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天国,最近闹书荒?
简介
很多年以后,沈易在枕边告诉苏棠,第一次见她时就觉得眼前一亮,那天她穿着一条明黄色的裙子,满面红光,仿佛是从日本动画里走出来的一样。苏棠:“哪部动画?”沈易眉眼含笑,温柔地用手语比出了那部动画的中文译名——《宠物小精灵》苏棠:“……离婚!”沈易赶忙追上一句——电力十足。苏棠:“……不离了。”
简介
简单的说,她性格懦怯。坦白的说,她希望平淡的活一生。所以,她谨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成亲,洞房。第一天,沦为整个沧流的笑柄。第一次,没……没经验。第三天,全城的人要她家相公纳妾。这个可以,姐妹多多,好啊!第六天,好心的小妾妹妹送毒汤来了。姐妹情深,岂能不喝?何况,这药碗忒滴漂亮,喝完抄走。第十天嘛,相公准备废妻了。小跑回柴房,带上小包袱,乘着小梯子,爬墙而出。“呀啦索!!——吾乃——云家七夜!!”只此,一嗓。天下,从此大乱;江湖,从此不安生。
简介
某女神医救下被心上人推入悬崖的某公子,却不料某公子失忆后对她一见钟情,并且开始无耻没下限卖萌倒贴吃豆腐的故事……
简介
甄家四姑娘争强好胜,自私虚荣,费尽心机设计和镇国公家的世子一同落了水。然后,一个呆萌吃货就在甄四姑娘落水后穿来了……
简介
如果非要用初高中概括中心思想的传统方式来总结这篇小说,那就是:此文旨在通过讲述一个高考超常发挥考进北大的差生求学求爱的经历,鼓励所有在读高考生、大学生、毕业生找到自信,找回梦想
简介
一个深切贯彻了暴发户女儿的身份 一个抵死呈现了当朝武状元的气质 看史上最“胡扯”女主如何插科打诨称霸状元府 亦看天下最“痴情”男主如何见招拆招吃定“小霸王” 一个暴发户女儿,一个武状元,一群鸡飞狗跳的炮灰 两个呆瓜女配,两个酱油男配,两两成对,出场只为使众人欲哭无泪 有人造孽便有人遭罪,莫问悔不悔,这年头儿骨头贱谁也怨不了谁
简介
他努力帮她获得一切她想要的, 即使牺牲所有,他也愿意。 她却只想依靠自己,斩荆披棘, 成为足以与他相配的女人。 没有算计,没有利用,没有上位。 在最险恶的娱乐圈里,他们保持着初心,给对方最纯净的爱。
简介
电台轻微的电流声里,是听了五年的熟悉声音。清润,雅致,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子。由他说出来便是婉转低沉,如入了心魔,销魂蚀骨。随安然这辈子做的最靠谱的事,大概就是因为一个声音喜欢上一个人,再然后爱上了他的全部。
头条为什么总是挖广西的历史?
头条爱挖广西的历史,说明头条偏爱广西,说明咱广西有故事,广西的故事还与众不同。
广西在中国的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是流放犯人的首选地之一,就像北方的西伯利亚一样。
广西除了远离中原、地域偏僻之外,还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南”是南边,“蛮”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民族的泛称,所以被称为“南蛮之地”,也成了偏僻、落后、愚昧的代名词。
其实,相比西伯利亚,广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好太多了,广西几乎没有冬天,四季常绿,能流放到广西的虽不是重犯要犯,但是也有一些名人。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曾被贬到广西柳州,至今柳州还有柳侯公园、柳侯祠。
本土广西人个子不高,但广西人还挺能打仗 ,太平天 国洪 秀全在广西起家,国 民党桂系军是广西出生。李宗仁、白崇禧都是广西的。
广西是个边境省份,大部分与越南交界,有个有名的德天瀑布就是跨国大瀑布,一半在广西一半在越南。游客们坐在船上就可以做跨国交易。
广西还是个壮族人口蕞多的身份,有青衣壮、蓝衣壮。但现在,不但壮族被汉化了,汉人还占了大多数。
可是,广西依然叫“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叫“首府”,不知道国内还有其他的省份这样叫吗?
总之,广西比较特别,广西故事多,你说头条能不爱广西吗?
清朝军队的军人级别是怎么分的?
说起清朝军队的编制,这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清朝军队的标准是一笔糊涂账,在清朝入关之前,清朝的军队只有自己的满洲八旗。请注意,在这一阶段,八旗基本上全民皆兵,每个旗有7500兵力,满洲八旗总计6万人。后来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又出现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编制和满洲八旗一样。所以说,在清朝入关之前,自己只有这不到20万的八旗兵。这些部队有各个旗主率领,还算简单明了。
但是在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兵的编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八旗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被混在了一起。原来的旗主们都成了空架子,所以的军队都必须服从朝廷的命令。这些八旗兵被划分成了野战军和内卫军。野战军包括健锐营、火器营、骁骑营等等,内卫军则分为了八旗步军营。八旗步军营总计有2万余兵力,编制与野战军不同。如果边疆发生了战争,清朝会从各个部队中抽调部队。但由于八旗兵已经逐步丧失了战斗力,清朝主要依靠绿营作战。
清朝入关之后,依靠自己那不到20万军队,肯定无法征服全国。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绿营。绿营就是汉军组成的部队,绿营的武器明显不如八旗兵。起初,八旗兵也根本看不起绿营。但是到了康熙在位的后期,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逐步下降,清朝不得不依靠绿营兵。不如雍正时期与准噶尔部的战争,年羹尧统帅了23万大军,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绿营兵。到了乾隆时期,绿营兵更成为绝对的主力,八旗子弟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
绿营的编制与八旗完全不同,绿营部队的最高编制为镇,镇之下有标、协、营、汛、棚等等。截止清朝乾隆时期,清朝的绿营兵分为66镇,总计兵力为60多万。也就是说,一镇绿营兵在一万人左右,类似于现在的野战师。其实也不一定,比如边境地区的镇,可能有将近2万部队。江南地区的一镇绿营兵,可能只有三四千部队。到了乾隆时期,绿营兵也逐步丧失了战斗力。就在乾隆在位的末期,清朝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
当时,起义军的声势浩大。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根本无力镇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开始鼓励各地的乡绅组建乡勇武装。认真的说,在镇压白莲教的过程中,乡勇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当时各地的乡绅都组建了乡勇,但编制和人员都不同,所以根本无法统计。有一点可以确定,当时总计组建了30多万乡勇武装。在白莲教被镇压之后,这些乡勇武装也被逐步解散。其实通过白莲教起义,就能看出清朝的正规军已经成了花架子。
几十年之后,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朝军队自然是无力应付,清朝皇帝使出了当年的老办法,估计各地的官员组建团练。也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曾国藩的湘军脱颖而出,随后还出现了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这些军队的编制都不一样,以曾国藩的湘军为例子。湘军最大的编制为营,而一个营只有500多人。在清朝的末期,为了应对危机局面,清朝还组建了北洋六镇。北洋六镇的标准很清楚,一个镇有12000多兵马。
努尔哈赤进过北京吗?
我是小林,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从明帝国东北边疆崛起,经历了几十年的征战,最终统一女真各部,“叫板”大明帝国。大明帝国在努尔哈赤的打击下,遭受重创。
(努尔哈赤画像)
努尔哈赤一直有个“北京梦”。这个梦想包含两部分内容:1、报仇;2、取代大明江山。
(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兵,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分别来说一说关于努尔哈赤的“北京梦”,谈谈努尔哈赤和北京的不解之缘。
1、发生在努尔哈赤家族的惨案
1583年,大明帝国东北边疆地区,发生了一出惨案。帝国东北古勒寨,女真部落领袖之一的阿台举兵反抗明朝,大明名将李成梁领军直捣阿台的老巢。
(李成梁是大明晚期的名将,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剿抚”政策,在帝国北疆无敌手)
在即将城破之际,另外两个女真人觉昌安和塔克世走入了古勒寨,想劝降阿台。为什么这两个人要冒险进入城寨中呢?
觉昌安,投靠大明帝国,被封为大明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也算是少数民族部落领袖;塔克世是觉昌安的第四个儿子。这父子两进城的目的,是因为阿台的妻子是他二人的亲人——阿台之妻是觉昌安长子礼敦的女儿。也就是说,爷爷要救孙女,叔叔要救侄女。
事与愿违,二人没有救出孙女,自己也在乱军中送了命。据说是李成梁破城之后下令“屠城”。
这场惨案谁是谁非不好说清了,因为明朝边将杀良冒功有,周边少数民族劫掠也有发生。最后,明朝将领只好对觉昌安和塔克世的家人说“对不起,这是误杀”。
在觉昌安的孙子,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听来,这就是“欺人太甚”。但是对方人多势众,自己还是毛头小伙子一个,鸡蛋碰石头吗?他只能选择忍耐。
(万历皇帝像)
估计远在北京的万历皇帝,根本不知道东北发生了一桩“命案”,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巨大影响。
2、面向北京——努尔哈赤的30多年的“双面人生”
父亲和祖父被杀后,努尔哈赤选择了投靠大明。他在李成梁麾下效力过,不久之后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不知道为什么,李成梁对努尔哈赤很放心。许多年来明朝的东北边将都没有对努尔哈赤引起过重视。很可能是努尔哈赤一面“臣服”,一面给这些将领贿赂。也许在大明皇帝和明朝边将的眼中,努尔哈赤和其他少数民族头目没什么区别,谅他也翻不起风浪。
(1)在很长一段时间,努尔哈赤对北京是“可望不可即”。他一方面“效忠”大明朝的皇帝陛下,另一方面压抑着自己的野心。
努尔哈赤赶上了最好的时代,首先,大明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很多政事在中央无人重视。其次,在他偷偷摸摸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时候,日本实权人物丰臣秀吉发兵进攻朝鲜,大明帝国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朝鲜方面(1592-1598年的万历朝鲜战争)。大明帝国精锐部队进入朝鲜和日本军队火拼,更没人在意这个努尔哈赤在干什么了。
如上文所说,一方面,努尔哈赤上表,表示“自己绝对效忠大明帝国皇帝陛下”。日本人侵略朝鲜的消息传来,努尔哈赤上奏万历皇帝,愿意去朝鲜战场打日本人。另一方面此,努尔哈赤还大肆贿赂明朝的边关守将(如名将李成梁)。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耿耿,据说努尔哈赤甚至亲自去北京朝贡过(1601年),但是皇帝本人是否见过他,就不得而知了——他当时的身份是少数民族酋长。
一时间,没人注意到他有什么异动。
(2)表面“恭顺”下,却是“猛兽”的另一面——内心的仇恨。
明朝官吏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政策,这一切都激起了女真人对大明帝国的仇恨。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努尔哈赤一直把大明帝国看做仇人,自己的父亲和祖父被大明帝国军队杀死,自己也亲眼目睹了明朝边将的种种不法行为。更重要的是,大明帝国的腐败努尔哈赤也是看在眼里的。内心中复仇的火焰持续了近40年,努尔哈赤最终还是点燃了复仇的怒火。
努尔哈赤的复仇之路,从1583年开始,到了1618年,他终于撕下了自己的伪装——发布“七大恨”,率军进攻大明,向自己臣服了几十年的皇帝宣战。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错,35年的报仇路如何?努尔哈赤忍耐、积蓄、伪装了35年。此时大明帝国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可怕的野兽。
(努尔哈赤占领了辽东地盘的大部,差一点直逼山海关,攻打北京)
1619年,萨尔浒大战,明军大军出动却惨败而归。从此之后,努尔哈赤的扩张势头无人能遏制了。大明朝最凶恶的敌人出现了!努尔哈赤早已经不是1583年的那个年轻人,他现在想做的,就是打进北京城,砍下明朝皇帝的人头。山海关内的北京开始感受到了东边的敌人的巨大威胁。
(努尔哈赤起兵,大明朝发现这个敌人很难对付)
3、努尔哈赤的崛起原因
为什么努尔哈赤能崛起?万历皇帝怠政是主要因素,其次还有明王朝对于边疆的管控力变弱,朝政日趋腐败等因素。
想想看,皇帝对于边关的一些事情没有掌控,等努尔哈赤做大了才做出反应;军队战斗力下滑严重,皇帝和朝中大臣还懵然不知,这样的战争能打赢吗?更重要的是,朝廷中党争不断,自己人互相拆台。
总有人说,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政一样能正常维持。天哪,大明帝国不是君主立宪的大英帝国!万历不上朝,其实很多是事情都没能正常处理,为什么?皇帝不批准、不回复,出了问题谁背锅?文武大臣不是也只能少说话也不干正事,还互相攻击。这样的决策难道没问题?
努尔哈赤遥望北京几十年,但是还是没有打进去。努尔哈赤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北京梦”,没有拿下北京推翻大明皇帝的江山。但是,在努尔哈赤的打击下,大明帝国摇摇欲坠。万历,天启,崇祯这几人的水平和努尔哈赤及继承人真不是一个等级!努尔哈赤的子孙们一样难以对付。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鞑靼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属于典型的游牧文明、采猎文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与中原农耕文明不断发生冲突与融合。
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采摘、渔猎、游牧、农耕、工商业等几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就是采摘文明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就是渔猎文明时期,夏商就是游牧文明时期,从周朝开始中国步入了农耕文明阶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从低阶文明到高阶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发展的“非均衡性”,比如生活在大草原的民族,他们就停留在了游牧文明阶段。
文明的差异,最终必然导致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由此拉开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两千多年的恩怨情仇。
我们按时间线,分别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这几个主要少数民族。
01.匈奴匈奴对应的中原王朝是秦朝、西汉、东汉以及魏晋时期,历时600余年。
在春秋时期,黄河以北、关中地区,甚至黄河以南,都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比如鬼方、山戎、猃狁、犬戎、义渠、余无、楼烦等等。
那正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化的时期,经过长期的冲突与战争,最终部分民族北迁,脱离了向农耕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保留了游牧文明的生活特性。
他们就是最早的草原民族,匈奴则是这些草原民族中的佼佼者,他们形成了游牧文明对抗农耕文明的第一个强大政权。
由此可见,匈奴原本与中原民族同根同源,只是后来他们强大了,将触角伸向西域和高加索地区,逐渐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血液。
战国时期是匈奴民族高速发展期,单轮武力值还处于下风。当年蒙恬曾经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将他们赶出了河套地区。
秦朝时期匈奴出了一个伟大的单于——冒顿,他就是那位射杀父亲夺位的家伙。冒顿在位期间东灭东胡,西进河西走廊,不断侵入汉地,上演过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的戏码。
新生的西汉政权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以和亲的方式不断喂食匈奴,以换取并不可靠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汉匈实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汉武帝、汉宣帝的打击下,匈奴迅速衰弱,几近于亡国,只好以大汉藩属国的身份才得以苟延残喘。
两汉交替之际,匈奴虽然略有复苏,但在汉和帝时期,窦宪两次重创匈奴,直接灭了匈奴政权。
从那时候起,匈奴政权退出历史舞台,匈奴人部分西迁到欧洲打天下,部分进入汉地融于汉民族之中。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虽然再度复兴,建立了数个匈奴政权,但那时候他们已经高度汉化,连姓氏都已经用了汉姓,其政权维持的时间也很短。
随着鲜卑族的崛起,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天的刘、慕容、金、呼延、于、万等姓氏,就有很多是匈奴人的后裔。
02.鲜卑鲜卑对应的中原王朝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大约经历了500年时间。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他们建立了历时149年的北魏政权,与南朝的宋齐梁陈遥相呼应。
鲜卑族的主体是被匈奴人消灭的东胡人,后来又杂糅了东夷、山戎等民族,其发源地在今天的东北地区。
随着匈奴的衰弱,鲜卑人乘机填补了草原势力的真空,进而从东北迅速扩展到整个北方地区。
西晋时期,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政权,刘宋时期,拓跋焘正式称帝,成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
跟匈奴政权死守游牧文化不同,鲜卑政权意识到,要想统治汉地必须用汉文化改造自己的民族,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拉开帷幕。
应该说鲜卑人的汉化很彻底,从此他们出了一个“鲜卑”的空壳子,内里已经完全被汉民族同化了。
这个变化让北魏政权迅速强大,也让它迅速衰弱,因为它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汉政权中“门阀士族”集团的侵蚀,进而导致皇权的丧失。
在门阀势力的操纵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他们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鲜卑政权如绚烂的礼花,留下一个夺目的光彩后迅速湮灭。
作为个体,鲜卑人完全融入了汉民族,尤其是贵族阶级,他们与关中豪门形成了血脉相融的局面。比如隋杨、李唐皇族,都是汉民族与鲜卑贵族通婚的结果。
柔然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存在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
当年鲜卑南迁进入汉地后,草原上又形成了势力真空,柔然人乘机打包了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散客”,形成了“部落邦联制”的柔然汗国。
柔然人曾经对北魏政权形成巨大威胁,为此北魏设立北方六镇以防柔然人南侵。
不过,柔然政权始终是个松散联盟,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北魏的发展高度,最终在北魏、北齐的打击下,这个短命汗国很快灭亡了,柔然人也融入汉民族之中。
03.突厥突厥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南北朝、隋朝、唐朝初叶,历经200多年。
突厥人的起源很复杂,他应该是一个杂合了匈奴、鲜卑、西域高昌、高加索、中亚塞族,以及杂胡的民族大杂烩。
柔然汗国兴起时,突厥人充当了他们的“炼铁奴”,后迁徙至阿尔泰山一带,形成了突厥部落。北朝后期,突厥人打败柔然,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并在西魏、北周、隋的支持下迅速壮大。
于是历史再次重演,强大的突厥人开始跟汉政权掰手腕。当年李渊反隋时,为了获得突厥人的支持,曾经屈辱地向他们称臣。李世民登基的当年,突厥人一直打到渭河北岸,逼得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
随着大唐帝国的强盛,李世民、李治父子连续发动了对突厥人战争,贞观四年,李靖灭东突厥,显庆二年,苏定方灭西突厥,调露二年,裴行俭破后突厥……
天宝四载,后突厥白眉可汗被回鹘人杀害,其部众部分并入回鹘,部分归唐,突厥政权退出了历史舞台。
04.契丹契丹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唐朝、宋朝,历经400多年。
契丹族是生活在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由八大部落构成,即所谓的“契丹八部”。跟其它草原民族一样,契丹的起源也很复杂,它杂糅了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
契丹的崛起得益于柔然的衰亡,他们一度与突厥东西对决,跟隋唐两朝大唱“三国演义”。
契丹的兴盛得益于大唐的衰弱,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东顾,契丹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耶律阿保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契丹国(辽国)。
契丹的称霸得益于中原的战乱,唐朝灭亡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辽国趁机坐大,并借由石敬瑭的引狼入室,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一举奠定契丹人对汉政权的二百年优势。
关于契丹人和北宋的恩怨大家耳熟能详,不赘述。
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大辽进入岁月的余晖。北宋与女真人签订海上之盟后,两线夹击辽国,并于宋徽宗宣和七年被金国所灭。
辽国被灭后,契丹人部分并入女真人,部分并入蒙古人,还有一部分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05.女真女真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历经800年。
女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二次崛起的民族,他们在北宋末年建立了金国,又在明朝末年二度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即清朝。
女真人也起源于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历史相当悠久,在西汉时期就有其先祖的记载。
契丹人统治东北时期,女真人深受契丹人的压迫,直到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完颜阿骨打。
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并对契丹人展开反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果然,女真人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大辽,又“顺手”灭了北宋。
两宋与金国人的恩怨大家同样耳熟能详。
南宋朝廷故技重施,他们联合新崛起的蒙古灭了大金。当然,蒙古人也如法炮制,顺手又灭了南宋。
金国虽然被灭了,但女真人还存在,他们一直蛰伏在元朝和明朝的统治之下。明朝中后期,女真人再次崛起,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
明朝为了方便统治,对女真人采取了羁縻政策,努尔哈赤父祖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强势崛起。
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建立后金政权,拉开了与大明对决的大幕。崇德元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女真族改称“满族”。
06.鞑靼(蒙古别部)鞑靼对应的中原王朝是明朝、后金,历史200多年。
鞑靼人只是蒙古的一个部落联盟的别称,它包括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阿速等部落,与蒙古“瓦剌部”对立,严格来讲它不应该算作独立的民族。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逃回草原,并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其中瓦剌在西部,鞑靼在东部。
鞑靼部几经统一和分裂,最后一位大汗林丹即位后,雄心勃勃的他企图再度统一蒙古。可惜林丹汗的命不好,他遇上了后金的崛起。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连续打击下,鞑靼人接连败北,林丹汗在落魄中病逝,他的妻妾们被皇太极,以及爱新觉罗家族打包收拢。
清朝初年,爱新觉罗家族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常年联姻,就来自于此。靠女人搭桥,从此鞑靼部臣服于满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政权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息过,其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两个不当的观点,一种人认为汉民族主动对外扩张所致,另一种人认为是游牧民族狼性不改所致。
首先,汉民族的农耕文明特性,和中国封闭式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具备扩张和侵略的基因。
中原文明的扩张室以文化为先导的自然扩散,是文明的自然融合,是在被侵略状态下的文化反击,而不是主动侵略和扩张。
比如匈奴人占领的河西、西域,汉民族历经千年的防守、反击,以及为了长治久安的雷霆一击,在灭了入侵者的同时,也带来民族的大融合,这些地域也随着民族的融合并入了汉政权。
其次,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民族的入侵是生存环境的必然,不能以道德论之。
我们知道,渔猎文明、游牧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低级阶段,这种生产模式相当落后,不具备族群繁衍的独立支撑条件。
那怎么办?他们只能靠农耕文明的物质条件给他们输血。但农耕文明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对游牧文明没有需求,贸易没法进行,这就导致游牧文明“剃头挑子一头热”。
于是,为生存而战的游牧民族只好靠武力去掠夺农耕文明。
这就是草原少数民族数千年不断入侵汉地的原因,否则他们生存不下去。那么,草原民族就不能改变一下落后的文化模式吗?
当然能,比如鲜卑。可当他们转型为农耕文明后,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他们这个民族就很快消失了,并入了汉民族的大熔炉里!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奇妙之处,伟大之处。
类似狗运战神的二战小说?
请叫我威廉三世、征服天国、二战风云、德意志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