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的故事,越王勾践和西施是什么关系?
越王勾践和西施的关系是王与民关系。越王勾践比较有名的故事是卧新尝胆,还有使用美人计使吴灭亡。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相传是范Li的情人。越王勾践听从范Li的建议,把越囯十大美女送到吴国,其中西施是其中之一。吴王夫差很高兴,欣然接受。天天与美女寻欢作乐最终使吴灭亡。勾践为了雪耻天天睡在柴火堆上,尝着挂着的苦胆,时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
古代忍辱负重的名人和关于他们的故事?
最有名的莫过于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
勾践灭吴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亡。
越王勾践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外示弱求和于吴,内取十年生聚、富国强兵之策。并利用夫差好色的弱点,献出西施。勾践卧薪尝胆,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报国,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
越王勾践?
勾践,姒姓,越王允常之子,出生高贵,是夏禹的直系后代。
勾践即位元年,武王阖闾来犯,越王勾践以死士之计大破吴军,并重伤了阖闾。阖闾在弥留之际,叮嘱其子夫差,一定要灭了越王,以报此仇。
三年,勾践欲先发制人,进军吴国,大败而归,越国举国投降,勾践也沦为阶下之囚。
等到吴王赦免勾践。勾践得以回国。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对内励精图治,韬光养晦,对外与齐、楚等国交好,又派遣范蠡到吴国做为人质并年年进贡吴国以迷惑夫差。
越王归九年,吴王欲伐齐,伍子胥上谏说,应垓先攻打越国,吴王没有听从,又听信谗言,杀死了伍子胥。
又过了四年,勾践趁吴王北上,国内空虚,进攻吴国,吴军败。吴王为保全颜面,与越国求和。
其后四年,越国数次进攻吴国,吴军彻底战败。吴王嗟叹:“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自戕而亡,勾践厚葬了他。
勾践已经平定吴国,就率军北渡淮河,和齐国晋国等诸侯国在徐州会盟,向周王进贡,成为了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称霸后,范蠡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便辞官归隐,而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被勾践赐死。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考察内容,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以诸侯会盟为标志,但是完成这一会盟的诸侯不止五人,故春秋五霸的版本也不尽相同,常见的版本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五人称为春秋五霸。后来三家分晋,宣告 春秋时代正式结束,春秋五霸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是什么?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勾践是成语“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治理下的越国和夫差治理下的吴国虽然都曾断发文身,又同处在江南水乡、会稽山脉,却是地地道道的冤家死对头,从来没有过什么“吴越一家”亲。
在战略态势上,勾践曾胜过吴国,但是后来被夫差打败,被迫投降。勾践无奈之下与妻子作为吴王人质,卑身下气侍奉吴王,甚至亲自品尝吴王的粪便禀告吴王的病情,以解除吴王的怀疑。他不忘复国之志,天天睡草席,尝一只苦胆。
后来向吴王献上越姬西施郑旦,让吴王迷乱宫闱,终于击败吴国,一雪旧耻。勾践晚年迫害功臣,杀了大臣文种,另一个大臣范蠡远走他乡。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汉初三杰”之一,曾经仗剑游于街市,被无赖子弟欺负,令其从胯下穿过。韩信为了更高志向,不与之计较,受到胯下之辱。后来韩信被刘邦信任,拜为领兵元帅,被封齐王,在垓下击败项羽,成为一代名将。
关于酒的历史名人故事你知道多少?
诗云: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上面这句诗词是李白饮酒时创作的。
本想着依本画葫芦,喝个微醺再码字。但是怕控制不住一不小心写成小说了.........
闲话少叙,今天谈“酒”。若不怀疑采摘乏术,那就瞧上几眼史上的酒风情。 突出特点不重复,以点带面献上一盘儿酒史“大丰收”。
酒圣杜康,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
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谁知,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奇香四溢.......酒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酿酒事业由这里开始产生。后世人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便将杜康尊为“酿酒始祖”
原始社会的结束,夏商时期到来,酒算是奢侈品,普通百姓参加祭祀活动时,尚能沾沾酒,平时既喝不起也买不到,酒仅特供贵族和上层人物享用。酒风呈两个极端现象,灌死的灌死,渴死的渴死,很是不平衡不公道。如此酒风,造就了荒淫无度的酒色之徒;夏商两代君主皆因酒而误国。
酒池肉林-商纣王
来到周朝,周天子借鉴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对饮酒实行严格控制,颁布史上第一部禁酒令《酒诰》。
明文规定:王公诸侯不许非礼饮酒,老百姓更是不准聚众酗酒,要有节制有界量。可以说,当时酒风内敛纯正。周朝专门设立“酒正”官职,负责酿酒和用酒的事宜,并根据酒体形态、酝酿时间和酒事用途,划分出等级分明的若干类酒。
周朝率先把酒活动引入“礼仪”机制,培树了等级森严、人伦严格的套餐式规则,主宾如何敬酬互动,最权威人士坐在哪边,以及酒的摆放位置等小细节,都做出具体的约束。中国酒文化中的繁礼缛节,就是从周朝开始的,影响了中国酒事几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很忙,天天闹着割据与兼并,喝杯小酒只为解乏去忧,无暇专门拿酒说事,顺其自然地冲破了周王朝礼制的束缚。上行下效,喝酒行为不再被无限地上纲上线,回归到平常又普通的生活形态。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编录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部《诗经》和酒大有关联,三百来篇诗歌,言及酒者竟然超五十篇,开了中国诗酒先河。有好酒的文人称之为:《“酒”经》。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秦朝存亡不过二十年,其酒风介于前后两个朝代之间,处于两边靠的境地,就不多作介绍了。汉朝人对酒普遍抱有好感,酒已成日常生活中的通用饮品,也是社会活动和礼仪交往的信使。人们迎宾送客、婚葬嫁娶、议事聚会等等,都离不开酒当陪衬,有时候酒甚至能当主角。
汉朝人饮酒习惯从中寻找乐趣,更注重进行感情交流,并用酒释放各自的情怀。一些大小文人们兴风作浪,把酒抬到至高位置。
邹阳《酒赋》写道:“清者为酒,浊者为醴。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王粲的《酒赋》颂酒:“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无礼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
汉朝已盛行歌舞伴酒的聚会,即使身份高贵的人,也会摆剑弄袖,亲自高亢几喉,为酒会助兴。
刘邦酒酣,击筑自唱《大风歌》;项羽败局已定,半夜起来饮酒抒怀,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千古绝唱。
中国节日风俗定型在汉代,后世的节日习俗大多是汉代的翻版和升级。每逢元旦、元宵、社日、重阳、腊日等节日,都要按不同的规制饮酒。《汉官仪》载:“元旦以柏叶酒上寿。”《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每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三国时期的酒政划牢为界,也各自为政。曹操虽喜酒,并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两晋时期的开始酒风颓废放纵,由于门庭势力的存在,再加上“唯出身论”的观念泛滥,仕途取向出现严重的偏差,任人唯贵,任人唯显,任人唯豪,任人唯官,严重挫伤了贫寒志士的上进心。既然仕途之门踏不进,那些自以为还行的有识之人,只能去酒门找寄托,或放纵而饮、或痛苦而饮、或消沉而饮,或寂寞而饮。把所有的所有沉溺在酒里,并演化成魏晋时代的主流酒风,拉动社会各阶层都冲向酒世界酒海洋,掀起一场饮酒狂潮。
怀才不遇困于势。鹩占一枝,反笑鹏心奢侈;兔营三窟,转嗤鹤垒高危。 智小者不可以谋大,趣卑者不可与谈高,信然矣!
晋代可称之为饮酒狂人不单有“竹林七贤”有一人不得不提:陶渊明,史上第一位酒诗作者。最著名的《饮酒二十首》,自己找去吧~ 代表作《桃花源记》更是被无数文人骚客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堪称中国版的“乌托邦”。
结语:
各位,酒的历史先叙述到这里。(因为我想喝一杯了...)给大家赋一首东晋刘伶的《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除。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摇厄执孤,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