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2,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区别是什么?
坦克和(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外形上相似度近90%,如果对武器装备不甚了解的人,很有可能会分不清,其实只要观察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哪怕是对军事武器一窍不通的人,也能一目了然的区分开。
二者无论是性能还是用途差别都很大。形象的说法是:坦克属于进攻性武器,是用来冲锋陷阵的;而自行火炮属于支援性武器,是站在后面做支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些国家如前苏联,把坦克和自行火炮一并计算,那个年代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区别确实不大。
先来聊聊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发展历史。坦克是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英国人发明的,那个年代的坦克跟现在的坦克外形上有很大的不同。1914年的时候,当时的沙皇俄国把76mm高射炮装在了一辆卡车上,世界上第一辆自行高射火炮就这样诞生了。
1917年的时候,当时的法国把笨重的火炮安装在了一辆坦克的底盘上,真正意义上履带式自行火炮横空出世了,当时的炮是全敞开的,后来炮周围加装了半敞开装甲防护板,再后来就形成了全封闭式的装甲防护。
1939年的时候,德国又研制成功了歼击车,有名的“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应运而生。这可是个十足的大家伙,装备有一门88mm加农炮,全重达到了68吨,它叫坦克歼击车,顾名思义就是专打坦克的武器,从这一点就看得出它是个十分厉害的角色。
再来聊一聊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区别。一,外形上的区别。
自行火炮大体上分为轮式自行火炮和履带式自行火炮,轮式自行火炮一目了然,几个硕大的轮胎跟坦克的履带一眼就能区分开,轮式自行火炮的通过性不如履带式,搭载的一般也是中小口径的火炮,这里主要就履带式自行火炮和坦克来做一番比较。
1,从整体外形上来看,坦克显得低矮一些,看上去也紧凑一些,这主要是为了减少被弹面积。坦克是冲在最前面的武器装备,坦克的目标也很大。它是敌方打击的首选目标,坦克在增加装甲防护力的同时,也尽量会缩小被弹面积。从着弹概率上来说,当然是越低矮越不容易被打中。
这跟士兵冲锋是一个道理,冲锋时士兵一般都弓着身子,有时甚至要匍匐前进,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被子弹击中的可能。这其中以苏式坦克最明显,由于外形被充分压缩,坦克兵要挑选身材比较瘦小的。
而自行火炮(履带式自行火炮)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它的外形就显得高一些,尤其是炮塔外形更加明显。两辆车摆在一起那就高低立判了。自行火炮一般不会被派到阵地最前沿。相比较而言,它所面对的危险性要小的多。
自行火炮为了方便装弹操作,它的战斗室都比较宽敞,自行火炮的炮塔都是后置式的,自行火炮的发动机一般是前置或中置,后面就是炮塔。而坦克炮的炮塔是中置式的。坦克的发动机一般装在后面(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战坦克除外),中间就是炮塔的位置。这点如果仔细分辨,从外形上就能看的出来。
2,自行火炮和坦克还有几个细节上的明显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炮口制退器。哪怕是对军事知识一窍不通的人,只要看一下有无炮口制退器就一目了然。二战时的坦克炮有的也有炮口制退器,现在这坦克炮基本上都取消了装炮口制退器。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的自行火炮都装有炮口制退器。制退器一般安装在炮口的部位,作用是减少火炮发射时对火炮后座的冲击力,这样就可以把炮架做的轻一些,炮的机动性也就提高了。
其次就是自行火炮俯仰轴都突出在炮塔外面,相当的显眼。主要是自行火炮的口径大,俯仰轴相应的也长,炮塔包不住,就只能暴露在外面。而坦克炮口径适中,俯仰轴看上去就不明显,这也有坦克炮抗打击方面的考量。
还有就是几乎所有的坦克炮塔都配备有同轴机枪,在主炮的侧面,同轴机枪就是一根不算长的枪管暴露在炮塔前端,跟主炮平行。在庞大的坦克车体前,显的很微不足道,不仔细看也不容易发现。而自行火炮或许会配有顶部机枪,但同轴机枪基本上不会配。
二,用途的区别。
简单的来说,坦克是进攻性武器;而自行火炮是支援性武器。
坦克自诞生之日起,都是履带式(现代一些国家也研发所谓的轮式轻型坦克,严格上来说只能算是轮式歼击车)。履带式的通过性要好于轮式,坦克按重量来划分,一般分为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现在又有了一个通用性的名词:主战坦克。主战坦克就相当于是二战时的重型坦克。
现代主战坦克轻的有四五十吨,重的有60吨多,主战坦克的主流口径是120mm和125mm,在二战时的坦克炮口径就五花八门,56mm,76mm,88mm,105mm都有。坦克主要发射穿甲弹和破甲弹,穿甲弹用来打坦克,装甲车,破甲弹用来打碉堡,杀伤人员。
自行火炮其实是一个车系,按行动装置可分为轮式自行火炮和履带式自行火炮两大类。
按火炮的类型又可分为:自行式迫击炮;自行式榴弹炮;自行式高射炮;自行式无后坐力炮;自行式火箭炮等等。通常所说的自行火炮主要就是指履带式自行火炮。
现在主流的履带式自行火炮口径因为两大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普遍装备155mm口径榴弹炮;俄罗斯等国家普遍装备152mm口径榴弹炮,当然也有105mm和203mm口径的。自行火炮作为支援性武器,它的作用就是压制敌方火力,大量杀伤敌方人员。
二者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坦克一般伴随着装甲车和步兵一起协同作战,冲在阵地的最前线。而自行火炮处于阵地二线位置,多辆自行火炮组成一个阵地,对几十公里外的前线进行炮火支援。
如果要在坦克和自行火炮之间二选一的话,选择当炮兵危险性要小一些。坦克防护力比自行火炮强得多不假,它所面临的危险性也要大的多。现代主战坦克所配备的稳定脱壳穿甲弹威力都不容小觑,还有单兵携带的反坦克导弹也是坦克的克星。相比较而言,做一名自行火炮的炮兵要安全一些。
三,性能上的区别。
1,装甲防护力。
现代主战坦克重的可达六七十吨,一般自行火炮也就三四十吨左右,两者的吨位差距,直接就体现在了装甲的防护力上。主战坦克都配备有厚重的装甲,这些特种装甲属于保密级别,显得非常敦实,主要部位的装甲防护力能达到几百毫米厚度的均质钢装甲。
一般的炮弹是很难打穿坦克的厚重装甲,子弹打在坦克身上更是挠痒痒。
相比于坦克极佳的防护力,自行火炮的装甲就不够看了,自行火炮的装甲材料主要有钢制和铝合金两种,厚度一般为10~50mm,这样的装甲厚度。一发炮弹过来估计就成零件状态了,有些薄弱地方甚至连重机枪的子弹都难以抵挡。
2,火炮类型的区别。
坦克炮属于直射炮,就跟枪一样直接瞄准,大部分是滑膛炮,也有少量的线膛炮。这种炮膛压高,弹道低,射击距离近,以穿甲弹和破甲弹为主,主要打击敌方的坦克,装甲车和坚固工事;自行火炮装榴弹炮,属于曲射炮,间接瞄准,这种火炮膛压低,弹道高,射程远。
两种火炮在性能上各有千秋,坦克炮射程短,发射穿甲弹时有效射程只有几公里。而榴弹炮随便也有二三十公里,装上增程炮弹的话,四五十公里也不在话下。坦克炮弹的杀伤范围也没有榴弹炮那么大,穿甲弹就像是大号的子弹,它不会爆炸,靠动能穿透物体形成杀伤力。而榴弹炮炮弹一发过去,杀伤半径可达几十米。
3,坦克在视距内作战,为首发命中率和反应速度要求相当高。坦克上搭载的都是最先进的各种仪器,如激光测距仪,红外探测仪,高分辨率瞄准镜等等。而自行火炮属于非视距内作战,加上又处于二线,某些方面的性能肯定不能跟坦克相提并论。
坦克的炮塔可以360度快速旋转,这一功能绝大部分自行火炮都不具有,印象中只有我国的某款自行火炮具有这一功能。这一功能能确保坦克不论是前进还是后撤时,都能给予四面八方的敌人以致命一击。
而且坦克普遍都装备有性能先进的稳定仪,具有在行进间射击的能力,而且是在确保命中率的前提下,这一点也是目前大部分自行火炮所不具有的,现在最新研制的自行火炮也有向行进间设计能力发展的趋势。
结束语:自行火炮和坦克说到底,也就是履带式底盘上装一门炮,再配上装甲和各种高精尖仪器。二者的相似度也挺高,就好比大街上行驶SUV,从外形上看都差不了多少,区别只是在细节。但是在性能和功能上,二者的区别就比较大了,也可以说是各有所长。
二战的北非战场对于轴心国来说?
老铁跟题目的关点正相反如果没有巴巴罗萨计划,把那五六百万兵力分出三百万全力经营北非,用五十万部队配署一部狼群和空军守住摩洛哥,就可彻底切断英国与美洲之外的联系,就无法威胁欧洲北非,主力向东既可控制地中海周边,除土耳其其西班牙两中立国之外全部及波斯湾地区,以欧陆绝大部分加北非西亚地中海的人力物力资源,充实壮大国力,到1942年底再徐图海狮计划,足可让纳粹鼎盛几十年。
其实我们现在看来好像有点事后诸葛亮,但希特勒在海狮计划遇阻之际,就应该明白纳粹军力结构的陆强海弱。1940年5月法国投降,至两年后的11月巴顿登陆卡萨布兰卡这长达两年半时间里足够他经营这个区域的庞大战略支撑体系,及直布罗陀、苏伊士运河、大西洋壁垒、捷 波 芬防线了,至于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因为地中海两端的封锁已切断了英取自大陆的利益,即使它不至于迅速衰败,再也形不成对大陆威胁了,这种情况下只要东线不出问题凭英美,就根本没有诺曼底登陆,在德军超过当时三倍全部精锐机动集群兵力的防御下,即使英美有心实施霸王计划也得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大西洋壁垒固弱金汤,前提是必须没有巴巴罗萨计划。
但是希特勒不是我们这些草根凡人,如果像老铁的想像他也就称不上到世枭雄了。他对斯拉夫人和共产主义的仇视,加上纳粹主义的狂妄,忘了当年战斗民族可以一把火烧掉一座莫斯科,从而大败拿破仑;也低估了苏联庞大的战略纵深对德军闪击战持续攻击力的消耗。
更没领教过苏社会主义体制,蕴含的庞大国家执行力、人民行动力,对战争潜力的强大支撑作用,只纳闷苏联为什么会有源源不绝的庞大兵员投入战场,为什么会那么强大的武器装备的生产力,库尔斯克的【t34】像从地里冒出来的不断加入苏军攻势狂潮,卡萩莎弹道画出无数经天利剑,砸上自己部队的脑袋,他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把德意志第三帝国送进了坟墓。
如果说轴心国的得不偿失,苏德战争才是他们最大的得不偿失,因此而埋葬了纳粹,埋葬了希特勒。
安卓游戏账号怎样转区到苹果?
1. 对于安卓游戏账号如何转区到苹果,实际上是不可行的。2. 原因是安卓和苹果操作系统的游戏账号体系互不兼容,无法直接将账号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3. 这是因为安卓和苹果使用不同的账号认证和数据存储系统,它们之间的架构和技术不同,账号数据无法无缝迁移。因此,要在苹果设备上玩游戏,需要重新创建一个新的账号并从头开始游戏。4. 对于想要体验同一款游戏的不同区域版本,建议您在苹果设备上重新下载并注册一个相应区域的账号,然后使用该账号进行游戏体验。这样可以避免转移账号的问题。
美军军事历史上耻辱的一幕有哪些?
伊朗人质危机之后,美军出动援救人质,结果闹出一堆笑话,被伊朗拿捏地死死的;
1979年伊朗发生革命,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维,巴列维被迫出走。在推翻巴列维王朝的同时,愤怒的伊朗人包围了美国大使馆,最后冲入大使馆将里面的人员全部绑了起来。美国政府要求与伊朗人谈判,伊朗人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但是被美国拒绝,最后美国人决定派三角洲部队去营救这些被困的人质,这次营救行动代号“鹰爪行动”。
因为伊朗封锁了边境,美军不能直接进入,于是改用直升机来运输部队潜入伊朗,实行救援。救援的装备为陆军的大型长距离的RH53D直升机,包含备用机共8架,预计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至于空军则提供6架C-130运输机,以及预计在德黑兰上空提供掩护的AC-130空中炮艇2架。而尼米兹航空母舰则要派出14架F-14雄猫式战斗机,用来掌握制空权。
8架直升机从航空母舰起飞后,其中一架因严重故障折返,另一架到达沙漠一号后故障只能放弃,两架遇到沙尘暴后导航系统失灵,中途在沙漠短停后再起飞。直升机从不同方向到达沙漠一号,迟到时间最长达90分钟。落地后其中一架存在极大的液压故障风险也得放弃。行动从一开始便损失三架直升机,只有五架继续任务。
另外,军种之间的协作亦显露出弊端。三角洲部队的地面部队、美国陆军的直升机、空军的运输机无法直接通讯,因为三方军种使用的通讯频率不同,跨军种之间的通讯都必需先传送到位于埃及的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然后由空军的战斗管制小组(CCT)转接。这种严重的沟通问题在此刻才被美军参谋部发现,结果快到天亮时,军队还没推进到沙漠二号据点,作战也被临时叫停,准备撤退。凯里上校向埃及总部回报称这些直升机显然不适应沙漠天气,建议放弃任务以避免后续风险,总部同意。
此时,检查发现五架还能飞的直升机中有一架燃料不足以飞回航空母舰,需要再加油。于是,另一架起飞以低空出靠近运输机的位置方便加油,此时另一个弊端也在此显露,由于直升机驾驶员没有实战经验,不熟悉超低飞的飞行技术,同时经过长时间的驾驶已经疲惫不堪,在运输机满载燃油的情况下,在后面加油的直升机因遭到运输机的气流卷入或不明的机械因素突然在空中侧翻,撞向一架C-130运输机后爆炸,沙漠一号一片火海。
随后美国总统卡特随即在电视上宣布此次行动失败,目的是为了表现出大国作风。行动已经失败,美国不能够再有任何影响威信的事情发生。随后,伊朗政府在事件发生地点获取了许多美国装备和秘密文件。文件表明了伊朗一些官员与这次行动有着重要联系,高级官员对政府的背叛,对于伊朗来说同样是一个打击,事后,霍梅尼严厉清査并处置了这些官员。
此次营救事件后,伊朗更加责美国对其领土的公然侵犯。同时,也使美国的威信大大减弱,直接导致了卡特竞选下一届总统的失败。美国部分官员认为,此次秘密行动风险太大。卡特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高赌注的赌博。即便营救有可能成功,也不该冒这样的风险。另一些官员则把这次行动的失败很大程度归结在坏运气上。
但是,无论什么原因,行动还是失败了。对于此次失败,美国重要官员都表示不会对伊朗再采取军事行动。虽然美国表示将不会针对人质事件对伊朗再采取军事行动。但是卡特政府在人质事件上还是绞尽脑汁迫使伊朗做出让步:包括鼓动伊拉克入侵伊朗,并通过互通情报对伊拉克表示支持。另外,寻找借口终止向伊朗提供武器装备,想方设法将伊朗处于劣势地位,以迫使伊朗在人质事件上做出让步,力求重塑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威信。
果然,在随后的两伊战争之中,伊朗处于劣势。美国立即表示出中立态度,这样既达到了给伊朗制造压力的目的,又不会激怒伊朗伤害人质。虽然态度上表示中立,但是,实际上美国仍然没有放弃继续施加压力成逼伊朗的计划。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封锁伊朗,政治上加以孤立;一方面又以提供武器配件为借口,要求伊朗释放人质,试图威逼利诱并施,加速人质危机的解决。此时,伊朗战争消耗加剧,逐渐引发内部矛盾。人质事件上的分歧也开始加大,不断展开激烈的辩论但是迟迟没有结果。
而美国政府正值总统改选时期卡特政府在人质事件上迟迟不决引起很多人的不满。美国越来越要求一个强硬派的总统来执掌政权。最后,大选里根毫无悬念地胜出,卡特政府将在仅余的两个多月任职期间就人质问题与伊朗交涉。1980年11月10日,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等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前往阿尔及利亚,就人质事件与伊朗进行谈判。此前伊朗部已经就此事件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因此,对于这次谈判,伊朗提出了鲜明尖锐的条件第一,美国撤销对伊朗的起诉:第二,美国将来不许干涉伊朗内政;第三,归还被冻结的伊朗财产;第四,归还伊朗国王在美国的财产。
为了避免在谈判中引发情绪冲突,谈判双方没有直接对话,而是让阿尔及利亚从中幹旋。针对伊朗提出的条件,美国表示可以考虑满足前三个条件。由于第四个条件没有得到解决,此次谈判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伊朗政府却有所动摇。战争的影响,内部矛盾的激化,伊朗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加上美国及其盟国的经济制裁,伊朗亟需在人质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卡特政府实质上已经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但卡特政府的在职时间即将结,如果一贯态度强硬里根政府上台,谈判将更加不利于伊朗。
就在卡特在位的最后一天即1981年1月19日上午,伊朗就第四个条件作出让步,美伊双方就人质事件最终达成协议。伊朗答应释放人质,但是美国必须解冻和归还伊朗近80亿美元的财产,另外美国保证事后不起诉伊朗。长达三年的人质危机终于告一段落。此后的几分钟,里根即将举行就职典礼。人质危机解决了,美伊关系也从亲密的盟友关系变为互相敌视。
这当中离不开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一开始就仇视美国,他掌权后更是把美国当作最重要的敌人,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了人质危机的发生。虽然这一时期,来自美国的压力使伊朗经济几乎接近崩溃,政治上也濒临孤立,但是美国也失去了巴列维这一可靠的盟友,同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优势也相对下降,威信随之减弱。
此时苏联很有可能扩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早在霍梅尼上台时,苏联就开始了南下的趋势。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更加威胁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美国认为,苏联很有可能即将对伊朗采取行动。虽然美国在这一地区还有一个象征性的沙特阿拉伯,但是也难以抵制苏联的势力。因此,美国只能利用阿富汗反苏游击队暂时延缓苏联的扩张,一方面大量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一方面加紧对沙特阿拉伯的军事强化。
第四次中东战争,苏联的背信弃义遭到阿富汗人民的强烈反对。反苏游击队的开展,无疑得到了民心,美国看准时机加以强大的武器援助,很有可能达到抑制苏联扩张的目的。两伊战争爆发后,警惕伊朗的同时,美国及其盟国开始密切关注苏联。人质危机后,美伊关系的破裂,使美国丧失了一个在中东地区有效抑制苏联的绝佳盟友,只得在阿富汗和沙特阿拉伯身上下工夫。
闪电战的缺点有哪些?
闪电战最初创始人其实并不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这些人,他们的祖师爷是德国元帅施里芬。闪电战在二战时期运用的炉火纯青,其实在一战时期就有雏形了,而这个雏形的缔造者,就是施里芬。
闪电战可以分为两部分看,一方面是兵力调动集结上,一方面是具体作战上。
一战时期,东线德军利用东普鲁士的防御工事和地形进行防御,利用铁路网进行兵力调动,利用铁路来快速集结调动部队。这是闪电战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都知道闪电战的特点是快,你进攻要快的前提是你兵力调动要快。
到了二战时期,波兰战役中,希特勒算上预备队投入上百万的军队,在西线和英法对峙的兵力并不是特别多。然而,本来英法以为面前的德军就100万人,结果到了五月份突然变成了300万。法国人眼睁睁的看着德国把兵力调动过来,组织好了,然后打自己。法国人想的是,德国人兵力可有限,在马奇诺防线固守,主力集结在法国北部,准备在比利时和德国人决战。结果呢,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佯攻,B集团军群进攻荷兰比利时,英法主力调过去了,结果还有个A集团军群,法国压根就调动不出这个兵力去防御A集团军群了。
再往后看,打完了英法,德军主力在西线,然后又快速调动到了东线,调到苏联边境上,这个距离可不短,而且是500万人的调动,非常迅速。在苏联又打了个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苏德战争初期,边境上的苏军居然是少于德军的。德国人咋调动的兵力?铁路。德军调动兵力依靠的就是发达的铁路网,能够保证兵力快速调动集结。
这是闪电战的第一步,快速调动。
第二部分的闪电战就是作战层面了,德军能打闪电战,依靠的是他们的装甲部队的集群突击。当所有国家都把坦克当做支援型武器分散使用的时候,德国人组建了装甲师、装甲军,将坦克集中使用,形成局部优势,坦克部队的快速推进。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两天时间就穿过了120公里的峡谷,速度非常惊人。
而闪电战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斯图卡,斯图卡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开路先锋,德国空军取得战场上的制空权,然后,斯图卡对敌方重兵集团、防御要塞、装甲部队进行打击,为装甲部队开路。没有斯图卡,闪电战的效果起码打一半折扣。
这是闪电战实施的一步,斯图卡开路、装甲部队突击、步兵解决残余。
既然分为两步,那就从这两个方面去看。第一步,兵力集结调动,几百万的部队的快速集结,依靠的是铁路。这里就看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开战,打击地方铁路、桥梁的重要性。如果,有能力针对德军的地面铁路网进行打击,德军兵力调动,绝对是个问题。兵力调动如果进行缓慢,很难再打个措手不及了。
第二步就是装甲部队的运用。往往,斯图卡配合地面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同时,步兵就会丢在后面。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第一个影响就是,容易深入敌后,被人分割包围了。法国战役期间,德军统帅部就担心这一点,多次下令古德里安停止前进,担心陷入重围,但是古德里安、隆美尔拒绝了,还说了一句:不打到英吉利海峡我不停。而最能反应这种担心的,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打到了距离敦刻尔克十英里的地方,龙德施泰特下令停止前进,这会儿,古德里安乖乖的听话了。他为啥之前全拒绝了,这会儿他听话了?因为他感受到了威胁。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人,对战争局势非常敏感。敦刻尔克有40万联军,而德军只有装甲部队,受限于地形条件,德军很难快速吃掉这40万人,而德军主力还在后面,实际上,这会儿德军是孤军深入了,一旦德军强行进攻,吃不掉敦刻尔克守军,如果英国人玩个登陆战,配合法军,这会儿除了敦刻尔克还有相当数量的法军呢,给德军装甲部队来个围歼,这仗可就输了,这点可以参考仁川登陆,朝鲜就是这么被打残的。德军这会儿要做的就是收拢部队,集结兵力,再一口气吃掉敦刻尔克守军,结果失算了,英国海上力量太强,家底太厚,九天撤出来30多万人,给德国人看的目瞪口呆。这场时间赛跑,德国人没跑过英国人。
其实这里面还有闪电战的一个弱点,就是容易在装甲部队后方留下还没消灭的敌人,步兵还没跟上的时候,留在后面的敌人容易发起进攻,不过这点在法国战役中没怎么出现,反倒是德国人还腾出手回头收拾法军。
最严重的是后勤问题,闪电战中,装甲部队跑得快,跑得快意味着战线拉得长,战线长了,后勤压力就大了。德国在波兰战役期间,打得太快,后勤差点跨了。法国战役,法国人想在德军后勤上做文章,差点成功了。而打苏联,这纵深大,大到直接给德军后勤打垮了。德军能用于运输的车辆有限,装甲部队能闪起来,但是运输车队就算闪飞了,也无法满足前线德军的需求,更何况,苏联的铁路、公路简直就是为了坑德军而生的。
小结一下就是:闪电战中,关键就在于快速,能闪起来,才叫闪电战,想遏制闪电战,就从闪字入手,如果闪电战没闪起来,这就废了。闪电战如果闪太快了,会导致军力部署上脱节,一旦脱节,会造成补给困难、孤军深入、兵力不足。
前线气温零下40度?
不得不说某些人眼里英明睿智的元首,在实际执政过程中犯了不少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独裁制度的高效性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他英明睿智时,德国无往而不利,当他昏聩浅薄时,德军的将士们也会更直接的享受到不合理的痛苦。
装备上的这种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例如STG44突击步枪,人们瞒着元首搞设计开发,还好元首最后接受了这把武器,成就了德军的经典。
再例如德军装备部门开发的M45型头盔,这款设计本是装备部门为了加强德军M35头盔日渐低劣的防护性能而设计的,并且在1942年就已经完成了测试,但元首不喜欢这种头盔,他认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拉低了德军的颜值,还很恼怒工厂背着他搞研发。因此M45只能遗憾的被雪藏,直到战后东德人民军重新启用,成就了M56一代最强金属盔的经典。
德军的1941年攻势也是这样,充满了希特勒个人精神中浓厚的赌徒心理,他在战前并不是没有担忧苏联的冬天,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前车之鉴,但他一意孤行,梦想通过闪电战提早结束战斗,然后在冬季将领地固守,这样整个苏联的精华区域都将沦陷,那些组织起来的军队要么投降,要么在远东等待来年春天,要么冻死在西伯利亚的寒风中。
小算盘打的是好,但德军1941年9月底发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就已经初尝了败绩,显示出苏联人的强硬和危险;而且10月份的苏联实际已经很冷了。但赌徒心理占了上风,最终这战几乎全是弹药、燃料甚至勋章之类的后勤准备,冬装被压到了后面。
正因为元首的赌博和过分乐观,德国人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对于已经考虑到的“天气因素”给选择性忽视了,没人敢逆反元首,何况那时候德军正是气势如虹。
结果德军不是没有军装,相反作为阿尔卑斯山下的国家,德国、奥地利本就拥有对抗寒冷的条件以及大量的抗寒物生产经验,冬装简直不叫事儿。但这些冬装怎么运上去?
德军遭遇的最大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寒冷,而是整个后勤运输都出现了问题,他们根本没有想象到苏联的土地会是如此难行,这哪里像是去往一个国家首都的道路?正是这些泥泞加上霜冻阻止了德军的运输,导致德军战斗力迅速下降。
别说过去的莫斯科,就连今天的莫斯科郊外,在严寒和泥水中你都别想走路。所以大家应该理解为何苏联对于全地形的导弹车如此上心。
仅德军装甲第二集团军就因为行军泥泞消耗了60%的坦克,第10装甲师3天就报废坦克35辆,德军的装甲掷弹兵不少都放弃了用以机动的装甲车,重新变回一支骡子赶大车的畜力军队。
最后就连蓄力也不能保证,苏联冰凉的稀泥有脚脖子深,经常性的造成车辆陷死,这样会极大的消耗人马的力气。而且这些稀泥将骡马弄湿以后,会在寒风中迅速的带走动物的体温,将德国人的骡马成片的冻死在运输的路上。
战争的基本物资都如此难以运输,冬装和枪你只能选一样。在抱着暖和的毛呢小棉袄被苏联人弄死与拿着武器穿着单衣与苏联人厮杀的选择题中,德国人选择了后者。最后德国人还是找到些办法运输,是什么呢?——苏联人的拖拉机,唯有这些东西才能在泥泞中不屈不挠的前进。德国人从占领地的农庄到处搜刮拖拉机,依靠这些东西和铁轨总算是解决了点问题,但在大量紧缺物资的运输压力下,冬装仍然被押后了。
德国人当时有种错觉,他们总认为只要再使一把劲,苏联人就会扛不住而崩溃,然而苏联人尽管在战役开始被打得很惨,却始终没有扑街。类似这样的“战场错觉”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例如人民军在釜山对付美韩军,最后一根稻草死犟也压不下去,反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和节奏,导致对方翻盘。
大量的德军运输车辆被耗在后方龟爬,为了维持前线闪电战的疯狂消耗,汽油、坦克、弹药和食物才是最重要的,但就连这些东西都很难输送。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甚至根本无法被送到前线,迫不得已的德军只能依靠空投物资来缓解问题。
然而空投也不顶用,别看德军二战挺凶猛,其实也是驴屎蛋外面光。被条约限制的德国军工规模也就那样,还多亏之后合并了奥地利、捷克、法国这些欧洲的工业明星。他们从头到尾都做不到美国那样疯狂的爆兵,能用以空投的空军数量极为有限。
一旦你的空军大规模出动,护航飞机就得跟上。护航机跟上了,前线制空权就会出现短板,无论怎样都是亏本买卖。像美军在巴斯托涅那样的空投德军根本负担不起,何况巴斯托涅只是美军一个空降师和一些陆军残部,德国人用在莫斯科战役上的可是百万大军在,指望空投?美国人后来为空投的B24负担的地勤有几万人,德军能吗?
而且这个时候的德国人已经失去了战略的先机,他们行动的既不凶猛也不快速,反倒提醒了苏联人以后该怎么做。在经历了痛苦万分的泥泞行军后,有天德国人发现路终于好走了。
当然好走了,因为天气已经开始剧变,地上泥泞的都将化为坚硬的冻土,马上就将是寒潮袭来的日子,坦克缺少防冻液的油路会被凝结,表面渗碳的装甲板会变成玻璃一样脆。甚至不少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都缺乏必要的防冻手段,士兵们连涂在枪栓里的黄油都找不到,吃的东西更是见鬼,有些人甚至连苏联农庄没收完的土豆都刨出来啃了。
冬装早已不是最困难的因素,部队吃的喝的打的开的全都不行,光要个衣服有什么用?
而且前线有些部队已经在搜刮苏联人的服装、衣料以及利用他们的人工生产被服,乌克兰人也多少支援了一下德军,所以冬衣确实与子弹、食物比起来重要性更低。
然后德国人就这么输了,输给元首的豪赌和德军被老天卡死的后勤运输。但后世的人很有意思,很少有人把这些问题归结到现实的后勤作战中来,反而不断强调德国高层决策“没有考虑冬天”,“轻敌”。
我倒不认为元首的豪赌有什么特别大的过错,战争拥有不可预料性,有时候无论胜负都是愚蠢的,放马后炮没有一点意义。对于这场战役,德军压根不是“棉衣”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将科学灵活的后勤体系上升到战略核心中来,又急于获胜,后勤预案根本就没有,这样德军打的越猛,输的也就越快,即便莫斯科战役打赢了,来年春季新一轮的泥泞依然会克死这帮汉斯。
只是可怜的布劳希奇元帅成了背锅侠,并且被安上了一个“煽动冬季决战,干扰元首思维”的欺君之罪,可怜兮兮的在伤痛中下岗了。
呵,这似乎就是希特勒的风格,圣上一贯伟大,余者皆是蠢人。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化,戈培尔博士也许懂得众口铄金的道理,但他的层次比起达尔伯格-阿克顿男爵还是低了不少。
这不禁让人想起希特勒过往的疯狂经历,他干净畅快又充满热血激情的操纵了“慕尼黑阴谋”,借用张伯伦等人的推祸心理,通过苏台德地区的自治攻击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时候他已经消耗完了英法的全部信任和耐心,与英法的大战悬于一线。
但当时希特勒仍然拍着胸脯向忧心忡忡的布劳希奇和雷德尔保证,1945年之前“不会开战”。
两个德军的总司令都信了,元首的保证连半年都没有维持完。
9月1日希特勒发动对波兰战役,用150万大军与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几天后,英法宣战,希特勒很快将战锤挥向法国并取得了大胜。可是,这种赌博的姿态,是不是预示着德国最终的失败呢?
独裁者的昏聩,独裁制度极差的容错能力,后勤能力的低下,这三者构成了德国的失败,他们缺的岂止是一件“冬装”而已?心都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