug一般的存在,就是封神宇宙中的鸿钧老祖,他可是圣人之师,三清在其面前也是举手就可镇压,天道的代言人,已经是宇宙最强,没有之一,这就是GM啊,这还怎么玩?大家都要遵循天道规则,人家鸿钧老祖就是天道的代言人,所以鸿钧老祖出手,什么圣人,什么玉皇大帝,都是渣渣,所以,虽然两个宇宙都是大家很喜欢的神话体系,里面也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两本完全不一样的书,就算一样的名字一样的地位,也没有任何可比性,就像现在好多水友们说的一样,谁最厉害?作者最厉害,想让谁赢就让谁赢!
为什么却甘愿当纣王的手下?
首先说结论:孔宣也许是有更多的企图,只是一来他对天意大势的判断不太准确,选择了逆天的一方而不自知,二来他应该出山时间不太长,否则黄飞虎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强大,某种意义上属于奋斗上升阶段,所以暂时为殷商效力而已。
孔宣在封神演义中其实出现的比较早,很奇怪的是他这样一个有大能耐的将领在殷商朝堂中实际的地位却并不高,包括武成王黄飞虎在殷商号称武将第一,他比较忌讳张奎,但对孔宣似乎了解不多,即使儿子黄天化被孔宣麾下的高继能所杀,黄飞虎本人对孔宣就没有什么直接评价,可见黄飞虎对孔宣是不熟悉的,而黄飞虎找到崇黑虎来对付高继能,崇黑虎对孔宣的评价也是“疥癣之辈”,显然崇黑虎对孔宣也是不太了解的,这实际上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也可能说明了孔宣的上位是在黄飞虎离开殷商军方之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孔宣之前一直是隐藏自己的实力的。
那到底孔宣是哪种情况呢?咱们看看,孔宣第一次出现是啥时候,在《封神演义》中,孔宣第一次出现是在闻仲死后,三山关总兵官邓九公被调任征伐西岐统帅,孔宣作为三山关接任总兵官出现
邓九公读毕,待天使,等交待。王贞曰:“新总兵孔宣就到。”不一日,孔宣已到。邓九公交代完毕,点将祭旗,次日起兵。
奇怪的是第二次出现时,孔宣依然是来接任三山关总兵,要知道,在邓九公之后,纣王方面又派了苏护和三山关管关元帅张山担任征伐西岐大元戎,而后三山关总兵是洪锦,洪锦之后又是孔宣
纣王即传旨,赍敕往三山关,命洪锦得专征伐。使命持诏径往三山关来,一路无词。一日来至三山关,馆驿中安下。次日,洪锦待佐贰官接旨,开读毕。交代官乃是孔宣。
以上的变化,如果不是作者笔误的话,那说明孔宣在那几年经历了一次贬官或者是外调过程,那么在此之前呢?似乎不是太出名,推荐孔宣的是中大夫飞廉,飞廉在推荐孔宣的时候其实是以左道旁门来推荐孔宣的
纣王曰:“今有姬发,大肆猖獗,卿等有何良谋,可除西土大患?”言未毕,班中闪出中大夫飞廉,俯伏奏曰:“姜尚乃昆仑左术之士,非堂堂之兵可以擒剿。陛下发诏,须用孔宣为将。他善能五行道术,庶几反叛可擒,西土可剿。”
在飞廉的陈词中显然是说姜子牙这样的左道之术需要一个会五行道术的人来对付,其实飞廉应该算是殷商朝堂的贪官恶吏了,他为什么会推荐孔宣?之前飞廉推荐过苏护,结果苏护投敌了,这回飞廉又推荐了孔宣,而且飞廉明说了孔宣会五行之术,可见孔宣的能力并不是完全保密的,而黄飞虎竟然不知道孔宣的能力,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孔宣的晋升是在黄飞虎反商之后的,黄飞虎是纣王二十一年正月反商的,而孔宣第一次出现则是纣王二十六年,五年间孔宣就脱颖而出,有没有可能呢?应该是有可能的。
这样来看的话,孔宣出山可能也没几年,咱们再看看孔宣多大了
子牙乘四不相至阵前,看孔宣来历大不相同。怎见得,有赞为证,赞曰:
身似黄金映火,一笼盔甲鲜明。大刀红马势峥嵘,五道光华色映。曾见开天辟地,又见出日月星辰。一灵道德最根深,他与西方有分。
从这首赞诗来看,孔宣“曾见开天辟地,又见出日月星辰”,说明孔宣也有几千岁了,那么为什么在殷商出仕只有几年呢?按理来说,如果孔宣真的是有守护殷商的使命的话,那他不是应该早就成为殷商的护国军神之类的吗?怎么会只是个小小的总兵官呢?甚至军方大佬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这就说明孔宣入仕殷商只是临时起意,并不是他的责任使命之类的说法,否则在他并不隐瞒自己实力的情况下黄飞虎不至于不知道他的存在!
那他是为什么非得帮着殷商呢?
孔宣见子牙自来,将马一拎,来至军前,问曰:“来者莫非姜子牙么?”子牙曰:“然也。”孔宣问曰:“你原是殷臣,为何造反,妄自称王,会合诸侯,逆天欺心,不守本土?吾今奉诏征讨,汝好好退兵,敬守臣节,可保家国;若半字迟延,吾定削平西土,那时悔之晚矣。”子牙曰:“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昔帝尧有子丹朱不肖,让位与舜。舜帝有子商均亦不肖,让位与禹。禹有子启贤,能继父志,禹尊禅让,复让与益。天下之朝觐讼狱,不之益而之启。再后传之桀。桀王无道,成汤伐夏而有天下。今传之纣。纣王今淫酗肆虐,秽德彰闻,天怒民怨,四海鼎沸。德在我周,恭行天之罚。将军何不顺天以归我周,共罚独夫也?”孔宣曰:“你以下伐上,反不为逆天,乃架此一段污秽之言,惑乱民心,借此造反,拒逆天兵,情殊可恨!”纵马舞刀来取。子牙后有洪锦走马奔来,大呼:“孔宣不得无礼!吾来也!”孔宣见洪锦走马而至,孔宣大骂:“逆贼!你还敢来见我!”洪锦曰:“天下八百诸侯俱已归周,料你一个忠臣,也不能济得甚事。”孔宣大怒,摇枪直取。二马交兵,未及数合,洪锦将旗门遁往下一戳,把刀往下一分,那旗化为一门。洪锦方欲进门,孔宣大笑曰:“米粒之珠,有何光彩?”孔宣兜回马,把左边黄光往下一刷,将洪锦刷去,毫无影响,就如沙灰投入大海之中,止见一匹空马。子牙左右大小将官俱目瞪口呆。孔宣复纵马来取子牙。子牙手中剑急架相迎。傍有邓九公走马来助阵。子牙大战十五六合。子牙祭打神鞭打孔宣,那鞭已落在孔宣红光中去了,似石投水。子牙大惊,忙传令鸣金。两边各归营寨。
这一段文字中实际上说明了一些问题,孔宣一直说姜子牙是逆天行事,什么“逆天欺心”,“你以下伐上,反不为逆天”,“拒逆天兵”,从这些话来看,孔宣认为自己是顺天行事,从他出现或者说崛起的时机来看,是在闻仲战死后才展露头角的,再结合孔宣的身份,天地之间第一只孔雀来看的话,他很可能就是下山来辅助殷商朝堂以期获得成汤气运来证道的,但是看起来孔宣对修行的领悟力一般,毕竟天心早定了,西周当兴,成汤合灭,他还做了误判,行此逆天之事,殊为不智了,所以最终难免被擒拿成为西方教的坐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