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生活在哪个朝代,鲁班是哪里人?
鲁班,姓公输,名般,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曲阜,因其为鲁国人,故称为鲁班,尊称为公输子,是我国杰出的科技发明家和工匠祖师,被世人誉为工圣、巧匠、匠圣、艺圣和百工之祖。
鲁班村的由来?
鲁班村的故事,就写在一座桥上。
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
在营山流传着众多关于鲁班桥修建的传说,被当地的老百姓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在鲁班村有一座鲁班桥,相传便为春秋时期鲁班所建。
传说鲁班修桥时怕惊动百姓,常在夜间进行,向来是一夜竣工,如果一夜都没修起那就作罢。鲁班的墨斗是个宝物,无论是石头或木头,只要用墨斗线一弹,材料便自动断裂分开,随心所欲,裁择石木,又快又好。这次,鲁班来到灵鹫山附近的流江河上架桥,恰巧墨斗干了,便叫徒弟赵巧去河边舀墨斗水。赵巧偷懒,就躲在树林里,把尿屙在墨斗里,害得鲁班的墨斗再也不灵了。鲁班只好用树枝将已开采的石条,赶到河边,刚下好基石,听到鸡叫,就此停工。所以,灵鹫附近的河岸上,至今仍是山石累累,河中巨石铺陈数丈,平坦如桥,自古及今皆称鲁班桥而载入县志。
鲁班村村民,80多岁的杨圲圲从父辈口中还听到另外一个版本。相传,鲁班修桥,赵巧修鸡山(今营山县大庙乡境内),二人约定看谁先修好,以鸡叫为信号。谁料,赵巧先把鸡山修起,拍簸箕庆祝,鲁班听到拍簸箕的声音,误以为是鸡叫,于是就停止建桥。
传说的故事,当然不足为信,但是却为鲁班桥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同时还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鲁班桥是一座未完成的桥。在《营山县志》有记载:“治东六十里,近灵鹫而汇七曲。有石□□数丈,平坦如桥,其下深潭多鱼。相传鲁班夜造,桥未成而金鸡鸣,遂止。故河岸山石累累,若运赴河者然。隔岸数尺,土人设义渡以济。”
鲁班真正的后人?
鲁班的后人姓公输,因为鲁班的原名是公输班,所以鲁班的后人都以公输为姓。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榫卯结构是鲁班发明的吗榫卯结构是谁发明的?
是的。
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发明了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和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在明代《鲁班经》里有鲁班发明榫卯斗拱结构的记载,到了清代的《四库全书》里面,更详细地介绍了榫卯斗拱结构的各种原理、制造方法,以及在建筑当中的应用,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随处可以看到榫卯斗拱结构。
鲁班是什么地方人?
鲁国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字依智,春秋时期鲁国人,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鲁班的前身?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工匠家,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