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悬赏,赵氏孤儿的真相是什么?
本期话题公元前583年,晋国第一政治豪门赵氏家族迎来了家族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灭门之祸:两位出任执政卿的家族重要成员被杀,家族封邑也被晋国公室没收,造成了后来坊间传说的“赵氏孤儿案”的惨剧。关于这场惨剧的发生,有人说是因为赵氏家族内部起了内讧,有人说是因为“屠岸贾”暗箭中伤,更有人说……,究竟这场扑朔迷离的政治事件,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呢?
公元前587年,无论对晋国还是对赵家,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晋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中军元帅、首辅大臣又换人了。郄克去世,栾书接替了他的职务。第二件则是晋国赵氏的门闱之内传出了一桩丑闻: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成公四年》庄姬是已故下军主将赵朔的原配夫人。而赵婴齐则是赵朔的小叔。夫叔与侄媳做下了苟且之事,赵氏家族因此蒙羞,这让婴齐的两位哥哥赵同、赵括异常恼怒。到了第二年春天,他们连手将婴齐逐出了晋国:
婴齐在流亡齐国之前警告两位兄长说,一旦我离开了,二位哥哥怕有大难临头。同、括对此不削一顾,谁曾想3年过后,婴齐的话居然应验了:
(公元前583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郄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左传·成公八年传》因为对赵同、赵括驱逐婴齐衔恨在心,庄姬向晋景公诬告同、括蓄意谋反。栾、郄两家卿族落井下石,为庄姬出具伪证,促使晋景公下达了武力讨伐的命令。
赵同、赵括双双罹难,赵氏家族的采邑田产也被公室尽数没收。还是韩厥出面向景公求情,景公才同意恢复赵氏的爵禄田邑,由庄姬之子——“赵氏孤儿”赵武继承。这便是“下宫之难”的简要经过。
历代学者对晋景公发动下宫之难的原因和目的多有猜测,纵观诸家歧说,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第一,“下宫之难”究竟是因庄姬进谗而发,还是因栾、郄作证而发?
第二,发动“下宫之难”是仅限于讨伐赵同、赵括,还是要将整个赵氏家族彻底铲除?
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庄姬发难,她本来就是赵家的媳妇儿,当然不可能以族灭赵氏为目的,好歹还得给儿子赵武保留一份儿家当不是?但发难的要是栾氏和郄氏,那他们的目的何在,就得再做进一步的深究了。
我个人的看法,引发“下宫之难”的主要因素是栾、郄,具体地说,栾氏宗主、中军元帅栾书应该是事件的主谋。
至于庄姬,她不可能是“下宫之难”的主要策划者。因为赵婴齐被赵同、赵括逐出晋国已经是3年前的旧事了。如果说庄姬因此怀恨,意欲中伤同、括,为姘夫报仇,那么依照常理推断,她应该在婴齐刚刚出逃,内心仇恨最为强烈的时候实施报复,没道理拖到3年以后才向景公诬陷同、括谋逆。
栾、郄二氏后来为庄姬伪造了赵同、赵括谋反的黑材料,这反过来证明庄姬一开始告发同、括的时候举证不力,她并没有抓到任何能够致赵同、赵括于死地的把柄。因此整整3年的时间,景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婴齐出逃之前对赵同、赵括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要是留在晋国,栾书就还不至于对你们下毒手。从涉事人的这番亲身观察也可以印证栾书才是“下宫之难”的策划者,他出具的伪证才具有最致命的杀伤力,至于庄姬,只是不幸沦为了栾书诛除异己的工具而已。
栾书为什么要制造“下宫之难”,又为什么要选在公元前583年的这个时间点上制造“下宫之难”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栾书受命为中军元帅的事儿说起。他这个中军元帅的上台很特别,跟此前晋国的历任中军元帅都不一样。
中军将:郄克 中军佐:荀首
上军将:荀庚 上军佐:士燮
下军将:栾书 下军佐:推论当为赵同
这是公元前589年的晋国三军六卿名单,当时的栾书还是六卿中排名第五的下军主将。两年以后首辅郄克故去,栾书却出人意料地越过排名靠前的荀首、荀庚和士燮三卿,被越级提拔到中军元帅的位置上。
晋景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到,为了遏制晋卿赵氏的一家独大,晋景公从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前就开始刻意扶植其他的卿族势力来制衡赵氏。到公元前593年,中行氏、范氏迭秉朝政,他们的崛起终结了赵氏专权的局面,晋国进入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新格局。
对晋景公来说,要维持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他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要尽可能扩大参政的卿族数量,其次则必须设法抑制诸卿兼并,避免出现政治寡头。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景公在鞌之战的次年颁布了这样一道任命决定:
(公元前588年)十二月甲戌,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鞌之功也。——《左传·成公三年传》在这一年,晋景公将晋国原有的三军六卿扩编到了规模空前的六军十二卿。扩军并不是因为晋国的军事力量有了成倍的增长——事实上,因为“军”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建制单位,每一军统辖多少兵力是随战争需要而临时决定的,所以也就没必要因为兵力的增长而扩“军”——而是为了犒赏在公元前589年晋、齐鞌之战中立功的参战人员。
韩厥等六位大夫晋升为卿,这意味着晋国的领导权力被进一步分散,朝堂上能做主的人越来越多了。
又过了一年(公元前587年),中军元帅郄克去世,如果依照顺位递补的原则,荀首、荀庚和士燮继任的可能性都要大于栾书,但晋景公没有选择他们,这是因为:荀首是已故中军元帅荀林父的庶弟,智氏家族的宗主;荀庚则是荀林父的嫡长子,中行氏家族的宗主。
中行氏与智氏血脉同源,无论任命荀庚、荀首当中的哪一位出任首辅,只要联合另外一家,就足以形成对其他各卿族的绝对优势。至于士燮,他的父亲、致仕首辅士会这时候可还健在呢。
要是命士燮出任首辅,那就意味着范氏一门之内将有两位首辅大臣,谁又能够与之匹敌呢?一边是兄弟并肩,一边是父子连手,无论选谁,结果都会出现一个新的政治寡头,这是晋景公决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挑了实力最弱的栾书。
点栾书的将,晋景公的初衷只是不希望首辅大臣太强,对君权造成压迫。但站在栾书的角度想想,他这个“史上最弱势”的首辅大臣又该怎么当?
既然坐上了首辅的位置,你就不能一直这么弱势下去,否则邲之战时的荀林父就是榜样:副将先縠不听号令、违命出击,捅了大篓子还得是这个你首辅大臣站出来谢罪请死。就在栾书上台的两年以后,荀林父曾经遇到的难题就被摆到了栾书的跟前。
公元前585年,因为郑国背楚投晋,楚国令尹子重挥师北上,讨伐郑国。栾书以中军元帅的身份统领晋军南下救援,晋、楚两军在邲之战后又一次遭遇在了中原战场上。
《左传》载: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赵同、赵括欲战,请于武子,武子将许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谏曰:“不可。吾来救郑,楚师去我,吾遂至于此,是迁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何荣之有焉?若不能败,为辱已甚,不如还也。”乃遂还。——《左传·成公六年传》这一幕场景与邲之战何其相似:当初,晋军在邲之战前抵达黄河北岸,楚国已经与郑国签订了弭兵协议。是晋国中军副将先縠执意渡河挑衅才最终酿成了邲之战的惨败。如今晋、楚两军相遇于方城以北的绕角,楚军已经主动后撤了,可晋军又上赶着追了过去,攻击楚国的附属国蔡国。
更应该让栾书感到不安的是,他的下属中也有不听话的“先縠”:赵氏二卿赵同、赵括就像当年先縠在邲之战时的表现一样,极力主张对楚开战。
《左传》说:
于是军帅之欲战者众。或谓栾武子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欲战者可谓众矣。《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
——《左传·成公六年传》
这时晋军的多数高级将领都支持赵同、赵括的意见,甚至军中已经出现了要求栾书服从多数的声音,这说明赵同、赵括的主战思想已经裹挟他人,对中军元帅栾书构成了压力。
婴齐出亡之前为什么要说如果他在,栾书还不至于对赵同、赵括下毒手?因为当年的邲之战时,赵同、赵括就是先縠的盲目追随者,而婴齐则对局势保持着更为冷静的观察,他可不会跟着两个哥哥瞎起哄。如果这一次绕角之战有婴齐劝着,栾书和赵同、赵括的矛盾还不至于激化,可现在婴齐已经不在了……
邲之战时先縠挑衅楚军,引爆大战,战败后并没有立即遭到追责,那是因为当初的赵氏一党还非常强势,中军元帅荀林父无力与之抗衡,先縠要开战他拦不住,战败了他也拿先縠无可奈可。
可到了绕角之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栾书虽然弱势,但在智氏、范氏和韩氏的支持下还就硬生生地把赵同、赵括的主战意见给压了下去。这说明在多边制衡的权力新格局下,赵氏如今的政治能量已经远不能和当年相提并论。
官场上有句俗话,你没这么硬的后台就别说这么硬的话。现在赵同、赵括的后台已经软下来了,话茬儿还是这么硬,栾书能不对他们起杀心吗?所以这一次绕角之战,赵同、赵括挑战栾书的统帅权威应该是栾书下决心发动“下宫之难”的直接原因。
杜琪峰导演的电影《龙城岁月》里面,许警司对和联胜的帮会元老邓伯说:“我要秩序。谁搞麻烦我就打谁,打死他!”这大概也是栾书执政的一贯态度,不仅是针对赵家两兄弟。
公元前575年,也就是“下宫之难”的8年后,晋、楚两国又在鄢陵再度交兵。郄氏三卿郄至、郄锜和郄犨像赵同、赵括一样置主帅栾书的意志于不顾,违抗他的战术安排,主动出击。
《史记》载:
栾书又怨郄至不用其计而遂败楚,乃使人间谢楚。楚来诈厉公曰:“鄢陵之战实至召楚,欲作乱内子周立之。会与国不俱,是以事不成。”厉公告栾书,栾书曰:“其殆有矣,愿公试使人之周,微考之。”果使郄至于周。栾书又使公子周见郄至,郄至不知见卖也,厉公验之信然,遂怨郄至,欲杀之。——《史记·晋世家》虽然鄢陵之战是晋国打赢了,但栾书仍对三郄不听号令耿耿于怀,于是设下反间计,污蔑郄氏勾结楚国,意图颠覆晋国的现政权,另立新君,诱导晋厉公攻杀三郄,还把他们的尸体陈列在朝堂里示众。
在栾书的逻辑里边儿,仗打不打得赢是次要的,维护首辅大臣的权威是主要的,谁当刺儿头,就拿谁开刀。而前有二赵,后有三郄,他们的做派如出一辙,都那么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因此也早有人对他们的命运结局做出过相似的预言:
《左传·宣公十五年传》: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左传·成公十三年传》:十三年春,晋侯使郄锜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郄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郄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左传·成公十四年传》: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叔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作为晋国的首辅大臣,栾书没有先前的赵盾那么强势和霸道,但他是一个可怕的阴谋家,接连两次伪造证据,诬陷赵氏和郄氏谋逆,导致五位执政卿先后被杀。
可能正是他的手段太过阴毒,后世传说才会以他为原型,虚构出了“赵氏孤儿案”中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屠岸贾。但特别说明的是,栾书策动“下宫之难”的目的仅限于打击赵同、赵括,绝非要消灭赵氏家族。
《国语·晋语六》记载: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国语·晋语六》“下宫之难”的几年过后,及冠的“赵氏孤儿”赵武前往拜访中军元帅栾书,栾书接待这位世侄的态度非常热情,不但赞美他是个翩翩少年,还特意提到与赵武之父赵朔搭档的往事,勉励年轻人以自己的老长官、赵武的父亲赵朔为榜样,做一个华实兼备的士君子。
这个态度和当年邲之战时赵朔称赞栾书“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相映成趣,折射出栾书与赵氏大宗的关系其实一直都很融洽,并未因为“下宫之难”而反目成仇。
这样一来,下面这件事儿可就颇费琢磨了:
《左传》明明说赵氏大宗的爵禄采邑也在“下宫之难”时被晋国公室没收,还是韩厥帮忙求情,晋景公才发还给赵武的。如果这不是栾书所为,那又是谁出的主意呢?我的判断,是郄氏。
同样还是《国语》的这篇记载,赵武拜望过栾书之后,也依次去拜访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以及郄氏三卿。三郄对待赵武是何态度呢?
见郄驹伯(郄锜),驹伯曰:“美哉!然而壮不若老者多矣。”见苦成叔子(郄犨),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吾安容子。”见温季子(郄至),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之。”——《国语·晋语六》把郄氏三卿与赵武的谈话归纳一下,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你年龄还小,资历又浅,哪儿那么容易在朝廷里谋一份好差事呢?相比于栾书会见赵武时的坦荡自若,郄氏三卿似乎对这位赵家晚辈有着很强的戒心。当赵武把拜会三郄的情景告诉大夫张孟后,张孟直截了当地批评三郄道:
“若夫三郄,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国语·晋语六》这一趟,赵武历访诸卿,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氏对这位尚未踏入仕途的年轻人或送上祝福或资以鼓励,唯有郄氏显得非常各色,极力压制赵武,不欲其出仕,这恐怕跟他们在“下宫之难”当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关。
在“下宫之难”发生前,郄氏在晋国六军十二卿之中仅仅保有一席(即公元前587年中军元帅郄克去世,他的嫡长子郄锜入替卿职),而赵氏则占据最多的三席(赵同、赵括和赵旃为卿)。
但郄氏在“下宫之难”中往赵氏背后扎刀子,赵氏二卿赵同、赵括并罹其难,此后郄至、郄犨先后获得卿职,“一门三卿”便从赵氏移到了郄氏。
郄氏本是赵氏的盟友,郄至、郄锜的祖父郄缺就是靠着赵武之祖赵盾的栽培才最终爬上首辅之位的,三郄暗箭伤人,对不起朋友,所以心怀鬼胎的他们一见了赵武,第一反应都是:找后账的来了!“告诉你啊,现在朝廷里可没有你姓赵的位置了,老实待着。”——这副吃相,太难看了。
参考文献:
李世佳《“赵婴奔齐”事件解析》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韩)李裕杓《西周王朝军事领导机制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真实存在过吗?
陶渊明字元亮,江西九江人,东晋田园诗人。29岁高龄出仕为官,做的是芝麻小官,壮志无法施展,最后一个职位是彭泽县令,只做了81天,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田。从41岁开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以引人入胜的手法,描绘了武陵地区一个以桃花林为标志,风景如画,与世隔绝,居民怡然自乐,没有人世暄嚣,充满朴实淳厚的风气,但又令人历而不可复得的山中村。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架舟沿着山间小溪前行,一时竞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树林,林下芳草鲜嫩,上面铺满了美丽的落花,渔人非常惊奇,继续前行,桃林的尽头是溪水源头,于是弃舟上岸。岸上有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洞里好像有亮光,渔人步入洞囗。洞囗很狹窄,只能通过一人,又向前走了数十步,里面豁然开朗。只见那里土地平整广阔,房屋村舍排列整齐,有肥沃的良田,美丽的池水和桑树竹林。田间小道纵横交错,鸡犬之声相闻,人们忙于耕种,男女服装与世人不同,老人小孩安适快乐。他们见了渔人,都十分惊讶,纷纷问他从何而来,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于是置酒杀鸡招待渔人。通过交谈得知,村里人的先辈为了躲避秦朝战乱,带着妻儿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于是不再外出,与外面隔绝往来,他们只知道有秦朝,而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知还有魏和晋。渔人向村里人介绍了外面的所见所闻,他们听了感到惊叹惋惜。在山村里停留了几天后,渔人告辞而去,村里的人对他说“不要把这里的情况跟外人说啊!”
渔人出了洞,找到了船,沿来路而回,所经过的地方都作了标记。回家后立即向太守说了这一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起前去,寻找以前的标记,然而却迷失了方向,没有找到原来那条路。
陶渊明以躬耕隐居生活的体验,描述了一个远离战乱,自然宁静的世界,无论是理想还是现实,在古代交通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世外桃源完全有可能真实存在。
中国史教材为什么说是袁世凯杀了宋教仁?
宋教仁作为民国时期“第一血案”最终的受害者,他的死亡仿佛成为一个谜局,仅仅所有的证据和杀人动机都指向了一个人,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之前,当然不敢有人妄下结论。
毕竟在当时,袁世凯的实力和手段还是让许多人内心有所忌惮,敢说真话是要掂量着办的?何况还是要口说无凭呢?
但这件事真的就无从考证了吗?在我国历史教材中,对于袁世凯最终杀了宋教仁一案,有着确切的记载与描述,毕竟这也是权威机构的正规言论,那当时到底有哪些证据表明?
袁世凯就是最终的幕后主使,按照当时巡捕房最终披露的犯罪嫌疑人招供的部分线索,毫无疑问,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袁世凯,但是迫于压力,最终公开,也好费了一番周折。
故事发生在1913年3月20号晚上10:00左右。宋教仁在自己的好友黄兴、廖仲恺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上海北站,就是为了搭上那一趟上海到北京的列车,本以为会是短暂的离别,却不了宋教仁还没有踏上列车,就被一位个头矮小的军装打扮人士,一枪毙命,人流涌动,很快就消失在夜色当中。
由于这一枪最终伤害到了宋教仁的右腰位置,案发后仅仅一天,就让这位孙中山先生手下的得力助手,英年早逝,众人都为之扼腕叹息。
毕竟他对于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何况他当时提出的议会选举制度,最终也就是为了我国民主宪政制度的推行,但这一切往往天不遂人愿。
无缘无故宋教仁为什么会被暗杀呢?其实按照当时宋教仁的处境和状况,最具有杀人动机的就是袁世凯,本来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但是后来因为不同的利益归属而分崩离析。当然导火索还要从1912年底的那场国民大选说起,大会的最终结果也以国民党的392票,以绝对优势获胜。
当然,这还不足以导致宋教仁死亡,正是由于这次会议,他以为最终确定为内阁总理,本以为往后的一切就会相当顺利,如愿以偿,但终究宋教仁还是将这一切太过于理想化了。
为了后来的彻底掌权以及占据绝对主动优势,宋教仁也积极开始了自己的游说活动,当然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观点理论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支持,但是有关于他提出的“政党责任内阁制”,始终持反对意见的就是袁世凯。
毕竟如此一来,袁大总统很有可能就会因此失势,毕竟他也没有宋教仁得民心,当然为了念及旧情,袁大总统还是相当讲道理,并没有直接对宋教仁痛下杀手,先前本来打算用金银收买,却不料宋教仁压根不为所动,而且还直接将所有财宝原封不动的送给了袁世凯,这无疑相当打脸。
袁世凯手中永远不缺手段,明的不行,大不了就来换一种方式,尽管宋教仁相当有才华,也是自己曾经的得力心腹,但是现如今面对严峻的政治局势,他却站在了对立面,自然袁世凯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出手制裁也是应该的。
由于当时作案的凶手混入了人群当中,极大的增加了侦查办案难度,但是最终一个名叫王阿发的古董商人还是提供了可靠证据,据说当时他的顾客应桂馨曾经出价1000大洋,就是为了让他干掉宋教仁,但他由于内心的恐惧,最终还是推辞了,最终报纸上刊登了消息,才得知暗杀的原来是这样一位人物。
随着应桂馨被捕,最终的凶手武士英也被如期逮捕,显然这人与宋桂仁无怨无仇,必定还有幕后主使,最终根据应桂馨与袁世凯的密电来往,才最终确定了袁世凯就是幕后真凶。
后来根据审讯结果披露,也确定了就是袁世凯无疑,与此同时也包括当时国务总理赵秉钧,以及内务部的秘书洪述祖等人。
你们喜欢什么电影或电视剧评论出来?
《正阳门下》,人生百态
大家好,我是大鹏的腿跨海的桥,影视领域创作者,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正阳门下》这个剧影响了我好几年了,写到这想听下刘心的歌曲《好几年》,每天一皮。
我喜欢老北京的韵味,当然《正阳门下》不仅仅充满了北京味,还掺杂了商战,人性。拍出了跨年代戏的真实历史感 从文革一直演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 实在难得,十分有意义。
剧中韩春明,家里的老五,给我一种吊儿郎当的感觉,办事各种不着调。王建军,公务员的儿子,圆滑世故,里外招人喜欢,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苏萌,漂亮又任性,会有些坐。而这三个人住在一个院子里,三个人一台戏,故事由此展开了。
我很喜欢韩春明,甚至佩服。韩春明看着吊儿郎当,但是骨子里有北京爷们儿的那种范儿,孝顺义气的同时又不乏心机,总是能暗暗的做出些惊天地动的大事儿,对九门提督爷爷尊重服从。师徒二人的关系亲密无间,毫不做作,像亲人一样。对韩母百般孝顺,在她面前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的形象,韩母为了他操了一辈子的心,但是作为儿子,也给了她想要的一切。母子情、师徒情、友情、爱情,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八面玲珑,处理的有理有据。看剧过程中觉得韩春明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做什么都不声不响,等到事情做好了之后再突然向众人宣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惊讶。
另外,本剧另一个重大的看点是苏萌的任性和韩春明的忠肝义胆,很多人说苏萌配不上韩春明,我觉着有些偏激。韩春明不说出来 ,苏萌永远生着气 。 她的不知情和她受过的 不比韩春明少 韩春明爱过的二十六年零一百三十七天 苏萌也同样经历着。最后,韩春明生气,扔戒指这样在韩春明眼里荒谬的行为 也是源自于苏萌的“不知情”。事后她也忏悔。
茶飘香,酒罢去,聚朋友,再回楼!
这是一首诗,更是一段故事。男女主角从青梅竹马到年过四十,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多少悲欢离合。他们的真爱情,我感动,他们的真性情,我感慨,真是人生百态,人生百态啊!
百转千回,家长里短,民族大义,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的主题,春明对母亲的孝,对朋友的重情重义,对爱人的深情体谅,对挫折的云淡风轻,对师父的一诺千金,全方位三百六十度一个大写的苏啊!还有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对地域观念的达观,对风起云涌时代变化的把握,二十多年的波澜起伏,在一个一个故事和一句一句台词的演绎下,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动人。
强烈像各位小主推荐这部剧,这几年以来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大家有什么感触可以评论交流哦。
为什么要杀死救命恩人?
当年,刘邦兵败彭城,一败涂地,被楚军逼到绝地。
危急之中,刘邦对楚将丁公说:贤者何必为难贤者?
丁公闻言,引兵而去,刘邦因此得以逃脱。
刘邦打败项羽后,丁公前来遏见。
然而,刘邦不但不感谢当年人家的“高抬贵手”,还斥责道:丁公对项王不忠呀!使项羽失天下的人,就是这个丁公!
于是,刘邦令人把丁公斩了,并表示:后世为人臣子的都要引以为戒,不要学丁公!
果然是帝王,格局就是不一样,连杀个人都显得是为后世立则。
然而···果真就是如此吗?
未必!
刘邦对“不忠之人”的处置要说“使项王失天下者”,对项羽不忠的将领,首推项伯。
项羽欲攻杀刘邦时,项伯因与张良故交而泄露机密,随后,又在鸿门宴上挺身维护刘邦。
项羽封刘邦至巴蜀,项伯收受张良带来的贿赂,请求项羽多封了汉中之地给刘邦。
然而,刘邦并没有因此责项伯对项羽不忠,反而封其为列侯,以为酬谢。
比起项伯来,丁公那边事情,其实算不了什么。
因此,“为项王臣不忠”,绝不是刘邦要杀丁公的理由。
同样,刘邦对曾不忠于自己的人,也没有必杀!
雍齿,曾经公开背叛刘邦,使刘邦“数辱窘”。
刘邦虽然怨恨雍齿,但却听从张良之言,率先对其进行封赏,以安抚众心。
刘邦安抚雍齿的原因是:连雍齿都能封赏,其他人自然知道也能得到封赏,因此心安。
对不忠于项王的项伯,不忠于自己的雍齿,刘邦都能接纳,为何独不能容忍丁公呢?
楚汉之际,背楚归汉者何其多?丁公起码跟项羽跟到了最后,丁公虽曾放过刘邦一马,但绝不是“为项王臣不忠”的典型,更不是“使项王失天下”的人!
所以,丁公对项王不忠,要杀之以为后人戒,不过是刘邦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绝不是其真实原因!
刘邦所恨者史书明确记载的,刘邦“怨”、“恨”,必除之而后快的人,有钟离昧、季布。
这两人,都曾屡次击败刘邦,陷刘邦于窘迫之地。
因此,刘邦对他们十分怨恨。
后来,钟离昧藏在韩信处。刘邦追得紧,韩信不能庇护,钟离昧只得自刎而死。
季布为躲避刘邦的通缉,四处躲藏。刘邦以千金悬赏通缉,并表示:敢藏匿他的人,罪及三族!
最后,有人以季布“布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可能继续对大汉有更大威胁的理由,才劝说刘邦赦免了季布。
可以说,刘邦心心念念要杀的项羽旧部,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曾“数窘汉王”。
这,或许才是刘邦要杀丁公的真实原因。
丁公之“窘汉王”钟离昧、季布都曾数窘汉王。然而,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具体如何数囧汉王的。
而丁公曾带给刘邦的窘迫,则是载于史册的。
丁公使汉王陷于绝境,是在彭城之战期间。
当时,刘邦被追得十分狼狈!他在逃跑途中,为了逃得快一点,不惜把自己的儿子、女儿踢下车去,夏侯婴将孩子抱上去,刘邦又踢下去···无耻自私的嘴脸暴露无遗!
短兵相接之时,刘邦对丁公说:两个贤者何必相攻呢?
短兵相接时,突然叫对方“贤者”(“好汉”),难道不就是求饶吗?
一方面,丁公是放了刘邦一条活路;但另一方面,丁公,是刘邦人生最窘迫时刻的“敌方代表人物”!
自然,比之季布、钟离昧,丁公更是令刘邦“怨恨”了。
丁公的“秘密”同样,读史至此,可能许多朋友会与我有一样的疑虑:难道刘邦只是叫了丁公一声“贤者”,就能使丁公退兵吗?
擒住刘邦,立下不世之功,难道不是更大的“贤者”吗?
可以想象的是:当时,连自己的儿子、女儿都能抛弃的刘邦,为了求生,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也没有什么话说不出来!
显然,这其中有秘密!只属于刘邦与丁公之间的秘密!
丁公找死事情到此,丁公未必即死。
问题是:丁公主动来遏见刘邦,这摆明了就是来找死。
作为项羽余部,能免于难,就值得庆幸了,哪里还能拿着过去的一点“惠”来求见呢?
项伯有大恩于刘邦。
鸿门宴前,刘邦为拉拢项伯,与之约亲,要把鲁元公主许配给项伯之子。
然而,刘邦有天下后,“放鸽子”,将鲁元公主许给了张耳的儿子。
项伯懂事,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声不吭。
如今,丁公自己跑来遏见,难道不就是来索取回报的吗?
然而,在刘邦看来:丁公此时来遏见,本质上就是来敲诈勒索!而且,是拿着刘邦人生中最窘迫、丢脸的事情来敲诈勒索的!
难道,刘邦要把自己当年窘迫、求饶、丢脸的事情全部发布出来,以此赏赐丁公吗?
当然不会!
因此,刘邦以“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这顶莫名其妙的大帽子来杀人灭口!
过分解读历来,人们对胜利者总有莫名崇拜,仿佛胜利者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都是雄才大略,都足以为万世法。
其实,刘邦也是人,虽有“雄才大略”,但也有“人之常情”。
事实上,翻遍史书,古代帝王中出现“怨”、“恨”字眼最多的皇帝,就是刘邦了。
比如,他封好友卢绾为燕王,而后卢绾造反;他因为宠幸戚夫人而欲改立太子,引发后来的惨案等,许多事情,他还是根据个人好恶而行的,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深谋远虑···
就丁公的事情而言,也是如此。
丁公确实曾经放走了刘邦,但毕竟跟随项王到了最后,比起那些中间背楚附汉之人,绝不算不忠。
他既没有如奸臣一般唆使项羽作什么昏庸、害民的举动,又没有在关键时刻给项羽“背后捅刀子”,要说“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显然是一顶莫名其妙的大帽子!
何况,东方古代的传统中,放走绝境中的对手,并不被认为是失德之举。《春秋》中,都记载了不少相关事迹,甚至引以为美谈。
所以,刘邦要杀丁公,“使后世为人臣者莫效丁公”,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经不起推敲的借口罢了!
身为楚将,丁公擅自放走刘邦,确实不忠。
然而,比之纷纷背楚降汉的楚将来说,丁公实在不是“不忠”的典型。
刘邦将其立为“不忠”的典型,除之后快,不过复仇、灭口而已!
有什么好看的和抢劫有关的电影?
大家好,我是时光拾遗影视。关于抢劫的电影有很多,而且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为经典。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片单。
(1)《偷天换日》。加里·格瑞执导,马克·沃尔伯格、查理兹·塞隆、爱德华·诺顿、杰森·斯坦森主演的一部高智商抢劫题材电影。现在看来。这部电影简直是巨星云集了。经典镜头一个是从楼下精准爆破偷金条,一个是改装的迷你满载金砖在街头和地下通道飞驰,这个镜头已成为殿堂级的追车场面。
(2)《十一罗汉》系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马特·达蒙、茱莉亚·罗伯茨等主演。这一部电影也可以称得上巨星云集了,十一个人各具特色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场紧张刺激的拉斯维加斯大劫案!后面的《十二罗汉》《十三罗汉》《瞒天过海:美人计》同样精彩。
(3)《大雨成灾》。由摩根·费里曼和克里斯汀·史莱特主演。讲述了运钞员汤姆在洪水中和劫匪斗志斗勇利用一切手段保护运钞车中的300万美金的故事。这部电影不值只是和劫匪对抗,还要和爆发的洪水对抗。剧情跌宕起伏,紧张刺激,反转和悬疑设置也很巧妙。
(4)《断箭》。吴宇森执导,约翰·特拉沃尔塔、克里斯汀·史莱特主演。讲述了飞行员迪克斯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劫持隐形飞机上的两枚核弹,飞行员希尔与女警一起合力找回核弹的故事。抢劫钱财,在影视作品中常见,但抢劫核弹就不多见了。影片最经典的部分就是引爆核弹的片段了,紧张的追逐、子弹横飞的战斗、飞机坠毁、火车相撞各种刺激元素轮番登场,绝对让你肾上腺素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