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943中文版,军训发快手用什么歌?
1,《打靶归来》《打靶归来》是总政歌舞团合唱队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百年经典4: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当中。
2,《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产生在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为了反对日寇到边区抢粮,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疯狂政策,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
为了配合这场斗争,牧虹和卢肃同志一起在三四天左右时间里,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
二战时中国军队真的伏击过日军「军官战地观摩团」吗?
我知道一个近似的战例:王近山,1955年授中将军衔,1943年10月24日率部伏击日军军官战地参观团,毙日军将校军官180余人。时任八路军386旅旅长。
当日军正在四处侵略忙于二战时?
当然是忙着生产、种田和参军报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国内早已是一座转动的军国主义机器,他们不分老少,不分男女,都各司其职,转化成为侵略战争的支持力。相信国人看了都会有所感触。
1938年1月5日,日本东京的小学生在举行集体庆祝活动,庆祝的内容是“南京攻略战之胜利”。
1942年2月,新加坡英军投降,日本人又兴高采烈的来了次庆祝,上图是日本国内的中学生在为攻陷新加坡游行。
1936年,东京浅草寺的和尚们在政府官员指导下进行国土防空演习,演习内容是被轰炸,他们还配备了化学战的防毒面具。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全面爆发,中国自1931年918以后沉寂的和平也即将在37年被彻底扯破。
1939年,参加军事演习的日本和尚,按照当时的日本法律,一切适龄男子都必须从军。虽然这条法规执行的其实也不算想象中那么严格,但的确有不少和尚也参加了战争,他们或者直接以士兵身份作战,或者成为类似西方“随军牧师”那样的“随军和尚”,在阵前为亡灵做一些超度法事。日本佛教对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战争相当配合,甚至打出“二谛相资”的解释,意思是僧人们也要出世报国。
实际上,在日本的多个侵略战的背后,都有大量僧人在活动,许多僧人甚至跑到中国绘制山川地图,搜集物资物产信息,或者直接为日军站台,充当战争阴谋推手。比如引发“一二八淞沪抗战 ”的“日僧事件”,就是由板垣征四郎、川岛芳子和日莲宗僧人故意策划的。这些“僧人”其实早已转变成军人。
1939年,在田间除草的“出征士兵之妻”,别看这会儿笑的甜,没准过几天就得当寡妇。她们老公没死被称为“军国之妻”,死了就是“靖国之妻”。
1939年这年中国战场的战争极为惨烈,日苏诺门罕战役、南昌会战、反攻南昌、血战昆仑关、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黄土岭战役。汪精卫这一年通电投敌,常队长这一年翻脸反共,白求恩大夫也牺牲在这年。
1941年10月,参加义务劳动的鹿儿岛县下高等女学校的学生。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开始因为战争而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同年上台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发布了《战阵训》,要求人人为“圣战”努力,人人要向天皇尽忠,因此许多不能参军的人口成为日本的国内生产主力军。
1942年日本东京国民学校的学生在进行军训,他们被编入了战时体制,开始不断强化军事训练。这种情况随着战争的深入越演越烈,到1944年时,中学生基本上已经完全停课,被送进工厂做工,或者从事各种土木建筑工程。
25岁以下的未婚女子大都送进工厂,或者忽悠进“女子挺身队”搞军事化训练;被忽悠瘸了,上战场给军人当慰安妇的也为数不少。
日本人还把学校的操场和公园甚至自家门前等位置开发成了田地,种上作物以期解决严重的粮食不足问题。
上图是日本的“配给所”,看上去小日子过的还不错。实际上,自1941年开始日本就施行了大米配给制度,到1942年又变成了凭票供应制度。酱油、衣服、柴米油盐甚至坐车都需要票,一件西服需要50分,袜子2分,而1人1年也只能买100-80分的衣服。首相东条英机总是早上去扒别人的垃圾桶,发现谁吃好吃的就大骂“犯罪”。
日本“姬百合部队”的队员们,这是一支由冲绳女校师生组织起来的护士队,主要成员来自于冲绳师范学校女子部和冲绳县立第一高等女学校。她们在1945年的冲绳战役中绝大部分丧生于战火,一部分人战死,一部分人战败后为避免落入美军之手“受辱”而集体自杀。除了“姬百合部队”,日本组织了许多这样的女校部队,大都以花命名。她们也被称为“军国少女”。
日军在战争的后半段突然宣布“解散护士队”,结果许多“姬百合”被士兵们丢下,她们不知所措,也不敢回应美军的劝降,结果让人闷在医疗工事里,一顿喷火器烧死80多人。
除了女学生组成的“姬百合部队”,男学生也组建了“铁血勤皇队”,活着回来的约有一小半,但其中仍有不少记吃不记打的,成为今天日本右翼的中坚分子。
整个冲绳战役,45万居民中有14万平民伤亡,不光是美国人的炮火无情,日军自己也以“间谍嫌疑”、“妨害战斗”、“临阵脱逃”等罪名屠杀了不少平民。
1943年,东京荏原地区的藤仓航空工厂的女工在为出征的士兵送行,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制作降落伞。
日军二战中虽然没有如诺曼底登陆、空降西西里、水星行动那样的大规模空降,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连营级空降玩得相当溜。此外战斗机上也需要相当多的降落伞,一针一线都是她们缝。
上图是岐阜县女子挺身队在大垣三塚町东小学举行的入队仪式,前面站了一小排女生,旁边是家长与见证者们,下面穿军服奏乐的是军方专门拉来的军乐队。
上图是一个穿着防空服的女性,不过所谓的“防空服”并非能打飞机,她们其实是消防队。美军在二战末期对日本发动了残酷的“李梅火攻”,大量的燃烧弹被砸到日本人头上,还专找人多的地方烧。为此日本人组织了许多“灭火队”,穿着厚实隔热的衣服,用沙土、细耙子去对付四处滚落的凝固汽油弹圆筒。
收破烂的妇女,她们一般由年纪略大的妇女组成,平时端着废品回收箱走街串巷,搜集各种看上去能用的东西,然后再进行分门别类,回收资源使其投入到战争中去。这种回收一般靠捡是捡不到的,因为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好捡,所以必须敲别人门要求捐赠,这种事儿脸嫩的小姑娘真做不出来,必须靠大妈们连唬带薅的手段才行。
上图.1945年,给神风特攻机送行的女学生们
那么就到这里了,并不是要赞许恶臭的日本军国主义,总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国内的老百姓绝对属于“被组织起来”的人群,他们成为战争中重要的支持力量,日本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能走到最后,他们功不可没。
二战时期德国军中上校军衔一般任什么职位?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上校这个级别的军衔,在各国军队中应该属于是中级军官,因为西方军队没有大校这个军衔,他们的上校军官再进一步就是将军了。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的上校,一般在军队中都可以担任什么职务呢?据我所知,身处欧洲的德国,是一个比较传统且尚崇权威的国家,在二战时期,德国的军服设计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看的军装!像是德国国防军、德国党卫军、警察部队、铁道部队甚至是邮政人员等都是制服笔挺,帅气逼人!特别是在军官的军衔花样方面是比较繁杂的,德国既有军兵种的元帅,还有高于军兵种元帅的所谓帝国元帅,但是,据我所知,仅仅授予空军元帅戈林一个人而已。
希特勒和他的元帅们二战时期德国军队的军衔,就其总体来说,设有元帅军衔。将官军衔有:一级上将(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大将军衔)、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有:上校、中校、少校。尉级军官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军衔有: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中士;军士有: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士兵分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上等列兵、列兵,总共7等22级所组成,严格说起来,相比于我们中国的军衔有些杂乱。
二战时期德国的将级军官有一级上将,和上将、中将和少将。其中军兵种上将仅陆军就分为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上将、中将和少将。而德国海军比较特殊还设有准将,此外,像是臭名昭著的德国武装党卫军也有准将军衔,设定的校级军官为上校、中校和少校,尉级军官为上尉、中尉和少尉,在校级军官和尉级军官上,武装党卫军和海军,陆军倒是保持一致的。
国家在军队中特意有军衔的设置,本身是用来方便识别军人在军中的地位的,但是人家德国的军衔除了好看以外,堪称是非常的混乱,外界很不容易识别,要是跨军种的话,估计连德国平百姓民也搞不清楚了。真正造成二战时期德国军衔系统混乱,并且难以区分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二战时期,自大的德国人搞了两套相对独立的军衔体系,分别适用于德国的两大武装力量,众所周知,这两大武装力量分别是德国国防军和德国武装党卫军。
我从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当时德国的国防军,他的海、陆、空军的将官级军衔分别有四种: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其中光上将还有具体军兵种的细化分类,也就是说仅仅是陆军的上将军衔,就至少分为步兵,骑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八种以上。所以啊,在最初的国防军军衔的系统中,是没有准将(相当于我国的大校军衔)这一军衔的。在海军方面,一般的海军上校军衔可以担任中小型舰艇部队的支队长,比如说潜艇支队长、驱逐舰支队长,或者鱼雷艇支队长等等。如果是大型战舰的话,海军的上校军衔基本上就是这个大型主力战舰的舰长,例如知名的“俾斯麦”号和“提尔比兹”号战列舰的舰长就是海军上校军衔。
至于德国的空军上校,据战忽局的大可观天下了解,基本上就可以担任空军联队长一级的职务了。就像是最著名的德国空军上校莫过于——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据说这个天才一般的家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百万德军中唯一一个获得过德国最高级别的勋章——钻石金像叶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的人。
这个勋章可不是白得的,来看看他的恐怖战绩就知道了:据统计,他一个人架机消灭了包括519辆坦克,近1000辆其他车辆,还有70艘登陆舰,2架拉-3式战斗机,1架伊尔-2强击机,还击沉了战列舰“马拉”号以及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同时他也被击落过32次之多,就是每次都是大难不死,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上校拥有多达2530架次的战斗出动记录,这相当于在长达六年的战争中,平均每天出动一次以上,没有休假、没有休息!他简直是钢铁做成的,所以当领袖希特勒把唯一一枚钻石金像叶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挂在他的身上的时候,没有一个德国军人表示异议和不服气!
德国空军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上校至于德军陆军中的上校军衔,一般都会是担任团长的职务,当然了,事无绝对,也有中校军衔当团长的,但不是特别多哦,因为上校的基准军衔就是相对应陆军当中的团长职务的。从一般情况来说,世界各国军队里的上校军衔,都差不多是正团级这个级别。
在二战时,在数百万德军内能授予上校军衔的,并不不仅仅只是德国国防军和德国武装党卫军等军队的团职军官,其中,也包括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部以及此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或者勤务的军官中,也相应的设置有总参勤务上校、总参勤务中校、总参勤务少校、总参勤务上尉等军衔。
最著名的上校,莫过于“720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上校,他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作为一名德国军队中的中级军官,施陶芬贝格上校在策划暗杀阿道夫·希特勒的行动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因为他将一个内装定时炸弹的皮箱置于了希特勒身旁桌脚的地面上。
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上校后来,希特勒在开会时炸弹准时爆炸,在这次与会者中有4人被炸当场死亡,但当时希特勒正趴到桌面上仔细研究地图,一边在听陆军副参谋总长兼作战处长豪辛格将军的军事汇报,真是天不灭曹,没想到厚重的橡木桌子提希特勒挡住了炸弹的弹片和冲击波,让希特勒大难不死,终究逃过了这一劫。
希特勒还有就是,德国军队的上校军衔,还会授予以下的军官,包括但不限于战地宪兵上校、国防军教长(是一种西方的神职人员)、医护兵中的最高医师、兽医兵中的最高兽医还有司法人员中的最高法官、行政人员中最高管理员等等,反正是有点复杂,不好理解。
综上所述,如果大家想用所谓的元帅、将官、校官、尉官等来简单地来区分二战时期德国军队的军衔,这本身的想法就太过于简单了,人家德国日耳曼民族后来继承了普鲁士传统的德军在军衔体系上,与其他世界各国的军队是不对等的,尤其在军士长和士官,兵等低级军衔那是非常纷繁的,相比之下校官包括尉官,还算比较简单明了的。
总而言之,上校军衔几乎会出现在二战时期德军各个方面相应的职务上,因为从具体的分工来看,上校这个级别正是负责具体操作的最高职务级别,如果再往上走,就是将军等高级干部了。
为什么二战期间德军没有大规模列装卵形手榴弹?
首先大可观天下认为二战时德军之所以在全世界军队流行卵形手榴弹时却坚持使用木柄手榴弹主要是他们从一战以来的使用习惯。要是说起二战时德军士兵,我想大家脑海中一定浮现出这么一副形象:戴着M35/42钢盔,手持毛瑟98K步枪或MP40冲锋枪,身穿Y带携行具,背着防毒面具盒,身上别着几枚M24木柄手榴弹。这个m24木柄手榴弹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直被德军所沿用,不离不弃,甚是喜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广泛使用的M24木柄手榴弹,是在M1917手榴弹基础上对一些细节进行改进而来的,M24木柄手榴弹全长达到356mm,全重624g,钢板冲压的圆柱形弹体直径70mm,高78mm。还有就是M24木柄手榴弹属于进攻型手榴弹,金属弹体只是一层薄钢板,爆炸时并没有多少有效破片,主要靠炸药爆炸的冲击波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因为这款手榴弹装药量足足有200g,所以爆炸威力还是很大的,有时能把敌人直接炸晕,使其丧失战斗能力了。
木柄手榴弹解剖图M24木柄手榴弹我们中国人对此一定很熟悉。因为它在二战时作为中德军事合作的中方引进产品,这个木柄手榴弹在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可观天下了解到整个二战时期各个国家使用手榴弹击发时有得用头盔磕的,有得用拔安全插销的,有得用咬安全绳的等等,可以说二战时各个国家的手榴弹(手雷)都各具特色,但威力也不尽相同,投掷方法也不相同。
上世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士兵的“手榴弹观音”其实大可观天下知道二战时的德国其实也研制过卵型手榴弹,但为何无法全面取代木柄手榴弹的使用呢?
经过大可观天下了解之后得知,主要1.是因为当时德国人对木柄手榴弹的信仰十足,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感情。
众所周知在一战时的德国手榴弹是有着多种尺寸的,也分为集束和单个两种,德军在使用中感觉效果不错,又因为历史传承问题,因此在当时采用木柄手榴弹比另起炉灶研制卵型手榴弹从感情上更加能为德国军人所接受。还有就是身为日耳曼民族的德国人身高臂长,使用木柄手榴弹甩投可以投掷出更远的距离,这一点倒是体现了德国武器德国用的特点,就像德国钢盔也是为了适应德国人脸窄的设计一样。
二战德军士兵正在甩木柄手榴弹的宣传照2.德国人惯用的木柄手榴弹拥有比卵形手榴弹使用装药量更大、威力更大的战斗部,而卵型手榴弹如果体积过大会影响握持和投掷距离。
德国人用的这种木柄手榴弹大家都知道叫M24木柄手榴弹,因为它是二战中德军的制式装备,因为其独特的外形已经成为德国军队的形象标志之一了。从弹体装药量上对比:M24木柄手榴弹的装药量为200克左右,M39卵形手榴弹的装药量则只有112克。因为二战时德军的手榴弹都是破片较少、威力较大,倚重冲击波的进攻型手榴弹,没办法谁叫手榴弹装药量大小直接决定了杀伤力大小呢?二战的德军战略思维是进攻性部队,所以采用进攻型木柄手榴弹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M24木柄手榴弹的使用者二战时德国军队而言,德军所有的战术目的,全部是实行在他的闪电战上面的,也就是说德国的军队基本上是始终处于进攻的状态或是进攻的路上。德军士兵使用的M24木柄手榴弹装药量多,威力就大,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手榴弹爆炸时候所产生的冲击力把工事内的敌人给震晕,从而丧失战斗力。总之木柄手榴弹的这种特点有利于进攻一方。
3.M24木柄手榴弹相对于卵形手榴弹投掷距离远而且精度还高不少,这一点是木柄手榴弹被全世界军队公认的优点。
军事常识告诉我们:在战场上距离敌人越远,相对的敌人的子弹打得就越不准,己方的伤亡率就越低。同样的道理手榴弹投掷的越远越精准,就能在消灭敌人的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全。从这一方面来说相较于其他的卵型手榴弹,二战德军的这款M24木柄手榴弹投掷的准确度很高,距离还很远,爆炸时的威力也很大,可以对5-8㎡范围内的目标进行精准的打击,这一点很厉害的。这种木柄手榴弹因为有一个木柄,所以德军在战斗中投掷它时就可以像扔飞刀一样,也就是说在空中飞行的手榴弹有一个旋转的过程,这样的好处就是1.可以保持手榴弹飞行稳定,2.可以将手榴弹投掷的更远。
和德军装备的M24木柄手榴弹相比较之下,美军和日军的卵式手榴弹就没有这个优势了,因为卵形手榴弹没有自身旋转的能力,所以投掷出去以后很难稳定飞行,再有就是投掷距离肯定没有木柄手榴弹那么远。
4.手榴弹使用安全上,木柄手榴弹占绝对优势!
在实战中,比如在山地进行仰攻的时候,这个卵式手榴弹扔出去以后容易从高处滚落下来,而木柄手榴弹因为有木柄做为支撑点,无形之中增大了滚落的阻力,不会轻易滚下来对自己形成伤害,所以在使用上来说木柄手榴弹比卵形手榴弹更安全。因为这种长木柄手榴弹使用比较安全,在使用时瓷球从木柄内掉出来时不会将拉毛铜丝拉出来引起发火,在抗日战争中,智慧的中国人民就用拉线将手榴弹挂在树上或其他地方,制作成“诡雷”或作为挂雷使用,在爱国主义宣传片《地雷战》中有体现。
以上几点就是战忽局的大可观天下总结的二战德军在有卵形手榴弹的前提下,坚持使用木柄手榴弹的原因和具体因素。
科普小知识:什么是进攻型手榴弹和防御型手榴弹?
据大可观天下所知,进攻型手榴弹和防御型手榴弹他的不同之处,在于进攻型手榴弹装药量比较大,在进攻敌方阵地的时候,利用手榴弹爆炸的时候所产生的冲击力把工事内的敌人给震晕,从而丧失战斗力。M24木柄手榴弹就是属于进攻型,因为对于当时德国人而言,德军所有的战术目的,全部是实行在德军贯彻执行的闪电战上面的,也就是说德国的军队一直在不断进攻的路上,在这种情况下德军装备进攻型手榴弹就在正常不过了。
防御型手榴弹拥有一个弹体破片的效果,也就是手榴弹在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碎片从而杀伤周围的敌人。
防御型手榴弹比如说美式手雷,它的优点是自带预制刻痕,爆炸后弹片很多、飞得也很远,而且体积小巧,美国士兵在战斗中可以带得更多。不过,美国手雷看似很牛逼是吧?我再举个例子,你看如果打的是山地战,仰攻,请问你敢扔不?如果手雷滚回来不炸死你才怪呢!所以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日军较量时,因此造成的误伤数不胜数!而木柄手榴弹呢,由于他长长的木柄内藏着引线,使用起来相对比较安全。
大可观天下认为在野战攻防战中木柄手榴弹很好用,卵形的手榴弹最适合的巷战和城市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大可观天下了解在二战时期美军大规模使用的菠萝碎片手雷,据说该型手雷是二战时期同盟国军队中杀伤半径最大的一种,主要是因为它采用TNT炸药,在使用时拔开保险迅速投掷即可,其杀伤半径达到了45米,所以大家在反映二战的影视剧中,美军士兵每次投掷完手雷后都必须马上卧倒以免被手雷的弹片所伤。和德军战略思维不一样的美军热衷的并不是手雷的爆炸威力和准确度,在美军看来,手榴弹最重要的是其杀伤范围,他们认为杀伤范围大就足矣让敌人无从躲闪,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美军的菠萝手雷任何武器装备的优劣只有经过实战的检验,才能肯定他的价值所在!在1943年太平洋战场美日瓜岛之战进入到决战阶段,穷途迷路的日军对美军阵地发起了疯狂的万岁冲锋进攻,实行人海战术,成群结队冒死冲锋的日军刚开始并没有在意美军狂扔的手榴弹有这么大的威力,因为这一疏忽让日军部队伤亡惨重,装备优良,后勤补给充足的美军发现只要他们集体扔一次菠萝手雷就能挫败日军部队的一次进攻,这也足以可见美军这种防御性菠萝手雷在阵地防御时它的作用了。
手雷的正确投掷姿势还有比较出名的日军二战时期的香瓜手雷,它是一种需要先击发火线让手雷保险打开,然后在头盔等硬物上磕一磕触发引信看到冒烟了才能扔出去的防御型手雷,不过日军这种二战 时期手雷仍然具有一定爆炸威力,只不过它的杀伤半径十分一般,也就是7到15米左右。原因是因为日军使用的香瓜手雷多为钢制品,这种材料限制了香瓜手雷爆炸威力,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外壳太过坚硬,火药的装药量又少导致的。
二战日军的香瓜手雷前些年因为央视等各大媒体连续播放的真正的抗日电视剧《亮剑》的大热,在剧中,日军使用的手雷酷似香瓜的外形,以至于很多人都叫日军的卵式手榴弹叫香瓜手雷。
《亮剑》李云龙与魏和尚八路军边区造的手榴弹各方面都比不上日军的香瓜手雷日军的香瓜手雷德军的M24木柄手榴弹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掷出后又远又准,据说有经验的二战老兵可以轻松投进敌方的战壕及散兵坑里。如果把6个木柄去掉绑在一个木柄周围就是威力巨大的集束手榴弹,炸坦克,装甲车,坚固工事不在话下。
二战时,我们中国人更是创造性地对木柄手榴弹的弹头,实行了冲压的铸铁工艺,这就使得原先进攻型的木柄手榴弹拥有了防御性手榴弹破片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和中国人的聪明之处,让这种木柄手榴弹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木柄手榴弹除用作杀伤手榴弹之外,在战场上还可以将几个手榴弹弹体绑在一起,用一个拉发火件发火,因此,集束式的手榴弹就这样出现了,这种临时组成的武器完全可以当作反坦克雷使用。而卵形手榴弹不具备这一优势。
在大可观天下的印象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的德国士兵将6个手榴弹弹体绑在一起来炸苏联坦克,这样做主要是依靠炸药爆炸时产生的爆轰波将坦克炸毁或令其丧失战斗力。有的德军士兵喜欢把手榴弹插在武装带里或军靴两侧,因为靴筒深掉不出来。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使用了至少三千万颗以上的木柄手榴弹,而其中光八路军就使用了超过八百万颗,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造成日伪军的伤亡的3/1,都是这种木柄手榴弹造成的。
小战士要用这些手榴弹准备炸掉日军的坦克就算是到了建国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依然没有抛弃使用木柄手榴弹,因为木柄手榴弹的可以抡起来敲敌人脑袋的,大可观天下还记得在作家魏巍写的《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就有关于38军在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战士用木柄手榴弹敲碎美军士兵脑壳的记录,致敬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最可爱的人!
志愿军38军在松骨峰同美军战斗的场景综上所述,从二战德军对木柄式手榴弹的研发和使用执着的情况来看,木柄式的手榴弹具备卵型手榴弹没有的特点,木柄手榴弹最大的优势就是投掷的距离比较远,而且准确度比较高,还有就是木柄手榴弹那个拉发火引信又便宜又好造可靠性还高,最厉害的一点就是这种木柄式的手榴弹还能够集合多枚放在一起集束使用。以上众多的原因,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步兵而言,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因此德军才坚持使用木柄型手榴弹的。
解放军的投弹训练,可见都投到一个坑来了,准确度相当高!你最喜欢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哪个人物?
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