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百科,为什么会有西方人的相貌?
多年来俄罗斯就像是一个行走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独巨人:在东方国家眼中俄罗斯的民族属性似乎应该属于西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俄罗斯却被排挤在西方主流体系之外。俄罗斯独特的地缘环境和人文历史使其一直保持着一种不欧不亚不东不西的尴尬处境:俄罗斯四分之三的国土位于亚洲,欧洲部分只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么看来俄罗斯似乎应该是一个亚洲国家,然而事情却并没如此简单。
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经济中心和主要的工业基地也位于欧洲,首都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布在欧洲。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国。13世纪蒙古西征时期莫斯科大公国成为了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下的一个附庸小国。莫斯科大公国通过为蒙古可汗征收贡赋和征讨不听号令的公国而取悦于蒙古金帐汗廷。
莫斯科大公国趁机利用蒙古人的威势趁机削平群雄,从而得以逐渐完成了罗斯诸公国的统一。1378年夏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率领罗斯诸公国在沃扎河和金帐汗国大打出手,战后莫斯科大公国从蒙古人的统治下赢得了独立。然而在1383年金帐汗国的脱脱迷失再次入侵莫斯科。1480年日渐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彻底摆脱了蒙古的统治。到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国已兼并了特维尔、普斯科夫和里亚赞等罗斯公国。
至此一个北起白海、南至奥卡河、东临乌拉尔山、西达第聂伯河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宣告诞生,然而这仅仅只是俄罗斯民族扩张史的开始。俄罗斯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是占地球陆地表面积六分之一左右的庞然大物。俄罗斯广袤的国土在地形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俄罗斯的国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是一大块平坦的平原区。即使是被视为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界线的乌拉尔山也只是一道最高点不足2000米的山脉。
要知道我国西岳华山的最高峰也高达2154.9米,也就是说作为欧亚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还没我国的华山高。即使在春秋战国时代华山也没能成为阻挡诸侯列国兼并扩张的天堑,那么乌拉尔山在高度上显然并不能构成阻挡俄罗斯人扩张的地理屏障。况且乌拉尔山逶迤南下到北纬51度左右就不再延伸了,因此留下了一块伸展到里海的宽阔平坦的缺口。这意味着俄罗斯人的扩张在地理上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天然地理阻碍。
同时这也意味着别人要进攻俄罗斯同样不存在难以逾越的天然地理阻碍。俄罗斯的国土几乎就是一块无险可守的大平原。在俄罗斯历史的早期阶段由于自身尚不强大,所以这种地理结构上的缺陷就导致俄罗斯始终缺乏安全感。既然缺乏天然的地理屏障作为防御外敌入侵的依托,那么俄罗斯就试图通过不断扩张领土延长自己可回旋的战略纵深。这时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结构显示出了独特的两面性。
一方面无险可守的大平原的确方便外敌入侵,但另一方面这种地形也便利了俄罗斯人的扩张。俄罗斯的领土扩张不仅存在地形上的便利,而且还存在气候和自然环境方面的便利。中国古代王朝为什么始终没越过漠北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很难适应当地严寒的气候。相比之下如今俄罗斯的欧洲部分领土与西伯利亚实际上都属于同样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短暂炎热、冬季漫长酷寒。
因此俄罗斯人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不会感觉有气候上的不适应。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不仅与西伯利亚在地形上、气候上高度相似,而且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也高度相似。当俄罗斯人向东方的西伯利亚地区扩张时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一直向东推进到太平洋。俄罗斯在摆脱蒙古金帐汗国统治后其实是同时面向东方和西方扩张的,然而相比之下俄国在东方的扩张推进速度远比在西方要顺利得多。
历史上波兰、瑞典都曾是俄国向西扩张的强劲对手。当时的欧洲第一大国可不是俄罗斯,而是国土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的波兰立陶宛联邦。那时的波兰可是拳打俄罗斯、脚踩德意志,号称平独镇露大波波。那时的瑞典也是占据着如今的芬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欧洲一大列强。从1558年起俄国为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就与波兰、瑞典、丹麦等国反复争夺,然而直到1721年大北方战争结束后俄国才实现这一夙愿。
俄国用了163年才实现为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这一夙愿,同一时期俄国向东推进的速度可比这快多了。沙俄在向东方扩张的早期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对手是由蒙古金帐汗国分化出来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国、西伯利亚汗国这几个游牧汗国。然而这几个游牧汗国内部都相当松散:西伯利亚汗国6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看着挺大,可实际上却只有不到20万人口。
西伯利亚汗国事实上只有可汗所在的都城过渡到了城邦国家文明阶段,而其他名义上同样归属西伯利亚汗国的地区其实仍处于原始的氏族部落文明阶段。当地分散居住的渔猎部落在组织力动员力上远远不及俄国,加之俄国从欧洲引入的火绳枪等先进装备进一步放大了双方的差距。1552年沙俄攻占了喀山汗国,4年后又吞并了阿斯特拉罕国,1598年沙皇俄国征服了失必儿汗国。
失必儿汗国被征服后俄国人已越过作为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进入到西西伯利亚平原。这时的西伯利亚并没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原始部族。俄国人用火绳枪征服了这些西伯利亚的原始部族。截至1637年俄国人已推进到鄂霍次克海一带。俄罗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东扩张的历史,然而这也给俄罗斯造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困惑。
俄罗斯究竟是一个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这个问题连俄罗斯人自己说不清楚。早在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岑就把俄国究竟是走西方式道路还是东方式道路称为俄国历史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谜。俄罗斯的国徽上绘制的是一只双头鹰,寓示着俄罗斯地跨东西方两大洲的地理格局。实际上正是这种地跨东西的独特地缘区位塑造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精神。
事实上你很难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方国家,因为其种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东方基因都是极其微小的;可你也很难说俄罗斯就是一个纯粹的西方国家。出自斯拉夫族系、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种族、语言、宗教、文化上都显得格格不入。曾被蒙古人统治的经历以及俄罗斯持续向东扩张的历史都使其在西方国家眼中被打上了深刻的东方烙印。
三百多年前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实行过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区位和人文历史使其在欧洲一直保持着独立独行的状态,以致于迄今为止仍有不少西方国家将俄罗斯视为具有蒙古血统的“白色鞑靼”,更何况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现实利益层面的纠葛。在17世纪以前俄罗斯并不被视为一个欧洲国家,即使时至今日俄罗斯也仍被排挤在西方主流体系之外。
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南欧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这一文明所覆盖的范围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而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
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部远征欧洲。从1240年到1480年蒙古人统治罗斯诸公国长达240年之久。蒙古人的统治给俄罗斯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蒙古人统治时期对俄罗斯人疯狂掠夺,同时也正是蒙古的统治使俄罗斯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失之交臂。这导致了俄罗斯在近代史上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局面,然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蒙古人塑造了统一的俄罗斯民族。
蒙古入侵之前俄罗斯是由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小公国组成的。最终统一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国最早正是通过向蒙古称臣才得以在蒙古人的羽翼下发展壮大。蒙古人在政治上促成了完整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诞生;在经济上带去了东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在文化上俄罗斯语言中有大量借用了蒙古语词汇。俄罗斯历史上出现过有蒙古血统的大公92人、大王50人、公侯13人,此外还有至少三百个贵族的世袭姓氏来自蒙古。
在沙皇家族之中有两个皇帝是明确肯定带有蒙古血统的,而带有蒙古血统的皇后有六人。另外拥有蒙古血统的俄罗斯名将有六人、科学家四人、文学家三人。这其中就包括库图佐夫、门捷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著名人物,苏联的缔造者列宁的祖母也是蒙古人。在俄罗斯向东扩张的过程中由当初的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阿斯特拉汗国、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都相继被俄罗斯征服。
俄罗斯领土的形成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对当初蒙古帝国遗产的继承。历史上俄罗斯与蒙古的关系就是这样纠结:一方面蒙古人的统治令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受到创伤,另一方面俄罗斯民族正是在蒙古人的羽翼下发展壮大的。同时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也使其他欧洲国家普遍视俄罗斯为混有蒙古血统的“白色鞑靼”,由此造成了俄罗斯与西欧国家在文化心理上的隔阂。
可在欧洲人眼中被视为“白色鞑靼”的俄罗斯人在东方民族眼中却是典型的西方人。俄罗斯人在人种上属于白色人种,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的语言,俄罗斯人所信奉的东正教是基督教的分支之一;相比之下蒙古人属于黄色人种,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信奉的是藏传佛教。这样看来俄罗斯人和蒙古人并不像嘛,可我们在上文中不是提到俄罗斯人曾深受蒙古人影响吗?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俄罗斯人却和包括蒙古在内的东方民族有着如此的差异性呢?俄罗斯人有蒙古血统这点是确凿无疑的,但俄罗斯主要所传承的仍是东斯拉夫人的基因和文化。其实现代世界每个民族的相貌与他们现代的居住地基本没什么关系,而主要是由这个民族的起源地所决定的。尽管每个民族在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明确的文字记载,但其实每个民族在离开其起源地之前都至少在当地生活了上万年。
人类各种族不同的外貌特征其实就是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在当地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现在关于人种起源的理论普遍认为:从今天的印度到伊朗再到东欧、西欧和北欧的印欧人种都有着共同起源或相对接近的起源(原始印欧人)。大约在距今5000年到6000年前原始印欧人才开始分化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希腊人、波斯人、印度人等不同的分支族群。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分支族群在相貌上也出现了一些差异:比如印度人和欧洲人在外貌上就不大一样。但由于各分支族群都有着共同的起源祖先,所以原始印欧人的后代都具有明显的高鼻深目这些共同特征。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斯拉夫人其实是更晚才和其它印欧人分化开的: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都起源于北欧地区。公元1世纪前后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都已大量分布在中东欧地区。
大致上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比日耳曼人稍微靠东一点。公元5~6世纪的亚欧民族大迁徙对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日耳曼人在匈人西迁的挤压下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融合塑造了今天西欧国家的人口结构。如今英、法、德等西欧国家都带有一定的日耳曼血统。在日耳曼人西迁的同时斯拉夫人逐渐分化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
东斯拉夫人后来进一步演化出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等民族;西斯拉夫人演化出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南斯拉夫人演化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等民族。东西欧之间的身份认同差异从这时起就已埋下了伏笔:西欧人的祖先多出自日耳曼族系;东欧人的祖先多出自斯拉夫族系。当然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祖先都是原始印欧人。
时至今日也很难从外貌上将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区分开,但两支族系既然各自分化发展就一定存在自己独特的心理认同。出自斯拉夫族系的俄罗斯在作为日耳曼后裔的西欧国家眼中被视为“非我族类”也就再自然不过了。9世纪上半叶北欧维京人中一支向东发展的分支开始出现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支向东欧发展的维京人在芬兰语中被称为罗斯人,而当时的东斯拉夫人一般称他们为瓦良格人。
那时东斯拉夫各部落之间常年混战:其中一些部落为壮大自己的实力就邀请罗斯人前来助战。事实证明这种引外敌助内战的行为纯属引狼入室。一开始罗斯人是东斯拉夫人请来助战的雇佣军,然而实力壮大之后的罗斯人就趁机赖下不走了。罗斯人推选出留里克、西涅乌斯、特鲁渥三兄弟带领族人们分别前往诺夫哥罗德、白湖和伊兹博尔斯克建立国家。
不久之后西涅乌斯和特鲁渥相继去世,从此大权独揽的留里克开创了统治俄罗斯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留里克死后他的亲信奥列格于公元882年率兵南下攻克了基辅,杀死了统治那里的王公阿斯科尔德和基尔后迁都于此。从此由罗斯人统治、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的基辅罗斯国家正式诞生。基辅罗斯并不是像古代中国一样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而是由一大群封建领主王公组成的松散联盟。
1237年西征的蒙古大军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也烈赞、科罗木纳、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等罗斯公国。从此开始了蒙古人对罗斯民族200多年的统治,然而统治俄罗斯的并非单纯的黄种蒙古人。蒙古民族实际上和之前草原上崛起的匈奴、突厥等民族一样是由若干不同族源的部族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之后就用蒙古之名指代这片草原上所有游牧部落。
于是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都逐渐融入到了如今的蒙古民族之中。在蒙古草原统一之前塔塔儿部被阿拉伯人称为“鞑靼人”。在蒙古西征的过程中欧洲人也许是接触到了蒙古军队中原出自塔塔儿部的人,也许是从阿拉伯人那里接触到了“鞑靼人”这一概念,于是他们开始使用“鞑靼”一词称呼蒙古人。蒙古帝国的扩张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从东方的太平洋沿岸一直到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城下,从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一直到热带岛礁曾母暗沙都被蒙古铁蹄如飓风一般席卷。在蒙古帝国的扩张征服过程中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等各藩王手中无不握有庞大的领土和强大的军队,这就为蒙古帝国日后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全蒙古总人口在60~80万人左右,这还包括了被纳入蒙古民族的原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
以蒙古的人口统治如此偌大的国土,而蒙古本身才刚从原始部族过渡而来。尽管蒙古人能马上取天下,然而他们却未能使帝国各地建构起统一的政治经济联系,因此当他们面对人口比自己多得多、文明也更为先进的民族时迅速和当地人口出现了融合迹象:中原的蒙古人仿照汉制建立元朝,而西征的蒙古人绝大多数同当地的突厥人融合并皈依了伊斯兰文明。
在这一过程中“鞑靼”一词的外延进一步延伸成为欧亚大陆腹地所有突厥-蒙古系统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统称。蒙古帝国崩溃后的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突厥系游牧帝国的人民也会被当时的欧洲人称之为“鞑靼人”。拔都西征后在俄罗斯境内建立的金帐汗国又被称为钦察汗国。“钦察汗国”这一国名就是因为生活着黑海北岸草原上的钦察人而得来的。
钦察汗国的统治者作为拔都的后代是蒙古人,然而钦察汗国的主体人口其实是钦察人。钦察人实际上是属于突厥人种,所以蒙古人与钦察人的融合实际上就是一种突厥化的表现。俄罗斯历史上那些所谓有蒙古鞑靼人血统的名人其实很多并不是真正纯粹意义上的蒙古血统,而是俄罗斯族与依附于蒙古人的钦察人混血的后代。钦察人是黄白混血民族,而出自东斯拉夫族系的俄罗斯人本身就是白种民族。
白种的东斯拉夫人与黄白混血的钦察人后代身上自然是白种血统相对更多。况且即使是这种混血现象也未必有多普遍。蒙古统治时期对俄罗斯人的影响更多是在文化上,非要说蒙古人彻底改变了俄罗斯人的基因未免牵强。拔都建立的钦察汗国直接统治的是位于如今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至于生活在北部森林地带的罗斯民族则采取的是羁縻统治的模式。
罗斯公国大多被保留了下来,罗斯大公只要臣服于钦察汗国并定期纳贡即可,所以蒙古人和罗斯人其实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只有罗斯上层贵族才会与蒙古鞑靼人进行政治联姻,而在民间罗斯人与蒙古人通婚的现象相当罕见,而与罗斯上层贵族联姻的蒙古鞑靼人也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蒙古人。蒙古人不要说彻底改变俄罗斯人基因,即使在文化上也只是影响而非同化了俄罗斯人。
俄语中的确大量借用了蒙古语词汇,然而俄语毕竟是不同于蒙古语的一种语言。同样对罗斯人实行羁縻统治的蒙古人也从未试图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同化俄罗斯人的东正教信仰,事实上钦察汗国的蒙古人反倒是在钦察人的影响下用伊斯兰教取代了蒙古人自己的“长生天”信仰。俄罗斯混有蒙古血统不假,俄罗斯在文化上受到蒙古影响也不假,然而俄罗斯依然在种族、语言、宗教等各方面与蒙古是截然不同的民族。
即使如此西欧国家仍普遍视俄罗斯为“白色鞑靼”,那么这种根深蒂固的排斥是如何形成的呢?俄罗斯与西欧国家有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质。尽管俄罗斯和西欧国家都是白色人种,可俄罗斯的斯拉夫族系和西欧的日耳曼族系并非同宗;尽管俄罗斯和西欧国家都信奉基督教,然而俄罗斯的东正教和西欧的天主教、新教属于不同的教派。这样一个与西欧各国差异性巨大的国家又曾被蒙古人统治过两百多年。
这样西欧各国也就自然而然把自己与俄罗斯的文化心理隔阂归结为蒙古人的统治。当然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排斥除了有文化心理上的隔阂之外还有现实利益的纠葛: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不仅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俄罗斯庞大的体量更是使西方国家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北约和欧盟的东扩实际上就是在对俄罗斯传统战略空间的挤压上实现的。这样就不难解释西方国家要把俄罗斯塑造成为“白色鞑靼”的原因了。
canyonrdads自行车百科?
Canyon是德国自行车品牌,创立不到三十年,非常罕见地赞助了两支世巡赛车队:喀秋莎车队和移动之星车队。随着这两只顶级车队在世界巡回赛中大杀四方,如今Canyon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直销自行车品牌,全球消费者可以去其官网下单订购产品。
有哪些好听的歌剧?
首先,《歌剧魅影》并不是歌剧而是音乐剧,学音乐也要严谨哦!
歌剧无所谓好听,你要去感受剧中人物故事所带给你的东西,知识、生活经验、或只单纯的享受古典音乐!
给你推荐必听的十大世界著名歌剧
《弄臣》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著名三幕歌剧,与《茶花女》、《游唱诗人》并称为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其意大利剧本由范切斯科·玛利亚·皮亚威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法语戏剧《国王的弄臣》。该剧于1851年首映。这部作品将音乐与歌剧完美融合,关键词为爱情、背叛、欲望与复仇。它被称为威尔第创作中期的大师级代表作之一。
故事梗概
里戈莱托是宫廷里的弄臣,貌丑背驼,常为年轻俊朗的曼图亚公爵出谋划策,帮他勾引朝臣妻女,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诱拐自己心爱的女儿吉尔达。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这使他痛苦万分。原来,他的女儿在获悉行刺计划后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LA TRAVIATA
《茶花女》
《茶花女》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其意大利剧本由范切斯科·玛利亚·皮亚威以戏剧手法改编自小仲马于1852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该剧原名为薇奥莉塔,也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用来凸显此剧是以巴黎交际花阿尔丰西那·普莱茜的一生为原型的。该剧于1853年在威尼斯首映,是现存的最打动人心的歌剧之一。
故事梗概
薇奥莉塔与阿弗列德相爱,离开了上流社会。不久因耗尽积蓄,薇奥莉塔开始变卖家产。阿弗列德之父乔治因女儿婚期将至,认为薇奥莉塔为其家族带来不好的影响而禁止其与阿弗列德来往。不知情的阿弗列德以为薇奥莉塔要回到男爵身边,在派对上把钱丢在她身上,声称已还清她的钱。薇奥莉塔病入膏肓,阿弗列德终于醒悟,要带她离开巴黎。即将动身之时,薇奥莉塔忽然病逝,香消玉殒。
DON PASQUALE
《唐·帕斯夸莱》
《唐·帕斯夸莱》是由葛塔诺·多尼采蒂作曲的三幕意大利喜歌剧,其意大利语剧本由乔万尼·鲁菲尼改编自安吉洛·阿内里的意大利歌剧剧本《马克·安东尼奥先生》。后者是为1810年斯特法诺·帕维西的同名歌剧而创作的。该剧于1843年在巴黎意大利剧院首演。作为意大利喜歌剧,它被评为为数不多的现存意大利歌剧巨作之一。
故事梗概
老帕斯夸莱很富有但吝啬,他托侄子埃内斯托为他物色富人家的小姐结婚,事成后给他一大笔钱。但不久却听说侄子正与一寡妇热恋,大怒之下威胁侄子如果他结婚将得不到一分钱。这时医生马拉泰斯塔说要把自己的修道院的妹妹介绍给帕斯夸莱,但这其实是埃内斯托和侄子的计谋,这“妹妹”正是寡妇诺丽娜。帕斯夸莱看到漂亮贤惠的诺丽娜后当即与之定亲,然而诺丽娜却性情大变,开始挥霍财产。帕斯夸莱发现了她的情书,试图逮到与诺丽娜约会的男人,没想到是自己的侄子。哭笑不得的帕斯夸莱只能接受了事实,结局皆大欢喜。
EL BARBERO DE SEVILLA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由焦阿基诺·罗西尼作曲的二幕意大利喜歌剧,其意大利语剧本由切萨雷·斯特比尼改编自皮埃尔-奥古斯坦·德·博马舍1775年的同名喜剧。该剧于1816年2月20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演(当时名为《阿玛维瓦》),于1825年11月9日在纽约公园剧院首演,是第一批在美国上演的意大利歌剧之一。随后于1883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映。该剧为“费加罗三部曲”之一,讲述了理发师费加罗的故事。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一部大师级的喜剧巨作,被称为意大利喜歌剧中的代表作。以至于在两百年多后的今天,它仍活跃在现代歌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故事梗概
阿玛维瓦伯爵与孤儿罗西娜是一对恋人,但罗西娜的监护人巴托罗也想将年轻的罗西娜据为己有。这对恋人不得已之下只好找好管闲事的理发师费加罗帮忙。费加罗巧妙运用诡计,在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后,帮助阿玛维瓦和罗西娜冲破阻挠,最终结成一段美妙良缘。
LA HIJA DEL REGIMIENTO
《军中女郎》
《军中女郎》是由葛塔诺·多尼采蒂作曲的二幕法国喜歌剧,其法语剧本由让·弗朗索瓦·贝雅德和弗努瓦·德·圣乔治改编自哥尔米克的一部剧作。该剧于1840年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
故事梗概
玛丽是一个被苏尔比士中士收养在军队中的孤儿,和她的救命恩人托尼奥是一对亲密的恋人。得知托尼奥被当作奸细要被处决,玛丽向军队求情救下了他。正当两人情意绵绵时,玛丽却被贝根菲尔德侯爵夫人认作侄女,并被强迫嫁给克拉肯托普公爵为妻。不愿屈从的玛丽与托尼奥决定私奔。无奈之下,贝根菲尔德侯爵夫人道出实情,原来玛丽是自己与情人的私生女。玛丽得知母命难违,只好签下婚约,但士兵们却强烈反对侯爵夫人的安排,玛丽也叙述了自己在军营中成长的经历。最终,被感动的侯爵夫人做出了让步,有情人终成眷属。
PAGLIACCI
(PAYASO)
《丑角》(别名:《小丑》)
《丑角》是由鲁杰罗·莱翁卡瓦洛作曲并以意大利语编剧的序幕及二幕戏剧。该剧讲述了发生在丑角剧团中善妒的丈夫与其妻子的故事。该剧于1892年在米兰达尔·维尔梅剧院首演,是最具代表性的真实主义歌剧。常与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作为双剧目上演。
故事梗概
丑角剧团团长卡尼奥善妒,团中演员托尼奥觊觎团长妻子内达,被团长警告。托尼奥向内达表白被拒,被内达用鞭抽打。内达与情夫西尔维奥计划私奔,被怀恨在心的托尼奥发现,并告密给卡尼奥。卡尼奥持刀追砍西尔维奥,未果,此时丑角剧即将开场,卡尼奥无奈换上小丑装扮。内达在剧中扮演将与情夫托尼奥私奔而让小丑丈夫服下安眠药的妻子。卡尼奥将真实的情境代入剧中,逼问她情夫的名字,并把刀插入内达胸膛。内达叫台下的西尔维奥救她,致使西尔维奥也被砍了一刀。卡尼奥丢下刀呆立原地,宣布丑角剧落幕。
DON CARLO
《唐·卡洛》
《唐·卡洛》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五幕歌剧,其法语剧本由弗朗索瓦·约瑟夫·梅里和卡米尔·杜·洛克改编自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戏剧《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斯》。该剧于1867年在巴黎市首映,被称为史上最佳法语歌剧。
该剧源自史实,且绝大部分在叙述史实。威尔第认为该剧代表了对政治、宗教压迫的反抗及对自由的追求,这些压迫主要来源于费利佩二世及宗教大法官。在该剧出现后的20年内,该剧受到了多次改动,并最终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可供挑选。威尔第的任何其他剧作都没有过如此多的版本。该剧内容丰富,有大约4个小时时长(包括芭蕾舞及首演前的删减),是威尔第最长的一部剧作。
故事梗概
故事主要讲述了卡洛斯王子(1545-1568)在未婚妻瓦卢瓦的伊丽莎白与其父亲费利佩二世结婚后跌宕起伏的一生。费利佩二世与伊丽莎白的婚事是为了履行1551至1559年在意大利战争中哈布斯堡王朝与瓦卢瓦签订的和约。剧中出现了反宗教改革、宗教裁判所及发生在法兰德斯、布拉班特与荷兰的加尔文教派起义。
TOSCA
《托斯卡》
《托斯卡》是由贾科莫·普契尼作曲的三幕歌剧,其意大利语剧本由路易吉·伊利卡和朱塞佩·吉科萨创作。该剧于1900年1月14日在罗马歌剧院上演。剧本改编自维克托里安·萨尔杜的同名剧作,1887年在巴黎上演时由著名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出演。
《托斯卡》是意大利真实主义剧目的代表作之一,拥有极高的戏剧性和绝美的咏叹调。该剧的情节安排囊括了爱情、阴谋、暴力、欲望与死亡。该剧与《蝴蝶夫人》、《波西米亚人》并称为普契尼三大成名作。
该剧的曲作部分极具流传至今的普契尼风格,曲篇连贯,仅在极少的地方由一个或两个咏叹调分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曲作片段要数第一幕结束时的感恩曲及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托斯卡人物曲)和《今夜星光灿烂》(马里奥人物曲)。
故事梗概
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伐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安格洛蒂脱逃而被捕受刑。歌剧女演员托斯卡正热恋着他。警察总监斯卡皮亚以处死马里奥来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被迫假意允从,警察总监则答应搞一次假处决使马里奥获得自由,托斯卡在拿到警察总监签发的离境通行证后,趁其不备,刺死了他。黎明时,马里奥被带往刑场,托斯卡告诉他这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监耍的花招,马里奥真的被处决。她刺死总监之事也已暴露,终于跳墙自杀。
MADAMA BUTTERFLY
《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是由贾科莫·普契尼作曲的三幕歌剧,其意大利语剧本由路易吉·伊利卡和朱塞佩·吉科萨创作。普契尼的创作灵感部分来源于约翰·卢瑟·隆恩1898年发表的短同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随后由大卫·贝拉斯科改编为戏剧。他也参考了皮埃尔·洛蒂1887年发表的小說《菊夫人》。另有学者称该剧以十九世纪90年代初发生在长崎市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该剧于1904年在米兰市首演。
故事梗概
蝴蝶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艺伎,她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婚后不久,平克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蝴蝶深信他会回来。平克尔顿回国后另娶新欢。当他偕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蝴蝶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了。
OTRLLO
《奥泰罗》
《奥泰罗》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四幕歌剧,其意大利语剧本由阿里果·博依托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主人公为威尼斯的摩尔人——奥泰罗。这是威尔第的倒数第二部作品。该剧于1887年在米兰斯卡拉大剧院首演,被称为威尔第的最后一部巨作。
故事梗概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摩尔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于是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最后:
1650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剧种——歌剧。这些年以来,歌剧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变化。有些经典歌剧因其简单优美、精彩纷呈或是情节跌宕、旋律动人而得以延续至今。
所以加油吧!
二战中为何德军如此恐惧喀秋莎火箭炮?
“当敌人的火箭弹炸响在阵地上时,许多战友因为无法忍受刺耳的轰鸣声,竟然精神失常了……”一名被俘的德军士兵如是说道。而这款让德军士兵痛恨且退避三舍的武器,就是喀秋莎(Katyusha)。那么,为何一款搭载在卡车上的移动火箭发射车,能在战场上如此招‘仇恨’,并成为纳粹德国士兵挥之不去的梦魇呢?
其原因概括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喀秋莎火箭炮乃是一项苏军的“秘密武器”。
在许多苏军高层人士看来,就这样一款‘卡车带发射器’的脆皮玩意,根本不值得一提。然而,当这些高官们在测试厂上,亲眼目睹了喀秋莎的咆哮后,立刻便被它恐怖输出所折服。
▲事实证明,长时间的炮击、轰炸,对于在一线上奋战的步兵来说,无论是心理还是精神,都是种巨大的摧残。
以至于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塞米恩·季莫申科(Semyon Timonshenko)当场质问兵工署的官员:“有这样强大的武器,为什么你们不向我汇报?”
走心写好每一个问答,让提问者满意而归。认真做好历史知识传播者,让读史成为乐趣。一个做事认真的历史号,如果您看完本篇后对您有帮助或者喜欢,可以点击红色+号关注“煮酒品历史”,我会每天为您更新分享更多的历史知识、故事、干货和问答,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在下方评论和我互动,感谢大家阅读。有意思的是,直至1941年6月21日,也就是德军入侵苏联的前一天,斯大林才为这些秘密武器开了绿灯,允许其进入量产阶段。
作为秘密武器,在战争初期时,每一辆喀秋莎上都安装了炸药,以防止这些输出机器落入敌手。而使用喀秋莎的单位,也被称之为“近卫迫击炮团”(Guards Mortars),以此来迷惑德军。
▲季莫申科本人(1895-1970),
其先后参加过一战、苏俄内战、苏波战争以及苏芬战争。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以苏联元帅的军衔担任国防部长,1941年7月被调往斯模棱斯克前线作战。在莫斯科保卫战后因指挥不利,被斯大林免除了国防部长职务,成为名誉上的总指挥。1970年去世。
第二点,苏军对于喀秋莎的官方称呼为“BM-13”,而在喀秋莎的使用上,更是小心翼翼。
1941年7月14日,首支装备喀秋莎的部队,在其指挥官伊万·费洛夫(Ivan Flerov)的指挥下,率先投入到白俄罗斯的奥尔沙(Orsha)地区。
对于德军来说,奥尔沙的火车站乃是一个巨大的转运场。而在这里堆放的物资,更是成百上千。而在奥尔沙地区的首战,也超出了苏军高层的预期:上百吨德军的弹药、物资尽数被呼啸而至的火箭弹炸了个稀巴烂!
从当时的国防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的日记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敌人首次在东线投入了不知名的新式武器,位于奥尔沙的火车站遭到了突如其来的‘火焰风暴’。所有的军事物资都被毁于一旦。”正是‘不知名’这一效果,才能使得喀秋莎能扬名立万。
▲咆哮着倾斜‘火雨’的喀秋莎火箭炮群。
第三点,灵活与猛烈的火力打击,也是喀秋莎的一大特点。
比起常规火炮,使用16管的喀秋莎虽然精确度较差,但只要有1发火箭弹击中目标周边区域,其破坏性也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在进入1942年后,苏军开始大规模采用美式的“斯图贝克”(Studebaker)卡车作为BM-13的底盘。机动性强的它,能够在德军展开反扑之前,就迅速消失的无影无踪。因此,被德军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的它们,也与波波沙、莫辛纳甘一样,成为了二战中苏军的代名词。
▲由美军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的大批斯图贝克卡车,成为了苏军填补缺口的最佳车选。
第四点,难以仿造。
虽然德军也搞过同种类型的火箭发射车(Nebelwerfer),但是比起喀秋莎,德军的火箭发射车多为6-10管,火箭弹口径虽然大,但射程远不如喀秋莎。同时,在空中射击时轨迹明显,很容易被航空器追踪到,生存堪忧。
而直至二战结束,德军也未能仿造出与苏军类似的火箭发射架。
▲喀秋莎可使用的火箭弹,包括80毫米、132毫米,300毫米不等。
▲德军的42式火箭发射车彩绘。比起喀秋莎,产量少,射程有限的它并未能给德军带来最终胜利。
综上所述:当初围攻柏林时,苏军对柏林进行大型的狂轰滥炸,炸出来一堆废墟。数量多,天上密密麻麻的高速飞来一堆,动静大,还有火焰,这就是喀秋莎给人的感觉。这么活力威猛的武器,也苦了德军了。
在战场上评价一款武器的好坏,除了性能外,出色之处就在于能够快速、廉价大量生产,哪怕在战场上大量使用装备成本也不大。
关注我,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大家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城下遇上宋军火器攻击?
金国的火器并非差于南宋
《武经总要》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官修兵书,也是后世了解宋朝军队中有大量火器存在的依据之一。
但是!但是!但是!并非仅仅是宋朝才有火器,在《武经总要》中宋朝的火药配方就有十几种最多,杂而效果差。可与之对峙的金国,也在长年累月的军事对抗中将火药的技术研究得比宋朝还要好,金国的火药配方精炼且更为有效——只包含硫、硝、炭、铁渣、磁末和砒霜。
“飞火枪,南宋时金兵器名。其制法以黄纸16层为筒,长2尺许,用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为药,贯注筒内,缚于枪头之后,以火发之,烧10余步远,人不敢接近。战斗时先烧后刺,增加了长枪的效能。直至清代,仍为军队装备之一”——百科北宋时期发明了突火枪,到了南宋时期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飞火枪。可根据现今国内几大百科的说法是这是南宋朝廷所发明的。但事实上是——飞火枪是金国所发明的。并且记载的时间比南宋使用的时间还久远。
《金史·蒲察官奴传》:“持火枪突入……枪制,以勒黄纸十六重为筒,长二尺许,贯以柳炭、铁滓、磁末、硫黄(硝石)、砒霜之属, 以绳系于枪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筒不损。”且根据《辛巳泣蕲录》记载,金军在攻打蕲州时曾经用过“铁火炮”。铁火炮以投石机发射,能飞入城池中,且铁火炮的威力也非常大,甚至能炸碎宋军的脑袋。
而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发现堆土可以防炮。以下是《辛巳泣蕲录》的截图,南宋火器配置以及战争中南宋与金国之间的炮战
蒙古军并非仅仅依赖骑兵崛起的西方人所描述的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事实上根据时间轴就可以判断出成吉思汗及以后各汗时期的蒙古军事力量并非仅仅依靠骑兵来获得胜利的。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大蒙古兀鲁思帝国建立,还没建国的前一年,蒙古就发动对最弱小西夏的战争。并且连续几年里不断劫掠西夏,甚至成吉思汗还被西夏打得退兵的情况出现(第一次斡罗孩城攻城战)但蒙古依旧锲而不舍,尝试各种攻城方式,
如:使用敌国的俘虏(包括百姓)作为签军,作为第一梯队进攻城池,迫使守军有所顾忌而不敢全力抵抗。或是用水攻——引黄河水灌中兴府等等手段。
在1212年攻打金国之前的蒙古已经通过三次征伐西夏,获取了大量的攻城技巧,并且通过俘虏西夏的工匠等技术人才,使得蒙古军在攻打金国时就已经鸟枪换炮,其的箭镞不再是西方人宣传的用骨头做的,而是有破甲箭镞等等数十种不同类型不同功效的箭镞。而且还大量装备了锁子甲。
甚至在攻打金国的城市时,早期就已经运用了攻城车——鹅车,以及修建比城墙还高的望楼,对城墙进行压制性的射杀。
可以说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军,就像是快海绵,不断去学习各种先进的军事装备以及军事思想。借用网友的话就是:当时的成吉思汗军队就像是拥有今天美军的装备,二战德国的灵活战术,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的坚韧性格——卧槽,无敌的存在!
甚至是后来第三次西征时,旭烈兀所统帅的蒙古军,并非是纯化的蒙古军,而大部分都是汉军,甚至成立了汉军“炮手队”这样的军阵出来。
以及后来蒙元时期,忽必烈灭南宋时,伯颜主战时期唯一一次屠城事件——常州之战,也类似于《辛巳泣蕲录》的炮战。只不过这时候的蒙古军已经不再像当年的金国。伯颜命降人汪良臣胁迫乡民运土堆垒,土至并人以筑之,垒高与城齐,上置火炮,焚其牌杈,又发火箭烧城内建筑,昼夜攻城不息。直接摧毁了南宋的防守火器后,伯颜才命令以人攻城。
所以千万别信西方人拍摄蒙古时期的影视作品,基本发现西方人拍摄的蒙古,都会有骑兵攻城的镜头。蒙古人若真那么蠢,成吉思汗时期的那百来万人口,才12万(也有说15万)的纯蒙古军,早就死在攻城时了,哪里还有之后的蒙元时代。
再则全世界第一门火炮,是元朝忽必烈时期在火铳的基础上铸造的。再次之前的除了火铳之外是铁制的,大都是用竹筒,或数十张牛皮纸所制造(张大千所画误导了很多人,以为铁火炮在南宋时期就有)。
元代铜火枪,热兵器之一。蒙古军队使用的火器。1974年8月在西安东关景龙池巷南口外出土的火枪。用青铜铸造,长26.5厘米,重1.78公斤。因其轻而小,所以叫手火铳。铳体分为铳管、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是元代中期晚期铸造,轻而短小,可装入衣袋,藏于袖中,便于携带,是后世手枪之肇始——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