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天下官网,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
先纠正下这个题目,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兵器,分为马槊和步槊,其实就是长矛的变种。但是近年来被一些网文不断神话,搞成了什么靠“韧性”把人弹飞的武器,还“不伤手”,这就太尴尬了。
实际上东西方的长矛类武器差异很小,主要工艺大多是硬木。也有一些特殊的使用填成实心的竹子或篾条复合,但总体上人们没有要求槊或枪变成“柔软”,所谓的“韧”,更接近金属刀剑那种刚柔相济的概念。
中国古代“杆”的制作工艺并没有厚此薄彼,矛上面的东西,不能给戟、刀、枪用?没有这个道理,它们都是相通的,没必要专门拿槊来说事。
我们需要明确个概念:槊杆、矛杆、枪杆甚至大刀柄都是一种东西,换谁都是一样。槊杆也并不是什么神术制成。有武将世家做的高档武器,自然也就有揭竿而起的垃圾工艺。加工工艺得分出三六九等,高成本武器可不是谁都能用得起。
最差的矛杆就是白蜡木,有柔性,可以耍花枪。这种杆子非常容易制作,柔韧性上佳,因此成了江湖卖艺、演武的重要道具,同时也成了大规模武装军队的廉价武器首选。
《武备志》中认为最好的枪杆是“稠木”,其二是“合木”,还要求用“劈开”的而不是“锯开”的。用竹子也可以,但“攒竹”腰太软了不能用,北方的干竹子不能用,只能用东南的竹子。
明代武术家程冲斗的《长枪法选》对枪杆的采用有很明确的描述:
其木色有稠木、有檀木、有尖栗木,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多不坚牢易断。必 选生成者为上,有檕条木,有牛筋木,有茶条木,有米枯木,有拓条木,有白蜡条木。各处土产不同,各名其异。惟取坚实体直,无大枒枝节疤者为上。根头可要盈把,便好持拿,自根渐渐细至稍上。不软不硬为妙,如太软太硬,则拿捉不如意。调制如法,便好运用也。今 军伍中多用竹竿,但要选苗竹,竹节稠密者佳。大抵竹不耐用,拿拦击刺之间,力大则破矣,干又自裂,可用盐卤久浸,使常有润色,略可取用耳。古代大部分矛杆是漆皮的硬木,为了防止炸裂和腐烂,人们的确会选用沤过的木头,沤的时间也比较长,有晾三年沤三年阴三年的说法。貌似很夸张,但过去人盖房子、做棺材、造家具用的木头很多也是这样的,现代家具工业无非是使用机器烘干罢了。在有准备和具备供应链的情况下,古代人获得一根老木杆并不是很难的事。
再好一点的,会选择在槊杆外包篾条,有竹篾或葛藤、木蔑等类型,它们被胶合在杆身上,继而打磨成光滑形状。可以为木杆提供一定的韧性,也让单纯的木头材料变得更结实。
中国古代长杆兵器的复合制法,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构性能,在刚性与韧性中取得平衡。同时这种工艺会让杆面变硬,这样就很难出现戚继光抗倭时,倭寇拿刀轻易剁断枪头的情况。倒不是真的像有些网文说的那样,为了能在马上戳人不断杆又不伤手臂而设计,这完全是一种小说中的奇谈怪论。
后世也一直在使用这种复合杆,这在中国兵器的特色,只是现代人一般接触不到这种工艺了,一些民间耍把式也不会懂得“军标”的奥秘。
至于西方的骑枪为什么不这样...我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是看了电视里那种扎中人后“碰”一声爆裂的硕大骑枪。我只想说,你中了西方影视剧的毒了。
西方人的骑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有部分重骑兵会在比武的时候使用加了脆木杆的矛头,这样木杆会在扎中人的时候断裂,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大家都是玩玩而已嘛,点到为止。
实际的骑枪远没影视中那么夸张,最多是个锥形结构,为了达成更长的枪型,故意造成前细后粗的椎体。
西方骑兵们从古至近代的演变中,很少很少出现什么“一次性骑枪”。相反,他们的长杆骑枪和重型骑枪玩的很溜,动辄3米4米的长度,这种东西为了手臂用一次就扔?你开玩笑呢。他们更多的是因为骑枪做的太长,不利于刺中后拔枪,以及枪身变得太脆太容易损坏才会如此无奈。
比如波兰的“翼骑兵”,这可是一支响当当的骑兵队伍,在欧洲的历史上纵横驰骋。他们的长枪可长达4-6米,这使得翼骑兵总能先捅死敌人。
翼骑兵长枪使用枞木制作,也是复合结构,取两段枞木芯,把中间掏空,然后胶合在一起再磨成圆杆即成。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减重,过长的长矛在重心上存在问题,太重对于手臂是种折磨。
正因为这种空心的木材复合结构,使得翼骑兵的长矛常常在几次或单次战斗后损坏。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成本考量”,在非必要的时候就不浪费这些东西了,会让哥萨克打前队,当炮灰,或者干脆用刀解决战斗。
不过就算是这样,打几次就坏的坑爹玩意儿也很容易消耗,这使得翼骑兵们经常性的囤积长矛,长矛的制作也越来越“成本化”。翼骑兵离不开长矛,他们的压轴战法就是膝盖挨膝盖的在马上组成密集长矛方阵,波兰人后来在城市里可是把翼骑兵长矛当做“弹药”储存的。
即便如此也抵不住长矛的消耗,因此翼骑兵们只能再携带一些矛杆,让扈从在空闲时余制作一些“缩水矛头”拿来替代,这些缩水矛头安装在半截矛杆上便可以凑合作战。
曾被认为是中世纪最强大骑兵的“马穆鲁克骑兵”,他们的长矛干脆就是硬木杆,然后缀上包铁枪头。这种装备也被称为“拜占庭式长矛”或者“波斯长矛”,是一种从西亚到中亚非常普遍的矛型。
这种矛杆偶尔会在上面制作铁箍来强化并防滑。马穆鲁克骑兵打仗走的是狡猾的路子,他们是全能型的战士,进行了刀、枪、弓的全面武装。碰到轻骑兵他们用长矛对决,碰到重骑兵则使用弓箭,必要的时候他们能下马当步兵作战。长矛并不是唯一依赖的武器。
条顿骑士团也是个不错的古代例子,枪技是条顿骑士团员非常重视的武艺,许多人从小时候就开始进行训练。他们的骑枪依然是硬木杆,多为2-3米的中等长度,前细后粗,有螺纹握把。
因为枪头比较大且开了血槽的原因,条顿骑士并不是很担心枪头拔不出,至于许多玄幻小说上所谓的“冲击力折断手臂”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们往往更在意枪会不会脱手。枪型变成前细后粗也是出于对重心平衡的考虑。
所以,中国的马槊杆并没有复杂到哪里去,西方也没有什么“非要如此”的需求。战争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装备到最后的武器东西方几乎都差不多。
释厄英雄258怎么加点?
释厄英雄258加点的方法
首先是中速耐天策,这种思路的天策追求的是攻击、防御和速度三项的全面发展,在保证速度和防御的同时再全力加点,气血上到达横扫血线即可。这种思路的天策加点容错率比较高,其输出能力也不弱,比较适用于日常活动。装备选择上对于力量、耐力、敏捷这三种属性的需求会比较大,特技的话除了嗜血连击,天降甘霖也很不错,这个特技可以为己方所有单位恢复气血,关键时刻可以带来奇效。
其次是血耐天策。走血耐的天策首先速度上要保证能够达到后发一速,剩下的就可以加到体力、耐力和力量了。血耐天策在战斗中首先有着更高的血线,释放“横扫天下”没有什么顾虑,其次还可以抓准时机用特技来制造混乱。装备方面血耐天策的要求也不会很高,力耐之后追求一些体力,然后在参考中速耐路线就可以啦。
有什么好看的兵王小说?
《尖刀之特种兵王》《黑道特种兵》《抗战之大国崛起》《特种兵之狼性传承》《代号猛虎》《史上最强兵王》《抗日之横扫天下》《狼牙》《抗日之重生1937》《抗日之铁血山河》《一个人的抗日》《抗战918》《抗战之最强民兵》《开艘航母去抗日》《战争之王》《特种兵王》《绝对权力:仕途成长记》《决战越南之最强特种兵》《大家都来打鬼子》《铁血大军阀》《抗日之超级卧底》《丛林战神》《铁翼鹰扬》《抗日之烽火燎原》《幽冥特工》《重生民国之中华崛起》《重生之长风破浪》《重生之铁血战神》《邂逅总统女儿:护花兵神》《血战南疆》《重生之铁血八路》《重生之无敌战神》《咱有三千虎贲》《抗日保安团》《海上长城》《回到清朝的军校生》《决战朝鲜》《影子部队》《浴血抗战》《特种战士》《十九路军记》《烽火狼牙》《抗日之精英特战队》《第五部队》《我的抗日1937》《抗战之狼烟四起》《巴蜀枭雄之抗日基地》《抗日之大上海皇帝》《花道兵神》
能用激光武器打航母吗?
激光武器,恐怕对于航母不仅不是威胁,还可能是其获得新生,继续称霸于大洋的关键助力。
其中的关键在于,激光武器作为一种工具,既然可以被装载在其他平台上来打击航母,当然也可以被搭载在航母上来打击其他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比拼的其实是互相的功率、射程等。相对于其他平台,航母的体积要大得多,所以可装备的激光武器的体积、重量也要大得多,造成其武器的功率、射程也要大得多。
地面固定的“激光炮台”固然可以制造比较大的体积,但是,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其实对“地平线”目标的射程很有限(根据平台高度,射程在20-200公里范围),对航母基本没威胁。地面移动的目前通常为战术激光武器,功率(目前30-100KW)、射程(目前4-10公里)都比较小,同样也要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所以,有机会对航母造成威胁的,是空基、太空基激光武器搭载平台。
美国早在2004年就测试了自己的ABL机载激光导弹拦截系统,并成功摧毁了一枚弹道导弹。ABL系统是以波音747-400F运输机为平台改装的,使用的是兆瓦级(1MW,也就是100万瓦,1000KW)的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波音747是一种长度达71米,翼展65米,最大起飞重量400吨级的重型飞机。其起飞重量,已经接近了运20的两倍,与C-5、安-124重型运输机是一个等级的。可以说,除了安-225这种“稀缺物”,该平台算最大一级了。COIL的在高空中的有效射程接近200公里,如果是针对海面目标,虽然会有所削弱,但是也是可以达到100-150公里的范围。
这种射程,用来打击航母恐怕是不行了。不过,技术总是在进步的,当机载激光武器功率增大到10MW级别时,其射程就足可以威胁到航母了。而这个时候,也就是双方“互怼”的时刻了;双方要比拼的,就是抗击毁能力了。空基平台当然是比较脆弱的(因为很薄),一旦被航母上的激光武器锁定,基本短时间就会被摧毁。航母由于厚度、体积要大得多,又是在水面航行,常规的些许损伤对其威胁并不大。所以,空基平台的打击要有针对性,比如对着舰岛的指挥室进行“扫射”,对准航母“水线上方”位置等。只是,航母的抗损性设计还是比较强大的,单个空基平台固然能造成一些破坏,但是杀伤力还是有限度的。而且,一旦空基激光武器出现,航母也会舰岛指挥室等关键位置进行防激光的强化措施了。
天基平台恐怕也是类似的道理。 而且天基平台成本更高,体积更小,轨道、位置相对固定,对于没有大功率激光攻击能力的国家,当然是“无往而无不利”。但是,一旦是同等水平的对手,则一旦战起,天基平台还没怎么对对方航母发起攻击,就被对方的陆基、海基、天基大功率激光武器给消灭了。所以,太空基的还有待加强自身的威力和防御能力。
相对来说,空基激光平台虽然对航母的威胁没那么大,但是对于航母舰载机的威胁却是比较大的。平时很多人都设想过运输机、轰炸机等大型平台,搭载一大堆的中远程空空导弹和大功率的雷达,在空战中“横扫天下”的英姿。只是,因为其机动性差、防御能力差而作罢。但如果搭载的是激光武器,则就是另一回事了。激光武器并不需要平台“机动占位”,而且“瞬时到达”,双方比拼的就是射程、功率、侦察能力和反应速度。如果配合预警机等其他体系平台作战,空基激光武器平台的安全性就大增,其威力也就可以发挥出来了。
作者:晨曦
找几本穿越到宋朝的小说?
《宋时归》
作者:天使奥斯卡
小说简介
主角回到北宋靖康年间,路遇岳飞等人,一同北上挽回了北伐颓势,消灭了辽国,打退了女真人。此后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军队,打造自身班底。此后女真南下,主角与其展开了殊死决战。
小说无论是在人物描写,还是在背景烘托上,都有极高水平,展现了影响人物、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怀;剧情发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战争场景描写热血优秀,令人身临其境。可惜结尾实在令人遗憾。
《步步生莲》
作者:月关
小说简介
丁浩来到宋初,却成为了一介家奴。不甘平凡的他靠着超强的能力,办成了诸多大事,结识了许多人物。此后,因功进入朝廷为官。此后,摆脱宋廷牵制,靠着诸多边郡势力和五宗七姓的力量,以芦州立国,讨伐篡位的赵光义,成为天子,统一天下。
后宫文,月关的女性描写值得信赖。
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
在古代的中国,动辄数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相互厮杀,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现象,这是中国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重要特点。在世界战争还处于冷兵器时代期间,战士的主要防护装备就是铠甲。
在冷兵器时代,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方法在武器装备上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增加兵器的威力,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进攻的距离、灵活度、杀伤力等等,例如秦国的弓弩就比列国都要强,在开展之初就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第二是提高铠甲防护能力,主要是通过改进铠甲设计以及铠甲的材料来增强保护能力,降低军队的死伤率,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根据史料记载推算,冷兵器时代的铁质铠甲重量最少也有30斤,重的则达到了50斤。古代盔甲一般都是通过小片编制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盔甲可以将士兵的身体包裹地非常严密,最大程度地减少敌方冷兵器的进攻。
在中国古代有非常著名的盔甲,比如西汉时期的玄甲,开启了铁制品铠甲的先河;从西域传播到中国的锁子甲,唐朝时期曾经盛极一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铠甲的金甲,不仅防御力高,而且能够显示荣耀的身份。
盔甲在历史上也是不断演变进化的,总体来说是越来越精细化,对于将军的铠甲更是如此,一般在讲究安全性的前提下,还要想尽办法提高灵活性和舒适度。
说起舒适度,古代战场上,从将军到士兵,人人都要身穿盔甲,并且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按照指定的队形进行变阵,迎头痛击敌人。将军的铠甲当然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在材料做工等多方面都不一样,穿着也更为舒适。
当士兵们穿上盔甲准备战斗时,就像是套上牢笼一般,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将士们经过阵阵冲杀,身体在密不透风的盔甲中早已是热气腾腾,如果是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由于金属导热性强的特点,盔甲内犹如桑拿一般。
行军打仗的将士忍受着闷热,但是军队中却有明确规定,不准擅自脱掉盔甲,其中也包括在战斗结束之后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
古代之所以有这样明确的规定,都是血淋淋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教训。有这样“非人性化”的规定,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首先,防止被敌军偷袭。
在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遇到盔甲之后,杀伤力会明显大打折扣,同样道理,如果将士们没有盔甲的保护,如果遇到敌人的突然袭击,丧命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样很容易导致军心混乱被剿杀。
能够飞檐走壁,躲避刀剑的侠客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现实中的士兵都是肉身凡胎。由于古代盔甲的穿戴是一件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别人帮忙协助才能穿戴完成,如果遇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根本来不及穿戴盔甲,等待自己的只有敌人的刀剑。
其次,避免患上可怕疾病。
在军营中有一种可怕的疾病,被人们称为“卸甲风”。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士兵在战斗过程中一直处于盔甲保护状态,剧烈的运动加上密闭的环境,导致士兵非常闷热。
士兵们由于身体处于高温状态,会导致肾上腺素的激增,心脏跳动也会快很多。如果士兵在结束战斗后立即脱下盔甲,虽然身体得到舒适感,但是突然变凉的身体会出现血管收缩,进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随之而来的就是脑卒中。
这是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对古人所说的“卸甲风”进行的解释,虽然古代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是从众多实例中得出的共性结论就是战斗结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
由于古代医学的不发达,所以对于卸甲风导致的疾病并没有很好的治疗,其实即使是现代对于脑卒中也没有太好的治疗手段,但是古人的智慧就在于“我不能治,但我能防”。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军队中明确规定不准在战斗结束后立即脱去盔甲,而随军医生也会经常向士兵重申此条规定。
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就是因为“卸甲风”,在正年轻有为的四十岁壮年突然去世。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常遇春率领明军进攻元朝上都开平,元顺帝逃跑到现在内蒙古境内的应昌府。常遇春在攻占元都开平后,将留守城池的元军尽数歼灭,同时获得丰富的战利品,其中有上万辆车、三万匹马和五万头牛。
同年七月,常遇春携胜利之师凯旋,但是在军队走到柳河川的时候,常遇春因身着盔甲闷热异常,脱去盔甲散热导致患上“卸甲风”,突然病逝。
常遇春去世的消息传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洪武皇帝大为震惊和悲伤,亲自参加常遇春的葬礼,并且诏令将常遇春厚葬在钟山下。
朱元璋为常遇春的死写下一首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诗中朱元璋的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是字字锥心。
常遇春到底有多厉害?
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下有非常多的猛将,但如果说最受朱元璋器重的,那一定是常遇春。常遇春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练就一身好功夫,自从在和州投靠了洪进军首领朱元璋后,在打仗中表现非常勇敢。
在常遇春用兵初期,朱元璋曾经对他说“克敌在勇,全胜在谋”,并且用关羽有万夫不当之勇,最后却被吕蒙所杀的例子,告诫常遇春要引以为戒。
常遇春悟性极高,没有读过书,也没经过军事训练,在率军打仗上却是精通得很。在朱元璋手下如云的猛将面前,常遇春非常自信,经常说自己率领十万兵马可以横扫天下,因此军队中大家都称呼他为“常十万”。
常遇春的自信并不是瞎吹,从常遇春的战绩来看,他平生共参加过上百场战斗,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因此被朱元璋称赞“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在常遇春死后,他被追封为“开平王”,并且常遇春的子孙后代受到特殊恩赏,如果常遇春没有意外突然病死,他在明朝历史上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