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养成 该隐,有高自由度的游戏推荐吗?
热情好客GTA,自由程度、剧情等都制作的十分出色,而且有丰富的MOD,任何你能想象到的世界GTA都能满足,剧情任务是什么,我们不是来破坏世界的吗。
对待萌新超友好的RUST,目前我超喜欢的游戏,开放程度特别高,在这个游戏你可以当一名建筑师,修建属于你的城堡,你可以当一名种植师,种植你喜欢的农作物,还可以做一名饲养师,养一些动物,还有丰富的乐器,舞蹈,你可以建造属于自己的迪厅,丰富的载具系统,车、马、飞机、火车、轮船、潜艇,非常真实的虚拟世界,作为一名废土幸存者,你需要在危机四伏的世界生存下去,活下来,如果你是独狼,你将体验人性最恶的一面,别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掠夺你的资源,如果你有基友那你们可以做劫富的强盗剥夺他人所有的资源,和平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不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想要在废土下活下去记住,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招惹那些人数太多的团队,还有一点是玩RUST铁定的事实,那就是你要肝特别的好,因为下线意味着你的家和资源已经是别人嘴里的肥肉了,真香定律了解下。
正当防卫
作为一名特工,炸就完事了。
骑马砍杀
同样有丰富的MOD支撑,游戏可玩性极大。
有哪些游戏类似洛克王国?
赛尔号4399第一款精灵对战类游戏,最被广为人知的一款。再次之后,同类网页游戏都是借鉴赛尔号的模式和操作衍生出来的。精灵系统和精灵对战是目前同类游戏最丰富的,从09年基础开始过渡,大致分为2009-2012为一个阶段,2012-2015为一个阶段,2016至今。
第一阶段中的赛尔号就是按照口袋妖怪的阶级做出来的,几乎如出一辙,没有太过BUG的存在,即使是年兽猛虎王也不能做到100%胜利,虽然米币精灵强势(鱼龙王、托鲁克、萨瑞卡等等),但是也不至于完全逆天。融合精灵是主流,靠打出来的限定精灵(谱尼、罗德利斯、该隐)也同样能制霸PVP对战。几乎做不到花钱就能100%变强,精灵平衡性较好。没有BOSS免疫这样BUG的官方设定,可以让玩家随心所欲的练精灵,练了精灵一定有用。而不是像现在那样划分类型。
从2012开始战力开始飙升,以至于进入氪金黑暗时代。巅峰几乎被米币精灵完全制霸,超进化全面发展精灵势力。因为当时同类页游《洛克王国》《奥拉星》等,赛尔号想着再次招募新玩家,免费放送超进化精灵的确有效,至少当时活动场景是人山人海,毕竟免费拿,而且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还是比较好的。
于是乎,2012一年以至2013玩家还是坚持下的是比较多的。从2013年米币点灯超进化精灵全面风靡,几乎是不一键就拿不下来。无脑米币流就能制霸巅峰,免费超进化玩家成“陪练”,能逆转的局面很小。勇气号无脑先手、高控、托鲁克杀手,前期花40块一键极品玩的好制霸2013。就这样割韭菜式的玩法,2013—2014的精灵实力大幅度失衡,以至于不氪金是真的玩不下去。
2015年全新至尊现身,主线剧情有所转折,宇宙观开始扩大,精灵实力再次得到增强,从圣光灵王一年半进化两次就充分说明问题,超进化之前经常翻车,虽然有两条命,但是玩的好的,依然还是可以打爆他,超进化强行续命,勉强称过2015。步入2016,翼娘登场瞬间吊锤,所以2016再次紧急强化。圣光灵王前期背景可以,主线显得有了层次,虽然只是个开头,但是开始拉平玩家水平。
2016钻石的普及和玩家水平的逐渐形成,游戏开始慢慢恢复可玩性,不再是失踪人口中的“氪金游戏”,不花钱真的可以超强,而且还是很强,并不比充了几百块的玩家要弱,毕竟实扎实入手Ban位精灵多了,经验也就积累的多了。PVE和PVP最大的区别就是,PVP不会照本下单,但是PVE是固定的,它不会改变。如果精灵不过期,你完全可以花几个月打,直至入手。而每天打PVE攒精灵,又有了新的收集精灵感觉,而且入手的精灵,大多数都是主线精灵,比起野生精灵,更有价值性。
2017重心偏移到PVP,毕竟让所有平民玩家都能不花钱获得精灵,它这个游戏公司还要生存下去。PVE难度是需要升级的,而PVE中的主线精灵最终还是要回归到PVP,毕竟你不可能拿着不能打BOSS无效的精灵去打PVE,没用!巅峰联赛奖励力度放大,十段就能兑精灵、兑皮肤,保证你只要稳定在巅峰联赛,一个月就能续一只新的巅峰精灵,而不是去肝PVE。精灵虽说只能打PVP吧,但是好在比一般撑场子活动精灵要强。
2018重在主线,主线地位有多强,它这个精灵就有多强。只要在剧情中出场过,而且有着颇为强悍实力,那么它在游戏本体中就绝对不弱。例如混沌教派(陨星议会、混沌领军者)、圣光联军(圣化战联、圣化精灵王、突破精灵王)、大暗黑天(突破后的成员、艾夏拉、混沌天蛇太祖、伊洛维奇、摩哥斯、狄修等)、赛尔号(英卡洛斯、萨格罗斯)。以上皆可不氪金入手,只要愿意花时间。
2019即将来临,新的至尊开启新纪元和新主线。
现在学会什么才能做到走到哪都能生存?
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健康,老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连一个好身体都没有,腰缠万贯也是没用的。如果没有健康,前面放一座金山你都无法移动,如果有了健康可以去任何地方拼搏努力。
学会爱自己,就会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有一技之长,勤奋努力能吃苦,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一个人勤劳有一技之长不懒惰到哪里都能让自己活得好。
学会爱自己,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多读书,多学习,早起早睡,该放下就放下,看淡一些人和事就会心胸开阔,乐观顺利,有强大的精神财富,走到哪里都是正能量的人都是会受欢迎的。
学会爱自己,就会积累工作经验,只有不断的学习成长,有一定的能力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学会爱自己了,就会在乎自己的健康、习惯、能力,当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生活态度和一技之长,无论身在哪里都会活得很好。
所以我认为好好爱自己,走到哪里都能生存。
爱养成3隐藏结局剧情?
爱养成3旅人攻略艾泽尔结局结局达成条件:魔力体贴大500,武力智力大于600,魅力大于700,暗属性大于300。解锁艾泽尔剧情包3年事件选择第一个孩子性别为男艾泽尔好感度4以上。关键事件不可遗漏。
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谢谢邀请,我是回想。
人际关系的交往,内向的人由内向人的法则自从踏上工作,人际关系似乎就成为了各行各业都需要维护的。不过,确实是这样,人脉大于金钱、高于利益、也是一个成功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上,并不是说外向的人就一定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友准则,但是交友的根本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内向的人虽然看上去似乎并不善于交际,但是并不是说交际就是内向人的短板。只是方式不同。内向的人更容易被人们信任,更有真实性。
内向的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内向的人不喜欢张扬,明明一个可以令人兴奋的跳起来的消息,在内向的人来可能就会悄悄的扩散。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内向的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这也相当于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加以运用,人际关系方面就可以水涨船高。内向的人做人很低调,但是如果是在事情上,就没必要低调。证明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别人来称赞。而高调做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看似内向,其实可以扮猪吃虎一些骄傲自大,眼高于顶的人,对于内向的人似乎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其实,这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再说白一点就是个自恋狂。内向的人可以更好更严密的守住秘密,容易成为领导们的亲信。不声不响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如果能把这样的功劳在稍加在领导的身上,那么你离着升职也就不远了吧。内向不是弱点,只是一种性格。只要心思运用得好,扮猪吃虎很容易。
如何理解奥斯卡提名电影母亲?
你好,我是冷哥!——《母亲》这是一部“我喜欢但不会向人推荐”的话题作品
在进场看《母亲!》前有看到新闻说,本片在欧美的映后反应常掌声中挟带着嘘声。若以“大众接受度”而言,上映迄今的票房数字似乎可以看出些端倪。确实,自已看完后也觉得本片不是很“亲民”,不少情节有令人费解的喻意及转折,但要说它难看,那又未必。本片许多场景在肢体、语言和心理等方面的冲突性高,其张力仍能将我的注意力钉在银幕上。有位知名影评人说《母亲!》是部“连要为影评下标题都很困难的电影”;然而,对我而言,本片则是“看完当下连断定好看与否都不容易 ”的电影!
《母亲!》会如此不“亲民”,除了情节发展的转折与喻意令观众对于整体脉络的关联出现理解上的断裂感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导演的叙事手法之故。不但没有背景音乐,情节铺陈又非商业直白的类型,加上片中夹杂了不少宗教、两性、社会和政治等隐喻,既混合呈现又非单一角度可以解释全貌,在在都很难令人的观影情绪完全涉入其中。
简单来说,《母亲!》描述一对住在郊区的夫妻,男主角丈夫是位灵感枯竭的诗人作家,女主角妻子则是位家庭主妇。明显看得出来,在这个“家庭”里,除了埋首于写不出什么内容的创作之外,丈夫是不事生产的,生活上所有的一切全靠妻子打里。某天,一对夫妇访客先后来到,男主角热情接待,女主角纵使百般不愿仍极力配合。然而,随着访客的“把别人家当自已家”行径愈来愈夸张(丈夫的“大方”态度是关键),加以这对访客夫妇的两个儿子为了遗产问题找到这里,进而大打出来结果造成一人身亡,都让妻子一心想营造专属于两人的幸福世界面临崩溃。
更夸张的是,这对访客夫妇竟直接在男女主角家庭进行吊祭,这又引来更多的访客,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失序行为,妻子一怒之下将所有人全轰了出去。然而,这件事却意外给予男主角灵感,加以两人的新生儿即将降临,一切似乎有了“大乱后大治”的幸福景象。可惜,好景不常,成功写出新作的丈夫吸引了更多粉丝前来,不但行为更为脱序,且更到了暴动地步,还引来维安人员来镇暴。一个幸福洋溢的家庭顿时成了“战场”,崩溃的妻子于混乱中在书房产下一子,却不慎被外头的“书迷”给分食了。绝望加抓狂的妻子终于作出玉石焚的决定,一场大爆炸之后所有人死光。
但奇迹的是,男主角不但毫髪无伤,并对滨临死亡的女主角挖出心脏,后化为钻石结晶,如同电影一开始的画面倒转,原本被毁灭的一切竟慢慢恢复,宛如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卧房床上的女主人刚醒来呼叫着丈夫,但那却是不同面孔的女子,电影随着"The end of the world" 歌曲的响起结束。
去查了相关资料后发现,《母亲》导演接受Variety访问时谈到:”It came out living on this planet and sort of seeing what's happening around us and not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I just had a lot of rage and anger ”(它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它能看到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不能做任何事情……。我只是有很多愤怒和愤怒。) ,等于是说他无法忍受现今一切乱象(外国新闻有提到humanity's unstoppable destruction of the earth<人类不可阻挡地毁灭地球> ),所以一股作”气”在五天内就完成了《母亲》剧本,而且在TIME的专访里更提到:”The mother of us all. The one who gave us all life. I wanted to tell a movie from Mother Nature's point of view and talk about her love and her gifts and the way people ultimately cause her pain ”(我们所有人的母亲。是那个给我们生命的人。我想从大自然母亲的角度来讲述一部电影,讲述她的爱和她的天赋,以及人们最终给她带来痛苦的方式)。
因此,《母亲》主题明显和”自然保育/环境维护”有关虽然导演在访谈时很多关键之处也不刻意说清楚,但依此脉络来看本片情节,以个人有限的智商和见识来理解,相关意涵可为下列:
(1) 女主角 :无私地配合其夫无理的要求(=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资源的大自然之母),却一直得不到对等的珍惜与爱怜,直到身心被逼到极锋而大爆发(=大自然的反扑)为止。
(2)男主角 :很大方的享受其妻的付出,但对其需求不是表面的敷衍,就是刻意忽视(=人类对自然异变警讯的忽视),可说是个”予取予求”的”剥削者”角色。
(3) 房子 :等同于女主角细心打造的幸福窝(象征生态平衡的自然=人类可以舒适生存发展的环境)。
(4)钻石 : 由于是从临死前的女主角身上活摘下来的心脏所变成,代表” 真心付出却惨遭利用 ”的悲哀。纳入”自然保护”的角度,滨死的女主角等于资源被榨干而消即将失的生态环境,而这个钻石则代表”环境被压榨的最后剩余价值”。
(5)房子复原和新的妻子 :复原的房子代表先生(剥削者)带着前任妻子留下的最后资源(钻石)成功找到另个可以持续剥削资源的”新环境”(新任妻子)。若借用”殖民”概念来解释,此地掏空之后,就带着”所剩资源”去寻找下个可以剥削之地。
(6)不速之客:这些人出现的最初原因是倾慕男主角而来,而男主角为满足个人虚荣愈显”大方”(纵容)时,女主角愈配合(=资源被掏空得多),而这些人的行为就一次比一次更脱序(=人性堕落的速度和程度又快又大),更有强烈譬喻着“人类不珍惜大自然”的理所当然态度已到令人髪指的地步。
因此,《母亲》里的男主角(剥削/殖民者)看似可在榨光某人(某个环境)后再寻找下个目标就好了,而现实人类却只有一个地球,仅管科技进展日新月异,但仍不到足以进行星际移民的程度(即使可以,这种心态不改,等全宇宙的资源都被掏空了,人类最后还不是自取灭亡),不懂得珍惜现有的美好,人类正在踏上自杀之路。所以,除了感到导演的讽剌与批判之意,我也确实接收到其中的警世意涵。然而,话虽如此,我感觉以上的寓意除了彰显环保意识之外,其核心概念若套用在其他方面,倒也切合。
首先,若以“两性相处”角度来看女主角明显代表“现实中会百般配合另一半无理要求,却得不到对等关爱”的工具人角色(不论男女),所付出的真心、精力、财富提供了另一半需要的生活条件向外寻求欢乐(例如片中访客的寓意),等利用价值被榨光后即马上被弃如敝屣,但剥削到的好处(=钻石)仍能让他/她光鲜亮丽地出现在下个猎物前。这种例子现实社会中多的很,很多人只爱“对方的付出”,而非将对方“从外在到内心灵魂”彻底珍惜与爱怜到底的真心对待,所以这多么讽剌呀!
其次,若由“黑心企业”方面而看男主角实为一位”无良的”资本家,片中的房子可等于一家公司,虽然是资本家所有,但以马克思观点,所有经济成果实为公司不分高低阶的受薪阶级所创造,但多数却被“无良的”资本家所据为己有。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市场”以创造更大利润,可能为满足各种不合理的要求,或采取削价竞争策略,结果不但养出一群“奥客”(如片中那群脱序的访客),更对付出最多的劳工加重压榨,即使最后他们因不堪而走人(如片中女主角的死去),但由于拜数位科技所赐,离职员工过去的工作成果(例如执行方案、通路经营和分析资料等)可被储存成为公司资产(=片中钻石之意)。即使这个市场无利可图了(如片中那群同死于爆炸的脱序访客),“无良”的资本家还是可以跑到另一个市场,并再找一群可任劳任怨的员工而“另起炉灶” (=片中男主角重生后再拥有一个新的妻子)。
再者,若从”政治参与”观点而论片中男主角根本就是哗众取宠的政客,女主角成了“忧国忧民却又误认该政客为救世主”的有识之士,女主角(有识之士)全心全力相助却未得到回报(推动改革的落实),反成为政客老板炒作民粹获得利益的工具,而片中那群访客则等同“人民”。政客为表示自已的“与民同在”态度,不断投其所好,大开支票,用充满华丽辞藻的空洞政治语言煸动人民(=片中不断纵容访客及书迷的行为)。结果民主公民被养成了胃口极大的“民粹刁民”,终失去了理性结果“国家主人”却毁了“自已国家”(=片中破坏房子行为)。而有识之士心死欲离去时,过去所献的心力成果(=钻石)成为可复制给下一批愿意为政客作牛作马的人去执行的“明公暗私”之政治操作策略!
此外,我不认为《母亲》是部现代版的”圣经故事”,除了导演在访谈中自已也说到只借用了" Biblical structure "之外,片中很多有情节设定只能说有“圣经的影子”(例如,第一对访客夫妇和其子分别有亚当与夏娃,以及亚伯与该隐的暗喻,片中女主角将访客轰出去的那段亦有大洪水的寓意),但无法直接套用其概念,否则会产生矛盾,相关要点如下:
其一,男主角和”上帝(耶和华)”形象完全不符虽然在所查的外文资料看到该角色的设定原形是"a form of God, some kind of creator",可是导演只说他是" a form of God"(某种形式的神),可没说他是Jehovah。或许因为有creator(造物主)的字眼,所以不少人会直觉认定男主角是“上帝(耶和华)”,但他的言行怎么看都和耶和华的”全善的形象及意涵”背道而驰。
其二这些访客的人性败坏到不行,而人性败坏除了他们自已本性固有的恶成份较重之外,男主角一再”大方”也是导火线和摧化剂,但圣经里的上帝不会为了让人类荣耀他而拼命讨好(放纵)他们,所以我怎么看都觉不符合耶合华的“全善概念”。另外,在《圣经》里上帝因为人类更形堕落而发动大洪水,但男主角对于访客的脱序言行却一再纵容,反而是女主角(大地之母)将他们轰出去,所以这部分和圣经典故完全对不起来。
其三若将女主角产子及分食那两段视为”耶稣誔生”与”圣餐礼”,分食婴儿的人明显没有”领受主的益处和灵性的长进”动机(因男主角放纵所致)和成果(片中竟还对女主角施暴=不认为自已有错),所以这反而让人觉得这些人罪行重大。
那重点来了!原文中又提到creator,应该是指某种创造神/造物主,那《母亲》男主角又会是什么神呢?对此,我认为在”本性”上他很接近”希腊神话”的奥林帕斯12大神,虽具神性,但亦有人性的七情六欲,且一发作起来,其程度非人类可比。至于”创造”,我认为可借用《异形:契约》中”人类创造生化人”(尤其是大卫那段的警世寓意)的概念来说明,人类发明了生化人,其目的是为了”享受”他们的好处,而非爱惜他们,更非提升他们的灵性,所以我的”发明物”被我操坏了(利用到榨光为止),再换(创造)一个(新任妻子)就好了嘛(这也可以顺带连接他为何可以一再重生的剧情设定)!
既然《母亲》男主角的”本性”是贪嗔痴迷皆具,所以纵使他是”神”,也是位”人性(负面部分)大于神性(善性、灵性)”的fallen god,而且,不管男主角是神是人,片中访客行径的”野蛮程度”和他的”纵容程度”呈正相关,而”纵容程度”又与其”虚荣程度”成正比,所以反过来想,说男主角是”人性缺陷/堕落”的代表集合也不为过;也因此,我才不把他看作具神格化地位的存在。
另方面,《母亲》女主角的形象明显采用了希腊神话的“大地之母盖亚”典故,顺着上面的脉络,是个”孕育与付出的一切饱受人性摧残”的Mother Nature。此外,于导演痛心人类不珍惜Mother Nature,在另外查到的外文资料中有提到导演说Mother!is a wake-call to humanity,可见得是指”人性败坏而导致对现有美好不但不珍惜,反而采取杀鸡取卵式利用”的不满之意。所以,我认为”圣经”的引用在于说明”人性本质的缺陷与其起源”(但已依导演创作概念做了重组与调整)。
宗教在人性论上是有两个层次意义,先天上人类具有善性(神性),但又易受后天诱惑产生欲念(恶性)而常铸下大错,《圣经》的原罪论正是此理。所以,依《圣经》的原罪论概念,片中访客当然流着”罪恶的血液”;至于为何如此,则可再延续“宗教造物”的概念,若片中人类(访客)也是男主角这样的fallen god所创造(尤其是暗示亚当与夏娃的那对夫妇),那片中各种乱象也就不言可喻了。重要的是,《圣经》里的人类虽有原罪,但仍有救续机会,除了人性中的善性仍有制衡之效以外,上帝是圣洁全善的又不忍人类沉沦,所以会给人类重生机会。反观,电影的男主角(a form of god)说是”全恶”亦不为过,且如前所述,一再纵容他们来满足自已的虚荣。易言之,这个fallen god给予访客的不是”重生机会”而是”堕落摧化”。
所以,片中人类的夸张行为可视为“人性堕落”的象征,而第一对访客夫妇和两位儿子分别有亚当与夏娃以及亚伯与该隐的隐喻,则为“人性堕落的开始”,而其他访客一次比一次爆走的行为则代表“人性堕落的扩大”,这也是我前面提到“不速之客=人性堕落的程度”之故。此外,如此人性爆走的内涵却被导演为其披上“具救续重生意义的《圣经》外衣”,明显有强烈的“格格不入”之感,但就是这种“格格不入”之感反而更能突显片中人物行为的荒谬与失格,因为这和圣经的神圣性实在太不搭了(圣经引用在此也有反衬”人性堕落”的功能)。
而每次房子爆炸之后,男主角都是唯一的生存者,可以一再重新开始,这是个寓意很深的设定。因为如前所言,这个”根本和人类无异”的神自然同具有善性及恶性,所以每次毁灭后都有”重生”的机会,只要善性正常发挥,他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就可以终止一再轮回的毁灭恶果,然而他却败给了虚荣名利的诱惑,等于是为恶性所控,然后再度扩大更多的人类沉沦(如片中对访客书迷的纵容所造成的悲剧)。导演等于用宗教来解释人性执迷不悟的悲哀,并直指为“现今人类不珍惜各方面美好的源头”,只是电影中悲剧发生后可再来一次(虽然最后还是悲剧),但对照现实人类各方面的困境,我们可还有(多少)重新来过的机会?
因此,从“电影整体情节脉络”来看,《母亲》批判“人性败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可衍延至社会其他面向)”,导演将“圣经/宗教”概念和典故的部分内涵,已依主题做了相当程度的调整和重组,以解释人性本质与成因,以及批判各种荒唐行径的后果,所以我明显感到《母亲》带有强烈的反讽和警世之味。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的选曲" The end of the world "真是神来之笔,因为歌词中不断透露“我的爱情之死,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但为何世界仍然灿烂如昔?”的不甘之意,对照着那颗由心所化成的钻石,不管以两性、社会还是政治来看,全力付出之人实有“真心换绝情”的荒谬又悲摧之际遇,因为我的真心付出成为梦幻泡影,而你却可以继续享乐下去(世界仍然灿烂如昔)!若回归原始的“环保初衷”,当 "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Why does the sea rush to shore?Why do the birds go on singing?Why do the stars glow above?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 被吟唱出时,更是代表大自然之母对于“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资源耗尽)人类却浑然不觉,仍以为一切美好如昔(shining、 singing)”的悲鸣。
总而言之,《母亲》确是一部很吃理解力和观影耐受度的电影,但不可否认的是,本片所蕴藏的涵意是如此丰富,以宗教隐喻人性,再落脚环保主题,具有警世之意。然而,本片寓意还能切合其他可大可小的主题,这才是本片让我觉得惊艳之处。虽然导演没这个意图,反正法国文学、哲学兼社会学家罗兰巴特都提出“作者已死论”了嘛!以本人有限的知商和见识所理解的部分,不敢说完全正确,但就是这样的“情节与譬喻混乱”意外引发了看完后欲罢不能的消化思索(本片给我的最大乐趣)。所以,虽然我说看完当下无法判定本片好看与否,但经过不断的沉淀与思索,我现在可以说《母亲》是好看的,但确也是部”我会喜欢但不太会向其他人推荐”的争议之作。
推荐观看:红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