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我的少校大人,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穷困潦倒?
陆小曼是富二代+官二代,而且是家中独女。 但是徐志摩去世后,她穷困潦倒,和有妇之夫同居30年;去世时,她无人送终,骨灰无人认领。显赫的娘家人哪去了?真相让人唏嘘,也肃然起敬。
陆小曼是旧式名媛,而且是含着金钥匙的那种。
她出生于1903年,但从未吃过旧社会半点苦,过的是非常富贵的日子。
她的父亲,名叫陆定,是晚清举人。后来,科举取消后,他直接去了日本留学,回国后就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拥有万贯家财。
后来,陆定还成为了财政司司长,可谓是又有钱,又有权。
陆小曼的母亲,名叫吴曼华,同样出身名门,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以说,陆小曼的绘画天赋,也是在母亲这里继承的。
陆家两口子感情非常深厚,但陆小曼是家中独女。
当然,在那个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陆小曼不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他们一共生了8个孩子,可惜,只有陆小曼活了下来,其他的夭折了。
于是乎,伤心的陆家父母,把万千宠爱,都给了陆小曼这个女儿。
陆家也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倾尽全力培养女儿。
可以说,陆小曼是按照顶级名媛标准培养起来的。她的外语、舞蹈、绘画等等,都是老师上门一对一教学,而且请的都是当时最顶尖的老师。
16岁的陆小曼,明眸皓齿,精通英语、法语等6国语言,能歌善舞,会唱昆曲,画得一手好画,跟着参加外交部的各种活动,是最光鲜亮丽的存在。
1920年,陆小曼被顾维钧聘请为北洋政府外交翻译,名扬全国。
胡适对陆小曼的评价最高:“又聪明,又漂亮,能歌善舞,还会画画,英、法文都很好,世上很少有这样的人物!”
陆小曼的生活条件,更是十分优越。
衣服鞋子包包,都是当时最好的材料,一件旗袍会用上金线和红宝石,为了搭配旗袍,她可以一口气买5双名牌鞋子。
至于裘皮大衣,在陆小曼的家里,更是挂满了整个大橱。
如果说高级定制代表着富贵,那么陆小曼的衣服,大概都是高级定制,因为他们家有专门的裁缝,只为陆小曼做衣服。
陆家人给陆小曼安排的未来,也是成为一位“贵太太”,养尊处优,衣食无缺。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被父母许配给了年轻军官王赓。
王赓是名门之后,虽然家世已经没落,可他自己就十分油菜花,年纪轻轻就成了军官,后来还当上了国民陆军中将。
最可贵的,是他对陆小曼一往情深,宠溺非凡。
军人出生的他,不懂浪漫,不能理解妻子的伤春悲秋,可是,他从来不亏待她。
跟着王赓的日子里,陆小曼从未为金钱发愁,生活档次比在家还要优渥。而且,王赓担心她寂寞,知道她喜欢文艺,还特地请了朋友徐志摩来陪伴解闷。
只是,王赓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体贴,换来的竟然是“引狼入室”。
也正是因为徐志摩,他们的这场婚姻,只持续了4年。
徐志摩:好友妻,我所求也!提起徐志摩,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林徽因。
但林徽因是他年轻时光的爱恋,而陆小曼,则是他一生的痴情。
说起来,徐志摩也是不差钱的富二代。
他出生于浙江海宁,父亲徐申如是硖石商会会长,坐拥发电厂、梅酱厂、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
正因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徐志摩从来不曾为金钱发愁,当然,和陆小曼结婚以后,他就开始疲于赚钱了……
他出生于1897年,小时候跟着张树森学古文,21岁开始留学美国。
最初,徐家人给徐志摩定下的原配,是张幼仪,但在徐志摩眼中,这个15岁的女孩,就是一个“土-包子”。
徐志摩是打心底里看不上张幼仪,可是,张幼仪相比陆小曼,更具有他所欣赏的新女性气质。
张幼仪的家境,同样非常好,而且,她并非大字不识的旧式名媛,和徐志摩结婚前,她同样在学校里读书。
然而,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徐志摩不待见张幼仪,但是,他也不排斥跟她发生关系。
于是乎,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而徐志摩一门心思追求林徽因,抛下一大家子人出国游学去了。
张幼仪任劳任怨,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最后还是她二哥看不过去,直接写信去徐家,要求把妹妹接到徐志摩身边。
在二哥眼中,两口子这么分居,像什么话?
最终,在多方压力下,徐志摩非常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了身边。
在这段日子里,他一边追求林徽因,一边和张幼仪睡觉,还让她怀上了孩子。
林徽因是理智的人,在见到张幼仪以后,迅速切断和徐志摩的关系,不当第三者。而徐志摩就直接抛下身怀六甲的张幼仪,追回国内,还逼着她离婚。
徐志摩说:“我要成为国内离婚第一人。”
张幼仪当然不同意离婚,她肚子里还怀着他的孩子呢。
结果徐志摩却要她打掉。
在当时,打孩子的技术根本不成熟,非常多人都死在了手术台上,连最下等的青楼女子,都不会选择打孩子。
结果,徐志摩不以为意:“坐火车还会死人了,你就不坐火车了?”
见张幼仪死活不肯离婚,徐志摩直接回了国,音讯全无,也根本不管语言不通的张幼仪,在异国他乡到底有多艰难。
当时,身怀六甲的张幼仪,差点没死在国外。
好在,她的二哥一直关注着她,在她最绝望之际,二哥把她带去了自己留学的国家,并且让她安心养胎。
可以说,如果没有二哥出手,张幼仪估计就死在了国外,更不会有后来的逆袭,创办云裳公司,成为银行女总裁的故事了。
其实,在张幼仪的小时候,她的二哥也曾救她于水火。
当时,家里人要给年幼的张幼仪缠足,她疼得哇哇直哭。二哥听不下去,拦住了全家人。
家里人不同意,说不缠足就嫁不出去。
二哥当场表态:“嫁不出去,我就养她一辈子!”
就这样,张幼仪才逃出了缠足的魔爪。
想想,鲁迅先生对原配朱安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她放足,人家还不干。而徐志摩白捡的好媳妇,不仅没缠足,还读过书,却不懂得珍惜。
而徐志摩的操作,就更迷了。
他回国追林徽因无果,就一定要张幼仪和他签离婚协议。
当时,张幼仪刚生下孩子第二天,徐志摩匆匆赶来,眼神都不给孩子,只逼着她签字。
最终,张幼仪签下了离婚协议,徐志摩就迫不及待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离婚公告,真的成了国内依据《民法》的文明离婚第一案。
当然,完成这一切的徐志摩,并没有赢得林徽因的心。
或者说,通透理智的林徽因,早已经看穿了一切。
林徽因曾说:“他(徐志摩)爱的不是我,而是他幻想出来的我。”
在感情上受挫的徐志摩,被好友王赓邀请,去陪他的妻子,没想到,这一陪,就天雷勾地火,两人一见钟情,爱得热烈。
陆小曼从小顺风顺水,事业顺利,衣食无忧,唯一缺少的就是浪漫的感情。
徐志摩呢?同样不缺钱,虽然离婚让父母特别生气,但是,诗人的浪漫促使他一直寻找真爱。
就这样,两人瞒着王赓,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爱情。
最后,徐志摩找到王赓,坦白自己对陆小曼的感情,并希望他退出。
而陆小曼则偷偷打掉跟王赓的孩子,一门心思要嫁给徐志摩。
王赓怎么也想不到,他邀请徐志摩来陪陆小曼出去玩,看话剧,居然把妻子给弄丢了,而最过分的,是陆小曼居然瞒着所有人,打掉了他们的孩子。
最初,王赓根本不能相信,他逼问陆小曼,而陆小曼也根本不怕他,铁了心要嫁给徐志摩。
在多次挽留无果之下,王赓选择给陆小曼自由。
两人离婚后,他私下找到徐志摩,警告他:“我纵与小曼离婚,内心并无成见;小曼爱你,你此后务必对她始终如一,如有三心两意,给我知道,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此时的王赓,事业顺利,军衔到了少将,若是他不放手,陆小曼也别想逃出他的手掌。
可惜,他实在不忍陆小曼难过,最终选择了退出。
退出以后,他还担心徐志摩对她不好,特别去叮嘱。
徐志摩去世后,他找过陆小曼,希望和她复婚,让自己继续照顾她。
当然,陆小曼果断地拒绝了他。
鸡飞狗跳的婚后生活陆小曼嫁给徐志摩,是为了真爱;徐志摩迎娶陆小曼,同样是为了真爱。
为了结婚,徐志摩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当时,两家人都不同意这场婚事。
徐家父母一定要张幼仪点头,否则绝不承认陆小曼的儿媳身份。好在,张幼仪是个善良的女热,纵使被辜负,她也没有歇斯底里。
而陆小曼的妈妈,则提了三个要求:第一,婚礼费用自理;第二,结婚后安分守己过日子;第三,必须由梁启超当证婚人。
前两个要求,很好达成,唯独第三个要求,让徐志摩大为头疼。
梁启超是他的老师,同时,也是王赓的老师。
就算徐志摩打着真爱的幌子,可撬同窗好友的墙角,也是事实。
梁启超一直主张一夫一妻制,同时,也非常看中家庭和睦,对于徐志摩的行为,自然不屑。
当然,最终梁启超还是来当了证婚人,只是,他的证婚词,让婚礼现场特别尴尬。
在婚礼现场,徐志摩对这对新人不停数落,并且斥责他们:“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数落一通以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这是你们俩最后一次结婚。”
不管婚礼现场有多尴尬,两人到底成了夫妻。
徐家父母特别送了他们一座小洋楼,当成新婚住所;前夫王赓也送来了结婚礼物。
只是,甜蜜的新婚生活还没过去,两人赫然发现,这日子简直一地鸡毛。
陆小曼是家中独女,从来没学过中国传统规矩。
她在公婆面前,大肆和徐志摩亲昵,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婆媳矛盾十分严重。
每次吃饭,陆小曼只吃半碗米饭,然后当着公婆的面,向徐志摩撒娇,让他吃完。
吃完饭,陆小曼就会对徐志摩撒娇:“志摩,抱我上楼。”
在那个传统时代,陆小曼的举动无异于挑战徐家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徐志摩又不懂得从中协调,气得两位老人直接搬家去了张幼仪处。
早在结婚前,他们就把张幼仪认作了干女儿。
此后,他们就断了徐志摩的经济,让他自食其力。
后来,徐志摩的母亲去世,徐志摩也不带着陆小曼回家奔丧,更是让徐家父亲气坏了,后来,他怎么都不让陆小曼来参加葬礼了。
受着顶尖名媛教育长大的,陆小曼从来不懂得生活疾苦,跟着徐志摩,依旧花钱如流水。
她出入依然需要佣人,穿衣服不看价格,喜欢就大肆买回家,而没有家里援助的徐志摩,只靠着大学教书的工资,根本养不活她。
为了维系陆小曼奢靡的生活,徐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既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等多所学校兼职教书,又用空闲时间赶书稿,甚至还做起了卖古董字画和房地产中介的活。
其实,这些收入不低,每个月能赚至少600块,可惜,对于陆小曼而言,这些钱根本不够花。
徐志摩忙得焦头烂额,再也没有当年诗人的意气风发,而陆小曼依然毫无改变,奢靡浪费,养尊处优,两人渐渐有了矛盾,争吵也非常频繁。
当年,陆小曼瞒着所有人,打掉了和王赓的孩子,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不仅不孕不育,而且一过夫妻生活就会晕厥。
为了缓解病痛,陆小曼开始跟着医生翁端午吸鸦片。两人常在一起吞云吐雾,就有了各种各样难听的流言。
不过,有矛盾归有矛盾,徐志摩依然无条件信任陆小曼,甚至亲自出面破除她和翁端午的传言。当然,他也委托好友翁端午好好照顾妻子。
1931年11月,徐志摩为了省钱,乘坐免费航班去听林徽因的讲座,还打算参加那边的抗日宣传,结果,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得知消息,陆小曼赶走了送信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也不去收尸。
最后,张幼仪没有办法,让长子带着人去为徐志摩收敛尸骨,安排葬礼。
因为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极端幼稚的行为,徐家父母对她的印象就更差了。
但是,出于对儿子的尊重,他们安排张幼仪继续给她生活补助,每月300块。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在他的遗物里,找到了一幅山水长卷。
当时,两人吵架,徐志摩负气上的飞机,可他的手边,依然是陆小曼创作的山水长卷。
他一直看得到陆小曼的美好,只是陆小曼自己看不见。
自此以后,陆小曼幡然醒悟,回到他们当初买的房子里,再也不出去交际,也不穿华丽的衣服,遣散了家里全部的佣人。
此后几十年,她致力于编辑徐志摩文集,整理出版徐志摩的全部作品,对外界所有的谩骂和斥责,全盘接受。
只是,她戒不了鸦片。
翁端午承担了照顾她的责任,为她提供经济支援,给她抽鸦片,也任由她缅怀徐志摩。
陆小曼和翁端午陆小曼和翁端午同居了?
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人。
此时,距离徐志摩去世,只过了1年。
徐申如非常生气,他给陆小曼写信:“你既然已与翁公(翁瑞午)同居,便已不算我徐家儿媳妇,所以我们的资助也将停止。”
此后,他断绝了给陆小曼的全部经济支援。
事实上,当时陆小曼并没有和翁端午同居,是徐申如派去的认打探出来的消息。
而看到纸条的翁端午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搬去了陆小曼的房子。
按照陆小曼的叙述:最初,翁端午并没有和她在一起,两人一个住在楼上,一个住在楼下。只是后来,在长久地相处下,两人才走到了一起。
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徐志摩上飞机前,还特地拜访了翁端午,请求他帮忙好好照顾妻子。(两人当时吵得很凶)
徐志摩去世时,陆小曼只有28岁,依然有众多追求者。
消息传出后,她的前夫找到她,希望和她再续前缘,被陆小曼断然拒绝。
胡适给陆小曼写信:答应我三个条件,我来照顾你。
胡适提的三个条件分别是:第一,戒掉鸦片;第二,洁身自好,远离翁端午;第三,尽快来南京。
陆小曼读了信,只是轻蔑一笑,然后回信:“你养不起我。”
此后,翁端午一力负担了陆小曼的全部花销,甚至为此倾家荡产。
翁端午有原配妻子,他和原配妻子还有孩子,但他想和妻子离婚,给陆小曼一个名分,却被陆小曼严词拒绝。
她不肯嫁给他,哪怕她已经和他同居多年。
而她的遗愿,是和徐志摩合葬。
只是,她的遗愿,并没有达成。
穷困潦倒的后半生陆小曼的后半生,是和翁端午一起过的,后来,她戒掉了鸦片,可因为常年吸食,她的满口牙齿都掉光了。
翁端午不容易,他本人也有严重的肺病,陆小曼的身体也不好,最初,两人在家里看看书,继续花光以后,日子就难过了。
至于曾经显赫的娘家人,陆小曼就更靠不上了。
早在徐志摩去世的前一年,她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曾经,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是父亲最大的骄傲,然而,陆小曼的任性,毁掉了她自己的生活,也毁掉了父亲对她的信任。
她的父亲,并没有给她留下任何遗产,甚至与她断绝了来往。
当然,陆定去世时,肯定预料不到徐志摩会英年早逝,否则,他应该无论如何都舍不得女儿受苦。
至于陆定的家产,大部分都捐给了孙中山去买枪炮,支持抗日事业。
曾经,我也疑惑,为何那么富国的陆家人,会对女儿的窘境视而不见呢?原来真相是,陆家父亲直接把家产捐给了抗日事业。
虽然有些感慨陆小曼的任性,可这样的陆定,却让我肃然起敬。
张幼仪明里暗里会给陆小曼一些钱,来照顾她的生活,并没有袖手旁观。
徐志摩的父亲去世以后,张幼仪便每个月都给陆小曼汇300块,直到后来陆小曼主动不要,才停止汇款。
1965年,陆小曼在医院病逝,享年62岁。
她一生都没有孩子,去世时也没有认送终,甚至,火化后,她的骨灰一直无人认领。
她想要和徐志摩合葬,和徐家人根本不认她,也不愿让她和徐志摩合葬。
1988年,陆小曼的侄女得知消息,将她的骨灰取回,葬入苏州东山华侨公墓。她的墓碑上,写的是"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
这个曾经风华绝代的女子,最终在孤寂中走完了一生。
好在,徐志摩去世后,她潜心打磨画技,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没有辜负她的才华,也活成了徐志摩曾经最想看到的样子。
只可惜,生前的徐志摩,并没有看到这样的陆小曼。
后话每每写陆小曼的故事,总会感慨万分。
这个权、钱、才华、容貌、爱情都唾手可得的女子,最终因为任性,把生活过的一团乱麻。
她一定是后悔的,否则也不会缅怀了徐志摩几十年。
若是年轻时多一些体谅,多一份温柔,到老了,就没有那么多遗憾了。
只是,生命没有如果,而她,若是能把才华释放,或许也是光芒万丈的才女。
甚至,只要她懂得珍惜拥有,也能衣食无忧过好一生。
只是,一切都没有如果。
她选择了依附男人,却又不甘心小意温柔,最终后悔万分。
反观张幼仪,虽然遭遇辜负,遭遇背叛,甚至差点生死一线,却没有怨恨,没有哀怨,只是坚强向前,用大度、善良、坚韧活出了不平凡的一生。
她把长子教育得很好,不许他辜负妻子,不许他没有担当,甚至照顾陆小曼,也是言传身教,只为让孩子明白什么叫做担任。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殇璃这部小说好看么?
好看的言情小说,像是残音,殇璃那样的最好是短一点的飘阿兮的《过客匆匆》、《作茧自缚》、《晨曦之雾》叶萱的《纸婚》、《纸婚2:求子记》、《同桌的距离有多远》、《十年花开》、《别离歌》、《你在我的左手边》顾漫的《何以箫声默》、《微微一笑很倾城》辛夷坞的《山月不知心底事》、《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晨昏》、《浮世浮城》、《我在回忆里等你》《缠绵》、《明冬任有雪》《如失如来》、《听心》、《遵命,我的少校大人》、《...
太平天国有哪些少为人知的知识?
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关系,是太平天国最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上海是太平天国后期进攻的战略重点,忠王李秀成曾于1860年6月到1863年6月的3年间,调动30多万大军先后8次攻打上海,最终在即将拿下上海时天京被围,李秀成撤出上海,功败垂成。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李秀成攻打上海前,另有一支队伍对上海发动了进攻,这就是上海小刀会起义。
刘丽川像
1853年8月——1855年1月,上海的天地会在其首领刘丽川的领导下举行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了上海县城,击毙了上海知县袁祖德,活捉了苏松太道吴健彰。起义军最初不过千人左右,几天之内发展到万人以上。小刀会起义后,迅速向四郊发展,占领了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县城,一度克复了太仓。
起义军克复上海县城后,建立大明国政权,数万小刀会会众与清军进行了长达17个月的血战。1855年1月,刘丽川在遭到清军与外国侵略军的联合剿杀下败亡,大明国政权也旋即瓦解。
一直以来,后世学者在研究小刀会起义失败的原因时,总是将主要责任归结为太平天国的不支援政策。这种观点的最初提出者是著名的清史研究专家萧一山,萧先生曾指出“太平军不与三合会联络,有请援者,亦遭拒绝,如上海刘丽川是已,故三合会起事者,皆不旋踵而失败。”
小刀会起义
萧一山的这条论断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小刀会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太平天国见死不救、坑死兄弟的这口黑锅,也从此被牢牢套在了身上。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不禁要问:上海小刀会起义时,太平天国干嘛去了?既然上海那么重要,以其后来花大血本攻打上海,早期为何不支援小刀会里应外合,一举拿下?
要搞清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一 太平天国拒绝刘丽川加入的说法是错误的,是后世学者的误传。太平天国作为当时最大的反清组织,当时太平天国还处于五王时代,杨秀清等人自然能够发现上海小刀会起义的重要性,更懂得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这样简单的道理,于是拒绝刘丽川加入太平天国于理上说不通。
再者,据知非子的《金陵杂记》记载,早在刘丽川起义前,太平天国就派李闻风等特遣队员到上海与刘丽川联络,在小刀会起义后,东王杨秀清还特地下檄给李闻风,希望他做通刘丽君的思想工作“率部来归”。知非子记载:“伪东王杨逆忽发出伪檄一函,曾有人秘为私拆,其略云:三月间曾据钦差大臣罗大纲第来禀,知弟等请攻苏、常,弟等在上海愿为内应,本军师不胜欣慰,何以迁延至今?如果率众来归,必当奏请加官进爵,何去何从,希自谅之。”
坐镇天京的洪秀全与太平军
从杨秀清发给刘丽川的信函中,我们不难看出,杨秀清对刘丽川以兄弟相称并希望刘丽川在上海作为内应配合太平军攻打苏、常等地,杨秀清还承诺了如果刘丽川率部来归顺当对其加官进爵。
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军将领向荣再奏折中写道:“兹于闰七月初四日,我师船胜仗之后,忽于贼首伪燕王秦日纲船上获得各贼渠稿本一册,稿内载,准上海、闽、广贼党投降,暗与上海贼党互通消息,情节显然······”向荣的奏折发现了太平军准许小刀会归顺的信息。
此外,1854年6月,上海怡和洋行的仆人发给香港总行的大卫·查甸的报告中写道:“今天上午英、法、美三个队长曾去见叛军领袖(刘丽川),叛军领袖表示若是能在安全的保卫下去南京,他们是准备离开的。但中国官方(清政府)似乎并不允许。”
由此可知,无论是清代学者的记载,清军将领的描述还是外国侵略者的记录都证明了太平天国并没有排斥、拒绝刘丽川的小刀会加入,反而对小刀会的加入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欢迎。
天京洪秀全御座
二 太平天国并没有坑老兄弟,见死不救另有隐情。既然太平天国对小刀会的加入给予了很大期望和欢迎,那为何在小刀会陷入死战时,太平天国坐拥50万大军为何不发一兵一卒给予救援?最终坐视兄弟全军覆没,白白丧失了一次占领上海的大好机会?
这要从当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说起,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此时的太平军在干嘛呢?太平天国此时占领了南京不久,为巩固根据地,太平军制定了两大进军战略。一是北伐,二是西征。这两个战场的同时开辟,耗掉了太平天国几乎所有的能动之兵。北伐军二万人攻打北京,一路而上,飘忽作战,牵制了大量清军。但由于兵力不足,支援缺乏,北伐军很快陷入被动。太平天国葵好三年,北伐军兵败后退请求天京发兵支援。此时,西征战场正在吃紧,扬州守军被清军包围,太平天国无并兵可调,只得先解救扬州守军,救出扬州守军后让其率部北上支援北伐军。然而,这一支援军也是孤军奋战,在达到山东临清时被击败溃散。1855年,正当刘丽川死守上海等待援军的时候,也正好是太平军北伐军在直隶的连镇和高唐州死守待援的时候。
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
此时,形势更加危险和紧迫,在西征战场岳州失守了、武昌、汉口陷落了,太平军一路败退到九江。清军以大军分水路两支围攻九江,太平军集合所有兵力保卫天京,准备做殊死一搏。在如此条件下,太平天国只能坐视北伐军全军覆没,更不要说远在上海的兄弟队伍刘丽川的小刀会了。
太平天国北伐军
三 太平天国也曾积极救援小刀会,却仍然没能改变结局。当时要救小刀会有多难?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阻挡在上海与太平天国之间,要解救上海必须先打垮江南大营。此时的苏、常等地都在清军手中,太平军要救小刀会得一路扫清沿途的清军才行,而在当时北伐与西征同时吃紧的条件下,太平军无力再开辟另外一个战场。但即使如此,太平军依然还是想方设法拯救老兄弟。当时距离上海小刀会最近的队伍,只有在镇江的罗大纲,罗大纲在天京无法分出兵力救援的条件下,在仪征城各码头置办了皮蓬小船六百只,制定了冲击清军水营下援上海的计划。
罗大纲组织船队救援
清人《忆昭楼洪杨奏稿》记载:“近日镇城逃出难民四名到大营投首,一金陵人,一扬州人,两仪征人,称城内长发约二千八百人,又罗逆(罗大纲)于仪征各码头置办皮蓬小船六百只,有冲水营直下,接连上海匪徒之信。”
罗大纲的计划是采取精兵突袭的方式救援刘丽川,却没料到小船无法冲破清军的水营,于是不得不退回镇江,援救刘丽川的计划旋即失败。虽然罗大纲的援救计划失败了,但刘丽川的手下潘起亮却后来逃出了上海,在罗大纲的帮助下加入了太平天国,后来还被封为了衡天安的爵位。
李秀成攻打上海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见死不救刘丽川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口历史的黑锅不应扣在太平天国的头上。
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太平天国冷知识了吧?
一向机灵的李云龙为什么会说实话?
就是因为李云龙机灵,在听到旅长问“这次又捞多少好处时”,他就明白消息泄露了,领导肯定门清了!再藏着掖着,不说实话,肯定更得不偿失!
毕竟陈庚可是搞情报出身的,政委赵刚更是陈庚派给李云龙的,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所以,陈庚想知道具体情况还是容易的!
那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赵刚才到独立团报到没几天,已经在李云龙那碰了好几次钉子,今天终于不能忍了!
“李团长,是不是有作战任务?”赵刚面无表情的问。
“没有啊!有,我能不告诉你?”李云龙依然装傻充愣。“那我倒要问问,孔副团长去哪了?一营又去哪了?”
李云龙,看着赵刚,眼睛里的情绪大概在说,这个酸秀才管的可真多。
“我让孔副团长带着一营去搞点副业,万家镇来了一批军马,我让他们去把马拉回来!”。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赵政委一脸正气的据理力争,李云龙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吆喝“你去打小报告吧!”
……
所以才有了陈赓“拦路打劫”的事!
“李云龙听说你发财了啊!这次又捞了多少好处?”
……
那为什么一向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李云龙,这次竟然一点隐瞒都没有,还吃了这么大个亏?
其实,这就是李云龙的高明之处,也是赵刚的高明之处,更是旅长陈赓对李云龙的爱惜!
一、陈赓“拦路打劫”,其实是对李云龙的保护,也就是“护犊子”陈赓给李云龙打电话要军马时,李云龙还东拉西扯的不愿意,然后陈赓说:“那咱们就得说道说道了,瞒着上级私自调动一个营的兵力,这个擅自调动部队的罪该怎么说?”
看起来是陈赓在以官压人,其实陈赓就是在变相的保护李云龙。
正如陈赓说的,不经请示私自调动部队,这大小也是个错误!如果被有心人抓住,在合适的时候拿出来估计就是个大问题了!
虽然,陈赓平时对李云龙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哪次见面都是劈头盖脸一顿骂!
但这正是陈赓对李云龙的爱惜,带兵打仗的将领,大都一个脾气,越是自己喜欢的,越是亲近的,骂得越狠。
作为自己的爱将,陈赓当然会站出来护犊子,但是适当的教训一下还是应该的。所以才有“拦路打劫”的情况!
二、李云龙“吃哑巴亏”其实是个态度,既向旅长表面我知道是谁告密,但我不会为难他,也是向旅长表示“旅长的维护之心我是我懂的”在接到陈赓的电话,李云龙就知道谁是告密的人了,自然就是赵刚。
作为政委,主要工作自然包括查验战利品,然后就是统计上报,等着充公。
作为老牌团长的李云龙,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个“打小报告”的人是谁。既然知道了,隐瞒也就没啥意思了!
但是接到旅长亲自打来的电话,又是说恭喜发财,又是敲打他私自调动不动,鬼精鬼精的李云龙怎么能理解不到旅长的意思。
第一,你不要没事找事,欺负赵刚,人家政委就是干这工作的,没有人管你,你还不上天了。赵刚是我派的人,你不要胡咧咧!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李云龙官复原职由被服厂厂长升回独立团团长时,向陈赓提出:“不要给我派政委了,团长政委我自己一个人干了”就能看出来,李云龙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不服管,不守规矩。
但是,因为李云龙带兵打仗的能力太好了,陈赓作为旅长真的是又爱又恨。
而赵刚就是陈赓给李云龙的大管家,既帮他管理部队,加强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看住李云龙少犯毛病。
第二,就是告诉李云龙,平时不吭声你发点小财就算了,一个骑兵营这么多的战利品,有多少人眼红呢!你不吭声全弄到你的碗里了,事前不请示,事后还想瞒报,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你又得犯错误!
李云龙看似粗野不讲理,其实精明强干,所以旅长连说带骂,甚至还有点威胁的口吻,李云龙瞬间就明白了旅长的好意。
三、赵刚“打小报告”其实是在维护李云龙,同是也在向上级表示自己的忠诚,绝对看好李云龙!《亮剑》这部剧的灵魂人物自然是李云龙,但是老搭档赵刚这个角色却更为真实形象。
赵刚就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政委代表,对党忠诚、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执行命令不打折扣。
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政治干部,在当时对于像李云龙这种枪林弹雨打出来的军官来说既是一种帮扶,又是一种限制。
所以,赵刚很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调动部队作战这样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必须上报,尤其是获得战利品,顺势上缴一部分,是一种非常圆滑的行为。
第一,可以像上级表示自己是绝对忠诚、守原则的事,李云龙有些小毛病我能慢慢教,帮他改正,请领导放心,我会时时上报,不会让李云龙犯错误。
第二,拿人的手短嘛!旅长可以从中获取一部分战利品,同时也就默认了调动部队作战这样的“小事”!以后也用担心背后被人穿小鞋这样的事情发生。
表面上看,赵刚似乎是个爱打小报告的,其实的做法,才是真正为李云龙着想。他是真的把自己当成独立团的,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政委,他知道如何把握尺度,才能让自己更好的融入这个团队,让士兵尊重,让团长信赖。
如果不是赵刚稳重、老道的办事能力,单靠李家坡那三枪,最多让李云龙觉得这不是白面书生,而不会成为真正的兄弟!
其实,小说里还有一个重要情节。李家坡之战,李云来了其实抓了几个战俘,但是因为痛恨日本人把人给杀了。抗战初期抓战俘是一项备受上级关注的事,李云龙直接把人杀了,是一定会被处分的。
但是,赵刚在汇报的时候,帮李云龙隐瞒了,说是战俘伤势严重,没有救活,帮李云龙圆了过去。关键是赵刚,还适时地让李云龙听到了自己的电话。
从这时候开始,李云龙才真正把赵刚当自己人。他认为一个敢于给自己背锅的人,是一个有担当,有血性的人,当然是兄弟。
而,整个事件中,赵刚其实并没有付出什么,李云龙杀战俘的事,知道的人本来也不多,就算是真的被领导知道了,也不过就是个处分,不算多大问题。
但是赵刚自己把责任担了,对李云龙来说就不是处分的问题,而是信任、是兄弟。
从这开始,李云龙和赵刚就成了真正的搭档,赵刚靠超强的情商,既看住了李云龙这头“叫驴”,又完美地完成了领导的任务。
小结:李云龙的成功离不开赵刚的“唠唠叨叨”打小报告小说里的赵刚其实更立体,他不仅有文化有原则,立场见底,对党忠诚。
在对付李云龙时,他更是能放心脸面,对着李云龙破口大骂。
看似粗俗的行为,却正好对了李云龙这种草根出身将领的脾气。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样一对搭档,对双方来说都是幸运。
舞清影的全部小说?
1. 目前并没有。2. 因为舞清影是一个网络文学平台,作家可以在其中发布自己的小说,但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被收录,而且也有些作品可能会被作者下架或删除。3. 如果您想了解舞清影的所有小说,可以在该平台上搜索舞清影,查看已发布的作品。同时,也可以关注舞清影的官方媒体渠道,以获取最新的更新和推荐。
求一本男主是特种兵?
遵命我的少校大人 《遵命我的少校大人》是一部现代军旅爱情类型的网络小说。
第一次见到陆军少校康威,顾萌萌有种想扑到他的欲望~~这丫忒特别了,背着两杠一星晃花了她的眼不说,还把她差点给那个那个了……好吧,好吧,看在他是前男友弟弟的份上,就勉为其难将就他那张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