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猎人结局,你熟知的香港文化名人有哪些?
香港四大才子指的是香港四名出色文人,分别为金庸、倪匡、黄沾和蔡澜,四人各有所长,而且均为好友,也是腹中饱有文学之辈,因而合称香港四大才子。四人中,黄沾已因癌病于2004年逝世,当时是一件轰动香港的大事。四大才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香港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里程碑。在我们谈及香港文化的时候,希望我们的脑际随时可以想起:写流行曲的沾叔与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和写武侠的金庸,他们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金庸个人简介金庸(1924年农历2月初6 ——)。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生平履历金庸,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后移居香港。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他的多篇小说被选入课本。1937年,金庸考入衢州一中,离开家乡海宁。1939年,15岁的金庸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那时他17岁,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金庸(查良镛)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另一说是写情书。)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姚馥兰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建国不久,金庸为了实现外交家的理想来到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从而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关怀,深受全世界华人好评。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凡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金庸还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香港“大紫荆勋衔” 、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电影情缘四人中年纪最长、生于一九二四年的金庸,在未写出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之前,曾任《新晚报》副刊编辑,以姚馥兰和林欢的笔名撰写影评。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电影戏剧书籍,观摩了很多中外电影。五十年代,金庸加入当时香港有名的长城电影公司,充作编剧,写下了《绝代佳人》(1953)、《不要离开我》(1955)、《三恋》(1955)、《小鸽子姑娘》(1957)、《兰花花》(1958)等多部剧本,并与胡小峰在1957年合导了越剧片《王老虎抢亲》。次年,他又同程步高联手,执导电影《有女怀春》。两部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赢得了观众口碑。其时的金庸,因为终朝浸润于电影环境,小说的创作中不免受电影技法的影响。他曾在《射雕英雄传.后记》提到:“写《射雕》时,我正在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六十年代,金庸退身电影公司,集中精力办《明报》,人虽离开,其小说却仍成了电影界关注的重点对象。半个世纪以来,金庸小说以其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花样迭出的功夫,侠气纵横的意境,博大精深的文化及韵味悠远的思想,备受人们青睐,几乎篇篇都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通常非止一两次。金庸为电影提供的素材,着实功绩显赫。以拍摄粤语武侠片为主的峨嵋电影公司走在前列,1958年,导演胡鹏和李晨风先后执导了《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往下的几年,又有《书剑恩仇录》(1960)、《神雕侠侣》(1960)、《鸳鸯刀》(1961)、《倚天屠龙记》(1963)、《雪山飞狐》(1964)等片问世。这些影片皆是黑白片,武打上带着浓厚的戏曲舞台痕迹,虽然反响不俗,但过于重复的套路逐渐不能迎合市场的变化。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著名的邵氏电影公司打出“彩色武侠新世纪”的口号,意图革新武侠片。为此,电影公司斥重金购置设备,扶持导演,拍摄了数以百计的武打功夫片。仅源于金庸小说的电影,就有几十部。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张彻,一人执导了《射雕英雄传》(1977)、《射雕英雄传续集》(1978)、《飞狐外传》(1980)、《碧血剑》(1981)、《神雕侠侣》(1982)、《侠客行》(1982)等影片。除张彻外,邵氏的导演如鲍学礼、孙仲、楚原、华山等人都染指过金庸作品。邵氏出品的与金庸相关的影片,多能忠于原著的故事,结构分明,打斗上注重近身的肉博,予人以真切的惨烈和悲壮感。但在人物刻画和传达小说思想及意趣方面,则存在着缺失。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武打功夫的表现日新月异,在改编小说上,电影也变得天马行空,不受羁绊。像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除第一部尚能保留原作的构架,其余两部《东方不败》(1991)和《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1992),都成了别样的故事。而元奎的《九一神雕侠侣》(1991),刘镇伟的《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1993)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1994),只不过仅借了小说和小说人物之名,意图达到或演绎或调侃或抒怀的目的。金庸小说近半个世纪的改编之路,如同西方绘画由古典传统过渡到印象派为发端的现代主义,少了客观的写实,而多了主观的写意。倪匡个人简介倪匡,著名小说家。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聪。原籍浙江镇海,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小说则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小时可写八千字,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 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金庸写《天龙八部》连载(这一部分后来金庸改写时删去了)。倪匡先生的作品范围极广,包括武侠、科幻、奇情、侦探、神怪、推理、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及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金庸评价倪匡先生为: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他是华人科幻小说界里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的结局往往出人意表,有很多名作品,其中尤以卫斯理系列 、原振侠系列、浪子高达系列、亚洲之鹰罗开系列、女黑侠木兰花系列、年轻人与公主系列、侠盗影子系列等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倪匡(卫斯里)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电影成就倪匡小金庸11岁,一九五八年开始武侠创作,其后多有作品在《明报》刊载。倪匡创作的小说,以武侠和科幻为主,他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紧凑,悬念迭起,极能吸引观众眼球,不少都改编成了电影。早在1961年,倪匡小说改编的《仙笛神魔》就由当时的玉联影业公司的杨工良搬上了银幕。随后,仙鹤港联影业公司又推出了《六指琴魔》(1965)、《玉女英魂》(1965)、《女黑侠木兰花血战黑龙党》(1966)、《女黑侠威震地狱门》(1967)。随着时间推移,倪匡又有其它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如《原振侠与卫斯理》(1986)、《卫斯理传奇》(1987)、《卫斯理之霸王卸甲》(1991)、《卫斯理之老猫》(1992)、《六指琴魔》(1993)、《卫斯理蓝血人》(2002)等,都取自他的小说。倪匡铺叙的故事,以豪情和奇幻见胜,正符合武侠科幻电影的表现,因此很有市场并广受欢迎。其中《原振侠与卫斯理》和《卫斯理传奇》还取得票房逾千万的好成绩。倪匡生平有两件事引以为傲:屡替张彻写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他行动迅捷,三天即可出炉一个剧本。六十年代后期,倪匡投身邵氏,主事编剧,为邵氏撰写了二百多个剧本,其中多为张彻而作。一九六七年,他以一部借鉴金庸笔下杨过形象的《独臂刀》,一举将几度失败的张彻推向“百万导演”的宝座。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倪匡为张彻编写了《铁手无情》(1969)、《十三太保》(1970)、《双侠》(1971)、《四骑士》(1972)、《刺马》(1973)、《方世玉与洪熙官》(1974)、《少林五祖》(1974)、《荡寇志》(1975)、《洪拳小子》(1975)、《马哥波罗》(1975)、《杂技亡命队》(1979)、《卖命小子》(1979)、《第三类打斗》(1980)、《叉手》(1981)、《五循忍术》(1982)等作品,如武术指导刘家良一样,为张彻的功夫电影献上了一份力量。黄沾个人简介黄沾,原名黄湛森,1941年出生于广州,有八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1949年他随黄沾(黄湛森)父母移民香港;早年入读喇沙书院,后升读港大,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毕业后曾执鞭,后转到电视台工作,1965年投身广告创作及填词。上世纪70年代末,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主题曲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家变》、《狂潮》《强人》《大亨》《抉择》《风云》《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都是黄沾的佳作。那个时期,可以不夸张地说,香港的每个角落、每个人唱的都是他填词的歌。从此他走上了自己填词生涯的高峰,渐渐开始为电影作词作曲,伴随着香港电影《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黄飞鸿》等陆续走红,黄沾的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黄沾的词作品是他侠义精神与人生哲学结合的最佳体现,词坛小生林夕在点评黄沾时说:“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钢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只有学贯五经才能欣赏。”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2004年11月24日,于香港逝世。电影音乐“轻轻笑声,在为我送温暖;你为我注入快乐强电。”这是《英难本色》的主题曲的歌词,出自黄的手笔。黄出生于一九四一年,作为香港通俗歌曲的领军人物,一生共谱写了二千多首歌曲。他凭一己之力,带动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铸就了骄人的辉煌。黄第一次演电影,是在由当时邵氏红星林凤担纲的《玻璃鞋》(1959)中。他一生参与电影多部,大都是配角,只在《先生贵姓》(1984)、《不文小丈夫》(1990)、《私钟真面目》(1992)、《何日金再来》(1992)等少数影片中担当主角。黄很少参与编剧,执导的影片也有限,他对电影的贡献,主要还是在音乐方面。从1968年在《神勇坦克队》和《毋忘我》小试身手后,四十多年以来,他为电影配曲写词达百多首,遗留下《倩女幽魂》、《男儿当自强》等多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因其在音乐上的成就,黄屡得电影节嘉赏。黄的曲风古典奔放,饱有意趣,能与电影格调配合得相得益彰。而他的歌词,或通俗明朗,或催人上进,如为《警察故事》写的主题曲:凭傲气自我写/我一生的诗/情共爱泪与痴/真诚是意义/生命豁出去/流下了惊人快事/英雄有骨气/雄视世界醒狮/冲前去/全部得失只要寸心知/跨步上/云上我要飞,不但契合影片的主旨,也体现了当时香港电影和业界人士的振奋局面。至于缠绵迭宕的词章,则如: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缘生缘死/谁知,谁知?/情终,情始/情真,情痴,/何许?何处?/情之至。黄的词曲,多为武侠奇幻电影所作,他巧妙运用传统的琴筝笛箫等乐器,谱就浓郁的中国意味,很好地传达出武侠片的精髓。像在《笑傲江湖》中,他传神地将武林的风生水起、江湖的刀光剑影及侠客的自由境界溶于一曲《沧海一声笑》里。在电影音乐方面,黄与徐克合作最多。徐克的早期电影《蝶变》(1979)、《新蜀山剑侠》(1983)、《刀马旦》(1986)到《黄飞鸿》系列、《青蛇》(1994)、《梁祝》(1995)乃至监制的《倩女幽魂》系列,均少不了黄的身影,其旋律把徐克的奇诡风骨和飘逸风神挥洒得情致飞扬。蔡澜个人简介蔡澜(1941年8月18日-),广东潮州人,新加坡出生,留学日本,在香港发展事业,电影制片人、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商人。少年时代受父亲的影响,阅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早年在新加坡《南洋商报》写影评。十六、七岁时离开新加坡到外国,后到日本留日学习电影制作。蔡澜蔡澜的父亲蔡文玄早年从潮州潮安县照门蔡村移居至南洋,是一位诗人,后来在邵氏片场的一个分行做干事,母亲洪芳娉则是小学校长。蔡澜在家中排行第三。蔡澜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汉城、台北、巴塞罗那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曾向冯康候先生学习书法、篆刻。1963年蔡澜到香港后,长期任职邵氏、嘉禾等东南亚最大制片厂的电影监制。监制之电影有:快餐车、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霹雳火、一个好人、重案组等成龙主演的巨片。1989年黄沾、蔡澜、倪匡曾合作主持的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蔡澜写作多年,已出版之书籍超过 60本,广东旅游出版社首批出版的《蔡澜游记散文精品集》有《蔡澜的缘》、《附庸风雅》、《忙里偷闲》、《蔡澜游日本》、《一点相思》、《狂又何妨》、《海隅散记》、《二乐也》、《放浪形骸》、《乐得未能食素》、《给成年人的信》、《给年轻人的信》12种。1992年蔡澜开始进军商界。创办监制之产品有暴暴茶、暴暴饭焦等暴暴系列产品,蔡澜酱料有咸鱼酱料、菜甫瑶柱酱、榄角瑶柱酱、劲辣酱等等。其它引荐入口的产品有澳洲有汽红酒、路士露健康食品等等。1997年~1999年蔡澜主持之电视节目有《蔡澜人生真好玩》及《蔡澜叹世界》。2008年蔡澜主持TVB电视节目《蔡澜叹名菜》。2009年,年近7旬的才子蔡澜重出江湖,牵手深圳卫视,打造美食王牌节目《蔡澜食尚》电影监制有美食家称誉的蔡澜,与黄同庚。蔡澜年少时便撰写影评,十八岁留学日本,得邵逸夫赏识,作了邵氏驻日的分区经理,负责购买日本卖座片送往东南亚发行,并主管香港外景工作和监制一些低成本影片。张彻赴日拍摄《金燕子》,即由蔡澜接待。一九六三年,蔡澜返回香港,任邵氏公司的制片经理,往返于台湾和东亚各地。邵氏期间,他不仅参与了多部电影的制作,还曾编剧了《香港奇案》(1976)和《油鬼子》(1976)等片。一九八二年,他转入嘉禾电影公司,出任副总裁一职,监制电影多部。蔡澜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汉城、台北、巴塞罗拿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常年游荡国外的经验和信息,为嘉禾跨埠电影制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成龙在海外拍的戏,多由蔡澜监制。如在西班牙取景的《快餐车》(1984)、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取景的《龙兄虎弟》(1986)、日本取景的《霹雳火》(1995)、澳大利亚取景的《一个好人》(1997)等,都是其名下作品。蔡澜兴趣广泛,口味多变,他还曾自组“大路”电影公司,拍摄了《孔雀王子》(1989)、《力王》(1991)等电影。关于枪械的动漫有哪些推荐?
本单中推荐的这几部动漫带有浓浓的个人情感向,如果还有其他好的推荐,欢迎在评论区推荐交流。NO 1:《铳墓》
第一绝对是《铳墓》,相对于铳墓,我更加喜欢另外一个名字《枪冢》,在这一块暗无天地的地方,究竟谁会死在谁的抢下,究竟哪里会是我们的长眠之地。
《枪冢》整个动画的基调略显阴沉,讲的是黑社会的故事,也是在讲道义和情义,最重要还是再讲守护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清白和正义,只有各自想要守护的东西,只不过有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埋没了自己曾经的那份情义。
NO 2:《黑礁》
《黑礁》一共有3季,改编自广江礼威的漫画,集合了各种令人肾上腺素暴增的元素,海陆空何种刺激残酷的战斗,黑社会火并的真枪实弹,其中各种华丽的枪战,可谓是极尽黑道战火之能事;不过三部画风和基调,个人感觉在逐步黑暗化,特别是第三季,每次看都有种说不出的怪异感。
第一季基调还是较为轻松的,最重要要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其他动漫少不了的道德说教和内心独白,动作干净利落,当然和黑礁的主题有关,这里没有什么热血少年的成长,只有为了活下去不断拼命的样子。第二季比第一季“啰嗦”了点,但个人感觉在三季中也是最好看的,第二季运用了很多场景描绘主角的心路变化,一种对于人性中光辉面的挣扎和摇摆。
华丽枪战,暴力美学不废话当然好看,但是个人还是希望能在一部作品中看到人性光辉的一面,毕竟我们也不希望自己是生活在没有希望的世界里。
所以对于黑礁,我是挺抗拒第三季的(个人感情)。
NO 3:《猫眼女枪手》
《猫眼女枪手》是95年出的一部具有年代感的动画,虽然在剧情上稍微有点水,但对于动作场景的制作可谓是精良,警匪动作大片中飙车枪战当然是少不了的,最让我惊艳的是里面的各种配乐搭配非常好,每次都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NO 4:军火女王
《军火女王》的剧情比较简单,女主蔻蔻作为世界军火女王,贩卖军火的理由可谓清新脱俗,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为了世界和平,平衡各国军备实力的理念来避免战争,而非以利润为单纯目标的商人,而且是动不动就要和交易伙伴火拼的暴力女,和外面哪些妖艳贱货是不一样的!!!
不过虽然剧情有点有点水,设定也有点奇葩,但是,但是,但是这部动漫让我追到不想睡觉的原因是里面出现的各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器,真的是一集不重样,集集有惊喜。豆瓣有位网友还专门整理了一份《军火女王》出现过的武器集锦,喜欢的朋友可以留意关注 。
NO 5:神枪少女
《神枪少女》也有两季,不过因为制作班底的不一样,两部片的画风和剧情的设定都是有明显改变,个人不是特别喜欢第二季。不仅仅是因为第二季画风突变的原因,更加重要的是第二季少了第一季的矛盾感。
这里引用豆瓣网友途寄的依据一句点评:《神枪少女》世界观的核心是几组矛盾:义体们活着的当下和必死的未来之矛盾,她们心灵的的细腻、纯真和身体机能的强大与所从事事业的污秽之矛盾,后期引入二期生(包括前期Triela的台词)以后又突出了制约的爱与自然的爱之差别;而其核心吸引力就在这些矛盾之中。
NO 6:枪神记
最后再推一部国漫《枪神记》,枪神的设定还是挺好玩的。
讲述了基因锁作为一项神秘降临的超时代科技,它能促使人体机能在速度、力量、感官等得到空前强化。成功打开基因锁的人成为新时代的“特工”,而特工中的佼佼者们被称为——“枪神”。基因锁第一次看是在《无限恐怖》,虽然这里的设定没有《无限恐怖》那么出色,但是在国内动画中也是比较新奇的。
虽然枪神还有拥有国内此类型动画的老毛病:人物肢体僵硬、表情缺乏变化,但是在打斗场面还是比较流畅不错的,特效也不是五毛钱,各种枪械,暗器,刀剑,飞行器也都比较不错。
推荐这部剧的主要原因是想说明国内动画其实在逐步逐步提升,类型也变得多种多样,是很不错的变化。
大家的入坑韩剧是什么?
韩剧里的《大长今》看过两遍,里面的医学知识是我喜欢的看点,就是在这里发现了《周易》才去找的《周易》来看的,才发现我们国家的宝藏在别的国家在发扬光大,我们自己却一无所知。
从《周易》看到了《黄帝内经》又看到了《道德经》又发现了修行的道教,儒家,释家,道家。从而打开了新世界。
所以,我们的娱乐圈缺乏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根,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痕迹都是我们的根。
如果把根挖出来发扬光大与时俱进,还会让他国抢走吗?棒子国抢走"粽子"拿去申遗了,连汉字也要拿去申遗,真真是可笑至极。而我们拥有的却不懂得珍惜,真真有点拿着金饭碗要饭的感觉。
《黄帝内经》是悬壶济世,素问灵枢,入三坟典籍,蕴五行之说,倡天人合一,协阴阳之道,化经络之行,祛疾养生,运以自然生息,从而"不治已病治未病",远离疾苦,茁壮生机,成一世之安乐。
《黄帝内经》是我囯的医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还对人体生命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此方能形与神俱,邪僻不至
小说中的表哥多是反派?
这个我们就得说到金庸的表哥了,其实想必很多人都听过,金庸的家族都有文学基因。所以也有不少我们都听过名字的人了,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当属琼瑶和徐志摩了,金庸的堂姐嫁了琼瑶的三舅,琼瑶应该叫金庸为堂舅。而金庸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姑妈,徐志摩正是金庸的表兄。而显然,金庸和徐志摩的关系似乎是不怎么样的,虽然金庸也就在小时候见过一次徐志摩(金庸接受采访的时候自己说的)。我们看看金庸小说当中的表哥角色吧:
慕容复说起金庸笔下的表哥,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天龙八部》当中的慕容复。有着一个天仙一般的表妹王语嫣,还一心只有复兴大燕,弃美人于不顾,我们都想一掌打死这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了。
慕容复是一个城府极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出卖乔峰、出卖王语嫣、出卖包不同。当然了,如果说他是为了家族的使命,忍辱负重,不择手段的话,他看起来还算是一个悲情角色。在《天龙八部》的结局当中,慕容复疯了。
汪啸风汪啸风出自金庸的小说《连城诀》,与表妹水笙本来是天生一对的情侣,合称“铃剑双侠”。但是后来水笙被人掳走后,听信花铁干的话,认为水笙和狄云有私情,莫名其妙的殴打了表妹。最后在天宁寺争夺“连城剑谱”记载的宝藏时中毒身亡。
卫璧卫璧是《倚天屠龙记》当中朱九真的表哥,对的,就是那个张无忌的初恋——朱九真。所以说卫璧可以算作是张无忌的情敌了,又或者说张无忌才是第三者……卫璧和朱九真和武青婴(他师父的女儿)都有情愫。最后这两位女子都因为卫璧而死,而卫璧更惨,被练功走火入魔的青翼蝠王给吸干了。
温正温正是《碧血剑》当中夏(温)青青的表哥,温家五老的孙子,在本地可以说是欺行霸市,暗恋夏青青,而夏青青喜欢的是袁承志。所以怒火中烧,不择手段。最后被夏雪宜利用其贪念,在他翻阅秘籍时毒死。
在金庸的笔下,大部分的表哥形象都不太好。即便是《倚天屠龙记》当中的张无忌,阿离的表哥,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渣的。此外就是《天龙八部》当中四大恶人的淫贼云中鹤。而云中鹤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徐志摩的笔名。似乎金庸和徐志摩有间隙已经实锤了。
但是呢,根据徐志摩孙子徐善的表述,金庸和徐家的关系很好,经常有书信往来,金庸还是比较崇拜徐志摩的。而后来金庸去剑桥大学读书,也是因为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小时候,徐志摩经常被金庸父亲用作“别人家的孩子”去教育金庸,金庸也因此对剑桥充满了向往。
是是非非,真假如何,已经随着徐志摩和金庸逝去一同埋葬在了时光里,只感谢他们都曾经为我们留下了给我们带来美好记忆的文字。
哪部韩剧你看了不下两遍?
这里我就推荐《学校2015》了
这部韩剧刚出的时候,我一度沉迷这个电视剧无法自拔,当时我记得我应该看了不止两遍。从这之后我就迷上金所炫这个年龄不大的小姐姐了。
《学校2015》讲的是两个长得一样的双胞胎姐妹,其中姐姐被有钱人家收养,而妹妹却在孤儿院长大,姐姐性格强势,妹妹性格软弱,在姐姐一次学校活动的时候发现了妹妹所遭受到的校园欺凌,于是姐姐决定把身份给了妹妹,让妹妹过上姐姐的生活从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这部电视剧里金所炫一人饰演两角,把姐姐的强势和妹妹的软弱完美的演绎了出来,还有两个男主角,我觉得也是刻画的特别的出彩。
这部电视剧不是简单的校园爱情剧,在我看来,他主要的目的是反应了学校里面普遍存在的校园暴力现象,用电视剧的形式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从这层立意上来讲这部电视剧意义就超过很多电视剧了。
此外,这部电视剧的小哥哥,小姐姐的颜值绝对不用质疑,推荐没看过的小伙伴赶紧补补吧,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如果鸟山明是中国人?
如果鸟山明是中国人,那么我觉的《龙珠》作为国产动漫某局的审核应该会比较严。
80后的朋友应该还记得一部漫画杂志《画书大王》,简称画王。这是一代人的漫画启蒙,当年《七龙珠》《城市猎人》《圣斗士》还有《雪椰》都在这上面连载过。不过很可惜,这本神一样的杂志,突然就消失了。
后面听说是因为某一期有一张城市猎人的封面,被一位大领导看到了,于是开会时,领导拿着这期杂志,很严肃的批评了一众人,大概意思就是说青少年看的漫画杂志怎么能有搂搂抱抱,女的还露个大腿,这像话吗?!这是害了孩子们啊!
(据说就是这幅封面)
于是,画王就这样死了~
那么回到问题,龙珠中早期也有很露骨的画面,首先,这肯定是不让有了,于是小伙伴们少了很多福利。
那么再往后随着剧情发展,进入白热化的打斗,动不动就死个人,有些人死状还比较惨烈,比如天津饭直接被打断一只手臂,弗利萨先后两次被切割四分五裂。
还有龙珠里不管好人还是坏人,总是一言不合就要炸地球,从贝吉塔到布欧,这些BOSS动不动就炸地球,这哪行?河蟹河蟹!
借楼下一位朋友的一句话:在武天老师的带领下,悟空,小林,乐平等人团结奋战,艰苦战斗,依靠集体的力量终于战胜了邪恶的短笛大魔王,夺回国宝七龙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