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儿子,多尔衮唯一的后代东莪格格最后结局如何?
多尔衮是清初时期的政坛传奇人物,他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在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本有机会继承皇位,但是在鳌拜、索尼等重臣不服从的情况下,多尔衮被迫妥协,拥立了皇太极的幼子福临为帝即顺治。
之后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更是和顺治老妈孝庄闹出了绯闻,姑且不说多尔衮和孝庄的绯闻,就说多尔衮大权在握成为摄政王之后,他开始骄奢淫逸,广纳美女,满、蒙、汉以及朝鲜族很多美女都成为了多尔衮的后宫,但由于多尔衮自幼就身体虚弱,而纵欲过度也是间接导致他在39岁的年纪英年早逝。
多尔衮在死后曾被短暂的追谥为义皇帝,上庙号为清成宗,但是很快屈服在多尔衮之下的顺治在清理完他的同党之后就开始对他进行政治清算,多尔衮被削除了帝号还褫夺了他生前的睿亲王爵位,多尔衮更是被开棺戮尸,其子女自然也受到连累。
多尔衮一生妻妾无数,究竟多尔衮一生有多少妻妾恐怕很难说得清楚,虽然多尔衮女人无数,但是他可能纵欲过度,导致他并没有生育多少孩子,唯独只有朝鲜宗室皇亲李世绪之女为多尔衮生下了一个女儿也就是东莪格格,这位东莪格格也是多尔衮唯一的独生女,多尔衮在生前为了传承香火,曾经过继了弟弟多铎的第五子多尔博为养子来传承香火。
多尔衮与顺治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政治矛盾,多尔衮揽权专权与顺治的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所以多尔衮死后顺治立刻对他进行了政治清算,但顺治并没有对多尔衮的后人赶尽杀绝。
顺治将多尔衮褫夺爵位开棺戮尸之后,革除了多尔博承袭的多尔衮睿亲王爵位,同时将多尔博归宗于多铎,多尔衮财产全部被抄没,多尔博和东莪格格也都被顺治强令送到多铎第二子信郡王多尼王府中,由多尼看管。
被交于多尼看管这也是史书中最后对东莪格格的记载,此后东莪格格便从史书中彻底消失了,史书几乎没有关于她的记载。
但是民间关于东莪格格的传闻倒是不少,民间有传闻多尼后来偷偷将东莪格格放出北京城,从此东莪格格流落民间,最终在民间与一汉族书生相恋,并嫁给了这位书生,由于东莪格格深知政坛险恶,兼且她的身份问题,所以她劝阻书生步入仕途,因此这名书生并未步入仕途,而是在民间与东莪格格安贫乐道的相守一生。
当然这段记载其实十之八九是民间倾向于弱势群体,可怜她一个小女孩惨遭家族变故,因此给她虚构出了一段这么美好的结局。
除了认为东莪格格嫁给了书生之外,野史还传闻东莪格格在多尔衮死后被内大臣鄂硕所收养,后来被顺治相中成为了董鄂妃,与顺治爱的死去活来。而历史上孝庄文皇后不喜欢董鄂妃就因为知道她是多尔衮之女,所以非常不喜爱她。
当然这个传说更是能扯,东莪格格与顺治以血缘关系来说是堂兄妹关系,满人再不注重辈分也注重血缘关系,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有规矩同姓不婚,这也是为什么清朝宗人府玉牒分为黄卷和红卷,黄卷代表着努尔哈赤一系的帝王嫡系,红卷在代表着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兄弟的旁系传承,每一系都会有明确记载,就是防止爱新觉罗同姓通婚。
因此顺治不可能违背祖训,明知董鄂妃实际是自己堂妹还与之通婚,所以民间传顺治的董鄂妃是东莪公主那纯粹是在恶心清朝皇室。
其实要想知道东莪格格的最终归处,还得从已有的历史文献中去寻找。
固伦恪靖公主是康熙第六女,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的妹妹郭贵人,固伦恪靖公主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时下嫁了喀尔喀第三代土谢图汗、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多罗郡王敦多布多尔济。
固伦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并非是单纯的政治联姻,她下嫁之后对蒙古喀尔喀部进行了很强的政治干预,在固伦恪靖公主的干预下,喀尔喀诸部都紧密团结在清政府统治之下,可以说固伦恪靖公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替清政府去喀尔喀行使监国权力。
所以史书上对这位固伦恪靖公主记载很多,并且现今内蒙古呼和哈特市还有着固伦恪靖公主曾经的故居公主府存在。
看到这里是不是都会纳闷明明讲着东莪格格怎么拐到了康熙的女儿固伦恪靖公主身上了呢,因为历史文献中有关东莪格格的记载还真和这位固伦恪靖公主有一些关系。
根据地方志《固伦恪靖公主府志》记载,在固伦恪靖公主府上曾经居住过一位多尔衮的曾外孙女,那么记载中所提到的多尔衮曾外孙女是不是就是东莪格格的后人?通过这段记载是不是能确定东莪格格最终到了喀尔喀部?
其实真的是很有可能,因为史书上只记载了顺治削除了多尔衮的宗籍,并没有将其后人宗籍一并削除,多尔博没有被削除宗籍,而是归宗于多铎,至于东莪格格也是一并和多尔博到了多铎次子多尼的府上居住,这都说明顺治并没有对多尔衮的后人进行赶尽杀绝的做法,他只是惩罚了多尔衮,而多尔衮的女儿东莪格格还保有皇室身份。
既然东莪格格还保有皇室身份,那她很可能会被和亲到蒙古诸部。而且由于东莪格格是多尔衮的女儿,留在京城本就十分尴尬,所以顺治和多尼很可能都希望将她嫁到蒙古,这样清政府获利,东莪格格也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顺治也眼不见心不烦,一举多得的事情,因此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而从顺治七年到顺治去世清朝一共有四位在史书上没有留名的格格远嫁蒙古,那么这其中包括东莪格格吗?
这四位格格中有两位是在顺治七年八月份下嫁到蒙古敖汉部,封号都是郡主,而多尔衮是死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因此这两位格格基本排除,不可能是东莪格格。
那就剩下另外两位格格了,这二人中有一位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下嫁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史书上没有交代下嫁的格格姓名和出身,只交代了这是一位多罗格格。
另一位是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下嫁到科尔沁台吉(相当于汉语中的王子)鄂齐尔,这位格格记载更少,什么都没有介绍,连封号都没有,只称之为格格。但是这个鄂齐尔却很有来头,他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是顺治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亲弟弟,那么这两人究竟谁才是东莪格格呢?
且看东莪格格的年龄,史书没有记载东莪格格什么时候没的,但是却记载了她什么时候来的,根据史书记载东莪格格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在顺治十三年时东莪格格应该是18岁,到了顺治十五年的时候东莪格格已经20岁了,20岁的年纪在那个时候已经是老姑娘出嫁了,因此东莪格格18岁的时候下嫁科尔沁亲王巴雅斯护朗可能性很大。
为什么可能性极大呢?这位巴雅斯护朗亲王早在崇德六年(1641年)就已经娶了皇太极第八女固伦端贞公主,而这位固伦端贞公主一直活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才去世,因此东莪格格如果嫁给巴雅斯护朗那就是做他的侧福晋,她本就是固伦端贞公主堂妹,而且身份也要比固伦端贞公主差一些,所以嫁给巴雅斯护朗也是极有可能。
再者根据《固伦恪靖公主府志》记载,在公主府上住过的多尔衮曾外孙女身份是一位和硕格格,按照和硕格格的身份来说,只有作为科尔沁亲王巴雅斯护朗的孙女才能有机会被册封为和硕格格,这个身份很符合巴雅斯护朗的后人身份。
除了这些还有最让人值得玩味的事实,那就是在这一年巴雅斯护朗的妹妹嫁给了信郡王多尼,这样的话是不是可能性呼之欲出,这是一场政治交换婚姻,东莪格格的堂兄多尼娶了巴雅斯护朗的妹妹,而多尼则把堂妹东莪格格送到科尔沁嫁给了巴雅斯护朗作侧福晋。
虽然这些只是猜测,但都是基于历史文献所猜测,如果事情真是这样发展,那其实东莪格格嫁给巴雅斯护朗作侧福晋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毕竟多尔衮被政治清算的很惨,而东莪格格没受牵连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又能嫁给蒙古科尔沁亲王,这对一个出身在皇室且孤苦无依,连自己命运都不能由自己做主的女孩来说是已经是非常完美的结局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阿巴亥好歹做了二十几年的大妃?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而这也给了大妃阿巴亥“母仪天下”的机会,但是最终却以被逼殉葬的悲惨结局收场。
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打败的努尔哈赤含恨而终,终年68岁。由于努尔哈赤在生前并没有对继位人的人选做出安排,因而在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大汗之位虚悬。
尽管努尔哈赤没有明确指明汗位的继承人,但是努尔哈赤在生前做了一些列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妃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顺利登基。
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八旗的势力分布是这样的: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掌管;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代善及其长子岳托掌管;镶蓝旗(33牛录)由阿敏掌管阿敏;正蓝旗(21牛录),由莽古尔泰掌管;正白旗(25牛录)由皇太极掌管;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初被选定为继位人,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在这些旗主贵族中,除了努尔哈赤本人和他的两个孙子岳托和杜度,剩下的四个人便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努尔哈赤到了晚年,却对八旗的势力分布做了如下的调整:
第一步,将亲统的两黄旗中授予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的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
第二步,努尔哈赤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这样一来,多铎在努尔哈赤死后将统领35个牛录,将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旗主,阿济格还是统领15个牛录;
第三步,努尔哈赤计划着重新赐一旗给多尔衮,而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经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尔衮继任镶白旗旗主,这样一来多尔衮就将统领原属镶白旗的15个牛录以及努尔哈赤划给自己的15个牛录,共计30个牛录。
第四步,努尔哈赤向代善留下遗言,要在自己死后将大妃阿巴亥以及他与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托付给代善。
努尔哈赤所以有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能让多尔衮继承汗位。如果努尔哈赤的计划能够全部实施的话,多尔衮继承后金大汗,他与他的两个亲兄弟阿济格、多铎三人,将掌握正黄、镶黄、镶白三个旗共计80个牛录,再加上代善家族掌管着的两红旗共计51个牛录的强力辅佐,坐拥131个旗支持的多尔衮的大汗之位也会非常的稳固。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多尔衮的即位,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也将凭借着“母以子贵”而在后金政权中“母仪天下”,这对于服侍了努尔哈赤二十多年的乌拉那拉·阿巴亥来说,是莫大的奖励与荣耀。
但是事与愿违,多尔衮最终没有继承后金大汗之位,而大妃阿巴亥非但没有“母仪天下”,同时还被逼殉葬,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作为多尔衮兄弟最大的依靠,大妃阿巴亥在争夺汗位最为关键的时刻,接连出现了三个致命的失误,不仅葬送了多尔衮的汗位,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阿巴亥自12岁嫁给努尔哈赤,服侍努尔哈赤25年,是陪伴努尔哈赤时间最长的妻子,也是他最为宠爱的妻子,因而努尔哈赤对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才会另眼相看,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计划着将后金大汗的位置传给多尔衮。
而努尔哈赤去世后,汗位的争夺明面上是四大贝勒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之间的竞争,而实际上这在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的争夺。
四大贝勒中,大贝勒代善,因为当年与阿巴亥的谣言,为努尔哈赤所厌恶,又因治家无方,失去了继位资格;二贝勒阿敏,本身就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天生就不具备资格;三贝勒莽古尔泰,赳赳武夫,曾为了讨好努尔哈赤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不仅是努尔哈赤,就连满洲贵族所有人都极力反对莽古尔泰;所以在四大贝勒中,剩下的只有皇太极,一方面皇太极战功卓著,声望很高,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皇太极的心计是四大贝勒最重的。
反观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当时的阿济格22岁,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多尔衮和多铎,一个14岁,一个只有12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妃阿巴亥不仅是多尔衮三兄弟得以保全的靠山,也是多尔衮能够继位后金汗位的最大支持与依靠。
可是在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只顾着悲痛伤心,没有做任何的部署,这也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最终接连出现的三个致命失误,不仅自己身死殉葬,自己的儿子多尔衮也从此失去了汗位,葬送了前程。
首先,让原本奉努尔哈赤命支持自己的代善,转而支持了皇太极。
前文曾说,努尔哈赤生前曾表示,自己死后将阿巴亥与多尔衮兄弟托付给了代善,代善也是欣然接受的,这就确定了如果是多尔衮继位,代善摄政王的辅政地位。
但是,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与萨哈廉极力反对代善支持阿巴亥的儿子登基,毕竟当年与阿巴亥的事件让代善家族失去汗位争夺资格本就令二人不满,加上二人战功卓著,自然不会服气从未有尺寸之功的多尔衮等人,所以强烈反对,并且表达了坚决支持皇太极继位的态度。而此时的阿巴亥并没有向代善进行许诺和拉拢,而代善也在家人的劝阻和建议下,放弃了支持多尔衮,转而支持皇太极。
而随着代善家族带着两红旗放弃对于多尔衮和大妃阿巴亥的保护与支持,直接导致了双方实力对比的天平瞬间倾斜,皇太极瞬间扭转了弱势局面,而这成为多尔衮最终失去后金汗位最为直接与最为重要的原因。
其次,没有拉拢阿敏和莽古尔泰。
努尔哈赤死后的汗位争夺,有两个人是自始至终没有资格的,这两个人就是阿敏和莽古尔泰,而他们两个则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时更多的也是在观望,毕竟两个人手中握着的是正蓝旗和镶蓝旗两大势力,是可以完全左右局势发展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利益与地位,谁能给予他们的更多,他们就支持谁。
而此时的阿巴亥,并没有对于阿敏和莽古尔泰进行拉拢,也没有向二人进行求助,更没有进行政治利益的许诺与交换,也使得阿敏和莽古尔泰也站在了皇太极一边。
再次,就是缺乏对于皇太极行动的掌握。
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阿巴亥也没有及时的关注皇太极的动向,没有了解到皇太极以及其他三位贝勒的情况,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因而就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当四大贝勒站在她面前的时候,等待着阿巴亥的也只有被逼殉葬的事实了。
而伴随着阿巴亥的殉葬,当时只有十四岁的多尔衮根本无力同四大贝勒相抗衡,即便真的是努尔哈赤留有遗命将汗位传给多尔衮,也是无济于事了。最终,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
如果大妃阿巴亥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及时应对,或许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结局。如果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大妃阿巴亥能及时的联系到代善家族,要求代善兑现他对于努尔哈赤的承诺,巩固与代善的关系,同时与代善家族进行利益的交换,安抚代善和他的两个掌权儿子的情绪,或许就能让代善家族坚定的支持多尔衮,而不是倒向皇太极。
同样的,如果阿巴亥能够用同样的方式,照顾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情绪,保证他们的现有利益,也会赢得这两位贝勒的支持,即便是他们二人不会明确表态,只要他们保持中立,就是对于多尔衮继位最大的支持。
如果能及时了解皇太极的动向,发现这个最危险敌人的动向,及时的做出对策,在当时绝对的实力优势面前,多尔衮并非没有胜利的可能。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留给大妃阿巴亥足够的时间和翻盘的机会,最终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也有史料记载是四大贝勒用努尔哈赤的弓弦直接勒死了阿巴亥,与此同时,多尔衮也因为彻底失去了靠山,而失去了汗位,彻底败北。
经过满洲贵族议会的推举,皇太极最终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聪,起初朝政继续由四大贝勒共同治理,“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在相继除掉莽古尔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后,皇太极“南面独坐”,开始独掌大权,并于1636年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七月,毛文龙趁着镇江守备空虚,以陈良策为内应,来了个里应外合,攻占了镇江,生擒了佟养正、佟丰年父子,史称“镇江大捷”。
可让人也没有想到的是,毛文龙的“镇江大捷”差一点就改变了此后清朝的发展历程。
他抓住了佟养正以及他的儿子佟丰年,却错过了佟养正的另外一个佟盛年,也正是这个佟盛年的子女以及后代们,与大清王朝的帝王传承以及国家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当然,佟盛年的另外一个名字则更加的为人所知,这便是佟图赖。
他的儿子佟国维、佟国纲,孙子鄂伦岱、法海、夸代、隆科多,更是直接影响并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即“康雍乾盛世”的建立与发展,而佟佳氏家族也就此成为了康熙朝最为显赫的外戚家族,在整个清朝的发展历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佟图赖的女儿,则是更加关键的存在,因为她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佟图赖,“死里逃生”的佟家一代掌门人。“辽沈之战”后,努尔哈赤将辽河以西的地区尽数占领,并且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民族歧视政策,引得了世代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汉族百姓的强烈不满,一时间民间的起义和暴动是风起云涌,当然这些运动也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这其中表现最为活跃的并非当时女真族的贵族们,反而是诸如李永芳等一众投降后金的前明将领,对于镇压汉族百姓的起义是更为卖力。当然也包括了在抚顺之战中,投降努尔哈赤的佟氏家族,代表人物便是佟养正(实际上本名“佟养真”,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避讳“胤禛”的“禛”字,改为了佟养正)、佟养性兄弟。
毛文龙的“镇江大捷”,佟养正及其长子佟丰年被俘处死,使得佟养正的次子佟图赖袭承了佟养正的职务和爵位,开始活跃在后金的朝堂之上。
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他非常重视培养和发展汉族军队势力,他将其单独编为一支,并安排佟养性统领,取名为“乌真超哈”,这便是汉军旗的雏形。
之后伴随着投降以及招募的汉军数量越来越多,皇太极逐步建立了汉军八旗,并且任命了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李国翰等八人为汉军八旗的固山额真。
这其中的祖泽润、巴颜和佟图赖,可以说是倍受皇太极的欣赏和器重,而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均为“降二代”。
祖泽润是祖大寿的儿子,巴颜是“背明降清第一人”李永芳的儿子,佟图赖是此前“镇江大捷”中被杀的佟养正的儿子。当时的祖大寿是经历了一次“降而复叛”,刚刚在“松锦大战”后,再度投降清朝,可是他的儿子祖泽润却在其第一次投降时就加入了清军,并且一直被委以重用。至于李永芳以及佟养正、佟养性兄弟,他们在明朝朝堂上是“臭名昭著”,被称为“国贼,可他们在后金以及后来清朝的朝堂上却享受到了极高的礼遇,而他们的这些后代,有着更加显赫的职务和爵位,同时在也没有被列入《贰臣传》,可以说已经算是被划分为了“正式的统治阶级”之中。
而在后来清军南下,剿灭李自成、张献忠,横扫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佟图赖皆立有大功,被加封为三等精奇尼哈番,即三等子爵,同时加授太子太保。
顺治十五年(1658年),佟图赖去世,顺治皇帝追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上谥号“勤襄”。
当然,佟图赖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并不是在于其立下了多少战功,有着怎样的发展,而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女儿”成为顺治皇帝的孝康章皇后,而他的这位女儿所生下了儿子,便是开创一代盛世的康熙皇帝。
佟图赖的女儿佟佳氏,“阴错阳差”般的坐上了皇后的位置。之所以说她是“阴错阳差”般的当上了皇后,是因为如果不是她所生的顺治第三子玄烨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后来的康熙皇帝,那么她必然也同帝王后宫中绝大多数的妃子一样,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顺治十年(1653年),佟佳氏入宫,为顺治皇帝的庶妃。所谓庶妃,就是并没有得到正式册封的帝王后妃,品阶和地位非常之低。
而在当时的顺治皇帝的后宫中,顺治皇帝的最为宠爱的毫无疑问是董鄂妃,并且在董鄂妃生下皇子荣亲王后,还明确了其嫡长子的身份以及自己接班人的地位。只不过“天命不假”,荣亲王不到百天就去世了,可他依旧没有减少对于董鄂妃的喜爱,他还是希望董鄂妃能够再度生育。
所以,从顺治皇帝的角度来说,他只是希望能由董鄂妃所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只不过直至董鄂妃去世,其再也没有诞育皇子。
对于在当时清朝后宫之中,有着同样重要话语权的孝庄太后来说,她的心中所看重的必然是出身于蒙古部落的后妃,她希望能够由有着蒙古血统,特别是同顺治皇帝一样,有着蒙古科尔沁部落血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以确保蒙古诸部的地位,同时也能维系满蒙同盟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孝庄太后的主持和安排下,顺治皇帝先后册立两位与孝庄太后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族皇后。第一位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的女儿孟古青,第二位皇后也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
只不过,顺治皇帝对于这两位皇后非常的抵触,特别是孟古青,还直接被顺治皇帝废黜并直接降为了静妃。而除此之外,顺治皇帝的后宫中,获得了正式册封几位蒙古后妃,虽然其身份地位较高,但是其无一例外均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排斥与厌恶,使得所有蒙古后妃均未诞育子嗣。
这也使得孝庄太后想要册立具有蒙古血统的顺治皇子为皇位继承人的想法彻底落空。
在这样的情况下,佟佳氏仅仅是顺治皇帝的后宫中,非常普通的一名后妃,甚至各方面的条件都处于一定的劣势。
论出身背景,尽管他的父亲佟图赖战功卓著,可此时的顺治后宫中,功勋之臣的女儿不在少数,况且还有着一众出身地位非常显赫的蒙古后妃。而她除了作为满汉“旗内通婚”的典型代表外,汉军旗出身的背景在于一众满蒙后妃相比较的过程中,反而成为了其的不利因素。
论后宫地位,其本身只是一介没有得到正式册封的庶妃,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没有得到顺治皇帝的宠爱,就连孝庄太后也不会多用正眼看她,因为她并不是顺治以及孝庄太后所关注的焦点所在。
论子嗣的受宠程度,其实史料上记载的康熙皇帝如何受到顺治和孝庄的喜爱,是被过度的夸大了。他作为一名庶妃所生的皇子,加上顺治皇帝年纪尚轻,所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爱护,甚至顺治皇帝对其的喜爱程度比不上他的哥哥福全。孝庄太后更不用说了,他喜欢的是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于是,才有了康熙得了天花后,被安排在宫外避痘,几乎是让其处于一种“听天由命”的状态。
而也正是因为康熙皇帝成功的从天花中痊愈归来,死里逃生,才使得拥有了其他皇子所有没有的特殊体质,即他不会再为天花所侵扰,当然他也因此留下了一脸的“麻子”,这也便成为了康熙能够在顺治皇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最为主要的因素。
就这样,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康熙皇帝顺利登基,而他的生母佟佳氏也凭借“母以子贵”成为了皇太后,从一介没有正式册封的庶妃,一跃而“母仪天下”,就此实现了人生逆袭。
这个时候,他们母子二人,要感谢的并不是顺治,也不是孝庄,而是那场侵扰康熙皇帝的“天花”,以及给顺治皇帝谏言让康熙继位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
然而,佟佳氏仅仅做了两年的皇太后,就在康熙二年(1663年)崩逝,年仅23岁,她也被追封为孝康章皇后。而她所在的佟氏一门,也就此进入高速发展的辉煌时期。
佟佳氏家族,对康雍乾三朝乃至整个清朝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名门望族。如果说佟养正、佟图赖用自己的拼搏与牺牲,为佟氏一门换来了朝堂上的较高起点与尊贵的家族地位,那么佟图赖的长子佟国纲则是带领整个家族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其之于家族最大的贡献便是率领全族“请归满洲”。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佟国纲正式上疏,“请归满洲”。
“臣祖原系满洲,被明人诱入开原,再移抚顺,后太祖高皇帝兵取抚顺,将臣祖养真(即养正)并族人大半令居于佛阿拉。明时以臣家原系满洲,将臣族数百人尽行杀害。今臣等仍在汉军之列,能无伤心痛恨而告于我皇上圣明之下哉。为此具疏奉闻 。”
按照佟国纲的说法,他们家祖上本就应该是满洲人,只不过因为长期与汉族人共同生产、生活,被明朝认定为了“汉人”,并且在此之前,清朝的历代统治者也将其按照“汉人”来看待,于是他希望全族能够回到满洲人的“序列”之中。
对于自己的亲大舅佟国纲代表自己母家做出的这份“请求”,康熙皇帝还是非常的重视。
《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
养正之孙佟国纲,于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谕令,与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图诸大臣考订支派氏族谱,今请归满洲。”部议以佟佳氏官职甚多,应隶汉军。唯国纲本支,宜入满洲,遂为正白旗人。于是满汉分隶,族大支繁,于国朝八大姓中称最焉。
至此,佟氏一门正式从汉军镶黄旗被抬入到了满洲正白旗,后又被抬到了满洲镶黄旗,正式成为了“满洲人”,并且是位居最为高贵的“上三旗”之列,其家族地位就此与赫舍里氏家族、钮祜禄氏家族、富察氏家族、瓜尔佳氏家族等名门望并驾齐驱。
而佟国纲本人更是在康熙朝时期被奉为“英雄”般的存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爆发的那场激烈的乌兰布通之战中,佟国纲身先士卒冲入地阵,不幸中枪身亡,康熙皇帝更是为其举行了国葬以示祭奠。
佟国纲牺牲后,成为佟佳氏新任“掌门”的佟国维,则将佟佳氏家族带向了新的辉煌篇章。
一方面,他本人为官数十年,深谙官场之道,官职领侍卫内大臣,深得康熙皇帝的倚重与信赖。而另一方面,就是佟国纲继承了他的父亲佟图赖的基因,其子女在清朝的历史上均有着亮眼的表现。
他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康熙皇帝,分别为康熙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以及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前者不仅是康熙皇后,还是雍正皇帝曾经的养母,而后者则在康熙朝晚年抚养过幼年的乾隆皇帝。而这也使得佟佳氏家族在康熙去世后,继续在雍正、乾隆两朝,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他的儿子则是大名鼎鼎的隆科多,是康熙朝末年以及雍正朝初年的重臣,而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庆复,也在雍正朝时期以及乾隆朝初年担任过朝中要职。
当然,佟国纲的儿子们也是同样的位居高位。鄂伦岱也曾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之职,法海作为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的老师,培养了两位堪称“文武全才”的康熙皇子,夸代也在雍正朝时期受到了重用。
而佟佳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分属于六部九卿、遍布全国各地。纵观整个清朝时期,佟佳氏家族在中央任过职的有108人,担任地方官员的更是多达577人。
所以“佟半朝”绝非浪得虚名,而佟佳氏家族被称为清朝的“第一外戚家族”,也可谓是实至名归。
努尔哈赤儿子的顺序?
褚英,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努尔哈赤当政期间,有著名的四大贝勒,他们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其中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这4个人手握重权,在后金的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
清太祖有哪几个儿子?
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 努尔哈赤的儿子分别是: 爱新觉罗·褚英、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阿拜、爱新觉罗·汤古代、爱新觉罗·莽古尔、 爱新觉罗·塔拜 爱新觉罗·阿巴泰、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巴布泰、爱新觉罗·德格类、 爱新觉罗·巴布海、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赖慕布、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 爱新觉罗·费扬果。
都知道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的生育能力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因为连皇帝都被带过“绿帽子”,这种事情怎么能不引人注目呢,那为什么溥仪会丧失性能力呢?
一、满清皇室的联姻
说起满清皇室的婚姻,很多人都知道满清皇室之间的婚姻都是联姻的,而联姻的范围是相当狭小的,这些都是为了保护皇室血统的纯正性。
在满清入关之前,皇室成员的婚嫁就已经不具备自主决定权了,很多时候都是进行“指婚制”,尤其是为了与蒙古各部联合,多次进行联姻,从而使得满蒙关系非常要好。
入关之后的满清皇室继续延续这一惯例和制度,但是有了相应的变化,并且实行八旗选秀女,以指婚皇室及宗室子弟。
《大清会典》记述:“凡秀女之及岁者,三岁而一选,应选者,具名册名牌而引阅焉,……秀女阅选毕,将记名数目请旨覆阅,不记名乃听其婚嫁。凡宗室近支则指配焉。”
这一制度在乾隆皇帝之前并不明显,皇室子弟繁衍非常的顺利,但是在嘉庆之后,近支宗室人口减少,八旗、藩部蒙古部落和皇室宗亲女子都逐渐减少,而皇室之间的联姻也逐渐变得困难。
就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经过几代人之后,满清皇室的血缘关系变得越来越近,从最初的几代清朝皇帝从来不缺乏继承者,并且经常会发现因为皇位继承者而发生的皇子之间矛盾重重,但从咸丰帝开始,清朝的皇帝开始面临着子嗣变少,甚至还有的皇帝没有子嗣。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近亲联姻,导致基因序列相近,从而导致不孕或者受孕概率降低的现象。
二、纵欲过度
溥仪登基的时候年仅3岁,但是在他退位的时候也仅仅是一个6岁的孩子,并且他退位不久之后,管他最严和宫中最有权力的隆裕太后也去世了,这让年少的溥仪开始逐渐长歪。
溥仪逐渐长大,但是没有隆裕太后的管教,溥仪开始在宫中为所欲为,经常恶作剧,整那些当年欺负他的太监,以至于太监们见到溥仪都害怕。
随着溥仪已经长到13岁的时候,这时候应该有一些宫女前来侍寝,但是侍寝的时间理应由太监们严格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皇上的身体着想,可是此时的太监们都已经恨溥仪,加上时局动荡,宫中早已经没人管理了,所以太监们为了能够回家或者睡一个安稳觉,就完全把溥仪交给了宫女,而宫女们在不断教唆溥仪,没有节制的做那种事,最终导致溥仪对女人失去了兴趣,造成了溥仪出现了阳痿的现象。
时间长之后,太监们发现此事,不但没有制止宫女们的行为,更是为溥仪准备壮阳食材和壮阳药,最终让溥仪身体透支,造成了日后溥仪需要不断用药或者打荷尔蒙针来刺激自己,溥仪也甚至为了自己的病,不断求医。
贾英华先生费尽周折,找到了一本厚厚的溥仪在医院就诊的病例。这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医院诊断书上,清楚地写着:患者溥仪,曾于1962年7月21日,在此作过检查诊断。患者于三十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曾三次结婚,其妻子均未生育。
于是进一步的治疗也仅仅是定期按压前列腺,服用睾丸激素,热浴…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溥仪来讲还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为此事,周总理都曾经为溥仪请来医生,可是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就是因为溥仪没有生育能力,连最起码的夫妻之事都不能正常,这导致文绣与溥仪离婚,而皇后婉容更是与溥仪身边的侍卫发生关系,最终怀孕生下孩子,给溥仪结结实实的带了一顶“绿帽子”。
而溥仪的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更是坦言因为溥仪,导致二人生活上来带了很大的困难,婚后的李淑贤更是得了神经衰弱,长期失眠的症状。
而溥仪自己也因为过早的肾衰竭最终演变成尿毒症,经过多次治疗后,溥仪也没有能够恢复,最终在1967年去世。
都说溥仪是“最幸运的亡国皇帝”,但是身为普通人来讲,溥仪也是不幸的,庆幸的是他生活在了一个新中国,没有成为亡国又亡命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