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的故事,二十四孝图重点分析哪三个孝道故事?
二十四孝为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其中“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为现在所提倡。
古代孝敬父母的成语故事?
1.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2.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4.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我觉得孔子把敬爱父母作为第一位的孝?
今天是母亲节,能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一、孔子简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
二、孔子对“孝”的定位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的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孝是诸德之本。
孝道源于生活,是父子亲情,血缘亲性,父母在辛勤养育子女过程中,时时体现最真挚、最深切、最无私的关爱,父慈子孝,所以子女才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感恩之心、报答之心,形成行孝之心。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所以从天子到平民,孝行可以在一生中去做,没有开始与结束,如果忧患做不到,是不可能有的。(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孔子让人人都有行孝的权利,形成了孝道的社会普及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经孔子完成,并一直流传至今。
三、孔子对“孝”阐述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意思是,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孩子出生三年,然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这是天下统一的服丧期限。宰予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心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意思是,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则整个人的态度必定委婉柔顺。
《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意思是, 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承欢:侍奉父母使其欢喜。y意思是: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礼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意思是: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关心的程度才是孝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思是,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孔子把“敬爱”父母作为“孝”的一个核心,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孝”文化的一个根本。“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乎?”百善孝为先。当然,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孝”文化的基础上,必须去伪存真,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不断的把中国“孝”文化发扬光大。
二十四孝图的经过?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一: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二: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三: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四: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五: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六: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七: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24孝图的23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孝感动天;鹿乳奉亲; 刻木事亲; 怀橘遗亲;埋儿奉母; 行佣供母;拾葚异器;涌泉跃鲤。亲尝汤药; 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啮指痛心;戏彩娱亲;卧冰求鲤;弃官寻母;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闻雷泣墓;乳姑不怠;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 尝粪忧心; 涤亲溺器; 哭竹生笋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你认同这句话吗?
15岁和父亲吵架,狠狠撂下一句,我将来一定比你好后便摔门而出,那时只觉得酷极了,我终于在语言上战胜了他。
父亲念念不忘这句话,多年后曾说几个孩子唯有我敢这样说,且我是女孩。
我讨厌他的小气,虚伪,精明,算计,更讨厌他对感情的不负责任,对我和母亲的伤害,在那个追求道德感的年龄,打心眼里不喜欢这样的父亲,为什么会是他,为什么我会成为他的女儿?
他所做的都曾令我憎恶。
母亲是个善良的人,印象中最常出现的情景便是她竭斯底里的哭泣,不停的抱怨,胆小,懦弱,被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伤害便从此放弃了自己,我实在理解不了怎么可以这么脆弱,电视里书上写的女人离婚后都能活出另一番天地,她怎么一直走不出不幸的婚姻带来的伤害。
这就是我的父母,而我,冷漠执拗,与他们也保持足够远的距离。
他们不是我所期待的父母,我希望的家庭父亲是顾家的,母亲是独立坚强的。
不紧不慢的参加了工作,遇到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事,知道有些事我们没得选择,有些人我们我无法改变。
父亲,也只是生活在同样受伤害的家庭,爷爷奶奶终年不和,爷爷沉默寡言,奶奶咄咄逼人。我的父亲高中毕业后,赶马车,拉砖头,作为老大只是想让一家人过的更好一点。25岁出门拜师学艺,为学手艺甘愿伺候师傅吃喝拉撒。后来开门面因帮朋友代售一批来历不明的货品劳改半年。摸爬滚打,被生活虐的跌宕起伏,他的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他对感情随意而又敷衍,他不甘平淡的性格注定了对家庭缺少忠诚。有钱后更是飘的忘乎所以,没有人能约束他。
我接受这样的父亲,但我拒绝活在他的阴影下,我也学会了解过去的那个我,对父爱求而不得,我也接受我被父亲一步步忽略,幼时内心深处是一个父亲怀抱一个女孩教她数数。
母亲,我早早就开始合解了,当我知道她是全村里第一个离婚的人,当我知道外婆曾质问她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才会被离婚,当我知道大姨把她骂的哭回家,我明白离婚对于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而她只是普通的只有小学文化的女人,从小便被教导相夫教子的女人,她有什么力量去面对婚姻的伤害,亲人的误解,以及村里人闪烁不明的眼神?
我柔弱的母亲,她只是凡人,她最终无法跳出观念带来的伤害,但我爱她,脆弱也罢,坚强也罢,她都是我的母亲。
我接受了我的父母,如同接受我曾经苍白冷淡的过往,他们有我这不完美的孩子,而我有不尽如意的父母,我们彼此和解,彼此心平气和接受我们不够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