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潜航2中文版,美国的战术核潜艇是怎么给航母护航的?
攻击型核潜艇是美国航母打击群的重要成员,往往攻击型核潜艇的作用被遗忘了。其实,攻击型核潜艇和航母是对天生的组合,其在战略层面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今天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美国的航母打击群行为认知的威慑力。军迷讨论航母作战能力如何,主要看航母的吨位、舰载机性能、动力系统以及舰艇成员,很少人去关注攻击型核潜艇的作用。
攻击型核潜艇之所以能加盟航母打击群,主要优势在于其隐蔽性和航速上,核潜艇的航速远高于常规潜艇,能够跟得上航母至少27节以上的高航速机动。在航母打击群中,攻击型核潜艇的作用主要有链各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众所周知的为航母打击群护航,是航母联合反潜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攻击型核潜艇在反潜作战流程中主要担负的是“清场”,就是在航母打击群进入战区前,攻击核潜艇进入战区前出进行预定海域搜索,确保航母编队的安全。
攻击型核潜艇前出后,艇载声呐开机对预定海域进行扫描,进行声呐接触,发现目标后进行对接确认,而后将可疑信息回传,由航母打击群反潜指挥系统协调是否出动航空反潜力量进行进一步的识别侦测,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流程。
第二个就是很多人忽略了的攻击型核潜艇的海域控制能力。攻击型核潜艇最大的特点在于隐蔽性强、机动速度快,正是凭借这两大优势,核潜艇在深海作战中,很难被敌方反潜兵力实现有效发现,要知道反潜的第一要义在于发现目标、锁定目标,才会有后续的攻击流程。
另外,攻击型核潜艇由于航速高,在被发现后能够迅速通过下潜进行水下高速战术规避,能够有效的摆脱各种反潜兵力的围攻。尤其是,对于水面反潜舰艇来说,两种舰艇的航速大致在同一水平,这时觉得水面舰艇还能追得上潜艇吗?还谈什么攻潜流程呢?
正是出于上述的两点优势,使得攻击型核潜艇的生存性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是常规动力核潜艇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核潜艇可以在水下长航时潜伏,一般的常规潜艇大致在一个星期到半个月左右,但是核潜艇至少可以达到一倍以上的水下潜航时间。
因而,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长时间航行,这对于反潜作战一方来说具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也就是战略威慑性。这种威慑是常规兵器所达不到的,也是航母打击群隐藏起来的一种能力。
日本海军的潜艇有什么样的表现?
我想说,其实日本的潜艇部队是很不错的,军官和水兵都训练有素、业务精通,一些型号潜艇质量也还可以,也许正是因为有良好的基础,所以即使在白痴上级的折腾下,日本潜艇仍然可以靠个人能力取得几个很不错的战绩。
众所周知,潜艇最大的优势是隐蔽性,日本人也许就根据这个优势,把潜艇定位成了“刺客”的角色,荆轲刺秦王、要离刺庆忌……,再加上武士道的变态思想,潜艇部队就成了用来对敌人主力舰进行斩首的敢死队。
至于潜艇最适合干的破交,这不是游击队偷偷摸摸打黑枪吗,我大和武士才不要干这种杂贺党的脏活!于是才有了攻击运输船最多只能用一枚鱼雷的奇葩规定。
于是日本潜艇就不得不前仆后继地去和拥有强大反潜力量保护的美军主力舰撕逼。而浩瀚的太平洋又决定了腿短的潜艇很难发现适合攻击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潜艇还真的能完成几次斩首,反过来说明其战斗力还真不错。
头号刺客——一箭三雕的伊19伊19号艇长木梨鹰一少佐
1942年9月15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东南方潜航寻敌的伊19号潜艇通过声呐发现了美国海军黄蜂号航母编队。艇长木梨鹰一少佐指挥伊19号穿过护航舰艇,悄悄地摸到了距离黄蜂号不到900米的阵位上。
被爆炸和大火浓烟包围的黄蜂号,这是日本潜艇击沉的第二艘航空母舰
下午14点44分,伊19号齐射6枚95式氧气鱼雷,其中3枚鱼雷立即击中了黄蜂号的右舷,并且引爆了舰上的燃油库和弹药库!飞行甲板和机库顿时变成一片火海。爆炸还摧毁了黄蜂号的消防系统,切断了舰上的通信电路。这使得损管人员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灭火工作。15点20分,无法挽救的黄蜂号被迫弃船,随后被护航的美军驱逐舰用鱼雷击沉。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是服役不久的新舰,结果出师未捷就被迫返厂大修
另外3枚脱靶的鱼雷穿过了美军舰队中央的空旷水域,直奔另一侧的护航舰艇而去。下午14点52分,一枚鱼雷击中了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它的左舷1号炮塔位置撕开了一个32英尺长18英尺宽的大洞!严重受损的北卡罗来纳号不得不中止护航任务,返航进行维修。
运气极背的奥布莱恩号驱逐舰中雷爆炸的瞬间,远处是燃烧中的黄蜂号
14点54分,美军驱逐舰奥布莱恩号发现了一枚脱靶的鱼雷。该舰立刻进行急转向,试图避开这枚鱼雷。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进行急转向的过程中,奥布莱恩号的舰首却撞上了另外一枚鱼雷!尽管奥布莱恩号并没有当场沉没,但是它的舰首结构已经严重受损。数日后,当奥布莱恩试图返回后方进行维修的时候,舰首突然断裂,美国人只得弃船。
二号刺客——捡漏的伊168号1942年6月5日,参加中途岛之战的伊168号潜艇突然接到紧急命令:“一艘美国航母受到我海军航空部队的攻击后严重受损,目前正在中途岛东北150海里处缓慢移动,伊-168立即追击该航母,务必将其击沉。”
伊168号艇长田边弥八少佐
这艘受伤的航母正是约克城号,该舰在中途岛战役中被日军舰载机炸伤,动力系统受损,严重侧倾,不得不在7艘驱逐舰的护卫下退出战斗缓缓向珍珠港返航。
严重倾斜的约克城号
6月6日凌晨1时10分,伊-168号在1.5万米的距离上用望远镜发现并锁定了约克城及其周围护航的舰只。田边少佐命令下潜到30米,开始了听音潜航(根据驱逐舰的声纳波来潜航)。单单凭借美国驱逐舰的声纳波引导,伊168潜航了近5个小时,才慢慢接近了“约克城”号。
约克城号完全沉没前的一刹那
为了避免发起攻击后遭到美国驱逐舰的围殴,田边艇长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穿越驱逐舰群的底部,并且从左舷横穿航母的底部,在航母的右舷上浮。”10时05分,伊-168潜航到距离约克城号右舷900米处发起鱼雷攻击。先是发射了两枚鱼雷,两秒后又发射了两枚鱼雷。
正在沉没的汉曼号驱逐舰
有两枚鱼雷击中了约克城号,一枚鱼雷击中了给约克城护航的汉曼号驱逐舰。汉曼号上的深水炸弹发生了剧烈的殉爆,该舰在中部断为两截,2分钟后就沉入冰冷的海底。约克城号则直到第二天早上6时才完全沉没。
伊168号随后遭到了其他美国驱逐舰的疯狂追杀,据日本人估计,美国人至少投下了60颗深水炸弹!田边弥八使出浑身解数,直到下午14时才彻底摆脱。
三号刺客——单挑获胜的伊58号伊58号潜艇
1945年7月28日,刚刚完成运送原子弹任务的“印地安纳波利斯”重巡洋舰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赶奔莱特湾。当时为中等海情,能见度良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以17节速度航行。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
7月30日上午,在距离军舰不远处,一艘日本潜艇悄悄伸出了潜望镜,这正是日本伊58号潜艇——形单影只的“印地安纳波利斯”号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日军的极好目标。
桥本以行少佐
00:15,伊58号艇长桥本以行一声令下,伊-58射出了两枚95式氧气鱼雷。由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此时一直保持着17节的经济航速,也并未采取之字形前进,鱼雷准确命中右舷,伴随着两声巨响,“印地安纳波利斯”号上火光熊熊,剧烈的爆炸中金属碎片四溅。12分钟后,该舰翻覆并沉没,成为最后一艘被日本潜艇击沉的大型军舰,也是唯一一艘被日本潜艇击沉的重巡洋舰。
被发现后得到抢救的遇难船员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沉没被称为美国海军史上最可怕的海上灾难。当时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上载有1197名船员,约有400人在最初的袭击中阵亡。剩余的逃生者在海上漂流了五天时间,超过一半的人被鲨鱼吞食或死于严重脱水,最终只有316人活了下来。
此外日本潜艇还有几个比较出彩的,例如击伤萨拉托加号航母、击沉朱诺号轻巡洋舰的伊26号,击沉15艘商船、99359吨的伊27号(说明日本潜艇真能用于破交的话会给美国人造成很大损失),等等。
猎杀潜航4船员属性?
通信(增加探测仪器发现概率和距离),甲板炮(减少装填时间),高射炮(同前),指挥(至今没看出来有多大用),轮机(保持和提升航速,低于某值便失去动力),医疗(治疗受伤船员)鱼雷(减少装填时间)
猎杀潜航4怎么使用鱼类啊?
潜艇的鱼雷发射界面,有一个锁定键,找到目标船只后,按一下即可将船只锁定,发射鱼雷时尽量保持静止,尽量射击时保证你与敌船成近似垂直状态,这样击中概率大,再就是对方船只速度快的话会躲开鱼雷,射击距离不要太近不要太远,一般在一千米左右比较好如果太近鱼雷从船底下面过去了 发射鱼雷不要暴露,发射完后就下潜,再就是用攻击潜望镜来瞄准。这次你再试试吧
当时有没有国家利用潜艇进行反潜作战?
很多人都说反潜最好的武器就是潜艇,其实这种说法只是针对当前,二战时期用潜艇去攻击潜艇这种作战方式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受制于声呐探测技术和鱼雷总体性能的限制,用潜艇反潜并不是各国最常用的手段,但是二战潜艇击沉潜艇的案例倒是不少。1945年2月5日英国“冒险家”号潜艇在1800米距离上齐射4枚鱼雷,击沉了德军U—864号远洋潜艇,而早在1940年4月10日午夜,德国U-4潜艇就将英国“蓟”号潜艇击沉。
二战结束以后就不同了,因为反潜最佳利器还是潜艇本身,与战机和水面舰艇通过海空交界面侦测相比,潜艇是直接航行在海底的,能最有效的进行侦听和探测。就拿冷战来说,美苏两国都有规模庞大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来形成威慑,而攻击这些弹道导弹核潜艇最好的武器就是攻击型核潜艇。所以在整个冷战期间发生了很多次的美苏两国水下潜艇追逐事件,比如1986年一艘美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正在跟踪一艘返航的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快到苏联领海时这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突然提速并急转弯向,随后立马用主动攻击声呐声波警告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如果是实战,声呐过后就是两枚向他们而来的重型鱼雷。这些都还是少量被披露的,没有被披露的水下追逐战次数恐怕数不胜数。
▲空中发射的线控声自导鱼雷,下图为尾流自导鱼雷的攻击方式
潜艇要想反潜就必须解决发现和攻击的问题,我们先来说说攻击,二战时期的那种直航鱼雷只能在海水表层攻击一些水面舰艇,对付水下的潜艇就够呛。于是就发展出了一种制导鱼雷,因为是在海底,传统的雷达波,激光束等传播效率极差,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声自导鱼雷,在攻击近距离目标时潜艇会发出声波,鱼雷依靠接受反射回来的声波来调整舵机追踪潜艇直到击沉为止,攻击远距离的目标时鱼雷依靠敌方潜艇发出的声波调整舵机追踪潜艇直到击沉为止。
▲大型军舰的尾流
后来又发展出了一种尾流自导鱼雷,这种鱼雷依靠测定敌方的声尾流和气泡尾流来追踪目标,因为一些大型军舰的尾流会绵延数百公里并存留好久。当前制导鱼雷攻击时一般先通过导线控制,靠近目标后再断开导线自主搜寻探测并攻击目标。
▲用于观测和侦查敌方潜艇的水下网络
说完了攻击再来看看如何发现。潜艇反潜时最主要的探测侦听手段不是声呐,而是不发射任何声波的噪音测向仪,因为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发现噪音就相当于发现了潜艇,所以现代的潜艇都特别注重降噪能力。不过当代对潜艇的探测已经不仅仅是攻击型潜艇一环的事情了,从固定式远程警戒声呐到负责反潜的路基战机甚至是海底反潜声呐网,都旨在用立体协同作战的方法消灭敌方核潜艇,但是己方核潜艇绝对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战期间一艘试图高速机动来摆脱“解放者”反潜轰炸机的德国潜艇
所以以二战的水平绝对做不到这些,二战反潜主要还是靠水面舰艇和空中反潜机,但是这仅仅是因为技术发展的原因,而且二战期间用潜艇反潜确实是有战例可寻的,只能说有但并不多。
我是武备营,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重型坦克?
现在的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就是重型啊。
如果不按照现代标准将其列为“主战坦克”的话,M1就是妥妥的重坦。
实际上“主战坦克”只是一种通用化装备的名称,并没有哪种规定给主战坦克的吨位数值设限。
因此,主不主战其实与坦克的重还是轻没有啥关系,“主战”概念只能说明它被泛用化了。美国人就是在拿重型坦克当主战坦克用。艾布拉姆斯是一天比一天重,M1A1型重55.8吨,MA1ASA重61.3吨,M1A2SEP重63吨,M1A2SEP V2重65吨,M1A2SEP V3重66.8吨,都已经快到70吨的重量了。
这个重量也就比二战著名的重型坦克“虎王”轻那么一丢丢,虎王的重量是68.5(保时捷炮塔型)和69.8吨(亨舍尔型)。
而且艾布拉姆斯坦克本来就有普通装甲型和“重型装甲型”,即“HA型”(Heavy Armor)。
但是比起另一辆二战名车“虎式”坦克57吨的重量,艾布拉姆斯坦克可还是重多了。
相比之下,同为现代“主战坦克”的T90战斗全重才46.5吨,而二战的德国“中坦”黑豹G型坦克都有45.4吨的重量,未完成的黑豹F型则达到了55吨。
当年二战盟军的重型-中型分型标准线是40吨,所以“黑豹”也被视为一型著名的重型坦克。
我们帮巴铁开发的MBT-2000阿利·哈立德坦克(其实就是90ⅡM)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也只有48吨。
德国人现在开发的豹2主战坦克,也跟它的异国兄弟M1一样愈发肥壮,豹2A4重56.5吨,豹2A5达到62.5吨,A6达到60.5吨,A6M达到62.5吨,A7达到64吨,A7V打到68吨……
挑2现代坦克当然不能再按二战时的原则分型,但豹2、M1、挑战者2(62.5吨)、梅卡瓦(61吨)阿琼MKⅡ(60吨)这些东西在今天的主战坦克里面,绝对属于大胖子。
地球最先进坦克法国勒克莱尔坦克53吨,俄国T-14“阿玛塔”坦克55吨 ,前苏联T-80U坦克46吨,T-72坦克45吨,韩国K2坦克55吨,波兰PL-01隐身主战坦克35吨,日本T90坦克46.5吨,10式坦克44吨。
如果给现代主战坦克来个内部划型,毫无疑问2、M1、挑2、梅卡瓦、阿琼这些是重型(而且都很有名),剩下的那些则都是中型。
其实“主战坦克”这个概念说是涵盖了轻重中分类,也只是用任务地位模糊了重型和中型之间的差别,“轻型坦克”并没有被涵盖进来,而且最近几年反倒大有崛起之势,未来搞不好也会大量加入主战坦克队列。
(自动化信息化的进步势必会将“主战坦克”概念再次分化,人们逃不脱轻重中的级别分型,终究会从当前的标准泛用化再次转变为多类型多样化)
二战时代的重型坦克更瞩目一些,像前面提到的虎式、虎王,都是绝对的明星车,在二战时代风头无两。
德国的对手也都有不少相当出名的重型,如苏联的IS-2坦克,以及战争前期扛线的KV-1、KV-2坦克。
德军缴获的KV-2,由于机动性不佳且工况恶劣,很多KV都会被扔掉KV的丰功伟绩自然不必多说,它们是一种“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对其几乎束手无策的坦克。德军除了拿88炮上去直击,或者用步兵战术将其消灭,基本上没有别的好手段。所以多次出现“KV蹲路口,德军抓了瞎”的情况。
有的说法认为,正是从KV一夫当关的事件中得到了灵感,苏联人才开始懂得利用坚固城塞给德军“闪电战”减速,接着聚而歼之的战略。
IS-2坦克是德国重型当年的老对手了,这款1943年研制,1944年才列装的重坦相当成功,尽管战争已只剩个尾巴,但苏联人狂暴的产能硬是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了3800多辆IS-2。
相比之下,德国虎式坦克的产量只有1070辆,与虎王(约400多辆)加一起都能让IS们埋了。
当然,德国人还拥有一种极为出名的超重型坦克——鼠式。
鼠式坦克项目直接体现出纳粹德国的狂妄与无知,这种188吨的巨物堆砌了满满的资源和科技,却根本没法开出去打仗,唯一的两辆鼠式最后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英国人当年坦克走上了发展的弯路,诞生了步兵-巡洋的坦克分型,但首个完成“屠虎”壮举的依然是英国的“丘吉尔”重型。
后来英国人还为了攻破“齐格菲防线”,研制了“土龟突击坦克”,这是种装甲非常变态,结构异常厚重,速度堪比龟爬的特殊坦克。
不过,土龟没来得及上场战争就结束了,英国人战后倒是装备了部分土龟,还将其送到德国“检验道路通行能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的地方存在争议,比如WOT玩家认为它是歼击车,然而土龟当年的设计用途和称呼就是坦克。)
美国人重型坦克的研制比较缓慢,方案出了一大堆,最后的成品只有人称大头儿子的“潘兴”。
潘大头勉强赶上二战尾声,被急急地送上了欧洲战场,好歹取得了一辆黑豹的战果,但二战后美军也觉得这玩意儿够不上“重型”之名,将其改为“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