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三国,应该写哪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地名?
东汉全国只有一个南阳郡。诸葛亮躬耕地在东汉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给皇帝的公文,写公文肯定用东汉的行政区划名称。宛县人拿不出来诸葛亮在宛县的记截,只能拿互指代指来逗比…
摸金搬山卸岭发丘?
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在《鬼吹灯》中将倒斗分为四大门派,分别是发丘天官、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都是传承千年的门派。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四大门派,不是民间的小贼散盗可比,代代都有身怀异术的高人,各有各的一套本领。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说是四路,实际上是只有三支,囊括了世上以“风水、方术、外力”来倒斗的这三大体系。在倒斗中,首先要寻找位置,其次要对付斗中的种种机关暗器,消息埋伏,四大派的手段主要就是“望、闻、问、切”四字,四字又分上下八法。“望”是通过双眼观看,上法是上观天星下审地脉,下法是观泥痕、辨草色。“闻”是通过鼻子闻土辨质,也指通过敏锐的耳音闻风听雷推断地底的情形。“问”上法是问天打卦,下法是通过套近乎从侧面向当地土人咨询;“切”是避实就虚地利用各种工具来挖掘盗洞,有摸金校尉的分金定穴直捣中宫,也有卸岭力士的长锄大铲崩山揭天顶,更有搬山道人施术驱兽的穿山穴陵甲。四字八法虽然相差很大,但是却是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本事。
发丘天官
发丘将军,又名发丘天官或者发丘灵官。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筹措军饷,设立“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同出一脉,是摸金的首领,手段几乎完全一样,最为精通风水寻龙之道。相比摸金校尉,发丘天官多了一枚铜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发丘天官十分看重祖师爷传下来的行规,自从明朝永乐年间发丘印毁了之后,世上便没有了发丘天官。
在《鬼吹灯》中,其他三派都有介绍和人物出现,唯独发丘天官没有过多的介绍。
摸金校尉
西周时期,有个给周幽王人殉的奴隶,埋入墓中没死还顺手取走了墓中的丹砂异书,传到后世。后世摸金校尉的进退八门之法,全都得自这位奇人手中,可以说是摸金一派真正的祖师爷,不过,这位奇人的姓名和日后结局都已不可考证。到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吸纳倒斗高手正式设立摸金校尉,所以摸金校尉尊曹操为祖师爷。又经过后世发展,摸金校尉的行规和种种手艺彻底发展完备,形成了摸金校尉独有的风水秘术。
《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风水好的地方,藏风聚气,陵墓都是设置在风水宝地,选择的时候不仅看山形水势,还会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相呼应。摸金校尉最为擅长风水术,以群经之首的《易经》为本,精通“望、问”两诀的上法。摸金校尉上观天星,下查地脉,观山形知地宫深浅,望天星能知棺椁方位。摸金校尉还精通问天打卦,可以推算方位,卜算吉凶动静,寻龙发冢无往不利。
摸金校尉最擅长搜山剔泽寻找古冢,有寻龙诀和分金定穴秘术。寻龙分金看缠山,摸金校尉能通过风水堪舆术快速确定古墓的具体地点,以及古墓的年代和内部构造。分金定穴是摸金校尉最高明的秘术,通过分辨风水,再用罗盘金针,就能确认棺椁放置的精确位置,误差最多不超过一枚金针的直径。确认精确位置后,再使用器械挖掘盗洞直捣黄龙,省时又省力。不过,寻龙诀和分金定穴秘术艰涩难懂,就是摸金校尉中也只有少数人才掌握。在胡八一组成的摸金三人组中,也只有胡八一一人精通风水堪舆术。
摸金校尉以《易》为宗旨,依靠的是易理,讲究生生不息之道,规矩也是最多的,最讲究的是鸡鸣灯灭不摸金。鸡打鸣意味即将天亮,倒斗是绝对不能见光的行当,天亮的时候还留在墓室之中,那连祖师爷都保佑不了。另一个摸金校尉在摸金时,必须在地宫东南角方位点上一支蜡烛,这支蜡烛是摸金校尉的命灯,灯灭必生祸机。蜡烛灭了,说明明器拿不得,要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如果硬要拿,出了麻烦就要自己担着。此外,摸金校尉还讲究一间墓室只能进出一个来回,摸金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一次只能拿上一两件东西,离开的时候还尽量把盗洞回填等一系列规矩。摸金校尉极其重视祖师爷的规矩,做事也不做绝,给同行留下生路,这是和其他门派最不一样的地方。胡八一和胖子这两位摸金校尉,虽然大致遵守这些规矩,但是这两位也是与时俱进,蜡烛灭了再点着,还和墓主进行讨价还价。
摸金校尉传承千年,形成一整套专门的标识、切口、技术。摸金校尉没有师徒一说,只有同行,只要用摸金校尉的手段倒斗,遵守摸金校尉的行规,就是同门。不过,学会摸金校尉的手段,顶多算半个摸金校尉,只有戴了摸金符才算正宗的摸金校尉。摸金符是千年古物,是将穿山甲最锋利的爪子先浸泡在巂蜡中七七四十九日,再埋在龙楼百米深的地下,借取地脉灵气八百天制作而成,坚硬无比,水火不侵。摸金符上刻有“摸金”两个篆字,爪根锁着一圈金线,通身刻着避邪的飞虎纹,历经千年仍是色泽漆黑透明,没有丝毫磨损。明朝时期,毁去七枚“摸金符”,世上只剩三枚下古符。摸金符是摸金校尉的专属辟邪之物,只有戴了摸金符,才能获得祖师爷的保佑,否则九死一生。
摸金校尉是最重视技术环节的,不与外人合作,一般只有同门几人一起合作。历经千百年,摸金校尉们依靠经验与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得心应手的器械。对付僵尸摸金校尉们有捆尸索、糯米、黑驴蹄子、星官钉尸针,开棺使用探阴爪和黑折子,以“撬”和“拔”为主,称为升棺发材,开棺后则戴着摸尸手套去摸明器,遇到起尸则将黑驴蹄子塞入僵尸口中克制尸变。此外,摸金校尉还有金刚伞、旋风铲、软尸香、北地玄珠、阴阳镜、墨斗、桃木钉等传统器械以及一些秘方的制作。到了胡八一时期,与时俱进,又增添了工兵铲、伞兵刀、狼眼手电筒、战术指北针、防毒面具、冷烟火、信号弹、固体燃料、睡袋、过滤水壶、望远镜、温度计、气压计、急救箱、各种绳索等现代化的装备。传统器械和现代器械的融合再加上独特的风水秘术,使得摸金校尉在各地寻找失落的龙楼宝殿,无往不利。
晚清年间,摸金校尉张三爷一人挂三符,被称为张三链子。张三爷曾在一座古冢里发掘出十六字天卦全象,又结合寻龙诀,撰写了一部《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此书囊括风水阴阳之术,夺天地之秘。张三爷金盆洗手后,三枚摸金符分别传给金算盘、铁磨头和飞天狻猊。那本《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被张三爷毁去上半部阴阳篇只留风水篇,传给了徒弟阴阳眼孙国辅。摸金校尉合则生,分则死,金算盘折在了西周幽灵冢中,铁磨头阴沟里翻船死在了小坟丘的机关下,飞天狻猊出家为了尘长老后来为了帮助鹧鸪哨死在了西夏黑水城。
胡八一的祖父胡国华年轻时家道中落,历经一番世态炎凉之后,成为阴阳眼孙国辅的徒弟,得到《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此后,胡八一得到《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成为当世唯一精通寻龙诀的人,和王胖子、shirley杨组成当代的三位摸金校尉,开始了一段段探秘之行。
搬山道人
搬山道人是四大门派中行事最诡秘的,平时都是扮成道士装束,不求财只求丹珠,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春秋时期伍子胥发楚王墓,鞭尸雪恨,伍子胥为父兄报仇而非明器,被同样有所为而非为财的搬山道人尊为祖师。
搬山道人是扎格拉玛部族的后裔,千百年来,为了摆脱鬼洞的诅咒,他们分散到各地,在古墓中寻找雮尘珠。搬山道人一脉都是同宗同族,能人异士辈出,许多年来不与外人往来相通。搬山道人平日里扮作游方道士行走天下,行踪隐秘难寻,出海发冢在各处寻访灵丹妙药,尤其对世上所有的珠子都感兴趣。
搬山有术,搬山道人采取的是喇叭式倒斗,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在漫长的岁月中,搬山道人汇集无数心血独创了一套方术,就是搬山分甲术,又细分为“搬山填海术”和“分山掘子甲”两门。搬山填海之术中不仅有寻藏掘冢的方法,也囊括了星土物生克制化的法门和秘方,许多日常应用的物品,在搬山术中使用起来也能起到非同凡响的作用,胡八一等人在南海使用的司天鱼、魁星盘、漂瓜取鱼都属于山填海术。分山掘子甲是驯服世间异物穿山穴陵甲,作为倒斗的掘子利器,鹧鸪哨盗瓶山时曾使用穿山穴陵甲挖取盗洞。搬山分甲术虽然看似神妙莫测,根本原理就在“生克制化”四个字,搬山道人不仅要通生克之理,还需要识得世间珍异之物,灵活运用,盗瓶山公鸡克制蜈蚣就是属于生克制化。至于,对付古墓尸变,搬山道人有从西晋古术“天官伏尸阵”中流传下的绝技魁星踢斗,凭着一股巧劲卸去刀枪不入的僵尸最薄弱的大椎骨,再用力抖散僵尸全身骨骼,再厉害的僵尸也能对付。
民国年间,全国只剩下最后一位年轻的搬山道人,使得好口技,能学世间万种声音,人送绰号鹧鸪哨。鹧鸪哨浑身是胆,又有通天的搬山手段,并且枪法如神,为人慷慨侠义,在绿林中也是有着很大的名声。搬山道人人才凋落,鹧鸪哨不得不打破不与外人往来相通的禁忌,常常与卸岭群盗合作,曾联合卸岭魁首陈瞎子三盗瓶山。瓶山之后,鹧鸪哨拜摸金校尉了尘长老为师,前往西夏黑水城,却断了一条胳膊再也不能倒斗,从此移居美国,搬山道人就此绝迹。最终,鹧鸪哨的外孙女shirley杨挂了摸金符,和胡八一、王胖子组成摸金小组,找到雮尘珠,终于解了扎格拉玛部族数千年的诅咒。
卸岭力士
卸岭力士起源于新朝的赤眉军,兴盛时数十万人纵横弛骋,曾一路打入长安,后来吃了败仗,又发汉帝诸陵。随着赤眉军土崩瓦解,残存的部众成为啸聚山林的响马,依旧保留了倒斗取宝的传统。后世的卸岭力士啸聚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取项羽秦末义军的“义”字作为聚义分赃的招牌,霸王力拔山兮也是以外力倒斗的卸岭力士所图的彩头。
卸岭人多势众,介于绿林和倒斗两种营生之间,历代都有首领作为盗魁。卸岭的盗魁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分赃聚义一切都由盗魁说了算。群盗平日分散,有墓的时候联合起来一起倒斗,找不着墓的时候,群盗就是绿林人物,啸聚山林劫取财物。
卸岭力士倒斗靠的是外力,最多时能聚集万人,只要能找到地方,再大的冢也敢发掘。卸岭群盗都是绿林中人,有很多身手矫健武艺高强的能人异士,器械也是最精良。卸岭干活时,大队人马会用上大铲大锄、牛牵马拽、药石土炮等所有手段,行事完全不计后果,就是斩山做廊、穿石为藏、土坚如铁、墓墙铜灌金箍,也全部以外力破坏。开棺的时候卸岭中的大力士惯用开山斧,砸劈开棺椁,开棺后会众人立刻上前用竹竿戳住僵尸,并覆上渔网将尸体倒吊起来取走所有值钱物件。摸金校尉讲究的是不损坏墓主遗骸,卸岭力士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取完宝物还会焚烧或肢解尸体,手段格外残酷,遇到他们就算倒霉了。
卸岭力士还有一件独门秘器——蜈蚣挂山梯,又被称为卸岭甲。蜈蚣挂山梯是从汉代赤眉军攻城使用的工具中演化而成,又历经后世数十代人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完善,是卸岭力士倒斗必不可少的利器。蜈蚣挂山梯可以组装拆卸,能改成各种形状,逢山搭梯遇水架桥,还能克制各种古墓机关。在墓中,卸岭群盗会按照古时卸岭阵图,结成方阵,高举藤牌草盾防御机关。摸金时则有盗魁的心腹指挥搬取财物,卸岭几万十几万弟兄,明器拿少了还不够分的,所过之处不留一物。
随着天下形式的变化,卸岭的实力已逐渐衰落,隐在绿林之中。民国年间,最后一代盗魁是陈瞎子,本名叫作“陈玉楼”。陈玉楼这人非常不简单,是常胜山的老大,天下群盗的首领,卸岭力士魁首,控制着南七北六十三省十几万响马群盗,绿林中有字号的人物全部听常胜山调遣,并且暗中扶持三湘四水多股军阀势力,在湘西就是个草头天子。
作为魁首,陈玉楼自身的本领还是很强的。陈玉楼有一双“夜眼”,有飞贼“翻高头”的绝技,加上他本人博学广闻,将失传的卸岭倒斗手段重新收集起来,慢慢整理改进,使没落的卸岭群盗再次得以发展。发丘摸金精通风水,搬山有一套独特的搬山术,卸岭流传两千年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陈玉楼对“望、闻、问、切”的下乘之术了然于胸,能够“观泥痕、认草色、寻藏识宝”;也精通听风、听雷的“闻山辨龙”之法,可听风雨雷电来寻龙点穴;更兼他机辨无双,口若悬河,“问”字诀下法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陈玉楼的带领下,卸岭群盗也是发了不少冢。三盗瓶山后,常胜山群盗损失惨重,陈玉楼亲自带人去云南倒献王墓,结果折了一双眼睛没脸回家成了给人摸骨算命的陈瞎子。卸岭群盗失去魁首后,没有主心骨,彻底土崩瓦解。
你最喜欢哪几篇赋?
野狐试答
题主好,赋是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韵文体,介乎在诗歌和散文之间,赋起源于战国,胜于两汉,宋以后逐渐衰落。
一赋的起源《周礼》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作“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是铺的意思,《诗经》中的赋,作为铺陈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对于赋体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制,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期的屈原。《离骚》、《九歌》等篇章,虽然并没有以赋来标示,但西汉刘向校书时称为“屈原赋”,后世也把屈原作为赋的鼻祖。
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最早开始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总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随时代发展有着很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赋又有着一些具体的特点。
二两汉大赋汉大赋由枚乘的《七发》开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汉大赋一般都是长篇巨著,结构严密,气象宏大,文采飞扬,肃穆凝重,具有庙堂气息,被看作赋的正宗。汉大赋常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用典多,偏难字词很多,有以此夸示才学的嫌疑。汉赋是“劝百讽一”,劝帝王节俭,结果是以夸富和炫耀为主,汉大赋代表作有《上林赋》、《子虚赋》。
三魏晋骈赋骈赋也叫排赋,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骈赋全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句组成,句式整齐,辞采华丽,富有音乐性,抒情性很强,一般都比较短小。魏晋南北朝骈赋著名的有庾信的《哀江南赋》,江淹的《恨赋》、《别赋》,鲍照的《芜城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文学的个性化色彩很强烈,名家辈出,佳作如云。
四唐代律赋唐代科举考试已经很完备,赋列入到了国家考试的科目之中,于是产生了专用的试贴赋,也就是律赋。律赋是对骈赋在形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对声律和对仗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而失去了文学性的律赋一直持续到了清朝。
五 宋代文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从讲求形式的六朝骈赋向散文转变,出现了一些不太讲求对偶、音律、辞采、典故等形式的文章,这些文章清新自然,文质彬彬,兼具了先秦散文和六朝骈赋的优点,著名的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宋以后赋这种文学样式渐渐淡出,元、明有杂剧、传奇,明、清有小品文、章回小说,明清散文虽有唐宋派、桐城派,但在文学上已经不处于主导地位了。
六 我喜欢的赋尼采说:“世间一切文学,余独爱以血书者。”
我最喜欢的是《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这些赋既有着优美的文字,更有着一个活生生的作者站在背后,文字的背后有着他们的悲苦、辛酸,甚至血泪。
李唐统治者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
我是唐风宋月,我来回答。
大唐贞观十三年(639)九月,一起诽谤案在长安城中不胫而走:道士秦世英状告济法寺高僧法琳(572~640)“讪谤皇宗”,胡说什么天子数典忘祖,冒认祖宗。
天下臣民尽人皆知,自唐高祖李渊称帝以来,为了给统治寻找理论支持,符合“神道说教”的游戏规则,更为了抬高李氏皇族,尊道教始祖老子为其先祖,李世民更是向天下臣民宣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借口“敦本系之化,尊祖宗之风”,确立了崇道的国策,紧接着在贞观十一年正月十五日颁布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当时,有“护法大师”(杜如晦语)之称的法琳就上疏表示反对,只是反对无效。时隔两年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朝野侧目,都替法琳这个老和尚捏了一把汗。
自李唐王朝建立以来,佛道之争就没有消停过。虽然说所有的宗教都是服务于政治的,但佛道都想争得新政权对自己的支持。李世民的一道诏书,等于了捅了马蜂窝,新一轮佛道之争拉开大幕。
不等有司登门,法琳就主动送上门来,身陷囹圄。很快,有关部门就查明:道士秦世英状告法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原来,法琳在上疏中称李唐并非老子后裔,而是出自鲜卑拓跋达阇,与陇西之李(李广)无关,乃是阴山贵族的子孙。
十一月十五日,李世民将法琳召至宫中,亲自审讯。李世民此举有意放法琳一马,不想因此事得罪了天下僧众,毕竟,李唐起兵是得到佛门弟子大力支持的。哪知道法琳和尚并不领情,他固执己见据理力争,坚持说李唐皇室是“北代李”,而非“陇西李”,同时还对李家修的老聃家系出言攻击,称李氏这样做等于是“以金易鍮石”,“以绢易缕褐”,甚至是“如舍宝女与婢交通”,愚不可及。
法琳此举,已经彻底脱离了佛道之争的范畴,甚至开始质疑李唐皇室统治众多汉民族人口的正统性。就算是法琳引经据典说的再正确,但他却挑战了统治者的底线,政权统一稳定的时期,不论和尚、还是道士、儒生,所有宗教必须屈服于政权,为政权服务。法琳表现出的渊博知识与坚韧意志,虽然令李世民折服,但他仍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打算将法琳处以极刑。
不过他很快冷静下来,变得理智清醒起来。一个法琳死不足惜,可是杀了法琳听任道家一枝独大,也绝非社稷之福,于是他很快做出一个决定——既然法琳声称佛法广大,那么给法琳七天时间,在此期间法琳每天诵念观音之名,看看是不是会有奇迹发生,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会显神通救这个虔诚的信徒一命。法琳没有资格表示反对,只好屈从。很快七天过去了,当有关人员来验证奇迹时,法琳表示,“只念陛下,未念观音”。原来,七天内法琳并没有念诵观音,他每天念诵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吾皇万岁万万岁!老和尚在七天内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佛法无边的观世音菩萨,也得让李世民一头,改称观音,他一个老和尚如果不明白“秃头不斗势力”的道理,岂不是白活近七十年了?
最后,有好生之德的唐太宗恩赦了法琳,将他流放四川成都了事。
李唐王朝统治者到底是不是胡人?这个问题说好回答也好回答,说它不好回答也不好回答。所以如此,因为它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一千多年前有不识时务的法琳,一千多年后说出真相的人仍是政治不成熟。小编虽是居士,但也不愿意每天在观音菩萨耳边聒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李世民究竟是不是胡族呢?有史为据: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单单从姓氏上就可以看得出,这几位女性都有着不同寻常汉人的血统。至于其祖上,则成功的洗白为陇西李氏。许多史家,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也纷纷跳出来为李唐家族背书,认为他们百分百是如假包换的汉人。
然而,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完全可以找到许多耐人寻味的蛛丝马迹。吃瓜群众看了,自己分析判断好了。
这里先上一张唐太宗李世民的肖像图:
据史料记载,太子李承乾喜欢说突厥语,与手下亲信着突厥服,喜欢睡毡帐。其实,这是一些人不仔细读书才做出如此惊诧语了——唐太宗李世民也会讲一口流利的突厥语!武德九年,李世民曾与突厥颉利可汗订立城下之盟,史书中明确记载——“与可汗隔水语,且责其负约。”如果不是李世民精通突厥语,那么只能是颉利可汗心慕中原文化,操一口流利的汉语了。
李世民的小舅子长孙无忌喜欢戴浑脱氈帽,被后世史学家讥为“近服妖也”。其实,就连唐太宗本人也喜欢与突厥近臣骑射游猎,倘若是汉族,李世民或者要在春天扶犁鞭牛,装出一副爱干农活的模样了。
据《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曾经传旨“敕突厥酋长子子弟事东宫”。有太多理由相信,这些突厥酋长子弟来东宫,绝不是陪太子读书的。至于做什么,见仁见智好了。
在宋太宗主持编撰的书法汇集《淳化阁帖》中,有一篇李世民亲笔教诲儿子李治的文章,其落款为“哥哥敕”。李世民是李治的兄长?这一发现令中外史学家抓狂不已。其实,这一切如果发生在突厥鲜卑这样的游牧民族身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游牧民族并不十分注重汉人所讲的伦理辈份什么的,“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或许正因为如此,李治纳武则天,李隆基纳杨玉环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事,在游牧民族眼中本身就是见怪不怪的。又如,史料记载,北齐太原王亦称呼他的母亲为“姊姊”。对于李唐这些糊涂账,南宋大儒朱熹一针见血道:“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另据《太平广记》载,唐文宗在为儿子选妃时,“朝臣家子女者悉被进名,士庶为之不安”。唐文宗得知消息,找来宰相询问究竟:“朕欲为太子 婚娶,本求汝郑门衣冠女子为新妇,闻在外朝臣,皆不愿共联作亲情,何也?朕是数百年衣冠,无何神尧打家罗诃去?”因遂罢其选。
这一个记载意思很好理解,虽然李唐政权已经有二百年历史,但臣子们依然不愿意与皇室联姻。这一段前面部分都好理解,后面这句“无何神尧打家罗诃去”令所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编敢说再牛皮的史家也不懂唐文宗这句话是什么。如果请来一个熟悉突厥鲜卑语言文字的专家来做解释,相信一切会真相大白的。这个小段子告诉我们,时隔二百年,李唐统治者仍没有忘本,仍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至少口语是会说的。
这个事情绝非孤例,当唐王朝勉强维持到唐昭宗时,朱全忠胁持着他离开长安,迁都洛阳,眼见大厦将倾、大势已去的唐昭宗于途中吟诗一首,其中二句道:“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所谓纥干是拓跋部的追随者当中一个古老部族的名字,而纥干山则位于拓跋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那里既是拓跋部的龙兴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兵家必争之地。
唐昭宗的这两句诗,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当李唐王朝行将就木之际,他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最先想到的难道不是祖庭吗?
本文为悟空问答原创首发,谢绝一切形式转载抄袭。
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
隆中源起南阳:
《三国志》云:玄卒,亮躬耕垄亩。
陈寿疏晋武帝曰:亮不求闻达,躬耕于野。
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公元234年,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冈下躬耕稼穑。
参考史料:
A、"科学"幌子下面的历史唯心论icon。
【驳27位史学大咖们打着"科学"幌子,独断专行臆断唯心学术研究结论 - 今日头条】
icon驳27位史学大咖们打着"科学"幌子,独断专行臆断唯心学术研究结论
B、 隆中源起南阳
卧龙起隆中,中隆矗南阳;
灵气潜宛域,富民藏宝疆。
南、襄对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归属地之争,已经有了历史真实结论:
一、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躬耕于南阳"史证如山。
1、【汇集南阳、襄阳所有核心史料,解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历史印证 - 今日头条】
icon汇集南阳、襄阳所有核心史料,解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历史印证
2、【对诸葛亮所认定"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下"之文物、古迹、人证追溯 - 今日头条】
icon对诸葛亮所认定"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下"之文物、古迹、人证追溯
3、【南阳隆中卧龙岗历史、文物、古迹链接印证:躬耕于南阳是史实真相 - 今日头条】
icon南阳隆中卧龙岗历史、文物、古迹链接印证:躬耕于南阳是史实真相
4、【日行一善(四):解惑历史地理真相——隆中源起南阳- 今日头条】
icon日行一善(四) : 给襄阳朋友们解惑历史地理 "隆中,源起南阳"
二、襄阳有诸葛氏寓居。
1、【"襄阳说"的史证依据已破产,传云"古隆中"的"皇帝新衣"将不见 - 今日头条】
icon"襄阳说"的史证依据已破产,传云"古隆中"的"皇帝新衣"将不见
2、【曹操"三伐张绣icon"、"二征刘表"与曹洪"二击刘表"之历史解密 - 今日头条】icon曹操"三伐张绣"、"二征刘表"与曹洪"二击刘表"之历史解密
3、【精确定位东汉和三国历史地理坐标,释"躬耕地"千古历史争议之谜思 - 今日头条】
icon精确定位东汉和三国历史地理坐标,释"躬耕地"千古历史争议之谜思
三、东汉南阳叶县平山高阳华里有诸葛老宅。
1、【诸葛亮兄弟及其祖、父"避难荆州"的历史动态印迹揭秘 - 今日头条】
icon诸葛亮兄弟及其祖、父"避难荆州"的历史动态印迹揭秘
2、【揭秘诸葛氏迁徙南阳重要史证:断石幢,见证南阳诸葛氏历史里程碑 - 今日头条】
icon揭秘诸葛氏迁徙南阳重要史证:断石幢,见证南阳诸葛氏历史里程碑
三国为什么还有皇上?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君主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如孙权、袁绍这些。但他们名义上还是尊奉汉献帝的,直到曹丕篡位称帝,刘备、孙权才相继称帝。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君主,及各政权的追尊君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
“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