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战神3,千年流氓皇帝刘邦?
千年“流氓皇帝”刘邦,究竟有多流氓?(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众人皆知,“流氓”是一个贬义词,一般是指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是一个龌龊下流之人。但是人们却用流氓这个词语来形容刘邦,说他是流氓皇帝。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一生雄才伟略,开拓汉室河山,从一个市井小民,当上了开国之君,并使得汉朝快速发展,从乱世中走向富强。但是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皇帝,被人们用流氓来形容?小编对此也充满了好奇,于是便查阅资料,寻求结论。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在流氓皇帝这个词语背后,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
1、贪杯好色。刘邦从小就是一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人,经常闲在家里不去干事情。他吃家里的喝家里的,却不为家里做一份贡献。他不但懒,而且还好色贪酒,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男女女混在一起,在小酒馆妓院这些地方,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喝酒嫖娼这些事情都有他的份,正经事却没看他干过几件。人们看到他都觉得他是地痞流氓,对他嗤之以鼻。
《史记》有记载:“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叫对方给他赊账,对方倒是赊了,他却一次也没结过账。人家也是小本生意,赚的钱还不如他吃掉的多,樊哙被吃怕了,来了个惹不起躲得起。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遇到这样一个无赖,惹不起也躲不掉——樊哙的狗肉摊原来在泗水河西,眼看就要被这个赖皮吃垮,不得不搬到河东,谁知三天后,刘邦又找来了,拿起他的狗肉就吃,钱嘛,继续欠着。这不是耍流氓,什么才是?
另外,刘邦好酒色,可这得烧钱。秦朝的亭长可不比现代的村长,刘邦这个基层公务员仍是个穷光蛋,流氓没钱咋办?“吃白食”也就是刘邦常常去酒家喝酒,也不给钱,只打白条。到了年底结算的时候,店家往往将刘邦赊的账给一笔划掉。
3、娶霸王亲。小地主吕太公为躲仇人,一家搬迁沛县,很多人带着贺礼参加乔迁宴。刘邦也跑去蹭吃蹭喝,嘴里喊着:“送一万钱红包”,其实只带了一张嘴来吃喝,典型的流氓做派。谁知吕太公居然就好这口,一看刘邦的地痞流氓做派,黑白通吃,心想我初来乍到,地方上没个帮手肯定会吃亏,招他当女婿肯定错不了,于是把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喝酒白捡个媳妇,那怕是个母老虎,刘邦也笑纳了。不过,刘邦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千金小姐”也没太多怜香惜玉,王的女人也被打发到田间干活。
4、为自己逃跑,弃老爹于不顾。和项羽争天下时,刘邦必要的时候,老爹也是完全可以不要的。有次刘邦跑路时还真把老爹给丢了,成了项羽的俘虏。有一次项羽绑了刘邦的父亲,逼迫刘邦投降,刘邦不顾父亲安危,开篇便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此事见于《史记》,可信度较高。刘邦的意思就是你项羽和我是拜把子的兄弟,你要煮了我的父亲,那也就相当于煮你的父亲,随便你煮,煮熟了麻烦给我分一口吃。公开说出这种话,可见其流氓程度。
5、编造故事污蔑母亲,提升自己。刘刘邦编造故事说他母亲年轻的时候外出有事儿,路过一片大泽地。坐在小堤上休息,也许是走路累了,不一会儿,她就睡着了。梦里她见到一位金甲神人,从天而降,来到她的身旁。是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刘爸爸在家见老婆久久不归,十分挂念,便出门寻找。来到大泽地,遥见堤上躺着一妇人,好像自己的老婆,半空中云雾缭绕,似有蛟龙浮其上。蛟龙离去,刘爸爸才敢往视,然后带着老婆迅速回家。没过多久,刘妈妈怀孕了,经过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季,也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汉高祖刘邦了。
6、为自己逃跑,抛儿弃女。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刘邦都不是对手,基本上都要跑路,有时候来不及,老婆孩子就成了累赘,必要时,就给扔了。
《史记》中有记载:某次战役之后后,“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孝惠、鲁元为刘邦一双儿女),滕公(夏侯婴)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为了逃命,还真就不管儿女的死活,直接就将他们给丢下了车,幸好随从司机夏侯婴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车去救他们,否则孝惠、鲁元这双儿女早就命丧黄泉了。
7、欺侮投奔文人。刘邦最轻视文人,觉得他们酸溜溜、文绉绉的,礼节也特别繁多,于是刘邦把这些儒士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用来表达他的高傲与对文人的讨厌。《史记》有这样记载:“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
“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对于当时的儒生而言,这帽子就是他们的发型,是气节。被侮辱之后,儒生们当然气不过,大肆宣传刘邦的各种流氓行为,就这样,刘邦的流氓形象自然而然的传播开了。
8、侮辱手下武将。某次庆功宴上,刘邦借着酒劲,对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这话再直白不过了,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人,平日里打打杀杀很风光,其实不过是我的走狗罢了。你看看,这多伤人,实在是流氓的不能再流氓了。
但就是这样的流氓之人,却随口吟出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流传千年的诗句,带兵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开创了400多年基业的大汉朝,不得不令人佩服。英国历史学家约瑟·汤因比评价刘邦时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全世界最厉害的轰炸机排名是什么?
论各国轰炸机的实力排名当属美国,其次是俄罗斯与中国,其余各国的轰炸机实力则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的轰炸机实力:
目前美国在役的轰炸机有B52,B1b,B2a三款,其中B2幽灵轰炸机是目前唯一一款在役的隐身战机,于1997年服役,其机体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每架造价高达24亿美金,单位重量价格比黄金还要高几倍,是目前最贵的飞机,总共生产了21架,早先部分B2轰炸机部署在第二岛链的关岛基地,用来威慑中国,随着中国远洋作战能力的提升,为保证B2的生存能力,目前已将全部关岛内的B2轰炸机撤回夏威夷基地,前段时间在夏威夷基地进行了相关演练,实现了热加油技术,即B2完成第一轮攻击后返回基地,在不关闭发动机的前提下进行加油作业,以尽可能地缩短保障时间。
B2轰炸机的相关性能为:最大起飞重量为17万公斤,最大燃油量7.5万公斤,最大航速0.95马赫,最大载弹量22680公斤,航程可达1.2万公里,空中加油后可达1.8万公里。
美国的第二款战略轰炸机当属B1b枪骑兵,是一款超音速可变后掠翼远程战略轰炸机,于1985年服役,冷战后期的产物,最大起飞重量为21.6万公斤,最大推力达4*65千牛,最大航速1.25马赫,航程为1.2万公里,目前有60余架在役。
第三款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拥有八个发动机,由波音公司研制,1955年服役,62年停产,目前仍有70余架在役作为主力使用,大部分部署在第二、第三岛链,用来围堵、威慑中国的崛起。主要性能为:最大起飞重量22万公斤,推力达8*76千牛,最大航速0.8马赫,航程达1.6万公里。
俄罗斯轰炸机实力:
俄罗斯目前在役轰炸机主要为图160,图95,图22。其中图160性能最强,其次为图95。
图160海盗旗轰炸机,又被称为白天鹅,是苏联及俄罗斯一款超音速可变后掠翼远程战略轰炸机,由苏联时期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发,于1987年服役,目前俄罗斯仅有十余架在役,这款机型是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其上安装的发动机推力也是最强的,航程要远大于B1轰炸机,该机空重达110吨,最大起飞重量为275吨,最大航速为2.05马赫,航程达1.6万公里。
图95——熊轰炸机,是苏联及俄罗斯的另一款远程战略轰炸机,1956年服役,起飞重量为170|180吨,航程1.5万公里,最大载弹量2.5万千克,航速为815千米每小时。
俄罗斯的第三款轰炸机图22眼罩,是苏联研发的第一款超音速轰炸机,图22最初设计是为了取代图16(即轰6原型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发,1962年服役,最大起飞重量为9.2万千克,最大推力为2*107.9千牛,航速1.4马赫,航程5000公里。
中国的轰炸机力量:
目前中国仅有一款轰炸机在役——轰6。最新改进型为轰6K,称为战神轰炸机,是一款中远程轰炸机,经过改进后的轰6K,其发动机,武器,雷达等系统性能有了较大提升,具有远程奔袭,防区外打击能力,近几年多次与苏30,歼11等战机警巡东海,战巡南海,前出西太进行训练,多次驶出第一岛链,具备了攻击第二岛链的能力,轰6K的最大起飞重量为95吨,载弹量达9吨,最大航程为8000公里,航速达0.8马赫,可搭载6枚长剑10巡航导弹,该机型于2015年93大阅兵首度亮相。
个人觉得,轰6K的性能要强于图22,虽然图22的出现是为了替换图16轰炸机,但是目前中国仅有一款轰炸机,所以会把最好的发动机,最好的雷达,最好的巡航导弹,最好的航电系统全部用到轰6K身上,而图22就没有这种待遇!
所以,目前现役的轰炸机中的实力排名为:B2a,图160,B1b,B52,图95,轰6K,图22
虞姬为什么选择自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在中国历史这数千年的长河里,“霸王别姬”,绝对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名场面。无论是戏曲小说,还是电影电视,都把这四个字给演绎到了极致——
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霸王,面对着美人,凄怆的唱出一曲《垓下曲》。美人与项王相对而泣,旋即自刎。次日,项王在乌江力战再三,随后自刎而死。
而《史记》里是怎么记载这个故事的呢?我们来看原文——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翻遍《项羽本纪》,这是唯一提到虞姬的地方。这和我们印象中的“霸王别姬”基本相符,唯一缺失的一项,就是虞姬是否自杀了?
从这里直到《项羽本纪》完结,太史公都没有再提过虞姬的下落,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最迟到乌江自刎的时候,项羽身边已经没有虞姬了——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史记-项羽本纪》除非虞姬会骑马,否则在和项羽并肩作战的骑兵里,应当没有虞姬的身影了。至于她是在和项羽和歌以后飘然而去,还是慷慨自刎,那就请诸君自行猜测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诸葛亮到底有多么怕郭嘉?
文 | 江隐龙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确是事实,但并不是说诸葛亮怕郭嘉。正所谓“知天易,逆天难”,诸葛亮有信心与郭嘉一争长短,但他却斗不过郭嘉身后的天下大势。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源于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第二战——赤壁之战。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南阳,我们来看看当时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是怎么说的:第一,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第二,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在此情形之下,刘备若想有所作为,天下也只剩下荆州与益州两处可以争锋。
于是“隆中对”确定了刘备的战略方针: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待天下有变时兵分两路,一路自荆州背上,另一路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里有一个关键前提,那就是曹操不能赢得赤壁之战。如果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直下荆州,便可顺势消灭孙权,天下便会迅速统一,也便不会有“三国”之说。第二步,如果曹操败于赤壁,刘备要抢在孙权之前占据荆州,否则天下会成南北对峙之势,也便不会分成“三国”。
最终曹操败于赤壁,诸葛亮在战后成功地促成了孙权联盟,使孙权“借”南郡给刘备,为之后的三足鼎立打下了基础。但是,如果曹操打赢了赤壁之战呢?诸葛亮纵有通天的才华,也不能逆转大势——因为曹操若败,孙权是可以通过“人谋”来争取的,诸葛亮有这个能力说服孙权接受孙刘联盟;但若曹操获胜,天下一统便成天数,这便不是通过“人谋”可以逆转的了。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鲁肃,其战略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曹操败于赤壁的基础之上。
那么问题出来了,如果赤壁之战爆发时郭嘉未死,曹操还会失败吗?很难说。以郭嘉在讨伐吕布、袁绍、乌桓等军事行动的表现来看,其军事才能至少不亚于诸葛亮、周瑜鲁肃;而其麾下的将士却多于后者数倍。相同情况,郭嘉败的可能性很小。而如果赤壁之战的赢家是曹操与郭嘉,那诸葛亮万事皆休,根本没有青史留名的机会,汉朝也可能很快就变成魏朝了。
时势造英雄。郭嘉与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谋士。如果当时与曹操一见如故的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是郭嘉,就可能会变成“卧龙不死,郭嘉不出”了。
为何感觉知名度却不如白起?
吴起与白起都是战国时代之名将,从军事史上的地位来说,两人差不多,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感觉吴起的知名度不如白起呢?笔者分析如下:
第一,《史记》中关于吴起的战绩有不实之处吴起是战国初期的名将,白起是战国末期的名将。战国初期的史料是极其匮乏的,而且混乱不堪。关于吴起的战绩,一个见于《史记》的“吴起列传”,一个见于《吴子》。这里先来说说《史记》的说法。
根据《史记》所写,吴起的战绩如下:“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这些战绩固然也是辉煌,但是记录十分简略,看不出吴起的指挥艺术。吴起怎么用兵,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谋略都没有。没有细节,后人就很难看出他究竟不凡在哪了。
在《史记》的三处记录中,关于吴起在楚国时的战绩,基本上可以证伪。
首先“北并陈蔡”这件事,与吴起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及。楚灭陈国是公元前478年的事情,比吴起入楚要早了约90年;楚灭蔡国是公元前447年,比吴起入楚要早了约40年。把这两大功劳归于吴起,可谓是牛头不对马嘴。
此外,“南平百越”之事,说法也很含糊,楚国向南方蛮族区的扩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仅仅在吴起变法的这几年。至于“却三晋、西伐秦”的说法,史料中惟一沾边的是吴起被害的那一年,楚国联合赵国进攻魏国。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在这段时间里,楚国与三晋、秦有爆发战争。
第二,吴起神话般的战绩,出自《吴子》一书现在关于吴起战绩,流传最广是以下的记录:“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他一生七十六次大战,六十四场全胜,十二场平局,无一败绩。看到这个,我总想到拳王的战绩。
如果这个战绩属实,那么吴起当之无愧是天下第一名将。但是,这个战绩出自哪里呢?出自《吴子》一书。《吴子》一书的作者,有认为是吴起本人,也有认为是后人的伪作。也就说,可能是吴起写的, 也可能是粉丝写的。所谓吴起在战争中全胜的说法,是出自《吴子》,或者是他自己说的,或者是他的粉丝说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史料印证。
《吴子》一书有一个具体的战例,这可能也是吴起军事史上惟一一个比较详细的战例记录。这个战例是吴起以五万大军,击破秦军五十万。这个战例也是非常值得怀疑,因为根据现存的史料,在战国初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兵力超过五十万。实际上,一场战役投入五十万人,只有在战国末期才有。这个战例,也仅出现在《吴子》一书中,没有别的证据。
第三,与吴起相比,白起的战绩资料要详实得多这里我不否认吴起是位伟大的将领,但是他打仗厉害到什么程度,我们无从知道,主要是因为留下的史料太少。而吴起本人或粉丝写的《吴子》,又带有吹嘘的成分,不能成为信史。
与吴起相比,战国后期的白起,史料就丰富得多了。白起指挥的几大经典战役,都有完整的细节,可以看出他超人的战场判断力以及把握战机的能力。而且白起的史料,是得到众多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信度要高得多。
比如说伊阙之战,白起发现魏韩两军存在矛盾:“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当时韩国感觉自己力量单薄,便拉上魏国一起作战,却想保存实力,要让魏国军队打头阵。而魏国呢?也心怀鬼胎,他们认为韩国的军队是精锐之师,理应作为先锋部队,冲锋陷阵。
洞悉敌军的矛盾后,白起便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白起分析说:“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他把军队分成两部分,以其中一小部分作为疑兵,假装磨刀霍霍,欲与韩国精锐部队交锋;大部队则悄悄集结到魏军驻地附近,以雷霆万钧之势击破魏师。白起的判断是,韩国军队抱着保存实力的想法,肯定不会主动出击,只要牵制住韩军,以最快的速度击败魏师,然后再调转马头对付韩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有了细节,我们就更加了解名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如何克敌制胜,是如何寻找敌人的弱点,是如何扬长避短,一击致命。
白起对战争的理解以及对战场形势的把握,还可以从秦楚鄢郢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的细节中看出来,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第四,为什么大家更津津乐道于白起呢?其实从专业的角度说,军界肯定更重视吴起。因为《吴子》一书是必读的兵法书,与《孙子兵法》一样,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的瑰宝。但是对于广大吃瓜群众来说,还是更喜欢读一些历史故事。吴起就那么一丁点史料,你就算翻来覆去地说,也说不出个细节,你只能说他打了很多胜仗,具体怎么打的,不知道。因此,吴起流传最广的故事,是他给士兵吸脓。至于他怎么打仗的,反而没有故事可讲了。
所以,故事决定知名度。故事多的人,知名度就相应高了。像《三国演义》把故事讲得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三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就远远高过其他朝代的人物。那么是不是三国时代的人物就一定比其他朝代的人物强呢?当然不是了,只是家喻户晓罢了。同样,白起的故事比吴起要多,所指挥战役要大,读历史你就无法绕过他。比如说伊阙之战、秦楚鄢郢之战(白起大破楚国后,屈原跳水去了),最有名的当然是长平之战,千百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反过来说,你能说出吴起指挥的战役吗?阴晋之战,有多少人听过呢?因此,对于普通历史读者来说,对白起印象更深,是很正常的。
历史上有哪些人之将死?
论中国历史上的坑货之最,莫过于方孝孺这位铁骨铮铮的人物了。不仅成功的把建文帝给坑没了(失踪),还凭借一句『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功的导致了十族被诛杀。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并不是出自于清朝人编撰的《明史》,而是记载于明朝人自己编撰的《明熹宗实录》。
己亥,诏恤先臣方孝孺遗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所以,方孝孺这个污点,并不是清朝人给朱棣泼脏水。应该是确有其事的。
我觉得,临终遗言坑人有两种情况,一是坑了不在场的人;二是坑了听遗言的人。方孝孺就属于第一种,而第二种情况的代表,就是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了。
(教科书般的惊恐表情)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说,刘备把季汉江山交给诸葛亮,他很放心。唯一的遗憾是刘禅不成器,若刘禅可以辅佐,那就拜托你辅佐他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附:还有另外一种解读,若刘禅不能辅,诸葛亮可以从刘备的其他儿子中选择新的继承人继承皇位。
接着,刘备又下诏教训刘禅说:你和丞相一起做事情,要待他好像待老父一样!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这一招算是绝了。季汉江山不稳,托付给别人他不放心,诸葛亮靠谱一点。但是也不能不防,干脆以退为进,来点狠的。
不仅把江山托付给诸葛亮,把三个儿子也托付给诸葛亮,甚至让三个儿子都认了诸葛亮当干爹。我这么委曲求全,你还敢当曹阿满那种汉贼吗?
历史上这么“豪爽大气”的托孤遗言,我个人感觉也就是刘备一个人说过。
诸葛亮的反应则是一边痛哭,一面标示自己的忠心。表示要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死为止!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老三国在处理这一段戏份时,还是很有内涵的。诸葛亮吓出一身汗,头也磕破了。)
就这样,刘备满意的闭上了眼睛。虽然没有统一天下让他很遗憾,但是用一句话就套死了诸葛亮,他也无憾了。
最后的结果也应了诸葛亮的那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自己累死在了北伐前线,而刘禅则稳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刘备果然是老狐狸!就凭一张嘴和几句话就把诸葛亮给绑住了。不仅累死诸葛亮,还保住了吾儿的皇位。先主真乃大智慧之人。
不过作为临终遗言,刘备还买一送一。他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难堪大任,不要让他办大事。只可惜诸葛亮没听,为后来招致祸事。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另外,还有一个靠遗言,既坑了当事人,也坑死一大票人的沙陀族猛人——李克用。
据《五代史伶官传序》记载:
世言晋王(李克用)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李存勖)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这个内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毕竟高中课文都学过。
晋王李克用临死前跟儿子李存勖说,我这里有三根箭,代表了我的三个死仇。分别是死仇朱温、小人刘仁恭、背信弃义的契丹人。你要给老子报仇。
一口气让儿子替自己灭三个敌人,这当爹的心也是狠。
后来李存勖真的很争气,先后灭了刘仁恭的燕国和朱家的后梁。契丹虽然没有灭掉,但是让契丹人吃了一场大败仗。
天佑十一年(914年)···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燕王)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然后斩之。天佑十九年(922年)···李嗣昭跃马奋击,敌众(契丹)大溃,俘斩数千。龙德三年(923年)···麟进刃于建国楼之廊下,帝(朱友贞)崩。(梁亡)李克用一生没办成的事,全部甩给李存勖这小子了。李存勖年纪轻轻的就继承父业(23岁),太年轻了。建立后唐时,也才38岁,顺道还灭了前蜀。
天下若九分,李存勖就占了六成。难免会有轻敌的思想。后来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太早成功不是什么好事』。
为父之人,不应该给儿子如此大的压力。结果李存勖也是晚节不保,凄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