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的你的的好大,有哪些很荒诞很邪性的国产电影?
黄渤的两个电影值得一提
《一出好戏》和《杀生》
1.《一出好戏》
这部电影简单看是讲了一群人在一个荒岛上求生从而折射人性的复杂。深层看却又很多细思极恐的地方,有人说这实际是一部劫后余生的精神病人分裂出来的“一出好戏”。
一个惊天巨浪打来,都能把大船劈成两半,而小黄车却毫发无损,这是为什么?大概是因为这都是精神病人黄渤的幻想,在他的幻想里大家都不用死去。
彩蛋里最后那个精神病院,那些病人穿的衣服和岛上时的人们穿的条纹衣服一模一样,精神病人转圈跳舞,岛上的人也爱转圈跳舞。
其实看似是喜剧却暗含很多黑色幽默,再仔细深究把那些疑点细细品味,又感觉想是个荒诞恐怖片。
2.《杀生》
影片上映于2012年,导演管虎主演黄渤。
影片当时上映,以不足两千万的票房成绩惨淡收场,豆瓣评分也只是徘徊在及格分左右而已。但几年之后被证明,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华语作品。
影片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讲述了一个曾被清时皇帝赐名“长寿镇”的与世隔绝之地,在整个寨子里所有人都很守规矩生活的也很安逸。但突然出现的桀骜不驯的牛结实的存在却打破了这种安逸。
黄渤饰演的牛结实向来不循规蹈矩更无所忌惮,在村里总是放荡不羁跟哑巴寡妇有染;这种伤风败俗的地痞流氓一直被寨里人视为祸害;所以寨里人一直商量这如何将他铲除。由此村民们跟牛结实展开了一场你来我往的拉锯战。
看起来真像是一出颇具幽默的悬疑喜剧,但里面很多细节都暗含了很多隐喻,讲述的是以悲剧为核心的扼杀人性。折射了各种乌合之众性的民族集体心理和潜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复杂面目,甚是耐人寻味。
这两部片看完总是觉得和电影的核心还隔了一层布,总觉得没看透。有人看着很觉得心累,有人看完喜欢思考很久,但这两部绝对是值得被细细思考解读,有料。
父亲因为一点小事就指责我?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争吵再正常不过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思想见解各不相同,你忍不住和父亲争吵也属正常,毕竟年轻气盛,但是争吵并不可怕,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解读的话,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的人比较缺乏安全感,所以会经常用发脾气或指责别人来引起自己最亲密人的关注,发脾气只是一种方式与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目的是引起你的关注与重视,不要让别人忽略他的存在,这是他在向别人寻求一种价值感.
既然父亲是改变不了的,试着改变下自己或许又是一番风景呢?
1、你可以对你的父亲多些谦让,毕竟他是长辈,家庭成员之间不要事事针尖对麦芒,多给对方说的机会,多为对方着想,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亲情无价。
2、当他再因为一点小事指责你的时候,你可以以玩笑的口吻去适当的回击,制造戏剧化效果,往往很多矛盾在玩笑中灰飞烟灭。
3、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为家庭做一点,少为自己考虑一些。
4、最重要的是平时多和父亲沟通,多了解了解他的想法,很多矛盾都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从而使矛盾激化。
5、四分豁达,人生短暂,应创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凡事想开点,不要事事斤斤计较,心胸开阔一点,乐于感恩的人活得轻松愉快。
一定别被愤怒冲昏了头,否则会后悔终身的哦,相信你会做的更好!
为什么有些孩子越大越和父母没有话说?
首先谢谢邀请回答!
为什么有些孩子越大越和父母没有话说?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在他眼里,父母就是他的依靠,也是无所不能的神,所以小时候,当孩子有什么话都会跟滔滔不绝的跟父母说,不管父母如何给予回应,孩子都会继续跟父母说,可是当孩子越来越大,自我认知越来越完善,社交圈越来越大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说话,宁愿把心里的话说给朋友听,甚至把秘密锁在日记本里,也不愿意向最爱他们的爸爸妈妈倾诉?
不知道题主是以父母的角度还是从孩子的角度来问这个问题,当然不管以那种身份来问这个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方一定是父母。
为了全面分析题主的问题,首先对沟通进行分析,再逐一分析。
01.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孩子和父母在生活中的说话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沟通,也遵循沟通的定义。
根据沟通的定义,具体还原到孩子与父母的日常非正式沟通中,是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根据沟通的主体,孩子和父母即可作沟通内容的传递者也可作为沟通的反馈者,沟通的目的是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孩子和父母在沟通中所属具体角色的不同对沟通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1、当孩子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时,父母反馈的态度是决定孩子是否愿意继续沟通的决定因素;
2、当父母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时,传递的信息是决定沟通是否愿意继续的决定因素;
3、家庭教育环境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02.当孩子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时试想,当孩子从刚开始牙牙学语渴望与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给予的回应一般常见有以下几种:
当孩子对你说一件事时的态度是敷衍了事还是认真对待
也许在很多家庭都曾经上演过类似的场景:
场景一:“妈妈你看,我的千纸鹤会飞!”孩子跑进厨房,兴奋地向妈妈展示自己刚折好的手工作品。而厨房里正在为晚饭忙碌的妈妈,只是敷衍一句“真棒”,就转头继续做饭,忽略了孩子的小激动。场景二:清早醒来,孩子兴致勃勃地向妈妈讲述自己昨晚梦里的英雄和怪兽,越说越兴奋,仿佛这梦境是孩子的一段真实而奇特的经历。而妈妈一边忙着给孩子穿好衣服,一边催促着说“行了别夸张了,快点下床刷牙,上学要迟到了。”场景三:家里来了客人,饭后家长和客人在聊大人们的正事,孩子突然跑过来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我来给你讲讲吧。”而爸爸却塞给孩子一个玩具,说:“大人们在说话呢,你自己去那边玩儿吧。”……
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一种存在感,孩子也不例外,尤其当孩子小的时候,他更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所以不管你有多忙,也不管那事情多无足轻重,都不要对他们的想法采取忽视和敷衍的态度,即便当时抽不出时间,也要记得,闲下来的时候,主动关注一下孩子和你说过的事情,并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对话,让孩子觉得,他们的想法是受到了重视的,孩子也自然会把家长当做首选的听众去倾诉。
当孩子向你吐露心声时,你是朋友般倾听还是长辈般说教?
有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我不知该怎样评价我妈,在初中的时候我尝试改变,试着把一些心里话说给她听。但是每次的结果换来的是一顿教训。高中的时候告诉我妈我选了文科,我妈朝我大吼“不是告诉过你文科没前途!”以至于直到大学毕业,学业上一遇到什么困难,我妈就会把这事儿翻出来再唠叨一遍:“早知道当初就应该强迫你学理科。”长大后我有天突然半开玩笑地说:“妈我以后能不能不结婚?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我妈马上对我进行批评教育:“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样是错的你知道吗?!”现在,我有什么心事,宁愿说给我最好的朋友听,也不愿意被我妈说教。任何人在沟通时都有一定的目的,也许是信息的回应,也许是情感的回应,但绝对不会有人想通过沟通得到说教或批判的。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少走些弯路,便习惯用过来人的经验来指引孩子。于是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更愿意以长辈的口吻对孩子进行批评说教,试图“纠正”孩子的某些思想。但反过来想,越是强硬的沟通方式,越是让孩子难以接受,虽说忠言逆耳,但在叛逆心理很强的孩子身上,能让孩子先坐下来认真听你说话,才是有效沟通的良好开端。而相互打开心扉的关键就在于,爸妈能像朋友一样,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
当你知道了孩子的小秘密,你能接纳他的秘密并为他守口如瓶吗?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早恋的秘密,结果她妈妈在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了同学的日记本,在好奇心得驱使下强行的打开了日记本,看到这一秘密后,却大发雷霆找到学校去,把这个事情告发给了老师,然后闹得全校沸沸扬扬,当时给我同学很大的打击。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这件事在同学心理仍然是一个过不去的坎,有时候想起来,总会对她的妈妈充满了敌意。
03.当父母作为信息传递者时一、沟通的内容总与学习有关
试着回忆一下,咱们的父母亲跟我们沟通最多的事情是什么,肯定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琴练了没?”、“功课写完了没?”、 “今天学校考试了没?”“这次月考考多少?”“周末的钢琴考级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反正永远都是与学习有关,仿佛孩子就是学习的机器,存在就是为了学习。
诸如此类,就算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天天也觉得烦了,如果对于学习成绩差强人意的孩子来说,天天问学习无异于伤口上撒盐。
当然现行的考试制度决定了家长不关心学习是不可能的,但是建议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时候,也多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关注孩子此刻的心情如何,关注孩子成长中是否有一些困难或挫折需要我们来帮助开导。
二、爱讲道理
还有一种沟通就是家长会不断的给孩子讲道理,试图让孩子能够懂得道理,可实际效果却背道而驰。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尹建莉认为: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孩子有时候确实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家长带来麻烦。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三、不管孩子情绪的沟通
有一种家长只要自己此时想沟通了,就不管孩子此时情绪如何便要与孩子聊聊。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明白的是首先应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然后再沟通内容。
这种不合时机的沟通不仅起不到沟通的意义,反而会惹怒了孩子,让孩子与家长渐行渐远。建议家长如果有事想与孩子沟通时,不妨提前与孩子预约时间和场合,给予孩子重复被尊重的感觉,让孩子无法拒绝您的要求,当然如果孩子明确拒绝,家长应心平气和接受不能发脾气或动用武力。
04.家庭教育环境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还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溺爱孩子的家庭
有很多家庭都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家长们觉得,这样做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在家人们浓烈的溺爱中长大,渐渐的对大家的爱感到麻木了。他会认为,父母爱我满足我所有的要求是应该的。毫无感恩之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只知索取,不知付出,不会关心任何人,包括父母。自私自利,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做父母的还希望他会像小时候一样,跟你说很多悄悄话吗?再也不会了。他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跟你说一句:“妈,给我拿些钱。”其他时间,他拿着钱去玩儿了。
二、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
有些人是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长大的。从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吵架,不是爸爸嫌妈妈做饭不好吃,就是妈妈嫌爸爸满嘴脏话。不是爸爸嫌妈妈做家庭妇女没形象,就是妈妈嫌爸爸大男子主义不讲理等等,总之,有很多吵架的理由,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刚开始吵架时还讲些道理,吵着吵着就全都不讲理了,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家里每天都是火药味十足。
看着争吵中的父母,孩子只会战战兢兢,歇斯底里的哭泣。可是做父母的,却从来不会顾忌孩子的感受,只顾着自己争吵发泄。有时还会迁怒到孩子身上。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孩子开始变得没有安全感,消极,自卑,懦弱,怕事,怕别人和自己大声说话,尤其是女孩子更是如此。男孩子有可能会变得暴力,到处惹是生非。
长大后,他会想方设法逃离父母。因为他害怕看到父母争吵,他恨父母,不应该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遭受这样的精神折磨。他宁愿自己是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只会选择逃避。即使身在外地,也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因为他害怕听到父母的争吵声。即便是父母打电话来,他也只会嗯嗯啊啊,没什么话可说,匆匆挂断电话。
三、父母喜欢教训和控制孩子的家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旦有了新奇的想法,第一时间就会告诉父母。但是父母总觉得很难理解,于是就会用教训的语气训斥孩子:“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比你有经验,以后全听我的,按照我说的做就行了。”
如果孩子没有听父母的话,父母就会对他大吼大叫。虽然有时父母说的话也有道理,但是那强硬的教训态度,让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很难接受。两代人的代沟越来越深。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一般都很强。给孩子从小就报好多兴趣班,让他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上学了,孩子成绩不太好,不是打就是骂。上高中了,逼着孩子选理科,不管孩子是否擅长理科。成年了,逼着谈恋爱,逼着结婚,婚后逼着生孩子等等。还有的父母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没有实现,就逼着孩子去替他实现。
遇到这样的父母,孩子只会远离你,觉得你太强势,很难沟通,不可理喻。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他有了想法,你要和他互相探讨,就像朋友一样,理解他,尊重他。不要去逼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如果他选择的事情对他今后的人生有很大帮助,你一定要去支持他。这样他才会和你无话不谈。
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现实却偏偏是,能做到与父母无话不谈孩子少之又少,能做到有效沟通的家庭寥寥无几。上面从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了为什么孩子越长大与父母的沟通最少的原因。
最后,请家长们不要等到孩子和你已经没话说了的时候,才去千方百计猜测孩子的想法,从现在开始,积极主动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保守他们的小秘密,像朋友那样去沟通,更不要过度指责不停说教。要想让孩子和你无话不谈,就先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你身边有坐过多次牢的人吗?
我身边有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他名叫李万生是做瓦工的,三十岁开始在苏浙打工,开始几年人尊纪守法,勤劳敬业,干了几年后他开始在大巴车上偷扒,他上车后偷了财物半途下车,作案多次曾被江苏警方抓获,因小偷小莫定不了罪,抓了放,放了又抓,成了派出所的老常客。2010年他在某车站偷窃外国人密码箱,内有五千元现金和各种文件,他退了脏被判三年,三年出狱后他恶性不改,又在城里东游西逛。这回他眼睛盯上了女出租车司机,2015 年3月中旬的一个旁晚,他招呼女出租车送他离市区100里地的亲友家去,车行半途她拿出匕首强奸女司机,还向女司机索要钱物,女司机无奈交出二千元,才未受到伤害。聪明的女司机等她下车后,在原地蹲守打了110报警,警方很快赶到,多路口布控将他抓获,这回被判八年。据他父亲讲,先后被拘留几十次,现逮捕在狱中度春秋。(文中化名)。
一句话赞美你的父亲?
勤劳淳朴,心地善良。
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为了好好照顾我和弟弟,从未出远门,现在我们大了,没能力给父亲安排轻松有事的工作,还是常年在外面做建筑。
从有记忆开始,能见到父亲面的,大部分只有过年的那几天,其他时间都是相隔两地,偶尔打个电话家里。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父亲的爱。
父亲性格温和,做事有恒心,能吃苦,重视孩子的教育,我能坚持上学,离不开父亲精神物质的大力支持。小时候在农村,没什么挣钱的机会,父亲为了供我和弟弟上学,每年过完年就出去,给我们挣学费。父亲从不跟我们说外面生活的艰辛,都只说吃的挺好的,比在家里好,小时候的我还相信,真的以为外面的工作有多好,如今,当我了解了外面的工作,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所受的苦难有多深重。
父亲对外人也挺好的,记忆很深的一件事,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吧,快过年了,有个一个村的人跟我家借钱,父亲本来说没有,当时我自己家里本就寒苦,确实没富余的钱借给别人,后来那婶婶在我家里叨叨叨叨,说的挺可怜的,父亲又把为我和弟弟准备的学费先拿给她了,为此,母亲和父亲还大吵一架。
父亲做事也是杠杠的,精细,有头有尾,勤动手,邻居家有什么事儿,只要吆喝一声,都会去帮忙。对自己人好,对别人也好,就是对自己不太好。总想着方便别人,却没想过自己,如果父亲能改改这个脾气,我就更欢喜了。
不管怎样,我都爱他,他是最好的!
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会怎么样?
在古代,父母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
实际上,“守孝三年”的礼仪来源于儒家思想。《论语》有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子》有云:“三年之丧,齐疏之服。”后世也有诗云“杜康做酒柳林醉,醉死三年又还生”、“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等等。所以百善孝为先,至亲去世,儿子必须守孝三年,这是古代的官制。明代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但他不回老家守孝,还继续在朝为官,这使朝野上下许多官员反对他,即便皇帝为他说情,依然不奏效。
但如果现代人还效仿古制守孝三年的话,这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毕竟现代不是古代,生活节奏和社会现状不能同日而语,否则也谈不上社会进步了。
具体会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发展。现代,一般老人去世的年龄大约是在70——90岁之间,所以他们的孩子年纪大约是40——60之间,这个年龄段的男子正是社会的脊梁,很多公司的核心领导层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倘若他们一旦回家呆三年不上班,这会极大的影响公司的发展,给社会的带来的影响就是,造成劳动力短缺,而且是核心的劳动力短缺,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会导致家庭负担过重,影响人的幸福感。古代是农耕社会,只要有土地,人就能生存。古人在守孝的时候,会在父母坟旁开垦一亩三分地,这足够养活自己了。这一亩三分地,朝廷也是不会收税纳粮,这就是民间“一亩三分地”说法的由来。而现代人不同,大家都需要外出上班挣钱,即便在农村种田为生的人,恐怕也不会完全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了,毕竟一家人都需要养活。所以,一个壮年男人三年不上班,三年没有收入,这对一个家庭的开支影响太大了,会极大的影响家庭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守孝三年”的古制,在现代是万万行不通的。上至国家,下至百姓,谁都不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