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的弟弟,你都见过哪些很有趣的病历例?
说个有趣的,我亲身经历的,能笑破肚皮的病例。不过不是我自己,是我在旁边目睹了全过程。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了。有一个姓Z的医生在我们当地卫生院,那个年代就已经四十多岁,在卫生院呆了十多年,也算个老医生了。但是,当地人对他都不感冒,都认为他医术不精,在医院也就是个混子,所以人们到卫生院看病拿药都不找他,一个大诊室里三个坐诊的医生,人们进屋就躲着他奔别的医生。想想长此以往,也确实有些尴尬,但是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怨得着谁呢?
那天我去卫生院拿药,正碰到同村的宋二叔后脚也进了卫生院,用手捂着腮帮子,“哎呦哎呦”地不停呻吟着。我刚想打招呼,无巧不巧,Z医生正出门,看到宋二叔,忙上前一把抓住:“二哥你怎么了?牙疼?快来我给你看看!嗯,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别看并不大,可千万不能行(hang)胡(方言,轻视,不重视的意思)。”说着,不由分说,就把宋二叔拉进屋摁在了凳子上。
人就是这样,本来就不大点儿的地儿,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别看平时能进屋就找别的医生,Z医生也能配合地低一低头装作没看见,可今天人家这么热情,满嘴人话,你还好意思再起身找别的医生?又或许是实在疼得心毛耳乱。反正宋二叔老老实实坐在了那里,听Z医生询问他的病情。
什么时间开始疼的?怎么疼起来的?疼得有什么规律吗?等等问题,我在旁边都觉得问的很专业。
“来,你张开嘴,我看看。”Z医生拿起一个压舌板,在宋二叔嘴里拨弄着,一边用手电筒照着往里看。
到此为止,前面的剧情很专业,很正常,Z医生表现出一个医务人员应有的素质。
但是,从现在开始剧情反转了——他探着身子往宋二叔嘴里看着,一边询问:“哪颗牙?是这颗吗?”突然,他猛地朝宋二叔嘴里吐了一口痰,一边还说:“好啦!”
屋里的人都愣住了,我、医生、当事者病人宋二叔,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足足过了几秒,宋二叔才回过神儿来,跳起来到一边干呕了两口,回过头来和Z医生扭作了一团,一边拳脚落在Z医生头上身上,一边破口大骂。
这时,另外两个医生才想起来过来拉架,几个人好不容易把宋二叔和Z医生拉开,宋二叔则又想起来干呕起来。
全身凌乱的Z医生被院长拉走了,屋里两个医生不停地劝着宋二叔,但只是简单重复着:“消消气儿,消消气儿。”一边劝,一边憋不住地想笑。宋二叔呢,不停地干呕,干呕的间隙咒骂着Z医生。
最后,这事儿不了了之,Z医生向宋二叔道了歉,嬉皮笑脸地说是和他闹着玩,看他疼得太厉害转移他的注意力。宋二叔呢,除了恶心到也没损失什么,毕竟还把人打了一顿,用老话说打了不罚罚了不打,人家道歉就借破下驴,再说还有卫生院领导出面,总得给个面子,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宋二叔的心理阴影却一直存在了很长时间,接连多少天他都时不时地干呕一阵。
人们多了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掰扯起Z医生这么做的动机,有人说他是恶作剧,但一个职业医生搞出这样的恶作剧未免有些说不过去;有人说是因为多年来被人看低的压抑,在那一刻终于爆发了。这个理由听起来还是有些道理。希望以后这样的事情别再发生,别说万一轮到自己身上的话,就是听听,都够人恶心半辈子的。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李世民强娶弟弟李元吉的老婆?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娶了弟弟李元吉的老婆,这在当时是令人不齿的行为吗?由于唐朝宗室有胡人血统,深受“收继婚”观念影响,所以李世民的行为在当时唐朝来说是很正常。再说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前有过前科,在杨氏之前,他曾经娶了一对寡妇姐妹花做老婆。1、韦贵妃。韦氏之前是结过一次婚的,前夫是隋朝尚书之子李珉,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嫁给了李世民,而且“买一送一”,白送了李世民一个女儿,就是封为定襄县主的那个,韦贵妃死的时侯69岁,被尊为纪国太妃。
2、韦昭容,韦贵妃的堂妹,前夫是前郑国太子王玄应。 而王玄应的老爹是大名鼎鼎的郑国皇帝王世充。
既然李世民连这对寡妇姐妹花都可以收入后宫,再娶一个又有什么奇怪的呢?除此之外,唐朝的婚姻嫁娶制度、社会风气也是历个封建朝代最开放最包容的。
唐朝的婚姻制度空前自由《唐律·户婚》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唐朝的女性社会在历个朝代中是最高的,像“一女不事二夫”这种传统贞节观念比较淡薄。在制度上唐律婚姻法规定,和离、改嫁、再婚都是明文允许的,并不会受到世俗观念的口诛笔伐。
唐朝在李世民刚做皇帝的时候,其实国力还不算强盛,北方还有东突厥、薛延陀等游牧民族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唐朝海纳百川,大胆录用一些少数民族的文臣武将。另外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大力发展经济,下诏令允许并鼓励寡妇再嫁,有再次寻找幸福的权利。
所以,比起其它封建朝代,丈夫死后老婆却要遵守三从四德、从一而终来说,唐朝的寡妇数量是比较少的。这样就少了很多社会问题,促进了人口、经济的增长。
古代是男尊女卑的年代,唐朝对女性这样开明、包容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影响、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伦理道德压迫之下,唐朝女性有了机会冲破长期的道德枷锁,就像飞出笼牢的喜鹊,无论是穿着或个人行为上,当然是怎么奔放怎么来了。
唐朝女子离婚或丧夫后再嫁,在唐朝当时已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唐朝的女子可以这样,社会地位更高的唐朝男子,就更加是有恃无恐啦。
李唐皇室混杂有北人鲜卑血统,而北人在婚嫁这一块上“收继婚”盛行。北方的“收继婚”特点是非常奔放的,父、兄或弟过世后,儿子可以娶后妈为妻;可以娶嫂或弟媳为妻。唐朝也完美地继承了这种奔放的习俗,平民百姓可以这样,李世民把弟妹杨氏纳入后宫,也是司空见惯了。
一国之君拥有绝对的权力,与拥有的权力相比,其实李世民这种行为还算是温和的。在后来唐朝皇室中,其他成员比李世民奔放的大有人在。
没有最奔放,只有更奔放的唐朝皇室《新唐书·公主传》载:“唐代公主再嫁的有23人,其中嫁了三次的有四人。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在李世民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和武才人媚来眼去了,李世民死了之后,李治马上去感业寺把武才人接回皇宫做了老婆。
唐玄宗李隆基更加有恃无恐,利用帝王的权力硬是演了一出“暗渡陈仓”的戏码,活生生把杨玉环从儿子李瑁手中抢走了。
其它的诸如太平公主几度改嫁;韦皇和安乐公主公然在皇帝李显的有生之年纵情享乐,都一一证明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对唐朝并没有多少约束力。所以,比起以上诸君的奔放行为,李世民将弟媳杨氏收入后宫,真的是弱爆了,又怎么会被人口诛笔伐呢?
纳杨氏有政治因素,杨氏年轻貌美也是原因之一杨氏的出身背景和隋朝有些渊源,唐朝到李世民才是第二位皇帝,根基还不够稳固,像宇文阀这种世家大族一样,杨氏这种前朝宗室对唐朝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所以纳杨氏也有巩固皇位的政治因素在内。除此之后,杨氏肤白貌美,长得非常的漂亮,对李世民不乏吸引力。
据唐人著《控鹤监秘记》记载:“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其风采绝类巢刺王妃”这巢刺王妃就是指李元吉老婆杨氏。一个人的相貌要不是极丑,要不就是极漂亮,这样才会被拿来做典型作对比,由此可以看出杨氏是长得非常漂亮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李世民把她收入后官也是很正常的。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兄杀弟杀侄子,只放过了他们的女儿和老婆,这个才是大事,这个才是他让人诟病的地方。至于他后来将李元吉的老婆杨氏收入后宫,只是毫不起眼的小事一桩,在当时是没有人会对此在意的,也不是什么令人不齿的行为。
这两位皇帝为何有这一跪?
康熙(本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父亲顺治是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
康熙八岁登基称帝,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康熙四十七年期间曾六下江南。
每次南下都到南京明皇陵去祭拜朱元璋,并且行三跪九叩大礼,这是先皇没做过的事。
至今明皇陵还留存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4个字——治隆唐宋。
据考证说是康熙亲笔所题。意思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治理的大明超过了唐朝和宋朝。
读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是被清朝灭亡的,按说康熙和朱明王朝有不共戴天之仇。
这就奇怪了,康熙为何跪拜朱元璋呢?原来康熙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笼络汉人,是为了缓解民族矛盾。
历史上清朝入主中原属于异族侵略,之前除了元朝外都是汉人统治天下。
由于汉人是正统的共识,“反清复明”的抗争一直持续不断。
比如清朝为了从思想上彻底征服汉人,强制推行“易服和剃发令”,随之爆发了清朝“嘉定三屠”的血腥镇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此时顺治皇帝还年幼,国家大事由他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做主。
面对如此乱局,清朝第一谋士范文程对多尔衮道:“我主不宜咄咄逼人,汉人反抗是暂时的,现在当务之急是为崇祯皇帝重修陵墓,然后迁葬崇祯。
对外宣称我们夺取的是李自成的江山,不是从崇祯手中夺取的天下,这样汉人更容易接受”。
(范文程)
不得不说范文程确实足智多谋,他要转移汉人的目标,把矛盾引向农民起义军。
讲真李自成确实做了18天的皇帝,崇祯确实被李自成起义军逼着煤山上吊了。
但这之前清朝才是明朝的大外患。
崇祯皇帝生前没有修建自己的陵墓,死后被李自成草草葬到了田贵妃墓中。
现在范文程提出为崇祯重修陵墓,并且让小皇帝祭拜崇祯,目的就是收买人心,缓解民族矛盾。
康熙当政后,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为了标榜仁治,表面做戏善待崇祯的后人,实则是要赶尽杀绝。
当全国“反清复明”不成气候时,康熙在六下江南时祭拜了朱元璋,其所为依然是政治作秀的延续。
一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在取得绝对胜利后,都不吝啬对前朝的肯定。
比如朱元璋就曾对子孙们说过:“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元朝给的”。
这话没毛病,老朱本是穷光蛋,赤手空拳夺取了元朝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朱元璋得天下靠的是打打杀杀,但他知道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所以称帝后开始大肆屠杀武将。
与此同时重用一些文人,比如重用浙西四贤——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等人,宋濂还是皇太子朱标的老师。
朱元璋虽然治国冷酷无情,但他很推崇儒家思想,这从他选择接班人可窥一斑。
其长子朱标就是一位宽厚仁慈之人,朱标因病去世后,他毅然选择了同样宽厚仁慈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朱元璋深深知道,乱世用重典,要想长治久安还得仁义治国。
其实朱元璋崇拜孔子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当初他是反对祭拜孔子的,老朱没多少文化,后来吃了没文化的亏,许多文人拐弯抹角骂他,大兴文字狱就是为了惩罚这些文人。
到后来,老朱想通过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思想,来束缚这些文人,来维护他的统治。
这时候朱元璋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孔府跪拜了孔子,目的就是号召天下文人尊孔重教。
孔子宣传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不得不亡”的思想,这正迎合了他屠杀功臣的行为。
综上所述,无论是康熙跪拜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跪拜孔子,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的一种策略,不过是政治秀罢了,二人心中实际在暗骂。
文/秉烛读春秋
农村亲兄弟称呼?
古代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或以数字为排行等。
2、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的,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最小。
3、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
4、对对方兄长称昆仲、昆玉、令兄等。兄弟最好的称呼是叫哥们,这样叫比较亲切一点
盗跖是尧时代的人吗?
不是。
盗跖,是跟孔子一个时代的人.如果你说的尧,是尧舜禹汤的尧,那就完全不是一个朝代的人了. 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子亦如此,然吾非尧。
孔子的父亲叫什么?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我们很多人都留有着一些时代所留下来的印记,而有一些东西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比如说我们的姓氏,就是从很早时期开始就不断流传至今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是非常强的,
在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其实是由于部落和居住地而产生,比如说我们在给人取名字的时候,会根据所居住的地点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地点的代称给人起一个代号,这种代号就是最早的名字。这种东西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这种变迁始终不能够将一个人的姓氏改掉。但是姓和氏在古代是分开的比如我们经常听的,各种各样带氏字的名字,其实是一个人名字的缩写,在这种缩写的情况之下,最早其实是为了将自己的姓氏隐去,然后说出一个人的名字。可是随着年代的变迁,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名字叫什么。
我们能够理解大多数人对于孔子的好奇,毕竟作为一个儒学大家,他身上有太多的媒体都被很多人所好奇。然而从各种各样的历史记载当中,我们知道在孔子的祖宗当中,没有一个人是跟他一个姓的,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孔子的孔是他自己开始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古代姓和氏其实是分开的。那么很多人又好奇,为什么后来孔子又有了孔这个姓氏。其实是主要因为当时的宗族和立法规定,他的祖先传到第五世的时候,就不能够被列入之前的姓氏当中,应该另立宗族。孔子能有这样大的名号,而他的姓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之中,也被很多人所沿用,甚至很多儒学大家,为了能够让自己说出来的东西更受到君王的器重,也更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甚至以专门给自己改姓为“孔”。