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汽油弹,最有效的武器是什么?
火焰喷射器、巨炮、坦克、工兵爆破、钻地导弹、云爆弹都是很有效的打击手段,具体需要看不同的情况而定。
总而言之,面对坚固的碉堡群,又想少死人,又想快些解决战斗,用重火力进行扫荡就对了,越重越好。
比如直射的加农炮火力(比如坦克),它们能快准狠地对碉堡进行破坏和压制,堪称拔点的利器。
但过度复杂的山地环境,坦克很难行进上去和展开攻击,所以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效。
这时候就会出现两个选择:
1.更大火力的远程攻击。
2.步兵利用复杂地形发动近程攻击。
我们可以用一、二战时比利时的要塞为例,比利时人喜欢在山地和丘陵修筑险要的要塞群,两次世界大战这些要塞碉堡群都上过场,但都被德军拿巨炮轰碎了。
列日要塞矗立在马斯河畔100米高的悬崖上,呈环形结构,河水成为它的天险。比利时人在这里建立了相隔6公里的12座炮台,400多门火炮、机枪主体结构全在地下,皆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坚固无比,被比利时人奉为天字一号的国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进攻列日要塞,结果部队纷纷在渡河时惨遭轰炸。
铩羽而归的德军恼羞成怒,调来几百门大炮的炮群轰炸要塞,要塞里也奋勇还击。由碉堡工事防御的要塞群给德军带来了惨痛的损失,自身却损失微乎其微。
没办法的德军,只得换了个地方渡过马斯河,然后借雨夜偷袭炮台。
但滂沱大雨给德军的夜袭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部队组织好开始摸近要塞时,等待他们的是比利时人打出来的照明炮弹和电探灯。
最后德军依然只能回到笨办法上来,安排更多的大炮对要塞进行压制,再安排步兵强攻,以巨大的牺牲摸到炮台死角,再一个个掏掉大炮。
然而比利时人也安排了后手,要塞中有专门负责战斗的步兵,他们用轻武器消灭了大量的德军。
列日要塞的苦战拖了整个西线的后腿,总参谋长小毛奇亲自过问了此事,让鲁登道夫率部增援,并且专门派出了飞艇部队轰炸列日城,又对峙多日,等来了攻城巨炮“大贝尔莎”和“苗条的艾玛”。
大贝尔莎巨型臼炮口径达到420mm,炮重42吨,炮弹重1吨,苗条的艾玛则是奥匈帝国制造的305mm巨炮。
臼炮们每次放炮,炮手都需要退到300米外,它们会打出几千米的高抛弹道,然后将沉重的炮弹狠狠砸在要塞的混凝土顶上,继而爆发出撕天裂地的轰鸣,几下子就将比利时人的碉堡炸成残垣断壁,即便是深藏山体内的掩体,也在接下来持续不断的炮轰中或崩塌或死绝。
但比利时人死战不降,德国人只能拿巨炮一个炮台一个炮台的硬拔,直到炸平12座炮台为止。
此战德军损失了2万5千多人,尽管拿下了列日要塞,但被打得痛不欲生的官兵们已经士气大跌。
1930年代,列日、埃本·埃梅尔、奥宾·纽夫恰图、坦克里蒙特和巴蒂斯四个方向的堡垒于1934年至1937年在1914年的废墟上重建。
比利时人这次加厚了钢筋混凝土墙,因为挨过420mm巨炮的轰炸,他们将承受力堆砌到了能顶住520mm炮弹轰炸的程度,还增加了土堤和现代的火炮碉堡,以满足机械化战争的新进展。
不过,时代已经变了,要塞与碉堡成为了过去式。
1940年进攻巴蒂斯要塞时,德军用重炮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将要塞蹂躏了12天,700名比利时官兵像鼹鼠一样挤在水泥掩体中瑟瑟发抖。
他们“抵挡”了德军的进攻,然而大部分时候他们连往哪儿开炮都不知道。德军的坦克偶尔会作为观察哨跑到前面来指挥炮击,然后被比利时的火炮击退。
十分之一的官兵被活活炸死在要塞的碉堡中,一架JU87将航弹准确的从主炮台“Block 1”的入口栅栏处炸入,穿透了混凝土掩体门,一下就造成了26人死亡,这是德军攻入列日时最血腥的事件。
于是,1940年5月22日,要塞投降了,德军快速地推了过去,连个表情都没留下。
埃本·埃梅尔要塞死的更惨,德军5月10日送了队滑翔机过去,空降了84个伞兵,于是比利时人在损失60多个人后投降了。
紧接着就是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德国人从阿登地区插了过去,一路闪击,绕过色当的延长线,让偌大一个超级山地要塞变成了废物。
后来德军在诺曼底修筑的“大西洋壁垒”部分也算是山地碉堡群,如美军进攻的奥马哈海滩,风高浪恶,潮水涌动,面前就是几十米高的悬崖,崖顶布满德军战壕和混凝土碉堡,端的是易守难攻。
盟军在进攻前用战舰和飞机对滩头工事进行了猛烈的扫荡,但残余的德军和碉堡依然给美军带来了惨痛的杀伤。
奥马哈美军登陆的时候简直惨到家了,几乎是从头到尾的混乱,比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要怂的多。直到1艘驱逐舰冒死抵近用舰炮直轰,这才为美军打开了局面。
其它美军舰只见水里没有水雷的威胁,攀上“霍克角”的游骑兵也发现“重炮群”是假的,这才纷纷靠拢,用舰炮将奥马哈的德军打崩溃了。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对付的日军堡垒是另一种情况,日军碉堡以各种地道、轻武器暗堡、藏兵坑居多,重武器相对稀缺,地形也更加复杂,因此美军常常是配合飞机、大炮抵近,用步兵一步步拔除和炸毁日军坑道,推进的非常缓慢。
如冲绳战役的“钢锯岭”,日军在名为前田高地的山脊上设立了一排四通八达的阵地,美军需要仰攻上山,然后陷入日军各处火力点的多面袭击,甚至身后都会源源不断的出现伏兵,简直是打到崩溃。
而且日军为了杀伤美军,会有意识的放美军分批上山,然后在无法展开大部队的山顶不断流血。美军飞机大炮用了无数次,却始终不能有效的消灭山上的日军。
为了攻克钢锯岭,美军连续更换了好几个进攻方向,最后只能用最笨的路线,老老实实地沿着西侧棱线往上拱,反复且仔细地用喷火器、火箭筒和炸药清除日军暗堡和坑道,这样才勉强打到半山腰。
之后美军动用了更大的杀器,他们从一道缓坡将谢尔曼喷火坦克开上了山,在坦克的帮助下,将没有重武器的日军像老鼠一样从洞中烧了出来,攻克了钢锯岭。
现代战争中对付这种复杂地形的坑道暗堡群也非常麻烦,但现代的好处是武器更精确和智能化了,侦查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
以美军在阿富汗的战斗为例,他们面对群山中塔利班设置的暗藏火力点和坑道,通常都是呼叫战机以制导武器进攻。现代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能精确的打入坑道,如果是更麻烦的坑道,他们会选择使用燃料空气炸弹甚至钻地弹进行轰炸。
起码我们知道,现代武器能从更刁钻的角度对列日要塞那种大碉堡群发动进攻,现代的钻地弹也能轻易的破开过去巨炮需要多次才能轰开的混凝土层。
汽车的作用是什么?
汽车的主要作用是载人和运输,方便生活,带动经济发展。随着行业发展,汽车的种类也慢慢开始出现细分,比如日常代步的小轿车、适合家庭使用的SUV、装载货物的皮卡等等...
那有没有一款车既能满足出行,又能满足载物需求呢?答案是有的!
以奔驰为首的改装商务车这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七座大空间随心使用,爱坐人坐人,爱拖货拖货,当然这是对于土豪而言,正常家庭还是出行和商务使用为主。
改装后的奔驰商务车,座椅重新进行升级,三排座椅可108度放倒形成沙发床,这不,又多了一个用途-房车。对于爱好旅行的家庭简直是福音,累了可以随时开启睡眠模式。而且第二排的座椅可以向后转动,座椅中间还能支起一个小桌子,可以吃饭,可以满足娱乐需求。
功能齐全这都是常规操作了,像无线充电,USB接口统统配套齐全。车载冰箱、液晶电视、环绕音响等都是旅途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至于商务使用,BBA在国内的影响力自然不用多说,三叉星大标就是身份和面子的双重认证。改装过后的内饰,彻底告别货拉拉的标签,成功进阶百万豪车行列。全车内饰采用五星级酒店专用麂皮包覆、西欧进口NAPPA真皮座椅、澳大利亚纯羊毛地毯...逼格满满有没有
此外全车配饰都是采用的高级钢琴烤漆门,配合独有的造型纹理,贵重感不言而喻。作为百万级豪车,细节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全车出风口、门把手以及一些按钮都运用镀铬工艺重新打造,将贵金属的高级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奔驰商改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的安全性,钢材二次加固,安全系数拉满。原厂自带的安全辅助系统还可保持本车与前车距离,自动预警,防止路途太远出现走神打瞌睡的情况。
有的汽车用途单一,有的则是多功能的,至于哪种更好无法评判,按需选择即可。
钢锯岭战役谁赢了?
钢锯岭争夺战是二战时期美军登陆冲绳岛时发生的一场战斗。当时,登陆冲绳岛并向纵深推进的美军受阻于钢锯岭(日军称“前田高地”),双方围绕这块并不大的高地展开拉锯式争夺战。
这场战斗空前惨烈,日军为了抵御美军进攻,以首里古城及其左侧的“甜面包山”、右侧的“圆锥山”为支点,构筑了横贯冲绳全岛的主防线。钢锯岭是防线的门户,那是一道陡峭的山岭,由南侧的前田村、东侧的“针石”(日军称“为朝岩”)、150高地、152高地等据点组成,驻守此处的是日军第62师团三个大队(营级),拥有完备的地下掩体,可承受舰炮和航空炸弹的打击。
1945年4月1日,冲绳战役打响。出乎美军意料的是,日军放弃在海滩和北部平坦地带的抵抗,但当美军继续向冲绳纵深推进时,早已严阵以待的日军让美军陷入了地狱模式,各种陷阱收割着美军士兵的生命。美军用了十多天时间,才推进至钢锯岭脚下。攻钢锯岭的是美军第96师,该师组建于1918年,绰号“神枪手师”。4月26日,该师第381团三个连分三路出击,分别向钢锯岭、“针石”和前田村发起冲击,战斗全面打响。攻击钢锯岭的连队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高地正面,但他们刚一登顶,就遭到日军反突击,几分钟内就伤亡18人,被迫从山顶退下。攻击“针石”的连队也碰到相同的遭遇,美军以“搭人梯”的方法最先送上石顶的三名士兵全被躲在坑道里的日军枪杀。而在前田村,美军还未进入阵地,就被日军十几挺机枪形成的交叉火力压制住,不得不施放烟幕弹,掩护撤退。
4月27日,美军第381团改变战术,试图以一部在坦克掩护下冲过150高地和152高地之间的低地,迂回到钢锯岭后方,摧毁日军在高地反斜面上构筑的巨型碉堡。战斗一开始比较成功,攻击部队拔掉多处日军据点,但最终仍被密布于洞穴和碉堡中的日军阻住。几次攻击试探未能奏效后,美军决定暂停攻击,把进攻重点放到前田村身上。4月28日,该团一个连队向前田村学校大楼发起进攻,但日军的抵抗异常凶悍,经过一番肉搏后,该连只剩下20多个人还有战斗力,不得不后撤,与另一个损失惨重的连队合并,合并后的新连队总共才70人。
在攻击前田村的同时,第381团的侦察兵对钢锯岭地形进行了仔细研究,根据新绘制的态势图,指挥官调来36门重炮,向被标明的日军坑道、暗堡和其他火力点发射1600多发炮弹,同时召唤飞机向山顶和反斜面投掷大量凝固汽油弹。但龟缩在坑道中的日本人却活下来,而且出乎意料地组织了一次反扑。”面对疯狂的敌人,美军也表现出应有的战斗底蕴,日军的反扑最终被击退,但“神枪手师”也付出沉重代价,有个排只剩下9人,而且人人带伤。当天傍晚,“神枪手师”奉命撤出战斗。
接替“神枪手师”的是美军第77步兵师,就在美军换防的同时,日军也调整部署,用一个近3000人的新锐联队接管钢锯岭阵地。
美军第77师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再次对高地进行细致侦察,发现日军在构筑地下坑道方面颇有门道,很多地下堡垒不仅互相连通,而且有不止一个出口,利用这套工事,日军可以顶住美军轰击,还能秘密调动部队,快速从防御转入进攻。
4月30日晚,第77师第307团一个营试图从钢锯岭较低的东西两个侧面爬上山顶,充当先锋的两个连队携带了大量绳梯和攀爬网,待一名士兵悄悄爬上山顶将器材固定后,其余人开始向上攀爬。但他们的遭遇与“神枪手师”大同小异,所有站上山顶的人非死即伤,好不容易有两个排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在山顶立足,但日军借助四通八达的坑道发起反扑,连工事都来不及构筑的美军只能仓促撤退。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围绕钢锯岭进行反复争夺,最惨烈的一次发生在5月3日。美军进攻梯队人人挂满手榴弹,冲上山顶后,他们持续地向躲在坑道中的日本人投弹,但这种方法未能奏效,日军不但“回敬”雨点般的手榴弹,还加上迫击炮的火力,美军进攻再次失利。
美军终于在5月4日迎来好消息:工兵成功爆破了日军在高地反斜面构筑的一段200英尺长的坑道工事,第307团趁机冲上山顶,并顶住了日军的反扑。5日,该团开始用炸药包和火焰喷射器逐一清除日军在反斜面挖出的暗堡。当晚,不甘心失败的日本人再次发动反击,但美军已站稳脚跟,日军的反扑犹如碰撞礁石的海水,很快被粉碎了。
经过九次反复争夺,美军终于完全控制了钢锯岭顶部阵地,主攻营在两天内伤亡了8名连长,战斗减员近500人。
钢锯岭争夺战日军死亡9万余人,被俘7400人,岛上居民死亡约10万人。美军虽然获得最终胜利,但也付出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可以说,钢锯岭成为冲绳最大的血肉磨坊。
还有什么武器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除了核武器其实还有更恐怖的武器,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1.激光武器
在1972—1973年间,美军在河内和海防附近的投放的“宝石路”激光炸弹中,有48%精确命中目标,较之此前仅为5%的命中率,激光武器给予美军的改变无疑是颠覆性的。激光武器在越战中崭露头角,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前苏联、以色列等国纷纷投入巨资,推进激光技术武器化的进程,进而挑战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1975年10月,美军在印度洋上空的647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受到来自苏联西部的强红外闪光的干扰。最初,美军从自然原因分析,认为可能是流星群的强光干扰,或者是苏联的天然气管道破裂失火而形成强光。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次神秘的闪光,比洲际导弹发射的光强要大1000倍,美军认为,唯有激光武器方能造成这样的效果。很快,“苏联激光武器攻击并破坏了美国卫星”的消息,像一场台风席卷了整个美国,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强烈震动。,激光一旦发射就会以光速前进,速度高达每秒30万公里,它不像现在的导弹这样发,射出去之后可以被雷达侦测到并且能用导弹进行拦截,所以基本就是无解的武器。然而激光武器却可以拦截导弹,假如某国受到洲际导弹攻击,那么用激光武器就可以在其飞行的早期阶段将其击毁,也就是说若有某个国家向别的国家发射核武器,那么在对方激光武器的进攻之下,核武器很可能发射不久就在本国爆炸了,不但无法打击对方,还会反击自己。所以,激光武器也被认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终极武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飞行员就曾经用激光武器致盲阿根廷飞行员。不过在这方面,美国对激光武器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还是要领先世界的。还在2014年时,美海军就在“波特兰”号登陆舰上安装了LWSD激光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具备实战价值的激光武器系统,其总功率约为150千瓦,有效射程在10~20公里之间,它发出的能量束可以有效摧毁来袭的反舰导弹。现在,美国人的激光武器技术又有了新的进步,而且进步很大!据《参考消息》2月24日引述的西媒报道称,美国海军正在研制迄今为止功率最强的激光武器,数据显示它的设计功率超过现有激光武器的100万倍,如果发出的高能电磁波脉冲击中导弹等目标,可以将击中的部分瞬间气化掉,或者导致目标瞬间解体,这表示这种激光武器已经极具实用价值。之前美国人开发的激光武器还属于照射式激光武器,是通过激光照射目标,在目标上不断积累热量,从而把目标烧穿。不过美军新开发的激光武器属于是一种点射式的激光武器,功率比先前大得多,可在200飞秒(50000亿分之一秒)内产生数兆瓦级功率的高能脉冲激光束,其能量高度集中,可以在击中目标的一瞬间将其电离化,产生气化或分解目标的效果。要知道,具有实战价值的激光武器的部署,将会全面改写全球军事力量的战争或对峙态势,因为它可以全面代替火炮、导弹、枪支等的火力,将激光武器装到坦克上,那就是《红色警戒》中光棱坦克的现实版,将是无坚不摧的战斗单位;装到飞机上将可以进行远距离空战,再也不用害怕对手发出的空空导弹;装到驱逐舰或航母上,反舰导弹将很难靠近;如果装到卫星上发射到太空中,将可以监视全球的洲际导弹发射,无论是谁发射核武器,都可以用太空中的激光武器将核武器击爆,去打击发射者自己。可怕的是,在太空中部署这种激光武器,还可以结合高分卫星和导航系统数据,对地面打击目标进行定点清除,无论是人或物,都有可能会一瞬间被击成灰。我们都对一些科幻电影中的激光炮的威力记忆犹新,强光一闪,目标就会灰飞烟灭,这太可怕了,因此世界各主要大国都不敢停下对激光武器的研制脚步,或许激光武器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了。2.基因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杀人不见血的基因武器对人类社会有着更加潜在的生存威胁和巨大危害,这种武器一旦被载入活动的个体,该个体就会在群体中进行快速和大量传播。这种武器之所以登上人类战争舞台,有着以下特殊原因。
一是成本低廉。有人计算过,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库。美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拼接成剧毒的“热毒素”毒剂,用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20克就可使60亿人死亡。二是心理震撼。这种疫情武器最大的危害在于,从它的投放使用到蔓延发展都没有明显征候,即使敌方发现这种疫情武器的使用,也会陷入束手无策和惊慌失措,从而极大地震撼和瓦解对手的军心民心。三是悄无声息。疫情的制造者不必大张旗鼓和兴师动众,而只需悄悄地将病菌投入他国,或利用无人机、导弹等飞行器把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让病毒迅速扩散、大面积繁殖,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四是后果严重。一旦使用了这种疫情武器,很快会使敌方的人、畜在短时间染上短时间内无法治疗的疾病,难以很快破译其中的密码并进行有效控制;使武器装备染上无法洗消的污染,使其丧失生活能力、作战能力、甚至生命,还会迅速传播。五是难以医治。人为制造的疫情一旦出现,其危害程度要比当今世界现有的任何武器、包括核武器都要大,对于这种疫情无法通过躲避、远离进行防范;在大批人群出现症状后,很难尽快确定进行救治的办法和手段。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2.37亿人感染过新冠病毒,导致了480万人的死亡。在美国,就有70万人因此而丧命。这比美国在近代所发起的战争死亡人数还要多。长远来看,基因武器更多的是起到战略威慑作用。在现实世界里,人类对生命秘密的探索不过是冰山一角,基因工程并不是上帝的造物手,肆意滥用基因武器必将给全人类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3.生化武器
军队面对欧洲坚固高耸的城堡一时间确实一筹莫展,所以他们使用巨型抛石机,将先前在野战中阵亡的对方士兵尸体抛入城内,由于尸体腐烂后会产生大量各种细菌和病毒,这就导致城内疫病流行,守城官兵染病后大量死亡,最终城堡不攻自破。蒙古人进攻欧洲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有关"生物武器"作战的记载。
生化武器,在世界军事领域堪称一项禁忌话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生化战的惨无人道就被大众熟知,比如日本在二战时期的芥子毒气、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橙剂,都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臭名昭著。
当前生物战剂主要有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和病毒。还有由细菌或真菌产生的毒素。病毒可能是更有效的武器,因为大多数细菌感染都可以被抗生素和药物所控制,而病毒则一般无药可用。病毒可以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从而感染范围更广,且比食物、水、昆虫或鼠类传播更难控制。在基因工程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武器价格会比较便宜,用人工方法制造出像艾滋病毒一样的无法对付的病原,或者将各种抗药性基因集中到某种特定的病原菌体内并非不可能。
美国在生物武器研究方面有两大突破:一是完成一系列空气生物学研究,即"气雾罐计划",对生物战剂气溶胶的存活、动物感染机理及感染剂量进行研究,奠定了生物战剂气溶胶攻击方式的基础;二是研制大量冷冻干燥粉状生物战剂,提高了生物战剂的稳定性和贮存时间。美军研究的战剂包括有:炭疽杆菌、马鼻疽杆菌、布氏杆菌、类鼻疽杆菌、鼠疫杆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Q热立克次体、鸟疫衣原体和粗球孢子菌等。
但是,生物武器效果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生物战剂是活的微生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物质,温度、湿度、日光和多种理化因素都能影响其活性,在自然界作用持续时间比较短,贮存时间也比一般武器短。生物武器的使用也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很大,释放后的效果不易预测和控制。一旦失控,生物武器将会对人类和世界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类似《生化危机》的剧情将会在现实上演。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是生物战剂。生物战剂必须具备的条件:在生产、贮存、运输、施放过程中能较稳定地保持致病能力;能大规模生产;致病能力强,极少量战剂即能致病或致死;使用者有保护己方军队和居民的有效手段(如预防疫苗)。生物战剂按微生物种类可分为:细菌类战剂。主要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土拉杆菌、布氏杆菌等。病毒类战剂。主要有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天花病毒、马尔堡病毒等。立克次体类战剂。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等。衣原体类战剂。主要有鸟疫衣原体。真菌类战剂。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毒素类战剂。主要有肉毒杆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生物战剂入侵人体的途径包括:①通过污染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这是最容易这是最容易实现的侵入方式。一般通过飞机、导弹等喷洒生物战剂气溶胶,可造成大面积污染。②通过食物和水经消化道侵入人体。活的微生物在食物和水中可较长时间存活,造成长时间污染。③通过感染了致病微生物的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侵入体内。如黄热病毒经埃及伊蚊叮咬而传播,病毒在蚊体可存活3至4个月。④通过皮肤、黏膜伤口侵入体内。芝顿在杰克奥特曼第几集出现?
是在最后一集,不过这个杰顿是由百特星人控制的,设定上其实力在初代杰顿之上,被认为是最强的宇宙怪兽。比初代杰顿多了能从双手发出的凝固汽油弹和从身体释放出的能够减慢敌人攻击移动速度的电磁场。
在与杰克奥特曼交战中虽曾一度失手,但依靠和百特星人的双人夹击而将杰克压制。
在百特星人死后,被杰克奥特曼用奥特飓风抛向空中并用斯派修姆光线将其击杀。
幼狮战斗机质量怎么样?
首先各位亲们不要将幼狮当成大名鼎鼎的“鹰狮”,这两者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包括极度形似歼10的“狮”式。幼狮战斗机其实就是以色列“偷师”幻影III战斗机的杰作,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在法国政府的武器禁运下获得了达索公司的技术支持,整合了幻影3/5战机的设计图纸,并在不久之后得到了美国F-4鬼怪II战斗机的J79发动机,最终改进设计出了更加适合以色列环境的“幼狮”战机。
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这款战机流淌着幻影血液还有一点,大部分人错以为幼狮战机是以色列空军(IAF)建造的,实际上他们只参与了初期建造,后来才被以色列航空航天公司(IAI)制造出来。法国Atra 9发动机的失败才导致了幼狮的降临,IAI建造了一系列的幼狮型号,包括C1型、C2多用途型、单座版的C7型、双座版TC2型等。TC2型是一款双座飞机,机头很长且较低,这样增强了飞行员的视野。
注意左侧的TC2双座型幼狮,前面是后期停止研发的“狮”式战斗机。幼狮被制造出来后主要出口到斯里兰卡、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空军服役,美国也租借21架回去用于训练,并且给予型号F-21A。虽然美国声称是因为看中其性能,但是个人感觉完全是搂草打兔子图个方便而已。可以看出来幼狮只是一款轻型作战飞机,它的作战小的可怜,只有790公里,在执行一些任务的时候它都是跟在F-15/16后面打打酱油,对地攻击一下。
美国海军装备的“幼狮”C7型战斗机,是IAI专门为其生产制造的,这款单座战斗机拥有更新的驾驶舱和最新的航空电子设备,以及空中加油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型号幼狮C10,也被称为幼狮CE或2000,它也不同于其他型号,它装备了EITA EL/M-2032雷达,包含两个多功能显示器,是为哥伦比亚空军特意升级的型号。幼狮可以挂载各种对空对地武器和导弹,还有不错的电子战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速度2马赫,最高升限17600米,推重比0.78,爬升率为每秒233米。
斯里兰卡由于经济原因最后弃购枭龙,只得继续让以色列修复升级老旧的幼狮。总体而言,这款战机对付一下战力为渣的阿拉伯联盟国还可以,出口到一些小国家壮门面也凑合,不过很明显它不是F-16、米格-29等的对手,早在1996年的时候以色列空军已经将其全部退出现役,而且对它的售后服务也将在明年2020年彻底结束。所以作为一款以色列空军过渡补缺用的战斗机来说已经足够,新时代天空竞争更为激烈,即便是以色列也无力自行研制一款新的飞机,也许今后只有真正的强国大国才能继续站稳脚跟。。
瑞士订购的幻影III战机,为以色列偷取图纸提供了机会。幼狮从首飞到退役仅20多年我是军武奇兵,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