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意思,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中谁是主人公?
人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关羽,徐庶,荀彧和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有多人,因人与事件的差异,所以汉的指代有所差别)。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某人某将,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
是关羽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
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歇后语的后半句是什么?
这是一个典故,不是原话,没有下一句。
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人在曹心在汉指的是谁?
汉:汉朝。原指关羽身在曹营,心想刘备。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三国演义》二五回载:三国时刘备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刘波泳《秦川儿女》一部二章:“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就是上马金,下马银,也别想把我买动。”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句子?
句子有8句。
1、我们还是让他回原来的学校吧,在这里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反而做不好。
2、因此它也明知这次求爷爷告奶奶请来的经济学家会身在曹营心在汉.
3、因故不得而降曹,却身在曹营心在汉。
4、中间又有些心志不坚的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无法一一道来。
5、据说她曾宣誓效忠狮鹫心王朝,现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只想加入派拉达,可惜派拉达没有港口城市,而派拉达贵族中尽是些忌贤妒能的家伙,所以郁郁不得志。
6、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要尊重她嘛!不过虽然没有听她的胡扯,我却有意外的收获。
7、短时间里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相信,等你真正接触我们、了解我们,你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8、他还点了一个草草包起来的鸡肉沙拉三明治,放在一个上有一片番茄的白卷上。这家伙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国三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迎接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曹操先后灭吕布,平袁术,除袁绍,定刘表可谓是威风之极。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在很多人眼中仍然是“乱世奸雄”,甚至是欺君罔上的国贼。
在三国中就有这样三个人,虽然在曹操手下做事,但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大汉忠臣。有的反对曹操,有的沉默不语,有的直接就攻打曹操。那这三人是谁呢?关羽只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看看其他两人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首先就是关羽,如果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估计最出名的就是关羽了。关羽为人忠义无双,勇猛非常,很得曹操赏识。在关羽心在估计“汉”是指刘备,而“曹营”就是指曹操了。曹操率军讨伐徐州时,击败刘备张飞。又设计诱使关羽出城迎战,把关羽围困于土山之上。因曹操爱惜关羽才能,就命好友张辽前去劝降,经过张辽的好言相劝,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夫人,于是情愿归降,但也提出了“三约”让曹操去考虑。
三约为:一,降汉不降曹;二,按皇叔俸禄赡养二位夫人;三,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都要去投奔。当然这个条件是十分苛刻的,甚至曹操都有点不情愿,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三约。这三约也是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不但保全自己的忠义之名,也保护了两位夫人,为日后与刘备相见留下后路。
当然曹操对关羽也是十分好的,甚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珍珠宝贝美女服饰赏之不尽。甚至很多曹操的旧将都十分眼红,产生嫉妒之心。关羽对曹操也是十分够意思的,在白马之战中,袁绍手下大将颜良一连斩杀曹操两员大将,甚至都击败了猛将徐晃,此时可以说曹操没有能战胜颜良的将军。可是在此时,关羽却帮曹操斩杀了颜良,取得了白马之战胜利。其后又与曹操击杀河北名将文丑。曹操表奏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对关羽可以说也是煞费苦心。
可惜关羽不久就知道了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曹操得知情况后,不见关羽。关羽不愧是千古忠义楷模,曹操既然不见,就挂印封金而去,把曹操所赏赐的东西一一封存,一件不带。带领夫人与随行人员一起闯关斩将而去。面对曹操的厚恩,关羽不为所动,心中只有大汉皇叔刘备,千里走单骑,成为了千古佳话。
关羽一去不复返,甚至在公元219年,率领荆州军攻打襄樊地区,成为了曹操劲敌。关羽攻占襄阳,斩杀庞德,擒获于禁,一时威震华夏。但此时关羽因为孤军深入,被东吴吕蒙袭取了后方,前军又被大将徐晃击败,最后于公元220年,被东吴杀害,可怜一代忠君报国的名将,最后身首异处。
其次就是谋士徐庶了,徐庶本是诸葛亮之友,与之同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在刘备马跃檀溪后,毛遂自荐投奔了刘皇叔。徐庶深有韬略,是个难得的谋臣。刘备前半生可谓处处碰壁,败军之数甚多,基本上都是被曹操追着猛打。但刘备得到徐庶后,不但大败曹操大将曹仁,还趁机夺取了樊城,使刘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果。
曹操在知道徐庶为刘备军师后,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把徐庶之母软禁在京城,并且命人模仿徐母的笔记,招徐庶回北方效力,以全母子之情。果然徐庶因急失策,告辞刘备后来到许都。徐母知道后大怒,认为徐庶这是弃明投暗,不识好歹,于是羞愤而死。徐庶在失去母亲后悲痛欲绝,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出一计。就有了后来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徐庶是个悲剧英雄,一生短暂闪光后就淡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心中只有刘备一个汉室正统,但再也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了。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徐庶在魏国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卒。
最后一位就是三国中赫赫有名的荀彧先生了,一提到荀彧如果不是熟读三国的朋友,基本都不知道荀彧是何人。如果说诸葛亮是刘备的肱骨重臣,那荀彧就可以比喻为曹营中的诸葛亮了。
荀彧是早期跟随曹操的谋士,被曹操称为是“吾之子房也”。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在政治上荀彧作为曹操的总参谋长,为曹操推荐了戏志才,郭嘉,程昱,荀攸,陈群等诸多谋士。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的付出,曹操就没有雄伟的功绩。
但是作为曹操最倚重的谋臣,却有一颗保卫汉室的忠心。在曹操想进位魏王的时候,百官都阿谀奉承,为曹操前呼后拥,只有荀彧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在朝堂上无情阻止曹操的魏王野心。从此荀彧也被曹操所嫉恨,在曹操南征的时候,荀彧托病不出,曹操命人送一礼盒,打开后却空无一物,于是荀彧会意自尽。
荀彧是可悲的,辛辛苦苦的辅助曹操建立霸业,但最后却发现曹操是僭越的国贼,也被奸雄所杀,不禁引起后人的感叹。
三国三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其中关羽是最出名的那一个,剩下两人分别是徐庶和荀彧。以上三人虽然对“汉”的理解不一样,但却都是忠义之臣,为后人所传颂。都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