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之风隐藏英雄,大家有没有想忘却怎么都忘不掉的那个人?
念 旧 的 人 最 容 易 受 伤喜 欢 拿 余 生 来 等 一 句 别 来 无 恙没 什 么 大 不 了谁 还 不 是 在 人 生 的 分 分 合 合 间更 懂 得 了 生 活
距离我们最后一次通话已经过去了159天,距离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345天,距离我们最后一天是恋人关系已经过去了512天。可是,时至今日,我还是忘不了你,你已经在习惯着别人陪着你的生活;而我,却还在努力习惯没有你的生活。
蓝色大海的传说里面有一幕,女主问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愿不愿意帮她抹去记忆忘掉女儿,那样就不会痛苦了,母亲的回答是不愿意,她宁愿痛苦难过的记得女儿,也不愿意忘记,因为还可以记得去爱她,如果忘记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想了,我也是这样,宁愿难过的记得你,也不愿意忘记你。
我总是以为我们可以做普通朋友,可是一联系就觉得我们还可以和好。直到我知道你有女朋友,我才知道一直以来只是我一个人在演独角戏而已
每次都刻意去忘记,可是今天又翻起之前跟他微信的聊天纪录了,看着看着就笑了,可是现实就是不可以在一起的,刻意不去联系他,刻意假装坚强 。
一次次打开聊天框,静静地看着,然后关掉,连自己都不明白这是种什么情感,明明是你先招惹我的,到后来却成了我舍不得。
余生还很长,可要忘记一个人不知要多久。她的生日,她的喜好,她的交友软件id,等等我都熟记于心 。有时看到曾发生过类似的事就会不自觉的把人物代入,还会傻傻的去想着哪一天她再回到我身边,孰不知她早已忘掉过去开始崭新的未来,念旧的人永远活在记忆中。
曾经我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可现在,被生活打磨得不再念旧,因为,那样会让自己很受伤,很多时候,就像一只受伤的小鹿,独自一人在黑暗的一角,独添伤口,因为,那种伤无法表达,也无人理解。而现在,我知道了,只有过好每一个明天,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方式,才会让自己更好,所以,我现在每天都在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让自己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明天,对明天更有期待。不再去刻意关注逝去的爱,我相信,会有更好的更适合的爱等着自己。
一个人再好,如果没有陪你走到最后,他就是个过客。一个人有再多的缺点,如果能处处忍让你,肯花时间陪你,那就是最好的选择。一个女人最好的嫁妆就是一颗体贴温暖的心,一个男人最好的聘礼就是一生的迁就与疼爱。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今天刚刚听到一句话:能与自己和解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放下忘了是对自己最好的态度。
李金斗干什么去了?
相声演员李金斗,人们平时看到他的样子总是那么意气风发,讲话底气十足,其实他是1947年生人,如今已经是73岁年过古稀的老人了。
李金斗在相声圈尤其是北京的相声界人缘非常非常好,他为朋友的事情非常愿意付出,而且曾多年担任北京市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进入晚年以来,李金斗在很多演出场合都是作为主持人出现,偶尔演出的时候,一般也是说说老段子,走个过场而已。不过李金斗在年轻时候,还是说过不少好作品的,有的已经成为经典相声作品。
身世离奇从小学相声
李金斗的身世非常离奇,他的母亲是中国人,而且年轻时候容貌俊美,父亲是美国人,这也是为什么李金斗长着一个大鼻子,头发卷曲,有些混血相貌的原因。
不过他的父亲在李金斗很小的时候就返回美国,母亲在李金斗5岁的时候也撒手人寰,临去世时向女相声演员赵贵荣托孤,从那之后赵贵荣成为李金斗的养母,而后才跟着老师学相声。
后来,李金斗进了北京曲艺团的学员班,就是后来于谦他们进的那个班,不过比那要早很多年。李金斗跟着王长友等前辈系统学习相声和曲艺,后来又拜相声名家赵振铎为师。
十年非常时期过后,李金斗重新登台,迎来属于自己的时刻。现在看李金斗皮肤特别黑,尤其瞪起眼睛来还有些吓人,但是年轻时候的李金斗长得非常帅,这跟他出身混血也有直接关系。另外李金斗小时候是有些大舌头的,经过刻苦训练把这样的毛病克服掉,变得口齿清晰。
《武松打虎》一战成名
在1979年,李金斗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时,就获得了一等奖。到1985年,北京曲艺团的同事也是前辈演员陈涌泉找到李金斗,两人从此成为固定搭档,一起精心研究京剧题材相声作品《武松打虎》。
1986年,《武松打虎》如期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并分别获得全国首届电视相声邀请赛一等奖,和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新曲目大奖赛一等奖。
对于李金斗来说,《武松打虎》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在作品中他将自己学习多年的相声功底一一展示出来,很多表演令观众捧腹。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作品,李金斗什么时候能够出名还要打问号,要知道,那时候他已经年近40岁。
发起成立周末相声俱乐部
从那之后,李金斗的相声事业打开一片天。后来李金斗和陈涌泉又合说过《闯三关》、《夜闯龙潭》、《夹板气》、《省略语》、《捉放曹》等作品,李金斗从此走上事业高峰。两人还登上春晚表演过《送春联》、《宠物热》等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俩人合说的《老鼠秘语》,模仿两个耗子在深夜聊天,说的却都是人世间的事儿。不仅切中热点,还针砭时弊,对很多社会不良现象进行了讽刺。
靠着在相声圈人脉广泛,李金斗在2003年10月,联合宋德全合作发起了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坚持低票价做惠民演出,十多年来一直受到百姓的欢迎。
收徒超过50名
在陈涌泉年事已高无法登台之后,李金斗又和相声演员李建华合作,表演过《红灯记》、《新夜行记》等作品,另外他还多次与徒弟方清平、大兵等人合作。
说到徒弟,李金斗倒是收过不少徒弟,除了方清平和大兵,还包括大徒弟刘颖,就是于谦最早的一位相声搭档,还有付强和张腾岳等人,加起来超过50个。在相声演员当中,李金斗属于收徒很多的。
2018年,年过70岁的李金斗从北京曲协主席的任上卸任,继任者是相声演员李伟建。
负面事件发生名声未受大损
李金斗在相声圈的名声一种非常好,但说起来有一些晚节不保。
2005年李金斗在长春遭遇到影响极其不好的负面新闻,尽管这件事后来以对方获刑而结束,但如果是换在如今这个智能手机在手讯息满天飞的时代,事情恐怕不会就这样结束。另外即使如此,他在百姓当中的名声还是受到一些影响——起码在当年是这样的。
退休之后李金斗的工作节奏慢了下来,除了出席一些必要的场合,大部分时间就在家享受生活。他的爱人是单弦演员张蕴华,多年来两人也比较恩爱。
李金斗之所以在北京相声圈有良好口碑,有人叫他斗哥有人叫斗爷,与这人比较仗义乐于帮助朋友办事有关,也和他对老人和师父都十分孝顺因此形象较好有关。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有哪些吓人的恐怖故事?
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的病房,老约翰在这已是第三天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老约翰每晚午夜十二点都能听见走廊尽头传来“笃”、“笃”、“笃”的声音,本来他就有失眠症,寂静无声的午夜,很突兀的传来这样的声音,就更令老约翰烦躁不安了,可每次问同病房的汉斯,他都说没有听见任何声音。
这一天,老约翰还是向院方投诉,院方很重视,于是调来走廊监控查看,然而并没有发现什么,同时也询问了其他病房的病人,都说没有听见这样的声音。老约翰很是诧异。回到病房,心不甘的就再一次问病友汉斯 ,得到的答案依然是没有听见任何声音……
老约翰躺在病床上,仔仔细细的回忆这几天发生的事,总觉得哪里不对。忽然,老约翰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对,每次听见笃、笃声的第二天,就会有一个病人离世,如果是这样……”老约翰越想越不寒而栗。
当晚午夜十二点,走廊里又准时传来“笃”、“笃”、“笃”的声音。老约翰既恐惧又好奇,于是蹑手蹑脚走到门边打开一条缝,透过走廊昏暗的灯光,向着外面看去。天哪,老约翰看见了什么?原来是一个拄着拐杖全身上下罩着黑袍的身影,“笃”“笃”声就是拐杖撞击地面传出的声响。身影缓慢的抬起了头,昏暗灯光下,一张充满疤痕狰狞的脸显露了出来,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间,向着老约翰的方向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老约翰吓得立即关好门,迅速的躺回病床,老心脏突突的直跳。“笃”“笃”“笃”的声音由远而近朝着老约翰这边过来,老约翰更是恐惧到了极点,浑身都在颤抖着。这恐怖的声音最终在隔壁病房停了下来……
果不其然,第二天就传来隔壁病房病人去世的消息。这更让老约翰惶惶不安,他把自己的猜想告诉了汉斯,并劝说汉斯和自己一起向院方申请今天出院。汉斯不以为意,调侃老约翰因为失眠都开始幻听妄想了。老约翰气的单独一人去院方那里提出出院申请,但得到的答复是最快也要明天……
老约翰在胆颤心惊中熬着漫漫长夜,当时针指向了午夜十二点,“笃”“笃”“笃”声准时传来,老约翰心惊肉跳的赶紧用被子蒙住了头。按照老约翰的猜想,这次是会来到自己所在的病房。正如老约翰所料,声音在他病房门前戛然而止,没多久,门似乎被打开了。老约翰越发的害怕,极尽的屏住呼吸,但好奇心还是让老约翰轻轻的掀起一边被角,正好看见黑袍身影站在了汉斯的床前,伫立片刻,黑袍身影伸出手,在汉斯的身上从头到脚摸了一遍,完后,念念有词,似乎是在做祷告。当这些都做完,黑袍怪人缓慢的转过身,对着老约翰的病床又是诡异的一笑……
汉斯在第二天,被宣布死亡。老约翰的出院申请通过了。收拾好东西,老约翰逃似的离开了医院。回到家的老约翰,如释重负。收拾收拾小院,整理整理房间,很快的一天就过去了。入夜,吃过晚餐,老约翰看着电视,可能是这几天的过度紧张,使得回到家的老约翰彻底放松下来,没一会,就来瞌睡,于是关掉电视躺上床开始睡觉。不知过了多久,隐隐约约中再一次传来“笃”“笃”“笃”的声音,正迷迷糊糊的老约翰被立刻惊醒,不相信的侧起耳朵又认真的听了听。没错,就是那个既熟悉又恐怖的声音,恐惧中的老约翰不知所措,慌乱中跳下床,钻进了壁橱,透过细缝紧张的盯着房门。没过多久,门在悄无声息中开了,还是那个黑袍人拄着拐杖朝着床的方向不紧不慢的走过去。当黑袍人来到床前,好似察觉到了什么,缓缓的转过身,看向了壁橱。老约翰恍惚中,似乎看见黑袍人露出一丝诡异的笑正向他走来……
有什么看开头就无法自拔的小说?
“天上美人来,人间良夜静”,这本号称“晚清小红楼”的大作,光看到书的封面和配图就吸引了我,园林、花卉、市井、山林、闲趣、浪游,除了“真”,还有“美”。何书如此魅力?便是沈复《浮生六记》。
这本书一开头就吸引了我:
《浮生六记》卷一 闺房记乐
文:余生乾隆癸未冬卜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后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鸠》冠三百篇之首,被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译: 我生于乾隆癸壬(1763年)未冬十一月二十二日。当时正值太平盛世,而且生在衣冠世家,居住于苏州沧浪亭畔。苍天对我的厚爱真可谓应有尽至啊!苏东坡曾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对自己的经历如果不记之以笔墨,未免有辜负于苍天的厚恩。如今,思考《关雎》是描写青年男女互相倾恋之诗篇,而且冠《诗经》三百篇之首,所以特意将本人夫妻生活的“闺房记乐”列于首卷,其余篇目则以次递及下去。所惭愧的是自己少年失学,稍有学识而无深知,以下描写不过是纪录一些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究文法修辞,则要借助明亮于污垢的镜子了。
文: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天。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
译: 我幼年婚聘江苏南通金沙场的于氏女,可惜她八岁便夭折。后来娶陈氏为妻,名芸,字淑珍,即舅氏心余先生女也。她生来超颖聪慧,学话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她四岁时父亲谢世,母亲金氏,弟弟名克昌。她家里贫穷,四壁空立无所有。陈芸长大后,尤其熟娴纺织、刺绣、缝纫等女红,三口人也依靠她的纤纤十指勤劳供给衣食。后来弟弟克昌从师学习,也凭她的收入付出从学酬金。
最吸引我的是《浮生六记》里的真和情。一个“真”和“情”,是布衣男人沈复对妻子一生的承诺。如果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那么沈复就是中国文学中最深情的男人。从一见倾心、举案齐眉,到不离不弃、睹物思人。书中的描述,沈复比中国文学中任何一个男人更为深情、真实。
以文中摘述为例:
文: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译: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芸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 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刺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
罕有文人的爱情可以打动我。但我感动倾心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两人一成亲,便是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就是平常爱情。但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和相敬相爱感动了我,甚是向往。
最美爱情,皆在平常。《浮生六记》,一读倾心,二读感动,三读向往。有此爱情好书,看完足矣。
LOL最远古的英雄头像你见过吗?
LOL最远古的英雄头像你见过吗?
众所周知,英雄联盟自2011年9月22日公测到现在已经七个年头了,小伙伴们,你们还记得自己最初是什么时候开始玩的英雄联盟吗?
这些远古的英雄头像你还有印象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阿狸的头像更像是一个网红的进化史,从圆圆的包子脸慢慢的进化成现在的坠子脸了,妆容也更浓艳了,你更喜欢哪一个头像呢?
伊芙琳的头像,最新版的头像和最初版的倒是有一些贴近,我个人感觉第二个头像还是很萌的
女警凯特琳的头像更像是一个刚刚从学校出来实习警察的大姐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御姐范的女警
再来看看安妮,果然一副凶哒哒的样子,不过前面三版头像还带有一点点傲娇的性质,最新的头像则是把那仅有的可爱性质给剔除了
关于希维尔的头像,网上也曾经讨论过,尤其是第二第三张头像,有没有发现很像一位主播呢?大家猜一猜
只要有人还活着,就不会遭受苦难,哇,一想到前两版的头像说出这句话,我想我还是继续遭受苦难吧,我可不想你来奶我
拉克丝,不多说了,谁让现在流行网红脸呢?看样子拳头公司的设计师也是很喜欢锥子脸呀
伊泽瑞尔,一个台词中都充满着耍帅的角色,唯一不同的就是后面三个版本的头像都带上了护目镜,看来这个造型ez还是很喜欢的嘛
风女,我个人超喜欢第三版的头像的,好不容易有点女人的味道了,最后还是被设计成了汉子的形象,风女你到底怎么得罪设计师了?
还有我们喜爱的艾希,我个人觉得最新版的头像还是蛮不错的
蒙多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三个版本的头像变化不大,最新版的下面的牙齿给露出来了,哈哈
lol经过了这些个年头的变化,虽然有很多头像都已经烟消云散了,但也是我们很多小伙伴心目中最经典的回忆,最后希望各位看官老爷们,在2019年能够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好了,还有很多远古的头像,老毛在这里就不一一盘点了,小伙伴们?你们认为那个英雄的头像是最经典的呢?
有哪些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
提问的兄弟,咱能不能委婉点,毕竟诗词是那么文雅的事,咱可以把“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换个说法吗?这东西在古代确实有个专用名称,叫做“艳词”。
“艳词”也叫“侧艳之词”,起源于隋唐到五代这一时期,本来是个正经的诗词体裁概念。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着,竟成为题材艳冶、辞藻艳丽词作的专称,变成了词的内容、风格的分类概念。
唐朝的“艳词””艳词”在文学史上是个很大的概念,其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欢乐姿”,指的是欢娱的艳词;二是“发直言”,指的是针砭现实的艳词;三是“哭古恨”,指的是吊古伤今的艳词。严格的说,这三类中,只有“欢乐姿”可以算是真正的艳情词,符合提问者的要求。
白居易在 《与元九书》 中留下了被称为艳词的一组作品:“今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颂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破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
陈寅格先生经过考察,在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元、白春游城南时所说的“艳体诗”,主要包括描写妇女的奇装异服和男女艳情的诗。比如这首《重到城七绝句-其一》:“容貌一减一日,心情十分无九分。每逢陌路犹哇叹,何况今朝是见君。”还有这首《刘家花》:“刘家墙上花还发,李十门前草又春。处处伤心心始悟,多情不及少情人。”
元、白的这些诗词主旨为感时伤事,或因故友重逢而唤起心底感慨,或是感伤年华易逝、人生多难,题材既不艳冶,辞藻也不艳丽,几乎无涉于男女艳情,所以唐朝的“艳词”算不得严格上的“艳词”。
唐朝“艳词”的题材内容十分宽广而丰富。既可以现男欢女爱、男女相思、狭邪艳情,也可以反映民生疾苦、针破社会时弊、歌颂天下大治、颂扬君主圣明,吊古伤今、思归怀乡、伤时感事等等。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方面,唐朝的“艳词”与诗没有太明显的区别。总之,在唐朝,“艳词”不是用来专门概括艳情词或辞藻艳丽的词的术语,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泛指在酒宴、聚会等场合用于演唱的歌词。
聚会“艳曲”“艳曲”不同于“艳词”,它是个音乐概念。《宋诗话辑佚》中说:”李煌作红罗亭,四面栽红梅花,作艳曲歌之“,说的就是这种聚会时演唱的曲子。但您不要误会,这个”艳“,并非男女之情的露骨描写,而是指宴会的雅乐里又另外加进了华丽而婉转的抒情部分。
正如《乐志 》中记载的那样:”隋场帝解音律,大制艳曲,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 《纳刑乐》、《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长乐花》 等曲。皆掩抑摧藏,哀音断绝。“
隋唐燕乐是词体起源时期的词乐,艳曲正是隋唐燕乐的组成部分。艳曲的特点是乐体短小,”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由于它易记易唱,因此流行于各种饮宴聚会,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文人们也便于即席填词。在唐末及五代时期,凡是能填入艳曲的歌词就叫“艳词”,艳词也就是配合艳曲的歌词。
“侧艳之词”何为“侧艳之词”?“侧”,就是不严肃、不正当的意思;“艳”,就是那些香艳美丽的写爱情跟美女的歌词。温庭筠是写“侧艳之词”的专家。《旧唐书-温庭筠传》上说:“( 温庭筠) 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让提问者失望的是,“侧艳”之“侧”与“艳”都是音乐术语。“艳”就是指艳曲,而“侧”则是指“侧调”。清商三调为清调、平调、瑟调,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侧调来自楚音,属于与雅乐相对立的俗乐,“侧艳”一词本不含有狭邪艳情之义。虽然温庭筠是侧艳词的专家,温词的绝大多数是以妓女、宫女、战士妻子、商人妇、采莲女为描写对象,但其所着重描写的,不外是这些女子的容色服饰之美和离合悲欢之情。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把温词”侧艳”的特点理解为狭邪艳情。
宋代艳词扯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扯出提问者想要的答案,真是抱歉。提问者问的那种“艳词”,到底有没有呢?当然有。这种词在宋朝开始出现,其创作的主流一定是读者诸君没有想到的一类人,因为创作“艳词”最著名的,居然是和尚。
和尚也多情,做了和尚还大写爱情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其人。现代有苏曼殊,西藏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宋代则有仲殊 、惠洪等 “情僧 ”。
对于和尚写艳词一事,历代评论家在多半持嘲讽 、抨击的态度 。前人在评论惠洪诗词时说:“忘情绝爱,此瞿昙氏之所训 。惠洪身为衲子 , 词句有 `一枕思归泪 ' 及 `十分春瘦 '之语 ,岂所当然!”所以,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此僧风流蕴藉,不减少年,然恐非莲社本色也 。”
宋代的艳词,一般指的是带有男女情爱色彩的词。宋代和尚写艳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艳僧仲殊仲殊的是宋代著名诗僧,“世传僧仲殊清才丽藻,雅能缀属小词,每一阕出,人争传玩”,可见他的诗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他是一位与贺铸齐名的诗人,他的词在当时很有影响。
仲殊是个男人,又是个和尚,但他的艳词却带有男女情爱色调,甚至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倾向。比如他的《虞美人》:“一番雨过年芳浅。 袅袅心情懒。 章台人过马嘶声,小眉不展恨盈盈。 怨清明。烟柔露软湖东岸 。 恼乱春风惯。 一声莺是故园莺。 乃至如今 见闻处,又多情。”
仲殊还有一首《荷花 》诗:“水中仙子并红腮, 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 ”。这两首作品,一咏杨柳,一咏荷花,借咏物来写爱情。词用了大量形容女性身体、体态、心理的常用词语来比拟、描绘景物,显得柔情如似水,完全是对思春少女形象的惟妙惟肖的整体勾勒。
仲殊最有名的词作是《柳梢青 ·吴中》:“岸草平沙。 吴王故苑,柳袅烟斜。 雨后轻寒,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 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首词里。作者就像工笔淡彩画家,慢慢地点染出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光山色,而最后才画龙点睛地画出露出墙头的美人 。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 ,美人才是仲殊心中最美的景观。
如果说写女性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出家人,在作品中公然追思艳遇 ,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仲殊的 《南歌子·忆旧 》就是这样的另类:“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 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闹荷花 。 记得年时沽酒, 那人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是留情。词人在孤独远游时突然想到的那 “人家 ”,肯定是非常温馨美丽的。这首词就是在追思他本人曾有过的艳遇。这个艳遇的对象是他俗世的妻子,还是他的另一位异性知己? 我们无从得知 。僧人的身份决定了仲殊的动情只能是电光石的一刹那,是业已逝去的一场美丽梦幻。
为何僧人要做艳词宋代诗僧艳词虽艳而 “雅 ” , 艳而 “美 ” ,但绝不艳而“俗 ”,艳而 “淫 ”。以仲殊为例,宋代诗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士人出身,他们的出家多是情不得已 。仲殊本人就是因身患麻风 ,才不得已出家的 。他本身并无坚定的宗教信仰,虽托空门,却依然眷恋尘世,曾有的情爱体验无法完全释怀。创作情诗艳词尤正是他们身为凡夫 , 六根未净的典型表现。
唐代开始的禅宗南北宗之争,在宋代以南宗胜利为结束。南宗“一切皆空 ”、“触处皆真”的禅学思想,凸现了所有的世俗现象与日常生活。所谓烦恼即菩提,人欲即妙道,在 “自然” 、“适意”的观念提倡下,给僧人们七情六欲的放纵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在宋代禅林“戒律不必持,定慧不必习,道德不必修,嗜欲不必去”的思想引导下,僧人们往往能直面正视人性、人情尤其是人欲问题。
北宋城市经济及商业文化的日渐繁荣,士林风俗中的宴乐文化弥漫到社会各阶层,歌妓歌舞侑酒与文士填词听曲为一体的宴乐之风成为社会风俗,也是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 。宋人喜作词,是因为词更多地承担了与儒家诗教 、诗文道统迥异的文化功能 ,即文学的消遣性、游戏性 、审美性等功能,这种娱宾遣兴式的文化功能体现出宋人对人性人情的理性认识,以及宋人对人之主体价值和独立意识的觉悟。
就算是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秦观 、贺铸这样的大词人,也流连于个人精神享受,对词文体情有所衷,喜作艳词和赠妓词且津津乐道 。北宋前期的晏殊、柳永自不必说,连欧阳修甚至王安石都写过艳词。黄庭坚好作艳词 ,还被人呵责为 “笔墨劝淫 ”。这些文坛领袖都好写艳词,与他们交好的诗僧写几首,当然一点都不奇怪了。
宋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扶植 、利用政策 ,寺院经济非常发达。 有些寺院月收房租在一万五千以上,每年收粮食百石以上,寺院之富有可想而知。但是宋代僧人出家需要度牒,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剃度为僧。这种考试通过的名额极为有限,要想出家还真得要有点真才实学。这也造成宋代僧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往往以没落不得意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有能力,有情趣去创作虽艳而 “雅 ”的作品。
总结在中国的抒情文学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当着任情而发的原初状态的文学到了 “淫”(过分)的程度时,就会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规范。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周而复始的。
以偏于言情的诗歌为例:《诗经》中的情歌,至梁陈.间的宮体诗而走上极端,于是有陈子昂大力号召风雅比兴以矫之;而在杜诗成为普遍的审美规范后,发展到明代,又出现了绮艳之作,于是清代诸批评家再起而矫之。词的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在中国的文学中,风雅教化是最重要的批评观念,所以从本质上说,超越这一观念的标准并不存在。 .
当然,一些底层知识分子可能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点创作过一些露骨的诗词,这种诗词只能算是“淫词”而不是”艳词“。这种“淫词”香软猥亵,格调低下,绝对是文学的糟粕,还是收起好奇心,远离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