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双子杀手或亏损7500万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杀手想退休而不得的故事。威尔·史密斯扮演的亨利在片中说自己50岁了,但每当说起这个,身边总会有个同伴提醒他:其实你今年已经51岁了。对于年龄的焦虑或许每个成年人都有,包括李安——他今年已经65岁了。这场120帧的革新不正来自他这份因为年龄而愈显紧迫的使命感么?在3年前用120帧拍摄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他以为会带动电影的帧数革命但结果并没有,不得已之下他再度拍了第二部特效技术更先进的120帧电影。“我知道有个美丽新世界在等着我们。”李安觉得自己看到了,因此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他等不及让电影技术慢慢改进,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
这是技术的话题,让我们说回剧情本身。尽管李安承认,他为了技术不得不牺牲了《双子杀手》剧情的复杂度。但还是有很多人固执地认为,技术不是借口,每一部自称优秀的电影都必须在剧情上足够“能打”。那么《双子杀手》是否“能打”?我认为答案仍然是肯定的。诚然,影片的科幻创意来自遥远的20世纪90年代——考虑到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诞生在1996年,《双子杀手》的克隆人灵感在当时应该还是挺时髦的,只可惜到终于成片的今天来看确实有些过时了。此外,在很多看惯类似特工大片的人看来,《双子杀手》也远没有《007》《碟中谍》《谍影重重》系列来得华丽。但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外表之下,《双子杀手》娓娓讲述了一个男人在他的人生已过半途之际,因为自己的克隆人前来追杀自己,而不得不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次回顾与反省。这才是故事的内核,这个内核是百分百的李安,是从《喜宴》《饮食男女》一路而来那个仍然对人类内心世界最为关注的李安。不管故事的由头是“克隆人追杀”还是“儿子突然离家出走”或者“回老家参加一次同学会突然发现自己最失败”,这样的内核依然没有改变。如果看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放心,你喜欢的李安还在,他并没有某天醒来突然变成陌生的技术狂。
理解了这个前提,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个名叫亨利的特工有别于他的同行例如詹姆斯·邦德和伊森·亨特,他身上从一开始就缺乏那种孔雀开屏的热情,而带着一种夕阳西下的慵懒。“你是什么时候想退休的?”“从最近突然发现自己不怎么想照镜子开始。”“你出海打算钓什么?”“平静和祥和,嗯,或许还有一点儿青鲭鱼。”过期三年的小饼干?没事,还可以吃一吃。多年的上级出于自保背叛自己?没事,能理解也可以原谅。他的人生才走到51岁,但已经觉得太累,而这种茫然即使歇下来似乎也不能改变太多。
那个才23岁的克隆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这个人那么年轻,因为一无所知所以一往无前,跟当年的自己一模一样。虽然对方拼命想杀自己,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却本能地想要挽救他。当克隆人最终认清了自己认贼作父的过往,想要手刃仇人的时候,他却阻止了他:“你只要扣下扳机,从此内心就再不完整。别这样做,放手吧。”转头,他亲自动了手。
当年老的你回到过去,看到年轻的自己,你希望他这辈子怎么活?这才是李安想用《双子杀手》跟我们讲的故事。只不过,他的方法很巧妙,甚至不需要时空穿梭。而对上述问题,李安自己的答案是很明确的。当故事最后,51岁问23岁以后做什么,23岁还在考虑当医生还是律师,51岁说:“去当父亲,去当丈夫,去做一切你本来因为这份工作而不能顾及的事……”
没错,拍《双子杀手》,李安在技术上用了最大的技巧。但是,在剧情上他没有。甚至,他比以往任何一部电影都来得更袒露、更坦诚。而对于如此真诚的电影,我从来都没有足够的抵抗力。
此前,《双子杀手》北美口碑解禁后,哀声一片,创下了李安导演口碑的新低:烂番茄新鲜度29%(7评),MTC是33分(0好评2中3差)。
双子杀手曝光幕后制作特辑?
李安导演是电影史上第一位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新片《双子杀手》是李安导演联手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共同创作的新片。此片讲述了一个即将退休的政府特工,突然发现自己被一个杀手追杀,而这个杀手确是自己25岁时的克隆体,两人之间开始了异常激烈的较量。威尔史密斯在里面分饰两个角色,其中年轻的自己会使用动态捕捉技术,超过一半篇幅的特效镜头,对于技术和放映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双子杀手》不仅再次复制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4K/3D放映格式,而且还大量运用VR等视效技术,科技感十足。
说到让威尔·史密斯变年轻的技术其实在“影视圈”已经是一项很古老的技术了,动作捕捉再加上CG处理就是他的核心技术 。当然前期可能也会有一些化妆的东西,但是不会是占很重要的部分。
这些技术的运用很多片子里都可以看到,《X战警》里面教授,《美国队长》里瘦小的队长,《阿凡达》的各种外星人等影片都用过这项技术。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安新作双子杀手扑街了吗?
国庆档之后,本以为还可以期待两部大片,暗搓搓地准备好电影票钱。
但时至今日,没想到会这么失落:
李安的《双子杀手》票房扑街,口碑也持续走低;
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也由于不过审而被撤档。
《双子杀手》虽如期上映,但却遭到了巨大的质疑。
距离上映已经过去了11天,票房却停留在了1.8亿。
李安新片在上周五首映,首周票房1.49亿,位居周票房第四名。
在北美,《双子杀手》首周票房2055万美元,约1.46亿人民币。
口碑上,各大平台的得分也不甚理想。
豆瓣评分为7.1分,在李安执导的剧情长片中,仅高于6.7分的《绿巨人》。
在国外的烂番茄上,仅有25%的新鲜度,观众评分还稍微能看点:84%。
IMDb的评分则更难看,上万人评分,仅有5.7分,还没到6分的及格线。
这部投资高达2.4亿美元(拍摄成本1.4亿,宣发费用约1亿)的大制作,可以说这次亏损巨大。
目前,取得的全球票房严重不足预期。
据业内分析,《双子杀手》最终将至少亏损7500万美元(约人民币5.3亿元)。
接连的失败,对李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这没有完全抹杀李安的执念,他还有第三部 120 帧影片《马尼拉之战》的计划。
《马尼拉之战》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击界的电影,重头戏是乔·弗雷泽与阿里两个拳王之间那场被称为“马尼拉式震撼”的传奇之战。
这才是李安最想拍摄的120 帧影片。
甚至传言为了这部真正想拍电影的投资,李安才接下《双子杀手》的拍摄。
这部来自二十年前的剧本,今天看来,即使加入了李安哲理式的加工,依然不太能被接受和喜欢。
影片讲了一个老套的故事——
一个顶级杀手,即将退休时,突然开始被“克隆版、更年轻的我”追杀,而这背后是一个惊天阴谋……
自我对决,父与子的主题,实在是缺乏创意,吸引不了观众。
但也并非无亮点:主演威尔·史密斯的演技,120帧的拍摄技术......
还有克隆技术,51岁的威尔·史密斯一人分饰两个年龄段的自己。
比如剧中那场戏(轻微剧透):
23岁的克隆人Junior在得知自己死后,将不能再被复制。
一股纠结与绝望交织的深情,在依然残留着少年气的眉眼间蔓延开来,几个眼神便把人物悲凉的宿命感道尽。
难以想象,这个瞬间,来自一位51岁男演员的演绎。
在李安120帧的高清画质前,威尔·史密斯交出了一份动人的答卷。
不得不惊叹,“史皇还是史皇啊!”
话说回来,影片既有“史皇”的演技加持,也有李安对120帧+4K的电影技术的探索与坚持,为何我们还是仍旧无法喜欢上这部《双子杀手》呢?
是的,李安在新技术3D、4K、120帧影像上的坚持与努力,始终让人尊重与佩服。
在整个华语圈导演中,李安都是一位特别有勇气去探索新技术,为电影行业带来改革。
与他温和、慈祥的外表不同,其实他是一位十分有野心的导演。
他执拗、讨厌重复的东西,渴望挑战。
从对他的采访中也得知,他想要尝试不同的拍摄题材。
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来,他已经尝试过古装片、西部片、爱情片、家庭伦理、超级英雄、冒险、名著改编等。
这次的《双子杀手》,则是一部带有科幻元素的动作片。
对于一个极具冒险精神,讨厌重复的导演来说,又一次挑战新技术,的确极具诱惑力。
“就是我拍片的时候,我老是往不安全的地方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冒险变成常态。”
之前拍摄《比利·林恩》时他就说过:
用120帧3D拍摄电影,其实还有太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包括摄影、灯光、场面调度,甚至演员的表演,其实都要跟过去拍电影不一样,也都需要有新的探索。
所以,这次的《双子杀手》,也是李安在学习新的拍摄手法。
他对120帧的坚持,看得出他想要的是一场电影届革命。
当然,这并非为了留名影史,李安早已留名影史。
他更多的是出于对电影的使命感。
在李安心中,电影为大银幕而生,也仅仅属于大银幕。
“让观众静坐在黑暗中共度一场梦的艺术。"
120帧意味着什么呢?
它是数码时代的产物,是更清晰、更流畅。
当我们渐渐告别胶片,迎来数码时代之后
从技术角度,确实可以不再是每秒24帧,而是可以120帧,甚至更高。
当帧数提升之后,画面更清晰,动作更流畅。
这是每个看过120帧《双子杀手》的观众,都非常认同的一点,也是120帧的魔力。
但为何观众就是接受不了《双子杀手》呢?
我们这一代观众,是在24帧影像下成长起来的。
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影像,那些经典画面,都带有时代的印记。
当画面过于清晰,过于流畅,反而与经验记忆相去甚远。
这样的体验,还真不是每个观众都能适应得了的。
之前48帧的《霍比特人》上映时,就曾被人吐槽影像太游戏感了。
而当帧数提升到120帧后,所谓的“电影感”,更是完全丧失。
当然,画面观感是一方面,撇开这个,《双子杀手》在剧情方面,的确让人有点进入不了剧情和情感......
高清晰度的电影观感,让观众可以更加沉浸在电影里。
其中,有几场主观镜头的戏份,都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是,这种无距离感,太近、太清晰了,真就是好事情么?
未必。
因为当观众看电影时,是去欣赏故事,让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故事,有一定距离感,通过这种距离感来想象、代入场景,具有一定的回味。
但,当你过于走近大屏幕中的故事,不仅失掉这种遐想的空间想象乐趣,当故事剧情刚好又无法让人沉浸的话,就十分尴尬了......
不幸的是,《双子杀手》刚好就属于这种无法让人走进剧情的局面。
所以,即使李安的拍摄经验再多,对于剧情的把控再好,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120帧的电影,对李安来讲,更像一个大型试验。
在他看来,120帧无疑是未来电影全面进入数码时代的一种可能。
但是,真正进入120帧时代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是谁都有资源、有能力来推动这件事情。
当然,现实付出的代价更加惨重。
首先是资金的亏损,120帧的电影对放映设备要求极高。
目前,北美没有一家影院支持放映“4K+3D+120 帧”制式的电影,我们国内也只有约30家。
120 帧影片基本是被好莱坞主流排斥在外的。
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已经稳定成熟的运行了几十年。
对他们来说,革命与颠覆是可怕。
世界上唯二两部 120 帧影片,都出自李安。
年轻导演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拍摄 120 帧,而成名的导演大都是旧世界的捍卫者。
李安是在独自前行。
有时他也困惑:
“现在就我一个人这么拍。我常常会想: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也许都没问题,只是一种新技术带来的颠覆,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
这是科技时代发展的必经过程,李安只是走在了前端。
当然,技术是一方面,对电影来说,我们最看重的还是故事本身。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只希望,能够在大屏幕上看到更多的好故事!
双子杀手的看点在哪里?
李安新作《双子杀手》于2019年10月18日在大陆上映。同一时期上映了三部大片,朱莉加持的《沉睡魔咒2》,致敬童年的《航海王:狂热行动》。截止目前,《双子杀手》口碑不及《沉睡魔咒2》和《航海王:狂热行动》,但票房表现不错。截止目前,《双子杀手》猫眼评分8.0分,豆瓣评分7.1分,票房1.33亿。
《双子杀手》主要讲述了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在退休之前遭遇到一次神秘的追杀。在与敌人的厮杀过程中,亨利竟然发现对手小克是20多岁的自己。于是,两方势力展开博弈,亨利面对比自己年轻20岁的自己时,表现出了浓浓的父爱,对他指点、教育,最终,给了小克新的身份,以及送入他到校园里接受知识的洗礼。
看完《双子杀手》,观众最动容的就是120帧+4K+3D的全新技术格式拍摄,无论是亨利和小克的飙车技能,还是相互厮杀时的动作情绪,甚至皮肤毛孔等看得一清二楚。尤其是亨利和小克同台飙戏的画面堪称完美,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都在感叹:“太逼真了,怎么做到的?”
李安上一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他采用了3D、4K、120FPS等全新技术,这些被称之为未来3D,目地在于提高影像的细节与层次,与普通电影比较起来,这种影片看起来更加饱满立体,感官更加深刻,连演员脸上的雀斑都能清晰可见,瑕疵与真实都展现在观众面前。李安在影片中以崭新的新视角解析了剧情片中人性相互碰撞时发生的反应,虽然是一个平庸毫无新意的老套故事,在李安的大胆尝试下,倒出现了令人惊喜的镜头。
作为好莱坞A级导演的李安,自从带着《理智与情感》杀进好莱坞之后,一直试图与创新和多变给观众带来更完美的观影体验。于是,无论在题材上,还是技术层面上,他都在努力实验,从不重复。首部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大获全胜,让他更加坚信技术的创新会带来观影的新热潮。
就这样《双子杀手》诞生了,这是一部结合了4K和3D技术,全新解析了演员的微小情绪变化,悲伤喜悦时,皮肤纹理的抖动,捕捉到的细节是普通电影的5倍,达到人类的视觉体验的极限。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也能注意到,威尔·史密斯饰演的亨利每一处动作、细节、情绪波动,都带有标志性的表演,每一处表演很接地气。而作为威尔·史密斯克隆人的小克,虽然是实力强、人也很机灵,经过长期的没有人性的训练,加上养父的冷血,他生活在一个没有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中,他也看不清自己的内心。所以,克隆人小克的表演很机械,不像亨利那么自如。
《双子杀手》最后的打斗中,那个杀不死怪物,不怕火烧不怕水淋的第三个克隆人小克,表演更机械化。全程就是个机器在扫荡,不知道躲避,不知道灵活变动自己的位置,就连被打死的那一时刻,也不知道疼痛。影片中,大量展现的克隆人,其实给观众表达了一个这样的主题:这个世界上,人永远是有意识的动物,懂得喜怒哀乐,即使克隆技术再发达,所创造出来的人永远是傀儡,不会拥有人的意识。
《双子杀手》中最令观众刺激的莫过于,威尔·史密斯与克隆人小克同框的特效,两个人枪决,或者飙车,爆破等画面,都令观众连连叫好。为了亨利和克隆人小克同框的特效,李安率领特效组对史密斯年轻的照片进行还原,对史密斯早期的影片《绝地战警》、《独立日》两部口碑不错的影片进行分析,拍照,对身体进行数码扫描,这才有了年轻版本的亨利。
《双子杀手》的启动也很艰难,它的原名叫《双子煞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筹备了。当时,有迪士尼召集了达伦·莱姆克、唐·墨菲、托尼·斯科特等人,但因种种原因被搁浅。几经波折后,Skydance重启了这个项目,李安才有幸成为导演,故而给大家带来了一老一小版本的影片,年老的自己和年轻的自己,就像是父与子,小克在片中与亨利开嘴炮,他不想成为年老的亨利。事实上,每一个父亲都会老去,而每一个儿子也会成为父亲的。
李安一直是李安,未曾变过。作为华人导演中的标杆性人物,李安既有东方的温文尔雅,又有西方的洒脱不羁。但是,在电影的世界中,李安始终站在世界舞台的高度,拍摄出了一系列经典之作。从《饮食男女》、《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一直用镜头告诉观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真正的好电影拍摄手法很简单,情感把握的细腻,影片传递精神和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
新作《双子杀手》中,李安仍传递出了克隆人始终无法代替真正的人类,人是有血性的,而克隆人不具备这些。当小克问亨利,他的家庭以及父母时,就能看出来,李安把家庭观念、自我探讨融入在影片中。还有小克面对谎话连篇的养父时,又不能开枪杀死的无助纠结,以及亨利的朋友Baron,自始至终都在帮助亨利,直到汽车被炸毁,Baron英勇牺牲。这些细节都陈述了忠诚,小克对养父的忠诚,Baron对朋友的忠诚。
尽管《双子杀手》在故事这个层面上选择了保守,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画面特征、技术层面等,都令观众有了一次全新的观影体验。飙车的那段戏令观众刺激感油然而生,小克去撞亨利的那个画面,感觉摩托车要撞到自己了,第三个克隆人机枪扫射的画面,火花都溅到自己的眼睛里了,技术方面只有五个字:很赞,很清晰。
总之,《双子杀手》仍然是一部电影发展史上的开创性作品,依旧是很李安的一部电影。抛开影片中的不足,人物冲突和思想艺术,李安所追求的技术革新和视觉效果方面成功了。影视口碑榜认为,《双子杀手》还是值得二刷!文
无与伦比李安新作品双子杀手为何让观众着魔?
意想不到,李安新作品《双子杀手》在北美上映出师不利。首周末三天票房只有2050万美元,热度不及《小丑》,烂番茄新鲜度从29%下滑到20%。这种局面让很多观众想起了李安的上一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片全球票房近3100万美元,北美只有173万美元,而中国市场票房高达1.64亿元,可见,中国观众是李安电影作品的主要支撑。
这次,是否还会出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情况呢?据媒体报道,《双子杀手》投资高达1.38亿美元,这部影片会不会赔钱啊?这对于混迹好莱坞的导演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是《双子杀手》让观众着魔的原因之一。
“无与伦比”是业界对李安导演的作品认可和评价。这位50后的中国台湾编剧、导演,1999年就因执导《卧虎藏龙》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2006年凭借《断背山》获得第78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以后获奖无数。李安作品大多采用通俗情节剧模式,用家庭故事或隐喻现实素材反映真实人性,在两种不同文化冲击中展示故事深处的哲学意味。李安新作品《双子杀手》让观众着魔,还有以下4点原因。
1、《双子杀手》不仅是科幻悬疑题材,还是人到中年的人生审视。即将退休的国情局特工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指引克隆人的前路,以便少走弯路。被克隆的自己是20多岁的年轻人,才不理会面前苍老的这位,卧槽你谁啊?等我老了才不会混成你这样,我的青春我做主。《双子杀手》在呈现他们你死我活的追杀场景中还让人们回望自己的前半生或者追忆来路。
2、影片高帧、3D,画面逼真,视听震撼。还用动态捕捉技术创制出一个年轻的威尔史密斯。极致的画面,大明星颜值号召力加上著名导演口碑和先进的摄制技术,都让观众对影片充满期待。
3、自2016年11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导演近两年多没有新作亮相荧幕,这意想不到的《双子杀手》,会让观众产生久违了的感觉。
4、《双子杀手》10月18日上映,档期选得较好。因为国庆档被3部爱国主旋律电影主导,这三部影片目前已经上映半个月,且票房火爆,说明观众电影消费需求旺盛,《双子杀手》会给大家带来换换口味的新鲜感。
意想不到,无与伦比李安新作品《双子杀手》不管从看热闹或幸灾乐祸角度,还是著名导演与明星主演以往的好口碑,或者震撼视听、哲理故事等方面,都让观众着魔。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的新电影双子杀手?
媒眼大观,我是青鸟。
李安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豪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赌赢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赌输了。
时隔三年,李安带着最新导演作品再上赌桌。1.38亿美元投资,威尔·史密斯坐阵,阿里影业加持,3D、4K、120帧和数字合成演员为卖点,《双子杀手》来势汹汹。但是,从烂番茄评分和北美首周票房来看,这可能又是一次赔钱的买卖。
10月18日,《双子杀手》在中国大陆上映,首日还是票房冠军,第二天已经被《沉睡魔咒2》和《航海王:狂热行动》超过,屈居第三。目前,猫眼预测《双子杀手》的内地票房为3.53亿人民币(约合5000万美元)。
此情此景,也让人想到李安的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投资4000万美元的电影,最终仅收获全球票房3039万美元,其中75%的票房来自中国。
作为商业片,《双子杀手》的票房表现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要好不少。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好歹有8.4分的高口碑,《双子杀手》目前在豆瓣上仅有7.1分,是李安导演作品中难得的低口碑电影。
李安如此“辩解”自己在这两部电影上的尝试:“我已经不在戏剧的世界里了,我更希望电影看起来有意思。现在每拍一部电影,我都在尝试远离戏剧,用视觉讲故事。”
电影海报上也写道:“李安的一小步,电影的一大步。”
看上去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但李安一直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赌徒”。这一次,他赌的是未来电影的方向。
好看的画面
想要知道李安究竟在《双子杀手》上做出了多大的技术突破,首先需要理解3D、4K、120帧分别代表什么。
3D技术是其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只要通过用两个镜头拍摄出双视点图像,再将两个影像重合,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就能呈现出三维立体的图像。
2009年的《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它的成功也带来了3D电影的热潮。但是,很多3D电影都有光线过暗、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不仅没有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电影之中,反而降低了他们的观影体验。
4K指的是分辨率,4K分辨率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属于超高清分辨率。一般所说的高清 (Full HD) 指的是1080p的分辨率,即1920x1080的分辨率。4K是它的4倍之多,画面将更加清晰。
目前,电影院主要采取2K分辨率(2048×1024),尤其在国内能达到4K放映技术的影院还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120帧(FPS)指的是视频帧率。一帧是视频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120帧可以理解成一秒放120张图片。因为人有视觉暂留现象,帧率越低,视频放映的卡顿感越强。随着帧率的增加,视频的平滑度将会增强,对比低帧率的gif和高帧率的视频就可以看出差别。
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双子杀手》的画面是令人惊艳的。
电影开场,你站在铁轨旁,一列火车从远处驶来,越来越近,最后擦着你的肩膀呼啸而过。下一秒,你发现自己就身处在火车里,乘客坐在你的身边,窗外是飞速掠过的美景。突然,你又来到一个山坡上,威尔·史密斯饰演的国情局特工亨利走到在你面前,俯身在地,架起狙击枪,子弹上膛的声音近在耳边。镜头一转,你又来到亨利身后,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飞驰在田野间的那列火车。
3D给《双子杀手》带来的就是这种沉浸感。
在《双子杀手》中,人物和空间的关系被放大了,所有画面的立体感更加强烈。这不仅是通过传统的3D拍摄手段得到的结果,而是在拍摄角度和灯光布局的共同作用下交出的答卷。
和其他3D电影相比,《双子杀手》的画面要亮得多。普通3D电影的影像亮度为3.5-7FL(FL为亮度单位朗伯),而《双子杀手》在放映亮度上提高到了14FL,增强了3D的效果。同时,通过调整画面景深,再次强调了离观众近和离观众远的景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空间里的层次感。
3D是成功的,4K和120帧也没有失败。
4K提升了细节的清晰度,而120帧则将传统电影的顺畅感提高到五倍。在高分辨率和高帧率的条件下,每一个动作都被镜头和双眼所捕捉到,非常适合《双子杀手》这样的动作电影。
最精彩的莫过于亨利和双子杀手的追逐戏。从楼上和楼下的枪击拉锯战,到骑着摩托穿梭在哥伦比亚的街头,长达九分钟的动作戏很能刺激观众的神经。加上长镜头的使用和多次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甚至有一种在玩第一视角的赛车和射击游戏的感觉。
除了动作戏以外,在和场景的互动上李安也保持了高水平的拍摄技巧。快艇飞驰在大海上泛起的波浪,摩托车驶过广场时惊起的鸽群,镜头从水面到水底的过渡,都是一种视觉享受。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3D/4K/120帧的顶配票价依然普遍在200元以上,远超一般观众在电影上的消费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观众会选择普通的放映厅,将观影重点放在电影的故事本身上。
将观影体验抛开不谈后,《双子杀手》还剩下什么?
不好看的故事
《双子杀手》的剧情确实非常平庸。
在《双子杀手》的编剧中,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戴维·贝尼奥夫,也就是《权力的游戏》两位编剧“2DB”的其中一位。另外还有凭借《菲利普船长》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的比利·雷,和《雷霆沙赞!》的编剧之一达伦·莱姆克。
一位声名显赫的导演,加上三位经验丰富的编剧,依然拯救不了《双子杀手》。
《双子杀手》的项目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迪士尼曾召集达伦·莱姆克编剧、唐·墨菲制片,并有意邀请8、90年代的最佳动作导演托尼·斯科特执导。故事在1997年就已经成型,由达伦·莱姆克和戴维·贝尼奥夫创作。项目因拍摄技术受限而中止,后来由天空之舞(Skydance)重启,并邀得李安担任导演。
这个上世纪的剧本放在今天来看显得老套而直白,几乎从名字和简介就可以猜透电影的走向。尤其是到了电影后半段,初见画面时的惊艳已经逐渐消退,剧本的不合逻辑之处也越来越明显,实在让人有点如坐针毡。
作为受邀加盟的导演,李安对剧本的话语权并不大,而他显然也没有将故事作为电影的重点。这个剧本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双子”这个设定。
电影的高潮发生在双子杀手出场的时候。这位名叫小克(Junior)的杀手是亨利的克隆人,外型就是年轻20岁的威尔·史密斯。
根据报道,小克是通过动作捕捉和电脑特效合成的CG(Computer Graphics,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所绘制的图形),动作是威尔·史密斯做的,而外貌和肢体则是用电脑制作的。
此前,演员合成技术就被广泛运用在电影之中。例如,在主演保罗·沃克意外身亡后,《速度与激情7》就通过电脑技术完成了他剩下的戏份。《绿皮书》中黑人音乐家弹钢琴的镜头,也是通过将演员的头合成到钢琴家身上完成的。
《双子杀手》则是第一部大规模使用合成演员的电影。从最终效果上来看,这个尝试已近乎完美。观影期间,我一直在说服自己,那不是真人演员,那是用数字合成出来的假人。但是,除了偶尔感知到的CG感,我几乎无法相信那是特效。无论是外貌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足够以假乱真。
可惜的是,这一技术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帮助,“双子”的作用也仅停留在炫技上。这个可以上升到哲学和人性上的话题,在电影中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讨论。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里,李安展现了一段具有哲学意味的奇幻冒险;在《卧虎藏龙》里,李安述说了一段侠骨柔情的武林江湖;《断背山》探讨了爱人的情不得已和无可奈何;《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展现了士兵的战场梦魇和自我和解。
对李安这样一位善于探讨矛盾和冲突的导演,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只是,《双子杀手》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李安式影片。
一位豆瓣用户如此评价这部电影:“如果给《双子杀手》打高分,就是对李安之前的电影不公平。”
李安为什么还要拍《双子杀手》?
作为李安,既经历过《断背山》和《少年派》的辉煌,也经历过《比利·林恩》的商业失败,不可能不知道《双子杀手》的风险。
他既然接受了这场输面极大的赌局,自然就没想赢。或者说,没想赢钱。
对剧情、叙事和主题的探索,得益于导演和编剧的创造力,拥有横向扩展的无限空间,却缺少纵深。李安无疑拥有写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现在,他想做的是改变观众在听故事时的体验。
这种体验一旦改变并形成习惯,将会颠覆人们对传统电影的认知。
电影之所以和电视剧有很大的区别,除了时长和叙事手法,还因为它营造了一种“电影感”。电视剧的重点在剧情,因此电视剧的台词、镜头和空间布局都是为了观众服务的,让观众能更容易和直观地理解剧情。
而一部好电影除了要有好故事以外,还要成为一种艺术。所以,电影的一切服务于电影本身,而观众需要在电影给予的所有信息里进行思考。再加上观众和银幕之间的距离,造成了观众和电影之间的距离感,也正是所谓的“电影感”。
在《双子杀手》里,这种电影感被模糊了。很多场景因为太过真实,缺少了电影的“质感”,反而是被很多人诟病的地方。这也说明,观众对电影的认知和习惯依旧落在“电影感”上,因此李安所做的尝试还很难被接纳和认同。
不过,李安至少促成了另一种进步——电影院。
长久以来,导演和编剧都只在电影的内容上做文章,很少关注技术的影响。因此,电影院也一直保持在最基础的放映水平,缺少设备升级的驱动力。
上一次改变发生在《地心历险记》。2008年《地心历险记》上映时,中国的3D银幕只有86块。这部电影的成功引起了中国观众对3D电影的强烈兴趣,也促成了电影院的设备升级。到了第二年,国内的3D银幕数量达到350块,在《阿凡达》上映时突破600块。
同时,3D电影也带动了3D眼镜的发展。曾经观看3D电影时需要单独购买眼镜或者付押金租借,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再看李安。目前,电影的拍摄和放映普遍采用每秒24帧的技术,正好可以让观众无法察觉画面间隔。而李安却不满足于这样的“妥协”:“一定存在另一种属于高帧率数字摄影的美感,我正在努力寻找它”。
高帧率不仅是对电影拍摄技术的考验,也需要影院放映技术的配合。尤其是当3D、4K、120帧组合在一起时,能同时满足三种放映技术的影院更是少之又少。例如主打“观影体验”的杜比影院,可以放映2K/3D/120帧或4K/3D/60帧,却无法同时达到4K的分辨率和120帧的放映帧率。
李安的首次尝试是在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当时全球只有5家影院可以支持这个技术规格的放映,有2家在中国大陆。其中之一是北京博纳国际影城(悠唐店),据虎嗅的报道,120帧版本在黄金时段的售价为非会员价 320元,会员价 260元。
因为放映技术普及不足,达到标准的影院又定价太高,极少有观众真正体会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技术突破。
在三年后的今天,李安再次带着3D、4K、120帧的《双子杀手》归来。这一次,国内已经有近30家影院可以支持顶配规格的放映,其中有一半专门为这部电影进行了改造,谁能说其中没有李安的贡献?
自1888年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以来,电影的发展史,就是科技的进步史。3D银幕,杜比影厅,再到现在初露头角的CINITY影厅,都是进步的一种体现。
技术不仅是《双子杀手》的卖点,还是李安的筹码;他想赢的不是钱,而是电影史的下一页。
即使赌输了,李安依然是李安——两度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美国导演工会终身荣誉奖,最伟大的华人导演,不需要再证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