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兹拉庞德的预知,埃兹拉是什么?
你好,埃兹拉是20世纪美国文学和艺术运动,起源于1910年左右并持续到1920年代。这个运动名字来源于《欧洲诗歌与绘画》一书,该书的作者埃兹拉·庞德把自己的名字与诗歌关联在一起。该运动的特点是强调个性和自由创作,拒绝传统的文学和艺术形式,提倡自由诗歌等新的形式。埃兹拉运动的重要成员包括庞德本人,以及其他一些诗人和艺术家,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T·S·艾略特等。这场运动对现代派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算真正的诗吗?
就“今日头条里的诗,能真正的算诗吗?”一问,雳朗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诗,是古人发泄情绪,表露爱恨,展现自我情操的最高尚的精神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古人传承下来这一高尚的精神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社会,诗,是为那些达官贵人所写,许多底层的劳苦大众无法领悟与传颂。如今的现代诗篇,特别是在“今日头条”里的“诗”,被人为的改变了许多,改变成了:能让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脍炙人口的“诗”。雳朗认为“诗”就是“诗”,不存在“是与不是”的问题,能朗朗上口,能老少皆宜,就行!毕竟,“今日头条”不是上层墨客的专属地、自留地,它是能容纳所有层次人士的好窗口。既然如此,没有必要去纠结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的文化功底。遇上你是我的缘,好好珍惜每一位“粉丝”,每一位新朋友。佛说“一次相遇是上辈子的因结的果!”。人,都是在锻炼中成长起来的!雳朗想那苏轼、杜莆、王安石、欧阳修之流,都一定是在不停的泼墨中成长起来的!您们说对吗?
你觉得美剧和中国的网络小说哪个更好看?
再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大悔忆智冰
美剧和中国网络小说哪个更好看?
我觉得真没有必要这样提问。
有些人总是立场决定是非 。
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勤劳、肮脏、愚钝,爱因斯坦这么歧视中国人,为什么我们不群起而攻之?”
爱因斯坦是科学家,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他看问题够客观,当时的中国人难道不是那样吗?爱因斯坦有把中国人的勤劳说成懒惰吗?
这里涉及一个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
那时的中国人勤劳,不讲享受,才不会花很多钱去用什么肥皂和大量的水来搞清洁,乡下用的是植物果实——皂荚、油罗子来洗衣,更不必说今天什么哗哗哗哗的全自动,也不必说洗个澡莲蓬头大量冲水,各种洗发水沐浴露,开着浴霸,中国人过去洗澡,就是一个木水桶。
怎么评价?与享乐的歪果仁相比,就是“落后”,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就是超前——绿色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克制欲望,珍惜资源,那时的中国人比现在的歪果仁还无师自通的先进!
所以,这又是一个有无自信的问题。
同样是人类的先知之一的埃兹拉.庞德,他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是基于审美的道德”,言下之意,功利的歪果仁是做不到的,是以利害得失为道德的。埃兹拉.庞德又认为,“中国的《诗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那时的中国人,对于道德非常敏感,把名誉看得比生命更重,对于功利,非常迟钝——这样的愚钝,无比高尚!
懒惰、享乐、浪费资源、唯利是图可耻!
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过路人摘他果园里的果子吃,他很高兴,过路人要给钱,他却感到受了侮辱——这当然是对商品经济的愚钝,却又是要脸——人类生存的理想的、诗意的境界。
爱因斯坦从他的角度,说出他看到的和以他的价值观所衡量的真实,你没自信没思想才恼羞成怒,你还要“群起而攻之”,越发显示你的愚昧野蛮!靠聚众攻击能够改变人家内心对你的看法吗?
虽然没有直接回答题主的问题,但已经回答了。
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中国网文,四大并列,够了,别那么不自信,还要去比个高低。
诗词意境如何通过意象抒情方式以及艺术处理高度融合的整体美?
【人鱼薇沫】这明显就是三个问题,三个系统,分三个方面回答,再来梳理归档。
1.意象意象如同诗词的零部件,也就是基本元素。
通过不同意象的组合、拼接、并列、深化,才使得诗词具备了特殊的语言,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中西方文学皆有“意象”之说,意象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定义。大凡意象所指,许多专家所说为“形”或是“表象”。
如同小说中的那些场景和道具等,加之作者的情感揉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它是主观的统一、和谐。
各种自然表象通过感观在人的心灵投射出美好的倒影,某些表象通过诗人的重组、感悟、改造,而提升了精神思想,就升华为审美的意象。
叶燮言说:遇于目,感于心,传于手而为象。意象是由六感组合,听、闻、解、感再加之联想、兴趣、爱好、情感、理解、意志等元素互动而成。带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带来的模糊情感,说不清道不明,却能通过文字让人在心底升起共鸣。
从认知角度来说,意象是悟性的产物。它是心造的自然、意境的繁星、灵性的天堂。
举例:古诗中,月是思念,是乡愁,也可以是圆满团圆,还可以是孤单。
思念的句子有:
《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表达乡愁的句子: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团圆的句子:
月有悲欢离合,人有阴睛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孤单的句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2.抒情方式艺术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表达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分为
一字传神
统领全篇
情景交融
用典抒情
抒情手法分为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乐景哀情
3.艺术处理即把以上的技巧,通过意象表达,抒情手法,融合为一炉,运用自己的精神领悟,最终表达出来。
这需要对以上的技术手法十分娴熟,并加以长期的训练。
过去的宋人,几乎人人出口成诗成词,他们是把生活当做诗词,过去没有摄像机和照相机,他们却能把生活当做诗词传唱开来,表达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有一个故事充分表达了这件事。
有一年宋徽宗时,汴京元宵节非常隆重,从腊月便 开始放花灯,皇城内的部分宫殿也开放给市民游玩。皇帝一高兴,就赏了平民金瓯酒。
有一个妇人,喝完酒后,见金瓯可爱,便塞于袖中,却被左右的差人看到,喝止她,妇人从容说道:妾之夫性严,今带酒容,何以自明?怀此金瓯为证耳。
听天宋徽宗隔着帘子道:你切诵一首词,便放之。
妇人便吟诵《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徽宗大喜欢,以金杯赐之,令卫士送归。
也算一段佳话。
这词虽平淡,却胜在把此情此景此事,完整记录下来,且有情有意。
若想要做到把以上三点统一,便要心中时时有诗,日日有词,不妨背百首诗,填百首词,自然会融汇贯通。
我曾经填百首白香词谱,虽做的不好,但词之意象与手法却也领略一二了。
关于绘画艺术的经典句子?
以下是几个关于绘画艺术的经典句子:1. “一切艺术,都是艺术创造者的个性在作品中的表现。”—— 罗曼·罗兰
2. “绘画不在于精确地再现可见的事物,而在于再现看到事物时内心的感受。”——保罗·瑟尼
3. “艺术需要勇气。”——亚当·基时尼斯基
4. “艺术是一道解剖刀,它可以剖开社会的皮囊,挖掘出其中的真实和本质。”——埃兹拉·庞德
5. “绘画是一种沉默的语言,它能够穿过时空和文化的差异,通过色彩和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乔治·布拉克洛克
这些经典句子传递出绘画艺术的深刻含义和作用,对于创作和欣赏绘画作品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鲁迅的文字有多一针见血?
谢谢题主的提问。鲁迅的文字有多么一针见血?个人在学生时代几乎是体会不到的,但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体会就越来越深。
不得不承认,在社会转型期,我们身处一个有些浮躁的时代。每每遇到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我们往往容易被铺天盖地且真假难辨的各类信息所蒙蔽。如何防止或尽量避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说,本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深受鲁迅先生文章的影响。
在看到一个又一个娱乐明星昨天秀恩爱、今朝曝出轨的新闻不断推陈出新后,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在他的《鲁迅日记》中写道的“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在看到某位志士几乎以一己之力揭露娱乐圈乱象的时候,很容易想起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每次遇到被炒作的事件,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当绞尽脑汁、遣词造句好不容易写下一段评论后才发现,鲁迅先生早已经冷眼旁观:“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的希望不至于到十年二十年后”。这是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写下的文字。
鲁迅先生的文字思想深刻,对于读者来说,要想真正读懂的确有一定的门槛。相比之下,那些毒鸡汤、泡沫小说看起来明显要轻松很多。在不少人看来,当下就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氛围,很多人懒得去思考,也不可能体会到鲁迅先生文字的一针见血。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