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门之屋2013,黄药师打败全真七子天罡白斗阵?
《射雕英雄传》中,东邪黄药师打败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阵”,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出任何意料之外。換做其它三绝:南帝、北丐、西毒也胜算难料。
东邪黄药师与全真教主“中神通”王重阳都是研练奇门算术阴阳八卦的高手,中神通王重阳虽然在华山论剑中技胜一筹,夺得武林至尊地位,幸得“九阴真经”绝学秘笈。
“中神通”王重阳与南帝段皇爷段智兴脾味相投,与北丐交往属一般化的正常,王重阳一生未踏入过东邪黄药师的桃花岛半步。其实,王重阳心中倍感的劲敌仍然是东邪和西毒。
“中神通”王重阳在世时,与弟子马珏、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精心研练“天罡七星北斗阵”,就是为了对付西毒和东邪。
可惜的是,中神通王重阳对阵西毒欧阳峰时已中了西毒欧阳锋的蛇毒,王重阳死后,全真教的教主之位由丹阳子马珏和长春子邱处机共同掌管,“天罡七星北斗阵”没有王重阳的直接参与,功夫效果会黯然失色,况且又失去了谭处端,“天罡七星北斗阵”已成了虚拟的摆设。
如果换其三绝:北丐洪七公、南帝段智兴、西毒欧阳峰。也很有可能会轻易击败全真七子。
有没有什么像密室逃脱一样的手机游戏呢?
你好,我帮你查了一下,有迷失逃亡、百门之屋等,
我是用应用宝下载的,你也可以安装一个PC版的,把手机连接上去打开应用宝,
等到界面上显示了手机信息之后在上面点手机应用,去里面搜索这两个游戏,
看看你喜欢哪个点开安装到手机就可以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打的极为惨烈?
松山之战。
战役复原:
1944年8月20日上午,地处中国南疆版图的怒江对岸,血红的群恋地动山摇,一处主体山……“南天门”顶部三分之二被掀到半空,漫天的泥土伴随着血光飞溅的日军尸块在天空飞舞...
至此,这场亚洲战场上唯一一次使日整建制联队集体“玉碎”的战役结束。
也是国民党远征军入缅作战过程中最惨烈的一仗……松山攻坚战……民间俗称“死战南天门”。
二战史里,被称为东方绞肉机。
战役背景: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援华物质通道)。五月初,入缅作战各部队陆续撤退到怒江东岸(团长剧中的禅达)重整江防,秣兵历马,枕戈待旦。
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尝试”攻击未越过怒江天险,便将西岸的松山(南天门)作为战略大本营(盘距腾冲、龙陵),筑建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像一颗钉子钉在了中缅通道的咽喉。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败退中,日山地战专家(“竹内联山”)预见到松山的地理位置将成为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支点,遂拟改建为永久性防御要塞,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0余名昼夜施工,一年有余,山体内部被“掏空”。
至1944年5月,日军完成了松山地区堡垒防御体系中的七个堡垒群。
这些堡垒群由南天门滚龙坡(“祭旗坡”,剧中是东岸,实际是西岸)、黄土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马鹿塘梯次组成,每个碉堡群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周围蜘蛛网状的交通壕、无数的子堡、深埋于地下的暗堡群为母堡的拱卫、侧卫。更有深入地下三米、用汽油桶连成的“蛹兵通道”为重要火力网,“鬼子兵”会在你没看不到的情况下像鬼一样出现在你的背后、脚下、指挥部。
而远征军不会等着日军在南天门开花结果而坐视不理。
1944年五月,20万大军集结滇西,誓收龙陵、腾冲,把松山碾碎。
五月中旬,松山战役打响。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所虚拟的虞啸卿联合指挥部布署的“沙盘战”,我们看似为剧情需要而虚拟出来的惨烈,其实那才是真正的“龙文章”血战南天门。
战斗打响后,另一方面的远征军与援军重新整编为滇西二个集团军,共计16万人,首先与驻印军(盟军)开始从印度反攻缅甸。为配合行动,按照史迪威的计划,滇西远征军(剧中虞师)分左右翼渡过怒江向腾冲、松山、龙陵展开攻击。
然而,由于日军对于工事构筑,火网编成,侧防配置及工事伪装等的有效布置,使远征军第一波二个突击营的登陆部队在光涂涂的滩头阵地上损失殆尽。随后,几经攻击未果,腾冲方面的攻击也以团营尽失而告终。
揭下来的三个月内,远征军前赴后继,以不间断的大投入、大牺牲,先后历经总计共十次的死拼,终于克下“南天门”。
在本次松山战役中,惠次郎的联队仅有一人逃出,其余全部被歼,只有少量伤兵和慰安妇被俘(共三十几人,慰安妇就二十九个)。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将这次战役列为典范,并编为步兵操典守册。
美军也把此役列为军校教材,并称为东方的“直布陀罗”(见战役资料)
远征军此战伤亡:
攻击部队总计一万六千余人。
从7月2日—9月7日历时68天,全歼了日军拉孟守备队约1250人。而伤亡比却太过“悬念”……
远征军5:日军1。
71军下属师旅团、6军下属新编师旅团营,总攻击一役伤亡近1700人(光是军官就死伤108人,失踪人员计在内)。
第8军松山战后伤亡估计6045人(阵亡3145人),先期攻击1500人一仗基本报销(团长剧结尾……我们那个师啊!都打光了)。
新编第八军(含总预备队,前第八军基本打残了编制):死命令下达后,几役伤亡估计6074人(平均每一次攻击就有团、营编制消失,不包括失踪人员),军官级别带头攻击,阵亡近300人(师部警卫营在日堡垒群反斜面受困,被“蛹兵”突袭,上至营长,下至娃娃兵无一生还……豆饼)。
防守松山的“拉勐守备队”,由56师团、第1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大队、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等组成,常驻兵力三千人(日军报损失不符)。总指挥官56联队第3大队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团剧中的竹内联山),十三联队联队长“笠花奇雄”(剧情)。
松山战役的惨烈程度据史载简直无法形容,参加攻击的官兵不看谁死了,只看自己还站不站着。甚至踩着战友的尸体倒向另一具尸体,排连整个建制消失只在弹指一挥间(详见史料,这里不细表)。
松山之战,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整建制联队的战役(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日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殓的败仗)。也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大大增长了抗日胜利的信心,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为最终为打通“生命线”奠定了基础,并从此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烹饪虾有什么方法好吃有味道?
很开心能回答友友的问题,我是@三三美食迹 一个热爱美食的宝妈,我很少吃肉,但我非常喜欢吃虾,所以对于虾的烹饪方法我还是比较擅长的!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的居民,虾也是我们餐桌必不可少的食材!
首先介绍一种最原始的烹饪方法,就是白灼,天津叫盐水煮虾,这是活海虾最美味的吃法,大大的保持了海虾的鲜味。盐水煮虾的制作方法很简单
1.将虾洗净,放入锅中,加水没过虾
2.加入一小把花椒,加入多一些盐,盖上锅盖大火煮,这个时候虾米会在锅中蹦来蹦去,所以一定盖紧锅盖。
3.煮沸后,待虾变成红色即可关火
4.泡2~3小时后食用味道更佳
5.调一点三合油做蘸料,生抽、醋、香油、一点糖按个人喜好调成汁,加入小葱碎拌匀
盐水煮虾就一个字“鲜”!
接下来说第二种烹饪方法:避风塘炒虾我觉得这道菜用小一些的虾来烹饪,酥脆可口,味道更佳!
我们下面来看看制作方法
1.虾洗净,剪去头上的触角和爪爪
2.给虾沥干水分,倒入淀粉抓一下
3.给裹好淀粉的虾过油炸,炸至虾米表皮变皱,颜色变为金黄色捞出控油
4.锅中留一些底油,放入大蒜碎炝锅,炒出香味
5.倒入黄金面包屑翻炒,使面包渣都裹上油
6.加入小葱碎,小米椒碎翻炒
7.倒入过好油的虾,撒一些盐,一些鸡粉,小火炒匀即可出锅
这样做出的虾非常酥脆,连虾壳都可以一起嚼碎,很香,甚至面包屑都可以一起吃光,可以说好吃到舔盘!
关于虾的美食,我主页还有很多不同的烹饪方法,我是@三三美食迹 ,欢迎热爱美食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感谢观看!
云浮有古村落或古建筑群吗?
每一座古建筑、古村落都有过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人和事。但岁月老人却试图用它那厚重的帷布将这些古建筑、古村落的历史掩藏起来。
然而,当我们拂净尘埃,靠近它们、了解它们的时候,才发现它们神秘的面纱下面,都有着各自曾经的辉煌与落寞......
水东古村落位于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境内,地处云浮与肇庆交汇点,座落于新兴江畔,地势平坦,占地面积达 45000平方米。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明清建筑580多间,大小宗祠6座,是广东省公布的首批27条古村落之一。
冼村古民居位于云城区腰古镇冼村,清末民初建筑,巷道整体布局横平竖直,楼房高度基本统一,村中有两座炮楼特别显眼。
古田古民居位于云城区腰古镇古田村,整体布局统一,巷道笔直,瓦面多为黄泥粘土烧制,散热甚佳,色彩丰富,极富韵味。
百门大屋位于云城区云城街凤歧里,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面积约有2500平方米,是一座矩形大屋。大屋由上厅、中厅、下厅、斗底和外水五个部分组成。通往外面的八个门,分别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的阵势来排列和命名,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大屋的正屋加外水,所有的正门、后门、里门、外门共有108个;大屋外面的院子,由三个“地堂”和两个日门、一个月门组成。这日、月门,分别代表着阴阳和天地。
区氏大屋位于云城区云城街睦塱村,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总面宽27.96米,总进深42.68米。整座大屋三间四进,有偏房,有楼阁6个、天井12个、大厅12个、厨房16个、房间32个,采光良好,硬山顶,前座低后座高,错落有致,呈现“一木成林”的意象。
城村古建筑位于云城区思劳镇城村,民国初期建筑,青砖瓦木灰沙结构,布局采光较好,体现云浮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冲坑崇学堂位于云城区思劳镇冲坑村,民国35年(1946年)由陈翰池组织集资兴建,1948年建成。崇学堂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式格局,校舍总面积2743平方米,有校门牌坊,两排课室及礼堂、运动场、校舍为硬山顶,抬梁式结构,砂岩墙基,青砖墙体,月牙形拱门,“双层瓦”瓦面。通道皆用月牙形拱门装饰;牌坊顶部、屋脊、围墙等用流线形勾画,颇具书斋气息。
陈镜祥古屋位于云城区安塘街下白村,建于清代中期,青砖瓦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总面宽10.38米,总进深17.47米。有房8间,硬山顶,封火山墙,龙船脊。正门门槛和门前台阶均用青砖横砌而成。一进前檐保存有花卉、蝴蝶壁画。屋内古画色彩保留完好,人物栩栩如生,“奋 翀陈公祠”匾额由民国云浮第一任县长陈济坤题写。该屋对了解建筑、风土民情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
鹏石古宅位于云城区云城街鹏石村,建于清末民初时期,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四合院式建筑。石脚、门座、柱座及地堂天井均用云浮本地石材打制,对研究云石开采历史有一定的意义。
村头陈氏宗祠位于云安区都杨镇村头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996年重修。青砖瓦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总面宽15.6米,总进深28.49米,布瓦硬山顶,马头形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梁架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头门前廊两花岗岩石方柱承托,花岗岩虾公梁。门前五步阶级。大门石门夹、石门枕,门额刻“陈氏宗祠”,无上款,下款“陈启书”。二进间有四圆木柱承托。祠内挂有“ 诒堂”、“巡抚”、“大明监察御”木匾。该祠用料考究,使用坤典、格木做柱,壁画、灰塑、砖雕等精美装饰,具有一定建筑研究价值。
石巷潘氏宗祠位于云安区都杨镇石巷村,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青砖瓦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一后座,总面宽13.24米,总进深32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后座为马头形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属清代建筑风格。
大田头古建筑群位于云城区南盛镇大田头村,为清中后期至民国初期所建,有古民居24处,祠堂1间,炮楼4幢,均以青砖瓦木结构为主,灰雕瓦脊,木雕屏风,总体保存较好。建筑群最大的特点是每一间屋都有一个堂号,从村头至村尾分别有:载福堂、积善堂,潮善堂、培桂堂、杏春堂、玉庆堂、宝善堂、光裕堂、桂发堂、巨兴堂、绿耕堂、志喜堂、天如堂、荫福堂、巨兴堂(司马第)、爱日堂、厚福堂等20多个堂号。
水口古村位于云安区石城镇茶洞水口村,有近300年历史,建筑布局整齐划一。其中最为特色的是罗氏宗祠,它门前挂有“将军第”的牌匾,墙上的石碑上雕刻有“太祖文举公,世受皇恩,奉旨征剿,康熙十四年为国捐躯。皇恩不薄,授封怀远将军,特赐银牌为勉……雍正四年,国师奉旨,选地赠赐宅场,鼻祖圣鼎公择良地安居,携家眷落籍茶洞水口象岗村”字样。
罗定学宫位于罗定市罗城街道北关里,俗称文庙,为清代建筑群,始建于清顺治四年,是清代罗定直隶州的学宫,附设有乡贤祠、名宦祠、德义祠等,中轴线主体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御路、月台、大成殿、崇圣祠等,两侧配两庑、乡贤祠、名宦祠、奎星楼、德义祠、学署和明伦堂等,为西江流域仅存的清代学宫完整建筑群,占地6300平方米。每年春秋二祭,官府都在学宫举行大型祭孔活动。
1985年罗定县政府公布为该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罗定菁莪书院位于罗定市罗城街道。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广东现存不多的乡约书院。该书院座北向南略偏东,二路二进一庭院,面阔29米,进深39.3米,西南小切角,面积约1140平方米。
蓝村九座屋位于罗定市船步镇蓝村,采用三条纵轴线和三条横轴线为对称的纵三进、横三进布局,俗称为“九座屋”,中以通巷紧密结合,可供一百多人居住,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屋前还有1000多平方米的地坪,供族中举办各种活动和晒稻谷用。
座落地在明代曾为瑶族蓝姓人聚居地,故名蓝村。明万历四年(1576年)冬,明朝军队大征罗旁,在赶走瑶人同时募民占籍。现刘姓人定居该村,村中现存建筑为明以后所建。现存有近似寨堡式大屋两座,祠堂建于村口,最早的大屋建在山边,另一座在两者之间。后来人口增加,各支派又分开另建新居。
马兰大屋位于罗定市素龙街道马兰村,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座西向东偏南,广三路纵三进,两登带巷,面积1205平方米,前有14米地堂。室内外灰塑、墙画、木雕装饰,尽显奢华。侧厢后有矮镬耳封火山墙,12个天井,2条横通巷,4条直巷,地堂围墙外有水塘。右侧辅屋外的书馆和武馆已倒塌,剩夯土墙基。
大垌八角村位于罗定市金鸡镇大垌八角村,传统民居加建碉楼式建筑,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座西向东偏北,广三路,深四进,面阔37米,总深60米,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前三进为传统民居,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正立面有两个装饰性镬耳,全封闭,内凹肚门,有方条趟栊,前墙侧面将悬山隐蔽,内部有纵横通巷相连贯,天井铺青砖,三合土井沿,三面瓦接后堂水。
水楼古村落位于罗定市素龙街道水楼村,在清朝由黄氏家族建,是一排三座的古建筑,有房子数十间,现存建筑上雕刻、壁画甚为美观。在2009年9月16日的水灾中,部分建筑已被冲毁。
梁家庄园被称为西江流域最大的私人庄园,位于罗定市黎少镇潭濮村,建于清朝末年。梁家庄园的主人梁胜泉,在传奇般的一夜暴富之后,在村里建起了盛极一时的庄园。庄园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共建有26座大屋、6座炮楼、4个大粮仓、1个私塾和私人码头。
梁家庄园最大的大屋“九座屋”是一座三路三进外加两排辅屋的建筑,为封火山墙、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面积5700多平米,分三个大门,大门间有两个小门,以通巷将纵列厅房隔开,中以两条横巷连在一起。两侧还各有一排厢房。大屋门前为长100余米、宽10余米、高3米的高台地坪。“九座屋”现由黎少中学使用。
据称,当时的梁家家大业大,在附近几个镇拥有万多亩田产和100多家商店,当铺6间,商店100多间,仅1947年就有婢女126人,长工数十人。由此,以梁家庄园为基础,潭濮村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集市,昔日十分繁荣。
良洞古宅位于新兴县簕竹镇良洞村。良洞村“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的“大本营”,全村“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电视”100%,学生入学和巩固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呈现出一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更为难得的是,村中保留着清朝、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与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和谐共处,祖祖辈辈在这里享受着安稳富足的生活。
悦塘古民宅伍茂根宅位于新兴县太平镇悦塘村委会悦塘村,建于民国年间,座东向西,中西合璧风格,六间房并排,建筑式样一致,当地俗称“六间”。总面阔21.6米,总进深为12.45米,总面积538平方米。高两层,青砖砌筑,每间前面开门口,石板门框,正面屋顶有西式山花,阳台有菱型装饰的水泥沙栏杆,建筑精细,是高质量的近代民居。
社圩古民宅以郑耀材宅为主的建筑群,位于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委会村头村,建于清朝,青砖瓦木结构,座北向南。郑耀材宅一路三进,由三个一厅两房两廊单元建筑组成,面宽10.2米,进深30.8米,占地面积314.2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素瓦当,辘筒瓦面,木雕封檐板,八板大石勒墙脚。首进大门居中,石门框、石门墩、三进内部设置一样,前天井两廊,后一厅两房。天井铺青砖,周边砌岩石板,两边廊房嵌有梅花窗。该村古民宅对研究岭南清代建筑有一定的价值。
楪村炮楼位于新兴县车岗镇楪村,建于民国,青砖瓦木结构,座东向西。整体建筑宽11.3米,深7.6米,建筑占地面积85.9平方米。整体建筑由门楼、围墙、炮楼组成。前为门楼,硬山顶,人字封火墙,门楼门口石门夹,有趟栊门,封檐板有花鸟木雕纹饰,门楼山墙与围墙接连。进入门楼为炮楼,炮楼用水磨青砖砌墙,做工精细,楼高六层,各层内为木板楼,四边墙体有炮眼、枪眼,枪眼和炮眼用麻石做眼框。第六层楼面为钢筋水泥,四边护栏用花瓶式石湾陶瓷装饰。该炮楼建筑用途是防盗、防匪、居家等。现炮楼结构保存尚好。
李耀汉大屋位于新兴县天堂镇朱所村,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称“李务本堂”。大屋的主人李耀汉解放前曾任广东省省长、粤军第六军军长、桂军第五军军长等要职。相传从1920年起,李耀汉雇用400名民工,花了整整九年时间,建造起一座四周高墙围绕、碉堡护卫的花园式大屋。大屋所有建筑材料精工细作,严格规范,所用砖材为打磨而成的规格砖。
大屋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座北向南,整体建筑主要有门楼、主体、厢房及院落组成。主体分为两座大屋和“捷威楼”。两座大屋同为三进二井式雕梁画栋、门窗砖雕拱劵的大屋。两座大屋内外结构一样,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博古脊。正门花岗岩石门夹、石门枕,花岗岩石板勒墙脚,梁架、柱采用进口木材。内部装饰高雅,用的都是酸枝、坤旬家具,装有木雕花饰。左右两厢分别为电厂、仓库、厨房、车房、马房、兵房、炮楼、哨亭等。“捷威楼”楼宽16.5米,深17.68米,面积1167平方米,歇山顶,为四层中西结合建筑。一楼全为石板结砌,二、三、四楼为水泥钢筋结构,外加石米批荡。四楼后面两角有哨亭,楼前有阳台。“捷威楼”后面建有围墙,左、右角建有炮楼,炮楼及围墙均为土舂墙。围墙将整座大屋环围,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院落及建筑体。大屋现建筑保护较好。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布乾八角楼位于新兴县东成镇布乾村,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由村人叶诚宗倡建。楼座落在鱼塘中间,四面环水,座北向南。面宽13.8米,深16米,高约18米,建筑面积883.2平方米,分四层。墙厚57厘米,三行一横五层青砖结砌,底部用花岗岩石板为基础,门前两石板引桥,楼房坚固,作防御设施,1940年被日本飞机轰炸,内部各楼屋到顶层已被毁。
大湾古民居建筑群位于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展示岭南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和粤西民族风格的艺术精品。古民居建筑群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保存完好的古宅有46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庙宇1座,有14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经历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风采,大屋、祠堂、庙宇设计独特,造型美观,气象辉煌,具有浓厚粤西地方艺术特色和民俗风格。建筑群各座建筑巧饰石雕,楹联,匾额,镬耳等,雕梁画栋,龙脊飞檐,工艺十分精巧,惟妙惟肖。绘画、雕塑、建筑三种艺术因子共冶一炉,交相辉映。特别是那些斑驳的牌匾,无言袒露出这方水土曾涌现的各类人文景观。主体建筑的梁、柱、斗拱、檐板、屏风用材考究。木雕、石雕、砖雕、壁画、脊饰等工艺之精在粤西也不多见。该古民居建筑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外,还有民间艺术、民族文化史、民俗生活文化史、古建筑史等的科学研究价值。
光二大屋位于郁南县连滩镇西坝石桥头村,因该屋为邱光二建,故名“光二大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816年),历时十多年才建成。坐北向南,广五路五进深,其建筑规模大,面积达6667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四方形,砖瓦木结构,龙船屋脊,硬山顶,有多种封火山墙,在正大门上方写有“文林第”三个大字,有趟栊门,进大门后有一大的明堂,屋脊上有各式各样的彩色图案,屋檐下雕刻着花、草、虫、鱼等。楼最高约20米,最低约4米。最外边是一圈又高又厚实的围墙,墙体厚达40至60厘米。有迴廊相通,围墙内房屋是沿着围墙对称摆开,主体建筑楼房排在中轴线上。右进有炮楼一座,高14米。分五进,每进之间有天井分隔。每座正屋分前后进、横排三间,总共有136间房。前座与后座两边有石阶通往各层和瓦面。屋内巷道、天井纵横交错,房厅错落有致,屋内有水井、仓库、舂磨坊等。瓦面外是围墙通道,把整座大屋全部联结在一起,可行人、隐蔽和对外射击,起防盗作用。最后一座顶层有一排值班房,可看望全座大屋情况。如遇到一般的外界入侵、水灾、火灾等,只要把大门关上,两三百人也可以在屋里面正常生活一个多月的时间。此屋是南江流域最大的民居之一,对南江文化历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锦江书院位于郁南县都城镇,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梁架结构,梁柱用坚硬的花岗岩石建造。前座是大门斤,中座是讲堂,后座是魁星阁,两边各有一条直通后座的附廊,附廊侧各有8个房间。前座正门横额上镶嵌着一块花岗岩石板,刻有“锦江书院”四个阴文正楷字。
美玉曾公祠位于郁南县建城镇便民冲波村,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座西北向东南,五开间二进深,前有2条石柱,中间的柱础为石、柱子为砖批灰,硬山顶,青砖瓦木结构,灰塑精美,木雕深刻,建筑面积370平方米,牢固结实,建筑精巧,用料讲究,颇具特色,是目前郁南县北部新发现的古建筑当中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对研究云浮市古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图文:云浮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云浮发布投稿邮箱:yunffb@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