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安装,怎样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要想增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主要的还是陪伴,只有经常陪伴才能了解孩子行为,多与孩子沟通,才能懂得孩子的所需所想,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更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感情
家长有权利看孩子手机的通话记录吗?
自然是没有权利
每个人都有隐私权,这是最基本的
但是你要知道,大多数时候权利与能力对等,家庭里也不例外
你17岁,如果没说错的话自己没有能力赚钱吧
上学花的是父母的钱,就连手机很有可能是父母给买的,吃穿住行花销用度完全依靠父母
没有自立的能力就没有话语权啊
孩子的确拥有独立的人格,这句话是对的
但是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不一定这么觉得,或者是即使这么觉得也不一定能做到
17岁,正值高中,学业的关键期
私以为题主母亲的这种做法很可能是因为怕题主早恋(毕竟我也经历过:))
虽然学生时代的恋爱懵懵懂懂的真的很美好,但是个人表示不支持,会影响学业是真的(除非题主本身是个狼人)
家长的这种担心很正常,再开明的家长也会关心则乱吧
所以我建议题主啊
1.如果家长比较开明,并且性格比较好的话,与母亲好好沟通,说明自己的想法。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基本能成。
2.如果家长脾气不好并且固执,我建议题主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不要试图跟家长硬刚,99.9%的可能你刚不过。
3.学会理解母亲吧,从题主的情况来看母亲的做法并不算太过分,基本上是出于关心跟担忧。
中国式家长究竟是怎样的家长?
中国式的家长,是特别容易“跟风”的家长。
最近在上P.E.T.父母效能的课,没事就和家长聊天。发现大部分人,都十分关注“别人家的孩子”的发展情况。
别孩子学少儿英语XX班了?别家孩子上全脑课了?别家孩子找某某名师补习了?......来来来,照猫画虎给我家孩子也全部来一套!先别管有没有效果,反正被拉下就肯定不行!
其实,就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那个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你自己孩子的个性与特点,相信没有人比你更清楚!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X岁了,但是还不想别的孩子,会怎么怎么样,这正常吗?我就想问你,正常的定义是什么?是谁规定了必须X岁就需要做某件事情吗?
世界上那么多的孩子,每个孩子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需要学习那么多崭新的知识,掌握那么多的能力。抬头、翻身、坐起、爬行、走路、说话、吃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这其实是很正常的。
人类不是电脑,会按照预设的程序,一丝不苟地执行。而是会发展出自己特定的行为准则和习惯。
在这种大前提下,做为家长的我们,真的不能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来限定他们。为人父母,我们生怕孩子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岂不知真正的起跑线,其实是家长自己。
很多中国式的“跟风”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和最优秀的孩子一样比肩,如果差一点就焦虑不已。这其实是家长的思想从本质上,就没有认清自己孩子发育的个性,而只追求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可惜,孩子不是产品,养育孩子也不是种庄稼,不能用结果决定一切,而是要看重过程。
如何做一个不盲从、不跟风的家长?
1.家长要保持觉察和开放,更多地探索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
我们要时刻注意觉察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为自己的无心之举而伤害孩子,也不要盲目攀比。要更好地与孩子互动,去洞察孩子的内心需求。
2.家长要有判断力,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其实包括我自己,也会时不时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比较,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判断力。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随大流。
3.家长要相信孩子,而不是打压孩子。
想想我们小时候,肯定会有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时刻,这是十分正常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发掘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总打压自己的孩子。
请记住,当我们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并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时,从这一刻开始,你的所作所为就已经让孩子寒心了。
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吧。
催二胎中国式家长为什么总在催?
这些来自父母和身边亲朋戚友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摧毁了年轻人的上进心。
我是个典型的例子。我和老公都是来自农村,父母一辈都是农民。我俩是高中同学,但是大二才开始熟识,慢慢开始拍拖。也不知怎么就认定了对方,分隔两地读大学的我们,毕业后他来了深圳,来到了我的城市。可能是因为人生第一次开始独立,大家在相互扶持中更加没有分手的理由。毕业第二年,我们就去领了证,拿证的第二年才在老家摆酒。
在领证之前,我对婆家的印象一直很好,觉得他们十分随和,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家里气氛很融洽,直到摆酒前三个月。大家因为摆酒的习俗礼仪第一次闹得人仰马翻,我都差点想离婚。摆酒前后发生的事还没翻篇,婆家开始轮番来催生。我们当时才毕业两年,工作还没稳定,薪资又低,在深圳想买房,家里又无法提供任何支持。所以,每次回老家都觉得如芒在背,我已经表明很多次不想那么早生孩子了,还是很无奈地被轰炸了两年多。刚开始,老公跟我在同一战线,后来他也站到婆婆那边去,而且婆婆说一定会帮我们带孩子。于是,我生了儿子。本以为我可以很快不用为孩子的事发愁,有婆婆帮忙。但儿子满月时,妯娌怀孕三个月了,小叔他们当时还没结婚。于是,在我产假时,婆婆以各种理由不上深圳,要求在老家带孩子,哪怕我开始上班了。婆婆帮我带了四个月后,儿子送到我妈那边带。因为侄子出生了,婆婆带不了两个小孩。我就这样,隔周末回一趟老家,周五晚上不论多晚下班,都连夜坐车回去,周日晚上赶回深圳。可想,我工作能做得多好,全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
孩子两岁时,终于带到了深圳来,前提条件是侄子和我儿子一起来,婆婆带两个。没办法,我只好忍了。我还要负责给侄子从香港背奶粉,稍有延迟,公公都从老家打电话来质问。你说,这样的生活能不疯掉吗?为了孩子,我忍。孩子上幼儿园后,婆婆又开始催生二胎,老公是个孝顺的孩子,也同意。我以各种理由推啊推。本来我经常要兼顾家庭,老要请假,工作隔年一换。如果生了二胎,还怎么找工作?有哪个老板愿意请一个每月都无法全勤的人呢?尤其节假日前后,大家最忙时,我每次都要厚着头皮请假,因为婆婆回老家,孩子不能扔下不管。反正,婆媳矛盾不是你愿意就能避开的,你好好的,人家还要找麻烦。
为了跟小叔一家分开,也为了不让婆婆总插手我们的生活,我决定在孩子上一年级时生老二了。我也辞职在家开始接送儿子的全职妈妈生活。这时,我们搬到了小学附近租房住。在这说明一下,婆婆跟我们一起时,小叔子一家三口都在我们家开饭,他们除了不跟我们晚上住一起,其他时间两个孩子都是在一起的。周末我们去哪,大家族就浩浩荡荡地去哪,完全摆脱不了。忍受那么多年,我以为搬远了,可以暂时安静一段时间。谁知道,老公每周末都邀请小叔一家来吃饭。我挺着大肚子,还要伺候一族人大吃大喝。婆婆在我搬家后就回了老家,也不管我大肚婆。总之,她催生的目的达到,在家里亲戚面前好不威风。更可恨的是,我生二胎坐月子,婆婆来了一周就回老家了,说照顾不了我。就因为我不喝鸡酒汤,她觉得坐月子不喝姜酒鸡汤就不能算坐月子!我产后子痫,医生千叮万嘱不能碰酒精,哪怕一点料酒也不行!这是拿我命来开玩笑!!!无奈之下,只好把我妈叫来。
这么多年,看清楚了婆家的所有面目,我心里早已不再对他们有期盼。他们除了认定孩子,我一直都是一个外人。如今我在家带两孩子,没有收入,还暗地里被嫌弃年轻不干活。
妈妈这个身份真的催毁了曾经骄傲好胜的我所有的上进心,现在什么都比不了孩子一句甜甜的妈妈,一个暖暖的拥抱。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自由地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要早早地被孩子禁锢了一生。
中国式家长怎么做试卷?
三个一样的在一起涨一级,如果有符合要求的就可以做,(注:行动力不足就不可以答了)
网传北大家长妈妈开办高额收费qq群?
对于北大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大V植竣妈妈通过QQ群收取高额培训费这个问题,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本来也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但是看到截图中植竣妈妈那盛气凌人的话语,确实让人觉着非常不舒服,孩子考上北大,妈妈自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考上北大,就是最终的结果了吗?在这个时候,消费“儿子”,是不是为时过早?
带着好奇,我大体浏览了植竣妈妈的微博,虽然她早已经凭借大"V"的身份,成功引流读者,不再更新微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才是她培养孩子过程中的第一手“史料”,而非她做家庭培训后,经过美化加工的东西。
一、家庭教育,有经验可循
做老师时间长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不喜欢听教育专家的培训,不是这些专家做的不好,或者讲的不好,而是你听的时候,感觉激情澎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是回去之后,发现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只学习了他的“术”,而未领悟到他的“道”。
通过植竣妈妈的作品,能够明显感觉到,她和其他成绩优秀的家长一样,教育孩子注重“用心陪伴”、“有效陪伴”,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陪伴,不是陪着,陪着是指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而陪伴则更加注重和孩子的互动和交流,比如我看到一些看孩子的家长,让孩子在一边玩,自己在旁边刷手机,这就是陪着,而不是陪伴。现在的生活节奏,能够陪着孩子已经实属不易了,能做到陪伴的则少之又少。
陪伴,侧重的是交流、示范和引导,在这一点上,植竣妈妈做的非常成功,如果其他人能够做到,孩子不会很差,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道”。而至于引导孩子读名著、学小提琴、练书法,玩CS、赴美演出等等,这都是“术”的部分。
二、教育的成功,不可以复制
还是回到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有的人则是明明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也无能为力,这里面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
比如在高中阶段,植竣可以走读,你的孩子需要住校,你们的交流能一样吗?比如说植竣能上最好的高中,还遇到了最好的班主任,学习了物理奥赛,还有一个懂教育的舅舅,祝他一臂之力,这些条件你都具备吗?人家是从小就开始培养,你到了高中,出现了问题才去想方设法解决,即便花9980元的年费,你能解决问题吗?遇到叛逆期的孩子,即便请植竣妈妈来帮助你带孩子,她能解决问题吗?
很显然,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但是为何还有那么多家长愿意花9980元的年费,去学习一个很可能“无用”的培训课程?其实,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中国式父母焦虑:不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而是担心孩子被超越,形成了人人互相攀比的教育之风,植竣妈妈非常聪明,也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些人的特点,从而从微博上引流,利用儿子学习成功的广告效应,开始“割韭菜”。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你真心爱孩子,用心陪伴孩子,即便孩子考不上北大清华,又有何关系?而且如果你做到了,孩子一定不会差的,并非为孩子投入这9980元的培训费,才是真正重视教育,你说呢?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