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胡人是现在的哪里?
先秦时期,汉族通称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为“胡人”,胡人专指匈奴人,匈奴以后,胡又可泛指一切在中国塞北、关东、西域活动的少数民族。
三代时期,戎族有一支叫做犬戎,与华夏族的西戎血统相同,曾经终结西周,逼迫周王室东迁为东周。在中原武力强大以后,这支犬戎被驱逐向北,与北方的北狄部族发生融合,他的血统最终北狄化,在战国时代、秦汉之际,形成匈奴,称为胡。
山东人是胡人后裔吗?
不是,山东人是黄河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的后裔,是汉族人民的主要祖先,山东人山西人和河南人是汉族的主要源头。胡人来自西北,草原上的野蛮民族侵略农耕文明,主要留下人口在甘肃陕西河北等等地方,这些地方回族多。
胡人是哪里人?
胡人非中原的周边民族通称,通常是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现今蒙古、黑龙江及新疆等地)的游牧民族。先秦时期中国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秦汉以后又称为“胡人”。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国、契丹、女真、羯等民族。
“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策》),既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句子。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说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其他游牧民族,比如东胡,它因居于匈奴人之东而得名,也有专家认为东胡其实是“通古斯”的转音。东胡后来演变为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
胡人是东北人吗?
胡人不一定是东北人,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胡”在古代带有藐视的意思,指其为不文明,未开化的化外之民。胡人一般特指东胡,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东胡自有史记载有来,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多次交战,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所以胡人不一定是东北人。
中原人比胡人弱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中华大地的人类差不多都是一个源头,只是生产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汉人奔草原放牧成为胡人,胡人入中原种地成为汉人。那为什么显得胡人比中原汉人善战彪悍呢?
第一,马骑的好。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马背上,每个人都是优秀的骑手,能够随心所欲的控制马匹。马匹在古代是最强的机动力量,既可以长途奔袭,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简直就是古代的装甲力量。中原王朝虽然也有骑兵,但无论骑术和马匹都比不上游牧民族,想要取胜非常不容易。第二,弓箭玩得溜。游牧民族长期进行游牧生活,弓箭和马刀是他们重要的随身武器,尤其是弓箭玩得那叫一个溜,可以说每个部落成员都是神射手。游牧民族远攻有弓,近战有刀,谁和他们打谁头疼。
第三,严酷环境。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条件恶劣的草原上,说是茹毛饮血也不为过,天天和野兽及恶劣天气打交道,动不动部落之间就开战,所以一个个都野蛮彪悍、勇敢善战。游牧民族战士是能够与狼搏斗的主,其战斗力可见一斑。游牧民族的强悍是长年累月在严酷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第四,生活所迫。游牧民族生产力低,物资匮乏,生活水平差,说白了就是穷。穷则思变,想活命就得出去抢,否则连冬天都未必能熬得过去。对于他们而言,打仗就是吃饭,吃饭就得打仗。为了活命,他们就得豁出去,一旦豁出去战斗力也就上去了。
胡人名字由来?
1、北方民族的自称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可比之中原之天子。由此,中原人可能是根据其自称而称其为"胡"的。后来"胡"的意义范围逐渐扩大了,演变为对北方和西方外族的泛称。这是站在"胡人"的视角上分析的,若是站在中原的立场,情况则大有不同。
2、 以"多须"命名
胡,古字本做"鬍",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大概因游牧民族都长着大胡子,故而以貌取人,称其为"胡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就是个大胡子形象。对于胡人的相貌,史书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从画像砖、壁画、雕刻等图像记录中得到印证。
3、 "胡说八道""胡作非为"
胡,从肉,古声。"古"是声旁,为拟声词"咕"的省略("咕咕"响);月即肉,代表喉咙。故"胡"的本义为拟声词,指喉咙里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大概因西北部少数民族说话"咕咕"叫,就像是"胡说八道",中原人听不懂,所以称其为胡人。一说,与孟子讥讽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一样,游牧民族之言行不合孔孟之道,其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成性,简直是"胡作非为""胡来""胡闹""胡搅蛮缠",故称其为"胡人"。

4、"胡"来自主流文化圈的心理优越感
有人认为,"胡"作野蛮、落后之意,指不文明,未开化之民,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总是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处于主流文化圈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以及文化正统的观念,使得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蔑视,尤其是其地理上的偏居,语言、习尚的短陋,气候的恶劣等方面。西晋江统在《徙戎论》提到的"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即是此意。
5、"胡"与"狐"
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和唐孙思邈《千金方》"有天生胡臭者,为人所染胡臭者。天生胡臭者难治,为人染者易治"等史料,猜测"胡"与"狐"有很大关系,其说曰:"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其要义大略是:腋下之臭,起于胡人,传入华夏,故称"胡臭",后因民族融合加剧,才改口"狐臭"。其后黄永年先生在《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