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说说朋友圈,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1.有许多古诗与传统节日有关。2.这些古诗表达了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荏苒。3.例如,清代白居易的《九日感懷》道出了重阳节的寂寞和想念;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借端午节的意境抒发了超越物质的人生感悟;晋代陶渊明的《庚午十二日懷舊詩》则通过春节的庆祝和思念祖先的习俗表达了对乡情、对亲情的感动和珍重。总之,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文化、感悟三者的交融,也可以感受到古今情感的共通之处。
为啥农村把端午节叫做女儿节?
中国的女儿节的说法其实蛮多的,但是每个女儿节的说法的由来却并不相同。
图源自:汉服龙岩
一年之中第一个是女儿节应该是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也叫做桃花节,是古时候汉族少女的成人礼的时候,一般古代女子都在这个日子举办“笄礼”,临水而行,游玩采兰,载歌载舞,祛除邪气。日本的女儿节也在三月初三,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女儿节是给几岁的幼小女儿过的,而中国上巳女儿节是给未出阁的女子过的。
图源自:汉服龙岩
一年之中第二个女儿节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这个我们后面再说,先说第三个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在我们现在看来,七夕不是情人节吗?随着时代的发展,七夕是被赋予了情人节的色彩,但是在古代,七夕却是专属于女子的节日。是女儿节和乞巧节,女子们在七夕晚上拜七姐,祈福许愿,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
图源自:汉服龙岩
第四个女儿节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了,很多人都知道重阳节是给老人过的节,和女儿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古时候,重阳节这一天,女生是可以休息,什么都不用做的。九九为阳之极,阳极为阴,所以是女人的节日,因此有“九月九,大撒手”、“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等说法。此外,重阳还有赏菊的传统,而黄花大闺女中的黄花指的就是菊花。也因此在《帝京岁时纪胜》当中记作女儿节。
图源自:汉服龙岩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个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一直以来都蛮多的,我们最熟知的是纪念屈原,除此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介子推、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当然了,这些纪念人物的说法更多的还是后世推上去的。端午节的由来更在这些人物之前,是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图源自:汉服龙岩
那么端午节和女儿节又是怎么挂上钩的呢?我们翻看民俗历史的话,在宋朝以前都是找不到相关记录的。唯有在明朝时期的《帝京景物略》开始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还有在《宛署杂记》中记载的:“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端午节被称作是“女儿节”的说法主要还是起源于明朝时期。
图源自:汉服龙岩
而端午节被称作是女儿节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这几天,女子会佩戴端午索、艾叶和五毒灵符饰作小闺女模样,而出嫁女也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端午女儿节更多的是给出嫁女过的女儿节。其实这个传统在今天也还是有的,北方一些地区端午节少女要佩灵符,簪榴花,出嫁女要回家省亲。而南方一些地区比如福建福州地区,这一天有回娘家讨要夏衣的风俗,而娘家也要把夏衣准备好让女儿带走。
图源自:广元女儿节
而此外还有说是源于四川广元地区为了纪念武则天才定为女儿节的说法。其实感觉这个说法感觉比较弱,一个是在唐宋时期端午都没有女儿节的说法。武则天的出生地一直没有定论,的确有出身自广元的依据,而广元地区也的确有女儿节的说法,郭沫若也是这么考证的。但是吧,广元地区的女儿节并非是在端午时期,而是在正月二十三,有“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的习俗。而在1985年广元建市以后,正式把这个节日定为女儿节,时间改在了公历九月一日。也就是说是原来的时间也好,现在的时间也好,都和端午节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端午节被称为女儿节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出嫁女子在今天回家省亲吧。
图:汉服龙岩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活动返图(徐杨老师摄影),广元女儿节活动图。
文:悠然布衣
有哪些十字以内很有韵味的小短句?
1.心悦君兮君不知。
2.我自高歌,我自遣哀情。
3.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4.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5.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6.谁把流年,暗中偷换。
7.日入酉,梦幻空花能几久。
8.为你千千万万遍。
9.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10.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12.山月不知心里事。
13.恨不相逢未嫁时。
14.天下事,未晚也。
15.不言说,但相思。
16.若不能言语,只对望也好。
17.思君令人老。
18.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0.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
21.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22.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3.扣弦一笑,不知今夕何夕。
24.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25.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26.强极则辱,情深不寿。
27.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28.为谁开,茶花满路。
2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0.雪满长安道。
31.虽万千人吾往矣。
32.过尽千帆皆不是。
3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34.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35.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36.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37.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38.当时年少春衫薄。
39.我亦飘零久。
40.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1.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42.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43.春君幸毋相忘。
44.意映卿卿如晤。
45.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46.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47.此心安处是吾乡。
48.不狂不聋,不能为人公。
49.义不理财,慈不掌兵。
50.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51.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52.但愿君心似我心。
5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54.胸襟须广大,世事似浮云。
55.茫然慨既往,默坐慎将来。
56.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57.长路漫漫,踏歌而行。
58.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59.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60.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61.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62.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63.人生苦短,无梦难活。
64.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65.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66.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67.青天共白月,我共你。
68.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69.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
70.生命细细地,含着阳光。
71.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72.花开如火,也如寂寞。
73.顺境不贪,逆境不嗔。
74.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75.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76.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77.谁共我,醉明月。
78.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79.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80.秋夜美丽,使我旧情难忘。
81.在梨子树下,晚霞常驻。
82.心复杂,世界就是迷宫。
83.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84.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85.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86.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87.心行慈善,何需努力看经。
88.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89.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90.愿此时平淡,若彼时灿烂。
91.这尘世辽阔,人心幽深。
92.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93.初遇是你,余生都是你。
94.南风未起,念你成疾。
95.青春不会消逝,只是迁徙。
96.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9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8.不仓惶的眼,被岁月改变。
99.人人都有不同的战场。
100.心刀斩心鬼,写作惭愧。
101.从来如此,便对么?
102.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103.幸有我来山未孤。
104.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105.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106.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107.还没分别,已在心里写信。
108.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写在后面:晚上,静下心来,从几个摘抄本里,精心选了108条10个字以内的内涵句子,可以说是拿出了“压箱底”的存货。这108条句子都有出处,因为影响排版,所以没有加上。条友们如果有感兴趣的句子,可以在下面留言,并分享高见;如果想知道文中句子出处及含义,也可在下面发问,我会抽时间集中回复。
2021年2月22日凌晨,于深圳。
国人为什么相当重视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最早起源于周朝,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关于它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迫害,流亡出逃。流亡期间,重耳忍辱负重,就连身边的大臣也相继离开了他。最后只有几个忠心的人跟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在逃亡路上,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重新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继位后,对那些和他逃亡的臣子都大加封赏,却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提起介子推。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来受封。没想到请了几次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晋文公便让军队上山搜索,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他认为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谁知道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环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着跪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堵着个树洞,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含泪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下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知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登山祭拜,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柳枝随风飘扬。晋文公敬重地走到跟前,掐了一根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自此以后,晋文公一直把血书带在身边。他励精图治,终成一代明君。
由这个故事可见清明节由来已久,那么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扫墓呢?首先,祭祀是对祖先的恻隐之心
在远古时代,部落中的人死了都是随便丢到野外的。有些地方更残忍,人老了就把他推到野外自生自灭,根本不会等到他死亡。
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做不对,毕竟老人也是人,不是动物。所以就等他死了以后再把他丢到郊外去。
丢出去以后,有一天古代人又经过那个地方。看到腐烂的尸体心里很难过,不忍心祖先这样曝尸荒野,所以就回家带上工具,选一处比较好的地方,挖个坑把他埋起来。这就是最早的殡葬。
殡葬慢慢地演化出一套仪式,然后就开始建坟墓,看风水,计算故人的忌日,来祭拜他。这就是祭祀。
人都是有恻隐之心的,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母死后,还要遭受不好的待遇。亲人往生的时候,要把他埋起来,否则你的心就不安。
其次,拜祭祖先是一种自我剖析
人们祭祖扫墓,真正的用意在于教导子孙在父母亡故后,每年纪念,像后代宣扬父母的美德,使祖先永远存在子孙的心中。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在我们有不方便跟别人讲的事情,可以跟祖先交流。因为我们相信祖先最爱护我们,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在点香跟祖先对话时,其实是一种自我剖析,是自己回答自己。祖先会一直保守秘密,你可以很放心地把真心话说出来。
一个人只要把真心话说出来,就得到答案了,就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了。
最后,人们认为重视祭祀能得到福报
我们怀念祖先,将他们良好的品德,向子孙宣扬,教导子孙学习,并且要做得更好。
这样,祖先的品德会一直在子子孙孙当中流传下去,这些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历史上有许多历经百代而不衰败的家族,大多得益于祖先良好修养以及遗留并持续传承的家风。后代都品德优秀,这就是祭祀祖先所带来的福报。
结语:清明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从扫墓开始,把我国优良的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近人鲁迅的诗句放在王绩的一生遭际来看,也恰如其分。只不过鲁迅彷徨于“新文苑”与“旧战场”文化阵地的选择,王绩则深陷入仕还是出隐的两难囹圄,因此比起他的偶像“五柳先生”陶渊明,“五斗先生”总是流露出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这种想抛下一切赫然出隐、又心存不甘的愁苦焦虑,在《野望》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题目说到,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错了。窃以为诗句本身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加上描写的是乡野田园景致,很容易让人想到归隐田园淡泊宁静的陶渊明,也就把这首诗联想为闲适安逸,清静玄远的调子,却忽略了诗中于渴望归隐洞见山林心生欢喜之外,隐含着的不甘与忧愤。那么这样复杂矛盾的情绪到底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的呢,我们先从诗词大意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诗意赏析如下: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大意朴素浅近,在这里不做过多解释。首句“东皋薄暮望”的“望”字,是全诗的诗眼,“望”是一个发起的动作,也是贯穿全文的视角。以下全部景致内容都从眼底这一“望”展开,望见的景致又再次生发新的感触,联动下一步的动作(长歌怀采薇)。“望”这个字本身就富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韵味。它不仅仅是看、极目远眺。它除了“远眺”的基本义还带着“渴望”与“追寻”的引申含义,还带着可望不可即的缺憾。如“望尽天涯路”,再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凡此等等,都包含着屈原在离骚中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建构的文人精神原型:对建功立业,求仕治国的不懈追寻。
在首句诗人交代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一个人处在东皋之上、薄暮之中,这本是一种客观的处境,但是诗人却把自我内心的情愁赋予到周遭环境以及个体姿态之中,导致整首诗看起来质朴浑厚,仔细读来却似暖实冷,似淡泊实忧愤。这是因为温暖秋景之中蕴含着诗人对自身孤独异质性的一种体认,这种体认造成了诗人在自然盛景中感到的不是融合,而是一种抽离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是这样解释的:“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而王绩接下来对山乡景物的描写,也正是印证了这句理论,饱含着个人遭际的情绪体验完成对眼前景物的摹写,他如实写出秋季树色暮霭的明亮热烈,却也没有办法回避自己的孤独。
于是颔联,他所看到的景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份秋色是红黄杂陈的、落晖也是明亮的,带着秋天色彩的瑰丽。但是面对此情此景的作者,是“徙倚欲何依”的状态。。“徙倚”语出《楚辞》意为“徘徊,彷徨”。“欲何依”则出自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徘徊彷徨,是因为作为隋唐之际的诗人他不知道前路在何方。无所归依,化用《短歌行》又见其怀才不遇的失路之悲。满树的秋色不能给予他安慰,反而平添了几分清愁。这又是一种“悲秋情结”。以乐景写哀愁,更显其哀。
颈联从自然界的物象转向人世间的物象,因为所选取的物象“牧童驱犊”、“猎马带禽”与上联一样,都带有田园色彩。但是这两句的意象是主观能动的,是自在而富有生命力的,而且他们是归返,与诗人“无所依”的姿态恰好相反,这正是反衬,突显诗人彷徨无依,无所自适的状态。牧人也好,猎人也好,生活在这人世间,或放牧,或打猎, 各自都是笃定的存在,只需在既定的生命轨道上细水长流地生活下去就可以了,他们的人生简单而快乐。而诗人却没有这份笃定,他一直在仕与隐之间犹疑彷徨,靡靡无所骋。出仕时, 他无法忍受官场的复杂与浊恶,只好选择辞官归隐;归隐之后,却又无法从山水田园之中获取真实的快乐。这就是诗人正面临的身份焦虑,两边都有他无法自适的地方,身在江海而心存魏阙,亦或身处庙堂又念山水田园之乐,所以他只能孤独而拧巴的活着。
尾联“相顾无相识”,这里不止是现实与牧人的不认识,更是与他们之间生命姿态的陌生,诗人的孤苦、盲目追寻通过他们的生机对比得更为明显,他向往着牧人拥有的简单而糊涂的快乐,却也深知精神层次的差异(或者说是文人群体的高傲)让他不能与这群人共处,也自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获取真实的快乐。他无法在自然田园中说服自己安心归隐,只能想起圣贤孟子“尚友”的原则,企图在古诗吟诵中与古人寻找共鸣,获取一丝虚虚实实的精神慰藉。所以要“长歌怀采薇”。“采薇”引自《诗经》,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来宽慰自己,既然所遇之人皆非故友,又知音难觅,只能寻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耳。
二、“五柳”与“五斗”:形骸与灵魂何处归依?说到王绩,总是不可避免要提及他的偶像陶渊明。王绩将陶渊明当做偶像,处处效仿。陶渊明归隐南山,王绩隐居东皋,称东皋子。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王绩著有《醉乡记》。陶渊明有自传《五柳先生传》,王绩仿写《五斗先生传》。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并书写了大量闲适自然的田园生活,同样的内容也经常出现在王绩的诗中,可是王绩毕竟还是他自己,即使写同样的田园诗,他独特的生命形态涌动其中,也让人读之就明白:他也是独树一帜的田园诗人,并不是陶渊明拙劣的模仿者和盲从者。
这种独特的生命形态正是他心存忧愤的身份焦虑形成的,与陶渊明相比,王绩的归隐有些不同。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对官场案牍劳形的生活发出拒斥和厌恶,才会叹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归隐后喜气洋洋的写了《归去来兮辞》,又在诗里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会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景象发自内心的欣喜,哪怕“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也怡然自得,陶渊明的“隐”,有毅然决然的坚定,他洞悉了自己身为何人,所为何物,自然田园才是他身体和精神的最终归属。而王绩的“隐”,似乎多了一些无奈。王绩在《自撰墓志铭》如此自评:
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
有志难伸,无人赏识,四五十了还默默无闻,只能退隐,以嗜酒的爱好在乡间游走。才高位卑的不甘,在《野望》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如此美好暖热的秋色盛景,王绩远不是陶渊明那样欣然接纳,融入其中的,而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王绩的诗里没有对自然的闲适和依恋,也没有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精神世界的不自适。“三隐三仕”的经历证明了他始终不能完全忘怀世事,也从未断绝功名之念。当他目睹眼前的一派秋色时,他满眼看到的都是迟暮之年的自己,所以顿生悲凉。这种秋悲,其实是年华老去而功业未成的文人在光阴流逝面前产生的一种仄迫感,也是不受赏识不被认同而感到的“异质性”。所谓“异质性”,就是对自身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荒诞性体验,是由仕与隐之间无从选择和无所归依的孤独感。不愿老去和难以放下执念归隐,都是对命运强大而不可调和的力量一种个人的、无可奈何的挣扎抗争,这便构成了王绩独特的生命形态的全部内容:于田园景物中带着浅淡绵长的忧愤焦虑,和诗人并不想执着于此却无法回避内心的矛盾焦灼构成的一种辩证法色彩浓烈的美感。
品味《野望》诗词矛盾复杂的美感之外,也要结合王绩所处时代的诗歌流变对他和诗做一个总体的评价。
王绩处在隋唐之间,在他之前正是盛行形式柔靡绮艳、内容露骨浅俗狭窄的宫体诗的时代。王绩却力避华靡柔绮的艳俗诗风,通过追寻陶渊明质朴浑厚的田园诗风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扫除了诗坛的不良风气,是清健俊爽,富有“风骨”的优秀诗歌传统的复归,对初唐诗歌风气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在铺陈繁复的宫体诗中我们重新看到了一种个性化的自我抒写,我们又仿佛在清新质朴的诗风中看到了对“风骨”的呼唤。即目触兴的写实手法,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透漏出对世乱的隐忧和自身困境的求索。
王绩虽然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虽然没有能够“铁肩担道义”,以一己之力传扬时代精神完全革新诗坛风气,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诗坛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但他在意境提炼上复归陶氏清腴玄远的审美趣味,借即景会心的山野景物,寓个人丰富的情绪体验于典型环境和日常生活状态之中,在题材内容上实现了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初步合流,为将来王维、孟浩然定格山水田园诗派做出杰出贡献,在五言诗的格律,平仄方面也为杜审言、苏味道、王勃等初唐诗人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所以,赏析诗歌不仅要仅从表面选取的意象和诗歌大意去推测诗意,而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充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理解。不过,“诗无达诂”,无论诗词还是小说作者和批评家都不具备完全的解释权,文本的意蕴是要在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过程中开掘完成的,所以教科书的答案或者专家的答案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所指意义的开放性,应该鼓励对诗歌多种角度的解读。
回答完毕,不足之处还望条友们多多指教!
说说你们当地在重阳节都有什么活动?
我们当地在重阳节的活动都是非常丰富的,记得小时候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年的重阳节,学校都组织我们去山里面去野炊,野炊那里的环境非常好,有山泉水啊!周围的树木都郁郁葱葱的,真是空气又好又舒服,我们都把锅背到那里,然后在那里做饭吃,真是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
长大以后才发觉现在的重阳节,没有我们小时候那样的单调,每年的重阳节都很多人在重阳节的前一个晚上就开始登山,人山人海,每一个人手上都戴着一个风车,转运,希望来年能风生水起。有的人约上三五知几去到那里去烧烤,或者带上那个帐篷上去露营。
重阳节除了登山还有在重阳节那天去拜祭祖先缅怀先人的习俗。九月九重阳节还是一个敬老的日子,我们当地的好多农村,今天都会组织老人去玩,或者聚餐还有其他的娱乐节目,让老人们有快乐的一天。这就是我们当地重阳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