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群像,是不是已经超越庆余年?
《锦衣之下》好评如潮,是不是已经超越《庆余年》?
我觉得《锦衣之下》无法超越《庆余年》。
一,演员阵容
《庆余年》》的男主张若昀除了外貌略微有瑕疵,演技还是非常能打的,张弛有度。那种玩世不恭,却又豁达的处事态度。知道自己身为棋子时的转变。都是可圈可点的。
女主李沁饰演的鸡腿姑娘,贵为郡主,却不得任何人的宠爱,唯一在乎她的二哥因范闲而死。生母长公主对她也若即若离,甚至无爱可言。孤苦长大,心思单纯。但是她和长公主出城前的对话,让我们认识到她始终是个渴望爱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
剧中的老戏骨们,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王朝中的各色人物的各自风采。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每个人都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想要成为掌控他人人生的人。
《锦衣之下》的男主任嘉伦,这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剧,男主的性格特点还是塑造的很立体的。前期的冷漠无情,后期的春心萌动。
女主谭松韵,把袁今夏的人物也刻画的入目三分。
整部剧集,我们可能只记住了男女主,还有小阁老。其他人物真的没有多大的出彩之处。
二,关于剧情《庆余年》讲述的是某大学文学史专业的学生张庆熟读古典名著,但他用现代观念剖析古代文学史的论文命题不被叶教授所认可。张庆决定通过写小说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在他的小说中,身世神秘的少年——范闲,自小跟随奶奶生活在海边小城澹州,随着一位老师的突然造访,他看似平静的生活开始直面重重的危机与考验。在神秘老师和一位蒙眼守护者的指点下,范闲熟识药性药理,修炼霸道真气并精进武艺,而后接连化解了诸多危局。因对身世之谜的好奇,范闲离开澹州,前赴京都。 在京都,范闲饱尝人间冷暖并坚守对正义、良善的坚持,书写了一段光彩的人生传奇。
《锦衣之下》讲述的是天赋异禀的六扇门女捕快袁今夏因为一桩案件和性情狠辣的锦衣卫陆绎结下梁子,今夏本以为此生与他再无交集,奈何冤家路窄。朝廷十万两修河款不翼而飞,今夏奉命协助陆绎一起下扬州查案,替朝廷找回丢失的官银。本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却因惊天密案联手。两人从势同水火到刮目相看再到情难自已,命运的齿轮从此旋转在一起。然而事与愿违,今夏竟是当年夏然案的遗孤,背负家族血仇的她与陆绎之间横生了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两个有情人历经苦难,为救百姓、抗倭寇、锄奸佞,放下家族仇怨,联手对敌,冲破世俗枷锁,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很明显,《锦衣之下》只是一部古装青春恋爱剧,话说这部剧关于破案的情节真的不多,而且剧情也很拖沓,尤其是大杨和上官的感情线,我每次都是快进的,尤其是大杨跳崖三次都不死,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而《庆余年》则显得厚重沉稳多了。这部剧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带有自己的个人色彩的。没有真正意义的好人,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坏人。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而已。这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是相符的。
无论从哪方面来选,我肯定选《庆余年》。期待第二季,范闲变成操控棋局的人,霸气归来。
怎么欣赏肖像艺术?
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肖像都是艺术家们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人像摄影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说一下绘画领域的肖像艺术该如何去欣赏。
现在的美术专业考试基本都有素描肖像的考核内容,不管是头像、半身带手还是全身像,素描肖像的水准对于美术专业考试的成绩极为重要。因此,素描肖像以及色彩人像训练也就成了美术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
人物肖像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肖像画训练一直是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不少美术专业学生很难突破的课题。
一般来说,学会画肖像就要先学会欣赏肖像艺术。西方绘画重视造型的精准表现,印象派出现后,油画色彩的表现也更加丰富而真实;中国画的人物表现则更注重“神”。这也只是美学思维上的偏重而已,其实东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肖像的神采表现都看得很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形写神”,在造型准确的前提下,抓住“神”,尽可能表现出对象的性格以及情感。
不管是西方绘画还是国画,也不管是古典写实主义还是印象派风格,那些经典的肖像画作品基本都是形神皆备的。在东方有“吴带当风”,在西方有“蒙娜丽莎的微笑”,要求的不仅是形似,更要传神。这是欣赏肖像艺术的重要因素。
诸如“三停五眼”之类的基础的造型规律,对于一般的美术爱好者也算不上什么难事。但是对于人像结构的了解和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知道,在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始终是学习大师的绘画技法,提高绘画水准的重要手段。那么,懂得欣赏那些优秀的肖像画就是临摹的前提和基础。不知道范画好在哪里,就不知道要向别人学习什么,这样的盲目临摹是不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的。
鉴于此,欣赏评述课同样显得相当重要。通过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与作品的和谐统一,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这些都是学会欣赏优秀的肖像画作品的重要内容,一定要细细揣摩、细细体会。
当然,不同绘画风格的肖像画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甚至还需要随时调整审美习惯。这就需要在欣赏一幅作品时,要对作者的绘画风格和创作经历都有相当的了解。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欣赏肖像艺术也会有全新的感受。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张若昀适合演范闲这个角色吗?
大家好,我是老明,专注给大家推荐优质解答,缓解大家寻思之苦。这几天也发了一些《庆余年》的文章,也对里面几个人物进行了解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剧情。对于演员的问题,也收到一些评论,我发现大家似乎对饰演主角范闲的张若昀不太满意,借着这个机会,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范闲这个人物,也和大家讨论一下,张若昀到底适不适合演这个角色。身份:范闲,有着一个现代人的灵魂,亲生父亲是庆帝,亲生母亲是叶轻眉,表面上是范建的儿子,费介是他老师,幼年时期教过他毒术。性格:生性淡泊阴柔,善良而腹黑,城府很深却叶重视恩情。经历:从小在瞻洲长大,和费介学习毒术,和五竹学习武功。长大后去京城,探求母亲死亡的原因。在京城经历了家族,皇室的种种磨难,最终替母亲报了仇,杀死了庆帝,最后隐居江南。在这段历程中,范闲也收获了几个红颜知己,像什么林婉儿,战豆豆,海棠朵朵等。最后结局算是比较圆满吧。以上就是原著中,关于范闲的一些基本情况。但在电视剧里面,会稍微有点区别,因为整个剧风格是比较轻松快乐向的,范闲性格里的善良,搞怪等特点会被放大。然后感情方面不确定会怎么处理,原著中是有多个红颜知己的,而且范闲也是不信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但估计剧中会有点改变,最后可能会是林婉儿一人和范闲白头偕老,其他可能就会成为过客把。关于张若昀,我个人觉得算是青年一代演技在线的演员了,比那些流量小生好多了。看过电视剧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演技还是台词上面,都还行,这方面我没有出戏。关于他的长相,原著中,范闲是特别俊美的,容貌俊美无双,尤胜于女子。张若昀虽然可能很多人咋一看觉得一般般,但其实她骨相很好,俗话说美人美在骨,他一副好骨相,可塑性非常强。而且由于他丰润的嘴唇和阴柔的脸型轮廓,有点男生女相感,我个人觉得是挺耐看的。而且他脸不大,很有少年的感觉。 再没看剧之前,我个人觉得是挺适合范闲这个角色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化妆师的原因,剧里看上去会有点违和感,加上他有大小眼的硬伤,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稍显平庸了……还不如风天逸那个造型好看呢…… 综合来看,就是演技在线,颜值有点不符合范闲人设,但他属于耐看型的,化妆师不搞事的把,看久了应该还行吧。至于大家说的胡歌来演更合适,我也觉得合适,但最终没请到胡歌,张若昀的演绎,应该也不会太辜负观众的期待。
十八罗汉是哪十八个人?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因为在中国“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因此“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十八罗汉”
1.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赏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又名宾头卢尊者。跋罗堕阁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宾度罗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根据佛经宾头卢尊者是现在还没有涅槃还在世间的罗汉。2.欢喜罗汉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妖魔除尽、玉宇澄清 扬手欢庆、心花怒放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3.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迦诺迦伐厘情阇尊者,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4.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七层宝塔、佛法通灵 威而不怒、道行超群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词的第一音而制成的中国字。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是没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载佛骨的东西。由于塔是载佛骨的器具,于是塔也成为佛的象征。托塔罗汉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萨,菩萨和罗汉有分别:菩萨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罗汉则是“小乘”修成的果。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5.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清净修心、神态自若 安详瑞庆、进彼极乐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後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6.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身负经卷、东渡传经 跋山涉水、普渡众生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7.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骑象轩昂、颂经朗朗心怀众生、目及四方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8.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笑狮罗汉是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八位,为梵语Vajraputra 的音译。他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六种阿罗汉之五为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虽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端然不动。而且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 ; 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日不语。他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 ?”尊者答到:“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9.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开心见佛、各显神通 相互比莫、佛力无穷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是中天竺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10.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安悠自在、呵欠伸腰 神志灵通、自得其乐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於是指腹为婚。婆多生女,半遮罗生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11.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沉思罗汉那尊塑像俗称沉思罗汉,他的特征面相丰腴、蚕眉弯曲、秀目圆睁、敦厚凝重的风姿之中带有逸秀潇洒的气韵。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 古印度认为日食月宜是由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故取名罗怙罗多,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沉思罗汉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趋凡脱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 他的沉思,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以【密行】修为著名。12.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闲逸自得、怡神通窍 横生妙趣、意味盎然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所谓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13.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无量寿佛、乾坤宝袋 欢喜如意、其乐陶陶因揭陀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有人认为布袋罗汉是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时的布袋和尚,但是布袋和尚于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由此可见布袋罗汉是布袋罗汉,布袋和尚则是弥勒菩萨显灵14.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悠闲隐逸、傲视太虚 仙风道骨、超脱凡尘伐那婆期梵文为雨的意思。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後图中的芭蕉树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他出家後修成罗汉果,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15.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领神会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征,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转世为人。他出世後,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於修成正果。16.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看门罗汉威武标杆、警觉凝视 禅杖在握、勇炽邪魔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这锡杖在人家门上摇动,有缘的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舍。17.降龙罗汉迦叶尊者——降龙罗汉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迦叶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据《法住记》说,以上十六位罗汉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们常驻人间普渡众生。另一说法是第十七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在《济公外传》中,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龙修炼几百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18.伏虎罗汉弥勒尊者——伏虎罗汉在中国佛教领域,最高佛道的释迦牟尼佛 (如来佛祖)座下处十八罗汉。而伏虎罗汉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即是「弥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另一说法是第十八位罗汉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唐代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奉。到五代时,绘画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宾头卢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
中国境内最早记录“十八罗汉”名字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
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后来,宋代志盘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十八罗汉人物画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十八罗汉原本没有固定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的。
哪些国家拥有自己的凯旋门?
谢谢邀请!
【罗马三大凯旋门】 位于意大利罗马帝国大道,为世界上最早的凯旋门。中间的提图斯凯旋门,高14.4米、宽13.3米,上面装饰有浮雕,是罗马帝国前期提图斯皇帝为纪念他东征耶路撒冷的胜利而于公元81年所建。北边的塞维鲁凯旋门,中间有一个大拱门,左右各有一个小拱门,浮雕逼真,装饰精美,为纪念塞维鲁皇帝和他两个儿子远征波斯国而于公元204年建造。南面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一座有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宽25.7米,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
【勃兰登堡凯旋门】位于德国柏林菩提树下大街西端,1791年为纪念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而建造。门高20米、宽60米,顶部有女神战车雕像。
【卡卢塞勒凯旋门】1806年至1808年间所建,位于巴黎罗浮宫附近,有强烈的古罗马风格,与戴高乐广场上的凯旋门一样,都是以拿破仑盛世和战争为主要题材。门顶端的4匹骏马是从意大利圣马可教堂搬来的镀金奔马,原物于1815年归还给意大利,现在的是复制品。
【米兰凯旋门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古城堡旁,1807年为纪念拿破仑征服意大利而建,门高25米,顶上矗立两武士青铜古兵车铸像。1826年,米兰统治者弗朗西斯科将它改名为“和平门”。
【莫斯科凯旋门】1814年,莫斯科人为庆祝战胜拿破仑和俄军将士从西欧远征归来而建的一座木制凯旋门。高28米,按照古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样式建造,顶部有6匹马拉着胜利女神的凯旋车。它腐烂后,几经周折,才于1968年在库图佐夫大街建成一座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凯旋门。
【平壤凯旋门】 位于朝鲜首都平壤牡丹峰山脚下的凯旋广场,1982年为纪念金日成当年投身革命而建。门高66米、宽52.5米,全部用白色花岗石砌成,顶为三层,歇山屋式结构,门侧有浮雕群像.
敦煌莫高窟的资料?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目前仍保存有从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窟。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它以数量浩繁,技艺卓越的壁画艺术向人们展示了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千余年间的社会历史图景。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
1961年,国务院公布敦煌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敦煌莫高窟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和敦煌文书四大部分,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位的立体艺术。其内容极为丰富。
古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恒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敦煌莫高窟旅游景点介绍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莫高窟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傅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故后世遂又称之为“千佛洞”。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才重新为人所注意。
石窟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定,中心塔杆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一龛窟,大像定,涅般岸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敦煌莫高窟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干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壁画
莫高窟壁画绘干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雕塑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十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唷代主要是一佛、一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一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九十。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其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没大量出现并目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吊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真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定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岸等。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