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道开服表,二郎神说的听调不听宣是什么意思?
二郎神说的听调不听宣这句话非常有分量,而且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加隐晦。
更重要的是就这样一句话,摆明了二郎神的地位以及天庭当中对于部分神仙的管理制度。
在西游记当中这句话可谓是非常暧昧,暧昧到什么程度?在西游记电视剧中没有体现出来。
甚至在诸多与西游记相关联的电影电视剧当中都没有体现出来,只有在西游记原著当中,不咸不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那么这个所谓的不咸不淡的一句话究竟是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呢?
答案是孙悟空没错,孙悟空就是一个引子,最开始的时候闹得不可开交,当然我们得提前说一下,孙悟空相比于玉皇大帝而言,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西游记原著当中,也没有玉皇大帝吓得趴到桌子底下,然后说求救如来佛祖让如来佛祖帮助自己。
这种情况只是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把如来佛祖给调派了过来,让如来佛祖来处理这件事情,只不过如来佛祖处理这件事情之前有一个人物登场了,那个人物就是二郎神。
那么是谁把二郎神推到前台来的呢?答案就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一旁正看热闹呢。
突然发现如果再来不了个厉害人物,孙悟空压根就压制不了,索性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直接对玉皇大帝说了这样一句话:
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
这里说的是谁呢?是玉皇大帝的外甥二郎神,当然关于这一点如果做解读的话也是可以解释得开的,毕竟二郎神的身份地位实在是太过尴尬了。
观音菩萨在这个时候让二郎神建功立业,其实也是顺了一个玉皇大帝的面子,玉皇大帝也果断地交代下去,让二郎神来处理孙悟空这件事情。
那么观音菩萨说的这句话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句话之前还有几句话,简单来讲,那就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在人世间正在享受香火,他的手下一共有1200个草头神,而且还有梅山兄弟。
并且在早些年的时候帮助朝廷剿灭了一些怪物战力非凡,那既然如此,干嘛不把他叫过来帮助我们一起镇压孙悟空呢?
只不过二郎神他属于听调不听宣的,所以玉皇大帝你得下一道旨意才可以让他过来帮忙。
第2点,听调不听宣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先看最开始的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调指的是调兵遣将的调。
那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这个二郎神,他是听从皇帝的指令的,皇帝让他干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那听调不听宣的不听宣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是二郎神一直待在自己的所属地盘上,从来不参加任何的活动。
比如天庭里面的活动或者其他的神仙级别的活动,同时又不归属于天庭当中的任何一个官级的指挥。
那把这两句话折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天庭当中的其他部门是没有管辖二郎神权利的。
唯一能够有管辖二郎神权力,或者只需要说一句话二郎神就会去做的,那个人是谁呢?是玉皇大帝。
第3点,二郎神是特权人物。可能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二郎神和玉皇大帝之间必然是苦大仇深,为什么苦大仇深呢?因为二郎神是被自己的亲舅舅给活生生的分开的。
要不然的话,二郎神还能够和自己的母亲见面,也正因如此二郎神应该特别讨厌玉皇大帝,但实际情况可能要让一部分人大跌眼镜了。
我们先说一下天庭当中的制度对于天庭来说有着一系列的规定,其中神仙不能谈恋爱,这几乎就是一道死命令,在天庭当中有不少人就因为谈恋爱而出事了。
比如猪八戒再比如其他人物,我们不做过多赘述,而二郎神就属于其中的特例,如果没有玉皇大帝暗中保护的话,估计二郎神最终会被天庭的制度给打的灰飞烟灭。
所以我们姑且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来,玉皇大帝最起码对二郎神有恩。
而实际情况是当二郎神回到天庭的时候,对于玉皇大帝的表现也是非常的毕恭毕敬,对于玉皇大帝也是非常的尊重。
所以我们不能得出一个结论来,玉皇大帝之所以剥离了二郎神与自己妹妹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另一层面保护二郎神。
就像之前比较火爆的电视剧宝莲灯一样,二郎神又把这件事情完,完整整地复盘到了陈香的身上?
更重要的是二郎神属于明显地听调不听宣的人物,一个听调不听宣的人物就意味着如同朝廷当中的封疆大吏一样。
比如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当中,都有一些封疆大吏,地方官员压根就感染不了朝廷当中的官员,也没有办法去弹劾或作官职任命,唯一能够做到这些的只有皇帝拜托皇帝。
又跟人家是亲娘舅的关系,这可是自己的亲外甥,那可是自己的亲舅舅。
就算两个人表面上事情做得再僵,但总归会有这一部分血缘在内,所以这也就成就了二郎神的身份和地位。
那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孙悟空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吗,玉皇大帝哪怕动一个小念头就能够直接把猴子给灭掉。
如果再不济直接把如来佛祖叫来不就行了吗?干嘛非得让二郎神在这跑一下过场,干嘛非得让观音菩萨在旁边推举二郎神去做这件事情。
无非就是为了给二郎神一个嘉奖或者给他一个战绩。
毕竟,没有战绩怎么着都说不过去。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治世用法。
表面上看来可以理解:
儒、道的人生态度是相反的,前者主动积极、后者被动消极。因此,“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双方看似是对立的;
至于儒、法,则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都是积极入世,为了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秩序出谋划策。但双方的分歧在于方式的区别:儒主张由内到外的主动性,法信奉由外至内的强力约束。
但在实际上,三者之间并没有这么泾渭分明,而且互相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既一脉相承,同时在具体观点上又有所演进。
孔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但他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原创。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况痛心疾首,因此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他的结论是这样:之所以社会动荡,是因为周天子的制度被破坏了,也就是“礼乐废,诗书缺”;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重拾周礼,尤其要明确宗法制、确定名分,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人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守规矩,不越位、不僭礼;如果人人都这样,那社会就变得和谐有序、人民从此安居乐业了。
简而言之,孔子就是主张人们自觉自愿地分等级、守规矩。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暴力统治手段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注重德、礼来实现。
德就是道德,这一理念源自于《尚书》。这本著作中,记载了上古尧、舜、禹几位圣君的事迹,以及夏、商、周三代重大政治事件,重点刻画了这些明主的高尚道德:尧、舜、禹都凭借一心为民的品格受到万民敬仰,由此也为后代帝王创立了榜样;夏、商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末代帝王荒淫无道、道德败坏。因此,西周的杰出政治家周公旦,经常教导周成王要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
因此,《尚书》被封为儒家经典,而周公旦则被视为儒学奠基人,被儒家推崇备至。孔子认为,要实现大治,君王必须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核心在于施行仁政。
什么叫仁?“仁者爱人”,将对亲人的爱扩展为对人类的爱,最终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状态。
此外,孔子还强调“克己复礼”,也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即使自己有欲望时,也得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基于以上观点,儒家要求君主、官员注意提升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最终实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者的和谐统一,构建起—套完整的儒家政治伦理。
而孔子以德治国的目标,是达成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而孟子、荀子,则是其后的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身处战国,那是一个人性暴露无遗的空前大争大乱时代。孟子的最大理论,就是总结出性善论,即我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依照这种前提,他主张依靠人天生的善,经过教育后培养出仁、义、礼、智四德。
同时,基于人性本善,孟子反对战争、主张仁政,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把对待人民的方式视为国家存亡兴衰的关键。
但他的仁政目的还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让百姓具备生活的条件,然后再进行人伦道德教化,从而实现社会秩有序统治。
孟子还有一句经典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说白了,就是对阶级进行明确划分,统治者、被统治者泾渭分明。因此,这一理论自然会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后人称呼“孔孟”,俩人成了儒家的宗师。
荀子也是战国人,但他跟孟子完全相反,主张性恶论,“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追求欲望的,但现实社会的物资有限,两者的矛盾必然会诱发纷争,这就形成了人性本恶。
因此,荀子秉持“人定胜天”的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对人性进行改造。他所指的教育,除了礼义道德外,还要加强外在强制力量,也就是刑法。“治之经,礼与刑”,他把礼与刑视为治国的根本,由此可见,他具备法家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他培养出了两位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
下面先聊聊道家。
道家有个典型特征:反对社会进步。创始人老子认为,理想中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即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庄子则主张“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也就是说,人们要彻底回归自然,回到最初的状态,社会才会安稳。
道家的理论基础源于“道”,这个字眼指的不是道理,而是他们所认知的世界本体。“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自然运行的,无虚妄、无偏执、无妄为、无思念,这就是道的“无为”性质。
以此为依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通过“自然”的无为达到治的境界。这里的“自然”不是如今概念中的自然界,而是相当于事务的“本性”,即没有人力干预的初始状态。道家看来,天然远胜于人为,无所作为、无心而为、任性而为等都是“无为”。
而要做到“无为”,必须“无智无欲”。欲望是造成社会混乱和罪恶的根源,所以统治者应该“少私寡欲”。但在同时,道家认为人天生带有欲望,因此也肯定合理的“欲”,但绝不能不能贪欲、纵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逻辑。
而这种理念的最好实践,莫过于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事实证明,在常年的战乱与纷争后,统治阶层顺应民心、不乱指挥,反而是最好的治国方式。
由上可见,虽然都是为了实现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儒、道主张的方式完全不同,前者推崇教化、灌输理念,后者主张顺应本性、无所作为。
那么,两者之间是势同水火的吗?并不是。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并赞对方如人中之龙;他甚至也肯定“无为而治”的概念,只不过他的无为,指的是“德化”的无为;
儒、道都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自有运行规律,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张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后者则认为要顺应规律,这才能让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而法家则比较特殊。
首先,那些法家代表人物要么研修过儒家学说,比如李悝、吴起都曾拜在“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子夏门下学习,李斯、韩非子都曾是荀子的弟子;
而同时又有一些人曾追随道家学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申不害、韩非子都曾学习道家理论。(韩非子确实博学)
可以这么理解:法家汲取了儒、道的合理之处,却又针对它们的短板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和儒家一样,法家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也都主张明确等级、强化君主地位。但区别在于,儒家主张品德教化,靠自觉;法家信奉外力,主张利用赏罚威逼利诱。
其实法家的这一观点跟荀子有些相似,主要的差异在于,荀子主张礼制为主、刑罚为辅;而法家只强调严刑峻法,对礼制那套毫无兴趣。
原因在哪呢?
商鞅有句经典的话:“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即:仁者能够对别人仁慈,对方却不会因此也变得仁慈;道义之人可以关爱他人,却不能让对方跟着学会关爱别人。因此,在他看来,儒家那套就是自欺欺人了。
而韩非子同样直接。儒家主张用贤者治国,这没问题,但世界上有几个贤人?相反,只要经过训练,懂法令、执行法令的官员一抓一大把。对比之下,哪种方式更靠谱?
韩非子还质疑仁政的有效性。“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君主爱民,极致也不过于父母爱儿子;但“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对于那些无可救药的熊孩子,父母也只能束手无策。但是,面对再熊的孩子,一个官吏拿着绳子就能让其服服帖帖。
因此,虽然目的类似,但法家摈弃内在教化,转而主张外力胁迫,也就是用惩罚约束、用奖赏驱使,这一方式简单粗暴,也被证明了显著效果。但由于过于强调人们对利益、欲望的渴求,忽视了人们区别于动物的精神追求,法家体现出了自身局限性。在乱世时是万金油,在治世就显得“刻薄寡恩”,秦朝之亡就是教训。
此外,法家与道家也有一定的关联。韩非子将“道”引入政治领域,不过他的道,指的是君臣之道、人主之道。
三大学派都在历史上得到实践的机会。
战国的大争之世,方式直接、见效快的法家备受青睐,被各国争相采用,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国笑到了最后;
秦朝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灭亡后,道家顺应汉初的客观需要获得了实践的机会,也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
但随着汉武帝的即位,有鉴于无为而治难以吻合帝国发展、扩张需求,一直备受排挤的儒家思想终于得到了出头之日,经过董仲舒的改良,西汉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也成了其后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祖传秘方。
但在实际上,历朝历代统治者实际采取的都是外儒内法、兼之以道而已;法家确实好用,但要注意吃相,所以对其进行了仁义、教化的包装。
崇祯皇帝找人测字?
诚邀,我是子曰读历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都热衷于玄学,他们往往将国运兴衰与玄学相联系,并且深信不疑,就连有着“天可汗”之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我大唐什么时候会灭亡?一日,唐太宗召来钦天监袁天罡,想提前预知一下大唐的国运,便问道:“我大唐什么时候会灭亡?”
袁天罡何许人也,当年他和李淳风一起推演大唐国运,推算到了千年以后,并且编写出了《推背图》,被誉为中华预言第一奇书。
他当然知道大唐会灭亡,而且是被朱温灭亡的,他不能欺君罔上,但天机又不可泄露。他十分聪明,巧妙的回答道:“猪能上树之时。”
唐太宗听后哈哈大笑,谁都知道猪是不可能会上树的,也就是说大唐千秋万载。其实他万万没想到,袁天罡所说的猪指的是唐朝的掘墓人朱温。
作为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同样的相信玄学。一日,崇祯帝微服出巡,路遇一测字的神算子,便想测测大明国运。其实这神算子不是别人,正是闯王军师宋献策,他乔装打扮,进城打探消息。
有——大明支离破碎,只剩下一半崇祯帝正好看见旁边有个“大有粮店”,为了讨个吉利,便对神算子说:“我测个有字。”
神算子问道:“测哪方面?”
崇祯帝小声说道:“大明江山如何?”
神算子皱皱眉,叹道:“‘有’字上面是‘大’字少了一半,下面是‘明’字少了一半,我看呐,大明江山支离破碎,只剩下一半了!”
友——反贼出头,大明江山难保崇祯帝吃了一惊,忙改口说道:“我刚说的字是朋友的友,不是没有的有,还是测大明江山。”
只见神算子摇摇头道:“这个字更不好!‘友’字是‘反’字出头,说的是各路反贼都出头了,大明江山难保咯!”
酉——为尊者没头没尾,皇帝性命堪忧崇祯帝惊出一身冷汗,支支吾吾道:“我测的不是朋友的友,是酉时的酉,还是测大明江山。”
神算子头摇的更厉害了,叹道:“这次更糟糕了,大明江山不保,连皇帝都危险了!你看,‘酉’字上面加两点,下面加个‘寸’字,是为尊者的‘尊’字,如今尊者上去头,下去脚,你说是不是性命堪忧?”
崇祯帝听后,面如白蜡,浑身无力,万念俱灰,在贴身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回了皇宫。
不久后,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匆忙写下遗诏,吊死在后山的歪脖子槐树下,也印证了算命所说的“大明必亡”的预言。
【作者寄语:我是子曰读历史,喜欢我的小伙伴,点赞关注加留言。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面试想拿13K?
职场问题诊断: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薪酬谈判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也是需要经历一场艰难博弈的过程。
首先,对于求职者而言,对薪酬有较高的期望是正常的诉求,但绝不是你想要多少,招聘方就该给多少。
其次,对于招聘方而言,求职者的价值是多少,也不是某个面试官说的算。不是面试官您说值多少就是值多少。
职场案例:朋友小王在一家电商公司做了2年多营销策划经理,目前的薪酬是税前13000,最近辞职了。昨天,去一家头部电商公司面试,面试过程很顺利,到了双方谈薪酬的时候,营销总监说:以你目前的经验和能力,在我们这里处于初级经理水平,按照公司薪酬制度规定,暂时薪酬只能给到8000这个水平,当然,我们公司有很完善的薪酬体系和培训体系,如果你能加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相信不久之后一定会拿到13000或者更高的薪酬水平,你先回去考虑一下,考虑好了再给我答复。同时,还非常具体地指出了小王目前的短板和需要提升的地方,并且给出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小王听了之后,内心深处,也非常认同总监的评价和看法。经过三天的考虑之后,小王最终同意了加入这家公司。一年之后,小王就晋升到中级经理,月薪18000。
职场问题分析:我们在求职过程中,之所以提出一定的薪酬价格的时候,无非就是这些依据:
1.我目前薪酬就13000,找新工作肯定不能低于这个价格,否则我跳槽是为了啥?
2 我目前薪酬10000,本来就是因为对此薪酬不满意才跳槽的,我想拿13000有错吗?否则,我跳槽是为了啥?
3 我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家里有房贷和车贷要还,老婆孩子要养,13000才够我们的生活保障,我想拿13000有错吗?你怎么能只给我8000?
我们招聘方在招聘过程中,之所以压低求职者的薪酬,无非就是这些依据:
1.公司须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薪酬战略和策略,面试必须在定薪范围内实施招聘;
2.面试官代表招聘方,从自身或者公司利益角度考虑,故意压低求职者的薪酬;
3.在公司的定薪范围内可以给到你13000,但面试官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估,或者了解的市场薪酬水平 认为你只值8000,并说了出来……
职场方法论:那面对自己期望薪酬和聘方定薪有差距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比如面试想拿13000,而HR说:你只值8000,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当然,薪酬谈判是HR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并且合格的HR都经过了专业培训和具备了专业能力,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是一个较难的博弈过程。下面提供几种答案供参考:
答案一:我目前的薪酬就13000,据我了解,目前我这种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市场薪酬中位数就是13000,所以,我要求13000是合理要求,希望你考虑。
答案二:你为什么觉得我只值8000呢?能介绍一下贵司的薪酬设计和要求吗?然后,再自我评估,看是否符合要求呢?
答案三:除了8000以外,你们是否有其他的薪酬和福利呢?综合下来是否平均拿到13000呢?
总之,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和经验水平在这个市场是能值13000的,HR只能给8000,那说明这家公司不是你的菜啦。你也不要觉得被冒犯被轻视,那只是HR薪酬谈判的一种手段而已。
如果你自我评估后,觉得自我价值确实不值13000的时候,你需要调整心态,降低薪酬期望值。提升自身价值才是最好的出路。
如果你能遇到像小王一样,虽然目前薪酬达不到期望,但未来的提升空间和学习成长空间巨大,不妨可以考虑一下。
总之,薪酬谈判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要么具备较好的谈判能力和谈判筹码,这样子,才能达到自己的薪酬期望;要么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另谋高就。
我是笑笑生,资深HR,和你一起聊聊职场那些事儿。听听职场心声,聊聊职场感悟!欢迎大家拍砖、点赞和评论哦!您的支持,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
封神榜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封神榜》开篇“纣王上香”这段的确令人细思极恐,此后世上再无“人皇“唯剩“天子",人神就此天各一方,唯仙佛之道传承与世!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顺从天意,取夏桀而代之,建立了史书记载第二个王朝商朝,商朝也是至今国际历史考古界,公认第一个有文字记载中国王朝。
从商汤建立了殷商,周武王灭商,商朝历经600多年,成为了周朝之后,中国第二个长寿王朝,到了商纣王时期,商朝的可以说强大无比,被四邻尊为“大邦商“,其领土幅员辽阔,根据考古专家的推断,商纣王时期商朝的影响力,在中原地区覆盖现在的十七个省份,
核心地区有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南方影响力扩展到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北方的影响力到达了内蒙古、宁夏、沿海的影响力已经触及了浙江、福建、山东等等。西南方向影响到了四川,贵州一带。
可见商纣王时期,商朝俨然已经垫底了华夏族的基本盘,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域,是商朝17世31王,花了60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可以说是来之不易,无论商纣王如何,历代的尚武的商王的确为华夏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为强大商王在当时被各部族尊为“人皇“,其地位与神并肩,根据《史记·殷本纪》商王武乙敢挑战“天神”,可见商朝的底气。
但存世600年商朝,在商纣王帝辛时,却意外地被弱小的周邦一战定乾坤,牧野之战纣王临时凑合的商军,不敌周武王的800诸侯盟军,带着心爱的妃子焚鹿台而亡,商朝就此戛然而止。
令人意外的是,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后,竟然不敢自称九九至尊的人皇,而是自降为九五之尊的天子。
此后世上再无人皇,只称天子,孤家寡人,朕,历代皇帝再无人敢称人皇,一直以来这个称谓的变化,确实令许多历史专家着迷不已,为何周天子不敢称人皇呢?是不够格?还是另有原因?虽然这个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明朝许仲琳《封神演义》给了人们一个新的思路。
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无论是历史还是《封神演义》开篇都证实,帝辛时期商王朝的实力达到了鼎盛,
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
但自古以来,无论是个人还是王朝,都躲不过盛极必衰这个自然规律,可是在帝辛管理下,商王朝如此强大,怎么会忽然就灭亡了呢?
一切都需要一个起因,而这个起因历代都与商纣王残暴有关,可是从历史记载早期的商纣王是一个励精图治得有为君主,他怎么忽然转变成为一个疏于朝政,行为举止荒诞残暴的人物呢?
民间关于纣王残暴各种传说有很多版本,但大部分的出处都源自两个地方周武王的《牧誓》和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
周武王在《牧誓》中指出,纣王三条诸侯群起而攻之的罪状,
一:受惟妇言是用
受惟妇言是用,就是说纣王只妇人之言,这其中包括很广泛,也是后世妲己的来源之一。考虑到商朝时期女祭司地位,可推测纣王曾经重要女祭司一些女官,在男尊女卑的年代,纣王的做法有些出格,成为了周武王盟会讨伐他原因之一,而这个原因,还得到而来盟友的认可。
二:昏弃厥肆祀弗答
这句话大致意思,就是指出纣王对祖先祭祀草草了事,或者根本不闻不问,缺乏对祖先的敬畏,但按历史看来,祭祀供奉祖先是周朝人的习俗,商朝的习俗是供奉神鬼,因此双方在信奉上是存在一定思维差异,在殷墟考古出土大量的甲骨文中卜卦中,能看到商王朝对天意的敬畏。但有可能纣王的确是对祖先祭祀少之又少,所以被周武王指出不敬天。而在当时,无论是诸侯还是商朝贵族眼中,纣王疏忽对神明与天的祭祀,是无法饶恕。
三:惟四方之多罪逋逃
这里大概的意思,就是纣王破格使用四方的夷人,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逃到商邦的人,《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打破了当时商朝朝堂的世袭制,同时提拔了一些四方投靠商邦的人,结果导致商朝世袭贵族利益受到了限制和损害。
也因为他广泛地吸纳和重用四处投靠的人,不重视出身和家室,更不追究过去,打破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各种规律,也因此引发八百诸侯许多劳动力逃到商邦,这样一来商王朝人口和劳动力增加,却削弱了诸侯的实力,长此以往此长彼消,最终一天四邻会被纣王蚕食,最终吞并,因此众邦都存在危机感,希望在周王带领下改变这个现状。
许仲琳堪称明代小说的天才人物,他贯通儒佛道,以元代的民间杂剧目《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参考了《列国志传》和神魔小说《西游记》,加入大量的儒佛道知名人物,创作了更为光怪鹿离,又让读者和观众爱不释手的小说《封神演义》。
而《封神演义》所有的开端和起源,都是来自一个契机,正是商纣王上香这一段,这段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却引出了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更引出了商汤600年气运的终结,还有鸿钧道人与三清定下的封神榜。
许多读者初读《封神演义》往往会忽视这段,或者很快浏览而过却从没想过,为何商纣王忽然要去给女娲娘娘进香呢?或者在我们现在看来,去庙里给神灵敬香不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吗?
但是当你仔细阅读,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如前文《牧誓》提到,纣王本来是疏于进奉神灵,所以《封神演义》也提到,他多年来压根没去过女娲庙进香,连女娲娘娘是谁,他也很好奇的问商容才知道的。
从商纣王的角度看,他作为人皇与神灵比肩,即便后来题诗“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对女娲娘娘不敬,但愤怒的女娲,并没有直接出手,如纣王祖先武乙给他天雷。反而是顾忌地算了一下,商朝的奇运还有20多年,无法出手的她,只能放出轩辕三妖。
“漫江撤下钩和线,从此钓出是非来。”对于商纣王忽然有兴趣去女娲庙敬香,许仲琳留下了一句神秘的诗句“漫江撤下钩和线,从此钓出是非来。”,这就是此事细思极恐之处,是谁漫江布下钩线,谁又是鱼儿,是非指的是什么?
初读许多人忽视这一诗句,其实明代小说,大部分都会配上诗句,特别一些节骨眼上,更是以诗句,埋下伏笔和剧透真相,这是当时大部分小说的一个写法,所以无论是西游记,还是水浒传,三国演义,都见到作者下每个章节都插一段诗句。其实这并非是作者在卖弄才会,而是隐喻剧情的发展,或者代指一些事情。
从这句诗词,我们能看到当时纣王已经成为别人的鱼儿,但无人知晓下钩的是谁,有人会认为是女娲,但从女娲后来的气愤之举,可见女娲对此事并不知晓,即便她身为上古大神,也是棋盘的棋子之一。
也有人认为是鸿钧或者三清,毕竟当时他们刚好要渡劫,制定了封神榜。但确切地说,封神榜在当时还是一个雏形,三教弟子该怎么面对天地大劫,三位师尊也在苦恼之中,毕竟都是自己的悉心栽培的爱徒,那个师傅愿意看着徒弟们身死道消!
要知道,即便是在洪荒时期,灵气充足,要找到悟性好和自己有缘的徒弟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元始天尊对十二金仙呵护有加,灵宝天尊为了徒弟们亲自上阵和师兄们对垒。
足见他们对爱徒的重视,就在他们还没商定怎么办时,恰好女娲把纣王此事告诉了他们,就此人道和神道结合封神榜就出现了。
可见三清也并非下钩的人,那么到底是哪位大神呢?是否是更高一级的鸿钧,按鸿钧当时融于道的情况,他不会参与这些小事,因为他等同于道,不会插手也不能参与,任何道内众生的事。
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个人正是代表商朝贵族的商容。
封神演义中,正是商容力荐纣王去参拜女娲,商容当时这样启奏的:
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娲娘娘圣诞之辰,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
可见商纣王去进香,是商容提出的,而且商纣王也问了原因,商容的回答很大义凛然: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黎庶立禋祀以报之....此福国庇民之正神,陛下当往行香。”
从这段能看出商容以为社稷求福祉的目的去打动商纣王,如果商纣王是个残暴的君王,这时候估计会拒绝他,但商纣王却说:“准卿奏章。”。由此可见这时候的商纣王,对江山社稷还是很上心,起码为了国泰民安回去祈福。
但商纣王到了女娲庙就出现了偏差,他没见过女娲,但见庙宇不错倒是挺开心,此时一阵狂风吹过,刮起了遮挡女娲神容的幔帐,纣王见到女娲像,竟然神魂飘荡,起了凡俗之念,由此题壁下了首诗词,诗词前面几段足见其文学功夫,就是最末两句,对“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出现了解读的歧意。
在纣王看来,他是赞美女娲,没啥不妥,毕竟他是人皇,等于与神仙,但在臣子和百姓看来,他这是对女娲的不敬。也因此才有了后来女娲的愤怒,放出轩辕三妖削弱朝歌气数。假若纣王不去女娲庙,会不会商朝继续延绵呢?历史答应肯定是不可能的。
那么作者为何不写其他,却以商容为切入点呢?之前就提到纣王为了削弱商朝世袭贵族的实力,重用四方投靠的人才,导致商朝贵族实力和势力受到严重冲击,更重要长期如此这些贵族将无容身之地,所以历史上商朝灭亡,悄悄告诉周武王朝歌空虚的人,正是商朝的贵族。
可见这些人当时是希望借用周武王,取代商纣王后,重新掌权,但没想到周武王的抱负远超过他们的现象,连自己的王朝和部落都不力挺,却为了自己利益引狼入室,可见这些人的确都是庸才,
而商容正是这些人的代表人物,此时的商容还有一个尴尬的身份,封神演义提到:
一人出班,俯伏金阶,高擎牙笏,山呼称臣:“臣商容待罪宰相,这里提到待罪,可见商容此时是犯了过错,被纣王责罚待罪立功,或者此时贵族与神有了联系,他们恰好知道了封神榜一事,或者两者都是恰巧,
商朝的贵族希望利用纣王男人的弱点,希望他一睹女娲真容,做出点什么出格的事来,以此为借口联合众神换掉纣王。
按封神演义的定位,纣王可能是见到好看的妹子,都会赋诗一首,而诗词中多少会有点轻佻之意,恰好这点被商容他们利用了,产生了蝴蝶效应,引发了封神榜,同时也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武王伐商。
而最终的结果,是商朝许多贵族不愿看到的,商朝自此消亡,商朝贵族都被迁移到宋地,800年来宋国的商朝后裔,成为了诸侯国吐槽对象。
但由于周王室缺乏正统传承,而且其借助的天道力量,还有诸多盟友商贵族的帮助,其实力上完全和大邦商无法媲美,所以周武王建立周朝,也很知趣的不再使用九九至尊的人皇名号,而是自称九五之尊的天子,周武王灭商两年,还没把周朝稳固,前后梳理好,就遗憾的病逝,临终把江山社稷和儿子,托付给姬旦。
假若不是姬旦为了周朝鞠躬尽瘁的努力,数年的征战稳定了周朝的局面,创建了一系列的周礼稳固周王室,很有可能商朝贵族卷土重来就成功了,以商容为首的商朝贵族,才是纣王进香引发《封神榜》的始作俑者。
民间为什么把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
提到我国古代最有智慧的人,相信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作为"武庙十哲"的一员,诸葛亮在汉末乱世可谓十分出众,战略上,他制定三分天下的目标,为迷茫的刘备提供了奋斗方向;政治上,他治理蜀地多年,事必躬亲、细致认真,为人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军事上,他南征南中,北伐曹魏,既扫除了潜在的威胁,又在最初的北伐中让人看到了汉室复兴的希望。
历史上的诸葛亮本就已经广受赞誉,被杜甫、岳飞、康熙帝等名人视为偶像,而进到小说当中,诸葛亮就更是神鬼莫测、多智近妖了。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设坛借东风、能设石兵八阵困住陆逊,甚至能用七星灯为自己续命,简直就是神仙般的存在。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过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造木牛流马等著名事迹。在小说的影响下,诸葛亮智绝的形象深入人心,许多人眼里他俨然是智慧的象征。
不过,却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同时也是史上最败家的丞相。
我们知道,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和孙吴,其中蜀汉的实力最为弱小,不管从领土、人口还是经济实力都远远比不上其它两国。
原本按照诸葛亮的设想,蜀汉应该和孙吴合作来对抗曹魏,但刘备却因为大将关羽被孙吴袭杀而大举东征,结果白白损失数万兵马,自己也不久后病重去世。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他一面整顿内政、厉兵秣马,一边制定了先平定南方再北上征伐的战略。
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轻而易举便平定了孟获等人发动的叛乱,此战过后,诸葛亮又很快将目光放到了北方的曹魏上。第二年,曹丕去世,年轻的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时机大好,于是立刻点齐兵马北上。临行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表明自己的忠心,并提醒他自己在朝中时要如何行事。
在《出师表》的开篇,诸葛亮便向刘禅说明了当时的情况,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时期,益州已然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百姓疲惫、民生凋敝,即使如此,诸葛亮还是坚持北伐,并不惜举全国之力来支撑这一事业。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成功使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可惜的是,因为马谡失守街亭,第一次北伐以损兵折将、无奈撤兵告终。第一次的失利让诸葛亮痛定思痛,他总结经验教训,在当年冬天再度领兵北上,但是这次,他又遇上了以守城见长的郝昭。面对郝昭,诸葛亮使出了毕生所学的攻城之法,但都被一一化解。
诸葛亮连续进攻二十多天却没有得到进展,只好在粮草不继后选择了退兵,这次北伐消耗了大量物资,却最终徒劳无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北上之前,诸葛亮曾经再度上表后主,这就是《后出师表》。在此表中,诸葛亮颇为无奈地写道:"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对于蜀汉的国力,作为丞相的他比谁都清楚,但他也知道想要保全蜀汉,只有主动北伐以求生机。
总之,在经历数年沉淀后,诸葛亮于建兴九年(231)第二次兵出祁山,这次蜀汉军队尽管斩杀了名将张郃,但还是因为粮草不足被迫撤离。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诸葛亮在占领区屯田来自给自足,打算打持久战。然而,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和对各项事务事无巨细的操心压垮了本就文弱的蜀汉丞相,他于建兴十二年(234)积劳成疾,不久病死。为了完成先帝托付的匡扶汉室的大业,诸葛亮先后五次出兵北伐,可惜的是次次都没能取得太大的进展,从结果上看甚至只是徒增了军费的支出。
和刘备刚刚去世时相比,诸葛亮去世时的蜀汉已经经历了数次北伐的"摧残"。从军事方面来看,兵员数量减少、经验丰富的老将老兵大多死伤;而在民生方面,许多民众因赋税逐渐沉重和亲人赶赴战场承担起了更加巨大的生活压力,这无疑是不利于蜀汉发展的。
许多人认为是诸葛亮的执意北伐导致了蜀汉国力大大受损,于是给他扣上了败家丞相的帽子。
不过,笔者认为诸葛亮看上去的"败家"是因为遇上了实力确实强劲的曹魏,才显得所有努力都是徒劳。北伐确实有其必要性,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说:"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比起束手就擒,不如主动出击;比起负隅顽抗,不如北伐博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