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始建于哪个朝代,故宫是什么年代建成的啊?
1420年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
不是以前叫紫禁城的么?
故宫是现存最重要的皇家宫殿之一,是明清两代皇帝及家眷的居住地,是全国的权力中心,现在已经改为故宫博物馆。
在人们在游览参观的过程中,还可以依稀感受到荣耀背后权力的沉重。故宫是我们现在对它的称呼,明清时期,人们都称呼其为“紫禁城”。
那么,这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宫殿为什么会起名为“紫禁城”呢?现在为什么又叫故宫了呢?
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建成时,原本就叫“紫禁城”,而不是现在所说的“故宫”。为什么故宫叫紫禁城?说起紫禁城名字的来源,还要从天上的星星说起。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明亮耀眼,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设两旁,因而有“紫微正中”的说法。
据古代天文学家的叙述,他们通过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发现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世间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即玉皇大帝,是法身无上,统驭诸天,主宰宇宙,权衡三界的“天帝”。天帝总不能在世间到处游荡,居无定所。
于是,人们幻想了一个“天宫”,为天帝提供了一个日常工作和休息的地方。按照人们的理解,天宫当然应该在天空的正中央,而紫微垣正好在天的正中央,位置又一直没有变化,便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宫应在的场所。
因此,天帝居住的天宫也被称为“紫宫”。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都将自己喻为是“上天之子”,也就是玉皇大帝的儿子。既然“天父”在天上住的是“紫宫”,那么,儿子在人间的住所也应该可以称为“紫宫”。
此外,皇帝居住的皇宫四周警戒森严,有严格的宫禁,不是寻常百姓可以随便出入的,否则就是“犯禁”。因此,“紫宫”也就成了一座“禁城”,合起来称呼,就是“紫禁城”。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整座皇城也是按照“紫微正中”的格局而修建的,城内城,城套城,而紫禁城就建在北京城的中心。
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
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宫中的太和殿居高临下,象征天的威严;
乾清宫和坤宁宫两座帝后寝宫象征天地乾坤;乾清宫东西两面的日精门和月华门象征日月争辉;
东西十二宫院,象征十二星辰;十二宫院后面的数组宫阁象征群星环绕。
设计者们绞尽脑汁地设计出这些象征天、地、日、月、星辰的建筑模式,从而突现皇帝“君临天下”的威严和权力。
公元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清代末帝驱逐出了紫禁城。
次年,在原来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了故宫博物馆。故宫,也就是“旧时的皇宫”的意思,由此,紫禁城作为“天子”住所的作用结束了。
故宫海拔?
北京故宫海拔高度是20-60米。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故宫博物馆的历史是什么?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1、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基础-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
2、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和开放: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
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行宫和盛京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3、故宫博物院的中央政府接管:
1926年,李煜瀛、易培基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离开北京,清皇室致函斡噱孚,要求溥仪回宫,故宫博物院存亡危在旦夕,临时董事会、理事会改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维持会,以支危局。
1927年9月,张作霖所控制的政府又宣布成立故宫管理委员会,强行接管故宫博物院。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结束。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
4、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南迁和一分为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了中国东北领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1933年,易培基遭诬陷离职。马衡接任院长。
同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择其精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从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
5、建筑维修和整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从宫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达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焕然一新。故宫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残破、渗漏、濒临倒塌的大小殿堂楼阁得到了修复和油饰,愈显金碧辉煌。院内各处高大宫殿都安装了避雷设施,又以巨额投资建设了防火防盗监控系统和高压消防给水管网,使这座古老的宫殿建筑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
共有几个朝代把北京的故宫作为皇宫?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为天子“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故宫的龙椅是哪个年代的?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窃国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史称“洪宪帝制”。
这时候,重新坐上皇帝之位的袁世凯,他重新启用了昔日的太和殿为自己的金銮殿,并要求对太和殿内布置重新陈设。特别是先前一直在太和殿内呆了500多年的那把龙椅,因为袁世凯个子不高,且也对之前帝王坐过的龙椅心有所忌的原因,于是,袁世凯便命人搬走了那把椅子,并根据自身的体态“量体裁衣”重新做了一把椅背极高,椅面极矮的西式太师椅。
太和殿的龙椅
此后,原先呆在太和殿上的那把真龙椅便不知去向,也不知道究竟被什么人扔到哪个犄角旮旯里去了。
后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故宫博物院打算重新恢复太和殿昔日原貌,决定找回原先安放的那把真龙椅。后来根据一张在光绪年间拍摄的老照片做对比,才终于在一个存放着旧家具的仓库中,发现了那张被袁世凯丢弃掉的龙椅,这张大清皇帝坐过的真龙椅才有幸与大众再度见面。此时,这把龙椅已经整整失踪4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