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将军,飞将军李广带兵方式与其他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被称之为飞将军,他带兵的特点跟他的外号有关系,那就是很飘。至于飘到什么地步?怎么跟你形容呢?他飘起来,连自己都分不清方向。
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指的是李广为大汉立了那么多功劳,为啥一直没机会封侯呢?这个问题汉武帝给出了最好的解释,汉武帝说李广点背,也就是运气太差的意思。所以就算李广再怎么努力,他也封不了侯。
这天汉武帝正在跟卫青商量着怎么去攻打匈奴,李广气呼呼地跑来,央求汉武帝这次一定要让他跟着卫青一起去。
意思很明确,自己岁数大了,年轻的时候因为杀降所以不得封侯,想要在晚年立功封侯,否则这辈子的努力就毁了。卫青很感动,而汉武帝却表示比较为难。
汉武帝有点迷信道教,所以他给李广算过一卦,卦象表示,李广是个点背之人,运气差到了极点。如果让卫青带着这么一个人去战场,极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但是作为汉朝的老将军,汉武帝这点面子还是要给一下的,所以李广成功跟随卫青出发。在出发前,汉武帝再三嘱咐,千万不要让李广做前锋,这老英雄运气不好。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史记》卫青也有点迷信,所以牢记于心。等到要交战的时候,李广请命作为前锋前去与匈奴人决战。要换做过去,卫青必然答应,可汉武帝事先是有嘱托的,所以卫青打死了也不肯让李广出战。
李广当然很郁闷,你不让我出战,总得给个理由吧?卫青总不能指着李广的鼻子说他点背吧?那也太伤自尊了。所以卫青压根就说不出个正经理由来,结果李广气呼呼地就走了。
想不通的李广,自己个儿带着手下人冲了出去要去找匈奴人决战,结果问题来了,因为带兵方式比较飘,他把自己给带迷路了。
你没有看错,他的确迷路了。等到他找回来的时候,卫青已经大胜而归,压根就没有等李广找回来。我怀疑卫青是故意把李广给搞丢的,他害怕因为李广这个运气不好的人在军营中,导致整场大战的失败。现在你知道李广带兵有多飘了吧?
李广羞愧自杀,间接害死了冠军侯霍去病。李广迷路以后,一定在想,我是谁,我在哪儿?不过以他的运气,的确很难找到卫青的主力军。也就是说整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卫青领兵在厮杀,而李广一直在寻找回家的路。
这哪里受得了!作为一名大汉朝的老将,李广压根就受不了这样的耻辱,实在是太丢人了,所以他索性就抹脖子自杀了。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广死后,汉武帝松了口气,他觉得以后打仗肯定不会再输了。汉武帝不在乎他的死活,可是李广的家人很在乎。
比如说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他当然在乎自己老爸死得如此窝囊。他甚至认为是大将军卫青故意把李广给害死的。
所以李敢带着一把小匕首去找卫青算账,结果把卫青给划伤了。卫青为了保护李敢,把这件事给压下来了。可这件事还是被霍去病给发现了。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哪里能忍受有人伤害自己的舅舅。所以霍去病就找到了李敢,趁着打猎的功夫,一箭把李敢给射死了。
汉武帝得知这件事以后,心里立刻就慌了,因为李广刚死不久,很多人怀疑跟卫青有关。现在霍去病又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那那些支持李广家族的人,铁定是不能够放过卫青和霍去病的。
所以霍去病就被调到了外地,可惜天不假年,没多久霍去病就得病死了。至于是什么样的病,怎么死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李广这么飘,为什么还令人惋惜呢?李广带兵如此飘,可是后世之人却常常惋惜他的功绩。比如说王勃就认为李广应该封侯,却因为各种原因,始终都没能够封侯。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史记》那么李广凭啥让人觉得惋惜呢?我觉得应该要从李广的战功上说起。李广在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的确是立下过不少功劳的一个人。
但是因为他比较飘这个毛病,所以汉景帝时期,并没有给李广封侯。错过了封侯的最好时期,到了汉武帝时期,又换了一帮新上级,李广心力交瘁,因为一切又要重头开始。
至于后来李广前去攻打匈奴,战绩实在是太普通了,所以压根就够不到封侯的资格。不少人为李广打抱不平,希望汉武帝给他封侯,可是汉武帝打心眼里觉得李广资质平庸,又没有什么战功,凭啥封侯?所以就没封他。
可以说李广一辈子都在追求封侯的夙愿,但是因为命不好,总是跟封侯擦肩而过。好不容易寻找到战机,打算一战雪耻的时候,结果他还迷路了。
李广自杀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这辈子不可能再封侯了,所以他选择了用自杀了结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史记》飞将军李广的儿子被谋杀?
公元前119年李广与卫青一起出征匈奴,但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年老,命运不好,命卫青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于是卫青就要李广到右将军部队中去,李广就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由于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回到军中后,卫青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事后不久,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使他父亲饮恨而死,就打伤了大将军,大将军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张扬。又过了不久,李敢随从皇上去雍县,到甘泉宫打猎。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卫青有亲戚关系,就把李敢射死了。霍去病当时正在显贵并且受宠,皇上就隐瞒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飞将军李广为何不受汉武帝待见?
不是汉武帝不待见李广,而是李广让汉武帝感到了心酸。用李广自己的话说,一生和匈奴交战七十余次,但时至今日,李广难封却成为了一个成语。所以李广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悲壮,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
汉武帝心目对于胜利有一杆秤,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不是胜利,得不到奖励,如果杀敌一千自损五百,免强将功抵过,如果杀敌一千自损不上百,那才算是胜利。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赏金,而且可以赐爵,而李广偏偏就是第一类,连做到第二类都难。而汉武帝身边又不缺少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将军,所以李广那点鸡肋的战绩汉武帝怎么会看在眼里。
客观的分析李广,他的一生就像是立在门口的大狮子,看上去威风八面,但没有实际功效。尽管在战场上混了一辈子,始终在扮演着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我们可以从汉武帝几次大规模对匈奴的用兵作战,就可以看出李广的整体表现。首先马邑之谋是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的第一战,结果劳师动众、无功而散,当时参战的李广默默无闻,最终大行令王恢做了替罪羊。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入侵上谷,骁骑将军从雁门郡出兵,李广兵败被活捉,半路装死,最后逃脱。逃回汉朝后,花钱赎罪,被贬为民。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匈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爆发,李广被重新起用,驻守右平北郡。虽然连续几年吓退匈奴,但没有实际战绩。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匈奴右贤王进攻汉朝北部,汉武帝派兵反击,汉军大胜,李广没有参战。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朝七将军(卫青、公孙敖、公孙贺、赵信、李广、苏建、李沮)伐匈奴,共歼敌九千余人。但赵信战败,率八百骑投降匈奴,苏建全军覆灭,因此所有人没有得到奖赏,苏建被贬为民。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霍去病为总指挥。李广率四千骑兵为先锋,在祁连山遭遇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李广血战两天,伤亡过半,最后张骞率兵救援,匈奴退兵。此战,李广功过参半,汉武帝没有责罚。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争,史称漠北之战。当时被封郎中令的李广屡次要求出战,汉武帝以李广年岁已高不予批准。可是李广再三请求,汉武帝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李广年愈花甲,打了一辈子仗连个侯爵也没获封。看着李广满头苍苍白发,汉武帝心软了,允其出战并封为前将军。结果临行前汉武帝却嘱咐卫青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适合正面与匈奴交锋,恐其难以完成擒获匈奴单于的任务”。也有可能是汉武帝出于对李广的怜悯,避免身入险境。于是战前卫青临时调整,李广率兵从东路包抄匈奴,但是李广立功心切,在得知内情后十分愤恨,最后率兵不辞而别。由于李广没有带向导,很快就在沙漠中迷路,因此也没有完成合围匈奴单于战略部署。卫青率军追击数百里,也没有抓到单于,只好班师。直到途经漠南草原时,卫青才与李广部相遇。
卫青传话李广,打算问责李广和另一位将军赵食其,李广羞愧难当,拔剑自刎。死前李广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从少年时开始,与匈奴进行过大小七十多次战斗,这次好容易有机会和大将军出征同单于作战,而大将军却将我调到东路,路途本就绕远,又迷失了方向,难道这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六十多岁了,毕竟是无颜面对刀笔小吏!”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飞将军李广仅仅是命不好吗?
《出塞》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描写了李广将军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战功无数。甘肃天水人,祖上也大多都是武将出身,所以李将军年少开始就精通武艺,善骑射。
但是李广将军武将出身,性格直爽,不明白朝堂人心,不明白上边的意思,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就像大多武将一样,如岳飞等,可能是一腔热血,但是总是用力用错了地方。不服从上边的安排,多次扛上。心里比卫青差远来人。卫青老的时候汉武帝看看是否衷心,卫青把所有权利都交了,在朝堂之上,只有心思缜密,时刻如履薄冰,时刻战战兢兢才有机会得到善终。
中国处事哲学应该多看看老子的道德经,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不要总是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应该把功劳留给皇帝和上级,自己直观做事就好,那一代皇帝不杀权重之臣,毕竟篡位多来自权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广的历史贡献?
从汉文帝、汉景帝到汉武帝,李广一生侍奉了三位汉朝皇帝,那么他立下了哪些功绩呢?李广一生与匈奴战斗70余次,使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李广在汉文帝时期因为抗击匈奴有功,被任命为中郎,后来每当李广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的时候,文帝对他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假如你在高祖那时,最起码封个万户候。
参与平定七国之乱,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爆发,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联军,他在昌邑城,夺下了敌军的战旗,声明远扬,但是由于他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所以,回军后,朝廷对它没有封赏,他错过了第一次封候的机会。可以这样说,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是李广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梁孝王刘武与汉景帝在立储问题上矛盾重重,积怨极深。李广接受梁孝王将军印,使汉景帝对他防范重重,李广就这样被卷入了汉朝的宫廷斗争,为他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汉武帝时期一改以往对匈奴政策分四路大军,主动进攻匈奴,卫青一战封侯,李广可能是因为长期在边关对抗匈奴,名声太响了,匈奴集数倍兵力活捉了李广,将李广放在两匹马之间的网上,李广飞跃而起,夺马而逃匈奴人一脸懵逼,这位汉朝将军会飞呀,因此,李广获得了匈奴汉之飞将军的称号,就这么可笑?飞将军李广的名号竟然是因为战败被抓,这也使她错过了第二次封候的机会。因为战败,李广被判处死发花钱赎罪成了平民,后因匈奴入侵辽西,李广再次被启用,任由凭拥拥入兵,在这里射中了石头,即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民寻白羽,没在石林中的来历。在最后一次出征匈奴的时候,60多岁的李广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因罪被送往军官处,因不堪忍受刀比吏的侮辱,自杀为亡。李广一生打仗无数,一心想觅封侯,但是到死也没能如愿,也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没打过一场胜仗?
说李广一生没打过一场胜仗未免夸张,更有以偏概全之嫌。《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戎马一生,威震大漠 ,名扬塞外,匈奴人畏之如虎,敬畏地称其为“飞将军”。这样一位身经百战、歼敌无数、血染征袍的传奇英雄,你敢断定他没打过一场胜仗吗?
然而笼罩在李广这位悲剧英雄身上的重重迷雾确实又叫人疑惑。人们在咏叹其神勇的同时,又不禁问:在汉武帝反击匈奴、开疆拓土、以封侯赐爵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与匈奴恶战七十余次,浴血沙场,名噪天下,却为何终身不得封侯?难道他真的是军事才能不足、胜少败多吗?
为何李广是“ 常败将军”之说喧嚣尘上?宋人黄震在《史记评林》中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中写道:“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既然他很少打胜仗,汉武帝当然不会给他封侯赐爵。
然而,今天的人们还是有理由怀疑此说 。因为《史记》里仅仅记载了李广波澜壮阔、刀光剑影一生中的几场战事,并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是太史公为塑造人物形象对史实进行剪辑的结果,并没有说他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屡战屡败,一无战功。况且司马迁在自己那部旷古绝今的史学巨著里称李广为“名将”,匈奴将士也敬畏李广,赞誉其为“飞将军”,这样的虎贲岂会是“常败将军”?
有学者说李广虽非“常败将军”,但也非军事全才。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其实只是对妖魔其屡战屡败说辞的一种修正。从《史记》记载来看,李广虽然多次失利,但也确实是一员猛将;遗憾的是,他骁勇寡谋,又“自负其能” ,听不进不同意见,犯了骄兵必败之大忌,于是免不了胜少败多,不被封侯亦是理所当然之事。然后,细究史料,你会发现汉武帝时期的将军们除卫青、霍去病等少数人外,大多并非智勇双全的奇材,在疆场上厮杀战绩不如李广甚至比他逊色者而获封侯者大有人在,比如公孙贺、公孙敖、赵破奴、程不识......所以此说也不是最公正的全面之论。
有人说李广之所以屡屡失利、不得封侯,是因为汉武帝的偏见和卫青的掣肘压制所致。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古喟叹,叙说了历史上高才之士的坎坷境遇,将李广终身不得封侯一事,归咎于汉武帝刘彻。有人认为,由于李广好几次远征失利,汉武帝对他产生了偏见,觉得他“缘数奇”(点背、命不好、不吉利),不堪担当大任。
李广在其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塞讨伐匈奴的征战时,汉武帝特别叮嘱大将军卫青不能让他当前锋夺首功;卫青有意让好友公孙敖担任前锋,替代了身为前将军的李广,卫青此举确实是出于私心,但却导致李广迷途误期,触犯了军纪,被迫拔剑自刎而亡。让匈奴士兵闻风丧胆的“龙城飞将”李广,竟然落得个如此可悲的下场。
关于李广不得封侯的说法还有“杀降说”、“杀霸陵尉说”、“治军不严说”、“缺少谋略说”等等,或许这也是导致他每遇大战必失利的原因所在。
论战绩,李广肯定不如卫青、霍去病等百战不殆的“战神”。但后世的文人们却在作品里寄予他无限的同情 。比如司马迁就在《史记 ·李将军列传》里就将李广的一生描写得悲壮激越,将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读来脍炙人口,荡气回肠,李广也因此成了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英雄。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曲》中赞叹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在《燕歌行》中缅怀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王维在《老将行》中唏嘘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文人们之所以不吝赞美之词歌颂李广,或许是对这位一生不得志的“失败”英雄表现出来的一种凭吊和同情心理吧,在“成王败寇”的历史传统中,这点也是很难能可贵的呢。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