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岛围攻,秋美爱和朴瑾惠有什么恩怨情仇呢?
朴槿惠作为韩国的第一任女总统,其存在意义注定不同凡响。而秋美爱极力促进多名韩国总统上任,自然也是一名不简单的女性,所以她在韩国的地位首屈一指。但这样两个对韩国意义非凡的女性却相不相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秋美爱与朴槿惠,原本不相交的两条线,有“嫌隙”是必然的朴槿惠的出身我们都知道的,从小生活于青瓦台的她自然是不同于普通女性,特别是经历了父亲被杀身亡的事件之后,她的城府与抱负就更不一般。后来成为了韩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总统,也算是吃了人间苦,享了人间乐。
而秋美爱呢?出身普通,从小家里就生活比较底层,据说为了能活下去,秋美爱是在外婆的带领下才长大的。这样的秋美爱给人非常励志之感,在某种程度上与朴槿惠有着相同的地方。但很明显,两个女人之间的内心塑造过程又非常不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两个人后来不合的部分原因。
有人说,秋美爱与朴槿惠其实就是两条完全不相交的平行线,她们的人生差异太大了。这是真的,可问题是她们有一个共同舞台:政坛。这也就意味着,她们之间虽然可以成长不同,出身不同,甚至是奋斗方向不同,却完全不能摆脱最终“相撕相杀”的结局。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当朴槿惠因“亲信门”事件被弹劾时,秋美爱马上就嗅到了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气息:她于2016年成为反对党共同民主党领导人物,为了自己支持的总统,组织了好几次要求朴槿惠下台的游行。这对于朴槿惠而言,那就是赤裸裸的挑战,那么结下梁子也就在所难免了。
秋美爱是行事果断之人,她不出手则已,只要一出手就会不遗余力。游行之后,她对外爆料:朴槿惠在受弹劾的时候,曾经想要动用军队来镇压游行者。这当然会激起很多的不满,也给朴槿惠带来若干的负面影响。后来朴槿惠的民意支持率一降再降,那是有原因的,秋美爱在这里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之前,朴槿惠在对外部机构进行视察时说过“更换马桶”的事情。而秋美爱抓着这一问题,竟然在后来慰问军营士兵的时候打趣地问士兵:“有没有让你们换掉马桶?”都是“同道”中人,大家如何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于是外界马上就传出秋美爱“暗讽”朴槿惠的说法。
而且,学习法律的秋美爱直指朴槿惠出庭的问题,认为这是否定司法秩序的反司法行为,甚至说:“案件调查过程中新的证据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拒绝审判,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承认嫌疑(罪名)”。但事实上呢?朴槿惠出不出庭,受不受审判,与秋美爱都没有直接的工作联系。
看看,两个女人一对上,再远的距离也少不了“战争”。秋美爱与朴槿惠哪怕不会直接相对,只是工作中就足以让她们“杀”得“血流成河”了。
秋美爱与朴槿惠,本就是不同的两个政党人物,不可能相合其实,通过上面的事情可以看出来,朴槿惠与秋美爱在生活中没有私怨,而且,她们也完全不会因为某种巧合建立个人恩仇。之所以发生这种“水火不容”的关系,还是工作上的意见差异。这就是政治理念的碰撞吧,刚好她们又各有自己的立场。
秋美爱在工作中眼里从不揉沙子,对于朴槿惠亲信门事件那是非常气愤与不服的。如果有机会将这样她看起来不爽的事给摆平,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恰巧,她又是文在寅的支持者,如此一来,朴槿惠就算是想要避开与秋美爱的“对接”都不容易。
同时,虽然秋美爱与朴槿惠都为政治女性,但她们的阵营是完全不同的。秋美爱为执政党共同民主党一派,而朴槿惠呢?则是保守派的自由韩国党代表,她们这两个党派之间,从名字上就听出来了,一个激进一个保守,一个进步一个传统。这样一来,秋美爱与朴槿惠就算不想“厮杀”,也肯定不现实。
事实上,政治之下从来没有心心相印之说,更何况这样的不同政党之间?朴槿惠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在韩国民众面前支持率大跌?那就要拜共同民主党所提供的大量内幕所赐了。想来,这个时候的朴槿惠也是急欲致共同民主党于死地的吧?可惜她无力回天了。这就是斗争,要么被打死,要么打胜利。
显然,秋美爱是胜利的一方,所以民间才会问秋美爱与朴槿惠到底有什么恩怨?为何这样非得极力打压朴槿惠呢?当然是为了自己能正常地在工作上保持不倒呀,万一共同民主党被朴槿惠给打压下去,秋美爱又能有什么好果子呢?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就是说,秋美爱与朴槿惠实则并无个人恩怨,她们之所以“斗”得这样淋漓尽致,完全是出于工作成绩上的需要。当然了,朴槿惠自身也应该负一部分责任,没有主见,唯亲任用,还顽固不化,这多少让人想起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若非要怨秋美爱落井下石,那倒有点牵强,毕竟“两党”相杀,各为其主,人家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
如今,朴槿惠事件早已经尘埃落定,她也得到了应有的结果。秋美爱似乎春风得意,在整起事件中始终保持胜利者的姿态。但这不过是暂时的,或者说一起事件而已,谁知道明天她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呢?政治之坛向来不会同心同德,而且也不可能始终风平浪静。
曹彰是什么关系?
在研究三国历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对曹操身边的一些大将与曹操的关系比较模糊,尤其是曹姓宗室后人,我们就更加分辨不清了,在曹魏的历史中,出现过太多曹姓狠人,比如曹洪、曹仁、曹休、曹真、曹爽、曹彰等人。
这些人都是很厉害的角色,而且与曹操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这些人究竟与曹操是什么准确关系呢?在这些人当中,曹操最信任的人又到底是谁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曹操的家族历史。
曹操家族的奠基者曹操家族的来源,根据现在的史料记载来看,拥有比较清晰记载的最早的人就是曹操的爷爷曹腾了,曹腾在家排行老五,前边还有四个哥哥,分别是曹伯兴、曹仲兴、曹叔兴以及曹褒。因为曹腾是一个太监,所以很明显曹腾是不可能生下孩子的,但是在古代收养儿子来继承家业,是一件普遍正常的事情,所以曹腾就收养了一个养子曹嵩。
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至于曹嵩的亲生父亲是谁,史料中并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所以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不过曹嵩在成为曹腾养子之后,在宗室之内还是有其余兄弟的,比如曹鼎、曹炽等人就是曹嵩的同族兄弟。
曹炽是曹褒的儿子,后来曹炽又生了两个比较厉害的儿子,分别是曹仁和曹纯。换言之,曹操、曹洪、曹仁、曹纯,实际上就是同族兄弟,类似于我们自己和大伯家儿子那种关系,还是十分亲近的。
当然了,在一些史料当中,也有说曹操是曹嵩养子的说法,主要原因就在于曹操的亲兄弟们在史料中记载过于模糊,基本上只记载了二弟曹彬、五弟曹玉以及六弟曹德,曹操还有两个弟弟的姓名以及生平事迹就没有任何记录了。
甚至连有记录的3个兄弟,也几乎是一笔带过的,比如六弟曹德,生平事迹很少,几乎只知道他最后是跟着父亲曹嵩一起被陶谦派人所杀,其余的信息就少有记载了,我们想要知道更多也实在太难。
曹操的亲兄弟们的记载颇少,然而曹操的同族兄弟记载却颇多,这就让人比较怀疑曹操到底是不是曹嵩亲生的了,但是因为没有足够证据说明他不是曹嵩亲生的,所以这个也比较难以定论。
不过我们可以很明确看到曹操在同族兄弟中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在曹操开始创业之后,自己的同族兄弟曹仁、曹洪、曹纯都加入到了曹操的队伍中,并且成为奠定曹操后来事业的关键人物。
曹仁在三个兄弟中算是曹操最信任,并且实力最强,帮助曹操最多的,当初他加入曹操的时候,实际上自己就已经拥有一部分人马,在他加入曹操之后,不管是开始阶段的攻徐州、打吕布、征张绣,还是后来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襄樊之战等,都有曹仁的身影,他在其中给了曹操太多帮助,曹操对他的信任,已经达到可以允许曹仁直接进入自己寝宫之中,足以说明兄弟两人关系和睦,曹操对曹仁信任有加。
除了曹仁之外,就应该算是曹洪了,曹洪在曹操开始打天下的首次战争汴水之战中就已经加入了曹操队伍,在此战中,曹操被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击败,慌忙之中差点丢了小命,幸亏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才因此捡回一条小命,由此可见曹洪对曹操是有救命之恩的,曹操当然也比较信任曹洪。
不过曹洪的能力比起曹仁来,还是有所差距,这一点从后边的一些战争表现就能看出来。曹纯比曹洪能力又稍微差一些,他20岁就开始跟随曹操起兵,后来成为了曹操手下最精锐的虎豹骑骑兵统领,在南皮之战中击败袁谭,给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后来曹纯还参与了白狼山之战,在战争中以少胜多击败乌恒,只是可惜曹纯去世比较早,在公元210年就去世,阻碍了他继续前进和建功立业的步伐。
综上所述,在曹魏基业奠定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就是曹操、曹仁、曹洪、曹纯,这四人属于同族兄弟,要论信任程度,曹仁排在第一,曹洪第二,曹纯因为去世得早只能排在第三,要是活得久一些,可能情况会有所改变。
曹魏政权的稳定者在曹操死后,把江山交给了曹魏的第二代掌门人曹丕,曹魏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就只能交给曹丕这一代人来完成了。曹丕是曹操的嫡长子,他还有三个兄弟分别是曹植、曹彰、曹熊,这三人当中曹植就是七步成诗的大才子,可惜英年早逝了,曹彰、曹熊建树不多,在当时没有太大影响力。
在曹魏政权的二代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除了曹丕之外,就应该算是曹休与曹真了。曹休是曹洪的亲侄子,至于父亲是谁,没有明确记载,他从小就没有父亲,一直跟随母亲居住在江东避难,曹操起兵之后,曹休就去投靠了曹操。
曹操对这个侄子也算不错,在曹休投靠曹操之后,曹操任命其担任虎豹骑中的一个宿卫,给了曹休建功立业的机会。曹休一生当中,丰功伟绩众多,包括开始阶段在汉中之战中识破张飞诡计,取得胜利,还有后来曹操去世后跟随曹丕南征孙权,取得不俗战绩,同时也赢得曹丕信任。
曹丕去世之后,曹休官至大司马,在当时而言,曹休已经是曹魏政权拥有实权的最高指挥官,不过曹休没有迷失自我,继续联合曹真等人一起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奋斗。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其亲生父亲是曹操的一名下属,在父亲战死之后,曹操看着年幼的曹真可怜,就将其收为养子进行培养,结果曹真不负曹操众望,为曹魏的江山稳定效了犬马之劳。
曹真最开始阶段的培养与曹休几乎一致,只是后来曹操对其进行明确分工,曹真负责镇守西部地区,讨伐河西,成为曹魏在西部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后来更是成功抵御住了诸葛亮的前两次北伐,只是可惜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曹真病死。
从曹魏政权的第二代人各方面综合情况来看,要论能力,曹休比曹真更胜一筹,要论信任度,曹操肯定信任自己的儿子曹丕,至于曹休与曹真,无法谈论曹操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反而是曹丕对他们信任有加,尤其是曹休,曹丕更是对其寄予厚望。
曹魏政权的灭亡三国就是这么凄惨,不管是蜀汉、东吴还是曹魏,都有着类似的命运,从开始阶段兢兢业业的奋斗,到有了一定基础,好好静下心来稳定江山,结果所有努力最后都在一辈人或者是一个人的手里转瞬即逝,让人悲哀叹息。
曹魏政权在第二代人曹丕这群人的手里成长稳定下来,到了第三代人曹叡时期,基本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曹爽的一些举动,将曹魏政权彻底推向了深渊。
在曹魏政权的第三代人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曹叡和曹爽,其中曹叡是曹丕的嫡长子,在曹丕去世之后,让其继承了大业,曹丕去世前就告诉曹叡,要小心提防司马懿,不过后来因为战争以及用人问题,曹叡对司马懿还是经过逐渐信任到怀疑再到信任的过程。
也就是最终曹叡听信了宠臣孙资、刘放两人的建议,在自己临死之前,任命司马懿与曹爽两人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直接加速了曹魏政权的灭亡。
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按理来说是没有曹操家族的血脉的,不过受益于父亲曹真的奋斗,曹爽得以在曹魏拥有较高地位,因此在曹叡去世之前,才会任命其为辅政大臣。
奈何曹爽与自己的父辈们,能力相差实在太远,自己明明手握曹魏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且已经将司马懿架空了,一手好牌即将王炸顺利宣布成功,却被司马懿和司马师等人发动高平陵政变搞定了,简直可悲可叹。
要说到曹爽最终的结局,其实也是他一手造成的,要是他在手握大权的时候,不要胡作非为得罪朝中士族阶级官员,想必司马懿家族想要造反也没有机会,单纯从阴养三千死士这件事情,就足以说明一切,要是曹爽没有彻底失去人心,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肯定会有人发现禀报的,那样一来,司马懿想要发动高平陵政变也无能为力,曹魏政权自然就不可能被司马家族窃取了。
结语曹操家族这些人的准确关系,我们最后梳理总结一下,曹操、曹仁、曹洪、曹纯是同族兄弟,并非亲兄弟,曹休、曹真、曹彰也算是兄弟关系,曹休是曹洪侄子,曹真是曹操养子,曹彰是曹操亲生儿子,曹爽又是曹真亲生儿子,从法律意义上而言,应该叫曹操爷爷,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曹操家族的发展历史,就是曹魏政权的兴衰史,当人才济济的时候,曹魏就在不断向前发展壮大,比如第一代人曹操、曹仁、曹洪、曹纯时期,兄弟齐心,和力断金,曹魏迅速建立起来,当人才失去之后,曹魏就逐渐走下坡路乃至灭亡,比如第三代曹叡、曹爽时代,真正的人才越来越少,曹魏灭亡就快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陈友谅为啥死磕洪都?
洪都就是今天的南昌,陈友谅之所以没有从武昌直接进攻应天,而是选择是进攻洪都,其实是有着重要的原因。
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南昌的位置:
注释:武昌为陈友谅的大本营
应天为朱元璋的大本营
江州位于鄱阳湖湖口
洪都位于鄱阳湖以南(现在的江西南昌)
因为洪都这个地方无论在谁的手中都极为致命,尤其朱元璋在夺取洪都之后,几乎掐住了陈友谅的咽喉。陈友谅想要从武昌顺江而下,可是洪都怎么办?
洪都城最为致命的一点是会切断陈友谅顺江而下的后路,这也是为什么在鄱阳湖之战前夕,陈友谅死磕洪都,而不是直接带领大军攻打应天。
鄱阳湖大战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鄱阳湖大战之前,九江、洪都(当时叫做龙兴,洪都为朱元璋占领之后改名)以及赣南的大片领土都为陈友谅的领土。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虽然是在洪都,可是在长江沿岸上的安庆、江州、武昌的等地其实都在交锋。至正十七年九月,陈友谅夺下军政大权,开始了自己的王霸之路。陈友谅为了尽快在长江沿线上布置防御点,出兵成功的攻占了池州。陈友谅的悍然出兵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池州为长江沿线上的一个重要的防御点,如果陈友谅占据池州之后,再伺机攻占安庆、太平,就可以直驱应天(南京),威胁到朱元璋的根基。十月初,朱元璋下令让常遇春带领水师从铜陵出发,抢夺陈友谅所攻占的池州。长江沿岸上的两大雄主也因为池州战的交锋,正是揭开了鄱阳湖之战的序幕。常遇春率领水师在攻城至傍晚,终于攻下来池州,这个时候陈友谅亲自率领一百多艘战舰前来夺回池州,可是被常遇春大败,退回了江州。至正十八年正月初,养精蓄锐两个月的陈友谅再一次出兵池州,成功攻占了这里。接下来陈友谅带领大军开始了极度疯狂的扩张之路,龙兴、瑞州、抚州、临江、吉安、赣州尽数对于陈友谅之手,整个龙兴以南的众多城池几乎全被陈友谅所吞噬。而此时的朱元璋也在忙着在应天南部的婺州抢夺地盘,他们两个人一个人在抢夺赣南地盘,一个在抢夺浙南地盘,可是说是非常的默契。
至正十九年三月,双方势力日益壮大,开始了真正的霸主争锋局面。陈友谅开始兵分两路进军:赵普胜从池州进攻太平陈友德从信州进攻衙州徐达奉命迎敌,不仅打退了赵普胜的进攻,还将之前丢失的池州夺了回来。双方箭弩拔张的态势,势必要大战一番。池州丢失,陈友谅再一次带领舟师前来抢夺,常遇春料到陈友谅会前来抢夺池州,遂决定在九华山设下伏兵,同时将城中的主力军队全部撤了出来。陈友谅攻城之际,常遇春带领伏兵从九华山突然杀了出来,陈友谅损兵一万有余,退回了江州。至正二十年五月,越过池州、拿下太平,带领舟师进军到采石矶,同时在采石矶的五通庙登基称帝。陈友谅的越城侵逼,让应天城内的朱元璋大为惊愕,他万万没有想到陈友谅的舟师如此之强悍。为了能够死死的守卫应天城,朱元璋决定让康茂才引诱陈友谅弃舟师上岸在江东桥会合,以此避开陈友谅强大的水师,同时开始分设伏兵,以待陈友谅:常遇春、冯国胜带领五万大军埋伏于石灰山徐达带领驻守在城门南侧杨璟驻守在大胜港张德胜、朱虎带领水师驻守龙江关朱元璋则亲自统帅大军驻守狮子山朱元璋的层层设防,也意味着陈友谅的的进军的确给与朱元璋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等到陈友谅带领大军抵达江东桥之后,发现有诈,准备引兵撤退,此时朱元璋下令伏兵全部出击。徐达、杨璟、常遇春、冯国胜、张德胜等人纷纷冲杀出来,陈友谅因此大败而归,退回了江州。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下令徐达、常遇春带领水师先行逆江而上,主动出击攻打安庆。安庆城久攻不下,刘基力主朱元璋直接绕过安庆,出其不意的直接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绕行安庆,直驱江州,毫无准备的他被朱元璋打得大败,逃到了武昌。
朱元璋趁势拿下江西的大多城池,只剩下了江西重镇龙兴,幸运的是龙兴城守将在陈友谅失败后就献城投降,朱元璋下令将龙兴改为洪都,下令李文忠、邓愈引兵驻守。至正二十二年十月,张士诚下令让张士信、吕珍带领十万大军围攻安丰,陈友谅带领六十万舟师围攻洪都。安丰为韩林儿、刘福通的根据地,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长江两岸发展的如题中天,正是因为北面以刘福通为首的起义势力替他死死的挡下了元军南下的通道。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引兵救援安丰。可是安丰城已经被张士信、吕珍攻下,朱元璋下令重新夺回了安丰城,救出了韩林儿、刘福通,将其安置在了滁州。而后,朱元璋引兵回到了应天,留下徐达带领攻打庐州。可是恰恰此时陈友谅围攻洪都日久,思忖良久的朱元璋决定将徐达、常遇春调回应天,一起援救洪都。四月二十七日,陈友谅开始疯狂的攻城计划,但是直到六月十四日依旧无法攻下洪都。陈友谅被困在洪都城外,时日颇多,必然要受到粮草的制约。七月六日,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冯国胜、刘基携二十万水师前来援救洪都。七月十六日,抵达鄱阳湖湖口的朱元璋没有匆忙和陈友谅交战,而是下令封死了鄱阳湖的出口:一路伏兵驻军于泾江口一路伏兵驻军于南湖口另一路伏兵驻军于武阳渡朱元璋设防细节图:1-鄱阳湖湖口鸟瞰视图
2-鄱阳湖湖口平面视图(红色为设伏点)
朱元璋安设三股伏兵就是要彻底封死陈友谅的南北退路。
陈友谅听闻朱元璋带领水师救援,遂下令解除对于洪都城的围攻,转而携舟师进入了鄱阳湖。七月十九日,双方在湖中康郎山展开大战,双方厮杀一番,互有胜负。七月二十日,朱元璋号令大军继续和陈友谅交战,可是此时的陈友谅将战船铁索连舟,全部链接成了一片,朱元璋完全无法找到进攻的突破点。适时,部将郭兴主张用火攻,同时在船上增设草兵,放置火药,穿着士兵服饰迷惑陈友谅,这些船只均由敢死队开船冲撞陈友谅的大船,这些人在接近船只的时候点燃火药,一时间陈友谅这些联结起来的战船尽数被大火焚烧,死伤惨重。此时的鄱阳湖,湖水泛红,浮尸布满湖中。七月二十四日,朱元璋携水师进攻陈友谅,陈友谅再次大败。七月二十六日,眼看大势已去的陈友谅想要从湖口逃回武昌。
为此,陈友谅率领一百多艘战船想要冲出鄱阳湖湖口,可是舟师行军至南湖口的时候遇到了朱元璋的伏兵,陈友谅强行冲破防御,眼看着就要从泾江口渡江而逃。
泾江口的伏兵又冲杀出来,陈友谅被流矢射杀而亡。最后想说的是:鄱阳湖大战的胜利,离不开朱元璋的身先士卒,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
历史烟云滚滚,转眼已为陈迹,许多历史结局其实都是必然,但是有些偶发事件,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今天所说的关于刘邦的两个事例,让人觉得无巧不成书,实在有些诡谲。
(刘邦剧照)
彭城之战,刘邦趁着大风突起,顺利逃脱。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僵持多年,本来刘邦是处于弱势,实力远远逊于项羽,项羽也有多次机会杀掉刘邦,但是都被刘邦侥幸逃脱。鸿门宴上,项羽被刘邦的假仁假义所蒙蔽,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意见,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彭城之战,是刘邦遭遇的又一次险情,刘邦能逃脱却是因为突然刮起的大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项羽忙着和齐国交战,久战不胜,刘邦有了可乘之机,他派韩信率大军进入关中,刘邦的军队先是击败章邯,首战告捷,接着,刘邦平定了三秦地区。战况空前顺利,刘邦决定,乘胜前进。
汉军冲出函谷关,收服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直接投降刘邦。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带五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到项羽的大本营彭城,由于彭城防守力量薄弱,很快彭城被占领了。刘邦非常高兴,在城中大肆庆贺。
项羽万万没有想到,刘邦居然有如此野心,他得知老巢被占的消息,顿时火冒三丈,亲率三万精兵,直接奔到彭城附近的萧县。
不得不佩服项羽的勇气,要知道刘邦的军队可是有五十多万,单从数量上来说,项羽输定了,简直是以卵击石,但是“西楚霸王”可不是浪得虚名,这三万精兵趁着晨雾打掩护,把刘邦的军队杀了个措手不及,看来项羽的将士们真的是以一当十,刘邦的五十多万大军不堪一击,一时间四散溃散,数十万大军如同鸟兽一般逃命。刘邦见大事不妙,也赶忙趁乱逃脱。
汉军被楚军追到一条大河边,这条大河叫睢水,也许是见识了项羽将士的凶悍,面对“前有睢水,后有楚兵”的处境,刘邦的军队没有选择背水一战,而是选择跳入湍急的睢水逃命,于是十几万汉军冲向睢水,据史书记载,“睢水为之不流”。意思就是跳入河流中的士兵太多,水都停止流动了。由于大多数士兵不习水性,河流又异常湍急,跳入睢水的士兵十之八九都溺亡了。
(项羽剧照)
项羽将刘邦及其残部包围了三层,刘邦此时感觉必死无疑,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天意,此时忽然刮起猛烈的西北风,飞沙走石,让所有人睁不开眼,树木甚至被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成功逃脱。
《资治通鉴卷九·汉纪一》对此事有记载:
“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杨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与数十骑遁去。”
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刘邦的逃脱,让项羽非常恼火。不过彭城一战让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
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刘邦后来卷土重来,重整旗鼓,最终打败了项羽,今日有“彭城之战”刘邦遭围,明朝有“垓下之围”项羽被困,不到最后一刻,“鹿死谁手”谁也不能妄下结论。
如果没有那一阵大风突起,也许就不会有日后项羽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历史也许就不是现在的模样。可惜,没有如果。
白登之战,刘邦趁着大雾,再次逃脱刘邦打败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成了高高在上的汉高祖,但是日子过得并不安稳,那时候匈奴不断的在汉朝边界滋扰生事。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刘邦亲自率32万大军北上进攻匈奴,随行的主要谋士是陈平、娄敬,将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
起初,汉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邦洋洋得意,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到达晋阳后,想要进攻一个叫代谷的地方,听说匈奴就在那里驻兵,于是先派人侦察虚实。狡猾的敌人将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留下老弱残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探子回来报告看到的情况,刘邦觉得匈奴人不过如此,见了他汉朝大军就知道弃甲曳兵,实在不堪一击。
刘邦派刘敬再去探听,刘敬是个非常谨慎的人,觉察出事有蹊跷,回来做了如下报告:“两国交兵,应该显示自己的长处,以振军心,我们两次探查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残兵,这其中必定有诈,敌人一定有埋伏,我觉得我们不可以轻举妄动。”没想到他的这番话让刘邦火冒三丈,刘邦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刘敬扣押起来。
刘邦一意孤行,结果落入匈奴设置的圈套中。数十万人马在白登山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粮草日益耗尽。
刘邦大军就这样被围困了七天七夜,不得脱困。不得不说刘邦之所以能够称王,就是因为知人善任,身边有许多谋臣,此时谋臣陈平献上一计,那就是用金银财宝去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让她吹一吹枕边风,劝说匈奴撤兵。不得不说这“美人计”用得实在漂亮,最终,匈奴单于居然答应在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
也许刘邦也没想到居然会如此顺利,他将信将疑,怕这又是敌人的诡计,目的就是引他出去,此时,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但是没想到第二天,天起浓雾,十步开外都看不见周围的东西,刘邦觉得是天助我也,就趁着大雾突围了出去。
不得不感叹刘邦实在是太幸运了!
结束语也许老天对刘邦是有些偏爱,让他在极端困窘的境地里侥幸逃脱。但是,以上史实真假难辨,因为我们总喜欢为古代帝王的故事增添几分神秘色彩。但是不管怎样,刘邦之所以能称霸天下,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谁才是北宋第一武将世家?
北宋第一武将世家,若从小说演义论,当属杨家将;但从史实角度论,当属折家将。
原因是从北宋初开始,杨家实际上从杨继业这代开始,武将传承三代,满门忠烈,被称为武将世家,毫无异议。
然而折家实际上更是了得,折家从后晋折从阮这代开始,武将传承八代,而且宋朝建国之后,折家实际上驻守云中(大同),本身就有着非常高的独立性,因为宋朝开国前,人家就是节度使。
“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宋史·折德扆传》杨家是跟着别人(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投靠宋朝的,折家可是带着地盘和军队投靠宋朝的。所以性质和地位完全不一样,但是折家和杨家本身就有着姻亲关系。
最典型的认为就是杨继业的老婆佘太君(原型折赛花)就是折从阮的孙女、折德扆的女儿。
但是折家实际上无论从开始到后来传承得都比杨家久远,为什么却如此“默默无闻”呢?
首先,折家的成份没有杨家纯粹,折家因而被南宋到明朝时期的文学创作者刻意忽略。
这就要说折这个姓氏的来源了。的确在汉朝就有,东汉有个叫折象的,就是因为他祖上被封折侯,所以以折为姓。
但是折家将很显然不是这个折象的后人。因为折家控制的河东路府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普遍认为折姓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姓氏。比如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等等。而且当时宋人就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认为折家就是党项人。
折氏虽源出党项族,但经过和汉人通婚,逐渐混血汉化。——《宋事实类苑》而两宋倍受异族欺辱,特别是《杨家将》在南宋刚成型的时候,以及到了明朝“恢复中华”的主旋律。导致了折家虽然是武将世家,为北宋做出过很多贡献,但是因为他本身有异族血统,所以杨家,以及后来的岳家,都比折家更适合宣传。
其次,杨家将的悲剧色彩比折家更浓,更符合艺术创作要求。
杨家第一代杨继业因为孤军无援,力战不敌,被辽国擒后绝食三日而死。这就可以被文学创作演绎出头撞李陵碑而亡,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不渝就可以被刻画得淋漓精致。
杨家第二代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余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认为他是天上北斗七星中的六郎星,因此称呼他为杨六郎。这样就可以顺势加入很多七郎八虎的情节,再加上后来的寡妇出征的故事,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杨家第三代实际上是杨文广,得范仲淹赏识,南征广西,北拒西夏。然而后来北宋愈发积弱,杨家的命运和北宋的命运相似,最终成为绝唱。
而反观折家,自折从阮受到宋太祖赵匡胤“许以世袭”的特权以后,折家父子兄弟相继世袭府州,为宋朝镇守西北边陲,享受的是国公待遇。
繁衍八代,皆是能征惯战之辈,第二代折德扆、折德愿;第三代折御勋、折御卿;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第五代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第六代折克行这些都是驻守西北,后两代皆是抵御西夏的名将。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适、折可求。其中后人因为发掘了折可存的墓,还破解了宋江的结局。因为他曾随童贯率军镇压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到了第八代折彦质大战金军,后随赵构南渡,也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再次,杨家将的家世并不显赫,史书里实际记载内容并不多,因此才更有创作的空间。
因为小说通常避讳史书详尽记载之内容,避免创作空间受限,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一点实际上在《水浒传》里也有反映。比如描绘朝廷内的奸臣,以高俅为代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俅比起其他童贯、蔡京等人,地位偏低,史书记录并不翔实,都没单独立传。
杨家在正史上可查的三代,没有一个和朝廷内权贵有姻亲关系的,更不要说帝胄了。身份最显贵的可能也就是佘太君了。
因此在《杨家将》里,才可以将杨延昭的妻子美化为柴郡主这么大的空间。柴郡主也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文学创作者眼中的价值,最终导致了两个武将世家差异巨大的知名度。
在小说演义以及话本杂剧的充分渲染和不断深化传承改编之下,“杨家将”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内容也越来越充实。
而“折家将”则静静地躺在史书里。直到某一天考古挖出了折家某个名将的墓,看到墓志铭颠覆了一些我们已经成为习惯的定势思维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北宋还有一个武将世家叫“折家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对于这些个问题,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南明政权更加腐败!这种笼统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甚至还不如没有回答,只会助长惰性,而更不利于吸取历史教训。
凭什么说南明就比南宋腐败?就凭他们失败了?失败就是因为腐败?后来卖官卖爵制度化的满清,比南明更清廉?当年的欧亚大陆,四十多个国家被蒙古人踏平,都是因为腐败
那么,导致南宋、南明不同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南明和南宋(之初),都面临着女真人(满洲人)大举入侵的险恶形势,单就外敌来说:南宋面临的敌手—金国,比南明敌手满清更为强大,金国的黑龙江女真人数更多,拥有四十万以上的军力,而关外满清的八旗军全部兵力只有十八万人。
从失土的形势来说,南宋也比南明更为被动:赵构在北宋“南京”(河南商丘)即位的时候,金兵已攻陷东京(开封),北宋的皇室几乎被一网打尽,山西沦陷,河北、山东一片混乱;朱由崧南京称帝的时候,多尔衮一伙仅仅窃据了燕京和畿南地区,整个山东、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江淮、江南全部,都在南明手里。
但是,南宋与南明也有着系列的重大不同:
一,南宋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容易形成御外的合力;而南明却有强大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割据称雄,而且正是李自成推翻崇祯朝廷,推倒了明朝的关防体系,在华北造成了巨大的真空,给了满清乘虚入主的千载良机;多尔衮入主之前,华北地区的明朝地方政权经过大顺军的打击,已经虚弱涣散,因此满清对这一地区的征服阻力很小;而北宋在华北的政权却相对完整,且有着一百多年的抗辽防御体系,因此金军进入华北,遭遇的宋朝官民抵抗,自然要强得多。
二,南宋迅速地形成了以赵构为核心的中央朝廷,而南明却迟迟不能形成统一的新中央。这使得南宋政令统一,能够集中和协调抗金力量,而南明因为多头争立,因此对满清的侵犯,集中不了力量、组织不起全国性的抵抗,而南明的鲁王、唐王、(其后的)绍武、永历等政权却互不隶属,各自为战,甚至相互内斗、拆台。
而南明多头纷争、长期群龙无首的局面,是崇祯一手造成的,崇祯帝在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中,本来有充裕的时间迁都南京,但他为了面子,崇祯即使本人想“殉国”,也完全应该安排太子朱慈烺赴南京坐镇,以防身后群龙无首局面的出现,但这件事他仍然没有做,由此导致了死后太子朱慈烺被俘,继而被多尔衮谋杀,而另两个儿子失散的最恶劣局面。
既然崇祯的直系继承人死的死,散的散,而同辈的朱家诸王在全国各地又有很多,这当然造成了南明诸王争立、群龙无首的局面。
南明就没有多少能战的部队,崇祯时期明军尚有几路强军,但这些军队,多被崇祯帝的蛮干“报销”掉了:贺人龙被轻杀、袁崇焕被冤杀、卢象升部被逼与优势满洲铁骑野战,全军覆灭;孙传庭部十万军队,被逼出潼关与李自成数十万军队决战,全军覆灭;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袁崇焕创建并留下出来的关辽军,则在吴三桂带领下投降满清,这支抗清经验最丰富的军队,反而成了清军入侵的急先锋!
南明弘光朝、隆武朝、浙东鲁王“监国”政权,虽则水军对清军有些优势,但都没有一支能够阻遏八旗兵攻势的陆军;南明永历朝的后期,虽则产生了能够与八旗兵正面对敌的李定国大军,水军郑成功部更令清军闻风丧胆,但大局已失去太多,满清牢牢据有大半壁江山已经生根,而且南明内部条块分割、政令不统一、郑成功与李定国互不配合、孙可望和李定国更相互内斗。
南明统治者后来走到路了另一个极端,当多尔衮大军入关,窃据燕京、畿辅、占领山东,虎视眈眈磨刀霍霍预备大举南下,民族矛盾已经取代阶级矛盾(李自成占领北京时期),成为中国主要矛盾的当头,居然做起了“联合满清”的大梦,无论是首辅马士英、还是大学士督师史可法,都高举“联虏平寇”的大旗,多尔衮准备出师攻明了,弘光帝派出的使团,还带着一百万两白银的赎金和礼品,企图找满清“赎还”燕京。
秉持此种战略,马士英临到最后关头,还在调兵防范左良玉集团,而对满清不作防备,在这种认敌为友的错误战略影响下,南明弘光朝的“江北四镇”数十万军队,自然战守俱废,八旗兵杀来的时候,当然不是败死就是投降。
直到南京失陷后,逃到杭州拥奉潞王朱常芳“监国”的马士英,犹在做“款虏”的迷梦,他派陈洪范出使清营求和,企图以割让南京和江南六郡换取对清议和,此种请求,在胜利在望的清方眼中,自然不屑一顾。
马士英等人的求和,换来的是杭州的迅速失陷,直到这时,马士英才如梦初醒。
隆武建立时,明朝才以满清为主敌,开始调整战略“联寇(农民军)抗清”,只是,此时,不仅关中、江淮、整个长江流域都已沦陷,有点晚了。
如果朱由检及时迁都南京,并重新组织对清防御的话,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延续明朝的生命。
这些个重大的区别,就是南宋存在一百五十多年,而南明只维持了二十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